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四质入声 [详注1][cù zú,终也][详注2][详注3][nǐ][动词][详注4][详注5]


注1:侄 zhí,《广韵》之日切《集韵》职日切,音质。坚也。又痴也,侄仡不前也。 又驺吾。《大传》谓之侄兽。 俗误以侄为姪字。
注2:节 叶子悉切。《陸機·答賈長淵詩》大辰匿暉,金虎習質。雄臣馳騖,義夫赴節。
注3:茁 《韵会》厥律切,音橘。《广韵》草芽也。又《集韵》竹律切。义同。又《集韵》之出切。草名。葫䔞也。
注4:暨 音讫。姓也。吴有尚书暨艳。 又戟乙切,音疙。已也。
注5:鬻 叶余律切,音矞。《扬雄·司空箴》匪人斯力,匪政斯敕,流货市宠,而苞苴是鬻。 又叶职律切。《苏辙·钟山诗》老僧一身泉上住,十年扫尽人閒迹。客到惟烧柏子香,晨饥坐视山前鬻。
首字词组
觱篥觱沸觱栗觱发觱剥剥   

词语解释:觱篥  拼音:bì lì
古簧管乐器名。以竹为管,管口插有芦制哨子,有九孔。又称“笳管”、“头管”。本出 西域 龟兹 ,后传入内地,为 隋 唐 燕乐及 唐 宋 教坊乐的重要乐器。 唐 刘商 《胡笳十八拍》第七拍:“ 龟兹 觱篥愁中听, 碎叶 琵琶夜深怨。”《资治通鉴·唐宪宗元和元年》:“ 师道 时知 密州 事,好画及觱篥。” 胡三省 注:“ 胡 人吹葭管,谓之觱篥。《乐府杂録》:觱篥,葭管也,卷芦为头,截竹为管,出於 胡 地。制法角音,九孔漏声,五音。 唐 编入卤簿,名为笳管;用之雅乐,以为雅管;六窍之制,则为凤管。旋宫转器,以应律者也。 杜佑 曰:觱篥,一名悲篥,出於 胡 中,其声悲。 东夷 有以卷桃皮为之者。亦出 南蛮 。又《乐府杂録》曰:觱篥,本 龟兹 乐。” 清 俞蛟 《梦厂杂著·乡曲枝辞下·芦笙》:“初疑边笳鸣, 晋阳 铁骑来纵横;又疑吹觱篥, 龟兹 旧乐多悽惻。”参阅《文献通考·乐十一》
词语解释:觱沸  拼音:bì fèi
泉水涌出貌。觱,通“ 滭 ”。《诗·小雅·采菽》:“觱沸槛泉,言采其芹。” 毛 传:“觱沸,泉出貌。” 唐 刘禹锡 《复荆门县记》:“昔饮於洿,夏溷冬枯,自公感通,觱沸生兮。” 明 宋濂 《大慈山虎跑泉铭》:“久之,泉觱沸而出,若联珠然。” 徐珂 《清稗类钞·动物·张海鬼论海底动物》:“自海中映日光视之,觱沸腾涌,与众水别。”参见“ 滭浡 ”。
词语解释:滭浡  拼音:bì bó
亦作“ 滭沸 ”。 水沸涌貎。《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滭浡滵汩,湢测泌瀄。” 司马贞 索隐引 司马彪 曰:“滭沸,盛貌。”《汉书》作“滭弗”。 汉 扬雄 《剧秦美新》:“滭浡沕潏,川流海渟。”
词语解释:觱栗  拼音:bì lì
(1).即觱篥。 唐 冯翊 《桂苑丛谈·赏心亭》:“一日公召 陶 同游,问及往日芦管之事……其管絶微,每於一觱栗管中常容三管也。” 清 周亮工 《寿青溪三老序》:“乃为诗寄之,有云:‘风紧黄云新觱栗,月明青草旧琵琶。’”参见“ 觱篥 ”。
(2).筝的一种。长离的别名。 清 厉荃 《事物异名录·音乐·筝》:“《类山》:长离,筝名。 武夷山 谢英妃 抚长离。又长离一云觱栗。”
(3). 宋 时对道士的俗称。 宋 周密 《齐东野语·优语》:“内宴日,参军四筵张乐,胥辈请僉文书,参军怒曰:‘我方听觱栗,可少缓。’请至三四,其答如前。胥击其首曰:‘甚事不被觱栗坏了。’盖是俗呼黄冠为觱栗也。”
词语解释:觱篥  拼音:bì lì
古簧管乐器名。以竹为管,管口插有芦制哨子,有九孔。又称“笳管”、“头管”。本出 西域 龟兹 ,后传入内地,为 隋 唐 燕乐及 唐 宋 教坊乐的重要乐器。 唐 刘商 《胡笳十八拍》第七拍:“ 龟兹 觱篥愁中听, 碎叶 琵琶夜深怨。”《资治通鉴·唐宪宗元和元年》:“ 师道 时知 密州 事,好画及觱篥。” 胡三省 注:“ 胡 人吹葭管,谓之觱篥。《乐府杂録》:觱篥,葭管也,卷芦为头,截竹为管,出於 胡 地。制法角音,九孔漏声,五音。 唐 编入卤簿,名为笳管;用之雅乐,以为雅管;六窍之制,则为凤管。旋宫转器,以应律者也。 杜佑 曰:觱篥,一名悲篥,出於 胡 中,其声悲。 东夷 有以卷桃皮为之者。亦出 南蛮 。又《乐府杂録》曰:觱篥,本 龟兹 乐。” 清 俞蛟 《梦厂杂著·乡曲枝辞下·芦笙》:“初疑边笳鸣, 晋阳 铁骑来纵横;又疑吹觱篥, 龟兹 旧乐多悽惻。”参阅《文献通考·乐十一》
词语解释:觱发  拼音:bì fā
(1).风寒冷。《诗·豳风·七月》:“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 毛 传:“觱发,风寒也。” 马瑞辰 通释:“《説文》:‘滭,滭冹,风寒也。’……滭冹盖本字,《毛诗》作觱发,叚借字也。” 晋 葛洪 《抱朴子·博喻》:“故一条之枯,不损繁林之蓊蔼;蒿麦冬生,无解觱发之肃杀。” 明 唐志契 《绘事微言·雪景》:“画雪最要得觱发栗烈意,此时虽有行旅探梅之客,未有不畏寒者。” 清 邵长蘅 《沛县官舍留别杨简庵表兄》诗:“北风觱发短后衣,萧条中野行人稀。” 郑泽 《登楼叹》诗:“胡沙惊飞眯我目,胡风觱发寒我臆。”
(2).即觱篥。 明 杨慎 《升庵经说·觱发》:“以字言之,觱, 羌 人吹角也,其声悲惨,冬日寒风骤发,其声似之……总不若谚云:‘三九二十七,篱头吹觱栗。’正谓风吹篱落,其声似觱栗,与诗意合。觱发,今俗名头管,乐书名风管,又可证焉。”参见“ 觱篥 ”。
(3).觱沸。泉涌出貌。 宋 苏轼 《泂酌亭诗》:“ 琼山 郡东,众泉觱发,然皆冽而不食。”
词语解释:觱篥  拼音:bì lì
古簧管乐器名。以竹为管,管口插有芦制哨子,有九孔。又称“笳管”、“头管”。本出 西域 龟兹 ,后传入内地,为 隋 唐 燕乐及 唐 宋 教坊乐的重要乐器。 唐 刘商 《胡笳十八拍》第七拍:“ 龟兹 觱篥愁中听, 碎叶 琵琶夜深怨。”《资治通鉴·唐宪宗元和元年》:“ 师道 时知 密州 事,好画及觱篥。” 胡三省 注:“ 胡 人吹葭管,谓之觱篥。《乐府杂録》:觱篥,葭管也,卷芦为头,截竹为管,出於 胡 地。制法角音,九孔漏声,五音。 唐 编入卤簿,名为笳管;用之雅乐,以为雅管;六窍之制,则为凤管。旋宫转器,以应律者也。 杜佑 曰:觱篥,一名悲篥,出於 胡 中,其声悲。 东夷 有以卷桃皮为之者。亦出 南蛮 。又《乐府杂録》曰:觱篥,本 龟兹 乐。” 清 俞蛟 《梦厂杂著·乡曲枝辞下·芦笙》:“初疑边笳鸣, 晋阳 铁骑来纵横;又疑吹觱篥, 龟兹 旧乐多悽惻。”参阅《文献通考·乐十一》
词语解释:觱剥剥  拼音:bì bāo bāo
象声词。《金瓶梅词话》第四二回:“然后正当中,一个西瓜砲迸开,四下里人物皆着,觱剥剥万个轰雷皆燎彻,彩莲舫,赛月明,一个赶一个,犹如金灯冲散碧天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