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四豪平声 [háo,号呼][把持,动词][sāo][音勞。撓也,轢也。][dāo][láo liáo][详注1]翿[详注2][详注3][nào]褿[音曹。卫邑名。《诗·邶风》土国城漕。][详注4]


注1:挑 《唐韵》土刀切《集韵》《韵会》《正韵》他刀切,音叨。《诗·郑风》挑兮达兮。《毛传》往来相见貌。《朱传》挑,轻儇跳跃之貌。
注2:咎 音高。《广韵》皋陶,舜臣名,古作咎繇。《前汉·百官公卿表》咎繇作士。《书序》咎单作明居。《传》咎单,臣名。
注3:绸 音韬。《礼·檀弓》绸练设旐。《注》以练绸旗之杠。《尔雅·释天》素锦绸杠。《注》以白地锦韬旗之竿。《前汉·司马相如传》靡屈虹而为绸。《注》绸,韬也。
注4:耗 音毛。《集韵》独貌。《增韵》无也,尽也。《前汉·高惠高后文功臣表》靡有孑遗耗矣。《注》孟康曰:谓无有毛米在者也。师古曰:孟解非也。言无有独存者,至于耗尽也。又通作毛。《后汉·马衍传》饥者毛食。《佩觿集》河朔谓无曰毛。
首字词组
袍笏袍袖袍领袍铠袍段袍襗袍钾袍哥
袍子袍带袍绔袍杖袍甲袍帔袍罩儿 
袍裤袍襟袍襕袍服袍泽袍界袍表 
袍靴袍鱼袍茧袍带丑袍笏登场袍褂党袍仗 
袍花袍袄袍袴袍皮老袍襺袍褂袍套 

词语解释:袍笏  拼音:páo hù
(1).朝服和手板。上古自天子以至大夫、士人,朝会时皆穿朝服执笏。后世唯品官朝见君王时才服用。 唐 沉佺期 《回波词》:“身名已蒙齿録,袍笏未復牙緋。”《宋史·选举志一》:“ 太平兴国 二年,御殿覆试,内出赋题,赋韵平侧相间,依次而用……凡五百餘人,皆赐袍笏。”《花月痕》第四三回:“忽见西边的门拥出许多侍女,宫妆艷服,手中有捧冠带的,有捧袍笏的,迎将出来。”
(2).泛指官服。 宋 刘克庄 《鹊桥仙·生日和居厚弟》词:“女孙笄珥,男孙袍笏,少长今朝咸集。” 清 钮琇 《觚賸·石言》:“所以怪石作贡,文石呈祥,甲乙品於 衞公 ,袍笏拜於 元章 。”
(3).借指有品级的文官。《新五代史·四夷附录一》:“ 梁 将篡 唐 , 晋王 李克用 使人聘于 契丹 ……既归而背约,遣使者袍笏 梅老 聘 梁 。” 清 顾炎武 《恭谒天寿山十三陵》诗:“石人十有二,袍笏兼戎装。”
词语解释:袍子  拼音:páo zǐ
有夹层的一种长衣。 唐 李肇 《唐国史补》卷下:“或有朝客讥 宋济 曰:‘近日白袍子何太纷纷?’ 济 曰:‘盖由緋袍子、紫袍子纷纷化使然也。’”《红楼梦》第三一回:“﹝他﹞把 宝兄弟 的袍子穿上,靴子也穿上,带子也繫上,猛一瞧,活脱儿就像是 宝兄弟 。” 鲁迅 《花边文学·洋服的没落》:“少年英俊之徒,不但自己必洋装,还厌恶别人穿袍子。”
词语解释:袍裤  拼音:páo kù
(1).即袍绔。 唐 薛逢 《宫词》:“遥窥正殿帘开处,袍袴宫人扫御牀。”参见“ 袍絝 ”。
(2).战袍,袴靴。军戎之服。亦指穿着军服的人。 唐 张鷟 《朝野佥载》卷二:“ 周岭 南首领 陈元光 设客,令一袍袴行酒。 光 怒,令拽出,遂杀之。”
词语解释:袍绔  拼音:páo kù
袍子和套裤。《后汉书·李忠传》“时 世祖 自解所佩綬以带 忠 ” 李贤 注引《东观记》:“上初至不脱衣带,衣服垢薄,使 忠 解澣长襦, 忠 更作新袍絝鲜支小单衣韤而上之。”
词语解释:袍靴  拼音:páo xuē
袍服和靴。 宋 洪迈 《夷坚支志丁·三赵失舟》:“若有物执其柁,即时沦覆……俄一笼漂至前,视之,则叔勅誥袍鞾之属,虽遭渰浸,略不污湿。” 王闿运 《〈衡阳县志〉序》:“自 康熙 以来,博洽太和,遂生优老,黄髮皤皤,或承银币,或受袍鞾。”
词语解释:袍花  拼音:páo huā
锦袍上的纹饰。 唐 白居易 《和春深》之四:“通犀排带胯,瑞鶻勘袍花。”
词语解释:袍袖  拼音:páo xiù
袍子的袖管。 宋 钱愐 《钱氏私志》:“ 徽皇 闻 米元章 有字学,一日於 瑶林殿 张绢图方广二丈许……召 米 书之,上出帘观看,令 梁师道 相伴赐酒果,乃反繫袍袖,跳跃便捷,落笔如云,龙蛇飞动。”《儿女英雄传》第三五回:“公子这才恭恭敬敬的放下袍袖儿来,待要给父母行礼。”
词语解释:袍带  拼音:páo dài
(1).锦袍腰带。古代君王和贵官的常服。《新唐书·西域传上·天竺》:“﹝ 南天竺 ﹞使者曰:‘蕃夷惟以袍带为宠。’帝以锦袍、金革带、鱼袋并七事赐之。” 宋 王闢之 《渑水燕谈录》卷一:“ 真宗 一日晚坐 承明殿 ,召学士对,既退,中人就院宣諭曰:‘朕适忘御袍带,卿无讶焉。’”《宋史·李继周传》:“ 至道 二年,授 西京 作坊副使,赐袍带、银綵、雕戈以宠之。”
(2).泛指长袍衣带。 清 赵翼 《瓯北诗话·陆放翁年谱》:“先生年十七,尚从师就业。与 许子威 辈同从 鲍季和 先生,晨兴必具袍带而去。”
词语解释:袍襟
衣襟
词语解释:袍鱼  拼音:páo yú
锦袍鱼袋。古代帝王常用作赏赐臣下的礼物。 宋 梅尧臣 《闻尹师鲁赴泾州幕》诗:“筹画当冕旒,袍鱼赐银茜。”
词语解释:袍袄  拼音:páo ǎo
(1).袍和袄。古代军戎服饰。指比铠甲轻便的战袍和战袄。盛行于 六朝 , 唐 宋 因之。《宋书·孔琳之传》:“昔事故之前,军器正用鎧而已,至於袍袄、裲襠,必俟战阵,实在库藏,永无损毁。”
(2).袍和袄。 隋 唐 官定常服。《新唐书·车服志》:“袍袄之制,三品以上服綾,以鶻衔瑞草,鴈衔綬带及双孔雀。”
词语解释:袍领  拼音:páo lǐng
袍子的领口。《北史·齐纪上·高祖神武帝》:“ 昂 先闻其兄死,以矟刺柱,伏壮士执 绍业 於路,得勑书於袍领,遂来奔。” 元 李孝光 《送达兼善典佥》诗:“绣鞍大马来如烟,学士翠雕袍领妍。”
词语解释:袍绔  拼音:páo kù
袍子和套裤。《后汉书·李忠传》“时 世祖 自解所佩綬以带 忠 ” 李贤 注引《东观记》:“上初至不脱衣带,衣服垢薄,使 忠 解澣长襦, 忠 更作新袍絝鲜支小单衣韤而上之。”
词语解释:袍襕  拼音:páo lán
泛指袍服。襴,襴衫。 唐 王建 《和少府崔卿微雪早朝》:“已傍祥鸞迷殿角,还穿瑞草入袍襴。”
词语解释:袍茧  拼音:páo jiǎn
亦作“ 袍襺 ”。 袍和襺。亦泛指袍服。《宋史·舆服志三》:“按 皇侃 説,祭服之下有袍茧,袍茧之下有中衣。” 张舜徽 《说文解字约注·衣部》“襺”:“襺乃袍之别名。襺之言茧也,谓裹其躯体上下相连也。襺之受义于茧,犹袍之受义于包耳。袍、襺析言虽殊,而外形一也。”
词语解释:袍袴
战袍,袴靴。军戎之服。亦指穿着军服的人
词语解释:袍铠  拼音:páo kǎi
战袍与铠甲。《三国演义》第五十回:“过了险峻,路稍平坦。 操 回顾止有三百餘骑随后,并无衣甲袍鎧整齐者。”《明史·李远传》:“ 远 以轻兵六千,诈为南军袍鎧,人插柳一枝於背,径 济寧 、 沙河 至 沛 ,无觉者。”
词语解释:袍杖  拼音:páo zhàng
战袍和兵器。《晋书·慕容宝载记》:“时大风雪,冻死者相枕于道, 宝 恐为 魏 军所及,命去袍杖戎器,寸刃无返。”参见“ 袍仗 ”。
词语解释:袍仗  拼音:páo zhàng
(1).战袍和兵器。借指军容。《新唐书·杨弘礼传》:“帝自山下望其众,袍仗精整,人人尽力,壮之。”
(2).指衣着打扮。《醉醒石》第八回:“他是箇聪明人儿,庞儿生得媚,袍仗儿也济楚。”
词语解释:袍服  拼音:páo fú
袍子。古代常用作官服。亦为长袍的通称。《宋史·职官志四》:“凡御殿、大礼前一日,请乘舆袞冕、镇圭、袍服於禁中以待进御,事已復还内库。” 清 叶梦珠 《阅世编·冠服》:“袍服,初尚长, 顺治 之末,短才及膝,今则又没髁矣。” 沉从文 《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明初制墨工人》:“本书( 李孝美 《墨谱》)虽刻于 明 弘治 时,工人一律 元 式方顶笠子帽。其中除二人上身赤裸,其他人都着 蒙古 人袍服。”
词语解释:袍带丑  拼音:páo dài chǒu
传统戏曲脚色行当。指穿蟒袍官服的丑角。京剧文丑的一种。扮演正反面角色的文武官员,大都说京白,也有说韵白的。一般讲究口齿伶俐,念白清脆。如《昭君出塞》中的 王龙 、《斩黄袍》中的 韩龙 等。
词语解释:袍皮老  拼音:páo pí lǎo
方言。对袍哥的蔑称。 李劼人 《天魔舞》第十九章:“有票的才准上车,连司机台上的客人都一样……这下,几个袍皮老都毛了,十几支手枪全亮了出来。”
词语解释:袍段  拼音:páo duàn
制袍用的料子。《南史·范晔传》:“ 法静 还, 义康 餉 熙先 铜匕铜镊袍段棊奩等物。”
词语解释:袍甲  拼音:páo jiǎ
战袍和铠甲。 南朝 齐 萧子良 《净住子·一志努力门》:“著弘誓鎧胄,被忍辱袍甲。”
词语解释:袍泽  拼音:páo zé
亦作“ 袍襗 ”。 战袍和衬衣。泽,通“ 襗 ”。《诗·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郑玄 笺:“襗,褻衣,近污垢。” 孔颖达 疏:“襗是袍类,故《论语》注云:‘褻衣,袍襗也。’”后遂称军队中同事为“袍泽”。 罗正纬 《滦州革命纪实初稿》:“五镇长官,多旧日袍泽,藉此渊源,重申前次独立之默契,事无不可成者。” 赵朴初 《读朱德委员长泸州诗敬作》诗:“旧时袍泽同盟侣,化为蛮触争蜗涎。”
词语解释:袍笏登场  拼音:páo hù dēng chǎng
穿官服执手板,登台演戏。比喻上台做官。多含讽刺意。 清 赵翼 《数月内频送南雷述庵淑斋诸人赴京补官戏作》诗之一:“袍笏登场也等閒,若他动色到柴关。” 陶菊隐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第二七章:“关于组织临时政府的问题, 段 已通电北方各省征求意见,只等回电一到,就要袍笏登场。”
词语解释:袍襺  拼音:páo jiǎn
见“ 袍茧 ”。
词语解释:袍茧  拼音:páo jiǎn
亦作“ 袍襺 ”。 袍和襺。亦泛指袍服。《宋史·舆服志三》:“按 皇侃 説,祭服之下有袍茧,袍茧之下有中衣。” 张舜徽 《说文解字约注·衣部》“襺”:“襺乃袍之别名。襺之言茧也,谓裹其躯体上下相连也。襺之受义于茧,犹袍之受义于包耳。袍、襺析言虽殊,而外形一也。”
词语解释:袍襗  拼音:páo zé
(1).袍和襗。亦泛指衬身单衫。《周礼·天官·玉府》“掌王之燕衣服” 汉 郑玄 注:“燕衣服者,巾絮寝衣袍襗之属。” 孙诒让 正义:“案泽、襗字通,《诗》笺、《杂记》注及《论语·乡党》 皇 疏引 郑 注并以袍泽为褻衣。盖凡著袍襺者必内著襗,次著袍,次著中衣,次加礼服为表。故 贾 《聘礼》疏云:‘凡服四时不同……’案 贾 説四时衣法甚覈。此注襗即衬身襌衫,袍即襦之长者,通言之亦得为襗。”
(2).见“ 袍泽 ”。
词语解释:袍泽  拼音:páo zé
亦作“ 袍襗 ”。 战袍和衬衣。泽,通“ 襗 ”。《诗·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郑玄 笺:“襗,褻衣,近污垢。” 孔颖达 疏:“襗是袍类,故《论语》注云:‘褻衣,袍襗也。’”后遂称军队中同事为“袍泽”。 罗正纬 《滦州革命纪实初稿》:“五镇长官,多旧日袍泽,藉此渊源,重申前次独立之默契,事无不可成者。” 赵朴初 《读朱德委员长泸州诗敬作》诗:“旧时袍泽同盟侣,化为蛮触争蜗涎。”
词语解释:袍帔  拼音:páo pèi
锦袍霞帔。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公主出降》:“又有宫嬪数十,皆真珠釵插吊朶玲瓏簇罗头面,红罗销金袍帔。”参阅 沉从文 《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宋皇后和宫女》
词语解释:袍界  拼音:páo jiè
指袍哥团体。 沙汀 《困兽记》三:“前年冬天又加入袍界,当了大爷了--可是讲他做什么呵!” 沙汀 《范老老师》:“那是个无业知识分子,高中卒业,去年冬天入了袍界。”
词语解释:袍褂党  拼音:páo guà dǎng
指 民国 初年穿长袍马褂以示反对共和的豪绅阶层。 鲁迅 《花边文学·洋服的没落》:“这故事颇为传诵一时,给袍褂党扬眉吐气。”
词语解释:袍褂  拼音:páo guà
(1).袍服和外褂。 清 代官服的主要组成部分。 清 昭槤 《啸亭杂录·服饰沿革》:“袍褂皆用密线缝纫,行列如绘,谓之实行。” 徐珂 《清稗类钞·服饰·成亲王之袍褂》:“﹝ 成哲亲王 ﹞所御袍褂极旧,然熨贴整削。”
(2).旧时男子所穿的长袍马褂。 曹禺 《日出》第一幕:“这一身衣服,使他显得异样怯弱、渺小,如一个婴儿裹在成人的袍褂里。”
词语解释:袍钾  拼音:páo jiǎ
战袍和铠甲。钾,同“ 甲 ”。《魏书·崔光传》:“左右僕侍,众过千百,扶衞跋涉,袍钾在身。”
词语解释:袍罩儿  拼音:páo zhào ér
套在袍子外面的大褂;罩袍
词语解释:袍表  拼音:páo biǎo
锦袍的面料。《晋书·桓冲传》:“三郡皆平。詔赐钱百万,袍表千端。”
词语解释:袍仗  拼音:páo zhàng
(1).战袍和兵器。借指军容。《新唐书·杨弘礼传》:“帝自山下望其众,袍仗精整,人人尽力,壮之。”
(2).指衣着打扮。《醉醒石》第八回:“他是箇聪明人儿,庞儿生得媚,袍仗儿也济楚。”
词语解释:袍套  拼音:páo tào
补服的别称。亦名外褂、外套。 徐珂 《清稗类钞·服饰·巴图鲁坎肩》:“京师盛行巴图鲁坎肩儿,各部司员见堂官往往服之,上加缨帽,南方呼为一字襟马甲,例须用皮者,衬於袍套之中。” 黄远庸 《历历伤心录》:“我们在 蒙古 不觉得,若到 北京 戴起顶子花翎,穿起补服袍套,自己也觉得不好过。” 周锡保 《中国古代服饰史》第十四章第二节:“至于袍套,即外褂的形式,在 清 初尚长,至 顺治 之末减短才及于膝,后又长至没髁。”
词语解释:袍哥  拼音:páo gē
(1).旧时活动于西南各省的帮会名。成员多数为城乡流氓无产者,成分复杂。 粟戡时 《湘路案》:“据彼等云, 四川 准备已甚充足,以袍哥、棒客为基础,人数众多,遍布全 川 。” 吴玉章 《从甲午战争前后到辛亥革命前后的回忆》十二:“我的大哥在 四川 哥老会中有相当地位……通过他的介绍,我就算入了袍哥。”
(2).指袍哥帮会成员。 李劼人 《死水微澜》第五部分二:“据说,袍哥刀客身上,纵就白刀子进、红刀子出、戳上几十个鲜红窟窿,倒不算什么,惟有被王法打了,不但辱没祖宗,就死了,也没脸变鬼。” 沙汀 《困兽记》十六:“多数本地客人,他同他们一般也都毫无交情可言。他们不是袍哥,就是粮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