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字词组
词语解释:分裱 拼音:fēn biǎo
见“ 分俵 ”。
词语解释:分俵 拼音:fēn biào
亦作“ 分裱 ”。 分施;分给。 宋 朱彧 《萍洲可谈》卷二:“ 董 为饭以食饥者,又为糗饵与小儿辈。方罗列分俵,饥人如墙而进,不復可制。”《水浒传》第三十回:“ 施恩 又取三二十两银子,分俵与众小牢子。” 明 徐复祚 《一文钱》第四出:“娘子,我如今唤掌家的出来,把家私尽行分裱,餘下来与你大家受用。” 茅盾 《秋收》三:“镇上的商会筹措一百五十担米交给村长去分俵。”词语解释:帍裱 拼音:hù biǎo
古代妇女的披巾。《方言》第四:“帍裱谓之被巾。” 郭璞 注:“妇人领巾也。” 钱绎 笺疏:“帍裱所以护领,与襮同,故谓之被巾。”词语解释:潢裱 拼音:huáng biǎo
谓装裱书画。 清 梁绍壬 《两般秋雨盦随笔·废纸》:“ 萧山 蔡荆山 茂才,出示册页一本,其中所潢裱者,乃 成化 时某县呈状一纸。”词语解释:托裱 拼音:tuō biǎo
托背装裱。《儿女英雄传》第二九回:“先见正南窗户上槛悬着一面大长的匾额,古宣托裱。”词语解释:糊裱 拼音:hú biǎo
用纸等糊窗户、墙壁、顶棚等。 清 周亮工 《书影》卷四:“今人为文,大约如屏障,间架现成,但须糊裱耳!” 清 潘荣陛 《帝京岁时纪胜·岁暮杂务》:“送灶神后,扫除祠堂舍宇,糊裱窗槅,贴彩画玻璃窗眼,剪纸吉祥葫芦。” 赵树理 《传家宝》:“不记得哪一年磨掉了底,她用破布糊裱起来,以后破了就糊,破了就糊,各色破布不知道糊了多少层。”词语解释:苏裱 拼音:sū biǎo
苏州 裱字画的技艺。 老舍 《赵子曰》第十五:“明天你上 廊房头条 松雅斋去裱,要苏裱!”词语解释:装裱 拼音:zhuāng biǎo
裱背和装饰书画、碑帖等的专门技艺。其法,先用纸覆托于书画背面,再用绫、绢或纸镶边框。然后安装轴杆或版面。制成品有抽轴、书卷册页等形式。书画、碑帖经装裱后更增美观,便于观赏收藏,残破的也能修补完整。 宋 曹士冕 《法帖谱繫北方印成本》:“每段自成一板,四围皆空白纸,不施筐缘装表而自然整齐成册,字画亦甚可爱。” 宋 周密 《齐东野语·绍兴御府书画式》:“其装褾裁制,各有尺度。印识标题,具有成式。”《警世通言·崔待诏生死冤家》:“只见车桥下一个人家,门前出着一面招牌,写着‘ 璩 家装裱古今书画’。” 鲁迅 《书信集·致台静农》:“我的信竟入于被装裱之列,殊出意外,遗臭万年姑且不管,但目下之劳民伤财,为可惜耳。”参阅 明 周嘉胄 《装潢志》、 清 周二学 《赏延素心录》。词语解释:褙裱 拼音:bèi biǎo
即裱褙。《初刻拍案惊奇》卷六:“那娘子……自家十分得意,叫秀才拿到褙裱店里裱,看见者无不赞嘆。”参见“ 裱褙 ”。
词语解释:裱褙 拼音:biǎo bèi
亦作“ 裱背 ”。 用纸或丝织品做衬托,来装潢字画书籍,或加以修补,使之美观耐久。凡裱褙必两层,书画等正面向外者,谓之裱;以无染素纸衬托其背者,称为褙。《醒世恒言·吕洞宾飞剑斩黄龙》:“ 王太尉 取污了绢来看时,完然一幅全身 吕洞宾 ……将这幅仙画送进入后宫,太后娘娘裱褙了,内府侍奉。” 明 阮大鋮 《燕子笺·误画》:“门掛招牌利市,家传裱背生涯。” 清 顾张思 《土风录·裱褙》:“装潢曰裱褙。”参阅 明 陶宗仪 《辍耕录·裱背十三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