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字词组
词语解释:青袍 拼音:qīng páo
(1).青色的袍子。《古诗》:“青袍似春草,长条随风舒。” 南朝 梁 何逊 《与苏九德别》诗:“春草似青袍,秋月如团扇。” 唐 杜甫 《渡江》诗:“渚花张素锦,汀草乱青袍。”
(2).比喻包围在树干上的苔藓。 元 明本 《苔梅》诗:“玉堂试看青袍客,莫忘 江 南有白衣。”按,苔梅,谓枝干上生有苔藓之梅。
(3).学子所穿之服。亦借指学子。 唐 许浑 《酬殷尧藩》:“莫怪青袍选, 长安 隐旧春。” 清 唐孙华 《浙闱撤棘后闻以铨曹公事连染左官》诗之二:“较比 翟公 添气色,青袍日日到门来。”参见“ 青衿 ”。
(4). 汉 以后贱者穿青色衣服。因指贱者之服。 唐 杜甫 《徒步归行》:“青袍朝士最困者,白头拾遗徒步归。” 仇兆鳌 注:“公往行在,麻鞋謁帝,有青袍而无朝服。”《宣和遗事》后集:“ 粘罕 令左右将青袍迫二帝易服。”
(5).借指寒士。 唐 李商隐 《泪》诗:“朝来 灞水桥 边问,未抵青袍送玉珂。” 刘学锴 等集解引 陈帆 曰:“然自我言之,岂 灞水桥 边以青袍寒士而送玉珂贵客,穷途饮恨,尤极可悲而可涕乎?”
(6). 唐 贞观 三年,规定八品、九品官服青色, 显庆 元年,规定深青为八品之服,浅青为九品之服。 唐 高适 《留别郑三韦九兼洛下诸公》诗:“此时亦得辞渔樵,青袍裹身荷圣朝。”按,此处“青袍”指县尉之服。
(7).泛指品位低级的官吏。 元 柳贯 《太子受册礼成赴西内朝贺退归书事》诗:“青袍最困微班忝,亲向前星挹斗杓。”
(8).借指出仕。 宋 林逋 《寄祝长官坦》诗:“深心赖黄卷,垂老愧青袍。”
(9). 唐 时幕府官居六品,六品服深绿,故称。 唐 杜甫 《遣闷奉呈严公二十韵》:“黄卷真如律,青袍也自公。” 仇兆鳌 注:“《唐志》尚书员外郎,从六品。 上元 元年制,五品服浅緋,六品服深緑。 朱 注:‘公时已赐緋,而云青袍者,以在幕府故耳。旧注谓青袍九品服,误矣。’”
词语解释:青衿 拼音:qīng jīn
(1).青色交领的长衫。古代学子和 明 清 秀才的常服。《诗·郑风·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毛 传:“青衿,青领也。学子之所服。” 北周 庾信 《谢赵王赉息丝布启》:“青衿宜袭,书生无废学之诗;春服既成,童子得 雩 沂 之舞。”《新唐书·礼乐志九》:“其日,鑾驾将至,先置之官就门外位,学生俱青衿服,入就位。”《儒林外史》第四四回:“蒙前任大宗师考补博士弟子员。这领青衿不为希罕,却喜小侄的文章前三天满城都传遍了。”
(2).借指学子。 明 清 亦指秀才。《魏书·逸士传·李谧》:“方欲训彼青衿,宣扬坟典。” 唐 杨炯 《大唐益州大都督府新都县学先圣庙堂碑文》:“絳帐语道,青衿质疑。”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四》:“身列青衿,败检酿命。”自注:“科举时称秀才为青衿。” 康有为 《大同书》甲部第一章:“ 明 以来之文臣不为公侯,必待艰难考试乃得青衿。”
(3).穿青色衣服的人。多指青少年。 宋 苏轼 《坤城节集英殿宴教坊词·放小儿队》:“青衿旅进,虽末技而毕陈;黄屋天临,知下情之无壅。”词语解释:锦袍 拼音:jǐn páo
见“ 锦袍仙 ”。
词语解释:锦袍仙 拼音:jǐn páo xiān
指 唐 李白 。语本《新唐书·文艺传中·李白》:“ 白 自知不为亲近所容,益驁放不自脩,与 知章 、 李适之 、 汝阳王 璡 、 崔宗之 、 苏晋 、 张旭 、 焦遂 为‘酒八仙人’。恳求还山,帝赐金放还。 白 浮游四方,尝乘月……著宫锦袍坐舟中,旁若无人。” 宋 姚勉 《水调歌头·寿赵倅》词:“长庚入梦,间生 采石 锦袍仙。”亦省称“ 锦袍 ”。 宋 王奕 《贺新郎》词:“ 采石 书生勋业在,弔锦袍、公子魂何处。” 宋 王奕 《八声甘州》词:“安得锦袍西下,明月堕 江 滨。”词语解释:绨袍 拼音:tí páo
(1).厚缯制成之袍。《后汉书·郎顗传》:“故 孝文皇帝 綈袍革舃,木器无文。” 宋 陆游 《冬晴》诗:“岁暮常年雪正豪,今年暄暖减綈袍。” 清 钮琇 《觚賸·虎林军营唱和》:“流萤夜度綈袍冷,採蕨朝供麦饭新。”
(2). 战国 时 魏 人 范雎 先事 魏 中大夫 须贾 ,遭其毁谤,笞辱几死。后逃 秦 改名 张禄 ,仕 秦 为相,权势显赫。 魏 闻 秦 将东伐,命 须贾 使 秦 , 范雎 乔装,敝衣往见。 须贾 不知,怜其寒而赠一绨袍。迨后知 雎 即 秦 相 张禄 ,乃惶恐请罪。 雎 以 贾 尚有赠袍念旧之情,终宽释之。见《史记·范雎蔡泽列传》。后多用为眷念故旧之典。 唐 白居易 《醉后狂言酬赠萧殷二协律》诗:“宾客不见綈袍惠,黎庶未霑襦袴恩。” 宋 苏轼 《用旧韵送鲁元翰知洺州》:“唯君綈袍信,到我雀罗门。” 元 李孝光 《饮濡须守子衡君宅》诗:“赖有使君持玉节,未须故旧问綈袍。”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嫦娥》:“曩试君心耳,幸綈袍之意犹存。”词语解释:方袍 拼音:fāng páo
(1).僧人所穿的袈裟。因平摊为方形,故称。 唐 许浑 《泊蒜山津闻东林寺光仪上人物故》诗:“云斋曾宿借方袍,因説浮生大梦劳。”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三》:“﹝僧 从诲 ﹞累年供奉,望方袍之赐,以耀法门。”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道人灵一》:“一食自甘,方袍便足;灵台澄皎,无事相干。”
(2).借指僧人。 唐 司空曙 《题凌云寺》诗:“不与方袍同结社,下归尘世竟如何?” 南唐 刘崇远 《金华子杂编》卷下:“ 赞皇 李公 之镇 浙 右,以 南朝 众寺,方袍且多,其中必有妙通《易》道者。因帖下诸寺,令择一人,送至府中。”词语解释:同袍 拼音:tóng páo
(1).语出《诗·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后军人用以互称。 明 唐顺之 《牌》:“纠我同袍,修我戈矛。” 王闿运 《振威将军武提督碑》:“追惟昔年同袍之义,有感今日鼓鼙之思。” 章裕昆 《文学社武昌首义纪实》:“本社专为联络军界同袍,讲求武学起见,故定名为振武学社。”
(2).犹同衾。古用于夫妻间的互称。《文选·〈古诗十九首·凛凛岁云暮〉》:“锦衾遗 洛 浦 ,同袍与我违。” 吕延济 注:“同袍,谓夫妇也。”
(3).谓兄弟。《文选·曹植〈朔风〉诗》:“昔我同袍,今永乖别。” 张铣 注:“嗟我兄弟乖别同袍共佊之义。” 明 何景明 《发京邑》诗之一:“出入承明地,四海皆同袍。”
(4).泛指朋友、同年、同僚、同学等。 唐 王昌龄 《长歌行》:“所是同袍者,相逢尽衰老。” 宋 何薳 《春渚纪闻·鸡人唱晓梦联诗》:“﹝ 郭周孚 ﹞继於余中榜,登甲科。初与同袍伏闕,以待唱第。”《警世通言·苏知县罗衫再合》:“ 高知县 旁观,未免同袍之情,甚不过意。” 廖承志 《致蒋经国先生信》:“幼时同袍, 苏 京把晤,往事歷歷在目。”词语解释:赭袍 拼音:zhě páo
即赭黄袍。 唐 李濬 《松窗杂录》:“ 中宗 尝召宰相 苏瓌 、 李乔 子进见。二丞相子皆童年,上近抚於赭袍前,赐与甚厚。”《资治通鉴·后唐明宗天成三年》:“ 昭义 节度使 毛璋 所为骄僭,时服赭袍。” 王国维 《读史二绝句》之二:“只怪 常山 赵延寿 ,赭袍龙凤向中原。”参见“ 赭黄袍 ”。
词语解释:赭黄袍 拼音:zhě huáng páo
(1).天子所穿的袍服。因颜色赭黄,故称。《新唐书·车服志》:“至 唐高祖 ,以赭黄袍、巾带为常服……既而天子袍衫稍用赤黄,遂禁臣民服。”
(2).用以指代天子。 明 高明 《琵琶记·丹陛陈情》:“红云里,雉尾扇,遮着赭黄袍。”《说岳全传》第八十回:“巍峨金闕珠帘卷,緋烟簇拥赭黄袍。”词语解释:缊袍 拼音:yùn páo
以乱麻为絮的袍子。古为贫者所服。《论语·子罕》:“衣敝緼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 由 也与?” 朱熹 集注:“緼,枲著也;袍,衣有著者也。盖衣之贱者。” 汉 桓宽 《盐铁论·贫富》:“ 原宪 之緼袍,贤於 季孙 之狐貉。” 三国 魏 阮籍 《咏怀》之四五:“屣履咏《南风》,緼袍笑华轩。” 唐 杜甫 《大雨》诗:“执热乃沸鼎,纤絺成緼袍。” 清 唐孙华 《雪·次东坡聚星堂韵禁体物语》:“凌兢野老緼袍单,狂喜儿童屐齿折。”词语解释:宫袍 拼音:gōng páo
古代官员的礼服。 唐 殷尧藩 《登凤凰台》诗之一:“ 凤凰臺 上望 长安 ,五色宫袍照水寒。” 明 王世贞 《鸣凤记·严嵩庆寿》:“花香沾绣袄,酒色映宫袍。” 清 黄遵宪 《拜曾祖母李太夫人墓》诗:“他年上我墓,相携著宫袍。”词语解释:白袍 拼音:bái páo
旧指未做官的士人。 唐 士子未仕者服白袍,故以为入试士子的代称。 唐 李肇 《唐国史补》卷下:“或有朝客讥 宋济 曰:‘近日白袍子何太纷纷?’ 济 曰:‘盖由緋袍子、紫袍子纷纷化使然也。’” 宋 洪迈 《容斋三笔·叶晦叔诗》:“一閒十日岂天赐?惭愧纷纷白袍子。” 宋 苏轼 《催试官考较戏作》诗:“愿君闻此添蜡烛,门外白袍如立鵠。” 宋 叶适 《叶路分居思堂》诗:“白袍虽屡捷,黄榜未霑恩。”词语解释:紫袍 拼音:zǐ páo
(1).紫色朝服。高官所服。 唐 白居易 《初授秘监拜赐金紫闲吟小酌偶写所怀》诗:“紫袍新祕监,白首旧书生。”《资治通鉴·后晋高祖天福三年》:“而藩方荐论动踰数百,乃至藏典、书吏、优伶、奴僕,初命则至银青阶,被服皆紫袍象笏,名器僭滥,贵贱不分。” 清 孙枝蔚 《白紵词》:“东家年少着紫袍,君若遇之暂逡巡。”
(2).草名。《三才图会·草木·紫袍》:“紫袍,生 信州 ,春生发叶,如苦益菜。至五月生花,如金钱紫色,彼方用治咽喉口齿。”词语解释:布袍 拼音:bù páo
(1).布制长袍。《后汉书·东夷传·三韩》:“大率皆魁头露紒,布袍草履。”《南史·沉约传》:“恒服布袍芒屩,以麻绳为带。” 唐 唐彦谦 《早行遇雪》诗:“荒村絶烟火,髯冻布袍湿。”
(2).犹布衣。指平民。 宋 刘过 《寿建康太尉》诗:“万里寒风一布袍,持将诗句謁英豪。” 明 周履靖 《和贯休山居十咏》:“ 长安 多少豪华客,何似山林一布袍。”词语解释:蓝袍 拼音:lán páo
即蓝衫。 五代 齐己 《与崔校书静话言怀》诗:“我性已甘披祖衲,君心犹待脱蓝袍。” 明 汤显祖 《牡丹亭·榜下》:“黄门旧是黌门客,蓝袍新作紫袍仙。”《古今小说·赵伯昇茶肆遇仁宗》:“借得蓝袍槐简,引见御前,叩首拜舞。”参见“ 蓝衫 ”。
词语解释:蓝衫 拼音:lán shān
(1).旧时八品、九品小官所穿的服装。《旧唐书·哀帝纪》:“虽蓝衫鱼简,当一见而便许升堂;纵拖紫腰金,若非类而无令接席。” 金 王若虚 《病中》诗:“蓝衫几弃物,絳帐亦虚名。”
(2). 明 清 生员所穿服装。《儒林外史》第三二回:“人家将来进了学,穿戴着簇新的方巾、蓝衫,替我老叔子多磕几个头,就是了。”词语解释:征袍 拼音:zhēng páo
(1).出征将士穿的战袍。 唐 李白 《子夜吴歌》之四:“明朝驛使发,一夜絮征袍。” 明 杨基 《桂林与蒋张二指挥观兵》诗:“大字青旗写豹韜,连环金锁束征袍。”
(2).旅人穿的长衣。 明 高明 《琵琶记·才俊登程》:“緑阴红雨,征袍上染惹芳尘。”词语解释:绿袍 拼音:lǜ páo
(1).古时低级官员的袍服。 唐 白居易 《曲江亭晚望》诗:“尘路行多緑袍故,风亭立久白鬚寒。”《新唐书·杨炎传》:“自 道州 还也,家人以緑袍木简弃之, 炎 止曰:‘吾 岭 上一逐吏,超登上台,可常哉?且有非常之福,必有非常之祸,安可弃是乎?’”参见“ 緑衣 ”。
(2).指新科进士的袍服。 元 本 高明 《琵琶记·新进士宴杏园》:“緑袍乍着君恩重,黄榜初开御墨鲜。”
词语解释:绿衣 拼音:lǜ yī
(1).《诗·邶风·绿衣》:“緑兮衣兮,緑衣黄裳。”相传此系 卫 庄姜 伤己之诗。古人以黄为正色,绿为间色,间色为衣,黄色为里,比喻尊卑倒置,贵贱失所。后因以“緑衣”为正室失位的典故。 唐 李德裕 《讨回鹘制》:“亟闻黄鵠之歌,失位自伤,宁免緑衣之叹,念其羈苦。”
(2).指非正色的下等服色。 汉 扬雄 《法言·吾子》:“緑衣三百,色如之何矣;紵絮三千,寒如之何矣。” 李轨 注:“緑衣虽有三百领,色杂不可入宗庙。”《新唐书·肃宗七女传》:“ 阿布思 之妻隶掖庭,帝宴,使衣緑衣为倡。”后因以“緑衣”为婢妾等人的代称。 明 王錂 《春芜记·瞥见》:“向春风枉却韶颜,做緑衣微贱。”《天雨花》第十五回:“你当日不肯充緑衣之数,朕今贵为天子,你若相从,你便是正宫皇后。”
(3). 唐 制六品、七品服用绿,饰以银。 明 制八品、九品着绿袍。见《新唐书·车服志》、《明会典·冠服二·公服》。 唐 姚合 《武功县作》诗之十二:“自下青山路,三年著緑衣。”
(4).借指地位卑微的官员。 宋 陆游 《望永思陵》诗:“緑衣迎拜属车尘,草木曾霑雨露春。”
(5).指鹦鹉的绿色羽毛。 汉 祢衡 《鹦鹉赋》:“紺趾丹嘴,緑衣翠衿。” 唐 张祜 《再吟鹦鹉》诗:“未胜无丹嘴,何劳事緑衣。”
(6).指邮递员。 叶圣陶 《一个青年》:“绿衣颁简,伸纸怅然。”参见“ 緑衣人 ”。
词语解释:绿衣人 拼音:lǜ yī rén
指邮递员。邮务人员的制服为绿色,故名。 柯灵 《香雪海·三十八年前的一张旧报》:“这些稿件的来历,有的通过党的渠道,有的似乎是鱼书遥递,不远千里,由绿衣人辗转送来的。”词语解释:战袍 拼音:zhàn páo
战士穿的长衣。亦泛称军衣。 唐 孟棨 《本事诗·情感》:“ 开元 中,颁赐边军纊衣,製於宫中。有兵士於短袍中得诗曰:‘沙场征戍客,寒苦若为眠?战袍经手作,知落阿谁边?’” 唐 马戴 《出塞词》:“金带连环束战袍,马头衝雪度 临洮 。” 陈毅 《孟良崮战役》诗:“刀丛扑去争山顶,血雨飘来湿战袍。”词语解释:鹄袍 拼音:hú páo
白袍。古代应试士子所服。 宋 杨万里 《送项圣与诣太常》诗:“鵠袍诣闕柳袍归,来年书院更光辉。” 宋 方岳 《送刘仲子就试》诗:“鵠袍纔脱须重读,六籍久为场屋苦。” 元 王逢 《寄林季文周叔彬二进士时训松庠弟子员》诗:“鵠袍联射圃,鱼饭独经帷。”词语解释:云袍 拼音:yún páo
(1).道士穿用的袍子。 北周 庾信 《入道士馆诗》:“云袍白鹤度,风管凤凰吹。”《黄庭内景经·中池》:“丹景云袍带虎符。”
(2).饰有彩云图案的官服。 唐 李商隐 《壬申闰秋题赠乌鹊》诗:“绕树无依月正高, 鄴城 新泪溅云袍。” 宋 杨忆 《别墅》诗:“东城归路晚,飞絮扑云袍。”词语解释:霜袍 拼音:shuāng páo
白色绸袍。 宋 苏轼 《菩萨蛮·赠徐君猷笙妓》词:“夜阑残酒醒,惟觉霜袍冷。”词语解释:黄袍 拼音:huáng páo
(1).黄色长衣。初,官民可同服黄袍, 隋 以后,皇帝常服黄袍, 唐高祖 武德 初,禁士庶不得服,黄袍遂为皇帝之专服。《隋书·礼仪志七》:“百官常服,同於匹庶,皆著黄袍,出入殿省。 黄祖 朝服亦如之,唯带加十三环,以为差异。”《资治通鉴·后晋齐王开运三年》:“ 傅住儿 入宣 契丹主 命,帝脱黄袍,服素衫,再拜受宣,左右皆掩泣。” 宋 司马光 《涑水记闻》卷一:“ 太祖 警起,出视之,诸将露刃罗立于庭,曰:‘诸军无主,愿奉太尉为天子。’ 太祖 未及答,或以黄袍加 太祖 之身,众皆拜于庭下,大呼称万岁,声闻数里。”《说唐》第四一回:“ 李渊 再拜受命,戴冕冠,披黄袍,升大殿,即皇帝位。”
(2).借指天子。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劫宝》:“平生驍勇无人当,拉不住黄袍北上,笑断 江 东父老肠。” 王季思 等注:“指天子。”
(3).僧服。僧众中职位较高者作佛事时穿黄袍。
(4).鸟名。 三国 吴 陆玑 《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黄鸟于飞》:“黄鸟,黄鸝留也……或谓之黄袍。” 前蜀 贯休 《晚春寄张侍郎》诗:“鸟听黄袍小,城临 白帝 寒。”原注:“黄袍,禽也。”词语解释:猩袍 拼音:xīng páo
红袍。 宋 刘过 《沁园春·御阅还上郭殿帅》词:“玉带猩袍,遥望翠华,马去似龙。”《红楼梦》第一回:“俄而大轿内抬着一个乌帽猩袍的官府来了。”词语解释:春袍 拼音:chūn páo
春衣。 唐 李商隐 《春游》诗:“ 庾郎 年最少,青草妒春袍。” 宋 王安石 《开元上方》诗:“青青千里乱春袍,宿雨催红出小桃。”词语解释:赭黄袍 拼音:zhě huáng páo
(1).天子所穿的袍服。因颜色赭黄,故称。《新唐书·车服志》:“至 唐高祖 ,以赭黄袍、巾带为常服……既而天子袍衫稍用赤黄,遂禁臣民服。”
(2).用以指代天子。 明 高明 《琵琶记·丹陛陈情》:“红云里,雉尾扇,遮着赭黄袍。”《说岳全传》第八十回:“巍峨金闕珠帘卷,緋烟簇拥赭黄袍。”词语解释:毳袍 拼音:cuì páo
(1).毛制的长衣。 宋 江休复 《江邻几杂志》:“妇人不服宽袴与襜,製旋裙必前后开胯,以便乘驴。其风闻於都下妓女,而士人家反慕傚之,曾不知耻辱如此,又凉以褐紬为之,以代毳袍。” 元 汤式 《一枝花·题白梅深处》套曲:“指顾间自吟啸,但则觉花气氤氲袭毳袍。”
(2).毛制的僧袍。《全唐诗话》卷六引 五代 齐己 诗:“岂知物外金僊子,甘露天香滴毳袍。”
(3).借指僧人。 五代 齐己 《喜得自牧上人书》诗:“ 吴 都使者泛惊涛, 灵一 传书慰毳袍。”参见“ 毳衲 ”、“ 毳客 ”。词语解释:绯袍 拼音:fēi páo
红色官服。《宋史·仪卫志二》:“ 太宗 太平兴国 初,增主輦二十四人……奉珍珠、七寳、翠毛华树二人,衣緋袍。” 明 王玉峰 《焚香记·看榜》:“宫花斜倚乌帽偏,緋袍半軃压锦韉,身世 蓬 瀛 ,天上人间。”《镜花缘》第九九回:“细细看去,士农工商,三教九流,无一不有。也有緋袍象简在那里伸手的,也有胥吏隶役在那里勒索的。”词语解释:沾袍 拼音:zhān páo
沾襟。《公羊传·哀公十四年》:“反袂拭面,涕沾袍。” 何休 注:“袍,衣前襟也。”词语解释:夺袍 拼音:duó páo
《新唐书·文艺传中·宋之问》:“ 武后 游 洛 南 龙门 ,詔从臣赋诗,左史 东方虯 诗先成,后赐锦袍, 之问 俄顷献,后览之嗟赏,更夺袍以赐。”后因称竞赛中获胜为“夺袍”。 唐 杜甫 《寄李十二白二十韵》:“龙舟移棹晚,兽锦夺袍新。”亦称“ 夺锦 ”。 明 高启 《谢赐衣》诗:“被泽徒深厚,惭无夺锦才。”词语解释:郁轮袍 拼音:yù lún páo
(1).古曲名。相传为 唐 王维 所作。 维 未冠而有文名,又精音律,妙能琵琶,为 岐王 所重。 维 方将应举,求王庇借。王遂引至公主第,使为伶人。 维 奏新曲号《郁轮袍》,为公主所激赏,乃为之说项, 维 遂得高中。事见 唐 薛用弱 《集异记》。 宋 苏轼 《宋叔达家听琵琶》诗:“新曲翻从《玉连琐》,旧声终爱《鬱轮袍》。” 宋 张孝祥 《鹧鸪天》词:“《鬱轮袍》曲惭新奏,风送银弯犯斗槎。” 清 缪慧远 《有感》诗:“紫塞重弹《白翎雀》, 金门 竞奏《鬱轮袍》。”
(2).杂剧名。 明 王衡 作。敷衍 王维 的故事。
(3).琵琶套曲《霸王卸甲》的别名。词语解释:客袍 拼音:kè páo
离乡在外人的袍子。 宋 蒋捷 《一剪梅·舟过吴江》词:“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词语解释:道袍 拼音:dào páo
(1).古代家居常服,斜领大袖,四周镶边的袍子。《金瓶梅词话》第三十回:“ 翟管家 出来,穿着凉鞋浄袜,丝绢道袍。”《儒林外史》第十一回:“身穿一件青布厚棉道袍,脚下踏着暖鞋。”参见“ 道衣 ”。
(2).僧道穿的袍服。 宋 徐度 《却扫编》卷上:“ 吕申公 素喜释氏之学,及为相,务简静,罕与士大夫接,惟能谈禪者,多得从容。於是好进之徒,往往幅巾道袍,日游禪寺,随僧斋粥,谈説理情,覬以自售,时人谓之禪钻云。”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孤吟》:“副末毡巾道袍,扮老赞礼上。” 鲁迅 《故事新编·起死》:“我先剥你的道袍,拿你的马。”
词语解释:道衣 拼音:dào yī
僧道所穿之服。 宋 林逋 《湖山小隐》诗:“步穿僧径出,肩搭道衣归。” 明 陶宗仪 《辍耕录·夫妇入道》:“﹝ 萨都剌 ﹞诗曰:‘洞门花落无人迹,独坐苍苔补道衣。’” 老舍 《老张的哲学》第三八:“忽然 蓝小山 穿着一件宝蓝色的道衣念咒求雨。”词语解释:素袍 拼音:sù páo
白袍。古代平民或尚未取得功名的读书人穿白袍。《宋史·方技传上·赵自然》:“﹝ 赵自然 ﹞后梦一人,纶巾素袍,鬢髮斑白,自云姓 阴 ,引之登高山。” 明 谢谠 《四喜记·赴试秋闱》:“独坐闷无聊,泪纷纷溼素袍。寃家镇日縈怀抱。”词语解释:衣袍 拼音:yī páo
(1).袍子,长外衣。《后汉书·杨彪传》:“﹝ 魏文帝 ﹞赐几杖衣袍,因朝会引见,令 彪 著布单衣、鹿皮冠,杖而入,待以宾客之礼。” 唐 孟郊 《立德新居》诗:“晓碧流视听,夕清濯衣袍。”
(2).泛指衣服。 沉从文 《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引言》:“目下实物图像材料反映虽较具体,仍只能说是点点滴滴。但基本式样,也可说已能把握得住。如衣袍宽博属于社会上层;奴隶仆从,则短衣紧袖口具一般性,又或与历来说的胡服有些联系。”
(3).古代指覆盖在棺材外面的布罩。 汉 桓宽 《盐铁论·散不足》:“今,富者绣墙题凑;中者梓棺楩椁;贫者画荒衣袍,繒囊緹橐。”词语解释:披袍 拼音:pī páo
即披风。《旧唐书·安禄山传》:“每见 林甫 ,虽盛冬亦汗洽。 林甫 接以温言,中书厅引坐,以己披袍覆之。” 后蜀 孟昶 《临江仙》词:“披袍窣地红宫锦,鶯语时囀轻音。”参见“ 披风 ”。
词语解释:披风 拼音:pī fēng
(1).挡风。 宋 秦观 《长相思》词:“开尊待月,掩箔披风,依然灯火 扬州 。”
(2).披在肩上的没有袖子的外衣。后亦泛指斗篷。《醒世恒言·吴衙内邻舟赴约》:“若是不好,教丫鬟寻过一领披风,与他穿起。”《儒林外史》第十四回:“那船上女客在那里换衣裳,一个脱去元色外套,换了一件水田披风。” 曹禺 《王昭君》第三幕:“ 呼韩邪 从锦帐中缓步走出,身穿披风。”词语解释:赤霜袍 拼音:chì shuāng páo
传说中神仙穿的长袍。《太平御览》卷六七四引 南朝 梁 陶弘景 《真诰》:“ 上元夫人 服赤霜袍,披青毛锦。” 唐 耿湋 《朝下寄韩舍人》诗:“瑞气迥浮青玉案,日华遥上赤霜袍。” 明 屠隆 《綵毫记·仙宫列奏》:“天香浮动赤霜袍,一派仙音宝座遥。”词语解释:珠袍 拼音:zhū páo
缀珠之袍。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六:“生随之去,入华堂,屋宇器物不凡,以一珠袍与之。” 南朝 梁 王僧孺 《古意》诗:“朔风吹锦带,落日映珠袍。” 唐 李白 《结客少年场行》:“珠袍曳锦带,匕首插吴鸿。” 明 王洪 《送金谕德扈从北征》诗:“鎧甲明珠袍,黄金鏤宝刀。”词语解释:柘袍 拼音:zhè páo
(1).柘黄袍。 隋文帝 始服,后泛指皇袍。 唐 王建 《宫中三台词》之一:“日色柘袍相似,不著红鸞扇遮。” 元 欧阳玄 《陈抟睡图》诗:“ 陈桥 一夜柘袍黄,天下都无鼾睡床。”
(2).借指皇帝。 宋 苏轼 《书韩干〈牧马图〉》诗:“岁时翦刷供帝闲,柘袍临池侍三千。”词语解释:羽袍 拼音:yǔ páo
指粗衣。词语解释:絁袍 拼音:shī páo
用粗质丝织物做的袍子。 唐 薛用弱 《集异记·集翠裘》:“ 梁公 指所衣紫絁袍曰:‘臣以此敌。’” 宋 陆游 《村居》诗:“纱帽新裁稳,絁袍旧製宽。”词语解释:靴袍 拼音:xuē páo
亦作“鞾袍”。 宋 时天子祭祀礼服的一种。《宋史·舆服志三》:“袍以絳罗为之,折上巾,通犀金玉带。繫履,则曰履袍;服鞾,则曰鞾袍。履、鞾皆用黑革。”词语解释:宫锦袍 拼音:gōng jǐn páo
用宫绵制成的袍子。《旧唐书·文苑传下·李白》:“尝月夜乘舟,自 采石 达 金陵 , 白 衣宫锦袍,於舟中顾瞻笑傲,傍若无人。”后遂用为典实。 宋 刘克庄 《沁园春·答九华叶贤良》词:“我梦见君,戴飞霞冠,著宫锦袍。与 牧之 同会, 齐山 诗酒, 謫仙 同载, 采石 风涛。”词语解释:郁金袍 拼音:yù jīn páo
帝王的黄袍。 唐 许浑 《骊山》诗:“闻説先皇醉碧桃,日华浮动鬱金袍。” 唐 许浑 《十二月拜起居表回》诗:“空锁烟霞絶巡幸, 周 人谁识鬱金袍。”词语解释:长袍 拼音:cháng páo
男子穿的中式长衣。 巴金 《沉默集·知识阶级》:“‘密斯脱 陈 ,来得早些。’他指着旁边一个穿长袍的三角脸的学生,加了这句话。”词语解释:短褐袍 拼音:duǎn hè páo
粗布的短衣。《水浒传》第十五回:“头綰两枚鬅鬆双丫髻,身穿一领巴山短褐袍。”参见“ 短褐 ”。
词语解释:短褐 拼音:duǎn hè
(1).粗布短衣。古代贫贱者或僮竖之服。《墨子·非乐上》:“昔者 齐康公 ,兴乐万,万人不可衣短褐,不可食糟糠。” 孙诒让 间诂:“短褐,即裋褐之借字。” 晋 陶潜 《五柳先生传》:“短褐穿结,簞瓢屡空,晏如也。” 逯钦立 注:“短褐,粗布短衣。”《荀子·大略》“衣则竖褐不完” 唐 杨倞 注:“竖褐,僮竖之褐,亦短褐也。” 明 杨士奇 《汉江夜泛》诗:“短褐不掩脛,嵗暮多苦寒。” 清 方文 《将去彭城留别魏少尹》诗:“短褐尚不完,敢作狐貉想?”
(2).指地位卑下的人。 唐 杜甫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赐浴皆长缨,与宴非短褐。”词语解释:鹤袍 拼音:hè páo
绣有仙鹤的官服。 明 李东阳 《候驾毕宿神乐观》诗:“夜赐鹤袍阶二品,书颁龙饌日三回。” 明 沉德符 《野获编·禨祥·献芝》:“自是督臣 胡宗宪 献芝与白龟同进,上以之谢玄坛告宗庙,赐 宗宪 鹤袍。”词语解释:绛纱袍 拼音:jiàng shā páo
深红色纱袍。古代常用为朝服。《晋书·舆服志》:“﹝天子朝服﹞通天冠高九寸,金博山颜,黑介幘,絳纱袍,皁缘中衣。”《隋书·礼仪志六》:“又有通天冠,高九寸,前加金博山、述,黑介幘,絳纱袍,皁缘中衣,黑舃,是为朝服。” 清 昭槤 《啸亭续录·香色定制》:“古之东宫,皆服絳纱袍,盖次明黄一等。”词语解释:麒麟袍 拼音:qí lín páo
绣有麒麟的官服。 唐 白居易 《醉送李二十常侍赴镇浙东》诗:“今日 洛 桥还醉别,金盃翻污麒麟袍。”词语解释:缁袍 拼音:zī páo
僧衣。借指僧侣。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续录二》:“归憇一寺,见緇袍满座,梵唄竞作。”词语解释:禅袍 拼音:chán páo
僧衣。 前蜀 贯休 《山居诗》:“閒担茶器缘青障,静衲禪袍坐緑崖。”词语解释:田袍 拼音:tián páo
即田衣。 宋 梅尧臣 《真上人因送毛令伤足复伤冷》诗:“野云不管田袍薄,寒逼瘦肤相伴归。”参见“ 田衣 ”。
词语解释:田衣 拼音:tián yī
(1).袈裟的别名。亦称“ 田相衣 ”。袈裟多方格形图案,类水田畦畔纵横,故名。 唐 白居易 《从龙潭寺至少林寺题赠同游者》诗:“山屐田衣六七贤,搴芳蹋翠弄潺湲。”参阅 宋 道诚 《释氏要览上·法衣田相》。
(2).指僧人。 唐 刘禹锡 《乐天少傅五月长斋广延缁徒谢绝文友坐成睽间因以戏之》诗:“宾閤田衣占,书堂信鼓鸣。” 宋 梅尧臣 《与夏侯绎张唐民游蜀冈大明寺》诗:“田衣指白水,此下是 雷塘 。”词语解释:赭红袍
血溅衣袍,使成红色。比喻战斗激烈词语解释:龙袍 拼音:lóng páo
绣有龙形图纹的袍服。帝王的礼服。 元 陈孚 《八月呈学士阎静斋赵方塘》诗之一:“风清双雉扇,天近五龙袍。”《水浒传》第二回:“ 高俅 看时,见 端王 头戴软纱唐巾,身穿紫绣龙袍。” 老舍 《茶馆》第三幕:“啊!龙袍都快作好啦,就快在 西山 登基!”词语解释:貂袍 拼音:diāo páo
用貂皮制成的长袍。 唐 温庭筠 《塞寒行》:“晚出 榆关 逐征北,惊沙飞迸衝貂袍。”词语解释:鹔鹴袍 拼音:sù shuāng páo
即鷫鸘裘。词语解释:襦袍 拼音:rú páo
衬里袍子。 元 戴表元 《南山下行》:“中有一人称甲族,蔽膝尚着长襦袍。” 元 戴表元 《赠赵子实》诗:“幅巾大带长襦袍,韦篋锦囊鲜綵毫。”词语解释:衲袍 拼音:nà páo
(1).用碎布料缝缀的袍服。 宋 洪迈 《夷坚乙志·侠妇人》:“吾手製衲袍以赠君,君谨服之,惟吾兄长马首所向。”
(2).指缝补过的旧衣。 宋 郭彖 《睽车志》卷六:“ 刘先生 者, 河 朔人。年六十餘,居 衡岳 紫盖峰 下,间出 衡山 县市,从人丐得钱,则市盐酪径归……县市一富人,尝赠一衲袍, 刘 欣谢而去。”词语解释:豸袍 拼音:zhì páo
古代监察、执法等官员所穿的袍服,因其上绣有獬豸,故称。 明 金白屿 《端正好·送叶泮西内台》套曲:“美才只合为时用,豸袍宽满面春风。”词语解释:黵袍
黑袍子词语解释:韦袍 拼音:wéi páo
皮袍,皮衣。《晋书·刘弘传》:“兵年过六十,羸疾无襦。 弘 愍之,乃讁罚主者,遂给韦袍复帽,转以相付。”词语解释:蜀襭袍 拼音:shǔ xié páo
蜀 锦制成的插衽于带的袍子。《新唐书·韦绶传》:“ 德宗 时,以左补闕为翰林学士,密政多所参逮。帝尝幸其院, 韦妃 从,会 綬 方寝……时大寒,以妃蜀襭袍覆而去。” 清 袁枚 《随园随笔·唐翰林学士最荣》:“ 韦綬 ,学士也,而覆以蜀襭之袍; 韩偓 ,学士也,而暗藏金莲之烛。”词语解释:蟒袍 拼音:mǎng páo
古代官员的礼服。上绣蟒形,故称。又名花衣、蟒服。妇女受有封诰的,也可以穿。 清 富察敦崇 《燕京岁时记·辞岁》:“凡除夕,蟒袍补褂走謁亲友者,谓之辞岁。”《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十回:“原来那位新人,早已把凤冠除下,却仍旧穿的蟒袍霞帔,在新牀上摆了一副 广东 紫檀木的鸦片烟盘,盘中烟具,十分精良,新人正躺在新牀吃旧公烟呢。” 洪深 《戏剧导演的初步知识》下篇二:“旧戏行头中的蟒袍长靠,仍得用一主色,使全体有混一的倾向的。”参阅《清通志·器服三》。词语解释:血映征袍
喻战斗激烈词语解释:褞袍
以乱麻衬于其中的袍子。古贫者无力具丝絮,仅能以麻著于衣内,故称词语解释:黮袍 拼音:dǎn páo
黑袍。 宋 王明清 《挥麈后录》卷十一:“适 康国 翌日再造,有黮袍后生武士復在焉。”词语解释:棉袍 拼音:mián páo
絮了棉花的中式长衣。 鲁迅 《集外集·文艺与政治的歧途》:“譬如今天××先生穿了皮袍,我还只穿棉袍;××先生对于天寒的感觉比我灵。” 杨朔 《雪花飘在满洲》:“他已经把眼镜摘下,头上戴着狗皮帽子,蓝布棉袍和青布深脸棉鞋都是从估衣铺买来的。”词语解释:鹊袍 拼音:què páo
绣有喜鹊的锦袍。 宋 吴文英 《高阳台·寿送王历阳以右曹赴阙》词:“重上 逋山 ,诗清月瘦昏黄。春风侍女衣篝畔,早鹊袍、已暖天香。”词语解释:柘黄袍 拼音:zhè huáng páo
赤黄色的袍。 隋文帝 始服,后泛指皇袍。 元 宫天挺 《七里滩》第三折:“他往常穿一领麄布袍,被我常扯的扁襟旦领。他如今穿着领柘黄袍,我若是轻抹着,该多大来罪名。”词语解释:开气袍 拼音:kāi qì páo
清 代官吏、贵族男子礼服的俗称。一种前后身当中都开衩的长袍。《官场现形记》第四四回:“不知怎样会把茶碗跌在地下,砸得粉碎,把茶泼了一地,连制臺的开气袍子上都溅潮了。” 清 邹容 《革命军》第二章:“辫髮乎,胡服乎,开气袍乎,花翎乎,红顶乎,朝珠乎,为我 中国 文物之冠裳乎?”词语解释:枲袍 拼音:xǐ páo
泛指粗布长衣。《明史·张芹传》:“持身俭素,枲袍糲食终其身。”词语解释:旗袍 拼音:qí páo
近、现代 中国 妇女穿的一种长袍。其式样从 满族 妇女的袍子改制而成,故称。 鲁迅 《朝花夕拾·五猖会》:“赛会虽然不像现在 上海 的旗袍、 北京 的谈国事,为当局所禁止,然而妇孺们是不许看的。” 夏衍 《法西斯细菌》第三幕:“ 静子 三十一岁,穿着质素的旗袍,已经完全是一个中年的 中国 主妇了。”词语解释:罩袍 拼音:zhào páo
穿在袍子外面的大褂。 夏丏尊 叶圣陶 《文心》十九:“母亲微蹙着眉头先把父亲的湿罩袍挂起,接着生起一盆炭火来,放在父亲的旁边。”词语解释:缺襟袍 拼音:quē jīn páo
右襟短缺一块的袍服,原为便于骑马而制。 清 袁枚 《随园随笔·原始》:“今之武官,多服缺襟袍子,起於 隋文帝 征 辽 ,詔武官服缺胯袄子。 唐 侍中 马周 请於汗衫上加服小缺襟袄子,詔从之。”参阅 清 赵翼 《陔馀丛考·马褂缺襟袍战裙》。词语解释:衫袍 拼音:shān páo
(1). 宋 代皇帝上朝时所穿的礼服之一。《宋史·舆服志三》:“天子之服……五曰衫袍,六曰窄袍,天子祀享、朝会、亲耕及视事、燕居之服也。” 沉从文 《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宋太祖赵匡胤像》:“封建统治者为夸大他‘受命于天’的尊严,照例把衣服车马等级区别严明,表示惟我独尊。《宋史·舆服志》称,天子之服六种……实本于《唐六典》的天子六服而来,小有改易。”
(2).衫和袍。亦泛指衣服。 宋 王栐 《燕翼诒谋录》卷五:“中兴以后,驻蹕南方,贵贱皆衣黝紫,反以赤紫为御爱紫,亦无敢以为衫袍者,独妇人以为衫褑尔。”词语解释:衮龙袍 拼音:gǔn lóng páo
(1).古代皇帝的朝服。上有龙纹,故称。 明 沉德符 《野获编补遗·列朝·圣谕门工》:“上大悦,赐白金百两,大红金彩衮龙袍三袭,自来人臣赐服,以坐蟒为极,时犹以为逼上。”亦省称“ 衮袍 ”。 明 王鏊 《震泽长语·杂论》:“ 正德 中,籍没 刘瑾 货财:金二十四万锭……衮袍四、八爪金龙盔甲三千。”
(2).借指皇帝。 明 何景明 《驾入》诗:“九天灯烛里,齐拜衮龙袍。”亦省称“ 衮龙 ”。 明 梵琦 《居庸关》诗:“上都避暑频来往,飞鸟犹能识衮龙。” 明 朱鼎 《玉镜台记·石勒称王》:“六宫粉黛擎玉钟,百寮济济待衮龙。”词语解释:裰领道袍 拼音:duō lǐng dào páo
缀上领圈道袍。 明 代内臣服饰的一种。 明 刘若愚 《酌中志·内臣佩服纪略》:“二色衣,近御之人所穿之衣……第三层曰‘裰领道袍’。其白领以浆布为之,如玉环在项,而缺其前,稍油垢即换之。”参阅 周锡保 《中国古代服饰史》第十三章第一节。词语解释:袷袍 拼音:jiá páo
夹袍,双层无絮的长袍。《史记·匈奴列传》:“服绣袷綺衣、绣袷长襦、锦袷袍各一。” 巴金 《沉默集·春雨一》:“我脱掉那件湿透了的袷袍,两只脚更不像样了。”词语解释:袿袍 拼音:guī páo
汉 代妇女的上等袍服。《礼记·杂记上》“内子以鞠衣、襃衣、素沙” 汉 郑玄 注:“六服皆袍制,不襌。以素纱里之,如今袿袍襈重繒矣。” 孔颖达 疏:“袍制,谓连衣裳,有表有里,似袍,故云皆袍制不襌, 汉 时有袿袍。”参见“ 袿衣 ”。
词语解释:袿衣 拼音:guī yī
古代妇女的上等长袍。 汉 王褒 《九怀·尊嘉》:“修余兮袿衣,骑霓兮南上。”《汉书·元后传》“又独衣絳缘诸于” 唐 颜师古 注:“诸于,大掖衣,即袿衣之类也。”《南史·宋江夏文献王义恭传》:“舞伎正冬著袿衣,不得庄面。”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嫦娥》:“次日,早往,则女先在,袿衣鲜明,大非前状。”词语解释:衬道袍 拼音:chèn dào páo
指 明 代宫廷内臣所穿二色衣的第二层直裰。词语解释:衬褶袍 拼音:chèn zhě páo
明 代的一种便服。词语解释:襕袍 拼音:lán páo
古代的一种公服。因其于袍下施横襴为裳,故称。其制始于 北周 。《元史·礼乐志五》:“次一人,冠唐帽,緑襴袍,角带,舞蹈而进。”《水浒传》第八四回:“班部丛中转出一官员,乃是 欧阳侍郎 ,襴袍拂地,象简当胸。”参阅 周锡保 《中国古代服饰史》第六章第二节。词语解释:衮袍 拼音:gǔn páo
见“ 衮龙袍 ”。
词语解释:衮龙袍 拼音:gǔn lóng páo
(1).古代皇帝的朝服。上有龙纹,故称。 明 沉德符 《野获编补遗·列朝·圣谕门工》:“上大悦,赐白金百两,大红金彩衮龙袍三袭,自来人臣赐服,以坐蟒为极,时犹以为逼上。”亦省称“ 衮袍 ”。 明 王鏊 《震泽长语·杂论》:“ 正德 中,籍没 刘瑾 货财:金二十四万锭……衮袍四、八爪金龙盔甲三千。”
(2).借指皇帝。 明 何景明 《驾入》诗:“九天灯烛里,齐拜衮龙袍。”亦省称“ 衮龙 ”。 明 梵琦 《居庸关》诗:“上都避暑频来往,飞鸟犹能识衮龙。” 明 朱鼎 《玉镜台记·石勒称王》:“六宫粉黛擎玉钟,百寮济济待衮龙。”词语解释:衬袍 拼音:chèn páo
元 代仪卫服饰名。衬在裲裆甲里面的长衣。《元史·舆服志一》:“衬袍,制用緋锦,武士所以裼裲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