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七虞平声 [pū,铺盖][tú][wū,污秽][详注1][gū][yú][详注2][详注3][dū][fú][qú][fú][音于。《老子·道德经》动而愈出。][wū]洿[yú][xū][nú][同摹][拜也,动词][qú][wú wū][详注4][详注5][通逾][xū][chú]跿[音拘。《周礼·司救》刘昌宗读。][qú][详注6][详注7][直诛切,襌衣也。][qú,盤錯][wū][详注8][音儒。与嚅同。][详注9][详注10][hū]


注1:桴 无切,音敷。编竹木代舟也。大曰筏,小曰桴。《论语》乘桴浮于海。《管子·小匡篇》方舟投柎,乘桴济河。
注2:镂 龙珠切,音慺。剑名。《史记·吴太伯世家》赐子胥属镂之剑。《注》属镂,剑名。
注3:牾 音吾。獸名。◎按啎,俗刻誤作牾。前漢王莽傳:亡所牾意。後漢桓典傳:以牾宦官賞不行。楊子方言:適牾也。穆天子傳:白鹿一牾。皆啎字之譌。其善本原作啎。
注4:怃 音呼。大也。《诗·小雅》乱如此怃,叶上辜。《注》火吴反。《毛传》怃,大也。
注5:娄 《集韵》龙珠切《正韵》凌如切,音慺。曳也。《诗·唐风》子有衣裳,弗曳弗娄。
注6:呕 《集韵》《韵会》《正韵》匈于切,音吁。《集韵》悦言也。《正韵》慈爱之声。《史记·韩信传》言语呕呕。《汉书》作姁姁。《集韵》同呴。 又《集韵》亏于切,音区。呕夷,水名。《周礼·呕夷释文》一音驱。 又《集韵》《类篇》春朱切,音枢。怒声。
注7:臑 音儒。《广韵》𡟓耎貌。《集韵》肱骨也。一曰衣名。襦者,本取臑义。
注8:芋 音于。草盛貌。又音吁。《扬子·方言》大也。《诗·小雅》君子攸芋。《注》香于反。又火吴反。或作吁。又陈有芋尹,见《左传》盖以鸟名官。
注9:溇 音慺。《说文》雨溇溇也。一曰小雨不绝貌。又《扬子·方言》汝南谓饮酒习之不醉曰溇。
注10:驺 叶逡须切,音趋。《前汉·叙传》舞阳鼓刀,滕公厩驺。颖阴商贩,曲周庸夫。攀龙附凤,并乘天衢。又叶窗俞切,音刍。《淮南子·原道训》四时为马,阴阳为驺,乘云凌霄,与造化者俱。
末字词组
罗襦珠襦绮襦合欢襦复襦霞襦鬼罗襦褉襦
裤襦裙襦裆襦长襦腰襦袾襦朱襦衷襦
无襦布襦连理襦小襦豹襦纁襦襜襦玉匣珠襦

词语解释:罗襦  拼音:luó rú
(1).绸制短衣。《史记·滑稽列传》:“罗襦襟解,微闻薌泽。” 唐 温庭筠 《菩萨蛮》词:“新贴綉罗襦,双双金鷓鴣。” 清 黄遵宪 《拜曾祖母墓》诗:“头上盘云髻,耳后明月璫,红裙絳罗襦,事事女儿妆。”
(2).细密的网。《周礼·夏官·罗氏》:“罗氏:掌罗乌鸟。蜡则作罗襦。” 郑玄 注引 郑司农 曰:“襦,细密之罗。襦读为繻。”
词语解释:裤襦  拼音:kù rú
(1).《后汉书·廉范传》:“迁 蜀郡 太守……百姓为便,乃歌之曰:‘ 廉叔度 ,来何暮,不禁火,民安作,平生无襦今五袴。’”后遂以“袴襦”指地方官吏的善政。 唐 黄滔 《泉州开元寺佛殿碑记》:“初,僕射 太原公 ,以 子房 之帷幄布 泉 城,以 叔度 之袴襦纊 泉 民,而谓 竺 乾 之道与 尼聃 鼎。” 宋 苏轼 《庆源宣义王丈求红带》诗:“今年蚕市数州禁,中有遗民怀袴襦。” 清 赵翼 《偕孙渊如汪春田两观察游牛首山》诗:“岂有袴襦留 叔度 ,空传尸祝到 庚桑 。”
(2).衣裤。 宋 陆游 《贫甚戏作绝句》:“数种袴襦秋未赎,羡他邻巷捣衣声。” 宋 洪迈 《夷坚甲志·叶若谷》:“方初见时,著粉青衫,水红袴襦,既久未尝易衣,然常如新。”
词语解释:无襦  拼音:wú rú
没有短袄。谓衣服单薄。《后汉书·廉范传》:“﹝百姓﹞乃歌之曰:‘ 廉叔度 ,来何暮?不禁火,民安作。平生无襦今五絝。’”《晋书·刘弘传》:“兵年过六十,羸疾无襦。”
词语解释:珠襦  拼音:zhū rú
(1).贯珠为饰的短衣,古代帝、后所服。《汉书·霍光传》:“太后被珠襦,盛服坐武帐中。” 颜师古 注引 晋灼 曰:“贯珠以为襦,形若今革襦矣。” 清 钱士馨 《甲申三月纪事》诗:“血溅珠襦迷断篋,露零银树覆宫墻。” 清 查慎行 《花田咏古》:“珠襦梦断鸦啼曙,粉麝香消雨洗春。”
(2).古代帝、后及贵族的殓服。 元 虞集 《赋吴郡陆友仁得白玉方印》诗:“珠襦已随黄土化,此物还同金雁翔。” 清 唐孙华 《耶律丞相墓》诗:“君不见, 赵 家玉匣埋 皋亭 ,珠襦甲帐同飘零。”
词语解释:裙襦  拼音:qún rú
(1).裙子与短袄。《庄子·外物》:“未解裙襦,口中有珠。”《陈书·孝行传·殷不害》:“ 简文 又以 不害 善事亲,赐其母 蔡氏 锦裙襦、毡席、被褥,单复毕备。”
(2).借指妇女。 宋 陶穀 《清异录·黑心符》:“守一州则夫人并坐,论道经邦;奋庸熙载则于飞对内殿,连理入都堂,粉黛判赏罚,裙襦执生杀矣。” 清 周亮工 《书影》卷八:“妮子着力不徤,纵此三寇要是裙襦伎俩耳。”
词语解释:布襦  拼音:bù rú
布制的短衣。《北史·萧宝夤传》:“﹝ 宝夤 ﹞脱本衣服,著乌布襦,腰繫千许钱,潜赴 江 畔。”《资治通鉴·唐懿宗咸通十年》:“ 勛 解甲服布襦而遁,收散卒才及三千人。” 胡三省 注:“襦,短衣也。”
词语解释:绮襦  拼音:qǐ rú
见“ 綺襦紈絝 ”。
词语解释:绮襦纨绔
绫绸衣裤。绫绸之类古代为显贵者所服,因用以指富贵子弟。多含贬义。《汉书·叙传上》:“﹝ 班伯 ﹞出与 王 许 子弟为羣,在於綺襦紈絝之间,非其好也。” 颜师古 注:“紈,素也,綺,今细綾也。并贵戚子弟之服。”亦作“ 綺襦紈袴 ”。 晋 葛洪 《抱朴子·疾谬》:“举口不离綺襦紈袴之侧,游步不去势利酒客之门。”亦省作“ 綺襦 ”。 唐 刘禹锡 《荐处士王龟状》:“乐处士之号,不汩綺襦之间。” 清 孙枝蔚 《寿汪生伯先生闵老夫人》诗:“堂中綺襦集,门前华轂驰。”
词语解释:裆襦  拼音:dāng rú
唐 代妇女穿的一种类似裲裆的外袍。 唐 李贺 《艾如张》诗:“锦襜褕,绣襠襦。” 唐 陆龟蒙 《陌上桑》诗:“邻娃尽著绣襠襦,独自提筐採蚕叶。”
词语解释:连理襦  拼音:lián lǐ rú
绣有连理枝的短上衣。 唐 许景先 《折柳篇》:“宝釵新梳倭堕髻,锦带交垂连理襦。”
词语解释:合欢襦  拼音:hé huān rú
绣有对称图案花纹的短衣,服于单衫之外。 汉 辛延年 《羽林郎》诗:“长裾连理带,广袖合欢襦。”
词语解释:长襦  拼音:cháng rú
较长之短衣。襦,短衣。《史记·匈奴列传》:“服绣袷綺衣、绣袷长襦、锦袷袍各一。”
词语解释:小襦  拼音:xiǎo rú
短衣。 唐 杜甫 《别李义》诗:“忆昔初见时,小襦绣芳蓀。”
词语解释:复襦  拼音:fù rú
絮有絮绵的短袄。《乐府诗集·相和歌辞十三·孤儿行》:“冬无复襦,夏无单衣。”
词语解释:腰襦  拼音:yāo rú
齐腰的袄子。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妾有绣腰襦,葳蕤自生光。”《旧唐书·东夷传·倭国》:“妇人衣纯色裙,长腰襦,束髮於后。”
词语解释:豹襦  拼音:bào rú
豹皮做的短衣。 明 方孝孺 《养素斋记》:“狐袖豹襦,烹肥膾腴,青红夺目,甘膬沦肤者,服食之侈也。”
词语解释:霞襦  拼音:xiá rú
绸袄。 明 何景明 《荣养堂歌》:“被霞襦兮簪琼华,母氏乐兮乐且遐。”
词语解释:袾襦
短衣
词语解释:纁襦
浅红色的短衣
词语解释:鬼罗襦  拼音:guǐ luó rú
芭蕉叶的别名。 清 厉荃 《事物异名录·百草·芭蕉》:“《睽车志》: 庾道开 谓蕉叶曰鬼罗襦。”
词语解释:朱襦  拼音:zhū rú
红色短袄。为古代大射之服。《仪礼·大射》:“小臣正赞袒,公袒朱襦。卒袒,小臣正退俟于东堂。” 清 夏炘 《学礼管释·释袒》:“是乡射大射,自君袒朱襦,大夫袒纁襦以外,皆肉袒也。”
词语解释:襜襦  拼音:chān rú
内衣,汗衣。《方言》第四:“汗襦, 陈 、 魏 、 宋 、 楚 之间谓之襜襦,或谓之襌襦。” 郭璞 注:“今或呼衫为襌襦。”《后汉书·来歙传》“即解衣以衣之” 李贤 注引《东观记》:“解所被襜襦以衣 歙 。”
词语解释:褉襦  拼音:xiè rú
短袄。
词语解释:衷襦  拼音:zhōng rú
衬在里面的短衣。 清 唐甄 《潜书·富民》:“昔者 明太祖 衷襦之衣,皆以梭布。”
词语解释:玉匣珠襦  拼音:yù xiá zhū rú
古代帝后诸侯王的葬服。《西京杂记》卷一:“ 汉 帝送死皆珠襦玉匣,形如鎧甲,连以金缕。 武帝 匣上皆鏤为蛟龙鸞凤龟麟之象,世谓为蛟龙玉匣。” 明 徐汧 《三月十九日》诗:“龙髯回睇 桥山 远,玉匣珠襦不忍传。” 清 吴伟业 《永和宫词》:“玉匣珠襦启便房,薤歌无异葬同昌。”参见“ 玉匣 ”、“ 珠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