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字词组
词语解释:布袋 拼音:bù dài
(1).布制的袋子。《隋书·食货志》:“有司尝进乾薑,以布袋贮之。”
(2).指招赘的女婿。或以为“补代”的音讹。 宋 朱翌 《猗觉寮杂记》卷上:“世号赘壻为布袋,多不晓其义。如入布袋,气不得出。顷附舟入 浙 ,有一同舟者号 李布袋 。篙人问其徒云:‘如何入舍壻谓之布袋?’众无语。忽一人曰:‘语讹也,谓之补代。人家有女无子,恐世代自此絶,不肯嫁出,招壻以补其世代尔。’此言絶有理。”一说作“布代”。参见“ 布代 ”。
词语解释:布代 拼音:bù dài
指招赘的女婿。词语解释:皮袋 拼音:pí dài
皮制的袋。借喻人畜的躯体。犹言臭皮囊。 元 宫天挺 《七里滩》第一折:“我比他穿衣服知箇暖凉,酒添的神气能荣旺,饭装的皮袋偏肥胖。” 明 李贽 《与耿楚倥书》:“世间万事皆假,人身皮袋亦假也。”词语解释:钵袋 拼音:bō dài
亦作“钵帒”。犹衣钵。佛教中由师授徒表示传法的袈裟和钵。引申为传授下来的思想、学术、技能等。 宋 陆游 《别建安》诗之一:“三十年来云水僧,常挑鉢帒繫行縢。” 宋 陆游 《示子聿》诗:“我死汝应传鉢袋,勉持愚直报明时。” 清 查慎行 《得树楼杂钞》卷十五:“鉢袋,犹禪家所云衣鉢也。惟 放翁 诗常用之。” 词语解释:夹袋 拼音:jiā dài
(1).衣服里面的口袋。《冷眼观》第一回:“我拿过翻开一望,见那书中记载的人名事实,倒有一大半是我夹袋里的东西,那著者竟是先得我心了。”
(2).见“ 夹袋中人物 ”。
词语解释:夹袋中人物 拼音:jiā dài zhōng rén wù
宋 朱熹 《五朝名臣言行录·丞相许国吕文穆公》:“公夹袋中有册子,每四方替罢謁见,必问其有何人才,客去随即疏之,悉分门类。或有一人而数人称之者,必贤也。朝廷求贤,取之囊中。故公为相,文武百官各称职者,以此。”《宋史·施师点传》:“ 师点 惓惓搜访人才,手书置夹袋中,谓 蜀 去朝廷远,人才难以自见, 蜀 士之贤者,使各疏其所知,差次其才行、文学,每有除授,必列陈之。”后成为收揽人才以备选用的典实。 明 张居正 《答总宪张崌崃言用人》:“别楮所荐诸贤,皆一时之俊,处吾夹袋中寧止朝夕。”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四二:“夹袋搜罗海内空,人才毕竟恃宗工。” 程善之 《革命后感事》诗:“人材夹袋搜奇诡,幕府权衡啟别科。”后称当权者的亲信或预备选用的人为“夹袋中人物”,本此。词语解释:饭袋 拼音:fàn dài
比喻只会吃饭而无所作为者。《类说》卷二二引 宋 陶岳 《荆湖近事》:“ 马氏 奢僭,诸院王子僕从烜赫;文武之道,未尝留意。时谓之酒囊饭袋。”《三侠五义》第六十回:“这样的酒囊饭袋之人,也敢称个‘侠’字,真真令人可笑!”词语解释:鱼袋 拼音:yú dài
唐 代官吏所佩盛放鱼符的袋。 宋 以后,无鱼符,仍佩鱼袋。《旧唐书·舆服志》:“ 咸亨 三年五月,五品以上赐新鱼袋,并饰以银…… 垂拱 二年正月,诸州都督刺史,并准京官带鱼袋。”《宋史·舆服志五》:“鱼袋。其制自 唐 始,盖以为符契也…… 宋 因之,其制以金银饰为鱼形,公服则繫於带而垂於后,以明贵贱,非復如 唐 之符契也。” 清 吴伟业 《即事》诗之七:“主持朝论垂鱼袋,料理军书下虎符。”参见“ 鱼符 ”。
词语解释:鱼符 拼音:yú fú
隋 唐 时朝廷颁发的符信,雕木或铸铜为鱼形,刻书其上,剖而分执之,以备符合为凭信,谓之“鱼符”,亦名鱼契。 隋 开皇 九年,始颁木鱼符于总管、刺史,雌一雄一。 唐 用铜鱼符,所以起军旅,易官长;又有随身鱼符,以金、银、铜为之,分别给亲王及五品以上官员,所以明贵贱,应征召。《隋书·高祖纪下》:“﹝ 开皇 九年闰月﹞丁丑,颁木鱼符於总管、刺史,雌一雄一。” 唐 陆龟蒙 《送董少卿游茅山》诗:“将随羽节朝珠闕,曾佩鱼符管 赤城 。” 宋 司马光 《论夜开宫门状》:“若以式律言之,夜开宫殿门及城门者,皆须有墨勑鱼符。” 明 张煌言 《即事柬定西侯》诗之一:“纵有鱼符专亦得,只今岂少 信陵君 。”词语解释:臭皮袋 拼音:chòu pí dài
见“ 臭皮囊 ”。
词语解释:臭皮囊 拼音:chòu pí náng
亦作“ 臭皮袋 ”。 喻指人之躯壳。释道以人体内多污秽不洁之物,如痰、涕、屎、尿等,故有是称。 宋 刘克庄 《寓言》诗:“赤肉团终当败坏,臭皮袋死尚贪痴。” 明 无名氏 《女姑姑》第四折:“终朝填满臭皮囊,何日超凡登彼岸。” 明 李贽 《复马历山书》:“甚快活,甚自在,但形神离矣,虽有快活自在不顾矣。此自是恋臭皮囊者宜为之,非达人事也。”《西游记》第二三回:“胜似在家贪血食,老来坠落臭皮囊。”《红楼梦》第八回:“ 女媧 炼石已荒唐,又向荒唐演大荒。失去本来真面目,幻来新就臭皮囊。”词语解释:金鱼袋 拼音:jīn yú dài
(1).鱼袋的一种。金饰,用以盛放金鱼符。 唐 制,三品以上官员佩金鱼袋。 宋 代无鱼符,官员公服则系鱼袋于带而垂于后,但不复如 唐 之符契。 唐 元稹 《秋分日祭百神文》:“皇帝遣通议大夫行内侍省常侍、赐紫金鱼袋李某,祭于百神之灵。” 宋 宋祁 《宋景文公笔记·释俗》:“近世授观察使者不带金鱼袋。初名臣 钱若水 拜观察使,佩鱼自若,人皆疑而问之。 若水 勌於酬辩,録 唐 故事一番在袖中,人问者,輙示之。”参阅《新唐书·车服志》、《宋史·舆服志五》。
(2).比喻高官显爵。 宋 梅尧臣 《十一日垂拱殿起居闻南捷》诗:“腰佩金鱼服金带,榻前拜跪称圣皇。” 明 郑若庸 《玉玦记·侵南》:“手中持玉节,腰下佩金鱼,脱却戎服。” 清 唐孙华 《次韵答倪草亭》之二:“逢时休羡金鱼佩,对景思倾药王船。”词语解释:招文袋 拼音:zhāo wén dài
古代一种挂在腰带上装文件或财物的小袋子。《水浒传》第十八回:“只见 何清 去身边招文袋内摸出一个经摺儿来,指道:‘这伙贼人都在上面。’”《水浒传》第二十回:“ 宋江 把那封书,就取了一条金子,和这书包了,插在招文袋内。”词语解释:白袋 拼音:bái dài
传说中的鱼名。《古谣谚·异鱼图赞补·海鹞白袋二鱼谣》:“海鷂风伯使,白袋雨师奴。”注:“又有白袋鱼,似牛而白,自海入江,则兆水泽。”词语解释:香袋 拼音:xiāng dài
盛香料的小袋子。古时人们常佩带在身上,用以辟秽恶之气,也作装饰品。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宋云惠生使西域》:“ 惠生 初发京师之日,皇太后勑付五色百尺幡千口,锦香袋五百枚。”《红楼梦》第十七回:“﹝ 黛玉 ﹞将前日 宝玉 嘱咐他没做完的香袋儿,拿起剪子来就铰。”词语解释:银鱼袋 拼音:yín yú dài
鱼袋之一种。以银饰,用以盛放银鱼符。 唐 李廓 《长安少年行》之三:“倒插银鱼袋,行随金犊车。” 清 袁枚 《随园随笔·赐金紫非本秩》:“紫綬则金鱼袋,青綬则银鱼袋。”参见“ 银鱼符 ”。
词语解释:银鱼符 拼音:yín yú fú
银质的鱼符。 唐 代授予五品以上官员佩带,用以表示品级身分。亦作发兵、出入宫门或城门之符信。 宋 李上交 《近事会元》卷一:“ 唐高祖 武德 元年九月改银菟符为银鱼符也。”亦省作“ 银鱼 ”。 唐 刘禹锡 《酬严给事贺加五品并简同制水部李郎中》:“初佩银鱼随仗入,宜乘白马退朝归。” 金 元好问 《寄程孙铁安》诗:“已能骑竹马,想亦爱银鱼。” 明 张煌言 《间行杂感》诗:“伏匿那能忘铁马,潜游犹觉负银鱼。”词语解释:书袋 拼音:shū dài
(1).装书卷、文件的口袋。 唐 王起 有《獭皮书袋赋》。见《文苑英华》卷一○六。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海叙不遇》:“ 平曾 謁 华州 李相 不遇,因吟一絶而去曰:‘……诗卷却抛书袋里,譬如閒看 华山 来。’”
(2). 金 大定 十六年规定的官吏佩饰,悬于束带,作为区别于士民的标志。其质料、颜色,因品级高下而有所不同。参阅《金史·舆服志下》。
(3).指古书词句。 清 沉起凤 《谐铎·十姨庙》:“五姨惯弄书袋,今止要集古人旧句,各成一律。” 邓广铭 《〈稼轩词编年笺注〉题记》:“ 辛稼轩 在写作歌词的时候,往往喜欢‘掉书袋’,在歌词当中使用很多的史事和典故。”参见“ 掉书袋 ”。
词语解释:掉书袋 拼音:diào shū dài
宋 马令 《南唐书·彭利用传》:“﹝ 利用 ﹞对家人稚子,下逮奴隶,言必据书史,断章破句,以代常谈、俗谓之掉书袋。”后因称喜欢引证古书,卖弄渊博为“掉书袋”。 宋 刘克庄 《跋刘叔安〈感秋八词〉》:“近岁 放翁 、 稼轩 ,一扫纤艳,不事斧凿,高则高矣,但时时掉书袋,要是一癖。” 夏衍 《谈做文章》:“搞文艺文化工作的人当然要尽可能的多读一些古今中外的书,但是不择对象地掉书袋子反而会显出作者的浅薄。”亦作“ 掉书语 ”、“ 掉书囊 ”。 宋 洪迈 《夷坚三志·南城毛道人》:“吾藜莧之肠,何能陪膏粱之腹,与读书人掉书语哉!” 清 钱谦益 《舟发潞河书事感怀》诗之四:“老去惟应思帝力,穷来只合掉书囊。”词语解释:传钵袋
犹传衣钵。谓继承祖业。 宋 陆游 《示子聿》诗:“我死汝应传鉢袋,勉持愚直报明时。”词语解释:口袋 拼音:kǒu dài
(1).衣兜。《儿女英雄传》第二回:“从此衙门内外人人抱怨,不説老爷清廉,倒道老爷呆气,都盼老爷高升,説:‘再要作下去,大家可就都扎上口袋嘴儿了!’” 丁玲 《奔》:“ 老龙 这时已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干馍啃着。” 曹禺 《日出》第一幕:“在 中国 他叫 张乔治 。回国来听说当过几任科长,现在口袋里很有几个钱。”
(2).用布、皮等做成的装东西的用具。《红楼梦》第四二回:“这两条口袋是你昨日装瓜果子来的,如今这一个里头装了两斗御田粳米。”《红楼梦》第六七回:“你倒是告诉买办,叫他多多做些小冷布口袋儿。” 茹志鹃 《剪辑错了的故事》:“老伴一看这情景就明白了,也不等他把话说完,就揭开小木柜,拎出个面口袋,摔到 老寿 怀里。”
(3).比喻类似口袋的包围圈。 江地 《捻军史初探·论西捻的抗清斗争》:“西捻军到达 西安 附近之 灞桥 ,将主力部队埋伏在 灞桥 十里坡 左近,张开口袋,但等着 刘蓉 清 军重新追回来。” 柳青 《铜墙铁壁》第七章:“等它钻深些,扎住口袋,看它往哪跑?”参见“ 口袋阵 ”。
词语解释:口袋阵 拼音:kǒu dài zhèn
类似口袋的包围阵势。 毕革飞 《看你认帐不认帐》诗:“忽听炮声轰隆响,才知进了口袋阵。”词语解释:符袋 拼音:fú dài
挂在小孩颈上的布制袋形护身符。 鲁迅 《故事新编·起死》:“因为孩子们的魂灵,要摄去垫鹿台脚了,真吓得大家鸡飞狗走,赶忙做起符袋来,给孩子们带上。” 王西彦 《古屋》第三部七:“当她最后也是最小的儿子离别时,她抚摸着他的头,他的耳朵,他挂在颈脖上的符袋。”词语解释:卸袋 拼音:xiè dài
在袋口切狭缝倒出袋内的颗粒物词语解释:卵袋 拼音:luǎn dài
阴囊。有时用作詈词。《西湖二集·吴越王再世索江山》:“在 吴越王 未遇之时,安身无处,这个卵袋,不值一文钱。”词语解释:叉袋 拼音:chā dài
袋口成叉角的麻袋或布袋。《水浒传》第六一回:“我那车子上叉袋里,已準备下一袋熟麻索。” 鲁迅 《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闰土 的父亲是小半天便能捕获几十只,装在叉袋里叫着撞着的。”词语解释:茄袋 拼音:jiā dài
一种制作精致的小包,俗称荷包。随身佩带作饰件,备放零钱或什物用。《宋史·舆服志六》载所获亡 金 国宝,内有丝袍、玉带、销金玉事、皮茄袋等法物。《金瓶梅词话》第二三回:“ 西门庆 道:‘我茄袋内还有一、二两,你拿去。’”词语解释:诗袋 拼音:shī dài
(1).即诗囊,贮放诗稿的袋子。 明 康海 《中山狼》第二折:“谁曾见这锦囊诗袋,却遮藏的虎党狐儕。”参见“ 诗囊 ”。
(2).比喻满腹诗才的人。《西湖二集·韩晋公人奁两赠》:“他见了 戎昱 这个诗袋子,好生欢喜。”
词语解释:诗囊 拼音:shī náng
贮放诗稿的袋子。语本 唐 李商隐 《李长吉小传》:“恒从小奚奴,骑距驴,背一古破锦囊,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 宋 陆游 《病中偶得名酒小醉作此篇是夕极寒》诗:“诗囊羞涩悲才尽,药裹纵横觉病增。” 清 周亮工 《寄闽南高云客蒋用弢谢尔将》诗:“难从酒伴浮三雅,自解诗囊咏七哀。” 梁启超 《腊八小饮》诗:“客怀澒洞诗囊窄,乡思低迷粥鼓遥。”词语解释:佩袋 拼音:pèi dài
以红纱制成的一种小袋子,专用以套在佩玉上。 明 沉德符 《野获编·礼部一·笏囊珮袋》:“古今制度,有一时创获,其后循用不可变者。如前代之笏囊,与本朝之佩袋是也。” 明 沉德符 《野获编·礼部一·笏囊珮袋》:“其佩忽与上佩相纠结,赖中官始得解。 敏行 惶怖伏罪,上特宥之。命自今普用佩袋,以红纱囊之。虽中外称便,而广除中清越之音减矣。”
装玉佩的纱袋。 清 褚人穫 《坚瓠九集·珮袋》:“ 嘉靖 中,世庙升殿,尚寳司卿 谢敏行 捧寳。玉珮飘颻,与上珮勾连不脱……因詔中外官俱製珮袋,以防勾结。”词语解释:传袋 拼音:chuán dài
见“ 传代 ”。
词语解释:传代 拼音:chuán dài
(1).亦作“ 传袋 ”。旧时婚俗,新妇进入大门的仪式。新妇舆轿临门,男家以袋铺地,新妇踏在上面进门,取传宗接代的吉兆。亦有用褥或席铺地的,故又称“传席”、“转席”。 唐 白居易 《和春深》诗:“何处春深好?春深嫁女家……青衣传毡褥,锦绣一条斜。”所言即指此。《再生缘》第二四回:“传袋传袋,子孙万代。”
(2).代代相传。 洪深 《走私》:“ 乾隆 窑青化磁, 李 家传代的,已经传了四代了。”词语解释:冰袋 拼音:bīng dài
医疗用具,可以装冰块的橡胶袋。用以敷在病人头、胸等部位,使局部的温度降低。词语解释:走袋 拼音:zǒu dài
旧俗婚礼时,新郎新娘踏过铺在地上的长串麻袋,以象征传宗接代。袋与代谐音。《新民晚报》1988.7.8:“‘揭盖’后喝‘交杯酒’,随后,司仪 陈教授 又喝:‘走袋!’”词语解释:风向袋
指示风向的圆锥形布袋,由红白相间的条纹布制成,挂在高杆上,袋口永远指着风来的方向,便于飞行员和地勤人员等了解风向。词语解释:飞鱼袋 拼音:fēi yú dài
一种装弓箭的袋子。《水浒传》第三五回:“ 花荣 便道:‘前面必有强人。’把鎗带住,取弓箭来整顿得端正,再插放飞鱼袋内。”词语解释:风向袋 拼音:fēng xiàng dài
指示风向的圆锥形布袋,由红白相间的条纹布制成,挂在高杆上,袋口永远指着风来的方向,便于飞行员和地勤人员等了解风向。词语解释:削尖脑袋 拼音:xuē jiān nǎo dài
形容一个人伪装,粉饰,拚命钻营的丑态词语解释:胡袋 拼音:hú dài
某些鸟类颔下的皮囊,也称喉囊。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禽一·鵚鹙》:“其嗉下亦有胡袋,如鵜鶘状。”词语解释:脑袋 拼音:nǎo dài
(1).头。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八:“乾撞杀 郑恒 那村厮!牙关紧,气堵了咽喉;脑袋裂,血污了阶址。” 元 石德玉 《紫云庭》第一折:“我但有些卧枕着牀脑袋疼,他委实却也心内惊。”《水浒传》第七七回:“近船来的,一棹竿一个,太阳上着的,脑袋上着的,面门上着的,都打下水去了。”《儿女英雄传》第三一回:“好囚攮的!在哪儿呢?让我瞧瞧他几颗脑袋。” 廖沫沙 《〈馀烬集〉自序》:“﹝高帽子﹞戴上一顶,被风吹落一顶,总套不住我这小小的脑袋。”
(2).犹脑筋。 茅盾 《喜剧》:“他的衣袋里已经没有四个铜子,他的脑袋里却装满了疑问。”参见“ 脑筋 ”。
词语解释:脑筋 拼音:nǎo jīn
(1).谓脑神经。指思维器官。亦指思考记忆等能力。 毛泽东 《学习和时局》:“脑筋这个机器的作用,是专门思想的。” 巴金 《家》三:“同情的念头把他们的脑筋占据了。” 徐迟 《在高炉上》:“我们没有图纸,事先也不能计划,一切得临时动脑筋。” 巴金 《关于龙虎狗》一:“现在想不起不要紧,以后会慢慢想起来的,我用不着在这件小事上多花费脑筋。”
(2).指思想意识。 毛泽东 《论人民民主专政》:“曾经留恋过别的东西的人们,有些人倒下去了,有些人觉悟过来了,有些人正在换脑筋。” 老舍 《龙须沟》第二幕:“您心里光知道有官儿,老脑筋!”词语解释:顺袋 拼音:shùn dài
古代一种挂在腰带上盛放物品的小袋。讲究的用彩色绸缎制成,镶边绣花,极为华丽。《金瓶梅词话》第十二回:“ 西门庆 拿剪刀,按妇人顶上,齐臻臻剪下一大柳来,用纸包放在顺袋内。”《初刻拍案惊奇》卷一:“恰遇一个瞽目先生敲着报君知走将来, 文若虚 伸手顺袋里,摸了一个钱,扯他一卦,问问财气看。”《红楼梦》第四回:“﹝门子﹞一面説,一面从顺袋中取出一张抄的‘护官符’来,递与 雨村 。”词语解释:背袋 拼音:bèi dài
背在背上的口袋。 郭小川 《秋日谈心》诗:“那时候啊,我们也真一无所言,肩膀上只有一杆破枪,背袋里只有一把黑豆。”词语解释:调书袋 拼音:diào shū dài
讥讽人说话写文章爱引用古人成句,以卖弄才学。 元 尚仲贤 《单鞭夺槊》第一折:“説话处调书袋,施礼数傲吾儕。”词语解释:邮袋 拼音:yóu dài
装邮件的囊袋。《人民邮电报》1991.1.8:“计算机在汇兑稽核、报刊要数、邮袋处理、邮运调度、挂号自动登单和邮政编码查询等方面得到应用。”词语解释:信袋 拼音:xìn dài
(1).加盖印信的封袋。《金史·世宗纪下》:“是日,命范铜为‘礼信之宝’,凡赐外方礼物,给信袋,则用之。”
(2).邮局用以装运信件的口袋。词语解释:二马车水烟袋 拼音:èr mǎ chē shuǐ yān dài
指烟管与贮烟筒分开的水烟袋。加底座把烟管与贮烟筒联为一体。《老残游记》第三回:“只见那公馆门口站了一个瘦长脸的人……手里捧了一支洋白铜二马车水烟袋。”词语解释:麻袋 拼音:má dài
用粗麻布做成的袋子。《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三回:“那工程委员听説用麻袋装土,乐得从中捞点好处。” 包天笑 《钏影楼回忆录·结婚》:“这时新郎倒行,新娘顺行,脚下则踏以麻袋(此种麻袋,都向米店中去借来),名之曰‘传代’。”词语解释:靸袋 拼音:sǎ dài
盛弓箭的袋子。词语解释:靫袋 拼音:chá dài
箭袋。 清 李渔 《奈何天·分扰》:“二军齐换女妆,一人戴凤冠,持锦幡,众佩弓箭靫袋上。”词语解释:入舍布袋
上门女婿词语解释:话布口袋
比喻一肚子的话词语解释:算囊,算袋
旧时百官贮放笔砚等的袋子词语解释:石灰布袋
比喻到处生事、惹祸,留下不好影响的人词语解释:马夹袋 拼音:mǎ jiā dài
见“ 马甲袋 ”。
词语解释:马甲袋 拼音:mǎ jiǎ dài
亦作“ 马夹袋 ”。 一种简易拎袋,因其形似马甲(背心)而名。《文汇报》1992.4.22:“药房尤其是中药房,备一点马夹袋,以便满足病人之急需,这也是便民服务的一项有益措施。”《新民晚报》1992.10.15:“现场有犯罪分子遗留的一只旧的全白的大号蛇皮袋,以及数只黑色的塑料马甲袋。”词语解释:马袋 拼音:mǎ dài
马包。 沙汀 《闯关》一:“他确定不下什么东西应该装在马袋里面,什么装进背包合适。”词语解释:马甲袋 拼音:mǎ jiǎ dài
亦作“ 马夹袋 ”。 一种简易拎袋,因其形似马甲(背心)而名。《文汇报》1992.4.22:“药房尤其是中药房,备一点马夹袋,以便满足病人之急需,这也是便民服务的一项有益措施。”《新民晚报》1992.10.15:“现场有犯罪分子遗留的一只旧的全白的大号蛇皮袋,以及数只黑色的塑料马甲袋。”词语解释:弓袋 拼音:gōng dài
即弓衣。词语解释:引袋 拼音:yǐn dài
招文袋。犹今之公文袋。《西游记》第九三回:“ 三藏 却穿了袈裟, 行者 拿了引袋同去。”《西游记》第九六回:“他将通关文牒的引袋儿掛在胸前。”词语解释:榆木脑袋 拼音:yú mù nǎo dài
比喻思想顽固。 谷峪 《新事新办》:“你娘不是那榆木脑袋!娶亲不坐轿,这年头净这么办的,俺也赞成。”亦作“ 榆木脑壳 ”。 刘绍棠 《柳伞》三:“‘大叔,谢谢您老人家!’ 黄金印 淌下了热泪,‘您敲开了我脖腔子上这颗榆木脑壳。’”词语解释:龟袋 拼音:guī dài
唐 武后 时官员的一种佩饰。《新唐书·车服志》:“ 天授 二年,改佩鱼皆为龟。其三品以上龟袋饰以金,四品以银,五品以铜; 中宗 初,罢龟袋,復给以鱼。” 宋 李上交 《近事会元》卷一:“ 久视 元年十月,职事三品已上龟帒,并用金饰。” 宋 孔平仲 《孔氏谈苑·鱼袋所起》:“ 三代 以韦为筭袋,盛筭子及小刀磨石等。 魏 易为龟袋。 唐 永徽 中,四品官并给随身鱼, 天后 改鱼为龟。”词语解释:榨袋 拼音:zhà dài
旧时酒坊中用来滤糟制酒的布袋。 元 李行道 《灰阑记》第三折:“我家卖酒十分快,乾浄济楚没人赛,茅厕边厢埋酒缸,裤子解来做醡袋。”词语解释:酒囊饭袋 拼音:jiǔ náng fàn dài
讥讽无能的人,只会吃喝,不会做事。《类说》卷二二引 宋 陶岳 《荆湖近事》:“ 马氏 奢僭,诸院王子僕从烜赫,文武之道,未尝留意。时谓之酒囊饭袋。” 明 吴炳 《西园记·冥拒》:“这酒囊饭袋,真是草包哩!”亦作“ 酒囊饭包 ”。 清 李渔 《意中缘·卷帘》:“念区区酒囊饭包,又谁知生来命高,没生涯,终朝醉饱,都倚着那妖嬈。”词语解释:钱袋 拼音:qián dài
装钱钞的小包。 茅盾 《子夜》十七:“姊姊,不是镇上 费小胡子 有一个电报来么?还搁在你的钱袋里呢!”词语解释:钊文袋 拼音:zhāo wén dài
即招文袋。古代一种挂在腰带上装文件或财物的小袋子。 明 许自昌 《水浒记·感愤》:“我起身得急了,把釗文袋遗失在房内。”词语解释:梢袋 拼音:shāo dài
褡裢。 周而复 等《牛永贵挂彩》第五场:“ 黑铁 他妈手拿着一个梢袋,梢袋上边一面写着‘ 河北 满城 ’,一面写着‘ 万成堂 李 ’,袋里装着二斤烙饼。”词语解释:掉文袋 拼音:diào wén dài
同“ 掉书袋 ”。 清 王韬 《淞滨琐话·画船纪艳》:“语甫罢,而 绣云 自舱内出,转询可作诗词否, 绣云 曰:‘儿是俗人,不解掉文袋。’” 鲁迅 《华盖集·我的“籍”和“系”》:“譬如,假使要掉文袋,可以说说‘桃红柳绿’,这些事是大家早已公认的,谁也不会说你错。”词语解释:掉书袋 拼音:diào shū dài
宋 马令 《南唐书·彭利用传》:“﹝ 利用 ﹞对家人稚子,下逮奴隶,言必据书史,断章破句,以代常谈、俗谓之掉书袋。”后因称喜欢引证古书,卖弄渊博为“掉书袋”。 宋 刘克庄 《跋刘叔安〈感秋八词〉》:“近岁 放翁 、 稼轩 ,一扫纤艳,不事斧凿,高则高矣,但时时掉书袋,要是一癖。” 夏衍 《谈做文章》:“搞文艺文化工作的人当然要尽可能的多读一些古今中外的书,但是不择对象地掉书袋子反而会显出作者的浅薄。”亦作“ 掉书语 ”、“ 掉书囊 ”。 宋 洪迈 《夷坚三志·南城毛道人》:“吾藜莧之肠,何能陪膏粱之腹,与读书人掉书语哉!” 清 钱谦益 《舟发潞河书事感怀》诗之四:“老去惟应思帝力,穷来只合掉书囊。”词语解释:小袋 拼音:xiǎo dài
用于装物或运物的小包。例如:子弹袋;烟叶袋。
;特指递送头等邮件或外交信函的、有封口装置的袋子
小而薄的包装用物(如信封或扁平的袋)
常指皮革或帆布制平底、附有背带的小包词语解释:撒袋 拼音:sā dài
盛弓和箭的袋。 元 关汉卿 《五侯宴》第二折:“左右,与我拾将那枝箭来,插在我这撒袋中。”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五:“ 文宗显皇帝 御用鞍一副、籐鞭一把、撒袋一副、弓四张、箭三十六枚。”参阅《清会典·武备·撒袋》。词语解释:火石袋 拼音:huǒ shí dài
贮放火石的袋子。古代作为一种服饰。 清 翟灏 《通俗编·服饰》:“案:古人取火之具,虽家居亦常佩。《礼记·内则》:子事父母,妇事舅姑,俱左佩金燧,右佩木燧,以备长者使令取火。但不知易燧以火石,肇端自何时也。”词语解释:封袋 拼音:fēng dài
即封套。 于伶 《七月流火》第七场:“拆开电报封袋,是一张盖有新四军正式关防的收据。”词语解释:烟袋 拼音:yān dài
亦作“烟袋”。 吸水烟或旱烟的用具。《儿女英雄传》第二八回:“太太把烟袋递给那丫鬟。” 丁玲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一:“老汉哒,哒,哒的敲着他的烟袋。” 周立波 《山乡巨变》上二:“ 李月辉 吸完一袋烟,在桌子脚上磕去烟袋的烟灰。”词语解释:旱烟袋 拼音:hàn yān dài
吸旱烟的用具。一般在细管的一端安着烟袋锅儿,可以装烟,另一端安着玉石、翡翠等的嘴儿,可以衔在嘴里吸。通称烟袋。 冰心 《六一姊》:“这是我们的旱烟袋。”词语解释:沙袋 拼音:shā dài
(1). 辽 金 时的一种刑具。用牛皮缝成长六寸,阔二寸,略似鞋底的袋,内装沙子,再连以尺把长的木柄,用以击打罪犯。 宋 宇文懋昭 《金志·科条》:“当其有国之初,刑法竝仍 辽 制,常刑之外,又有一物曰沙袋,以革为囊,实以沙石,繫於杖头。人有罪者,持以决其背……自 熙宗 立,始加损益,首除沙袋之制。”《辽史·刑法志上》:“有重罪者,将决以沙袋,先于脽骨之上及四周击之……沙袋者, 穆宗 时制,其制用熟皮合缝之,长六寸,广二寸,柄一尺许。”
(2).装着沙的袋子。大小不一,用于儿童游戏、打仗作掩护、防洪、防火、体育锻炼等。 冰心 《寄小读者》七:“海上的头三日,我竟完全回到小孩子的境地中去了,套圈子,抛沙袋,乐此不疲,过后又绝然不玩了。”
(3).方言。指为调节电灯灯头悬挂高低而装置的瓷瓶。因内装沙子,故称。 鲁迅 《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草一》:“一个电灯的另件,我叫得出六样:花线,灯泡,灯罩,沙袋,扑落,开关。但这是 上海 话,那后三个,在别处怕就行不通。”词语解释:水烟袋 拼音:shuǐ yān dài
亦作“ 水烟袋 ”。 一种用铜、竹等制成的吸烟用具。烟经水过滤而吸出,吸时发出咕噜噜的响声。也叫水烟壶、水烟筒。《官场现形记》第二回:“﹝ 钱典史 ﹞把壶放下,顺手拎过一支紫铜水烟袋,坐在床沿上吃水烟。”《老残游记》第三回:“﹝那人﹞手里捧了一支洋白铜二马车水烟袋,面带愁容。” 柳青 《铜墙铁壁》第二章:“他手里拿的水烟袋已经不是那根道地的土造‘羊腿把’了。”词语解释:水袋 拼音:shuǐ dài
古代一种灭火器。 明 茅元仪 辑《武备志·军资乘·器式一》:“水袋以牛马杂畜皮浑脱为袋,贮水三四石,以大竹一丈去节缚放袋口。若火焚楼棚,则以壮士三五人持袋口,向火蹙水注之。每门置两具。”词语解释:料袋 拼音:liào dài
出门人随身携带的用以装干粮、钱物的袋子。《水浒传》第五七回:“ 呼延灼 把腰里料袋解下来,取出些金带倒换的碎银两,把与酒保。”《水浒传》第七三回:“便叫煮下乾肉,做下蒸饼,各把料袋装了,拴在身边。”词语解释:愁布袋 拼音:chóu bù dài
喻招惹忧烦的事情。 元 纪君祥 《赵氏孤儿》第二折:“老宰辅,你好好的在家,我 程婴 不识进退,平白地将着这愁布袋连累你老宰辅。”《二刻拍案惊奇》卷五:“别人做了歹事,把个愁布袋丢在这里,替他顶死不成?”词语解释:暖水袋 拼音:nuǎn shuǐ dài
即热水袋。日常生活中使用的一种橡皮袋,装入热水后,可以取暖或用于热敷。 杜鹏程 《延安人》:“她左手提个小包,右手拿个红橡皮暖水袋。”词语解释:算袋 拼音:suàn dài
亦作“ 算帒 ”。 旧时百官贮放笔砚等的袋子。《资治通鉴·唐则天后神功元年》:“赐以緋算袋。” 胡三省 注:“ 唐 初职事官,三品以上赐金装刀、礪石,一品以下则有手巾、算袋。 开元 以后,百官朔望朝参,外官衙日,则佩算袋,各随其所服之色,餘日则否。” 宋 李上交 《近事会元》卷一:“腰带乃是九环十三环带也……环以佩鱼龟算帒等也。”词语解释:筲袋 拼音:shāo dài
竹制盛器。《儒林外史》第五一回:“梢公背了一个筲袋,上了船,急急的开了。”词语解释:热水袋 拼音:rè shuǐ dài
盛热水的橡胶袋。用于热敷或取暖。 曹禺 《日出》第一幕:“你拿着我这个热水袋,你看,这不好了么?”词语解释:稍袋 拼音:shāo dài
厚粗布口袋。《儒林外史》第五回:“ 严乡绅 执意不肯,把小的的驴和米同稍袋都叫人短了家去。”《儒林外史》第三二回:“卖了一千几百两银子,拿稍袋装了来家。”词语解释:被袋 拼音:bèi dài
即被囊。 唐 李匡乂 《资暇集》卷下:“被袋,非古制,不知孰起也。比者远游行则用。 大和 九年,以十家之累者,邐迤窜謫,人人皆不自期,常虞仓卒之遣,每出私第,咸备四时服用。旧以细革为腰囊,置於殿乘,至是服用既繁,乃以被袋易之,成俗于今。 大中 已来, 吴 人亦结丝为之。”参见“ 被囊 ”。
词语解释:被囊 拼音:bèi náng
放置被褥衣物的行李袋。《晋书·惠帝纪》:“ 颖 与帝单车走 洛阳 ,服御分散,仓卒上下无齎,侍中黄门被囊中齎私钱三千,詔贷用。”《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二:“只见墙上有两件东西扑搭地丢将出来,急走上前看时,却是两个被囊。” 邵荃麟 《客人》:“巨大而伛偻的身体……背上压着一个庞大的黄色被囊,腰旁又拖着一只精致发亮的绿色皮箱。”词语解释:绯鱼袋 拼音:fēi yú dài
指绯衣与鱼符袋。旧时朝官的服饰。 唐 制:五品以上佩鱼符袋, 宋 因之。 唐 韩愈 《董公行状》:“入翰林为学士,三年出入左右,天子以为谨愿,赐緋鱼袋。”《续资治通鉴·宋高宗绍兴十二年》:“右承奉郎、赐緋鱼袋 张宗元 为右宣议郎、直秘阁。”亦省作“ 緋鱼 ”。《新唐书·王正雅传》:“ 穆宗 时,京邑多盗贼, 正雅 以 万年 令威震豪强,尹 柳公绰 言其能,就赐緋鱼,累擢 汝州 刺史。” 宋 王安石 《梅公神道碑》:“馆之 集贤 ,赐服緋鱼。”词语解释:网袋 拼音:wǎng dài
用线编结成的网状口袋,用以贮物。 宋 赵昇 《朝野类要·馀纪》:“侍从以上资格者,官告皆有紫丝银鐸铃,网袋贮之。”《花城》1981年第5期:“来,我给你提网袋。”词语解释:嗉袋 拼音:sù dài
(1).即嗉囊。
(2).指猿猴类、啮齿类的颊囊。《西游记》第三九回:“原来那猴子頦下有嗉袋儿,他把那金丹噙在嗉袋里。”词语解释:肉袋 拼音:ròu dài
比喻无能的人。《三国演义》第二三回:“ 衡 ( 禰衡 )笑曰:‘公言差矣!此等人物,吾尽识之: 荀彧 可使弔丧问疾, 荀攸 可使看坟守墓……其餘皆是衣架,饭囊,酒桶,肉袋耳!’”词语解释:缠袋 拼音:chán dài
束腰的宽带。上有口。《水浒传》第六二回:“﹝ 石秀 ﹞腰繫緋红缠袋,脚穿踢土皮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