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六月入声 [cù zú,士卒][gú hú][详注1][gē hé][yuě][详注2][hú][fú][chù]鼿[《集韵》乌没切。心闷貌。][kū]


注1:滑 音骨。乱也。《晋语》置不仁以滑其中。 又治也。《庄子·缮性篇》滑欲於俗思,以求致其明。 又滑稽,谓俳谐也。《楚辞·卜居》将突梯滑稽如脂如韦。 又混也。《楚辞·渔父》滑其泥而扬其波。 又与汩同。滑滑,水流貌。《焦氏·易林》涌泉滑滑。
注2:崒 《广韵》《集韵》《韵会》昨没切,音捽。崒屼,山貌。《韵会》山危峻貌。《张衡·西京赋》隆崛崔崒。或作崒。
首字词组
袜线袜子袜系袜首袜统袜船袜套袜筒
袜罗袜劫子袜材袜额袜雀袜头裤袜口 
袜材袜裤袜线袜腹袜裤袜头裤袜带 
袜系袜才袜罗袜肚袜裤袜桶袜子 

词语解释:袜线  拼音:wà xiàn
宋 孙光宪 《北梦琐言》卷五:“ 韩昭 、仕 王氏 ,至礼部尚书、文思殿大学士。粗有文章,至於琴棋书算射法,悉皆涉猎。以此承恩於 后主 。时有朝士 李台嘏 曰:‘ 韩八座 事艺,如拆袜綫,无一条长。’”后因谓艺多而无一精者。亦比喻才学短浅。 明 郑若庸 《玉玦记·诏封》:“袜线之才,勉奉王命,深媿无功。” 明 唐顺之 《谢赐银币表》:“伏念臣铅刀微器,袜线短才,谬承韦弁之司,忝属金戈之役。”
词语解释:袜罗  拼音:wà luó
罗袜。丝罗制的袜。 宋 张元干 《青玉案·载酒浩歌西湖南山间写我滞思》词:“菱歌风断,韈罗尘散,总是关情处。”
词语解释:袜材  拼音:wà cái
缝制袜的绢料。借指供写字作画用的料绢。 宋 苏轼 《文与可画篔簹谷偃竹记》:“ 与可 画竹,初不自贵重,四方之人持縑素而请者,足相躡於其门, 与可 厌之,投诸地而駡曰:‘吾将以为韈材。’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及 与可 自 洋州 还,而余为 徐州 。 与可 以书遗余曰:‘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 彭城 ,可往求之。韈材当萃於子矣。’”
词语解释:袜系  拼音:wà xì
见"襪系"。
词语解释:袜子  拼音:wà zǐ
袜子。一种穿在脚上的东西。古代用棉、绸布缝成。 清 吴骞 《扶风传信录》:“弓鞋软浅称双璧,韈子轻盈赛两环。”
词语解释:袜劫子  拼音:wà jié zǐ
古代北方少数民族部落名。居于 贝加尔湖 之东南。后为 蒙古 所灭。《新五代史·四夷附录二》:“东北,至 韈劫子 ,其人髦首,披布为衣,不鞍而骑,大弓长箭,尤善射…… 契丹 等国皆畏之。”
词语解释:袜裤  拼音:wà kù
古代妇女穿的袜子和套裤相连的下衣。《宋史·舆服志五》:“是岁,又詔敢为 契丹 服若毡笠、钓墪之类者,以违御笔论,钓墪,今亦谓之韈袴,妇人之服也。”
词语解释:袜才
比喻才识短浅的自谦词
词语解释:袜系  拼音:wà xì
见“ 韈繫 ”。
亦作“ 韈係 ”。 束袜带。《韩非子·外储说左下》:“ 文王 伐 崇 ,至 凤黄虚 ,韈繫解,因自结。”《汉书·哀帝纪》:“及赐食於前,后饱;起下,韈係解。” 颜师古 注:“食而独在后饱,及起,又韈解也。”
词语解释:袜材  拼音:wà cái
宋 苏轼 《文与可画篔簹谷偃竹记》:“ 与可 画竹,初不自贵重。四方之人,持縑素而请者,足相躡于其门。 与可 厌之,投诸地而駡曰:‘吾将以為袜!’……余为 徐州 , 与可 以书遗余曰:‘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 彭城 ,可往求之。”袜材当萃于子矣。’”后因以“袜材”戏指用以画竹的缣素。 明 李贽 《张陶亭逼除上山既还写竹赠诗故以酬之》诗:“袜材萃於是,抱脚而长鸣。” 清 张远 《题黄山山人墨竹》诗:“袜材挥尽世莫知,撑肠拄肚徒尔为。”
词语解释:袜线
亦作“ 袜线 ”。 宋 孙光宪 《北梦琐言》卷五:“ 韩昭 、仕 王氏 ,至礼部尚书、文思殿大学士。粗有文章,至於琴棋书算射法,悉皆涉猎。以此承恩於 后主 。时有朝士 李台嘏 曰:‘ 韩八座 事艺,如拆袜綫,无一条长。’”后因谓艺多而无一精者。亦比喻才学短浅。 明 郑若庸 《玉玦记·诏封》:“袜线之才,勉奉王命,深媿无功。” 明 唐顺之 《谢赐银币表》:“伏念臣铅刀微器,袜线短才,谬承韦弁之司,忝属金戈之役。”
词语解释:袜罗  拼音:wà luó
罗袜。丝罗制的袜。
词语解释:袜首  拼音:wà shǒu
古代武士所用的束发头巾。亦谓戴上束发头巾,指武士打扮。 唐 韩愈 《顺宗实录三》:“ 齐映 除 江西 观察,过 吉州 。 峘 自以前辈,怀怏怏,不以刺史礼见,入謁,从容步进,不袜首属我器, 映 以为恨。” 明 徐渭 《陶宅战归序》:“然雅好结名士,居常策马驰袜首。”
词语解释:袜额  拼音:wà é
即袜首。 五代 马缟 《中华古今注·军容袜额》:“﹝袜额﹞盖 武王 之首服,皆佩刀以为卫从,乃是海神来朝也……后至 秦始皇 巡狩至海滨,亦有海神来朝,皆戴袜额緋衫大口袴,以为军容礼。至今不易其制。”参见“ 袜首 ”。
词语解释:袜首  拼音:wà shǒu
古代武士所用的束发头巾。亦谓戴上束发头巾,指武士打扮。 唐 韩愈 《顺宗实录三》:“ 齐映 除 江西 观察,过 吉州 。 峘 自以前辈,怀怏怏,不以刺史礼见,入謁,从容步进,不袜首属我器, 映 以为恨。” 明 徐渭 《陶宅战归序》:“然雅好结名士,居常策马驰袜首。”
词语解释:袜腹  拼音:wà fù
即兜肚。《陈书·周迪传》:“ 迪 性质朴,不事威仪,冬则短衣布袍,夏则紫纱袜腹。”参见“ 兜肚 ”。
词语解释:兜肚  拼音:dōu dù
挂束在胸腹间的贴身小衣。《醒世恒言·陆五汉硬留合色鞋》:“这兜肚,你是地下检的,料非己物。”《红楼梦》第三六回:“﹝ 宝釵 ﹞瞧他手里的针线,原来是个白綾红里的兜肚。” 孙犁 《白洋淀纪事·看护》:“她的上身只穿着一件红色的兜肚。”
词语解释:袜肚  拼音:wà dù
腰巾。 五代 马缟 《中华古今注·袜肚》:“袜肚盖 文王 所制也,谓之腰巾,但以繒为之;宫女以綵为之,名曰腰綵。至 汉武帝 以四带,名曰袜肚。至 灵帝 赐宫人蹙金丝合胜袜肚,亦名齐襠。”
词语解释:袜统  拼音:wà tǒng
即袜筒。 茅盾 《桑树》:“年纪大一点的,脚上是一双土布鞋,浅浅的鞋帮面,双梁,配着白布的袜子,裤管塞在袜统里。”参见“ 袜筒 ”。
词语解释:袜筒  拼音:wà tǒng
袜子穿在脚腕以上的部分。 邓云乡 《红楼风俗谭·服装种种变化》:“ 明 代男人长袜筒、长靴筒,裤角都绑好束在袜筒、靴筒中。”
词语解释:袜雀  拼音:wà què
鸱鸮的别名。《诗·豳风·鸱鸮》“鴟鴞鴟鴞” 三国 吴 陆玑 疏:“鴟鴞…… 关 西谓之桑飞,或谓之袜雀,或曰巧女。”参阅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禽二·巧妇鸟》
词语解释:袜裤  拼音:wà kù
1.即膝裤。
词语解释:袜裤  拼音:wà kù
即膝裤。 宋 陈师道 《后山谈丛》卷二:“祕书丞 张鍔 ,嗜酒,得奇疾,中身而分,左常苦寒,虽暑月中著袜袴,纱緜相半。” 沉从文 《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宋砖刻杂剧人丁都赛》:“吊敦或钓墪显然是一种东西……史志加以说明,‘钓墪,今亦谓之袜袴,妇人之服也。’”按,《宋史·舆服志五》作“韈袴”。参见“ 膝裤 ”。
词语解释:膝裤  拼音:xī kù
古时对无底半袜(亦称裤腿)、袜均称“膝裤”。 宋 无名氏 《致虚杂俎》:“ 太真 著鸳鸯并头莲锦袴袜……袴袜,今俗称膝裤。”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丹铅新录八·双行缠》:“自昔人以罗袜咏女子,六代相承, 唐 诗尤众,至 杨妃 马嵬 所遗,足徵 唐 世妇人皆着袜无疑也。然今妇人缠足,其上亦有半袜罩之,谓之膝裤。恐古罗袜或此类。” 清 赵翼 《陔馀丛考·袜膝裤》:“俗以男子足衣为袜,女子足衣为膝裤;古时则女子亦称袜,男子亦称膝裤。今俗袜有底,而膝裤无底,形製各别。”《醒世姻缘传》第二一回:“每人三尺青布鞋面,一双膝裤,一个头机银花首帕。” 清 珠泉居士 《续板桥杂记·雅游》:“余见河房诸姬,咸以素帛製为小袜,似膝裤而有底。”
词语解释:袜船  拼音:wà chuán
方言。没有筒的布袜。即袜子的下缘,形状像便鞋。参阅 清 梁同书 《直语补证》
词语解释:袜头裤  拼音:wà tóu kù
1.即膝裤。
词语解释:袜头裤  拼音:wà tóu kù
即膝裤。 宋 孙光宪 《北梦琐言》卷十二:“每云:‘ 黄 寇之后,所失已多。唯袜头袴穿靴,不传旧时也。’”参见“ 膝裤 ”。
词语解释:膝裤  拼音:xī kù
古时对无底半袜(亦称裤腿)、袜均称“膝裤”。 宋 无名氏 《致虚杂俎》:“ 太真 著鸳鸯并头莲锦袴袜……袴袜,今俗称膝裤。”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丹铅新录八·双行缠》:“自昔人以罗袜咏女子,六代相承, 唐 诗尤众,至 杨妃 马嵬 所遗,足徵 唐 世妇人皆着袜无疑也。然今妇人缠足,其上亦有半袜罩之,谓之膝裤。恐古罗袜或此类。” 清 赵翼 《陔馀丛考·袜膝裤》:“俗以男子足衣为袜,女子足衣为膝裤;古时则女子亦称袜,男子亦称膝裤。今俗袜有底,而膝裤无底,形製各别。”《醒世姻缘传》第二一回:“每人三尺青布鞋面,一双膝裤,一个头机银花首帕。” 清 珠泉居士 《续板桥杂记·雅游》:“余见河房诸姬,咸以素帛製为小袜,似膝裤而有底。”
词语解释:袜桶  拼音:wà tǒng
即袜筒。《天雨花》第五回:“尽从袜桶来一摸,人人手内戒刀明。”参见“ 袜筒 ”。
词语解释:袜筒  拼音:wà tǒng
袜子穿在脚腕以上的部分。 邓云乡 《红楼风俗谭·服装种种变化》:“ 明 代男人长袜筒、长靴筒,裤角都绑好束在袜筒、靴筒中。”
词语解释:袜套  拼音:wà tào
短筒的或没有筒的袜子。可以套在袜子外面,也可以单独穿。
词语解释:袜口  拼音:wà kǒu
机织长统袜的上边或卷边用较粗纱线织成
词语解释:袜带  拼音:wà dài
系袜所用的带。 唐 陆龟蒙 《杂说》:“袜之有带,其来尚矣,今独亡之。呜呼!古之制,亡者十九,奚袜带之足云。”
词语解释:袜子  拼音:wà zi
一种穿在脚上的东西。上古时用皮制,且有带系结, 汉 魏 时始改用罗或布缝制,今多用棉、毛、丝、化学纤维等针织而成。《儿女英雄传》第四回:“脚下包脚面的鱼白布袜子,一双大掖巴鱼鳞伞鞋,可是趿拉着。”《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六回:“有人説那位钦差,只听见一声炮响,吓得马上就逃走了,一隻脚穿着靴子,一隻脚还没有穿袜子呢。” 茅盾 《虹》三:“袜子是淡青色,皮鞋是黄的。”
词语解释:袜筒  拼音:wà tǒng
袜子穿在脚腕以上的部分。 邓云乡 《红楼风俗谭·服装种种变化》:“ 明 代男人长袜筒、长靴筒,裤角都绑好束在袜筒、靴筒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