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二十三漾去声 [xiàng,卿相]访[jiàng,将帅][shàng,上下][sàng,丧失][liàng,数量][zàng,库藏,名词][详注1][dàng,适当][详注2][同飏][hàng][详注3][详注4][详注5][详注6][zhàng][kàng]广[详注7][zàng,内脏][bàng][详注8][tàng,通烫,又碰也][與障同。][yàng][详注9][dǎng dàng][guàng,横木、充满][qiàng][bàng][雨疾下也][音诳。欺也。][详注10]


注1:王 《正韻》凡有天下者,人稱之曰王,則平聲。據其身臨天下而言曰王,則去聲。
注2:长 《集韵》《韵会》《正韵》直亮切,音仗。《集韵》度长短曰长。 又《集韵》余也。《正韵》多也,冗也,剩也。《论语》长一身有半。《世说新语》平生无长物。《陆机·文赋》故无取乎冗长。 又《正韵》知亮切,音障。增盛也。《韩愈诗》得时方长王。
注3:养 《广韵》《正韵》余亮切《集韵》弋亮切,音恙。《玉篇》供养也,下奉上也。《礼·月令》收禄秩之不当,供养之不宜者。《注》谓凡恩命滥赐膳服,侈僭踰制者。
注4:仰 《集韵》《正韵》鱼向切。恃也。俟也,资也。《战国策》东周之民,可令一仰西周。《注》有望於上则仰。《史记·平准书》衣食仰给县官。
注5:桁 航去声。椸也。《古乐府·东门行》还视桁上无悬衣。
注6:两 通“辆”。车一乘。《唐韵》《集韵》《韵会》力让切《正韵》力仗切,良去声。《诗·召南·鹊巢》之子于归,百两御之。
注7:广 《玉篇》古旷切,光去声。《周礼·地官·大司徒》周知九州之地域广轮之数。《疏》马融云:东西为广,南北为轮。《释文》广,古旷反。 又车名。《周礼·春官·车仆》广车之萃。《注》广车,横陈之车也。《释文》广,古旷反。《左传·僖二十八年》西广东宫。《疏》楚有左右广,盖兵车之名。《宣二年》分为二广。《注》十五乘为一广。 又《正字通》音旷。《荀子·王霸篇》人主胡不广焉。《注》广,开泰貌。 又与旷通。《前汉·五行志》师出过时之谓广。
注8:妨 音访。《韩愈·岳阳楼别窦司直诗》轩然大波起,宇宙隘而妨。巍峨拔嵩华,腾跃较健壮。
注9:掠 《广韵》《集韵》《韵会》力让切《正韵》力仗切,音亮。亦夺取也。《左传·襄十一年》禁侵掠。又《昭二十年》输掠其聚。《前汉·高帝纪》所过毋得卤掠。
注10:潢 音幌。与滉同。水深广貌。《司马相如·上林赋》灏溔潢漾。又音暀。《释名》染纸也。《齐民要术》有装潢纸法。《唐六典》崇文馆有装潢匠五人。
共114,分2页显示   1  2 下一页
末字词组
不让交让敦让分让诟让集让讲让了让
揖让退让避让小让诘让薄让谯让互让
礼让辞让忍让敬让切让胶让谴让当仁不让
豫让尽让两让饰让诲让顾让讯让桃羞杏让
相让诮让义让卢延让逃让饶让趋让闪让
廉让争让恳让冲让阴让躲让谨让迁让
三让高让恭让责让陈让转让卑让允让
谦让克让牢让诃让质让诋让遵让逆让
推让余让德让讪让阿比让诅让信让伪让
禅让进让逊让诛让仁让出让五让齿让

词语解释:不让  拼音:bù ràng
(1).不逊让;不推辞。《诗·小雅·角弓》:“受爵不让,至于己斯亡。” 三国 魏 曹植 《求自试表》:“ 旦奭 不让 燕 鲁 之封,其功大也。” 晋 张华 《励志》诗:“山不让尘,川不辞盈。”
(2).不亚于,不次于。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十六引 李现田 诗:“洗耳自同高士洁,披襟不让大王雄。” 甘簃 《辛亥和议之秘史》:“二公爱国之殷,不让 廷芳 ,忠君之诚,或且过之。”
(3).不许。 钱钟书 《围城》九:“我知道老大决不让我去的,你瞧他那时候多少着急。” 王汶石 《少年突击手》:“凡是他能做的事,妈妈不唯自己不帮忙,奶奶要帮忙,他还不让呢。”
词语解释:揖让  拼音:yī ràng
(1).宾主相见的礼仪。《周礼·秋官·司仪》:“司仪掌九仪之賔客摈相之礼,以詔仪容、辞令、揖让之节。”《左传·昭公二十五年》:“ 子大叔 见 赵简子 , 简子 问揖让、周旋之礼焉,对曰:‘是仪也,非礼也。’” 汉 刘向 《说苑·君道》:“今王将东面,目指气使以求臣,则厮役之材至矣;南面听朝,不失揖让之礼以求臣,则人臣之材至矣。” 晋 葛洪 《抱朴子·审举》:“燎火及室,不奔走灌注,而揖让盘旋,吾未见焚之自息也。”
(2).指礼乐文德。《汉书·礼乐志》:“揖让而天下治者,礼乐之谓也。”参见“ 三揖三让 ”。
(3).禅让。让位于贤。《韩非子·八说》:“古者人寡而相亲,物多而轻利易让,故有揖让而传天下者……当大争之世而循揖让之轨,非圣人之治也。”《南齐书·刘祥传》:“故揖让之礼,行乎 尧 舜 之朝,干戈之功,盛於 殷 周 之世。” 徐特立 《关于研究历史的几个重要问题》:“由 尧 舜 揖让进到 禹 传子,是历史发展一个必然阶段。”
词语解释:三揖三让  拼音:sān yī sān ràng
古代迎宾之礼。《周礼·秋官·司仪》:“宾三揖三让,登,再拜授币。” 郑玄 注:“三揖者,相去九十步揖之使前也。至而三让,让入门也。”《仪礼·乡饮酒》:“主人与宾三揖,至于阶三让。” 郑玄 注:“三揖者,将进揖,当陈揖,当碑揖。” 梁启超 《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第一章:“二十世纪,则两文明结婚之时代也。吾欲我同胞张灯置酒,迓轮俟门,三揖三让,以行亲迎之大典。”
词语解释:礼让  拼音:lǐ ràng
守礼谦让。《论语·里仁》:“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邢昺 疏:“礼节民心,让则不争。” 晋 葛洪 《抱朴子·诘鲍》:“衣食既足,礼让以兴。” 唐 韩愈 《祭马仆射文》:“束其弓矢,礼让优优。”
词语解释:豫让  拼音:yù ràng
春秋 战国 间 晋 人。为 晋 卿 智瑶 家臣。 晋出公 二十二年(公元前453年) 赵 、 韩 、 魏 共灭 智氏 。 豫让 用漆涂身,吞炭使哑,暗伏桥下,谋刺 赵襄子 未遂,后为 赵襄子 所捕。临死时,求得 赵襄子 衣服,拔剑击斩其衣,以示为主复仇,然后伏剑自杀。见《史记·刺客列传》《吕氏春秋·论威》:“ 冉叔 誓必死於 田侯 ,而齐 国 皆惧; 豫让 必死於 襄子 ,而 赵氏 皆恐; 成荆 致死於 韩主 ,而 周 人皆畏。” 唐 张九龄 《上姚令公书》:“君侯察其苟附及不轻受,就而厚之,因而用之,则 禽息 之首,为知己而必碎; 豫让 之身,感国士而能漆。”后亦泛指刺客。 明 无名氏 《鸣凤记·陆姑救易》:“欲存 豫让 心,先试 荆軻 剑。” 陈衍 《辽诗纪事·耶律乙辛〈十香词〉》:“上尝召 登 ( 单登 )弹筝。后諫曰:‘此叛家婢,女中独无 豫让 乎,安得轻近御前?’”
词语解释:相让  拼音:xiāng ràng
互相谦逊;彼此让步。《左传·隐公九年》:“戎轻而不整,贪而无亲,胜不相让,败不相救。” 汉 刘向 《条灾异封事》:“ 舜 命九官,济济相让,和之至也。” 唐 杜甫 《剑门》诗:“至今英雄人,高视见 霸王 ;并吞与割据,极力不相让。”
词语解释:廉让  拼音:lián ràng
(1).清廉逊让。 汉 王符 《潜夫论·遏利》:“世人之论也,靡不贵廉让而贱财利焉,及其行也,多释廉甘利。”《北史·裴骏等传论》:“ 文举 之在 絳州 ,世载清德,辞多受少,有廉让之风焉。” 宋 范仲淹 《答手诏五事》:“贪冒者废之,趋附者抑之,如此,则多士知劝,各生廉让之心。”《醒世恒言·三孝廉让产立高名》:“卿之廉让,有过於兄,朕心嘉悦。”
(2). 廉泉 、 让水 的并称。喻指风俗醇美之地。详“ 廉泉让水 ”。
词语解释:廉泉让水  拼音:lián quán ràng shuǐ
二水名。兼喻风俗醇美的地方。 廉泉 ,又名 廉水 ,源出 陕西 南郑县 ,流入 汉水 ; 让水 ,又名 逊水 ,在 陕西 褒城县 (今 勉县 )。《南史·胡谐之传》:“﹝ 范柏年 ﹞见 宋 明帝 ,帝言次及 广州 贪泉 ,因问 柏年 :‘卿州復有此水不?’答曰:‘ 梁州 唯有 文川 、 武乡 、 廉泉 、 让水 。’又问:‘卿宅在何处?’曰:‘臣所居 廉 让 之间。’帝嗟其善答。”
词语解释:三让  拼音:sān ràng
(1).古相见礼。主人三揖,宾客三让。《仪礼·士冠礼》:“三揖至於阶,三让。”《礼记·礼器》:“三辞三让而至。”
(2).指 周 泰伯 让位于 季历 事,后人称为盛德。《论语·泰伯》:“ 泰伯 ,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邢昺 疏引 郑玄 注云:“ 泰伯 , 周太王 之长子,次子 仲雍 ,次子 季歷 。 太王 见 季歷 贤,又生 文王 ,有圣人表,故欲立之。而未有命。 太王 疾, 太伯 因适 吴 採药, 太王 殁而不返。 季歷 为丧主,一让也; 季歷 赴之,不来奔丧,二让也;免丧之后,遂断髮文身,三让也。”《后汉书·列女传·曹世叔妻》:“ 太伯 建 邠 , 孔子 称为三让。” 唐 骆宾王 《夕次旧吴》诗:“盛德弘三让,雄图枕九围。” 余疚侬 《三年五月一日与同学冒雨登慧山》诗:“ 句吴 始启宇,三让来就封。”
(3).指古代帝王登位、大臣就封的谦让之礼。《史记·高祖本纪》:“ 汉王 三让,不得已,曰:‘诸君必以为便,便国家。’申午,乃即皇帝之位 汜水 之阳。”《后汉书·和帝纪》:“故太尉 邓彪 ,元功之族,三让弥高,海内归仁,为羣贤首。”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章表》:“ 曹公 称为表不止三让,又勿得浮华。” 清 赵翼 《廿二史札记·南北史两国交兵不详载》:“每代革易之际,以禪让为篡夺者,必有九锡文、三让表、禪位詔册,陈陈相因,遂成一定格式。”
(4).再三责数其过失。《周礼·地官·司救》“凡民之未有衺恶者,三让而罚” 贾公彦 疏:“三让而罚者,凡欲治罚人者,皆先以言语责让之,乃行治罚。”
(5).谓以三种方式资助。《逸周书·酆谋》:“三让:一近市,二贱粥,三施资。” 孔晁 注:“以财让也。近来民市,旅资以思也。” 卢文弨 雠校:“﹝旅资以思﹞,疑当作‘施资以惠’也。”
词语解释:谦让  拼音:qiān ràng
谦虚退让。《史记·淮阴侯列传论》:“假令 韩信 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 宋 欧阳修 《试笔·苏子美蔡君谟书》:“近年 君謨 独步当世,然谦让不肯主盟。” 马南邨 《燕山夜话·为什么会吵嘴》:“我们 中国 人历代相传,都以谦让为美德。”
词语解释:推让  拼音:tuī ràng
逊让;推辞。《庄子·刻意》:“语仁义忠信,恭俭推让,为修而已矣。” 汉 王充 《论衡·本性》:“一岁婴儿,无推让之心。” 宋 王安石 《范增》诗之二:“谁合军中称 亚父 ,直须推让 外黄 儿。”《明史·张居正传》:“当是时,政事一决 居正 , 居正 无所推让。” 杨朔 《十年》:“他娘下熟面条,那几个工人推让一阵走了。”
词语解释:禅让  拼音:shàn ràng
中国 古代历史上统治权转移的一种方式,皇帝把帝位让给他人。《后汉书·逸民传论》:“ 潁阳 洗耳,耻闻禪让。” 李贤 注:“ 许由 隐於 潁阳 ,闻 尧 欲禪,乃临 潁 而洗耳。” 宋 苏辙 《龙川别志》卷上:“自古帝王有禪让之礼,今可行也。” 清 采蘅子 《虫鸣漫录》卷一:“ 太祖 以禪让开基,事与 魏 合。”
词语解释:交让  拼音:jiāo ràng
(1).相互谦让。《晏子春秋·杂上十八》:“诸侯相见,交让,争处其卑,礼之文也。” 唐 司空图 《连珠》:“优游辞聘,乃弘交让之风。” 与之 《论中国现在之党派及将来之政党》:“政府以交让的精神,而许吾民有参政上之权利。”
(2).木名,即交让木。《文选·左思〈蜀都赋〉》:“交让所植,蹲鴟所伏。” 刘逵 注:“交让,木名也。两树对生,一树枯则一树生,如是岁更,终不俱生俱枯也。出 岷山 ,在 安都县 。”
词语解释:退让  拼音:tuì ràng
(1).谦逊;礼让。《礼记·曲礼上》:“是以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 孔颖达 疏:“应进而迁曰退,应受而推曰让。”《史记·梁孝王世家》:“非大贤人,不知退让。” 宋 范仲淹 《天道益谦赋》:“贵退让而黜骄盈,得天道益谦之义。”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二:“ 秋水 言:人以谦和退让、含忍宽厚为治人事天第一义。”
(2).退避;让步。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掌故·陈侍御奏折》:“两人忿鬭,全恃乎气。彼既寻殴,我即扑打。此其间著不得思议,一著思议,便是逡巡退让。” 梁斌 《红旗谱》四九:“学生更不退让,一定要抗 日 。” 王西彦 《一个小人物的愤怒》:“对于处世接物,他采取一种近于无原则的退让哲学。”
词语解释:辞让  拼音:cí ràng
(1).谦逊推让。《礼记·曲礼上》:“长者问,不辞让而对,非礼也。”《孟子·公孙丑上》:“辞让之心,礼之端也。”《史记·李斯列传》:“夫大行不小谨,盛德不辞让,乡曲各有宜而百官不同功。” 宋 司马光 《涑水记闻》卷二:“遂定速纳两 浙 地图,请效土为内臣。上一再辞让,遂受之。” 鲁迅 《书信集·致胡今虚》:“领导决不敢,呐喊助威,则从不辞让。”
(2).责问。《后汉书·班超传》:“有顷,巫至, 超 即斩其首以送 广德 ,因辞让之。”
词语解释:尽让  拼音:jìn ràng
方言。推让,让别人占先。 唐 元稹 《赠左散骑常侍裴公墓志铭》:“冬曹 晋阳 ,宠备幽穸,而又勤尽让,不为竞争。”《红楼梦》第七八回:“﹝ 寳玉 ﹞在这些姊妹跟前,以至於大小的丫头跟前,最有尽让。”
任凭;听凭。 张天翼 《仇恨》:“那伤兵差不离昏了过去:张开着一半嘴,张开着一半眼睛,尽让别人拖着。”
词语解释:诮让  拼音:qiào ràng
责问。 汉 贾谊 《新书·淮难》:“ 淮南王 来入,赴千乘之君,陛下为顿顙谢罪皇太后之前, 淮南王 曾不誚让。” 唐 韩愈 《顺宗实录四》:“赋税不登,观察使数誚让。” 清 方苞 《刘北固哀辞》:“或辨论相持,杂以誚让,而胸中所怀,无毫髮间隔。”
词语解释:争让  拼音:zhēng ràng
争吵;叫嚷。《水浒传》第九一回:“把门军士喝道:‘这是甚么去处?这般乱窜!’正在那里争让,只见 韩王山 嘴边火起,飞出一彪军马来。”《水浒传》第九九回:“ 鲁智深 不肯信,争让道:‘如今正是二月下旬,适才落井,只停得一回儿,却怎么便是三月下旬?’”
词语解释:高让  拼音:gāo ràng
拱手相让。旧时表示推让、辞让,往往高拱其手,故称。 晋 陆云 《盛德颂》序:“陛下犹復允执高让,成功靡有。”《晋书·郑冲传》:“公屡以年高疾篤,致仕告退……高让弥篤,至意难违。”《南史·梁纪下论》:“ 敬帝 遭家不造,绍兹屯运,征伐有所自出,政刑不由於己,时无 伊 霍 之辅,焉得不为高让歟。”
词语解释:克让  拼音:kè ràng
亦作“ 克攘 ”。 能谦让。《书·尧典》:“允恭克让。” 孔 传:“克,能。” 孔颖达 疏:“善能谦让。”《孔子家语·六本》:“昔 尧 治天下之位,犹允恭以持之,克让以接下。”《汉书·艺文志》:“合於 尧 之克攘,《易》之嗛嗛,一谦而四益,此其所长也。” 颜师古 注:“攘,古让字。” 明 李东阳 《新修平阳府城记》:“且 阳平 之民,旧称勤俭,服劳、温恭、克让,有 尧 之遗风。”
词语解释:余让  拼音:yú ràng
谓辞让之馀地。 南朝 梁 何逊 《九日侍宴乐游苑》诗:“皇德无餘让,重规袭帝勛。” 明 马愈 《马氏日抄·水火称毒》:“於财无苟得,於义有餘让。”
词语解释:进让  拼音:jìn ràng
(1).亦作“ 进攘 ”。进取与谦让。《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进让之道,何其爽与?” 裴駰 集解引《汉书音义》:“进, 周 也。让, 汉 也。言 周 未可封禪而封禪为进, 汉 可封禪而不封禪为让也。” 司马贞 索隐:“言 周 未可封而封, 汉 可封而不封,为进让之道皆差之也。”《汉书·司马相如传下》:“进攘之道,何其爽与?” 颜师古 注:“攘,古让字也。”《梁书·张率传》:“进让殊事,岂非帝者之弥文哉?”
(2).谓向上表示谦让。《陈书·姚察传》:“又詔授祕书监,领著作如故,乃累进让,竝优荅不许。” 唐 白居易 《与王承宗诏》:“其 德 棣 两州,以卿进让,元欲於卿亲属之内,选授一人。”
词语解释:敦让  拼音:dūn ràng
谦让。《清史稿·高宗纪二》:“庚戌,諭 浙江 士庶崇实敦让,子弟力田。”
词语解释:避让  拼音:bì ràng
(1).辞让,谦让。 宋 苏舜钦 《上集贤文相书》:“阁下抗章避让,言论坚正。” 宋 司马光 《为庞相公让官表》:“矜其驱策之勤,为日已久;察其避让之固,於心不欺。” 明 唐顺之 《常州新建关侯祠记》:“帅臣避让,岂我之力,阴有诛之,实徼侯福。”
(2).避开;躲让。 元 袁桷 《桐柏观赋》:“丹凤昔焉以来仪,凡羽厥今以避让。” 郭沫若 《行路难》下篇一:“汽车的喇叭声从背面把他们的清梦惊醒了,他们忽然仓皇起来,忙着向路边避让。” 许杰 《平湖秋月的红菱》:“我急忙俯身寻找,她欠身避让。”
词语解释:忍让  拼音:rěn ràng
容忍退让。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献二·魏尚书格言》:“恭谨忍让,是居乡之良法。”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二编第二章第六节:“ 西汉 前期,朝廷一直采取和亲政策,对 匈奴 忍让,企图换取边境的暂时安静。”
词语解释:两让  拼音:liǎng ràng
双方各自责让。 南朝 梁 沉约 《齐故安陆昭王碑文》:“疑狱得情而弗喜,宿讼两让而同归。”《隋书·循吏传·辛公义》:“后有欲諍讼者,其乡閭父老遽相晓曰:‘此盖小事,何忍勤劳使君。’讼者多两让而止。”
词语解释:义让  拼音:yì ràng
基于大义的谦让。《后汉书·皇后纪上·光烈阴皇后》:“以贵人有母仪之美,宜立为后,而固辞弗敢当,列於媵妾。朕嘉其义让。”《后汉书·窦宪传》:“ 宪 以前太尉 邓彪 有义让,先帝所敬,而仁厚委随,故尊崇之。”
词语解释:恳让  拼音:kěn ràng
恳切辞让。《新唐书·奉天皇帝琮传》:“君父有命,不敢违,永言恳让,不克如素。” 宋 王禹偁 《故商州团练使翟公墓志铭》:“出为 成都 管内十州都巡检使,赐钱五百万……公以锡賚优厚,恳让不已。”
词语解释:恭让  拼音:gōng ràng
谦恭逊让。《史记·三王世家》:“陛下恭让不恤,羣臣私望,不敢越职而言。”《三国志·吴志·锺离牧传》“子 禕 嗣” 裴松之 注引 晋 虞预 《会稽典录》:“ 牧 次子 盛 ,亦履恭让,为尚书郎。” 苏曼殊 《碎簪记》:“斯人恭让温良,好女子也。”
词语解释:牢让  拼音:láo ràng
坚决辞让。《汉书·师丹传》:“臣纵不能明陈大义,復曾不能牢让爵位,相随空受封侯,增益陛下之过。” 唐 杜牧 《进撰故江西韦大夫遗爱碑文表》:“明命忽临,牢让无路,俯仰惭惧,神魂惊飞。” 明 宋濂 《〈清啸后藁〉序》:“嗟予何人,尚敢为 胡君 之诗之序乎?牢让再三,竟不获命。”
词语解释:德让  拼音:dé ràng
《国语·周语下》:“昔 史佚 有言‘动莫若敬,居莫若俭,德莫若让,事莫若咨’……居俭动敬,德让事咨,而能避怨,以为卿佐,其有不兴乎!”本谓为人的品德应谦让。后即指礼让。 汉 扬雄 《法言·先知》:“修之以礼义,则下多德让。”《汉书·循吏传序》:“此廪廪庶几德让君子之遗风矣。” 晋 葛洪 《抱朴子·弭讼》:“刘君愍德让之凌替,疾民争之损化。”
词语解释:逊让  拼音:xùn ràng
亦作“ 逊攘 ”。 犹谦让。《史记·滑稽列传褚少孙论》:“臣幸得以经术为郎,而好读外家传语。窃不逊让,復作故事滑稽之语六章,编之於左。”《汉书·萧望之传》:“不奉法自修,踞慢不逊攘。” 颜师古 注:“攘,古让字。”《晋书·殷浩传》:“适足以明逊让之风,弘优贤之礼。” 明 高明 《琵琶记·一门旌奖》:“ 牛氏 善諫其父,克相其夫,罔怀嫉妒之心,实有逊让之美。” 鲁迅 《故事新编·采薇》:“ 伯夷 逊让了一番之后,倒也应允了。”
词语解释:分让  拼音:fēn ràng
分出让给别人。 鲁迅 《书信集·致郑振铎》:“至于我之二十部,实已不能分让。”
词语解释:小让  拼音:xiǎo ràng
细小的礼让。《礼记·儒行》:“其大让如慢,小让如伪。”《史记·项羽本纪》:“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宋 曾巩 《书魏郑公传》:“令当时削而弃之,成区区之小让,则后世何所据依而諫。”
词语解释:敬让  拼音:jìng ràng
恭敬谦让。《礼记·经解》:“是故隆礼由礼,谓之有方之士;不隆礼,不由礼,谓之无方之民,敬让之道也。”《汉书·元帝纪》:“盖闻明王之治国也,明好恶而定去就,崇敬让而民兴行,故法设而民不犯,令施而民从。”
词语解释:饰让  拼音:shì ràng
伪让,故为推让。 南朝 梁武帝 《直石头》诗:“笼鸟易为恩, 屠羊 无饰让。泰阶端且平,海水本无浪。”《魏书·刘裕传》:“及还 建业 , 裕 进侍中、车骑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饰让不受。” 唐 白居易 《让绢状》:“伏愿天鉴照临,知臣不是饰让。”
词语解释:卢延让  拼音:lú yán ràng
唐朝范量(现在北京附近)人。他的《苦吟》诗前四句是:“莫话诗中事,诗中难更无,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
词语解释:冲让  拼音:chōng ràng
亦作“冲让”。 谦让。《三国志·吴志·陆凯传》“愿陛下留意” 裴松之 注引 晋 虞溥 《江表传》:“当此之时,寇钞慑威,不犯我境,师徒奔北,且西阻 岷 汉 ,南州无事,尚犹冲让未肯筑宫。”《南史·袁湛传》:“ 武帝 北伐, 湛 兼太尉,与兼司空 范泰 奉九命礼物拜授 武帝 ,帝冲让。” 唐 柳宗元 《箕子碑》:“明哲在躬,不陋为奴;冲让居礼,不盈称孤。” 王闿运 《桂颂》:“ 曾侯 以元功冲让,思求国楨。”
词语解释:责让  拼音:zé ràng
斥责;谴责。《史记·张耳陈馀列传》:“ 张耳 与 陈餘 相见,责让 陈餘 以不肯救 赵 ,及问 张黶 、 陈泽 所在。” 宋 孔平仲 《续世说·谗险》:“ 李靖 破 突厥 ,擒 頡利 , 温彦博 害其功,奏 靖 军无纲纪,致令虏中奇宝,散於乱兵之手, 太宗 大加责让。” 周贻白 《中国戏曲发展的几个实例》:“其实,这种搞法,却正是群众的公允的批判,不过借 陈 妻之口以责让之,责让 陈世美 ,也便是责让 蔡伯喈 ,也便是责让那些艳羡郡马之贵而弃亲背妇的士大夫们。”
词语解释:诃让  拼音:hē ràng
呵斥谴责。 清 沉德潜 《说诗晬语》卷下:“即涕泣关弓,情非得已,然惟餘怨艾之意,不闻訶让之词。”
词语解释:讪让  拼音:shàn ràng
讥笑责备。 清 熊开元 《与冯渐卿征君书》:“终其世劳劳国贼间,为人所訕让,亦其本实先拨也。”
词语解释:诛让  拼音:zhū ràng
责备。《周礼·地官·司救》:“司救,掌万民之衺恶过失而诛让之。” 郑玄 注:“诛,责也。”
词语解释:诟让  拼音:gòu ràng
斥责,谴责。 宋 文莹 《玉壶清话》卷五:“ 真宗 车驾在 澶渊 ,大将 王超 ,拥兵十万,屯 真定 ,逗遛不进, 马太尉 知节 ,移书詬让。”
词语解释:诘让  拼音:jié ràng
诘问斥责。《后汉书·郑弘传》:“帝詰让 弘 ,收上印綬。” 宋 王禹偁 《监察御史朱府君墓志铭》:“ 太祖 召公詰让曰:‘囊橐如此,非盗于官,即取于民,书生相党耶?’”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武孝廉》:“至此,怒閽人,阴詰让之。”
词语解释:切让  拼音:qiē ràng
严厉责备。《汉书·霍光传》:“ 光 闻之,切让 王莽 。”《后汉书·陈忠传》:“近以地震策免司空 陈襃 ,今者灾异,復欲切让三公。”《资治通鉴·唐高宗永徽二年》:“ 金州 刺史 滕王 元婴 骄奢纵逸……上赐书切让之。”《明史·胡宗宪传》:“帝怒,尽夺诸将 大猷 等职,切让 宗宪 ,令剋期平贼。”
词语解释:诲让  拼音:huì ràng
训诲斥责。 唐 颜真卿 《开府仪同三司太尉兼侍中河南副元帅李公神道碑铭》:“虽已官达,小不如意,犹加诲让之责,故能济其勋业。”
词语解释:逃让  拼音:táo ràng
逃避推卸罪责。 唐 元稹 《上令狐相公诗启》:“词旨琐劣,冒黷尊严,俯伏刑书,不敢逃让。”
词语解释:阴让  拼音:yīn ràng
暗中责备。 汉 刘向 《新序·杂事四》:“ 楚王 闻之,惄然愧,以意自閔也。告吏曰:‘徵搔瓜者,得无有他罪乎?此 梁 之阴让也。’乃谢以重币,而请交於 梁王 。”
词语解释:陈让  拼音:chén ràng
陈辞谦让。《后汉书·荀彧传》:“又欲授以正司, 彧 使 荀攸 深自陈让,至于十数,乃止。” 唐 苏鹗 《杜阳杂编》卷上:“上因命御马九花虬,并紫玉鞭轡以赐。 子仪 知九花之异,固陈让者久之。” 宋 范仲淹 《与韩魏公书》:“今日闻閤下復旧职,改大諫,职可復矣,官莫须陈让,使诸将知吾辈无侥倖之意。”
词语解释:质让  拼音:zhì ràng
诘问,谴责。《后汉书·皇甫嵩传》:“ 卓 方置酒欢会, 坚寿 直前质让,责以大义,叩头流涕。”
词语解释:阿比让  拼音:ā bǐ ràng
科特迪瓦最大城市和港口。人口180万(1985年)。全国经济、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西非金融、贸易中心。全国工业大部集中于此,有石油提炼、纺织、可可与咖啡加工等。有国际航空站。风景优美,是非洲著名游览城市。
词语解释:仁让  拼音:rén ràng
仁爱谦让。《后汉书·儒林传·孙期》:“远人从其学者,皆执经垄畔以追之,里落化其仁让。” 清 戴名世 《恭纪睿赐慈教额序》:“当此之时,和气薰蒸,家崇仁让,而 汪 氏一门尤为首称,可谓盛矣。”
词语解释:集让  拼音:jí ràng
责备。《大戴礼记·保傅》:“忿怒説喜不以义,赋与集让不以节。” 孔广森 补注:“集,当为譙,字形之误……譙,责也。忿怒非义,则集让无节。”一说,责备集中于一人。 王聘珍 解诂:“集,聚也;让,责也。集让,谓责备于一人也。”
词语解释:薄让  拼音:báo ràng
轻微责备。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江城》:“翁姑薄让之,女牴牾不可言状。翁姑忿怒,逼令大归。”
词语解释:胶让  拼音:jiāo ràng
坚辞。
词语解释:顾让  拼音:gù ràng
顾惜谦让。 唐 韩愈 《祭石君文》:“不事顾让,以图就功;如何奄忽,永丧其躬。”
词语解释:饶让  拼音:ráo ràng
宽容退让。《水浒传》第三四回:“ 花荣 大笑道:‘ 秦明 ,你这厮原来不识好人饶让,我念你是个上司官,你道俺真个怕你!’” 洪深 《包得行》第三幕:“为了不曾有的冤枉的事,就是给你个不饶让,不放松,不原谅。”
词语解释:躲让  拼音:duǒ ràng
避开;退让。 刘澍德 《迷》:“他慢吞吞的在街心内踱着,看见对面急匆匆走来的人也不躲让。”
词语解释:转让  拼音:zhuǎn ràng
把自己的东西或应享的权利让给别人。《人民日报》1982.6.25:“ 上海 科研系统从一九七九年起,开始同外省市进行科技协作和科研成果有偿转让,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词语解释:诋让  拼音:dǐ ràng
斥责。《新唐书·朱宣传》:“﹝ 朱全忠 ﹞即声言 宣 纳 汴 亡命,移书詆让。” 清 侯方域 《与任王谷论文书》:“然皆从嬉游之餘,纵笔出之,以博称誉,塞詆让。”
词语解释:诅让  拼音:zǔ ràng
咒骂责备。 明 冯梦龙 《智囊补·上智·周宗韩雍》:“ 烈祖 朝覲 广陵 , 康王 及诸公子果执上手大慟,诬上不以临丧为意,诅让百端,冀动物听。”
词语解释:出让  拼音:chū ràng
不以谋利为目的而卖出。 鲁迅 《书信集·致曹靖华》:“出让的事情, 素园 是不知道的,怕他伤心。” 夏衍 《秋瑾传》:“我有一部家藏的 董香光 的小楷《史记》想出让,不知道他的朋友里面有受主没有?”
词语解释:讲让  拼音:jiǎng ràng
讲劝礼让。《礼记·礼运》:“刑仁讲让,示民有常。” 孔颖达 疏:“讲让者,民有争夺者,用礼与民讲説之,使推让也。” 清 沉德潜 《太学石鼓赋》:“问道者型仁而讲让,砥行者守己而物躬。” 清 曾国藩 《江宁府学记》:“其出而应世,则有《士相见》以讲让。”
词语解释:谯让  拼音:qiáo ràng
谴责。《史记·樊郦滕灌列传》:“是日微 樊噲 犇入营譙让 项羽 , 沛公 事几殆。”《新唐书·藩镇传·罗弘信》:“ 全忠 以檄譙让, 弘信 不敢报。” 章炳麟 《“社会通诠”商兑》:“今之非民族主义者,輒举宗法社会以相譙让。”
词语解释:谴让  拼音:qiǎn ràng
谴责;责备。《汉书·丙吉传》:“御史大夫卒遽不能详知,以得谴让。”《北齐书·孙腾传》:“ 高祖 屡加谴让,终不悛改,朝野深非笑之。”
词语解释:讯让  拼音:xùn ràng
谓以言辞责告。《国语·吴语》:“孤以下密邇於天子,无所逃罪,讯让日至,曰:‘昔 吴 伯父不失,春秋必率诸侯以顾在余一人。’” 韦昭 注:“讯,告也。”
词语解释:趋让  拼音:qū ràng
指进退周旋的礼仪。 汉 贾谊 《新书·傅职》:“将学趋让,进退即席不以礼,登降揖让无容,视瞻、俯仰、周旋无节,妄咳唾,数顾趋行,色不比顺,隐琴肆瑟:凡此其属,太保之任也。”
词语解释:谨让  拼音:jǐn ràng
恭敬谦让。 明 唐顺之 《都察院都事秦君墓表》:“乡之人不以子孙之堦于荣进为 秦氏 贺,而以子孙恂恂谨让守家法为 秦氏 贺也。”《东周列国志》第一百回:“见公子谨让之至,寡人自愧,遂不能出诸口。”
词语解释:卑让  拼音:bēi ràng
(1).谦逊退让。《左传·文公元年》:“践脩旧好,要结外援,好事邻国,以卫社稷,忠信卑让之道也。” 明 宋濂 《邓炼师神谷碑》:“而余与 仲脩 交甚久,观其卑让不伐,言语若不出口。”
(2).引申为退避,不亲近。《逸周书·史记》:“昔有 鄶君 嗇俭,减爵损禄,群臣卑让,上下不临。”
词语解释:遵让  拼音:zūn ràng
按照礼节谦让。《醒世姻缘传》第九五回:“礼数可也有箇往还,你也该让我往左边去回箇礼才是,怎么也就没箇遵让。”
词语解释:信让  拼音:xìn ràng
诚信谦让。《礼记·坊记》:“故君子信让以涖百姓,则民之报礼重。”
词语解释:五让  拼音:wǔ ràng
(1).五次让位。《史记·楚世家》:“ 昭王 病甚,乃召诸公子大夫曰:‘孤不佞,再辱 楚国 之师,今乃得以天寿终,孤之幸也。’让其弟 公子申 为王,不可。又让次弟 公子结 ,亦不可。乃又让次弟 公子閭 ,五让,乃后许为王。”
(2).五次谦让。亦泛指多次辞让。《文选·任昉〈为萧扬州作荐士表〉》:“六飞同尘,五让高世。” 李善 注:“ 爰盎 谓 文帝 曰:‘陛下至 代 邸,西向让天子者三,南向让者再,夫 许由 一让,而陛下五以天下让,过 许由 者四矣。’” 唐 李白 《天长节使鄂州刺史韦公德政碑》:“一麾而静妖氛,成功不处;五让而传剑璽,德冠乐推。”
词语解释:了让  拼音:le ràng
犹让开。《二刻拍案惊奇》卷三三:“市上人虽不见十分惊惶,却也各自走开,在两边了让他。”
词语解释:互让  拼音:hù ràng
互相让步,相互谦让。 毛泽东 《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问题》:“为了长期合作,统一战线中的各党派实行互助互让是必需的。”
词语解释:当仁不让  拼音:dāng rén bù ràng
《论语·卫灵公》:“当仁不让於师。” 朱熹 集注:“当仁,以仁为己任也;虽师亦无所逊。言当勇往而必为也。”后泛指遇到应该做的事主动去做,绝不推诿。《后汉书·曹褒传》:“夫人臣依义显君,竭忠彰主,行之美也。当仁不让,吾何辞哉!” 清 钱谦益 《与惟新和尚书》:“当仁不让,舍我其谁!” 吴组缃 《山洪》二九:“他以一种当仁不让的神气立刻接受了委托,兴奋的跳着去了。”
词语解释:桃羞杏让  拼音:táo xiū xìng ràng
形容女子妆饰华美。让,避让。《红楼梦》第二七回:“满园里绣带飘飘,花枝招展,更兼这些人打扮的桃羞杏让,燕妬鶯惭,一时也道不尽。”
词语解释:闪让  拼音:shǎn ràng
闪避;躲让。 陈登科 肖马 《破壁记》第二章:“那个便衣生怕弄脏了衣裳,连忙朝后闪让。” 王玉胡 《哈森与加米拉》十五:“路旁背木料和土坯的囚犯们慌忙地为汽车闪让道路。”
词语解释:迁让  拼音:qiān ràng
从原来的地方搬走,让给别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四回:“你看筑起铁路来,坟墓也要迁让呢,何况祠堂。”《孽海花》第十九回:“既然这屋子是足下先来,那有迁让的理!” 茅盾 《子夜》十九:“ 吴荪甫 一眼瞥见,忽然又想到房子已经抵出,如果到期不能清偿押款,那就免不了要乱烘烘地迁让。”
词语解释:允让  拼音:yǔn ràng
辞让,推让。《逸周书·和寤》:“王乃厉翼于 尹氏 八士,唯固允让。” 朱右曾 校释:“王以作为翼佐之任,任之八士,八士固让。”
词语解释:逆让  拼音:nì ràng
逆拒。让,通“ 攘 ”。 王念孙 《读书杂志·汉隶拾遗》:“《管子·君臣篇》注云:让犹拒也。言 汉水 暴涨,逆拒谿水,不得下注也。”
词语解释:伪让
假意谦让。 南朝 宋 鲍照 《谢恩赋》:“欣喜感悦,不敢伪让。”
词语解释:齿让  拼音:chǐ ràng
以年岁大小相让,示长幼有序。《礼记·文王世子》:“故世子齿於学,国人观之,曰:‘将君我而与我齿让,何也?’” 明 归有光 《告昆山县城隍神文》:“吾邑人孝弟力田,乡里齿让。”
共114,分2页显示   1  2 下一页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