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十二侵平声 [chén][jīn,力所胜任][rén,负荷][cēn shēn,参差,人参][详注1][xín][详注2][详注3][《集韻》於金切,音隂。草木蔭翳也。][详注4][同吟]澿


注1:南 【韻補】叶尼心切。【詩·邶風】遠送于南。沈重讀。
注2:黔 《广韵》巨金切《集韵》《韵会》《正韵》渠金切,音琴。黔羸,神名。《楚辞·远游》造黔羸而见之兮。亦作黔雷。《司马相如·大人赋》左玄冥而右黔雷。《注》神名。
注3:湛 与沈同。《史记·司马相如传》湛恩汪濊。又音淫。与霪同。久雨也。《王充·论衡》变复之象,以久雨为湛。
注4:渗 《集韻》《韻會》疎簪切,音森。淋滲,毛羽始生貌。《木華·海賦》鶴子淋滲。又《集韻》《類篇》千尋切,音侵。與浸同。浸淫漸漬也。
末字词组
青衿盈衿分衿促衿联衿倾衿洽衿褫衿
子衿披衿罗衿胸衿凭衿连衿敛衿割衿
佩衿捉衿喉衿冲衿虚衿懦衿弹冠振衿神衿
翠衿沾衿施衿贫衿霸衿指腹割衿绅衿婴衿
衣衿抚衿开衿冰衿泪下沾衿惫衿劣衿 

词语解释:青衿  拼音:qīng jīn
(1).青色交领的长衫。古代学子和 明 清 秀才的常服。《诗·郑风·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毛 传:“青衿,青领也。学子之所服。” 北周 庾信 《谢赵王赉息丝布启》:“青衿宜袭,书生无废学之诗;春服既成,童子得 雩 沂 之舞。”《新唐书·礼乐志九》:“其日,鑾驾将至,先置之官就门外位,学生俱青衿服,入就位。”《儒林外史》第四四回:“蒙前任大宗师考补博士弟子员。这领青衿不为希罕,却喜小侄的文章前三天满城都传遍了。”
(2).借指学子。 明 清 亦指秀才。《魏书·逸士传·李谧》:“方欲训彼青衿,宣扬坟典。” 唐 杨炯 《大唐益州大都督府新都县学先圣庙堂碑文》:“絳帐语道,青衿质疑。”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四》:“身列青衿,败检酿命。”自注:“科举时称秀才为青衿。” 康有为 《大同书》甲部第一章:“ 明 以来之文臣不为公侯,必待艰难考试乃得青衿。”
(3).穿青色衣服的人。多指青少年。 宋 苏轼 《坤城节集英殿宴教坊词·放小儿队》:“青衿旅进,虽末技而毕陈;黄屋天临,知下情之无壅。”
词语解释:子衿  拼音:zǐ jīn
(1).《诗·郑风》篇名。《诗序》以为刺“学校废”,谓“乱世则学校不脩焉”。 朱熹 集传则说“此亦淫奔之诗。” 晋 葛洪 《抱朴子·勖学》:“汲汲於进趋,悒闷於否滞者,岂能舍至易速达之通涂,而守甚难必穷之塞路乎!此川上所以无人,《子衿》之所为作,愍俗者所以痛心而长慨,忧道者所以含悲而頽思也。” 南朝 梁 任昉 《天监三年策秀才文》之二:“鸣鸟薎闻,《子衿》不作。”
(2).《诗·郑风·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毛 传:“青衿,青领也。学子之所服。”后因称学子、生员为“子衿”。 明 沉德符 《野获编·科场二·北场口语之多》:“然向来被议者,主试皆南人,举子皆胄监,岂畿辅子衿,皆曾史耶?”
词语解释:佩衿  拼音:pèi jīn
《诗·郑风·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毛 传:“青衿,青领也,学子之所服……佩,佩玉也,士佩瓀珉而青组綬。”后因称士子为“佩衿”。 宋 俞文豹 《吹剑四录》:“置我佩衿於城闕,虽区处之未遑;藉卿弹压於京师,实观瞻之攸係。”
词语解释:翠衿  拼音:cuì jīn
亦作“ 翠襟 ”。
(1).指鹦鹉胸前的翠色羽毛。《文选·祢衡〈鹦鹉赋〉》:“紺趾丹觜,緑衣翠衿。” 刘良 注:“胸前翠色,故云翠衿。” 唐 杜甫 《鹦鹉》诗:“翠衿浑短尽,红觜漫多知。” 宋 贺铸 《减字浣溪沙》词:“鸚鵡无言理翠襟,杏花零落昼阴阴。”
(2).指鹦鹉。 唐 杜牧 《为人题赠》诗:“兰径飞蝴蝶,筠笼语翠襟。”
词语解释:衣衿  拼音:yī jīn
见“ 衣襟 ”。
词语解释:衣襟  拼音:yī jīn
亦作“ 衣衿 ”。 古代指交领或衣下掩裳际处。后亦指上衣的前幅。 汉 王粲 《七哀诗》之二:“迅风拂裳袂,白露霑衣襟。”《北史·酷吏传·田式》:“其所爱奴,尝诣 式 白事,有虫上其衣衿,挥袖拂去之, 式 以为慢己,立棒杀之。” 清 吴伟业 《吴门遇刘雪舫》诗:“已矣勿復言,涕下沾衣襟。” 茹志鹃 《高高的白杨树》:“说完,她撩起衣襟狠狠的抹了把脸,提起小桶,就往外走。”
词语解释:盈衿  拼音:yíng jīn
犹满胸,满怀。 晋 陆机 《赴洛》诗:“佇立愾我嘆,寤寐涕盈衿。”
词语解释:披衿  拼音:pī jīn
见“ 披襟 ”。
词语解释:披襟  拼音:pī jīn
(1).敝开衣襟。多喻舒畅心怀。 战国 楚 宋玉 《风赋》:“有风颯然而至,王廼披襟而当之曰:‘快哉此风!’” 宋 张景星 《秋日白鹭亭》诗:“开樽屏丝竹,披襟向萧籟。” 清 杜岕 《张大育头陀抱琴来同孟新听弹》诗:“一曲《涂山操》,披襟此日过。”
(2).指衣衫破烂,把衣襟拖挂下来。 郭沫若 《洪波曲》第十四章二:“那些壮丁们在每一个人身上穿着一件卫生衣……大框小洞,带片披襟,甚至有的一边袖筒短了一截。”
(3).亦作“ 披衿 ”。犹披心。谓推诚相与。《晋书·周顗传》:“ 伯仁 总角於东宫相遇,一面披襟,便许之三事,何图不幸自貽王法。”《艺文类聚》卷五五引 南朝 梁 王僧孺 《〈临海伏府君集〉序》:“与君道合神遇,投分披衿。” 唐 杜甫 《奉赠卢五丈参谋琚》诗:“入幕知 孙楚 ,披襟得 郑侨 。” 清 陈盟 《与亲友话旧》诗:“所愿故乡归有路,披襟重话再生欢。”
词语解释:捉衿  拼音:zhuō jīn
见“ 捉衿见肘 ”。
词语解释:沾衿  拼音:zhān jīn
同“ 沾襟 ”。 《列子·黄帝》:“ 列子 入,涕泣沾衿。”《孔子家语·辩物》:“反袂拭面,涕泣沾衿。”
词语解释:抚衿  拼音:fǔ jīn
见“ 抚襟 ”。
词语解释:抚襟  拼音:fǔ jīn
亦作“ 抚衿 ”。 抚摸衣襟。表示感叹。《汉书·邹阳传》:“功义如此,尚见疑於上,胁肩低首,絫足抚衿,使有自悔不前之心。” 晋 潘岳 《悼亡诗》之二:“抚衿长叹息,不觉涕霑胸。” 南朝 梁 江淹 《杂体诗·效潘岳〈悼亡〉》:“抚襟悼寂寞,怳然若有失。”
词语解释:分衿  拼音:fēn jīn
别离。《天雨花》第十八回:“是了,多因言及分衿事,一曲阳关尽泪淋。”
词语解释:罗衿  拼音:luó jīn
罗衣的襟。 三国 魏 曹植 《种葛篇》:“攀枝长叹息,泪下沾罗衿。”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甄后》:“犬断索咋女,女骇走,罗衿断。”
词语解释:喉衿  拼音:hóu jīn
亦作“ 喉襟 ”。
(1).喻纲领,要领。 汉 赵岐 《〈孟子〉题辞》:“《论语》者,五经之錧鎋,六蓺之喉衿也。” 宋 程大昌 《考古编·诗论》:“然则古序也者,其《诗》之喉襟也歟!”
(2).喻要害之地。《晋书·石勒载记上》:“ 鄴 有 三臺 之固,西接 平阳 ,四塞山河,有喉衿之势。” 金 邓千江 《望海潮·上兰州守》词:“营屯绣错,山形米聚,喉襟百二 秦 关。” 明 李东阳 《天津卫城修造记》:“矧畿辅之近,喉襟之要,拥重兵,置羣士,而无以控制统驭之,其可哉?”
词语解释:施衿  拼音:shī jīn
古代婚礼仪式之一。女子出嫁时,其母为之整衿。《仪礼·士昏礼》:“母施衿结帨,曰:‘勉之敬之,夙夜无违宫事。’”后用以称女子出嫁。 南朝 梁 沉约 《奏弹王源》:“买妾纳媵,因聘为资;施衿之费,化充牀笫;鄙情赘行,造次以之。” 北周 庾信 《周赵国公夫人纥豆陵氏墓志铭》:“施衿 赵 北,侍母 秦 南。” 倪璠 注:“施衿 赵 北,谓娉於 赵国 也。”
词语解释:开衿  拼音:kāi jīn
同“ 开襟 ”。 南朝 梁 沉约 《游沉道士馆》诗:“开衿濯寒水,解带临清风。”
词语解释:促衿  拼音:cù jīn
紧身的衣襟。 南朝 宋 谢灵运 《晚出西射堂》诗:“抚镜华緇鬢,揽带缓促衿。”
词语解释:胸衿  拼音:xiōng jīn
见“ 胸襟 ”。
词语解释:胸襟  拼音:xiōng jīn
亦作“ 胸衿 ”。
(1).犹胸境。指心情、志趣、抱负等。《艺文类聚》卷七引 晋 刘伶 《北芒客舍》诗:“长笛响中夕,闻此消胸衿。” 南朝 宋 谢灵运 《入道至人赋》:“超埃尘以贞观,何落落此胸襟。” 唐 李白 《赠崔侍御》诗:“ 洛阳 因 剧孟 ,託宿话胸襟。” 唐 顾况 《酬房杭州》诗:“故人牧 餘杭 ,留我披胸衿。”《封神演义》第四九回:“此人名为闲士,腹内必有胸襟。” 魏巍 《东方》第四部第二四章:“他们那种大公无私的品质,有我无敌的英雄气概和开阔的胸襟,给了她很深的印象。”
(2).犹胸怀。指心里头。《南齐书·竟陵王子良等传论》:“情伪之事,不经耳目,忧惧之道,未涉胸衿。”《南史·文学传·颜协》:“而胸衿夷坦,有士君子之操焉。” 唐 杜甫 《阻雨不得归瀼西甘林》诗之三:“虚徐五株态,侧塞烦胸襟。”《敦煌变文集·降魔变文》:“辅国贤相厥号 须达多 ,善几策於胸衿,洞时机於即代。” 清 李渔 《蜃中楼·双订》:“旷充眼界惟观海,盪涤胸襟是听潮。” 丁玲 《韦护》第一章四:“自然的美景将她们的胸襟洗涤得不染一点尘浊。”
(3).犹臆测。《敦煌变文集·降魔变文》:“此乃诗书所载,非擅胸襟。” 宋 孙光宪 《北梦琐言》卷四:“自 贺隐 物故,率由胸襟,加以骋辩陵人,又多矜伐,为识者所鄙。”
(4).人体或衣服上身前面的部分。 梁斌 《播火记》四十:“他用手紧紧按住胸襟,眼睛对着月光,射出一种焦躁的光芒。” 邹荻帆 《星汉灿烂·红花绿叶扶》:“体育馆好像一个穿着天青色春装的少女,把花枝佩带在胸襟。”
词语解释:冲衿  拼音:chōng jīn
见“ 冲襟 ”。
词语解释:冲襟  拼音:chōng jīn
亦作“ 冲衿 ”。亦作“冲襟”。 旷淡的胸怀。《晋书·王湛王述等传论》:“ 怀祖 鉴局夷远,冲衿玉粹。” 唐 王勃 《七夕赋》:“矜雅范而霜厉,穆冲襟而烟眇。” 唐 白居易 《祭中书韦相公文》:“惟公世禄官业,家行士风,茂学清词,冲襟弘度。” 清 陈田 《明诗纪事戊籤·杨巍》:“《梦山集》五律最胜……自书存稿后,乃谓得於 曹纪山 、 吕时臣 为多,雅抱冲襟,令人翛然意远。”
词语解释:贫衿  拼音:pín jīn
贫苦的生员。衿,青衿,生员所服。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升迁·查税契》:“至贫衿、衙役,例於即官、卸事时乞恩讨印,亦宜酌从,以示加惠。”
词语解释:冰衿  拼音:bīng jīn
犹拂袖。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规箴》:“ 郗太尉 晚节好谈,既雅非所经,而甚矜之。后朝覲,以 王丞相 末年多可恨,每见,必欲苦相规诫。 王公 知其意,每引作它言。临还镇,故命驾诣丞相,丞相翘须厉色上坐。便言:‘方当乖别,必欲言其所见。’意满口重,辞殊不流。 王公 摄其次曰:‘后面未期,亦欲尽所怀,愿公勿復谈。’ 郗 遂大瞋,冰衿而出,不得一言。”
词语解释:联衿  拼音:lián jīn
见“ 联襟 ”。
词语解释:联襟  拼音:lián jīn
亦作“ 联衿 ”。 夫婿间的相互称呼。 明 朱国祯 《涌幢小品·夏贵溪》:“﹝ 夏贵溪 妾﹞ 苏 , 广陵 人,其父曰 纲 ,少女适 曾石塘 铣 ,与 贵溪 为联衿。” 沙汀 《祖父的故事·生日》:“接着掏出折得方方正正的手巾,揩揩鼻头,又揩揩嘴,最后揣进荷包,和那联襟攀谈起来。”
词语解释:凭衿  拼音:píng jīn
寄托胸怀。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巨洋水》:“閒居倦想,提琴命友,嬉娱永日,桂笋寻波,轻林委浪,琴歌既洽,欢情亦畅,是焉栖寄,寔可凭衿。”
词语解释:虚衿  拼音:xū jīn
虚怀,虚心。《北史·卢玄传》:“ 道将 涉猎经史,风气謇諤,颇有文才,为一家后来之冠……彭城王 勰 、 任城王 澄 皆虚衿相待。”《隋书·史万岁传》:“﹝ 史万岁 ﹞以功进位柱国。 晋王 广 虚衿敬之,待以交友之礼。”
词语解释:霸衿  拼音:bà jīn
指地方上有权势的士绅。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钱穀·革官银匠》:“若其势宦霸衿,即低潮自封,银匠安能过问。”
词语解释:泪下沾衿
流泪很多;沾湿衣襟
词语解释:倾衿  拼音:qīng jīn
见“ 倾襟 ”。
词语解释:倾襟  拼音:qīng jīn
亦作“ 倾衿 ”。 推诚相待。 南朝 梁 陶弘景 《周氏冥通记》卷三:“我昔微游於世,数经诣之,乃能倾襟。”《魏书·彭城王元勰传》:“初, 勰 之定 寿春 也,获 萧寳卷 ……等数人, 勰 倾衿礼之,常参坐席。” 清 昭槤 《啸亭杂录·尹文端公》:“闻人才后进,则倾衿推轂,提训孳孳。” 清 梁章鉅 《归田琐记·楹联賸话》:“寄輓 归安 沉香城 别驾云: 淮浦 最倾襟,脱颖为君欣得地; 吴门 方扫榻,遗函报我已升天。”
词语解释:连衿  拼音:lián jīn
犹连襟。 清 赵翼 《陔馀丛考·连衿》:“《尔雅》:‘两壻相谓曰亚。’註云:‘今 江 东人呼为僚壻’……《嬾真子》録云:‘ 江 北人呼连裌,又呼连衿也。’”《娱目醒心编》卷十二第一回:“两人又晓得妻子结拜过姊妹的,将来是结义连衿,愈加亲热。”参见“ 连襟 ”。
词语解释:连襟  拼音:lián jīn
(1).谓彼此知心。襟,胸怀。 唐 骆宾王 《秋日与群公宴序》:“既而誓敦交道,俱忘白首之情;款尔连襟,共挹青田之酒。”
(2).姊妹丈夫之互称或合称。 宋 马永卿 《嬾真子》卷二:“《尔雅》曰:两壻相谓为亚。注云:今 江 东人呼同门为僚壻。《严助传》呼友壻, 江 北人呼连袂,又呼连襟。” 清 顾张思 《土风录》卷十六:“姊妹之夫曰连襟。” 沙汀 《呼嚎》:“乡长同主席是连襟,诨名 王水公爷 ,因为你一沾上他就会坏事。”
词语解释:懦衿  拼音:nuò jīn
文弱书生。衿,青衿。古时学子所穿的服装。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莅任·谒庙行香》:“如此,懦衿之屈忿当伸,而假公者亦不得遽逞其志矣。”
词语解释:指腹割衿  拼音:zhǐ fù gē jīn
指腹,谓指腹为婚;割衿,谓割取幼儿衣襟为信物,预定婚约。《元史·刑法志二》:“诸男女议婚,有以指腹割衿为定者,禁之。”亦作“ 指腹裁襟 ”。 明 汤显祖 《牡丹亭·硬拷》:“我女已亡故三年,不説到纳采下茶,便是指腹裁襟,一些没有。”参见“ 指腹为亲 ”。
词语解释:指腹为亲  拼音:zhǐ fù wéi qīn
旧时包办婚姻的一种。双方尚在胎中,由父母预定,如为一男一女,即成立婚约。《魏书·王宝兴传》:“初, 宝兴 母及 遐 妻俱孕, 浩 谓曰:‘汝等将来所生,皆我之自出,可指腹为亲。’”亦作“ 指腹为婚 ”。 宋 司马光 《司马氏书仪·婚仪》:“世俗好於襁褓童幼之时轻许为婚,亦有指腹为婚者。”《初刻拍案惊奇》卷三三:“因为 李社长 与 刘 家交厚,从未生时指腹为婚。”《红楼梦》第六四回:“﹝ 张华 父﹞因与 尤老娘 前夫相好,所以将 张华 与 尤二姐 指腹为婚。”《广西壮族文学》第二编第四章:“﹝ 毛红 和 玉音 ﹞在他们出世以前,已经被指腹为婚。”亦省作“ 指腹 ”。 明 高濂 《玉簪记·合庆》:“京兆府当年指腹,女贞观重会玉簪。”
词语解释:惫衿  拼音:bèi jīn
惫赖秀才。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莅任·忍性气》:“在 郯 有劣衿某者,以本社民粮百餘金,悉为包揽……某之父亦惫衿也。”
词语解释:洽衿  拼音:qià jīn
沾湿衣襟。 汉 贾谊 《新书·淮难》:“少壮闻父辱状,是立咫泣洽衿,卧咫泣交项。”
词语解释:敛衿  拼音:liǎn jīn
犹敛衽。
词语解释:弹冠振衿  拼音:tán guān zhèn jīn
见“弹冠振衣。”
词语解释:绅衿  拼音:shēn jīn
绅,绅士,有官职而退居在乡者;衿,青衿,生员所服,指生员。泛指地方上体面的人。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盗户》:“ 章丘 漕粮徭役,以及徵收火耗,小民常数倍於绅衿。”《儒林外史》第四回:“合城绅衿都来吊唁。” 吴晗 《吾人并非为制造一批百万富翁而战》:“这些百万富豪身份不同,有的是现任官吏,有的是乡镇保甲长,有的是军人,有的是绅衿。”
词语解释:劣衿  拼音:liè jīn
品行恶劣的生员。衿,青衿,旧代指读书人。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莅任·忍性气》:“迨 鸿 继补 东光 ,有劣衿某,平日把持衙门,包揽赋税,无异彼生。”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立宪纪闻》:“今地方官所严惩者有四:劣绅也,劣衿也,土豪也,讼棍也。”
词语解释:褫衿  拼音:chǐ jīn
剥去衣冠。旧时生员等犯罪,必先由学官褫夺衣冠,革除功名之后,才能动刑拷问。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姚安》:“ 宫翁 忿质官。官收 姚 ,褫衿苦械。”
词语解释:割衿  拼音:gē jīn
《旧五代史·唐书·王鎔传》:“ 庄宗 以 鎔 父友,曲加敬异,为之声歌, 鎔 亦报之,谓 庄宗 为四十六舅。中饮, 庄宗 抽佩刀断衿为盟,许女妻 鎔 子 昭诲 。”后因以“割衿”谓割下衣襟交给对方,作为儿女许婚的信物。《元史·刑法志二》:“诸男女议婚,有以指腹割衿为定者,禁之。”
词语解释:神衿  拼音:shén jīn
(1).神情气度。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识鉴》:“ 卫玠 年五岁,神衿可爱。”
(2).见“ 神襟 ”。
词语解释:神襟  拼音:shén jīn
亦作“ 神衿 ”。 胸怀。《文选·谢朓〈齐敬皇后哀策文〉》:“睿问川流,神襟兰郁。” 吕延济 注:“襟,胸怀也。” 南朝 陈 徐陵 《新亭送别应令》诗:“神襟爱远别,流涕极清 漳 。” 宋 朱熹 《泉硖》诗:“何必问真源,神衿一萧爽。” 元 钱选 《题浮玉山居图》诗:“神襟軼寥廓,兴寄挥五絃。”
词语解释:婴衿  拼音:yīng jīn
犹衿缨。谓结缨于襟。引申为萦怀。婴,通“ 缨 ”。衿,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