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十四寒平声 [kān kàn][nán,艰难][guān,衣冠][gān,同干]竿[guān,观看][tán][详注1][pán][cuán][mán][zuān][fán,马头上的饰物,名词][pán][hán,可汗][gān gǎn][gān][详注2][同㙢。][pán][guān][音檀。触也。][dān][舍弃][hān][详注3][tuán][地名][huán][duān][详注4][tuán]


注1:漫 《集韵》《韵会》《正韵》谟官切,音瞒。水大貌。
注2:曼 音瞒。《博雅》曼曼,长也。《屈原·离骚》路曼曼其修远兮。《注》曼,或作漫。
注3:敦 《广韵》度官切《集韵》《韵会》《正韵》徒官切,音团。《诗·豳风》有敦瓜苦。《传》敦,犹专专也。《疏》敦,是瓜系蔓之貌,言瓜系於蔓,专专然也。《释文》徒丹反。《朱传》音堆。 又《诗·大雅》敦彼行苇。《传》聚貌。《释文》徒端反。
注4:弁 音盘。与般同。乐也。《诗·小雅》弁彼鸒斯。《传》弁,乐也。
末字词组
金襕罗襕膝襕紫罗襕碧襕   
白襕袍襕边襕裙襕皂襕   

词语解释:金襕  拼音:jīn lán
佛教僧尼穿著的金色袈裟。《古尊宿语录》卷二:“世尊传金襴外,别传何法?”
词语解释:白襕  拼音:bái lán
古时士人的服装。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黥》:“忽有一人,白襴屠苏,倾首微笑而去。” 宋 叶适 《送徐洞清秀才入道》诗:“白襴已回施,黄氅犹索钱。”《宋史·舆服志五》:“近年品官緑袍及举子白襴下皆服紫色,亦请禁之。”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二本第二折:“乌纱小帽耀人明,白襴浄,角带傲黄鞓。” 王季思 校注:“《元史·舆服》记:‘ 宣圣庙 执事,儒服,软脚唐巾,白襴插领,黄鞓角带,皂鞾。’白襴二句,正写当时儒服。”
词语解释:罗襕  拼音:luó lán
古代丝制公服。按官品的高下,有紫襴、绯襴、绿襴等区别。 元 白朴 《梧桐雨》第二折:“你文武两班,空列些乌靴象简,金紫罗襴,内中没箇英雄汉,扫荡尘寰。” 明 无名氏 《精忠记·挂冠》:“跳出利名关,脱下乌纱与罗襴,换麻衣草履,自觉身閒。”
词语解释:袍襕  拼音:páo lán
泛指袍服。襴,襴衫。 唐 王建 《和少府崔卿微雪早朝》:“已傍祥鸞迷殿角,还穿瑞草入袍襴。”
词语解释:膝襕  拼音:xī lán
明 代的一种制服。《明史·舆服志三》:“ 永乐 以后,宦官在帝左右,必蟒服……膝襴,亦如曳撒,上有蟒补,当膝处横织细云蟒,盖南郊及山陵扈从便於乘马也。”
词语解释:边襕  拼音:biān lán
见“ 边栏 ”。
词语解释:边栏  拼音:biān lán
亦作“ 边阑 ”。亦作“ 边襴 ”。 犹边框。 元 孔齐 《至正直记·书留边栏》:“抄书当多留边栏,则免鼠囓之患。”《元典章·户部六·贯伯分明即便授受》:“今后行使宝钞,虽是边栏破碎,仍存贯伯分明,即便接受,务要通行流转,不致澁滞。” 明 汤显祖 《牡丹亭·写真》:“这本色人儿妙,助美的谁家裱?要练花綃,帘儿莹,边阑小。” 清 屈大均 《广东新语·禽语·白鹇》:“雌者多朱毛白中,由朱而变为纯白,亦以黑为边襴。”
词语解释:紫罗襕  拼音:zǐ luó lán
(1).一种用紫色罗缎缝制的官服。 元 关汉卿 《裴度还带》第一折:“他则是寄着我这紫罗襴,放着我那黄金带。” 明 高明 《琵琶记·瞷询衷情》:“你穿的是紫罗襴,繫的是白玉带。”
(2).花名。《广群芳谱·花谱三二·紫罗襴》:“紫罗襴,草本,色紫翠如鹿葱花。秋深分本栽种,四月发花可爱。”
词语解释:裙襕  拼音:qún lán
(1).裙子;裙幅。 明 孙柚 《琴心记·家徒四壁》:“幸得諳些女红,且去绣完一幅裙襴,将来易些柴米用度则箇。”
(2).车上下垂的帷幕。《宋史·舆服志一》:“芳亭輦,黑质,顶如幕屋,緋罗衣,裙襴、络带皆绣云凤。”
(3).鳖甲边缘的肉质部分。 宋 沉括 《梦溪笔谈·药议》:“太阴玄精……大者如杏叶,小者如鱼鳞,悉皆六角,端正如龟甲。其裙襴小撱,其前则下剡,其后则上剡,正如穿山甲相掩之处,全是龟甲,更无异也。”
词语解释:碧襕  拼音:bì lán
(1).绿色的襴衫。为古代执仪仗的卫士所服。《宋史·仪卫志六》:“殿中职掌执繖扇人,服幞头、碧襴、金铜带、乌皮鞾。”
(2).指穿碧襴的卫士。 宋 庞元英 《文昌杂录》卷三:“金吾仗碧襴一十一,各执仪刀。”《宋史·仪卫志一》:“次都押衙二人,立於碧襴之南,少退。”
词语解释:皂襕  拼音:zào lán
古时上下衣相连的黑色服装。《元史·舆服志二》:“金星旗,素质,赤火焰脚,画神人,冠五梁冠,素衣,皂襴,朱裳,秉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