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字词组
词语解释:衣裳 拼音:yī shang
(1).古时衣指上衣,裳指下裙。后亦泛指衣服。《诗·齐风·东方未明》:“东方未明,颠倒衣裳。” 毛 传:“上曰衣,下曰裳。”《陈书·沉众传》:“其自奉养甚薄,每於朝会之中,衣裳破裂,或躬提冠屨。” 明 田艺蘅 《留青日札·妇衣》:“妇人之服不殊,谓衣裳,上下同色也。今惟 越 人服青为然。” 曹禺 《北京人》第一幕:“她不肯涂红抹粉,也不愿穿鲜艳的衣裳。”
(2).《易·繫辞下》:“ 黄帝 、 尧 、 舜 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后因以借指圣贤的君主。 汉 焦赣 《易林·坤之讼》:“天之德室,温仁受福,衣裳所在,凶恶不起。”
(3).代称达官贵人或儒雅之士。《后汉书·崔駰传》:“方斯之际,处士山积,学者川流,衣裳被宇,冠盖云浮。”《南史·任昉传》:“於是冠盖辐凑,衣裳云合,輜軿击轊,坐客恒满。” 清 朱焘 《北窗呓语》:“衣裳之位置济济可观。”
(4).借指中国。 汉 扬雄 《法言·孝至》:“ 朱厓 之絶, 捐之 之力也,否则介鳞易我衣裳。”《后汉书·杨终传》:“故 孝元 弃 珠崖 之郡, 光武 絶 西域 之国,不以介鳞易我衣裳。” 李贤 注:“衣裳,谓中国也。”参见“ 中国 ”。
词语解释:中国 拼音:zhōng guó
1.上古时代,我国 华夏 族建国于 黄河 流域一带,以为居天下之中,故称中国,而把周围其他地区称为四方。后泛指中原地区。《诗·小雅·六月序》:“《小雅》尽废,则四夷交侵,中国微矣。”《庄子·田子方》:“吾闻中国之君子,明乎礼义而陋於知人心。”《韩非子·孤愤》:“夫 越 虽国富兵强,中国之主皆知无益於己也。” 汉 桓宽 《盐铁论·申韩》:“大 河 之始决於 瓠子 也,涓涓尔,及其卒,泛滥为中国害。”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言语》:“ 江 左地促,不如中国。” 宋 惠洪 《冷斋夜话·岭外梅花》:“岭外梅花与中国异,其花几类桃花之色,而唇红香著。” 清 叶廷琯 《吹网录·柳边纪略》:“泉甘土肥,物产如参貂,非中国有。”
2.指生长、居住在中原地区的人。《晋书·宣帝纪》:“ 吴 以中国不习水战,故敢散居 东关 。” 宋 陈善 《扪虱新话·阮籍知母而不知父》:“夫 籍 中国也,而与夷狄无异。”《宋史·岳飞传》:“ 金 人所以立 刘豫 於 河 南,盖欲荼毒中原,以中国攻中国。”
3.犹国家,朝廷。《礼记·檀弓》:“今之大夫交政於中国,虽欲勿哭,焉得而弗哭。”《汉书·西南夷传》:“即以为不毛之地,亡用之民,圣王不以劳中国,宜罢郡,放弃其民,絶其王侯勿復通。” 宋 叶适 《上光宗皇帝札子》:“以为中国全盛,而当思维持保守。”
4.京师。《诗·大雅·民劳》:“惠此中国,以绥四方。” 毛 传:“中国,京师也。”《史记·五帝本纪》:“夫而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 裴骃 集解引 刘熙 曰:“帝王所都为中,故曰中国。” 唐 李贺 《李凭箜篌引》:“ 江娥 啼竹素女怨, 李凭 中国弹箜篌。” 方世举 注:“中国,作都中解。”
5.我国的专称。 清 林则徐 《拟谕英吉利国王檄》:“ 中国 所行於外国者,无一非利人之物。” 毛泽东 《纪念孙中山先生》:“ 中国 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
6.指 恒河 中流一带的 中印度 ,佛教徒译称 中国 。参阅 晋 法显 《佛国记》。词语解释:霓裳 拼音:ní cháng
(1).神仙的衣裳。相传神仙以云为裳。《楚辞·九歌·东君》:“青云衣兮白霓裳,举长矢兮射天狼。” 元 袁桷 《甓社湖》诗:“ 灵妃 夜度霓裳冷,轻折菱花玩月明。” 许地山 《危巢坠简·无忧花》:“这动物质的衣裳,比起其馀的舞衣,直像寒冰狱里底鬼皮与天宫底霓裳的相差。”
(2).借指云雾,云气。 南朝 齐 谢朓 《赛敬亭山庙喜雨》诗:“排云接虬盖,蔽日下霓裳。” 元 袁桷 《秋雪联句》:“白藏縞衣舞,顥气霓裳呈。”
(3).飘拂轻柔的舞衣。 唐 白居易 《江南遇天宝乐叟》诗:“ 贵妃 宛转侍君侧,体弱不胜珠翠繁。冬雪飘颻锦袍煖,春风荡样霓裳飜。”
(4).借指舞女。 元 戴善夫 《风光好》第一折:“教莫把瑶筝按,只许凤簫閒,他道是何用霓裳翠袖弯。”
(5).道士的衣服。《隋书·隐逸传·徐则》:“霓裳羽盖,既且腾云,空椁餘衣,詎藉坟垄!” 唐 钱起 《柏崖老人号无名先生男削发女黄冠自以云泉独乐命予赋诗》:“长男栖月宇,少女炫霓裳。”
(6).《霓裳羽衣曲》的略称。 唐 白居易 《琵琶行》:“轻拢慢捻抹復挑,初为《霓裳》后《緑腰》。” 清 陆以湉 《冷庐杂识·张春舫》:“因赋《游仙》诗云:‘可怜一闋《霓裳》咏,证果翻迟十二年。’” 郁达夫 《病后寄汉文先生松木君》诗:“大罗天上咏《霓裳》,亦是当年弟子行。”
(7).指霓裳羽衣舞。 唐 裴铏 《传奇·薛昭》:“妃( 杨贵妃 )甚爱惜,常令独舞《霓裳》於 绣岭宫 。” 元 秦简夫 《东堂老》第一折:“想当日个按《六么》,舞《霓裳》未了,猛回头烛灭香消。” 清 纳兰性德 《明月棹孤舟·海淀》词:“一片亭亭空凝佇,趁西风,《霓裳》徧舞。”词语解释:褰裳 拼音:qiān cháng
(1).撩起下裳。《诗·郑风·褰裳》:“子惠思我,褰裳涉 溱 。” 晋 葛洪 《抱朴子·广譬》:“褰裳以越沧海,企佇而跃九玄。” 清 李斗 《扬州画舫录·虹桥录上》:“又西建厅事临水,窗牖洞开,使花、山涧、湖光、石壁褰裳而来。”
(2).相传 公输班 为 楚 设置云梯,欲攻 宋 , 墨翟 闻之,“自 鲁 趍而十日十夜,足重茧而不休息,裂衣裳裹足”,赴 郢 说 楚王 。事见《战国策·宋卫策》、《淮南子·修务训》。 南朝 陈 徐陵 《让散骑常侍表》:“昔 墨子 诸生褰裳救 楚 , 鲁连 隐士高论却 秦 ,况乎谬蒙知己,寧无感激。”后遂以“褰裳”为不辞劳苦,急于为国事奔波之典。 清 黄宗羲 《钱忠介公传》:“时平则高洗耳,世乱则美褰裳。”
(3).谓帝王让位。典出《竹书纪年》卷上:“﹝十四年卿云见,命 禹 代 虞 事﹞帝乃再歌曰:‘日月有常,星辰有行……精华已竭,褰裳去之。’於是八风循通,庆云丛聚,蟠龙奋迅於其藏,蛟鱼踊跃於其渊。龟鱉咸出其穴,迁 虞 而事 夏 。 舜 乃设坛於 河 ,依 尧 故事。”《旧唐书·忠义传上·苏安恒》:“岂不思 虞舜 褰裳, 周公 復辟,良以 大禹 至圣, 成王 既长,推位让国,其道备焉。” 清 唐孙华 《读梅村先生〈鹿樵纪闻〉有感题长句》之五:“运终三百合褰裳,谁谓忧勤致覆亡。”词语解释:轩裳 拼音:xuān cháng
(1).犹车服。 晋 陶潜 《杂诗》之十:“驱役无停息,轩裳逝东崖。” 前蜀 杜光庭 《虬髯客传》:“ 一妹 以天人之姿,藴不世之艺,从夫之贵,以盛轩裳。” 明 高叔嗣 《再调考功作》诗:“轩裳日待旦,閶闔凌云排。”
(2).指官位爵禄。 唐 元结 《忝官引》:“而可爱轩裳,其心又干进。” 宋 叶适 《谢除华文阁待制提举西京嵩山崇福宫表》:“追忆悔尤,滥轩裳之非据;自嗟衰耄,指林壑以言归。” 元 张养浩 《山坡羊》曲:“琴书笔砚为功课,轩裳倘来何用躲。行,也在我;藏,也在我。”
(3).代称有高位的人。 唐 沉佺期 《洛阳道》诗:“白日青春道,轩裳半下朝。” 宋 王自中 《酹江月·题钓台》词:“到底轩裳,不如蓑笠,久矣心相与。” 明 刘基 《太公钓渭图》诗:“轩裳如固有,千载起人思。” 清 魏源 《村居杂兴呈筠谷从兄》诗之五:“ 尧 时石户农,肯易轩裳苦。”
(4).用为对人的敬称。 康有为 《怀翁常熟去国》诗:“早携书剑将行马,忽枉轩裳特执裾。”词语解释:冠裳 拼音:guān cháng
(1).指官吏的全套礼服。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七:“﹝ 刘子澄 ﹞守 衡阳 日,以冠裳涖事,宪使 赵民则 尝紫衫来见。 子澄 不脱冠裳肃之, 民则 请免冠裳。 子澄 端笏肃容曰:‘戒石在前,小臣岂敢。’ 民则 皇恐,退具冠裳以见。”
(2).指穿着官服。《宋史·范应铃传》:“夙兴,冠裳听讼,发擿如神。”
(3).指官宦士绅。 唐 高彦休 《唐阙史·虎食伊璠》:“冠裳农贾,挈妻孥潜跡而出者,不可胜记。”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先声》:“今日冠裳雅会,就要演这本传奇。”
(4).指官职。 宋 范成大 《胡宗伟罢官改秩作诗送之》:“万境何如一丘壑,几时定解冠裳缚。”
(5).指文明、礼仪制度。 太平天囯 洪仁玕 《诛妖檄文》:“智士趋时,必在取乱侮亡之会,况削尔父母毛髮,毁我往古冠裳。” 清 莫友芝 《有感》诗之一:“卧榻事殊 南越 远,可容鳞介溷冠裳。”词语解释:罗裳 拼音:luó cháng
犹罗裙。《乐府诗集·清商曲辞一·子夜四时歌春歌十》:“春风復多情,吹我罗裳开。”《宋书·乐志四》:“舞饰丽华乐容工,罗裳皎日袂随风。” 宋 李清照 《一剪梅》词:“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词语解释:红裳 拼音:hóng cháng
(1).红色衣裳。《醒世恒言·灌园叟晚逢仙女》:“酒至半酣,一红裳女子满斟大觥,送与十八姨。”
(2).借指美女。 宋 朱熹 《春谷》诗:“红裳似欲留人醉,锦障何妨为客开。”词语解释:簪裳 拼音:zān cháng
冠簪和章服。古代仕宦者所服,因以借指仕宦。 五代 王仁裕 《开元天宝遗事·雪刺满头》:“ 宋璟 《求致仕表》云:‘臣窃禄簪裳,备员廊庙,霜毫生頷,雪刺满头。’” 宋 苏辙 《代齐州李肃之谏议谢表》:“臣幼蒙基业,早与簪裳,遭遇先朝,荐更烦使。”词语解释:绣裳 拼音:xiù cháng
(1).彩色下衣。古代官员的礼服。《诗·秦风·终南》:“君子至止,黻衣绣裳。” 毛 传:“黑与青谓之黻,五色备谓之绣。” 汉 张衡 《思玄赋》:“袭温恭之黻衣兮,被礼仪之绣裳。” 宋 毛滂 《玉楼春》词之二:“红颜緑髮已官高,赤舃绣裳今 仲父 。”
(2).犹绣衣。指侍御史。 唐 颜真卿 《广平文贞公宋公神道碑铭》:“登闻黼扆,骤列绣裳。”参见“ 绣衣直指 ”。
词语解释:绣衣直指 拼音:xiù yī zhí zhǐ
官名。 汉武帝 天汉 年间,民间起事者众,地方官员督捕不力,因派直指使者衣绣衣,持斧仗节,兴兵镇压,刺史郡守以下督捕不力者亦皆伏诛。后因称此等特派官员为“绣衣直指”。绣衣,表示地位尊贵;直指,谓处事无私。后亦称“ 绣衣使者 ”。绣衣直指本由侍御史充任,故亦称“ 绣衣御史 ”。 王莽 时改称“绣衣执法”。见《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又《武帝纪》、《元后传》、《后汉书·伏湛传》。 唐 刘知几 《史通·辨职》:“虽地处禁中,而人同方外。可以养拙,可以藏愚,绣衣直指所不能绳,强项申威所不能及。” 明 王鏊 《震泽长语·官制》:“ 汉 以来重守令……虽有刺史、部使者,绣衣直指之属,间一命之,不专以为治也。”亦省称“ 绣衣 ”、“ 绣衣吏 ”。《北史·高道穆传》:“臣虽愚短,守不假器,绣衣所指,冀以清肃。” 唐 杜牧 《许七侍御弃官东归潇洒江南颇闻自适高秋企望题诗寄赠十韵》:“天子绣衣吏, 东吴 美退居。” 宋 姜夔 《阮郎归·为张平甫寿是日同宿湖西定香寺》词之一:“年年风絮时,绣衣夜半草符移,月中双桨归。” 清 魏源 《军储篇一》:“夫水师整飭,而外洋无庇贩之人;绣衣四出,黥面令行,而内地无尝试之犯。”词语解释:黄裳 拼音:huáng cháng
(1).黄色的下衣。《易·坤》:“六五:黄裳,元吉。” 高亨 注:“元,大也。裳,裙也,裤也。 周 人认为黄裳是尊贵吉祥之物,代表吉祥之征,故筮遇此爻大吉……黄裳黄裙内服之美,比喻人内德之美,故大吉。” 唐 杨炯 《益州温江县令任君神道碑》:“怀表履之幽贞,保黄裳之元吉。”《续资治通鉴·宋仁宗天圣八年》:“今皇帝春秋已盛,睿哲明圣,握乾纲而归坤纽,非黄裳之吉象也。” 郭沫若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第一篇第一章第一节:“再说到衣履,有黄裳、鞶带、履、朱绂、赤绂、袂等字样。”
(2).指嫡妻。语出《诗·邶风·绿衣》:“緑兮衣兮,緑衣黄裳。” 郑玄 笺:“妇人之服,不殊衣裳,上下同色。今衣黑而裳黄,喻乱嫡妾之礼。” 明 陈汝元 《金莲记·媒合》:“徘徊自想,怕他緑衣妬杀黄裳。”
(3).指太子。 唐 卢照邻 《中和乐·歌储宫》诗:“黄裳元吉,邦家以寧。”词语解释:越裳 拼音:yuè cháng
亦作“ 越常 ”。亦作“ 越尝 ”。古南海国名。 汉 王充 《论衡·恢国》:“ 成王 之时, 越常 献雉。”按,《汉书·贾捐之传》 颜师古 注引此作“越尝”。 汉 张衡 《东京赋》:“北燮 丁令 ,南谐 越常 。”《后汉书·南蛮传》:“ 交趾 之南,有 越裳国 。 周公 居摄六年,制礼作乐,天下和平, 越裳 以三象重译而献白雉。” 唐 杜甫 《诸将》诗之四:“ 越裳 翡翠无消息,南海明珠久寂寥。” 明 唐寅 《白燕》诗:“ 越裳 雉尾 姬周 化,瀚海乌头 汉 使归。”词语解释:风裳 拼音:fēng cháng
唐 李贺 《苏小小墓》诗:“草如茵,松如盖,风为裳,水为珮。”后以“风裳”指飘忽的衣裙。 宋 姜夔 《念奴娇》词:“三十六陂人未到,水佩风裳无数。” 赵朴初 《忆江南·访缅杂咏》词之二:“玉管冰絃歌缓缓,风裳水袖舞仙仙。”词语解释:垂裳 拼音:chuí cháng
见“ 垂衣裳 ”。
词语解释:垂衣裳 拼音:chuí yī shang
谓定衣服之制,示天下以礼。后用以称颂帝王无为而治。《易·繫辞下》:“ 黄帝 尧 舜 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 韩康伯 注:“垂衣裳以辨贵贱,乾尊坤卑之义也。” 汉 王逸 《机赋》:“帝 轩 龙跃,庶业是昌。俯覃圣恩,仰览三光。爰制布帛,始垂衣裳。” 汉 王充 《论衡·自然》:“垂衣裳者,垂拱无为也。”亦省作“ 垂衣 ”、“ 垂裳 ”。 南朝 陈 徐陵 《劝进元帝表》:“无为称於华舄,至治表於垂衣。” 唐 高适 《古歌行》:“天子垂衣方晏如,庙堂拱手无餘议。” 前蜀 杜光庭 《贺圣体渐痊愈表》:“伏惟皇帝陛下深仁御宇,至道垂裳,惠匝万区,恩周品物。” 清 查慎行 《恩赐新刻御制诗集恭纪》诗之二:“畊凿万方民击壤,簫韶九奏帝垂裳。”词语解释:云裳 拼音:yún cháng
仙人的衣服。仙人以云为衣,故称。 晋 郭璞 《山海经图赞·太华山》:“其谁游之,龙驾云裳。” 宋 韩淲 《江城子·德久同醉子似出新置佐酒》词:“天孙应为织云裳。试宫妆,问 刘郎 。” 清 谭嗣同 《别意》诗:“何以压轻装,鮫綃缝云裳。”词语解释:荷裳 拼音:hé cháng
(1).用荷叶做衣服,示其人之高洁。语本《楚辞·离骚》:“製芰荷以为衣兮,雧芙蓉以为裳。” 南朝 宋 傅亮 《芙蓉赋》:“咏 三閭 之披服,美兰佩而荷裳。”
(2).指隐逸者之服。 唐 刘长卿 《喜朱拾遗承恩拜命赴任上都》诗:“詔书徵拜脱荷裳,身去 东山 闭草堂。”
(3).借指高人隐士。 唐 王昌龄 《送欧阳会稽之任》诗:“应须枉车歇,为我访荷裳。”词语解释:玄裳 拼音:xuán cháng
黑色的下衣。《国语·吴语》:“右军亦如之,皆玄裳、玄旗、黑甲、乌羽之矰,望之如墨。”词语解释:垂衣裳 拼音:chuí yī shang
谓定衣服之制,示天下以礼。后用以称颂帝王无为而治。《易·繫辞下》:“ 黄帝 尧 舜 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 韩康伯 注:“垂衣裳以辨贵贱,乾尊坤卑之义也。” 汉 王逸 《机赋》:“帝 轩 龙跃,庶业是昌。俯覃圣恩,仰览三光。爰制布帛,始垂衣裳。” 汉 王充 《论衡·自然》:“垂衣裳者,垂拱无为也。”亦省作“ 垂衣 ”、“ 垂裳 ”。 南朝 陈 徐陵 《劝进元帝表》:“无为称於华舄,至治表於垂衣。” 唐 高适 《古歌行》:“天子垂衣方晏如,庙堂拱手无餘议。” 前蜀 杜光庭 《贺圣体渐痊愈表》:“伏惟皇帝陛下深仁御宇,至道垂裳,惠匝万区,恩周品物。” 清 查慎行 《恩赐新刻御制诗集恭纪》诗之二:“畊凿万方民击壤,簫韶九奏帝垂裳。”词语解释:帷裳 拼音:wéi cháng
(1).古代朝祭的服装。用整幅布制成,不加裁剪。《论语·乡党》:“非帷裳,必杀之。” 刘宝楠 正义:“ 郑 注云,帷裳,谓朝祭之服,其制,正幅如帷也。”
(2).泛指下裳,裙子。《汉书·外戚传下·孝成班倢伃》:“感帷裳兮发红罗,纷綷縩兮紈素声。” 明 何景明 《待曙楼赋》:“欖衾裯以起坐,搴帷裳以佇察。”
(3).车旁的帷幔。《诗·卫风·氓》:“ 淇水 汤汤,渐车帷裳。” 孔颖达 疏:“以幃障车之旁如裳,以为容饰,故或谓之幃裳,或谓之童容。”《后汉书·贾琮传》:“旧典,传车驂驾,垂赤帷裳,迎於州界。”
(4).犹帷墙。《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今人主沉於諂諛之辞,牵於帷裳之制,使不羈之士与牛驥同皁,此 鲍进 所以忿於世而不留富贵之乐也。”参见“ 帷墙 ”。
词语解释:帷墙 拼音:wéi qiáng
亦作“帷墙”。
(1).障隔内外的帷幔。如墙,故称。借指深宫内院。《吕氏春秋·任数》:“十里之间,而耳不能闻;帷墙之外,而目不能见。”《汉书·诸侯王表》:“生於帷墙之中,不为士民所尊。” 三国 魏 阮籍 《达庄论》:“皆盛僕马,修衣裳,美珠玉,饰帷墙,出媚君上,入欺父兄。”
(2).指弄臣、妻妾。《文选·邹阳〈于狱中上书自明〉》:“今人主沉諂諛之辞,牵於帷墙之制。” 李善 注:“《汉书音义》曰:言为左右便辟侍帷墙臣妾所见牵制。” 李周翰 注:“帷墙,妻妾所居也。” 三国 魏 嵇康 《宅无吉凶摄生论》:“若乃忘地道之博岂,而心制於帷墻,则所见滋褊。”
(3).比喻伪装。 清 黄宗羲 《御史余公墓志铭》:“妖人讖纬,首鼠阴阳,布雾千里,朝士趋蹌。公独曰否,抉其帷墙。”词语解释:素裳 拼音:sù cháng
(1).白色下衣。古代凶丧之服。亦用于礼服。《礼记·曲礼下》:“大夫、士去国,踰竟,为坛位,乡国而哭,素衣、素裳、素冠。” 孔颖达 疏:“素衣、素裳、素冠者,今既离君,故其衣、裳、冠皆素,为凶饰也。”《后汉书·舆服志下》:“行大射礼於辟雍,公卿诸侯大夫行礼者,冠委貌,衣玄端素裳。”
(2).泛指一般的白衣。 三国 魏明帝 《短歌行》:“厥貌淑美,玄衣素裳。” 清 俞蛟 《梦厂杂著·齐东妄言上·胡承业》:“移灯就视,弱态含娇,倦眸未启,即 黄 家素裳侍妾也。”词语解释:嫁衣裳 拼音:jià yī shang
出嫁时的衣裳。 唐 秦韬玉 《贫女》诗:“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宋 陈师道 《后山诗话》:“ 寿 之医者,老娶少妇,或嘲之曰:‘偎他门户傍他墙,年去年来来去忙。采得百花成蜜后,为他人作嫁衣裳。’”词语解释:青裳 拼音:qīng cháng
青黑色的衣裳。为贱者所服。亦借指农夫、蚕妇、僮婢等。 唐 王勃 《九成宫颂》:“蚕功顺令,业著於青裳;蜃磨迎春,恩周於黛耜。” 唐 王勃 《为人与蜀城父老书》:“金浆玉饌,食客三千;緑幘青裳,家僮数百。”词语解释:裂裳 拼音:liè cháng
(1).撕裂衣裳。《后汉书·舆服志下》:“ 樊噲 常持铁楯,闻 项羽 有意杀 汉王 , 噲 裂裳以裹楯,冠之入军门,立 汉王 旁,视 项羽 。” 晋 干宝 《〈晋纪〉总论》:“脱耒为兵,裂裳为旗,非战国之器也。”
(2).见“ 裂裳裹足 ”。
词语解释:裂裳裹足 拼音:liè cháng guǒ zú
相传 公输般 为 楚 设置云梯,欲以攻 宋 。 墨子 闻之,“自 鲁 往,裂裳裹足,日夜不休”,十日十夜而至 郢 说 楚王 。事见《战国策·宋卫策》、《吕氏春秋·爱类》。后用为奔走急切之典。 南朝 梁 刘孝标 《广绝交论》:“是以耿介之士,疾其若斯,裂裳裹足,弃之长騖。” 宋 朱熹 《答吕伯恭书》:“老兄忧时之切,惓惓不忘,窃计裂裳裹足不俟屨而就途矣。”亦作“ 裂裳裹膝 ”。 汉 赵晔 《吴越春秋·阖闾内传》:“ 申包胥 知不可,乃之於 秦 ,求救 楚 ,昼驰夜趋,足踵蹠劈,裂裳裹膝,鹤倚哭於 秦 庭,七日七夜,口不絶声。”亦省作“ 裂裳 ”。 唐 唐彦谦 《送樊琯司业归朝》诗:“去日应悬榻,来时定裂裳。”词语解释:客裳 拼音:kè cháng
谓行旅的衣服。 唐 刘长卿 《移使鄂州次岘阳馆怀旧居》诗:“旧游成远道,此去更违乡。草露深山里,朝朝满客裳。”词语解释:裳裳 拼音:cháng cháng
鲜明美盛的样子。《诗·小雅·裳裳者华》:“裳裳者华,其叶湑兮。” 毛 传:“裳裳,犹堂堂也。” 孔颖达 疏:“彼堂堂然光明者,华也。” 陈奂 传疏:“传以裳裳为堂堂之假借。《説文·门部》云:‘闛闛,盛皃’,与堂堂同。《广雅》云:‘常常,盛也。’裳常一字, 毛 与三家《诗》同意也。於华言裳裳,於叶言湑,皆有盛义。” 王先谦 集疏:“ 鲁 韩 ‘裳’作‘常’。”词语解释:朱裳 拼音:zhū cháng
古谓红色的下衣。《周礼·夏官·方相氏》:“方相氏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 汉 扬雄 《反离骚》:“衿芰茄之緑衣兮,被夫容之朱裳。” 清 夏炘 《学礼管释·释爵弁服亦衣与冠同色》:“天子诸侯朱裳朱韠,大夫素裳素韠。”词语解释:甲裳 拼音:jiǎ cháng
皮革制的战袍。腰以上谓之甲衣,腰以下谓之甲裳。《左传·宣公十二年》:“ 赵旃 弃车而走林, 屈荡 搏之,得其甲裳。” 杜预 注:“下曰裳。” 杨伯峻 注:“此甲裳即《函人》之下旅,《汉书》 苏林 注所谓髀褌也。”《周书·耿豪传》:“ 沙苑 之战, 豪 杀伤甚多,血染甲裳尽赤。”《宋史·岳云传》:“ 潁昌 大战,无虑十数,出入行阵,体被百餘创,甲裳为赤。” 明 姚士粦 《见只编》卷下:“念当蟣蝨於甲裳,虑且羯夷乎 关陇 。”词语解释:公裳 拼音:gōng cháng
犹公服。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十四日车驾幸五岳观》:“天武官十餘人,簇拥扶策,唱曰:‘看驾头!’次有吏部小使臣百餘,皆公裳,执珠络毬杖,乘马听唤。” 宋 胡仔 《苕溪渔隐丛话后集·本朝杂记下》:“《吕氏童蒙训》:‘ 仲车 一日因具公裳见贵官,因思曰:见贵官尚具公裳,岂有朝夕见母而不具公裳者乎?遂晨夕具公裳揖母。’”词语解释:倒裳 拼音:dǎo cháng
(1).把衣服穿倒,形容仓促、慌忙。 晋 陶潜 《饮酒》诗之九:“清晨闻叩门,倒裳往自开。”
(2).倒提衣裳。《邓析子·无厚》:“斯逆理而求之,犹倒裳而索领。”词语解释:黼裳 拼音:fǔ cháng
绣有黑白斧形的下裳,王的祭服。《书·顾命》:“王麻冕黼裳,由宾阶隮。” 蔡沉 集传:“ 吕氏 曰,麻冕黼裳,王祭服也。”《大戴礼记·五帝德》:“ 黄帝 黼黻衣,大带黼裳。”词语解释:征裳 拼音:zhēng cháng
出征将士穿的衣裳。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五:“报国勒铭,征裳遗墨,凛凛烈士之风也。”词语解释:搴裳 拼音:qiān cháng
犹褰裳。提起衣裳。 唐 卢照邻 《释疾文》:“於是裹粮寻师,搴裳访古。”词语解释:牵裳 拼音:qiān cháng
见“ 牵裾 ”。
词语解释:牵裾 拼音:qiān jū
(1).牵拉着衣襟。 南朝 梁元帝 《看摘蔷薇》诗:“横枝斜綰袖,嫩叶下牵裾。”
(2). 三国 魏文帝 曹丕 要从 冀州 迁十万户到 河南 去,群臣上谏,不听。 辛毗 再去谏, 曹丕 不答而入内, 辛毗 拉住他的衣裾。后来终于减去五万户。见《三国志·魏志·辛毗传》。后以“牵裾”、“牵衣”、“牵裳”指直言极谏。《北齐书·孙腾传》:“ 孙腾 牵裾之诚,有足称美。” 唐 杜甫 《建都十二韵》:“牵裾恨不死,漏网辱殊恩。” 明 无名氏 《鸣凤记·灯前修本》:“怪当朝无肯折庭槛,又谁箇敢牵裳?” 清 黄鷟来 《杂兴》诗之十三:“已悲事与牵衣别,敢谢人嘲折槛愚。”词语解释:下裳 拼音:xià cháng
下身穿的衣服。古多指裙。《方言》第四“绕袊谓之帬” 晋 郭璞 注:“俗人呼接下, 江 东通言下裳。” 唐 韩偓 《昼寝》诗:“扑粉更添香体滑,解衣唯见下裳红。” 宋 孔平仲 《君住》诗:“哀哉中截锦绣段,上襦下裳各一半。” 明 张宁 《方洲杂言》:“ 景泰 中,一日晨出暮归,抵家天色尽暝。入室更衣,遂解下裳。”词语解释:褧裳 拼音:jiǒng cháng
即褧衣。《诗·郑风·丰》:“衣锦褧衣,裳锦褧裳。”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一》:“《风》咏褧裳,史称彤管,纤微之善,载籍犹称。” 明 何景明 《咏衣》:“虽云异黄里,愿言同褧裳。”参见“ 褧衣 ”。
词语解释:褧衣 拼音:jiǒng yī
用枲麻类植物纤维织布制成的单罩衣。古代女子出嫁时在途中所穿,以蔽尘土。《诗·卫风·硕人》:“硕人其頎,衣锦褧衣。” 毛 传:“夫人德盛而尊,嫁则锦衣加褧襜。” 郑玄 笺:“国君夫人翟衣而嫁。今衣锦者,在涂之所服也。” 南朝 梁 江淹 《丽色赋》:“春蚕度网,綺地应纺;秋梭鸣机,织为褧衣。” 明 杨慎 《升庵经说·毛诗·褧衣》:“褧衣,或作絅衣,《説文》作檾衣,《仪礼》作顈衣,又作景衣,音义并同,皆嫁时在途之衣也。”词语解释:羽裳 拼音:yǔ cháng
(1).羽衣。道士所服。 明 何景明 《七述》:“左驂双龙右两螭,羽裳翩翻垂白蜺。”
(2).即《霓裳羽衣曲》。 明 徐霖 《绣襦记·闻信增悲》:“《羽裳》一曲新裁,新裁。宫商高下和谐,和谐。珠错落,显奇才。”词语解释:郁金裳 拼音:yù jīn cháng
犹言黄色裙。 宋 杨万里 《梦种菜》诗:“菜子已抽蝴蝶翅,菊花犹著鬱金裳。”参见“ 鬱金裙 ”。
词语解释:郁金裙 拼音:yù jīn qún
古时用郁金染制的金黄色裙。亦泛指黄裙。 唐 杜牧 《送容州中丞赴镇》诗:“烧香翠羽帐,看舞鬱金裙。” 宋 柳永 《少年游》词之五:“淡黄衫子鬱金裙,长忆箇人人。” 清 龚自珍 《隔溪梅令·〈羽陵春晚〉画册》词:“鬱金裙褶晚来鬆,倦临风。”词语解释:纁裳 拼音:xūn cháng
浅绛色之裳。《礼记·礼器》:“礼有以文为贵者,天子龙衮,诸侯黼,大夫黻,士玄衣纁裳。”《诗·周颂·丝衣》“丝衣其紑” 唐 孔颖达 疏:“爵弁之服,玄衣纁裳,皆以丝为之。” 明 归有光 《王天下有三重》:“故自天子七庙、诸侯五、大夫三、士二,至於龙衮黼黻、玄衣纁裳、冕朱緑藻、十有二旒之度,可得而制也。”词语解释:蜺裳 拼音:ní cháng
蜺做的下裳。比喻彩云。 南朝 梁 江淹 《哀千里赋》:“思云车兮 沅 北,望蜺裳兮 澧 东。” 唐 陈子昂 《送中岳二三真人序》:“蜺裳眇然,冥壑独立。”参见“ 霓裳 ”。
词语解释:霓裳 拼音:ní cháng
(1).神仙的衣裳。相传神仙以云为裳。《楚辞·九歌·东君》:“青云衣兮白霓裳,举长矢兮射天狼。” 元 袁桷 《甓社湖》诗:“ 灵妃 夜度霓裳冷,轻折菱花玩月明。” 许地山 《危巢坠简·无忧花》:“这动物质的衣裳,比起其馀的舞衣,直像寒冰狱里底鬼皮与天宫底霓裳的相差。”
(2).借指云雾,云气。 南朝 齐 谢朓 《赛敬亭山庙喜雨》诗:“排云接虬盖,蔽日下霓裳。” 元 袁桷 《秋雪联句》:“白藏縞衣舞,顥气霓裳呈。”
(3).飘拂轻柔的舞衣。 唐 白居易 《江南遇天宝乐叟》诗:“ 贵妃 宛转侍君侧,体弱不胜珠翠繁。冬雪飘颻锦袍煖,春风荡样霓裳飜。”
(4).借指舞女。 元 戴善夫 《风光好》第一折:“教莫把瑶筝按,只许凤簫閒,他道是何用霓裳翠袖弯。”
(5).道士的衣服。《隋书·隐逸传·徐则》:“霓裳羽盖,既且腾云,空椁餘衣,詎藉坟垄!” 唐 钱起 《柏崖老人号无名先生男削发女黄冠自以云泉独乐命予赋诗》:“长男栖月宇,少女炫霓裳。”
(6).《霓裳羽衣曲》的略称。 唐 白居易 《琵琶行》:“轻拢慢捻抹復挑,初为《霓裳》后《緑腰》。” 清 陆以湉 《冷庐杂识·张春舫》:“因赋《游仙》诗云:‘可怜一闋《霓裳》咏,证果翻迟十二年。’” 郁达夫 《病后寄汉文先生松木君》诗:“大罗天上咏《霓裳》,亦是当年弟子行。”
(7).指霓裳羽衣舞。 唐 裴铏 《传奇·薛昭》:“妃( 杨贵妃 )甚爱惜,常令独舞《霓裳》於 绣岭宫 。” 元 秦简夫 《东堂老》第一折:“想当日个按《六么》,舞《霓裳》未了,猛回头烛灭香消。” 清 纳兰性德 《明月棹孤舟·海淀》词:“一片亭亭空凝佇,趁西风,《霓裳》徧舞。”词语解释:虹裳 拼音:hóng cháng
彩色的下衣。 唐 白居易 《霓裳羽衣歌》:“虹裳霞帔步摇冠,鈿瓔纍纍佩珊珊。”词语解释:衾裳 拼音:qīn cháng
指灵筵被裳。《文选·潘岳〈悼亡诗〉之三》:“衾裳一毁撤,千载不復引。” 张铣 注:“言灵筵被裳一已除去,不復重陈设,服制终也。”词语解释:衮裳 拼音:gǔn cháng
见“ 衮衣绣裳 ”。
词语解释:衮衣绣裳 拼音:gǔn yī xiù cháng
亦作“袞衣绣裳”。
(1).画有卷龙的上衣和绣有花纹的下裳。古代帝王与上公的礼服。《诗·豳风·九罭》:“我覯之子,衮衣绣裳。” 朱熹 集传:“之子,指 周公 也。”相传 周公 东征胜利, 成王 以上公冕服相迎。后遂用为典故。 宋 曾巩 《与定州韩相公启》:“ 韩侯 之鞗革金厄,暂殿方维; 周公 之衮衣綉裳,佇还钧轴。” 清 方苞 《周公论》:“故破斧缺斨之后,衮衣绣裳驻大师於 徐 兗 之间。”亦省称“ 衮绣 ”、“ 衮裳 ”。 宋 文天祥 《宝应道中》诗:“征袍共衮绣,夜壁一灯孤。” 清 孔尚任 《桃花扇·设朝》:“一朵黄云捧御床,醒来魂梦自徬徨;中兴不用亲征战,才洗尘颜看衮裳。” 刘师培 《〈骈文读本〉序》:“ 五代 而降,捊类翕观。裋褐在躬,蒙袭衮裳之名;土硎是饭,因云雕俎可齐。”
(2).借指显宦。 宋 沉作喆 《寓简》卷八:“衮衣绣裳,世俗以为荣,吾不与易也。”亦省称“ 衮绣 ”、“ 衮綉 ”。 宋 王安石 《韩忠献挽辞》之一:“锄耰万里山无盗,衮綉三朝国有儒。” 宋 张世南 《游宦纪闻》卷十:“令闻广誉,常若衮绣;笔力千钧,常若壮夫。”词语解释:丹裳 拼音:dān cháng
红色的衣裙。 汉 蔡邕 《青衣赋》:“綺袖丹裳,躡蹈丝扉。” 晋 潘岳 《为贾谧作赠陆机》诗:“曜藻崇正,玄冕丹裳。”《云笈七籤》卷二五:“凤羽紫帔,虎锦丹裳。”词语解释:卉裳 拼音:huì cháng
絺葛做的衣裳。 唐 柳宗元 《柳州文宣王新修庙碑》:“惟 柳州 古为南夷,椎髻卉裳。”词语解释:鞠裳 拼音:jū cháng
古代受封妇女的礼服。 清 钱谦益 《梁母吴太夫人寿序》:“于褕狄鞠裳,鱼轩重锦,见 三代 之服物焉。”参见“ 鞠衣 ”。
词语解释:鞠衣 拼音:jū yī
古代王后六服之一,九嫔及卿妻亦服之。其色如桑叶始生。《周礼·天官·内司服》:“掌王后之六服:褘衣、揄狄、闕狄、鞠衣、展衣、缘衣。” 郑玄 注:“ 郑司农 云:‘鞠衣,黄衣也。’鞠衣,黄桑服也。色如鞠尘,象桑叶始生。”《周礼·天官·内司服》:“辨外、内命妇之服,鞠衣、展衣、缘衣。” 郑玄 注:“内命妇之服:鞠衣,九嬪也……外命妇者,其夫孤也,则服鞠衣。”《礼记·月令》:“﹝季春之月﹞是月也,天子乃荐鞠衣于先帝。” 郑玄 注:“为将蚕,求福祥之助也。鞠衣,黄桑之服。”《北堂书钞》卷一二八引《三礼图》:“鞠衣,王后亲桑之服也。孤之妻服以从助祭,其鞠衣之色,象桑始生。”词语解释:斑裳 拼音:bān cháng
犹斑衣。裳,下身的衣服。 唐 刘禹锡 《送韦秀才道冲赴制举》诗:“一旦西上书,斑裳拂征鞍。” 明 刘基 《怡怡山堂记》:“从以诸孙,斑裳綵衣,徜徉乎其中。”词语解释:龙裳 拼音:lóng cháng
饰有龙纹的衣裳。 宋 赵与时 《宾退录》卷五:“《礼记》曰:‘ 舜 葬 苍梧 ,二妃不从。’明二妃生不从征,死不从葬,义可知矣。即令从之,二女灵达,鑑通无方,尚能以鸟工龙裳救井廩之难,岂当不能自免於风波而有双沦之患乎?”词语解释:衰裳 拼音:shuāi cháng
居丧所服衣裳。《仪礼·丧服》:“丧服,斩衰裳。” 郑玄 注:“凡服上曰衰,下曰裳。”《礼记·礼运》:“三年之丧,与新有昬者,期不使以衰裳入朝,与家僕杂居齐齿,非礼也,是谓君与臣同国。”《周礼·地官·闾师》“不绩者不衰” 唐 贾公彦 疏:“其妇人不绩其麻者,死则不为之著衰裳以罚之也。” 清 袁枚 《随园随笔·杂记》:“他如 费凤 之故吏,衰麻扶杖, 魏元应 之故吏,万里衰裳,其时服制重其所轻,轻其所重,殊不可解。”词语解释:袿裳 拼音:guī cháng
即袿衣。 战国 楚 宋玉 《神女赋》:“振绣衣,被袿裳。”《后汉书·皇后纪上·和熹邓皇后》:“簪珥光采,袿裳鲜明。” 唐 冯贽 《南部烟花记·桂宫》:“ 丽华 被素袿裳,梳凌云髻,插白通草、苏孕子。” 清 张芳 《黛史》卷一:“袿,裳以为粲,秀腰修领见其都。”参见“ 袿衣 ”。
词语解释:袿衣 拼音:guī yī
古代妇女的上等长袍。 汉 王褒 《九怀·尊嘉》:“修余兮袿衣,骑霓兮南上。”《汉书·元后传》“又独衣絳缘诸于” 唐 颜师古 注:“诸于,大掖衣,即袿衣之类也。”《南史·宋江夏文献王义恭传》:“舞伎正冬著袿衣,不得庄面。”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嫦娥》:“次日,早往,则女先在,袿衣鲜明,大非前状。”词语解释:作嫁衣裳 拼音:zuò jià yī shang
谓白白替别人操劳,自己却无所得。语本 唐 秦韬玉 《贫女》诗:“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玉娇梨》第九回:“谁知又为 张郎 作嫁衣裳也。”词语解释:陈云裳 拼音:chén yún cháng
(1919- )电影演员。广东台山人。女。曾就读于广州女子师范学校。1935年从影。1945年后移居香港。主演影片有《木兰从军》、《云裳仙子》、《一夜皇后》、《满园春色》等。50年代后从事发型设计和服装设计等。词语解释:为他人做嫁衣裳 拼音:wèi tā rén zuò jià yī shang
见“ 为他人作嫁衣裳 ”。词语解释:颠衣到裳 拼音:diān yī dào cháng
同“ 颠倒衣裳 ”。到,通“ 倒 ”。 汉 扬雄 《太玄·上》:“次六。升于堂,颠衣到裳,廷人不庆。” 司马光 集注:“ 王 曰:衣下曰裳。庆,喜也。六为上禄,故曰升于堂。当日之夜,小人而居君子之位者也。”词语解释:为他人作嫁衣裳 拼音:wèi tā rén zuò jià yī shang
唐 秦韬玉 《贫女》诗:“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比喻空为别人辛苦忙碌,自己得不到一点好处。 宋 陈师道 《后山诗话》:“ 寿 之医者老娶少妇,或嘲之曰:‘偎他门户傍他墙,年去年来来去忙,採得百花成蜜后,为他人作嫁衣裳。’”《红楼梦》第一回:“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杨沫 《青春之歌》第一部第十六章:“为他人做嫁衣裳,而自谓得意。”《红楼梦》第九五回:“何必为人作嫁?” 瞿秋白 《赤都心史》四十:“我辛苦艰难,‘为人作嫁’干什么?” 茅盾 《海南杂忆》:“正像这里的工作人员,他们的祖辈或父辈万里投荒,为人作嫁。”词语解释:颠倒衣裳 拼音:diān dǎo yī shang
(1).谓急促惶遽中不暇整衣。《诗·齐风·东方未明》:“东方未明,颠倒衣裳。颠之倒之,自公召之。” 毛 传:“上曰衣,下曰裳。” 郑玄 笺:“絜壶氏失漏刻之节,东方未明而以为明,故羣臣促遽颠倒衣裳。” 孔颖达 疏:“传:上曰衣,下曰裳。此其相对定称,散则通名曰衣……传言此,解其颠倒之意,以裳为衣,今上者在下,是谓颠倒也。”本意是讽刺朝廷兴居无节,号令不时,使小官吏忙忙碌碌,后多以比喻伦常失秩。《后汉书·皇后纪序》:“爰逮 战国 ,风宪逾薄,适情任欲,颠倒衣裳,以至破国忘身,不可胜数。”
(2).谓匆忙情急之中举止失措。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言语》:“ 边文礼 见 袁奉高 ,失次序。 奉高 曰:‘昔 尧 聘 许由 而无怍色,先生何为颠倒衣裳?’”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一:“夜则废寝,昼则忘餐,颠倒衣裳,不知所措。”词语解释:韦裳 拼音:wéi cháng
皮制的下裙。旧时牧人或卑贱者之服。《急就篇》卷二“裳韦不借为牧人” 唐 颜师古 注:“言著韦裳及不借者,卑贱之服,便易於事,宜以牧牛羊也。”词语解释:轮裳 拼音:lún cháng
古代车上的帷裳。代指车子。亦借指车迹所至之地。《梁书·武帝纪上》:“文馆盈绅,戎亭息警。浹海宇以驰风,罄轮裳而禀朔。八表呈祥,五灵効祉。”词语解释:蚁裳 拼音:yǐ cháng
玄色下衣。《书·顾命》:“卿士邦君,麻冕蚁裳,入即位。” 孔 传:“蚁,裳名,色玄。” 孔颖达 疏:“蚁者,蚍蜉虫也。此虫色黑,知蚁裳色玄,以色玄如蚁,故以蚁名之。”词语解释:蹇裳 拼音:jiǎn cháng
揭衣;用手提起衣裳。蹇,通“ 褰 ”。《庄子·山木》:“蹇裳躩步,执弹而留之。”《楚辞·九章·思美人》:“因芙蓉而为媒兮,惮蹇裳而濡足。” 洪兴祖 补注:“蹇,盖读若褰,谓抠衣也。”《镜花缘》第四十回:“太后因《内则》有‘不涉不撅’之训,盖言妇人不因涉水则不蹇裳,是妇女之体,最宜掩密,其尸骸尤不可暴露。”词语解释:兼裳 拼音:jiān cháng
谓穿着厚重衣服。 汉 蔡邕 《青衣赋》:“寒雪翩翩,充庭盈阶,兼裳累镇,展转倒頽,昒昕将曙,鷄鸣相摧。”词语解释:雾裳 拼音:wù cháng
轻薄如雾之衣裳。 三国 魏 曹植 《迷迭香赋》:“去枝叶而特御兮,入綃縠之雾裳;附玉体以行止兮,顺微风而舒光。”词语解释:珪裳
珪衣词语解释:繐裳
细疏麻布丧服词语解释:杂裳 拼音:zá cháng
古代下士穿的前黑后黄的下衣。《仪礼·士冠礼》:“玄端、玄裳、黄裳、杂裳可也。” 郑玄 注:“上士玄裳,中士黄裳,下士杂裳。杂裳者,前玄后黄。”《仪礼·特牲馈食礼》:“唯尸、祝、佐食,玄端、玄裳、黄裳、杂裳可也。” 郑玄 注:“ 周 礼,士之齐服有玄端、素端。然则玄裳,上士也;黄裳,中士;杂裳,下士。”词语解释:椎髻卉裳 拼音:zhuī jì huì cháng
椎状的发髻,草制的衣裳。多为边远、未开化地区人的妆饰,因亦借指边远、未开化地区的人。 唐 柳宗元 《柳州文宣王新修庙碑》:“惟 柳州 古为南夷,椎髻卉裳,攻劫鬭暴。虽 唐虞 之仁不能柔, 秦 汉 之勇不能威。”亦省作“ 椎卉 ”。 明 李东阳 《送福建参政徐君序》:“海外接 倭 夷之国,椎卉之徒,潜度窃掠。” 明 李东阳 《新宁县石城记》:“惟郡之墟,中有夫夷,地险且巇,溪回峒旋,椎卉为邻,以世以年。”词语解释:黻裳 拼音:fú cháng
古代祭服。绣有青黑色花纹的下裳。《荀子·哀公》:“黼衣、黻裳者,不茹荤。” 杨倞 注:“黼衣、黻裳,祭服也。白与黑为黼,黑与青为黻。”词语解释:鸿衣羽裳 拼音:hóng yī yǔ cháng
以羽毛为衣裳。指神仙的衣着。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河水二》:“巖堂之内,每时见神人往还矣,盖鸿衣羽裳之士,练精饵食之夫耳。”词语解释:弁裳 拼音:biàn cháng
犹冠裳。指官吏。 元 吴师道 《章华台》诗:“弁裳伏地走诸侯,鐘鼓凌空振 三楚 。”词语解释:帐裳 拼音:zhàng cháng
即帷裳。《后汉书·舆服志上》:“太皇太后、皇太后法驾,皆御金根,加交络帐裳。” 刘昭 注引 徐广 曰:“青交络,青帷裳。”参见“ 帷裳 ”。
词语解释:帷裳 拼音:wéi cháng
(1).古代朝祭的服装。用整幅布制成,不加裁剪。《论语·乡党》:“非帷裳,必杀之。” 刘宝楠 正义:“ 郑 注云,帷裳,谓朝祭之服,其制,正幅如帷也。”
(2).泛指下裳,裙子。《汉书·外戚传下·孝成班倢伃》:“感帷裳兮发红罗,纷綷縩兮紈素声。” 明 何景明 《待曙楼赋》:“欖衾裯以起坐,搴帷裳以佇察。”
(3).车旁的帷幔。《诗·卫风·氓》:“ 淇水 汤汤,渐车帷裳。” 孔颖达 疏:“以幃障车之旁如裳,以为容饰,故或谓之幃裳,或谓之童容。”《后汉书·贾琮传》:“旧典,传车驂驾,垂赤帷裳,迎於州界。”
(4).犹帷墙。《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今人主沉於諂諛之辞,牵於帷裳之制,使不羈之士与牛驥同皁,此 鲍进 所以忿於世而不留富贵之乐也。”参见“ 帷墙 ”。
词语解释:帷墙 拼音:wéi qiáng
亦作“帷墙”。
(1).障隔内外的帷幔。如墙,故称。借指深宫内院。《吕氏春秋·任数》:“十里之间,而耳不能闻;帷墙之外,而目不能见。”《汉书·诸侯王表》:“生於帷墙之中,不为士民所尊。” 三国 魏 阮籍 《达庄论》:“皆盛僕马,修衣裳,美珠玉,饰帷墙,出媚君上,入欺父兄。”
(2).指弄臣、妻妾。《文选·邹阳〈于狱中上书自明〉》:“今人主沉諂諛之辞,牵於帷墙之制。” 李善 注:“《汉书音义》曰:言为左右便辟侍帷墙臣妾所见牵制。” 李周翰 注:“帷墙,妻妾所居也。” 三国 魏 嵇康 《宅无吉凶摄生论》:“若乃忘地道之博岂,而心制於帷墻,则所见滋褊。”
(3).比喻伪装。 清 黄宗羲 《御史余公墓志铭》:“妖人讖纬,首鼠阴阳,布雾千里,朝士趋蹌。公独曰否,抉其帷墙。”词语解释:抠裳 拼音:kōu cháng
犹抠衣。 明 高启 《〈野潜稿〉序》:“当 张氏 擅命,东南士之抠裳而趋,濯冠而见者,相属也。”词语解释:帏裳 拼音:wéi cháng
车旁的帷幔。 汉 刘向 《列女传·齐孝孟姬》:“进退则鸣玉环珮,内饰则结纽绸繆,野处则幃裳拥蔽,所以正心一意自敛制也。”参见“ 帷裳 ”。
词语解释:帷裳 拼音:wéi cháng
(1).古代朝祭的服装。用整幅布制成,不加裁剪。《论语·乡党》:“非帷裳,必杀之。” 刘宝楠 正义:“ 郑 注云,帷裳,谓朝祭之服,其制,正幅如帷也。”
(2).泛指下裳,裙子。《汉书·外戚传下·孝成班倢伃》:“感帷裳兮发红罗,纷綷縩兮紈素声。” 明 何景明 《待曙楼赋》:“欖衾裯以起坐,搴帷裳以佇察。”
(3).车旁的帷幔。《诗·卫风·氓》:“ 淇水 汤汤,渐车帷裳。” 孔颖达 疏:“以幃障车之旁如裳,以为容饰,故或谓之幃裳,或谓之童容。”《后汉书·贾琮传》:“旧典,传车驂驾,垂赤帷裳,迎於州界。”
(4).犹帷墙。《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今人主沉於諂諛之辞,牵於帷裳之制,使不羈之士与牛驥同皁,此 鲍进 所以忿於世而不留富贵之乐也。”参见“ 帷墙 ”。
词语解释:帷墙 拼音:wéi qiáng
亦作“帷墙”。
(1).障隔内外的帷幔。如墙,故称。借指深宫内院。《吕氏春秋·任数》:“十里之间,而耳不能闻;帷墙之外,而目不能见。”《汉书·诸侯王表》:“生於帷墙之中,不为士民所尊。” 三国 魏 阮籍 《达庄论》:“皆盛僕马,修衣裳,美珠玉,饰帷墙,出媚君上,入欺父兄。”
(2).指弄臣、妻妾。《文选·邹阳〈于狱中上书自明〉》:“今人主沉諂諛之辞,牵於帷墙之制。” 李善 注:“《汉书音义》曰:言为左右便辟侍帷墙臣妾所见牵制。” 李周翰 注:“帷墙,妻妾所居也。” 三国 魏 嵇康 《宅无吉凶摄生论》:“若乃忘地道之博岂,而心制於帷墻,则所见滋褊。”
(3).比喻伪装。 清 黄宗羲 《御史余公墓志铭》:“妖人讖纬,首鼠阴阳,布雾千里,朝士趋蹌。公独曰否,抉其帷墙。”词语解释:湔裳 拼音:jiān cháng
旧俗于农历正月元日至月晦,士女酹酒洗衣于水边,以辟灾度厄。 隋 杜台卿 《玉烛宝典》卷一:“﹝农历正月﹞元日至于月晦,民并为酺食、渡水,士女悉湔裳、酹酒於水湄,以为度厄。”注:“今世唯晦日临河解除,妇女或湔裙也。”词语解释:水佩风裳 拼音:shuǐ pèi fēng cháng
以水作佩饰,以风为衣裳。语本 唐 李贺 《苏小小墓》诗:“风为裳,水为珮”。本写美人的妆饰。后用以形容荷叶荷花之状貌。 宋 姜夔 《念奴娇》词:“三十六陂人未到,水佩风裳无数。”词语解释:断裳 拼音:duàn cháng
截断裳衣。取其便于行事。典出《汉书·盖宽饶传》:“ 宽饶 初拜为司马,未出殿门,断其襌衣,令短离地,冠大冠,带长剑,躬案行士卒庐室,视其饮食居处,有疾病者身自抚循问之,加致医药,遇之甚有恩。” 南朝 齐 王融 《三月三日曲水诗序》:“褰帷断裳,危冠空履之吏;彯摇武猛,扛鼎揭旗之士。勤恤民隐,纠逖王慝。”词语解释:襜裳 拼音:chān cháng
围裙。《资治通鉴·晋孝武帝太元八年》:“於是 农 驱 列人 居民为士卒,斩桑榆为兵,裂襜裳为旗。” 胡三省 注:“襜,昌占翻。《尔雅》曰:‘衣蔽前也。’”词语解释:缨裳 拼音:yīng cháng
官服。借指官职。 唐 元稹 《告赠皇考皇妣文》:“衅罪不死,重罹缨裳。迁换因循,遂阶荣位。”词语解释:衽裳 拼音:rèn cháng
亦作“袵裳”。衣裳。 清 许秋垞 《闻见异辞·绢人书画》:“人以通草为面,綾罗为袵裳。”词语解释:衮衣绣裳 拼音:gǔn yī xiù cháng
亦作“袞衣绣裳”。
(1).画有卷龙的上衣和绣有花纹的下裳。古代帝王与上公的礼服。《诗·豳风·九罭》:“我覯之子,衮衣绣裳。” 朱熹 集传:“之子,指 周公 也。”相传 周公 东征胜利, 成王 以上公冕服相迎。后遂用为典故。 宋 曾巩 《与定州韩相公启》:“ 韩侯 之鞗革金厄,暂殿方维; 周公 之衮衣綉裳,佇还钧轴。” 清 方苞 《周公论》:“故破斧缺斨之后,衮衣绣裳驻大师於 徐 兗 之间。”亦省称“ 衮绣 ”、“ 衮裳 ”。 宋 文天祥 《宝应道中》诗:“征袍共衮绣,夜壁一灯孤。” 清 孔尚任 《桃花扇·设朝》:“一朵黄云捧御床,醒来魂梦自徬徨;中兴不用亲征战,才洗尘颜看衮裳。” 刘师培 《〈骈文读本〉序》:“ 五代 而降,捊类翕观。裋褐在躬,蒙袭衮裳之名;土硎是饭,因云雕俎可齐。”
(2).借指显宦。 宋 沉作喆 《寓简》卷八:“衮衣绣裳,世俗以为荣,吾不与易也。”亦省称“ 衮绣 ”、“ 衮綉 ”。 宋 王安石 《韩忠献挽辞》之一:“锄耰万里山无盗,衮綉三朝国有儒。” 宋 张世南 《游宦纪闻》卷十:“令闻广誉,常若衮绣;笔力千钧,常若壮夫。”词语解释:白裳 拼音:bái cháng
白色的下裳。《国语·吴语》:“万人以为方阵,皆白裳、白旂、素甲、白羽之矰,望之如荼。”词语解释:孝衣裳 拼音:xiào yī shang
见“ 孝衣 ”。
词语解释:孝衣 拼音:xiào yī
居丧时穿的白色布衣或麻衣。《明成化说唱词话丛刊·薛仁贵跨海征辽故事》:“天子看见 怀玉 穿一身孝衣,天子便问:‘ 怀玉 ,你父亲死了?’ 怀玉 两重泪,痛哭一场。”《儿女英雄传》第二十回:“你前日给我作的那件孝衣可还在手下?”亦称“ 孝衣裳 ”。词语解释:熏裳 拼音:xūn cháng
浅绛色的下衣。熏,通“ 纁 ”。《穀梁传·僖公三十一年》:“免牲者,为之緇衣熏裳。” 范宁 注:“玄熏者,天地之色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