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一屋入声 鹿宿[sù,住宿][qū,酒曲][dú,读书][fù][fú][yù][pù][cù][pǔ pò][chù xù][fú fù][zhòu][pù][详注1][niǔ][详注2][详注3][古代五音之一,相当于简谱“3”。][cù][xù chù][详注4][zhú][详注5][lù][fù,音覆。剖也,判也,裂也。动词][chù][zhuó,激水声也。][cù][详注6][音珿。《广韵》廉谨貌。]


注1:浊 《韻補》叶昌六切,音逐。《前漢·潁川歌》潁水濁,灌氏族。
注2:踧 cù,音蹴。踧踖,行而谨敬也。互详踖字注。又与蹙同。《后汉·陈蕃传》黄门从官,驺蹋踧蕃。《扬子·法言》或人踧尔。《木华·海赋》噏波则洪涟踧缩。
注3:菔 音服。《韵会》芦菔一名来服,言来麰之所服也。字亦与服通。《诗·小雅》象弭鱼服。《笺》服当作菔。《周礼·素服注》服当作菔,刀剑衣也。
注4:缪 音穆。与穆同。《礼·大传》序以昭缪。《注》缪,读如穆。《公羊传·隐三年》葬宋缪公。《释文》缪,左氏作穆。《史记·鲁世家》太公召公乃缪卜。《注》徐广曰:古书穆字多作缪。又通勠。
注5:囿 《唐韵》于六切,音哊。《诗·大雅》王在灵囿,麀鹿攸伏。又《刘向·九叹》莞芎弃於泽洲兮,瓟蠡橐於筐簏。麒麟奔於九皋兮,熊罴荤而逸囿。
注6:阿 《韻會小補》音屋。《古詩》家中有阿誰。《木蘭詩》阿耶無大兒。
共142,分2页显示   1  2 下一页
末字词组
翻覆深覆沦覆违覆容覆危覆华覆勘覆
反覆上覆更覆遗覆兼覆卷覆顾覆踔覆
盖覆发覆盆覆剪覆普覆厌覆题覆部覆
倾覆私覆包覆拥覆藕覆发奸露覆颇覆露覆
颠覆衣覆遍覆推覆拜覆发奸摘覆载覆云翻雨覆
天覆照覆庇覆并覆考覆详覆较覆陨覆
返覆三覆鼎覆占覆禀覆取覆讯覆雠覆
掩覆被覆乾覆含覆恩覆厦覆议覆中覆
荡覆压覆洪覆作覆埋覆关覆踣覆核覆
射覆蒙覆遮覆光覆荫覆败覆勾覆幕覆

词语解释:翻覆  拼音:fān fù
(1).谓反覆无常;变化不定。 晋 陆机 《君子行》:“休咎相乘躡,翻覆若波澜。”《文选·孔稚珪〈北山移文〉》:“岂期终始参差,苍黄翻覆。” 吕延济 注:“翻覆,不定也。” 唐 卢象 《送赵都护赴安西》诗:“黠虏多翻覆,谋臣有别离。”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局诈》:“人心叵测,事后虑有翻覆。” 瞿秋白 《饿乡纪程》四:“从我七八岁时, 中国 社会已经大大的震颠动摇之后,那疾然翻覆变更的倾向,已是猛不可当,非常之明显了。”
(2).多次重复。 唐 李频 《冬夜酬范秘书》诗:“翻覆吟佳句,何酬国士恩。” 宋 苏辙 《书〈楞严经〉后》:“杜门幽坐,取《楞严经》翻覆熟读。”《儿女英雄传》第十一回:“重復在月光之下翻覆一看,口中大叫。” 叶圣陶 《四三集·一桶水》:“﹝ 孙大娘 ﹞取了两个双毫小银洋,翻覆看上几眼,就郑重地交到 张老大 手里。”
(3).反转;倾覆。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种瓜》:“摘瓜法:在步道上引手而取;勿听浪人踏瓜蔓,及翻覆之。” 唐 刘知几 《史通·申左》:“或以先为后,或以后为先,日月颠倒,上下翻覆。” 郑珍 《江边老叟》诗:“北风三日更不休,十室登船九翻覆!”
(4).指上下震荡。 宋 苏舜钦 《杨子江观风浪》诗:“大舰失所操,翻覆如转丸。”
(5).犹翻动。如:夜间翻覆不能眠。
(6).翻飞;翻滚。 南朝 梁 萧统 《开善寺法会讲解将毕赋三十韵》:“青禽乍上下,云雁飞翻覆。” 唐 徐凝 《观浙江涛》诗:“ 浙江 悠悠海西緑,惊涛日夜两翻覆。”
词语解释:反覆  拼音:fǎn fù
亦作“ 反復 ”。
(1).重复再三;翻来覆去。《易·乾》:“终日乾乾,反復道也。” 朱熹 本义:“反復,重復践行之意。”《孟子·万章下》:“君有大过则諫,反覆之而不听,则易位。”《后汉书·陈蕃传》:“言及反覆,诚辞恳切。” 殷夫 《放脚时代的足印》诗:“春给我一瓣嫩绿的叶,我反复地寻求着诗意。”
(2).变化无常。《诗·小雅·小明》:“岂不怀归,畏此反覆。” 朱熹 集传:“反覆,倾侧无常之意也。” 汉 桓宽 《盐铁论·和亲》:“反復无信,百约百叛。” 宋 苏轼 《罢徐州往南京寄子由》诗之四:“岁月如宿昔,人事几反覆。” 明 王琼 《双溪杂记》:“故世道反覆,相寻亦无一定。” 陈白尘 《大风歌》第五幕:“当年他投奔 高皇帝 之时,我等大都说他是反复乱臣?”
(3).翻转,颠倒。 三国 魏 阮籍 《大人先生传》:“往者天尝在下,地尝在上,反覆颠倒。” 宋 叶梦得 《避暑录话》卷上:“夫 庄周 安知有毁誉哉!彼盖不胜天下之颠倒反覆於名实者,故激而为是言耳。”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音律》:“调得平仄成文,又虑阴阳反覆。”
(4).倾覆;倾动。《战国策·赵策二》:“欲反覆 齐国 而不能。”《文选·班固〈西都赋〉》:“草木涂地,山渊反覆。” 李善 注:“反覆,犹倾动也。”
(5).动荡,动乱。《后汉书·伏湛传》:“遭时反覆,不离兵凶。” 宋 李纲 《议迎还两宫札子》:“宗社颠危,天下反覆。” 清 顾炎武 《井中心史歌》:“天知世道将反覆,故出此书示臣鵠。”
(6).来回;往返。《后汉书·耿弇传》:“我至 长安 ,与国家陈 渔阳 、 上谷 兵马之用,还出 太原 、 代郡 ,反覆数十日。”《陈书·周文育传》:“﹝ 文育 ﹞年十一,能反覆游水中数里。” 唐 罗隐 《芳树》诗:“春夏作头,秋冬为尾,循环反覆无终已。” 宋 曾巩 《广德军重修鼓角楼记》:“ 巩 辞不能,书反復至五六,辞不获。”《西游记》第二八回:“乘龙福老,往来必定皱眉行;跨鹤仙童,反覆果然忧虑过。”
(7).再三考虑;再三研究。 唐 韩愈 《上兵部李侍郎书》:“沉潜乎训义,反復乎句读。” 宋 苏舜钦 《苏州洞庭山水月禅院记》:“反復身世,惘然莫知。”《续资治通鉴·宋哲宗绍圣元年》:“愿陛下反覆臣言,慎勿轻事改易。” 清 魏源 《圣武记》卷十一:“及反覆《明史·土司传》,始知 明 代用兵多者,皆在 滇 粤 土司之地,汉兵三而土兵七。”
(8).指反覆诗。 宋 严羽 《沧浪诗话·诗体》:“反覆。”原注:“举一字而诵,皆成句,无不押韵,反覆成文也。 李 公《诗格》有此二十字诗。” 郭绍虞 校释引《冰川诗式》所举一例为:“碧天临逈阁,晴雪点山屏。夕烟侵冷箔,明月歛闲亭。”并谓“此二十字,连环读,反覆成诗四十首”。
(9).修辞格之一。用同一语句,反复申说,以表现强烈情感的修辞手法。《诗·召南·羔羊》:“退食自公,委蛇委蛇!”《孟子·万章上》:“ 子产 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 鲁迅 《朝花夕拾·〈二十四孝图〉》:“我总要上下四方寻求,得到一种最黑,最黑,最黑的咒文,先来诅咒一切反对白话,妨害白话者。”以上例句都采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
(10).重迭。 南朝 梁 江淹 《水上神女赋》:“山反覆而参错,水遶灌而縈薄。” 明 冯梦龙 《挂枝儿·送别》:“那瓦儿一片片反覆又蹊蹺。”
词语解释:盖覆  拼音:gài fù
(1).覆盖,遮盖。 唐 元稹 《酬郑从事四年九月宴望海亭》诗:“忆年十五学构厦,有意盖覆天下穷。” 老舍 《四世同堂》五:“已是掌灯的时候,门外的两株大槐像两只极大的母鸡,张着慈善的黑翼,仿佛要把下面的五六户人家都盖覆起来似的。”
(2).掩盖,遮瞒。 唐 韩愈 《上留守郑相公启》:“盖覆黤黮,不以真情状白露左右。”《朱子语类》卷一三七:“当时诸公只是借他言语来盖覆那灭弃礼法之行尔。” 清 曾国藩 《李勇毅公神道碑铭》:“ 忠武 好盖覆人过,公则嫉恶稍严。”
词语解释:倾覆  拼音:qīng fù
(1).颠覆;覆灭。《左传·成公十三年》:“散离我兄弟,挠乱我同盟,倾覆我国家。”《旧唐书·李密传》:“ 阿房 崛起, 二世 是以倾覆。” 清 王韬 《西人重日轻华》:“曩者 东南亚 诸国,其来朝会盟聘者,皆为其所併兼、翦灭、倾覆,不能自保。” 孙中山 《临时大总统就职宣言》:“用是羣谋众策,仰视俯划,思所以倾覆虐政,恢復人权。”
(2).倒塌;翻倒。 唐 杜甫 《通泉县署壁后薛少保画鹤》诗:“高堂未倾覆,常得慰嘉宾。”《醒世恒言·马当神风送滕王阁》:“云阴罩野,水响翻空,那船将次倾覆。” 清 唐孙华 《题李元野骑牛图》诗:“ 长安 日日驱华轂,挟輈争隘多倾覆。”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地震》:“俄而几案摆簸,酒杯倾覆;屋樑椽柱,错折有声。”
(3).倾轧陷害。《荀子·不苟》:“小人能则倨傲僻违以骄溢人,不能则妬嫉怨诽以倾覆人。”《汉书·刑法志》:“雄桀之士,因势辅时,作为权诈,以相倾覆。”《资治通鉴·唐玄宗开元五年》:“諫官、御史得以风闻言事,自御史大夫至监察得互相弹奏,率以险詖相倾覆。”
(4).谓邪僻不正,反覆无常。《韩诗外传》卷一:“君人者降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好利多诈而危,权谋倾覆而亡。”《汉书·息夫躬传》:“ 嘉 固言 董贤 泰盛, 宠躬 皆倾覆有佞邪材,恐必挠乱国家,不可任用。”《资治通鉴·唐昭宗大顺元年》:“ 张公 好虚谈而无实用,倾覆之士也。” 宋 司马光 《同范景仁寄修书诸同舍》诗:“小人势利合,倾覆无常心。”
(5).竭尽,全部拿出。《北齐书·安德王高延宗传》:“倾覆府藏及后宫美女,以赐将士。”
词语解释:颠覆  拼音:diān fù
(1).颠倒失序。《书·胤征》:“惟时 羲和 ,颠覆厥德,沉乱于酒,畔官离次。” 孔颖达 疏:“惟是 羲和 颠倒其奉上之德,而沉没昏乱於酒。”《墨子·非儒下》:“颠覆上下,悖逆父母。”《后汉书·乐成靖王党传》:“ 萇 有靦其面,而放逸其心……出入颠覆,风淫于家,娉取人妻,馈遗婢妾。”
(2).颠仆;跌落。《楚辞·刘向〈九叹·逢纷〉》:“椒桂罗以颠覆兮,有竭信而归诚。” 王逸 注:“颠,顿也;覆,仆也。”《隶释·汉武都太守李翕西狭颂》:“郡西狭中道,危难阻峻……财容车骑,进不能济,息不得驻,数有颠覆霣隧之害。”
(3).谓倾侧,翻倒。 清 刘大櫆 《金节母传》:“而孤又善病,太恭人口虽不言,而心怀隐忧,如捧盈而常恐其颠覆也。”
(4).颠坠覆败;灭亡。《诗·王风·黍离序》:“閔 周 室之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诗也。” 孔颖达 疏:“以先王宫室,忽为平田,於是大夫閔伤 周 室之颠坠覆败,彷徨省视不忍速去。” 唐 元结 《漫酬贾沔州》诗:“上将屡颠覆,偏师常救乱。”《清史稿·礼志三》:“﹝ 明太祖 ﹞末叶灾荒,臣工内訌,寇盗外起,以致社稷颠覆。”
(5).推翻;摧毁。《孟子·万章上》:“ 太甲 颠覆 汤 之典型, 伊尹 放之於 桐 。” 晋 左思 《吴都赋》:“颠覆巢居,剖破窟宅。”《醒世恒言·小水湾天狐诒书》:“倘违吾言,自罹罗网,颠覆宗祀,虽及泉下,誓不相见。” 孙中山 《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
(6).困顿。《诗·邶风·谷风》:“昔育恐育鞫,及尔颠覆。” 余冠英 注:“颠覆,谓困穷。”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青凤》:“此天数也,不因颠覆,何得相从?”
词语解释:天覆  拼音:tiān fù
上天覆被万物。后用以称美帝王仁德广被。《汉书·匈奴传下》:“今圣德广被,天覆 匈奴 。” 宋 秦观 《代蕲州守谢上表》:“大德海函,至仁天覆。”参见“ 天覆地载 ”。
词语解释:天覆地载  拼音:tiān fù dì zǎi
(1).《礼记·中庸》:“天之所覆,地之所载。”后以“天覆地载”形容范围至大至广。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王道》:“故明王视於冥冥,听於无声,天覆地载,天下万国莫敢不悉靖共职受命者,不示臣下以知之至也。”
(2).对帝王仁德广被之赞颂。 明 张居正 《请宥言官以彰圣德疏》:“仰惟皇上,圣德宽宏,天覆地载。”
词语解释:返覆  拼音:fǎn fù
亦作“ 返復 ”。
(1).重复多次;再三。《魏书·天象志三》:“先是,去年九月至於五月,岁再犯轩辕大星;八月庚寅至二年三月,填再犯鬼积尸。岁星主农事,轩辕主雪霜风雨之神。返覆由之,所以告黄祇也。”《敦煌变文集·维摩诘经讲经文》:“蝉声返覆穿踈牖,柳影彫残对病床。” 清 蒲松龄 《翻魇殃》第四回:“低头返復自思量,若俺丈人来,是该怎样?” 郭沫若 《屈原》第二幕:“把《礼魂》那首歌返复歌唱,唱到适度为止。”
(2).变化无常。《魏书·袁翻传》:“如其奸回返覆,孤恩背德者,此不过为逋逃之寇,於我何损。” 唐 赵元一 《奉天录》卷三:“大驾再迁,亦 怀光 之返覆也。”《资治通鉴·晋安帝义熙四年》:“形移势变,返覆万端;陵人者易败,戒惧者难攻。”
词语解释:掩覆  拼音:yǎn fù
(1).遮蔽。《红楼梦》第四九回:“原来这 芦雪庭 盖在一个傍山临水河滩之上……四面皆是芦苇掩覆。” 郭沫若 《我的童年》第一篇一:“潭的南沿是岩壁的高岸,有些地方有几株很茂盛的榕树掩覆着。”
(2).埋葬。《东周列国志》第三二回:“﹝ 晏娥儿 ﹞乃解衣以覆 桓公 之尸,復肩负窗槅二扇以盖之,权当掩覆之意。”
(3).掩盖;掩饰。《三国志·魏志·曹衮传》:“其微过细故,当掩覆之。”《旧唐书·德宗纪上》:“朕志在推诚,事皆掩覆,礼遇转厚,委任益隆。”《元典章·刑部十·诸赃三》:“取钱物之人惧罪,因而隐讳;其与钱之人惧罪,亦不肯説,而相互掩覆,人莫能知,难於败露。”
(4).躲藏。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中:“彼视学舍如囹狱而不肯入,视师长如寇仇而不欲见,窥避掩覆,以遂其嬉游。”
(5).倾覆,倒塌。
词语解释:荡覆  拼音:dàng fù
动摇颠覆。《三国志·魏志·高贵乡公髦传》:“ 诸葛诞 造为凶乱,盪覆 扬州 。”《旧唐书·王重荣王处存等传赞》:“乾坤盪覆,生聚流离。” 宋 王禹偁 《重修北岳庙碑奉敕撰》:“乏祀虐民,自作败亡之计;彼曲我直,坐观盪覆之期。”
毁坏;颠覆。《左传·襄公二十三年》:“盟 叔孙氏 也,曰:‘毋或如 叔孙侨如 欲废国常,荡覆公室。’” 三国 魏 曹操 《薤露行》:“荡覆帝基业,宗庙以燔丧。” 唐 刘长卿 《登吴古城歌》:“ 黄池 高会事未终,沧海横流人荡覆。” 明 刘元卿 《贤奕编·金陵义猫》:“ 金陵 閭右子 荡覆先业,不胜逋责,决意自尽。”
词语解释:射覆  拼音:shè fù
(1).古时的一种猜物游戏,亦往往用以占卜。《汉书·东方朔传》:“上尝使诸数家射覆,置守宫盂下,射之,皆不能中。” 颜师古 注:“数家,术数之家也。於覆器之下而置诸物,令闇射之,故云射覆。”《三国志·魏志·管辂传》:“ 季龙 取十三种物,著大篋中,使 輅 射。云:‘器中藉藉有十三种物。’先説鸡子,后道蚕蛹,遂一一名之,惟以梳为枇耳。” 明 黄瑜 《枫林壬课》:“偶访友人,见案上真四合,戏谓君能射覆乎?” 瞿秋白 《论文学革命及语言文字问题》:“他们配代表 中国 民族吗?只有祭 孔 典礼,投壶射覆,或者 上海 大华饭店的跳舞。”
(2).酒令之一。 清 俞敦培 《酒令丛钞·古令》:“然今酒座所谓射覆,设注意‘酒’字,则言‘春’字、‘浆’字,使人射之,盖春酒、酒浆也。射者言某字,彼此会意,餘人更射。不中者饮,中则令官饮。”《红楼梦》第六二回:“ 宝玉 便説:‘雅坐无趣,须要行令才好。’…… 探春 便命 平儿 拈, 平儿 向内搅了一搅,用筯夹了一个出来,打开一看,上写着‘射覆’二字。”
(3).掌射覆的方伎。《旧唐书·顺宗纪》:“丙午,罢翰林医工、相工、占星、射覆,冗食者四十二人。”
词语解释:深覆  拼音:shēn fù
犹深藏。 汉 王充 《论衡·自纪》:“玉隐石间,珠匿鱼腹,故为深覆。”
词语解释:上覆  拼音:shàng fù
(1).禀报;奉告。 元 乔吉 《金钱记》第一折:“小生姓 韩 ,名 翃 ,字 飞卿 ,烦你与小生在那娇娘根前道个上覆咱。”《三国演义》第六七回:“ 松 大喜,看了密书中言语,谓细作曰:‘上覆 魏公 ,但请放心,某自有良策奉报。’”《三侠五义》第四七回:“主簿回去,多多上覆阁臺,就説我这里即刻具本覆奏,并将 包兴 带回,且听纶音便了。”
(2).指屋面。 宋 韩琦 《定州新建州学记》:“独夫子之堂,以巨材坚壮不能摧挠,而上覆穿敝,泄落风雨。”
词语解释:发覆  拼音:fā fù
揭除蔽障。语出《庄子·田子方》:“微夫子之发吾覆也,吾不知天地之大全也。” 宋 叶适 《送刘德修》诗:“发覆洗涂糊,召和开褊迫。” 宋 苏舜钦 《送施秀才》诗:“紺囊出文章,发覆见寳璧。”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三:“物理幽玄,人知浅眇。安得一切智人出兴于世,作大归依,为我启蒙发覆耶!”
词语解释:私覆  拼音:sī fù
偏心地覆盖。《礼记·孔子闲居》:“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
词语解释:衣覆  拼音:yì fù
犹覆盖。 南朝 宋 鲍照 《河清颂》:“ 阿 紈纂组之饶,衣覆宗国。”
词语解释:照覆  拼音:zhào fù
日照天覆。喻帝王之明睿恩威。 明 沉榜 《宛署杂记·驾相》:“万一失於折断,奈何使輦轂之下,不得与四海共戴照覆之明。”
词语解释:三覆  拼音:sān fù
(1).三处伏兵。《左传·隐公九年》:“君为三覆以待之。” 杜预 注:“覆,伏兵也。”《宋史·刘锜传》:“﹝ 刘錡 ﹞遂设三覆以待之。”
(2).三度打败。《战国策·燕策二》:“﹝ 齐 ﹞遂与兵伐 宋 。三覆 宋 , 宋 遂举。”
(3).三度复审。 宋 文莹 《玉壶清话·李先主传》:“时天下罹乱,刑狱无典,因是凡决死刑,方用三覆五奏之法。”
词语解释:被覆  拼音:bèi fù
(1).覆盖,掩蔽。《释名·释衣服》:“被,被也,所以被覆人也。”
(2).专指覆盖在地面的草木等自然物。如:滥伐森林,破坏了地面被覆。
词语解释:压覆  拼音:yā fù
埋没;困顿。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两监》:“ 广德 二年制 京兆府 进士,并令补国子生,斯乃救压覆者耳。” 宋 司马光 《赐宰臣曾公亮不允批答》:“朕以不德,灾及元元,地震冀方,隄防横溃,流离压覆,靡所底居,朕夙夜震惧,不忘於心。” 清 吴敏树 《上曾侍郎书》:“先生之忠勇悲愤,几不顾一世压覆之忧矣!”
词语解释:蒙覆  拼音:méng fù
覆盖;掩蔽。《宋书·礼志五》:“ 徐爰 曰:‘帽名犹冠也,义取於蒙覆其首。’” 唐 柳宗元 《答吴武陵论非国语书》:“拘囚以来,无所发明,蒙覆幽独。”
词语解释:沦覆  拼音:lún fù
沦亡;覆没。《太平御览》卷九八引 晋 孙盛 《晋阳秋》:“ 永嘉 大乱,王室沦覆。”《宋书·天文志二》:“帝崩虏庭,中 夏 沦覆。”《南史·鲁广达传》:“ 广达 追愴本朝沦覆,遘疾不疗,寻以愤慨卒。” 清 黄景仁 《黄山寻益然和尚塔不得偕邵二云作》诗:“胶舟再沦覆,隻影窜棘蒿。”
词语解释:更覆  拼音:gēng fù
反复。 清 唐甄 《潜书·六善》:“惟一再思之,更覆思之;不必上智,其端必见,其识必及。”
词语解释:盆覆  拼音:pén fù
比喻沉冤莫白。 明 李东阳 《送屠大理元勋录刑福建》诗:“ 司马 昼游非衒宠, 欧阳 夜坐本求生。况逢紫凤啣书日,盆覆须教仰大明。”
词语解释:包覆  拼音:bāo fù
包容覆盖。 汉 蔡邕 《文范先生陈仲弓铭》:“夫其仁爱温柔,足以孕育羣生;广大宽裕,足以包覆无方。”
词语解释:遍覆  拼音:biàn fù
普遍覆盖;普遍覆育。《韩非子·大体》:“上不天则下不徧覆,心不地则物不毕载。”《后汉书·袁敞传》:“留心曲意,特加徧覆。” 宋 曾巩 《太祖皇帝总叙》:“包含徧覆,有天下之量。” 明 张居正 《归葬事毕谢恩疏》:“斯实仰荷我皇上至仁徧覆,大孝宏敷,故臣得以少释终天之恨,曲全乌鸟之情。”
词语解释:庇覆  拼音:bì fù
(1).掩盖;覆盖。《国语·鲁语下》“ 周恭王 能庇 昭 穆 之闕而为‘恭’” 三国 吴 韦昭 注:“ 昭王 南征而不反, 穆王 欲肆其心,皆有闕失。言 恭王 能庇覆之,故为‘恭’也。”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一:“窃谓心居中虚,治五官,心当属土;肺在上,为华盖,庇覆五臟,当属火。”
(2).犹保护。 宋 苏轼 《既醉备五福论》:“天下知其所以富贵安逸者,凡以庇覆我也。” 冰心 《六一姐》:“三年之别, 六一姐 居然是一个大姑娘了,她练达人情的话,居然能庇覆我。”
词语解释:鼎覆  拼音:dǐng fù
见“ 鼎折覆餗 ”。
词语解释:鼎折覆餗  拼音:dǐng shé fù sù
《易·鼎》:“九四,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凶。” 孔颖达 疏:“施之於人,知小而谋大,力薄而任重,如此必受其至辱,灾及其身也,故曰其形渥,凶。”后以“鼎折覆餗”比喻力薄任重,必致灾祸。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九:“后之人儻经纶理学不逮 文贞 万万者,復以諛言日至,讜论无闻,或纯任权术,或曲谨小廉,依恃宽大,自命贤相,恐鼎折覆餗之讥,不待终日矣,可不危与!”亦作“ 鼎折餗覆 ”。 梁启超 《中国立国大方针》:“如吾子言,几欲举全国命脉託诸此辈,一旦鼎折餗覆,后事云胡可问。”亦省作“ 鼎覆 ”、“ 鼎折 ”。 汉 荀悦 《申鉴·时事》:“小能其职,以极登於大,故下位竞大,橈其任以坠於下,故上位慎其鼎覆刑焉,何惮於降。” 宋 李纲 《辞免尚书右仆射第一表》:“伏望皇帝陛下收还成命,改授其人,持危扶颠,允廸栋隆之吉,力小任重,免貽鼎折之凶。”
词语解释:乾覆  拼音:qián fù
(1).天的覆盖。 南朝 梁简文帝 《南郊颂序》:“等乾覆之燾养,合坤载之灵长。”《隋书·音乐志中》:“天子南面,乾覆离明,三千咸列,万国填并。”
(2).喻父。 晋 慕容暐 《答慕容恪慕容评》:“朕以不天,早倾乾覆,先帝所託,惟在二公。”
词语解释:洪覆  拼音:hóng fù
(1).指天。古人认为天道广大,无不覆被,故称。《文选·束晳〈补亡诗·崇丘〉》:“漫漫方舆,廻廻洪覆。” 李周翰 注:“洪覆,天也。”
(2).指帝王的恩泽。 唐 张九龄 《奉和圣制赐诸州刺史以题座右》:“圣人合天德,洪覆在元元。”
词语解释:遮覆  拼音:zhē fù
(1).掩饰;隐瞒。《朱子语类》卷十七:“三子者皆有疑必问,有怀必吐,无有遮覆含糊之意。” 明 冯梦龙 《酒家佣·梁冀惧内》:“回嗔作喜共遮覆,犹得免刑戮。”
(2).覆盖。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上:“四傍纵要种些嘉穀,上面被此树叶遮覆,下面被此树根盘结,如何成长得成?” 萧红 《生死场》一:“高空的蓝天,遮覆住菜田上闪耀着的阳光,没有一块行云。”
词语解释:违覆  拼音:wéi fù
谓反复研充。违,通“ 回 ”。《三国志·蜀志·董和传》:“夫参署者,集众思,广忠益也。若远小嫌,难相违覆,旷闕损矣。违覆而得中,犹弃弊蹻而获珠玉。” 清 曾国藩 《邓湘皋先生墓表》:“每有篇什,輒就 磵东 与相违覆,引绳落斧,剖晰毫釐。”
词语解释:遗覆  拼音:yí fù
遗亡,丧失。 明 袁宏道 《公安县儒学梁公生祠记》:“今公第发明 孔 孟 之深旨,使人知道之无遗覆,而诸子百家无异载。”
词语解释:剪覆  拼音:jiǎn fù
犹颠覆。《后汉书·臧洪传》:“贼臣 董卓 ,乘衅纵害,祸加至尊,毒流百姓,大惧沦丧社稷,翦覆四海。”
词语解释:拥覆  拼音:yōng fù
围裹覆盖。 明 宋濂 《送东阳马生序》:“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侍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词语解释:推覆  拼音:tuī fù
(1).覆勘,重新审问。 唐 李白 《为宋中丞自荐表》:“臣伏见前翰林供奉 李白 ……属逆胡暴乱,避地 庐山 ,遇 永王 东巡胁行,中道奔走,却至 彭泽 ,具已陈首,前后经宣慰大使 崔涣 及臣推覆清雪。”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一:“中处诸司刑狱如有寃诉,并大理寺推覆。”
(2).倾覆,推翻。 孙中山 《〈民权初步〉序》:“遂一举而推覆异族之专制,光復祖宗之故业。”
词语解释:并覆  拼音:bìng fù
广为覆庇。 汉 桓宽 《盐铁论·地广》:“王者包含并覆,普爱无私。”
词语解释:占覆  拼音:zhàn fù
猜度隐藏之物,为古代近于占卜的一种游戏。《朱子语类》卷一百:“若曰渠( 邵康节 )能知未来事,则与世间占覆之术何异。” 章炳麟 《检论·订文》:“俄而聆其言者眩惑如占覆矣。”参见“ 射覆 ”。
词语解释:射覆  拼音:shè fù
(1).古时的一种猜物游戏,亦往往用以占卜。《汉书·东方朔传》:“上尝使诸数家射覆,置守宫盂下,射之,皆不能中。” 颜师古 注:“数家,术数之家也。於覆器之下而置诸物,令闇射之,故云射覆。”《三国志·魏志·管辂传》:“ 季龙 取十三种物,著大篋中,使 輅 射。云:‘器中藉藉有十三种物。’先説鸡子,后道蚕蛹,遂一一名之,惟以梳为枇耳。” 明 黄瑜 《枫林壬课》:“偶访友人,见案上真四合,戏谓君能射覆乎?” 瞿秋白 《论文学革命及语言文字问题》:“他们配代表 中国 民族吗?只有祭 孔 典礼,投壶射覆,或者 上海 大华饭店的跳舞。”
(2).酒令之一。 清 俞敦培 《酒令丛钞·古令》:“然今酒座所谓射覆,设注意‘酒’字,则言‘春’字、‘浆’字,使人射之,盖春酒、酒浆也。射者言某字,彼此会意,餘人更射。不中者饮,中则令官饮。”《红楼梦》第六二回:“ 宝玉 便説:‘雅坐无趣,须要行令才好。’…… 探春 便命 平儿 拈, 平儿 向内搅了一搅,用筯夹了一个出来,打开一看,上写着‘射覆’二字。”
(3).掌射覆的方伎。《旧唐书·顺宗纪》:“丙午,罢翰林医工、相工、占星、射覆,冗食者四十二人。”
词语解释:含覆  拼音:hán fù
含容庇护。《后汉书·袁绍传》:“莫府方詰外姦,未及整训,加意含覆,冀可弥缝。”《宋史·赵师民传》:“圣哲之道,含覆广大,与天地参。”
词语解释:作覆  拼音:zuò fù
答复。通常指给回信。
词语解释:光覆  拼音:guāng fù
犹光被。 晋 潘岳 《寡妇赋》:“承庆云之光覆兮,荷君子之惠渥。”
词语解释:容覆  拼音:róng fù
谓宽容涵纳。 唐 韩愈 《为裴相公让官表》:“威怒如雷霆,容覆如天地。”《宋史·李柬之传》:“帝颇欲肃正宫省, 柬之 諫曰:‘陛下,长君也,立自宗藩,众方观望,愿曲为容覆。’”
词语解释:兼覆  拼音:jiān fù
《管子·版法解》:“天覆而无外也,其德无所不在。”后以“兼覆”比喻恩泽广覆,无所遗漏。《荀子·王制》:“五疾,上收而养之,材而事之,官施而衣食之,兼覆无遗。”《周书·艺术传·黎景熙》:“臣闻宽大所以兼覆,慈爱所以怀众。”
词语解释:普覆  拼音:pǔ fù
(1).普遍覆盖,包容。《艺文类聚》卷六八引 晋 孙楚 《相风赋》:“兼乾坤之普覆,齐三光之朗明。” 鲁迅 《准风月谈·夜颂》:“夜是造化所织的幽玄的天衣,普覆一切人。”
(2).谓普施恩惠。《汉书·淮阳宪王刘钦传》:“天子普覆,德布於朝。”
(3).指天。 南朝 梁简文帝 《菩提树颂》序:“四布垂阴,五面益物,名高满月,德踰普覆。”
词语解释:藕覆  拼音:ǒu fù
裤袜的别称。旧时妇女于裤之下端,另以布帛制成的桶状物缚於踝间,前遮足面,后蔽足根。 宋 无名氏 《致虚杂俎》:“ 太真 着鸳鸯并头莲锦袴袜,上戏曰:‘贵妃袴袜上,乃真鸳鸯莲花也。’ 太真 问:‘何得有此称?’上笑曰:‘不然,其间安得有此白藕乎?’贵妃由是名袴袜为藕覆。”
词语解释:拜覆  拼音:bài fù
(1).问候的敬词。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五本第四折:“妾前来拜覆,省可里心头怒!”《水浒传》第八二回:“却请太尉居中而坐,众头领拜覆起居。”
(2).写复信的敬词。
词语解释:考覆  拼音:kǎo fù
(1).考查审察。《汉书·郑崇传》:“ 崇 对曰:‘臣门如市,臣心如水,愿得考覆!’”
(2).覆试。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七:“国朝例: 崇政殿 试举人, 景福殿 考覆。”
词语解释:禀覆  拼音:bǐng fù
见“ 稟復 ”。
词语解释:禀复  拼音:bǐng fù
亦作“ 稟覆 ”。 向尊长回报。《清平山堂话本·西湖三塔记》:“﹝ 奚宣赞 ﹞来到堂前稟覆妈妈:‘今日儿欲要湖上闲翫,未知尊意若何?’”《水浒传》第十三回:“兵马都监 李成 上厅稟復 梁中书 道:‘ 周谨 鎗法生疎,弓马熟嫻;不争把他来退了职事,恐怕慢了军心。’”
词语解释:恩覆  拼音:ēn fù
加恩庇护。 宋 王安石 《答吕吉甫书》:“惟赖恩覆,以得优游,然以疾惫弃日,茫然未有获也。”
词语解释:埋覆  拼音:mái fù
掩蔽;覆盖。 唐 韩愈 《南山诗》:“夏炎百木盛,荫鬱增埋覆。”
词语解释:荫覆  拼音:yīn fù
(1).遮盖。《西京杂记》卷三:“五柞宫有五柞树,皆连三抱,上枝荫覆数十亩。”
(2).庇护。《旧唐书·忠义传上·苏安恒》:“当今 梁 、 定 、 河内 、 建昌 诸王等,承陛下之荫覆,并得封王。”
词语解释:危覆  拼音:wēi fù
倾覆。《晏子春秋·谏上七》:“明所爱而邪僻繁,明所恶而贤良灭,离散百姓,危覆社稷。” 张纯一 校注:“危,败也;覆,灭也。”
词语解释:卷覆  拼音:juàn fù
谓压倒,胜过。 北齐 魏收 《为侯景叛移梁朝文》:“皇帝垂旒 华 土,则天而动,卷覆三古,怀佩百王。”
词语解释:厌覆  拼音:yàn fù
车翻人压。犹覆灭。《左传·襄公三十一年》:“若未尝登车射御,则败绩厌覆是惧,何暇思获?” 汉 王符 《潜夫论·贤难》:“ 齐侯 之以夺国, 鲁公 之以放逐,皆败绩厌覆於不暇,而用及治乎?”
词语解释:发奸露覆  拼音:fā jiān lù fù
同“ 发姦擿伏 ”。 康有为 《〈新学伪经考〉序》:“窃怪二千年来,通人大儒,肩背相望,而咸为瞀惑,无一人焉发奸露覆,雪先圣之沉冤,出诸儒於云雾者,岂圣制赫暗有所待邪?”
词语解释:发奸摘覆  拼音:fā jiān zhāi fù
同“ 发姦擿伏 ”。 清 魏源 《默觚下·治篇二》:“彼铺张於条教号令之末,矜詡於发姦摘覆之神,曷足语知道?”
词语解释:详覆  拼音:xiáng fù
(1).详议审察。 唐 元稹 《弹奏剑南东川节度使状》:“臣昨奉三月一日敕,令往 剑南 东川 详覆 瀘川 监官 任敬仲 赃犯。”《宋史·刑法志一》:“ 建隆 三年,令诸州奏大辟案,须刑部详覆。” 清 谭嗣同 《农学会会友办事章程》:“凡受访查考究之嘱託者,应请详覆。”
(2).上详回复。《儒林外史》第三四回:“这事,弟也只得备文书详覆上去,看大人意思何如。”
词语解释:取覆  拼音:qǔ fù
谓禀告,请求答复。《警世通言·崔衙内白鹞招妖》:“衙内道:‘领爹尊旨。则是儿有一事,欲取覆慈父。’”
词语解释:厦覆  拼音:shà fù
犹庇荫。 清 颜光敏 《颜氏家藏尺牍·张明府为焕信》:“亲承音旨,沐邀厦覆。”
词语解释:关覆  拼音:guān fù
行文答覆。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莅任·禀帖附文》:“及卑职移关 沂衞 ,彼庇覆过坚,又无隻字关覆。”
词语解释:败覆  拼音:bài fù
败亡倾覆。 汉 焦赣 《易林·需之屯》:“四诛不服,恃强负力,倍道趋敌,师徒败覆。” 宋 文天祥 《集杜诗·淮西帅》序:“ 夏贵 既失 长江 ,惟恐督府有成,无所逃罪,又恐 孙虎臣 以后进为将有功,总统出己上,日夜幸其败覆。”
词语解释:华覆  拼音:huá fù
即华盖。《文选·扬雄〈甘泉赋〉》:“建光耀之长旓,昭华覆之威威。” 李善 注引 服虔 曰:“华覆,华盖也。”参见“ 华盖 ”。
词语解释:华盖  拼音:huá gài
(1).帝王或贵官车上的伞盖。《汉书·王莽传下》:“ 莽 乃造华盖九重,高八丈一尺,金瑵羽葆。” 晋 崔豹 《古今注·舆服》:“华盖, 黄帝 所作也,与 蚩尤 战於 涿鹿 之野,常有五色云气,金枝玉叶,止於帝上,有花葩之象,故因而作华盖也。” 章炳麟 《訄书·订礼俗》:“今秋冬精明之昼,不暴露人,然尚虚张华盖,以覆步輦,语有所谓无鱼而作罟者邪。”
(2).泛指高贵者所乘之车。 三国 魏 曹植 《求通亲亲表》:“出从华盖,入侍輦轂。” 唐 杨炯 《遂州长江县孔子庙堂碑》:“清田戒露,望华盖而长鸣;緑地生风,下仙阁而直轡。” 清 黄遵宪 《久旱雨霁邱仲阏过访》诗:“麻鞋袬袬趋天闕,华盖迟迟返帝乡。”
(3).古星名,属紫微垣,共十六星,在五帝座上,今属仙后座。 汉 王褒 《九怀·思忠》:“登华盖兮乘阳,聊逍遥兮播光。” 唐 杨炯 《出塞》诗:“明堂占气色,华盖辨星文。”《宋史·天文志二》:“华盖七星,杠九星如盖有柄下垂,以覆大帝之坐也,在紫微宫临勾陈之上。”
(4).旧时迷信,以为人的命运中犯了华盖星,运气就不好。《京本通俗小说·菩萨蛮》:“那先生言:‘命有华盖,却无官星,只好出家。’”《儒林外史》第五四回:“莫怪我直谈,姑娘命里犯一个华盖星,却要记一个佛名,应破了纔好。” 鲁迅 《集外集·〈自嘲〉诗》:“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5).指云层上紧贴日月边缘、轮廓不甚规则、内呈淡青色、外呈浅棕色的光环。
(6).树名。《西京杂记》卷一:“﹝ 终南山 ﹞有树直上百丈,无枝,上结藂条如车盖,叶一青一赤,望之斑駮如锦绣, 长安 谓之丹青树,亦云华盖树。”
(7).道教指眉毛。《黄庭内景经·天中》:“眉号华盖覆明珠。”
(8).指肺。《黄庭内景经·肝气》:“坐侍华盖游贵京。” 梁丘子 注:“华盖,肺也。”
词语解释:顾覆  拼音:gù fù
同“ 顾復 ”。 汉 应劭 《风俗通·过誉·南阳五世公》:“然世人亦多浅薄,在者无慇勤之谊,亡者无顾覆之施,飢寒缓急,视之若遗。”
词语解释:题覆  拼音:tí fù
明 代六部向皇帝进呈的一种公务文书。意谓题本奏覆。多用于回答垂询。《明史·高拱传》:“储养本兵,当自兵部司属始。宜慎选司属,多得智谋才力晓畅军旅者,久而任之,勿迁他曹。他日边方兵备督抚之选,皆於是取之。更各取边地之人以备司属,如銓司分省故事,则题覆情形可无扞格,并重其赏罚以鼓励之。”《明史·宋师襄传》:“六曹以题覆为责,题覆一上,即云毕事,事之行否,置弗问矣。”
词语解释:颇覆  拼音:pō fù
(1).谓偏至一侧,只覆盖住一部分。《史记·匈奴列传》:“朕闻天不颇覆,地不偏载。”
(2).倾倒。 晋 葛洪 《抱朴子·道意》:“车马无颇覆之变,涉水无风波之异。”
词语解释:载覆  拼音:zǎi fù
谓天覆地载。 明 宋濂 《赠刘俊民先辈》诗:“须知学践形,庶不惭载覆。”
词语解释:较覆  拼音:jiào fù
考核审查。《新唐书·张说传》:“ 永昌 中, 武后 策贤良方正,詔吏部尚书 李景諶 糊名较覆, 説 所对第一。”
词语解释:讯覆  拼音:xùn fù
推问察究。《旧唐书·韦元甫传》:“本道採访使 韦涉 深器之,奏充支使,与同幕判官 员锡 齐名。 元甫 精於简牘, 锡 详於讯覆, 涉 推诚待之,时谓‘ 员 推 韦 状’。”
词语解释:议覆  拼音:yì fù
论议并答覆。 明 马从聘 《摘陈漕政疏》:“既经该部议覆,再行会议,臣等亦何必执前説之为是。” 清 熊开元 《感事赘言一》:“尽革条陈议覆之陋事,面商即定。”
词语解释:踣覆  拼音:bó fù
倾覆,打倒。 章炳麟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而 秦始皇 之在位,能取太后、 嫪毐 、 不韦 而踣覆之,今 载湉 何以不能也?”
词语解释:勾覆  拼音:gōu fù
稽考核查。《北史·何稠传》:“ 稠 营造舆服羽仪,所役工十万餘人,用金银钱物巨亿计。帝使兵部侍郎 明雅 ,选部郎 薛迈 等勾覆,数年方竟,毫釐舞舛。”《隋书·何稠传》作“勾覈”。《旧五代史·唐书·郭崇韬传》:“ 崇韜 乃置内勾使,应三司财赋,皆令勾覆,令 绍宏 领之。”
词语解释:勘覆  拼音:kān fù
反复查核。《北史·儒林传下·刘炫》:“今之文簿,恒虑勘覆锻鍊,若其不密,万里追证百年旧案。” 唐 白居易 《荐李晏韦楚状》:“及被人论,朝廷勘覆,责不闻奏。”《明史·江秉谦传》:“今 廷弼 勘覆已明,议者犹以一人私情没天下公论,寧壤朝廷封疆,不忘胸中畛域。”
词语解释:踔覆  拼音:chuō fù
查勘,检察。 唐 颜师古 《匡谬正俗·拆》:“《晋令》, 成帝 元年四月十七日甲寅詔书云:‘火节度七条云:火发之日,诣火所赴救。御史、兰臺令史覆逴,有不以法,随时録坐。’又云:‘交互逴覆,有犯禁者,依制罸之。’”
词语解释:部覆  拼音:bù fù
旧时中央各部的覆文。《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六回:“原来前回那 江寧 藩臺升了 安徽 抚臺,未曾交卸之前数天,就把 继之 请补了 江都县 ;此时,部覆回来议准了。”
词语解释:露覆  拼音:lù fù
庇覆,庇护。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聂小倩》:“儿飘然一身,远父母兄弟。蒙公子露覆,泽被髮肤。”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葛巾》:“此 桑姥 ,妾少时受其露覆。” 何垠 注:“露覆,谓蒙其覆蔽,不受风雨霜露之摧残也。”
词语解释:云翻雨覆  拼音:yún fān yǔ fù
唐 杜甫 《贫交行》:“翻手作云覆手雨,纷纷轻薄何须数。”后以“云翻雨覆”比喻人情世态反复无常。 梁启超 《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今我国民,轻弃信义,权谋诡诈,云翻雨覆,苛刻凉薄,驯至尽人皆机心,举国皆荆棘者,曰惟小説之故。” 王统照 《华亭鹤》:“何苦被道义蒙住心,替云翻雨覆的世事担忧?”
词语解释:陨覆  拼音:yǔn fù
陨坠;覆灭。《南史·王神念王僧辩等传论》:“ 僧辩 风格秀举,有文武奇才,而逢兹酷滥,几致陨覆。”《北史·古弼张黎等传论》:“ 古弼 谋军经国,有柱石之量; 张黎 诚谨廉方,以勋旧见重。并纤介之间,一朝陨覆。”
词语解释:雠覆  拼音:chóu fù
校对复核。《新唐书·儒学传上·谷那律》:“ 孙倚 相,仕为祕书省正字,讎覆图书,多所刊定。”
词语解释:中覆  拼音:zhōng fù
(1).朝廷的批复。《汉书·冯唐传》:“赏赐决於外,不从中覆也。” 颜师古 注:“覆谓覆白之也。” 宋 苏舜钦 《己卯冬大寒有感》诗:“近闻边方奏,中覆多沉没。”
(2).向朝廷请示。《新唐书·郑畋传》:“事有机急,不可中覆,请便宜从事。”《续资治通鉴·宋仁宗皇祐四年》:“临机趋变,安用中覆。”
词语解释:核覆  拼音:hé fù
审核答覆。如:这个承包计划务请公司核覆。
词语解释:幕覆  拼音:mù fù
覆盖。《东观汉记·明德马皇后传》:“既处椒房,大官上食,重加幕覆,輒撤去。”
共142,分2页显示   1  2 下一页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