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共137,分2页显示   1  2 下一页
首字词组
触处触景触手触时触兴触感触突触瑟
触目触眼触忤触涂触啮触尘触瓶触目伤心
触石触邪触祸触寒触暑触嗅触羊触点
触事触网触雨触龙鳞触露触禁触击触电
触热触机触战触邪冠触鳞触损触角触污
触藩触鼻触类触犯触锋触意触藩羝羊触激
触物触山触途触衣触续触死触抵触民
触拨触地触怒触罗触罪触丝触地号天触目经心
触蛮触藩羝触动触抵触情触鹿触值触目惊心
触绪触讳触氏触发触着触豸触迕触目崩心

词语解释:触处  拼音:chù chù
到处,随处。极言其多。《南史·循吏传序》:“凡百户之乡,有市之邑,歌謡舞蹈,触处成羣,盖 宋 世之极盛也。” 明 刘基 《蝶恋花》词:“白水茫茫烟渺渺。原野高低,触处生芳草。” 清 侯铨 《送西京再至京师次西涧翁韵》:“匆匆便作临 河 别,离绪无端触处生。” 陈毅 《哭叶军长希夷同志》诗:“饮马 扬子江 ,触处见将才。”
词语解释:触目  拼音:chù mù
(1).目光所及。《晋书·习凿齿传》:“来达 襄阳 ,触目悲感,略无欢情。” 宋 欧阳修 《采桑子》词:“归来恰似 辽东 鹤,城郭人民,触目皆新,谁识当年旧主人。” 沉从文 《新景与旧谊·新湘行记》:“忽然又来到这么一个地方,记忆习惯中的文字不免过于陈旧了,触目景物人事却十分新。”
(2).显眼;引人注目。 明 无名氏 《鸣凤记·拜谒忠灵》:“忠义关心,奸邪触目,莫非感慨。” 清 沉复 《浮生六记·浪游记快》:“而观其或亭或臺,或墙或石,或竹或树,半隐半露间,使游人不觉其触目;此非胸有丘壑者断难下手。” 曹禺 《雷雨》第一幕:“触目的是一张旧相片,很不调和地和这些精致东西放在一起。”
词语解释:触石  拼音:chù shí
(1).《公羊传·僖公三十一年》:“触石而出,肤寸而合,不崇朝而徧雨乎天下者,唯 泰山 尔。”后以“触石”谓山中云气与峰峦相碰击,吐出云来。《文选·左思〈蜀都赋〉》:“冈峦纠纷,触石吐云。” 李善 注:“《春秋元命苞》曰:山有含精藏云,故触石而出也。” 唐 李正辞 《赋得白云起封中》:“千年 泰山 顶,云起 汉皇 封。不作奇峯状,寧分触石容。”
(2).指险峰。 晋 陆云 《喜霁赋》:“靖屏翳之洪隧兮,戢 太山 之触石。”《文选·郭璞〈江赋〉》:“播灵润於千里,越 岱宗 之触石。” 李周翰 注:“江中起云雾,疾速乃超越也。”
词语解释:触事  拼音:chù shì
(1).犹遇事。 晋 郭璞 《〈方言〉序》:“余少玩雅训,旁味方言,復为之解。触事广之,演其未及,摘其谬漏,庶以燕石之瑜,补琬琰之瑕。” 明 张居正 《答符卿徐继斋书》:“苟生窃禄,无所建明,触事感时,憮然自失。” 清 纪昀 《〈考工记图〉序》:“触事广义,俾古人制度之大,暨其礼乐之器,昭然復见於今兹。”
(2).谓担任职司。 唐 韩愈 《岳阳楼别窦司直》诗:“爱才不择行,触事得谗谤。” 唐 张鷟 《游仙窟》:“余答曰:‘下官是客,触事卑微,但避风尘,则为幸甚。’”
词语解释:触热  拼音:chù rè
(1).冒着炎热。 汉 崔駰 《博徒论》:“﹝博徒﹞乃谓曰:‘子触热耕耘,背上生盐。’” 唐 杜甫 《送高书记》诗:“借问今何官,触热向 武威 ?” 清 无名氏 《燕台口号》之十六:“往来触热人告许,一晌心凉恐未能。”
(2).比喻烦躁易怒。 元 关汉卿 《谢天香》第一折:“从今后无倒断嗟呀怨咨,我去这触热也似官人行将礼数使。”
词语解释:触藩  拼音:chù fān
(1).以角抵撞藩篱。《易·大壮》:“羝羊触藩,羸其角。” 汉 董仲舒 《士不遇赋》:“努力触藩,徒摧角矣。”
(2).比喻碰壁,进退两难。 唐 骆宾王 《早秋出塞寄东台详正学士》诗:“弔影慙连茹,浮生倦触藩。” 明 何大复 《进舟赋》:“戇必至於触藩兮,智或流於刻舟。” 清 泣红 《胭脂血弹词》第二回:“羵首常愁荒职任,触藩又恐遇灾兇。”
词语解释:触物  拼音:chù wù
接触景物、事物。 晋 张载 《七哀诗》之二:“哀人易感伤,触物增悲心。” 唐 卢纶 《上巳日陪齐相公花楼宴》诗:“持杯凝远睇,触物结幽情。”
词语解释:触拨  拼音:chù bō
(1).顶触,碰撞。 唐 韩偓 《闲居》诗:“麋鹿跳梁忧触拨,鹰鸇搏击恐粗疏。” 宋 张耒 《南征赋》:“岂舟人之肃洽兮,艇触拨而欲倒。”
(2).触动撩拨。 宋 范成大 《秋前风雨顿凉》诗:“酒杯触拨诗情动,书卷招邀病眼开。” 金 元好问 《别纬文兄》诗:“行期几日休相问,触拨覊愁恐不禁。” 清 佟法海 《浔阳楼》诗:“琵琶一曲断肠声,触拨当筵謫宦情。” 清 徐志岩 《闻鹧鸪》诗:“忽听格磔钩輈语,触拨归心泪满衣。”
词语解释:触蛮  拼音:chù mán
《庄子·则阳》:“有国於蜗之左角者曰 触氏 ,有国於蜗之右角者曰 蛮氏 。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 触 和 蛮 ,古代寓言中蜗牛角上的两个小国。后因以“触蛮”称因争细微私利而兴师动众。 清 黄遵宪 《旋军歌》之八:“何洲何地争 触 蛮 ,看余马首旋。” 赵朴初 《拟寒山》诗:“杀声动天地, 触 蛮 酣大战。”
词语解释:触绪  拼音:chù xù
触动心绪。 唐 令狐楚 《为楼烦监杨大夫请朝觐表》:“臣闻心孤者触绪而悲,意切者发言皆恳。” 清 陈梦雷 《抒哀赋》:“丧纪其一周兮,徒囚首而怀故乡;触绪以兴愴兮,重閟咽而抑伤。” 清 钱之青 《风阻岳州》诗:“昔贤临望处,触绪感怀多。”
词语解释:触景  拼音:chù jǐng
见到眼前情景。 元 黄溍 《题清华亭》诗:“触景幽兴多,接物道机熟。” 元 王冕 《金陵行送余局官》诗:“高楼如天酒如海,触景令人生感慨。” 清 赵翼 《瓯北诗话·李青莲诗》:“诗人遇题触景,即有吟咏,岂必皆有所为耶?”
词语解释:触眼  拼音:chù yǎn
(1).目光所及。 元 吴莱 《夕乘月渡荆门闸》诗:“初更渡 荆门 ,触眼舟楫乱。” 清 陈维崧 《倒犯·秋日云臣斋头同大士展故友蒋瞻武遗墨感赋》词:“触眼见,官奴数行。《韭花》遗蹟,零紈碎墨,秋光映碧。”
(2).显眼;引人注目。《儿女英雄传》第九回:“这三千金,通共也不过二百来斤,怕带不了去;但是东西狼犺,路上走着,也未免触眼。”
(3).看不顺眼。《荡寇志》第一○四回:“ 蔡京 又説:‘总为 郭盛 一案,提动天怒,所以我们这边十分触眼,转显得 陈希真 那边十分凑趣。’”
词语解释:触邪  拼音:chù xié
(1).谓辨触奸邪。古代传说中有神羊,名獬豸,能辨邪触不正者。《晋书·束晳传》:“朝养触邪之兽,庭有指佞之草。” 唐 元稹 《弹奏剑南东川节度使状》:“臣职在触邪,不胜其愤,谨録奏闻,伏候勑旨。” 明 无名氏 《鸣凤记·幼海议本》:“青琐初开散御香,掀髯长笑入朝阳,触邪自信有神羊。” 清 方文 《太湖寿李溉林明府百韵》:“触邪承密勿,持法定訏謨。”
(2).即触邪冠。 唐 苏颋 《同饯阳将军兼源州都督御史中丞》诗:“旗合无邀正,冠危有触邪。” 清 金义植 《怀高武康侍御军台》诗:“身讶新擐甲,冠为旧触邪。”参见“ 触邪冠 ”。
词语解释:触邪冠  拼音:chù xié guān
即獬豸冠。神兽獬豸,能触奸邪。古代为法冠之饰。 唐 刘长卿 《爪洲驿饯张侍御》诗:“风生趋府步,笔偃触邪冠。”参见“ 獬豸冠 ”。
词语解释:触网  拼音:chù wǎng
(1).投入罗网。 唐 李义府 《咏鹦鹉》:“牵弋辞重海,触网去层峦。”
(2).触犯法网。《南史·蔡兴宗传》:“ 兴宗 奉旨慰劳 广陵 ,州别驾 范义 与 兴宗 素善,在城内同诛。 兴宗 至,躬自收殯,致丧还 豫章 旧墓。上闻谓曰:‘卿何敢故尔触网?’” 南朝 梁 沉约 《奏弹孔稚珪违制启假事》:“守官有典,触网斯及,盖所以崇威阐法,下肃上尊。” 宋 姚鎔 《三说》:“向使触网而能退却,则悠然逝矣。”
词语解释:触机  拼音:chù jī
(1).遇到机会。《旧唐书·韦思谦传》:“吾狂鄙之性,假以雄权,触机便发,固宜为身灾也。”
(2).触犯机阱。 宋 司马光 《归田诗》之二:“紱冕诚虚器,簪裳悉畏涂。触机身未保,好直道先孤。”
(3).触动灵机;碰巧。 清 吴炽昌 《客窗闲话初集·假和尚》:“途遇一僧,醉卧於道,身畔有担,生触机而嘆曰:‘噫,是可为也。’” 徐兴业 《金瓯缺》第十四章:“他最初考虑这个行动时,偶然和触机的成分很大。”
词语解释:触鼻  拼音:chù bí
刺激嗅觉。 宋 杨万里 《昌英叔门外小树木犀早开》诗:“触鼻无从觅,看林小缀黄。旋开三两粟,已作十分香。”
词语解释:触山  拼音:chù shān
《淮南子·天文训》:“昔者 共工 与 顓頊 争为帝,怒而触 不周之山 ,天柱折,地维絶,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后以“触山”喻力大无穷。 南朝 梁 刘孝标 《辨命论》:“触山之力无以抗,倒日之诚弗能感。”《东周列国志》第十七回:“ 鲁庄公 曰:‘ 鲍叔牙 挟忿而来,加以 宋 助, 南宫长万 有触山举鼎之力,吾国无其对手,两军并峙,互为犄角,何以御之?’”
词语解释:触地  拼音:chù dì
到处,遍地。《尹文子·大道上》:“今以礼义招仁贤,所得仁贤者,万不一焉;以名利招不肖,所得不肖者,触地是焉。” 唐 张鷟 《游仙窟》:“须臾之间,忽至松柏巖,桃华涧,香风触地,光彩遍天。” 清 吴伟业 等《梅花庵同林若抚话雨联句》:“触地词源涌,推锋笔阵銛。”
词语解释:触藩羝  拼音:chù fān dī
语本《易·大壮》:“羝羊触藩。”后因以“触藩羝”比喻处于困境的人。 晋 郭璞 《游仙诗》之一:“进则保龙见,退为触藩羝。” 唐 杜牧 《朱坡》诗:“自尘何太甚,休笑触藩羝。” 宋 叶梦得 《怀西山》诗:“不作巢幕燕,肯从触藩羝。”参见“ 羝羊触藩 ”。
词语解释:羝羊触藩  拼音:dī yáng chù fān
公羊角钩在篱笆上。比喻进退两难。《易·大壮》:“羝羊触藩,不能退,不能遂。” 唐 孟浩然 《寄赵正字》诗:“高鸟能择木,羝羊漫触藩。”《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四:“ 自实 走得一个不耐烦,正所谓:羝羊触藩,进退两难。”亦省作“ 羝触藩 ”。 清 王戬 《秋日游白茅寺次少陵韵》:“争如羝触藩,有如瓶堕井。”
词语解释:触讳  拼音:chù huì
触犯讳忌。 汉 王充 《论衡·程材》:“割切将欲,直言一指,触讳犯忌。” 唐 韩愈 《送穷文》:“捩手覆羹,转喉触讳。”
词语解释:触手  拼音:chù shǒu
(1).犹污手。某些民族的一种习惯,以左手进食;右手则接触秽物,称为“触手”。 宋 岳珂 《桯史·番禺海獠》:“ 番禺 有海獠杂居……旦輒会食,不置匕箸,用金银为巨槽,合鮭炙、粱米为一,洒以蔷露,散以冰脑。坐者皆寘右手于褥下不用,曰此为触手,惟以溷而已,羣以左手攫取,饱而涤之。”按,此指居住在当地的信仰伊斯兰教的 波斯 人或 阿拉伯 人。
(2).水螅等低等动物的感觉器官。多生在口旁,状如丝或手指,藉以感触外物,亦可用来捕食。 徐珂 《清稗类钞·动物·鹦鹉螺》:“鸚鵡螺为软体动物,有四鳃,口之周围多丝状触手。”
词语解释:触忤  拼音:chù wǔ
亦作“ 触迕 ”。 冒犯。《后汉书·刘瑜传》:“臣悾悾推情,言不足採,惧以触忤,征营慴悸。”《晋书·唐彬传》:“ 邓艾 忌克诡狭,矜能负才,顺从者谓为见事,直言者谓之触迕。” 唐 杜甫 《送路六侍御入朝》诗:“ 剑南 春色还无赖,触忤愁人到酒边。”《三国演义》第六三回:“﹝ 彭羕 ﹞因直言触忤 刘璋 ,被 璋 髡钳为徒隶,因此短髮。” 清 李慈铭 《越缦堂读书记·东华录》:“其书编年纪録,毫无触迕。”
词语解释:触祸  拼音:chù huò
遭受祸殃。 汉 王充 《论衡·辨祟》:“人不触祸不被罪,不被罪不入狱。”
词语解释:触雨  拼音:chù yǔ
趁雨;冒雨。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种槐柳楸梓梧柞》:“每天雨时,即触雨折取春生少枝,长一赤已上者,插著垄中……三岁成椽。”
词语解释:触战  拼音:chù zhàn
参加战斗。《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句践 欲杀妻子,燔宝器,触战以死。”
词语解释:触类  拼音:chù lèi
(1).接触相类事物。 晋 葛洪 《抱朴子·祛惑》:“虽圣虽明,莫由自晓。非可以歷思得也,非可以触类求也。” 唐 杜甫 《上水遣怀》诗之四:“善知应触类,各藉颖脱手。” 清 王夫之 《雪赋》:“汾云空白,眄江汉以无方;塞草不青,睠关山而奚至。莫不俯仰同情,悲生触类。”参见“ 触类旁通 ”。
(2).遇事。《梁书·侯景传》:“ 澄 天性险忌,独类猜嫉,諂諛迭进,共相搆毁。”
(3).各种;每项。 唐 白行简 《李娃传》:“﹝姥﹞乃命娃出。明眸皓腕,举步艷冶。生遽惊起,莫敢仰视。与之拜毕,叙寒燠,触类妍媚,目所未覩。” 宋 文莹 《续湘山野录》:“未周岁,而公主告卒。国主伤悼悲泣曰:‘吾不欲再覩 刘生 之面。’勑执政削其官籍,一簪不与,却送还 洪州 。生恍若梦觉,触类如旧。”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蕙芳》:“已而以手探入,壶盛酒,柈盛炙,触类熏腾。”
词语解释:触类旁通  拼音:chù lèi páng tōng
《易·繫辞上》:“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又《乾》:“六爻发挥,旁通情也。”后以“触类旁通”谓掌握了某一事物规律,就能推知同类事物。 清 章学诚 《文史通义·诗话》:“触类旁通,启发实多。” 朱自清 《“海阔天空”与“古今中外”》:“我真高兴,得着两个新鲜的意思,让我对于生活的方法,能触类旁通的思索一回。”《说郛》卷七七引 宋 李之彦 《东谷所见·寿命福德》:“人之念虑一正,则万善可触类而通;行一善,则万善皆萌蘖于此。” 清 顾炎武 《与友人论〈易〉书》之一:“而夫子作大象,多於卦爻之辞之外,别起一义以示学者,使之触类而通,此即举隅之説也。”亦省作“ 触通 ”。 清 侯方域 《与陈定生论诗书》:“当其胜絶,变动难拘,是惟心知其意者,触通而已。”
词语解释:触途  拼音:chù tú
见“ 触涂 ”。
词语解释:触涂  拼音:chù tú
亦作“ 触途 ”。 处处,各处。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文章》:“北面事亲,别舅摛《渭阳》之咏;堂上养老,送兄赋 桓山 之悲,皆大失也。举此一隅,触涂宜慎。”《旧唐书·崔融传》:“船有大小,载有少多,量物而税,触途淹久。”《说郛》卷六九引 宋高宗 《翰墨志》:“至若虎视狼顾,龙骇兽犇,或草圣草贤,或絶伦絶世,宜合天矩,触涂造极。”
词语解释:触怒  拼音:chù nù
惹怒,触犯使之发怒。《东周列国志》第十回:“寡君使 足 修好上国,未有开罪,不知何以触怒?”《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九回:“昨天晚上, 映芝 央求他回 通州 去,不知怎样触怒了他,便把 映芝 的头也打破了。” 吕建中 《罗三嫚》:“原来头一天晚上她被那个‘穿长袍的’族长叫去大加斥责,她不服,还了嘴,这下子把族长触怒了。”
词语解释:触动  拼音:chù dòng
(1).激起;打动。《朱子语类》卷四二:“方説得缓慢,人便不将做事,须是説得紧切,要忽然间触动他。如被人駡,便説被人打;被人打,便説人要杀。盖不如此,不足以触动他也。”《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八回:“因看了他,触动了诗兴,要作一两首思亲诗。” 李準 《李双双》第四章:“ 喜旺 触动心事,闷声不响。”
(2).触犯。 毛泽东 《坚持艰苦奋斗·密切联系群众》:“一触动到他个人的利益,就双泪长流。”
(3).碰撞。如:他在暗中摸索了半天,忽然触动了什么东西,响了一下。
词语解释:触氏  拼音:chù shì
《庄子》寓言中的蜗角小国名。《庄子·则阳》:“有国於蜗之左角者,曰 触氏 ,有国於蜗之右角者曰 蛮氏 ,时相与争地而战。”参见“ 触蛮 ”。
词语解释:触蛮  拼音:chù mán
《庄子·则阳》:“有国於蜗之左角者曰 触氏 ,有国於蜗之右角者曰 蛮氏 。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 触 和 蛮 ,古代寓言中蜗牛角上的两个小国。后因以“触蛮”称因争细微私利而兴师动众。 清 黄遵宪 《旋军歌》之八:“何洲何地争 触 蛮 ,看余马首旋。” 赵朴初 《拟寒山》诗:“杀声动天地, 触 蛮 酣大战。”
词语解释:触时  拼音:chù shí
触犯时忌。 汉 王充 《论衡·辨祟》:“占射事者必将復曰:‘移徙触时,往来不吉。’”
词语解释:触涂  拼音:chù tú
亦作“ 触途 ”。 处处,各处。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文章》:“北面事亲,别舅摛《渭阳》之咏;堂上养老,送兄赋 桓山 之悲,皆大失也。举此一隅,触涂宜慎。”《旧唐书·崔融传》:“船有大小,载有少多,量物而税,触途淹久。”《说郛》卷六九引 宋高宗 《翰墨志》:“至若虎视狼顾,龙骇兽犇,或草圣草贤,或絶伦絶世,宜合天矩,触涂造极。”
词语解释:触寒  拼音:chù hán
冒寒。《东观汉记·东平宪王苍传》:“四年, 苍 上疏愿朝,上以王触寒涉道,使中謁者赐乘舆貂裘。”《梁书·武帝纪下》:“勤於政务,孜孜无怠。每至冬月,四更竟,即敕把烛看事,执笔触寒,手为皴裂。”
词语解释:触龙鳞  拼音:chù lóng lín
触犯龙的逆鳞。比喻臣子对君主的过失犯颜直谏。《后汉书·李云传》:“故敢触龙鳞,冒昧以请。”亦省作“ 触鳞 ”。《旧唐书·高宗纪论》:“虚襟似纳於触鳞,下詔无殊於扇暍。” 明 王世贞 《读陈佥事祚遗事有感》诗:“爱主投经术,如何遂触鳞。”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论文上·老苏谏论》:“夫犯颜之祸,将彰君过。宜上思 召公 咨商之义,下念 鲍勛 触鳞之诛也一段,又为 牧 之所本。”
词语解释:触邪冠  拼音:chù xié guān
即獬豸冠。神兽獬豸,能触奸邪。古代为法冠之饰。 唐 刘长卿 《爪洲驿饯张侍御》诗:“风生趋府步,笔偃触邪冠。”参见“ 獬豸冠 ”。
词语解释:獬豸冠  拼音:xiè zhì guān
(1).古代御史等执法官吏戴的帽子。 汉 蔡邕 《独断》:“法冠, 楚 冠也…… 秦 制执法服之。今御史廷尉监平服之,谓之獬豸冠。”《后汉书·舆服志下》:“法冠,一曰柱后。高五寸,以纚为展筩,铁柱卷,执法者服之,侍御史、廷尉正监平也。或谓之獬豸冠。獬豸,神羊,能别曲直, 楚王 尝获之,故以为冠。” 明 无名氏 《霞笺记·中丞训子》:“官居侍御立朝班,铁面丹心獬豸冠。”《人民文学》1981年第4期:“头戴黑色獬豸冠的宫中执法走到 嬴政 身边,垂身而立。”
(2).指御史等执法官吏。 唐 韦縠 《杜侍御送贡物戏赠》诗:“ 越 人自贡珊瑚树, 汉 使何劳獬豸冠。” 元 关汉卿 《玉镜台》第一折:“生前不惧獬豸冠,死来图画麒麟像。” 清 方文 《寄任玉成御史》诗:“旧京人物凋零尽, 江 北犹餘獬豸冠。”
词语解释:触犯  拼音:chù fàn
冒犯;冲撞。 汉 王充 《论衡·难岁》:“岂独抱器载物,去宅徙居触犯之者而乃责之哉!” 唐 韩愈 《贺册尊号表》:“微臣幸生圣代,触犯刑章,假息海隅,死亡无日。” 明 高启 《四臣论》:“正言不廻,触犯忌讳。” 徐迟 《牡丹》三:“那个宴会上的主人很生气,他被触犯了。”
词语解释:触衣  拼音:chù yī
内裤的别称。《五灯会元·大沩喆禅师法嗣·光孝慧兰禅师》:“尝以触衣书七佛名,丛林称为 兰布裩 。”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服器一·褌裆》:“袴,犊鼻,触衣,小衣。”《正字通·衣部》:“袴,一名触衣,俗呼小衣。”
词语解释:触罗  拼音:chù luó
(1).投入罗网。 唐 白居易 《感兴》诗之二:“鱼能深入寧忧钓,鸟解高飞岂触罗。”
(2).打鱼。谓隐退。 唐 李群玉 《留别马使君》诗:“俱来海上叹烟波,君佩银鱼我触罗。”
词语解释:触抵
见“ 触抵 ”。
词语解释:触发  拼音:chù fā
触动引发。《隋书·音乐志上》:“萌生触发,岁在春。《咸池》始奏,德尚仁。”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十五:“大抵登山临水,足以触发道机,开豁心志,为益不少。”《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回:“这回我过 上海 时,偶然看见一件奇事,如今触发着了,我才记起来。” 鲁迅 《南腔北调集·真假堂吉诃德》:“无论念几千万遍‘不仁不义’或者《金光明咒》,也不会触发 日本 地震,使它陆沉大海。”
词语解释:触兴  拼音:chù xīng
即兴,随感起兴。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铨赋》:“至於草区禽旅,庶品杂类,则触兴致情,因变取会。”
词语解释:触啮  拼音:chù niè
(1).抵触啃啮。《周礼·地官·充人》“祀五帝则繫于牢” 汉 郑玄 注:“牢,闲也。必有闲者,防禽兽触啮。”
(2).喻波涛冲击侵蚀。 宋 苏洵 《忆山送人》诗:“ 长江 浑浑流,触啮不可栏。” 清 魏源 《粤江舟行》之一:“无心相触啮,曾谁怨介坚。”
词语解释:触暑  拼音:chù shǔ
(1).冒着暑热。 晋 葛洪 《抱朴子·交际》:“冒寒触暑,以走权门。” 清 姚世钰 《吴兴太守行》:“是时三伏热,触暑如遭烹。”
(2).中暑。 清 钱泳 《履园丛话·梦幻·十神人》:“时先君子年六十四,偶触暑,腹疾大作,医药罔效。”
词语解释:触露  拼音:chù lù
触到露水。指清晨。《古诗源·古谚古语》:“触露不掐葵,日中不翦韭。”
词语解释:触鳞  拼音:chù lín
见“ 触龙鳞 ”。
词语解释:触龙鳞  拼音:chù lóng lín
触犯龙的逆鳞。比喻臣子对君主的过失犯颜直谏。《后汉书·李云传》:“故敢触龙鳞,冒昧以请。”亦省作“ 触鳞 ”。《旧唐书·高宗纪论》:“虚襟似纳於触鳞,下詔无殊於扇暍。” 明 王世贞 《读陈佥事祚遗事有感》诗:“爱主投经术,如何遂触鳞。”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论文上·老苏谏论》:“夫犯颜之祸,将彰君过。宜上思 召公 咨商之义,下念 鲍勛 触鳞之诛也一段,又为 牧 之所本。”
词语解释:触锋  拼音:chù fēng
触犯锋刃。谓亲临战斗。 三国 魏 曹植 《求自试表》:“突刃触锋,为士卒先。” 唐 柳宗元 《贺诛淄青逆贼李师道状》:“某特承朝奬,谬列藩臣,常以突刃触锋,未为效节,膏原润草,岂足酬恩。”
词语解释:触续  拼音:chù xù
谓不断碰撞。 唐 温庭筠 《郭处士击瓯歌》:“乱珠触续正跳荡,倾头不觉金乌斜。”
词语解释:触罪  拼音:chù zuì
(1).犯罪。《荀子·正论》:“以为治邪?则人固莫触罪,非独不用肉刑,亦不用象刑矣。” 唐 柳宗元 《愚溪对》:“唯触罪摈辱愚陋黜伏者,日侵侵以游汝,闯闯以守汝。” 明 唐顺之 《与雷古和提学书》:“虽愚者亦知其足以触罪而无所得矣。”
(2).獬豸的别称。相传獬豸能触不正,辨奸佞,故称。 南朝 梁简文帝 《大法颂》序:“草名指佞,便辟去朝;兽称触罪,姦回放黜。”参见“ 獬豸 ”。
词语解释:獬豸  拼音:xiè zhì
(1).传说中的异兽。一角,能辨曲直,见人相斗,则以角触邪恶无理者。古人视为祥物。 汉 杨孚 《异物志》:“东北荒中有兽,名獬豸,一角,性忠,见人鬭则触不直者,闻人论则咋不正者。”《文选·司马相如〈上林赋〉》:“椎蜚廉,弄獬豸。” 郭璞 注引 张揖 曰:“獬豸,似鹿而一角。人君刑罚得中,则生於朝廷,主触不直者。”《宋书·符瑞志中》:“獬豸知曲直,狱讼平则至。”《金史·五行志》:“ 太原 进獬豸及瑞麦。”《天雨花》第八回:“汝等可知獬豸之性,遇邪则触。”
(2).指古代御史大夫等执法官戴的獬豸冠。 唐 罗隐 《广陵春日忆池阳有寄》诗:“别后故人冠獬豸,病来知己赏鷦鷯。” 元 萨都剌 《送张都台还京》诗:“忆昔中臺簪獬豸,曾封直諫动鑾舆。” 清 陈维崧 《满江红·故友周文夏侍御殁填此词》词:“ 江 左 周瑜 年少日,雄姿歷落;记十载,霜飞獬豸,风生臺阁。”
(3).指代御史等官。 唐 杜甫 《送卢侍御护韦尚书灵榇归上都》诗:“墓待龙驤詔,臺迎獬豸威。”
词语解释:触情  拼音:chù qíng
(1).触动情欲。 汉 刘向 《列女传·鲁公乘姒》:“待礼然后动,不苟触情,可谓贞矣。” 晋 葛洪 《抱朴子·崇敬》:“触情纵欲谓之非人。”
(2).合乎情理。 三国 魏 嵇康 《释私论》:“值心而言,则言无不是;触情而行,则事无不吉。”
词语解释:触着  拼音:chù zhe
触及,触到。《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三:“祕书道:‘不必説破,侍御只牢牢记着“稠桑王老”四字,少不得有相会之处。’…… 行修 听得‘稠桑’二字,触着便自上心。” 鲁迅 《花边文学·玩笑只当它玩笑(上)》:“用玩笑来应付敌人,自然也是一种好战法,但触着之处,须是对手的致命伤,否则,玩笑终不过是一种单单的玩笑而已。”
词语解释:触感  拼音:chù gǎn
因接触而引起反应。 晋 郭璞 《山海经图赞·九锺》:“九钟将鸣,凌霜乃落,气之相应,触感而作。” 明 顾起纶 《〈国雅品〉序》:“夫 韩婴 作《传》,聿兴触感之情; 匡鼎 説《诗》,颇适解颐之趣。” 马其昶 《〈古文辞类纂〉标注序》:“夫文字之见,随所触感,各肖其性识才学以出,其浅深高下不同之致,奚啻九级之臺乎?”
词语解释:触尘  拼音:chù chén
佛教语。六尘(色、声、香、味、触、法)之一。身根所对之境为触,如坚软、燥湿等是。 唐 李邕 《大唐泗州临淮县普光王寺碑》:“触尘者庇如来之影,牵毛者荷师子之威。”参见“ 六尘 ”。
词语解释:六尘  拼音:liù chén
佛教语。即色、声、香、味、触、法。与“六根”相接,便能染污净心,导致烦恼。《圆觉经》卷上:“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 宗密 疏:“六尘是境,识体是心。” 南朝 宋 鲍照 《佛影颂》:“六尘烦苦,五道绵剧。” 宋 司马光 《送李益之侍郎致政归庐山》诗之二:“六尘皆外物,万法尽迷途。” 明 刘基 《松风阁记》之二:“我佛以清浄六尘为明心之本,凡耳目之入,皆虚妄耳。” 瞿秋白 《猪八戒》:“一切爱恋六尘,以至于‘真善美是没有的,是幻执的……不如努力把漆黑一团都灭绝了,成个正觉’,得证涅槃。”
词语解释:触嗅  拼音:chù xiù
犹触鼻。 唐 韩愈 孟郊 《城南联句》:“惊魂见蛇蚓,触嗅值虾蟛。”
词语解释:触禁  拼音:chù jìn
触犯禁忌。《汉书·食货志下》:“民摇手触禁,不得耕桑,繇役烦剧,而枯旱蝗虫相因。”
词语解释:触损  拼音:chù sǔn
因触忤而受到损害。 明 汤显祖 《牡丹亭·诘病》:“因何瘦坏了玉娉婷?你怎么触损了娇情性?”
词语解释:触意  拼音:chù yì
触发情意。 三国 魏 张邈 《自然好学论》:“民生也直,聚而勿教;肆心触意,八情必发。”
词语解释:触死  拼音:chù sǐ
犯死罪。《汉书·东方朔传》:“粪土愚臣,忘生触死。” 颜师古 注:“忽忘其生而触死罪也。”《后汉书·郅寿传》:“臣所以敢犯严威,不避夷灭,触死瞽言,非为 寿 也。”
词语解释:触丝  拼音:chù sī
投入罗网。 汉 班固 《西都赋》:“鸟惊触丝,兽骇值锋。”
词语解释:触鹿  拼音:chù lù
典出《晋书·孝友传·许孜》:“俄而二亲没,柴毁骨立,杖而能起,建墓于县之 东山 ,躬自负土……镇宿墓所,列植松柏亙五六里。时有鹿犯其松栽, 孜 悲叹曰:‘鹿独不念我乎!’明日,忽见鹿为猛兽所杀,置於所犯栽下。”后因以“触鹿”谓孝感所至,墓地无奔走撞犯之鹿患的典故。 宋 苏轼 《同年程德林求先坟·思成堂》诗:“养松无触鹿,助祭有驯乌。” 清 顾炎武 《墓后结庐三楹作》诗:“旧栽松树无触鹿,惟有老柏衔悲枯。”
词语解释:触豸  拼音:chù zhì
即獬豸。相传獬豸为古代神羊,能辨触奸佞,故称。 明 沉鲸 《双珠记·与珠觅珠》:“圣主崇儒术,贤士翼帝躬;立朝防触豸,行路避乘驄。”参见“ 獬豸 ”。
词语解释:獬豸  拼音:xiè zhì
(1).传说中的异兽。一角,能辨曲直,见人相斗,则以角触邪恶无理者。古人视为祥物。 汉 杨孚 《异物志》:“东北荒中有兽,名獬豸,一角,性忠,见人鬭则触不直者,闻人论则咋不正者。”《文选·司马相如〈上林赋〉》:“椎蜚廉,弄獬豸。” 郭璞 注引 张揖 曰:“獬豸,似鹿而一角。人君刑罚得中,则生於朝廷,主触不直者。”《宋书·符瑞志中》:“獬豸知曲直,狱讼平则至。”《金史·五行志》:“ 太原 进獬豸及瑞麦。”《天雨花》第八回:“汝等可知獬豸之性,遇邪则触。”
(2).指古代御史大夫等执法官戴的獬豸冠。 唐 罗隐 《广陵春日忆池阳有寄》诗:“别后故人冠獬豸,病来知己赏鷦鷯。” 元 萨都剌 《送张都台还京》诗:“忆昔中臺簪獬豸,曾封直諫动鑾舆。” 清 陈维崧 《满江红·故友周文夏侍御殁填此词》词:“ 江 左 周瑜 年少日,雄姿歷落;记十载,霜飞獬豸,风生臺阁。”
(3).指代御史等官。 唐 杜甫 《送卢侍御护韦尚书灵榇归上都》诗:“墓待龙驤詔,臺迎獬豸威。”
词语解释:触突  拼音:chù tū
(1).冒犯。 晋 袁宏 《后汉纪·桓帝纪下》:“残酷之吏不顾无辜之害,欲使圣朝必加罚於臣宗,是以不敢触突天威,而自窜山林。” 元 柯丹丘 《荆钗记·责婢》:“小梅香,待回言,恐触突了使长。”《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妈妈也几遍教女儿打发 李甲 出院,见女儿不统口,又几遍将言语触突 李公子 ,要激怒他起身。”
(2).突击;抵突;冲撞。《后汉书·西羌传》:“其兵长在山谷,短於平地,不能持久,而果於触突,以战死为吉利,病终为不祥。” 三国 魏 曹植 《七启》:“哮闞之兽,张牙奋鬣,志在触突,猛气不慴。” 宋 赵叔向 《肯綮录·俚俗字义》:“触突人曰揨触。” 明 徐光启 《农政全书》卷三七:“凡栽树讫,皆不用手捉,及六畜触突。”
词语解释:触瓶  拼音:chù píng
佛教用具。佛家有净触二瓶。净瓶之水洗净手,触瓶之水洗污手。 唐 皎然 《酬秦山人赠别》诗之一:“来观新月依清室,欲漱香泉护触瓶。”
词语解释:触羊  拼音:chù yáng
触藩之羊。比喻处于困境。 明 无心子 《金雀记·集贤》:“浮生若寄,何须着意奔忙;笑杀红尘客,行踪类触羊。”参见“ 触藩羝 ”。
词语解释:触藩羝  拼音:chù fān dī
语本《易·大壮》:“羝羊触藩。”后因以“触藩羝”比喻处于困境的人。 晋 郭璞 《游仙诗》之一:“进则保龙见,退为触藩羝。” 唐 杜牧 《朱坡》诗:“自尘何太甚,休笑触藩羝。” 宋 叶梦得 《怀西山》诗:“不作巢幕燕,肯从触藩羝。”参见“ 羝羊触藩 ”。
词语解释:羝羊触藩  拼音:dī yáng chù fān
公羊角钩在篱笆上。比喻进退两难。《易·大壮》:“羝羊触藩,不能退,不能遂。” 唐 孟浩然 《寄赵正字》诗:“高鸟能择木,羝羊漫触藩。”《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四:“ 自实 走得一个不耐烦,正所谓:羝羊触藩,进退两难。”亦省作“ 羝触藩 ”。 清 王戬 《秋日游白茅寺次少陵韵》:“争如羝触藩,有如瓶堕井。”
词语解释:触击  拼音:chù jī
(1).撞击。《史记·封禅书》:“於是上使验小方,鬭棊,棊自相触击。” 叶圣陶 《夜》:“‘他们留着字条呢!’他说着,衣袋里有铜元触击的声音。”
(2).谓相抵触。 章炳麟 《訄书·订孔》:“《论语》者晻昧,《三朝记》与诸告飭、通论,多自触击也。”
词语解释:触角  拼音:chù jiǎo
(1).昆虫、软体动物或甲壳类动物感觉器官之一,生在头上,一般呈丝状。也叫触须。 徐珂 《清稗类钞·动物·细腰蜂》:“细腰蜂,触角短而弯曲,体色多黑。”
(2).比喻最敏感的试探性的先头部分。 郭沫若 《洪波曲》第八章一:“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意念,要把文化的触角尽量往民间伸出去。”
词语解释:触藩羝羊
公羊抵触藩篱,角被挂,无法摆脱很焦急
词语解释:触抵  拼音:chù dǐ
亦作“ 触觝 ”。
(1).犹言抵触顶撞。《诗·鲁颂·閟宫》“秋而载尝,夏而楅衡” 汉 郑玄 笺:“秋将尝祭,於夏则养牲,楅衡其牛角,为其触觝人也。” 汉 焦赣 《易林·观之大壮》:“触抵墙壁,不见户房。” 三国 魏 曹丕 《艳歌何尝行》:“少小相触抵,寒苦常相随。” 明 何景明 《题大司马王晋溪先生〈十牛图〉》诗:“风林烟草恣牧放,水涉沙眠无触觝。”
(2).指触犯刑法。《荀子·非十二子》:“今之所谓士仕者,污漫者也,贼乱者也,恣睢者也,贪利者也,触抵者也,无礼义而唯权势之嗜者也。” 王先谦 集解引 王念孙 曰:“触抵,谓触罪过也。”
词语解释:触地号天  拼音:chù dì hào tiān
呼天抢地。形容悲痛之极。 明 张敬修 等《文忠公行实》:“既出,遂触地号天,几不可生。”
词语解释:触值  拼音:chù zhí
遭遇。 汉 王充 《论衡·气寿》:“凡人禀命有二品:一曰所当触值之命,二曰强弱寿夭之命。所当触值,谓兵、烧、压、溺也;强寿弱夭,谓禀气渥薄也。”
词语解释:触迕  拼音:chù wǔ
见“ 触忤 ”。
词语解释:触忤  拼音:chù wǔ
亦作“ 触迕 ”。 冒犯。《后汉书·刘瑜传》:“臣悾悾推情,言不足採,惧以触忤,征营慴悸。”《晋书·唐彬传》:“ 邓艾 忌克诡狭,矜能负才,顺从者谓为见事,直言者谓之触迕。” 唐 杜甫 《送路六侍御入朝》诗:“ 剑南 春色还无赖,触忤愁人到酒边。”《三国演义》第六三回:“﹝ 彭羕 ﹞因直言触忤 刘璋 ,被 璋 髡钳为徒隶,因此短髮。” 清 李慈铭 《越缦堂读书记·东华录》:“其书编年纪録,毫无触迕。”
词语解释:触瑟  拼音:chù sè
语本《汉书·金日磾传》:“ 何罗 褏白刃从东箱上,见 日磾 ,色变,走趋卧内欲入,行触宝瑟,僵。 日磾 得抱 何罗 ,因传曰:‘ 莽何罗 反!’…… 日磾 捽胡投 何罗 殿下,得禽缚之。”后以“触瑟”为暴露奸邪的典故。 南朝 梁 刘孝绰 《答云法师书》:“寧虑五怨,思效遂虏,引 梁丘 随剑之説, 日磾 触瑟之辞。” 明 夏完淳 《大哀赋》:“至於五世偏安,三朝旧事,指触瑟为贞规,目采芝为佞轨。”
词语解释:触目伤心  拼音:chù mù shāng xīn
看到某种情况而内心伤悲。 清 宣鼎 《夜雨秋灯录·阮封翁》:“赤贫者无力赁屋,男妇老幼皆露处。忽澍雨滂沱,立泥淖中,相向而哭。翁触目伤心,计极穷人不过百十,费无多,思有以援之。” 冰心 《集外·庄鸿的姊姊》:“平日这灯下,便是我们的天堂;今日却成了地狱了,没有一个地方一件事情,不是使我触目伤心的。” 周克芹 《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第七章五:“所有这些触目伤心的事,都发生在七十年代的 葫芦坝 上。”亦作“ 触目伤怀 ”。 朱自清 《背影》:“那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己。”
词语解释:触点  拼音:chù diǎn
两个导体间可供电流通过的交接处或接触面
词语解释:触电  拼音:chù diàn
人或动物接触较强电流。机体触电会受到破坏,甚至死亡。亦比喻受到强烈的刺激。 曹禺 《北京人》第三幕:“母亲的末一句话,像一根钢针戳入他的耳朵里,触电一般蓦然抬起头。” 方之 《岁交春》:“‘啊,她家在 横梁 !’老头子像触电似地惊叫起来。”
词语解释:触污  拼音:chù wū
犹玷污。 元 李寿卿 《度柳翠》第二折:“为你在人间触污圣僧罗汉,牛头鬼力将 柳翠 斩讫报来。” 明 汤显祖 《牡丹亭·诘病》:“怕腰身触污了柳精灵,虚嚣侧犯了花神圣。”
词语解释:触激  拼音:chù jī
相互撞击;冲击。 唐 柳宗元 《石涧记》:“交络之流,触激之音,皆在牀下。” 清 徐葆光 《上滩行》:“顺流虽云乐,触激无坚完。” 章炳麟 《文学说例》:“盖其弦诵相授,素由耳治,久则音节谐熟,触激唇舌,不假思虑,而天纵其声。”
词语解释:触民  拼音:chù mín
《庄子》寓言中的蜗角小国 触国 的百姓。 唐 卢照邻 《释疾文·命曰》:“ 触 民居蜗而争地,龙伯钓鼇而诉天。”参见“ 触蛮 ”。
词语解释:触蛮  拼音:chù mán
《庄子·则阳》:“有国於蜗之左角者曰 触氏 ,有国於蜗之右角者曰 蛮氏 。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 触 和 蛮 ,古代寓言中蜗牛角上的两个小国。后因以“触蛮”称因争细微私利而兴师动众。 清 黄遵宪 《旋军歌》之八:“何洲何地争 触 蛮 ,看余马首旋。” 赵朴初 《拟寒山》诗:“杀声动天地, 触 蛮 酣大战。”
词语解释:触目经心  拼音:chù mù jīng xīn
见到而萦烦于心。 明 何大复 《感春》诗:“风光物色元非恶,触目经心偏苦情。”
词语解释:触目惊心  拼音:chù mù jīng xīn
看到某种情况而内心震惊。形容事态严重,引起震动。 清 林则徐 《颁发禁烟治罪新例告示》:“尔等更当触目惊心,如再观望迁延,以身试法,则是孽由自作,死有餘辜,毋谓言之不早也。” 瞿秋白 《饿乡纪程》七:“我们从 奉天 到 哈尔滨 沿路触目惊心,都是 日本 人侵略政策的痕迹。”
词语解释:触目崩心  拼音:chù mù bēng xīn
看到某种情况而心中极度悲伤。《南齐书·豫章文献王嶷传》:“缅寻遗烈,触目崩心。” 南朝 陈 徐陵 《答李颙之书》:“且年光遒尽,触目崩心。扶力含毫,诸不申具。”
共137,分2页显示   1  2 下一页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