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字词组
词语解释:褭褭 拼音:niǎo niǎo
亦作“裊裊”。
(1).摇曳不定貌。 南朝 宋 谢灵运 《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平原侯植》:“平衢修且直,白杨信裊裊。” 元 本 高明 《琵琶记·新进士宴杏园》:“玉鞭裊裊,如龙骄骑。” 黄节 《春夜与菑叟过小素梅阁听曲》诗:“褭褭春幡原曩见,深深帘烛又宵来。”
(2).纤长柔美貌。 南朝 梁 王台卿 《陌上桑》诗之四:“鬱鬱陌上桑,裊裊机头丝。” 唐 储光羲 《蔷薇》诗:“褭褭长数寻,青青不作林。” 明 陆采 《明珠记·由房》:“误入 桃源洞 里,见香香深处,裊裊仙姿,娇羞终是女孩儿。” 艾芜 《鞍钢啊,我回来了》:“街灯灿然,垂柳袅袅,高楼栉比,马路广阔。”
(3).形容声音婉转悠扬。 唐 杜甫 《猿》诗:“裊裊啼虚壁,萧萧掛冷枝。” 唐 许浑 《宿开元寺楼》诗:“谁家歌褭褭,孤枕在西楼。” 明 叶小鸾 《艳体连珠·唇》:“裊裊餘歌,动清声而红绽。” 袁鹰 《红星永不陨落》:“在这中间,最能触动心灵深处的琴弦,并且立即余音袅袅、引起了一长串记忆的,就是十月革命烈火中一直闪闪发光的那颗红星。”
(4).缭绕;缠绕。 南朝 陈 徐伯阳 《日出东南隅行》:“圜笼裊裊挂青丝,铁钩冉冉胜丹桂。” 宋 苏轼 《青牛岭高绝处有小寺人迹罕到》诗:“暮归走马 沙河塘 ,炉烟裊裊十里香。” 清 袁于令 《西楼记·疑谜》:“早是一股髮儿裊裊的好似乌云也。” 郭沫若 《瓶》诗之二九:“幸好有袅袅的余香,到如今还未尽消。”
(5).微风吹拂貌。 南朝 宋 鲍照 《采菱歌》之四:“褭褭风出浦,容容日向山。” 唐 曹唐 《汉武帝于宫中宴西王母》诗:“秋风褭褭月朗朗,玉女清歌一夜阑。” 宋 陆游 《舟中对月》诗:“江空裊裊钓丝风,人静翩翩葛巾影。”词语解释:騕褭 拼音:yǎo niǎo
古骏马名。《文选·张衡〈思玄赋〉》:“斥 西施 而弗御兮,縶騕褭以服箱。” 李善 注:“《汉书音义》, 应劭 曰:‘騕褭,古之骏马也,赤喙玄身,日行五千里。’” 唐 鲍溶 《暮春戏樊宗宪》诗:“野船弄酒鸳鸯醉,官路攀花騕褭狂。” 清 纪昀 《物产》诗之三六:“騕褭经过浑不顾,可怜 班固 未全知。”词语解释:腰褭 拼音:yāo niǎo
古骏马名。 汉 应瑒 《驰射赋》:“羣骏笼茸于衡首,咸皆腰褭与飞菟。” 唐 杜甫 《槐叶冷淘》诗之二:“愿随金腰褭,走置锦屠苏。” 宋 范仲淹 《天骥呈才赋》:“歷金埒以腰褭,奉玉勒以周旋。”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来存》:“昔者夫子称驥以德,后人称駃騠、称腰褭以力。”词语解释:麟褭 拼音:lín niǎo
见“ 麟趾褭蹏 ”。
词语解释:麟趾褭蹄 拼音:lín zhǐ niǎo dì
麟趾金与褭蹏金的并称。褭蹏,马蹄形的铸金。 宋 沉括 《梦溪笔谈·异事》:“ 襄 随 之閒,故 舂陵白水 地,发土多得金麟趾褭蹏。麟趾中空,四傍皆有文,刻极工巧。褭蹏作团饼,四边无模范跡,似於平物上滴成,如今乾柿,土人谓之‘柿子金’。”亦省称“ 麟褭 ”。 明 张居正 《谢堂楼额名并赐金疏》:“兼金千鎰,出内廷麟褭之奇;广厦万间,遂寒士帡幪之愿。”参见“ 麟趾 ”。词语解释:杳褭 拼音:yǎo niǎo
见“ 杳裊 ”。
词语解释:杳袅 拼音:yǎo niǎo
亦作“ 杳褭 ”。 犹飘渺;渺茫。 宋 赞宁 《宋高僧传·感通三·唐洛京慧林寺圆观》:“ 观 又歌《竹枝》,杳褭前去。” 宋 王安石 《送吴显道》诗之一:“上有横河断海之浮云,可望不可攀。飞空结楼台,影动杳裊冲融间。” 明 蒋一葵 《长安客话·镇边城》:“ 镇边城 ……西十里有喉曰 唐耳 ,背据大山,下视 怀来 ,东睨 横岭 ,而斜界 居庸 ,烟液杳裊,足为天险。”词语解释:簪褭 拼音:zān niǎo
亦作“ 簪裊 ”。 秦 汉 时爵位名。列为第三级。《商君书·境内》:“故爵上造,就为簪褭。” 汉 王充 《论衡·谢短》:“赐民爵八级,何法?名曰簪褭、上造,何谓?”《汉书·百官公卿表上》:“爵:一级曰公士,二曰上造,三簪裊……二十彻侯。” 颜师古 注:“以组带马曰裊。簪裊者,言饰此马也。”词语解释:要褭 拼音:yào niǎo
古良马名。《吕氏春秋·离俗》:“飞兔、要褭,古之骏马也。” 高诱 注:“飞兔、要褭,皆马名也,日行万里。”《淮南子·原道训》:“驰要褭,建翠盖。”词语解释:窈褭 拼音:yǎo niǎo
柔软细长貌。 汉 王延寿 《王孙赋》:“缘百仞之高木,攀窈褭之长枝。”词语解释:娉娉褭褭 拼音:pīng pīng niǎo niǎo
形容姿态轻柔美好。 唐 杜牧 《赠别》诗之一:“娉娉褭褭十三餘,荳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 扬州 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宋 陈师道 《木兰花减字》词:“娉娉裊裊,芍药枝头红玉小。舞袖迟迟,心到郎边客已知。” 宋 姜夔 《虞美人·赋牡丹》词:“娉娉嫋嫋教谁惜,空压纱巾侧。”词语解释:婹褭 拼音:yǎo niǎo
亦作“ 婹嫋 ”。亦作“ 婹嬝 ”。
(1).婀娜纤美。 唐 李贺 《恼公诗》:“陂陁梳碧梧,婹褭带金虫。” 明 梁辰鱼 《忒忒令·秋日别情》套曲:“记初见在春风綉筵,又驀遇在夜香深院,花枝婹嬝似趁风儿颤。” 明 梁辰鱼 《锦缠道·九日雨花台别陈文姝》套曲:“似 石城 当年 莫愁 ,婹嫋更温柔。”
(2).形容烟气缭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