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十五咸平声 [名词][书函,名词][jiān,监察][《集韵》鱼衔切。岩字省文。详山部岩字注。][chán][音杉。屋翼也。]縿[详注1][xián]


注1:淊 《说文》泥水淊淊也。一曰缲丝汤。㶘淊,水满也。《类篇》与滟同。潋滟,水满貌。淊淊,水淖。
共83,分2页显示   1  2 下一页
末字词组
青衫襕衫披衫裙衫蒙衫铁布衫小布衫袷衫
征衫绯衫夹衫偏衫胯衫棠苎襕衫滑雪衫衬衫
罗衫蓝衫紫衫白苎衫叠垛衫迭垛衫牟衫一品白衫
布衫从事衫白蕉衫黄罗衫蝙蝠衫帽衫水手衫狩猎衫
衣衫绿衫毡衫凉衫蟒衫棉毛衫团衫白袷蓝衫
朝衫蕉衫褴衫褊衫接衫柘黄衫裤衫套衫
戏衫云衫皂衫油衫宽衫毛衫罩衫燕尾衫
长衫单衫小衫靴衫褐衫氁衫司马青衫大衫
黄衫短衫縠衫官衫两当衫海魂衫羊绒衫白凉衫
白衫汗衫花衫衲衫两用衫海军衫羊毛衫白发青衫

词语解释:青衫  拼音:qīng shān
(1).古时学子所穿之服。 南朝 梁 江淹 《丽色赋》:“ 楚 臣既放,魂往 江 南。弟子曰:玉释佩,马解驂。濛濛緑水,褭褭青衫。乃召巫史:兹忧何止?”
(2).借指学子、书生。 宋 刘过 《水调歌头·寿王汝良》词:“斩 楼兰 ,擒 頡利 ,志须酬。青衫何事,犹在 楚 尾与 吴 头。”
(3). 唐 制,文官八品、九品服以青。 唐 白居易 《琵琶引》:“座中泣下谁最多? 江州 司马青衫湿!”后因借指失意的官员。 宋 王安石 《杜甫画像》诗:“青衫老更斥,饿走半九州。” 宋 苏轼 《古缠头曲》:“青衫不逢 湓浦 客,红袖谩插 曹纲 手。” 吴梅 《风洞山·宣意》:“感飘零,红粉与青衫,无人弔。”
(4).泛指官职卑微。 宋 欧阳修 《圣俞会饮》诗:“嗟余身贱不敢荐,四十白髮犹青衫。” 金 元好问 《黄金行》:“人间不买诗名用,一片青衫 衡 霍 重。”
(5).借指微贱者的服色。 清 李渔 《玉搔头·微行》:“青衫覆却赭黄袍,将一顶鶡皮冠把龙头轻罩。” 郁达夫 《春江感旧》诗之四:“折来红豆悲难定,湿尽青衫泪不乾。”
(6).指仙人。
(7).《梁书·侯景传》:“自篡立后,时著白纱帽,而尚披青袍。”后因以“青衫”借指 侯景 。 唐 周昙 《六朝门·谢举》诗:“ 朱异 早能同远见,青衫寧假帝登楼。”
(8).借指京剧中的正旦。 朱自清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她手里拉着胡琴,口里唱着青衫的调子。”参见“ 青衣 ”。
词语解释:青衣  拼音:qīng yī
(1).古代帝王、后妃的春服。《礼记·月令》:“﹝孟春之月﹞天子居青阳……驾仓龙,载青旂,衣青衣,服仓王。” 郑玄 注:“皆所以顺时气也。”《隋书·礼仪志七》:“﹝皇后﹞青衣,青罗为之,制与鞠衣同。”
(2).青色或黑色的衣服。 汉 以后,多为地位低下者所穿。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六:“﹝ 辛道度 ﹞游学至 雍州城 四五里,比见一大宅,有青衣女子在门。 度 诣门下求飧。”《梁书·侯景传》:“后 景 果乘白马,兵皆青衣。” 唐 刘禹锡 《和乐天诮失婢榜者》:“新知正相乐,从此脱青衣。”《古今小说·李公子救蛇获称心》:“﹝ 李元 ﹞正观玩间,忽见一青衣小童,进前作揖。”
(3).指穿青衣或黑衣的人。(1)指侍女、宫女。 三国 魏 曹操 《与太尉杨彪书》:“有心青衣二人,长奉左右。”《北史·后妃传序》:“青衣、女酒、女饗、女食、奚官女奴视五品。”(2)婢女;侍童。 汉 蔡邕 《青衣赋》:“噭噭青衣,我思远逝,尔思来追。” 南朝 梁 费旭 《和肃记室〈春日有所思〉》:“芳树发春暉, 蔡子 望青衣。” 唐 谷神子 《博异志·许汉阳》:“ 汉阳 束带上岸投謁,未行三数步,青衣延入内厅,揖坐云:‘女郎等易服次。’”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神女》:“遥见小车来,二青衣夹随之。” 清 袁枚 《随园诗话补遗》卷五:“红粉能诗者多,青衣能诗者最少。”(3)指乐工。 清 富察敦崇 《燕京岁时记·封台》:“八角鼓乃青衣数辈,或弄絃索,或歌唱打諢,最足解颐。”《红楼梦》第十三回:“两班青衣按时奏乐。”(4)指役吏,差役。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齐天大圣》:“神取方版,命笔,不知何词,使青衣执之而去。”
(4).指儒生。 明 陈继儒 《珍珠船》卷三:“ 李抱玉 主课青衣,胄名奏授祭酒。”
(5). 明 清 时生员名目之一。《明史·选举志一》:“先以六等试诸生优劣,谓之岁考……一二等皆给赏,三等如常,四等挞责,五等则廩、增递降一等,附生降为青衣,六等黜革。”《清史稿·选举志一》:“﹝考列﹞五等,廩停作缺。原停廩者降增,增降附,附降青衣,青衣发社,原发社者黜为民。”
(6).指青衣旦。传统戏曲脚色行当。主要扮演性格刚烈、举止端庄的青年或中年女性。表演上着重唱功。因所扮人物大都穿青素褶子而得名。如《祭江》里的 孙尚香 ,《三击掌》里的 王宝钏 ,《宇宙锋》里的 赵艳容 便是。 老舍 《四世同堂》二四:“她能唱青衣,但拿手的是花旦。”
(7).指 青衣神 。 宋 范成大 《吴船录》卷上:“山不甚高,绵延有九山头,故又名 九顶 ,旧名 青衣山 。 青衣 , 蚕丛氏 之神也。”详“ 青衣神 ”。
(8).霉菌的一种。 章炳麟 《五无论》:“微菌溼生,则有青衣白醱之属,欲去之者,惟得起洁浄心。不得起损害心,斯岂尽人能然者?”
词语解释:征衫  拼音:zhēng shān
(1).旅人之衣。 宋 楼钥 《水涨乘小舟》诗:“一番冻雨洗郊丘,冷逼征衫四月秋。”《水浒传》第十二回:“ 林冲 打一看时,只见那汉子头戴一顶 范阳 毡笠……穿一领白缎子征衫。” 郁达夫 《重过杭州登楼望月怅然有怀》诗:“走马重来 浙水 滨,征衫未涤去年尘。”
(2).借指远行之人。 宋 张元干 《忆秦娥》词:“征衫辜负深闺约,禁烟时候春罗薄。”
词语解释:罗衫  拼音:luó shān
丝织衣衫。 唐 韦应物 《白沙亭逢吴叟歌》:“龙池宫里上皇时,罗衫宝带香风吹。” 唐 章孝标 《柘枝》诗:“柘枝初出鼓声招,花鈿罗衫耸细腰。” 唐 温庭筠 《黄昙子歌》:“罗衫褭回风,点粉金鸝卵。”
词语解释:布衫  拼音:bù shān
布制的单衣。 唐 白居易 《王夫子》诗:“紫綬朱紱青布衫,颜色不同而已矣。” 五代 马缟 《中华古今注·布衫》:“布衫:三皇及 周 末,庶人服短褐襦服深衣。 秦始皇 以布开胯,名曰衫。用布者,尊女工之尚,不忘本也。” 宋 杨万里 《侧溪解缆》诗:“ 蓬莱 云气君休望,且向 严滩 濯布衫。” 鲁迅 《呐喊·阿Q正传》:“他也记得布衫留在 赵 家,但倘若去取,又深怕秀才的竹杠。”
词语解释:衣衫  拼音:yī shān
单衣。亦泛指衣服。 唐 杜荀鹤 《山中寡妇》诗:“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苧衣衫鬢髮焦。”《红楼梦》第四七回:“大家忙走来一看,只见 薛蟠 的衣衫零碎,面目肿破。” 叶圣陶 《城中·在民间》:“他们十有九个满面沾着汗,衣衫也粘贴着皮肤。”
词语解释:朝衫  拼音:cháo shān
即朝服。 唐 韩愈 《酬司门卢四兄云夫院长望秋作》诗:“自知短浅无所补,从事久此穿朝衫。” 宋 陆游 《自郊外归北望谯楼》诗:“旷怀不耐微官缚,拟脱朝衫换钓舟。” 明 王九思 《曲江春》第二折:“前日 杜子美 在此饮酒,因无酒钱,将他一领朝衫当下。” 清 吴伟业 《东莱行》:“中旨传呼赤棒来,血裹朝衫路人看。”参见“ 朝服 ”。
词语解释:朝服  拼音:cháo fú
君臣朝会时穿的礼服。举行隆重典礼时亦穿着。《仪礼·士冠礼》:“主人玄冠、朝服、緇带、素韠,即位于门东西面。”《论语·乡党》:“吉月,必朝服而朝。” 汉 司马相如 《上林赋》:“袭朝服,乘法驾。” 唐 钱起 《酬陶六辞秩归旧居见柬》诗:“吾当挂朝服,同尔缉荷衣。” 明 王錡 《寓圃杂记》卷下:“ 宣德 五年,驾幸少师 杨士奇 第,时漏下已二皷。 士奇 惊起,朝服出迎。”《红楼梦》第五三回:“次日由 贾母 有封誥者,皆按品级着朝服,先坐八人大轿,带领众人进宫朝贺行礼。”
词语解释:戏衫  拼音:xì shān
即戏衣。 宋 刘克庄 《念奴娇·和诚斋》词:“戏衫抛了,下棚去,谁笑 郭郎 长袖。”参见“ 戏衣 ”。
词语解释:戏衣  拼音:xì yī
戏曲演员演戏时穿的服装。《百喻经·伎儿著戏罗刹服共相惊怖喻》:“伎人之中有患寒者,著彼戏衣罗刹之服,向火而坐。”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三》:“官检所遗囊篋,得松脂、戏衣之类。”
词语解释:长衫  拼音:cháng shān
(1).长单衣。 北周 庾信 《奉和赵王春日》:“细管调歌曲,长衫教舞儿。”
(2).多指男子穿的大褂。 宋 范成大 《冬日田园杂兴》诗之十二:“长衫布缕如霜雪,云是家机自织成。”《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回:“我看那人时,身上穿的是湖色熟罗长衫,铁綫纱夹马褂。” 鲁迅 《呐喊·孔乙己》:“ 孔乙己 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词语解释:黄衫  拼音:huáng shān
(1). 隋 唐 时少年穿的黄色华贵服装。《隋书·麦铁杖传》:“将渡 辽 ,谓其三子曰;‘阿奴当备浅色黄衫,吾荷国恩,今是死日,我既被杀,尔当富贵。’”《新唐书·礼乐志十二》:“乐工少年姿秀者十数人,衣黄衫,文玉带。”
(2).泛指飘逸华丽的服装。 清 余怀 《〈板桥杂记〉后跋》:“ 吴园次 弔 董少君 诗序云:当时才子,竞著黄衫;命世清流,为牵红线。”
(3).借指少年。 宋 陈克 《菩萨蛮》词:“黄衫飞白马,日日青楼下。”
(4).指行侠仗义的人。 清 冒襄 《影梅庵忆语》卷二:“余云黄衫、 押衙 ,非 君平 、 仙客 所能自为。” 清 寒食生 《乘龙佳话·牧龙》:“问君子,作黄衫,可相允?”《孽海花》第三回:“彼此日夜相思,甘为情死。但使无青鸟,客少黄衫,也只好藏之心中罢了。”参见“ 黄衫客 ”。
(5).古时吏役之服。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七:“ 洪稚存 题某官《散賑图》云:‘……黄衫小吏足不停,村后村前更招手。’”
词语解释:黄衫客  拼音:huáng shān kè
传说为 唐 代侠客,即挟持 李益 和 霍小玉 相见的豪士。因穿黄衫,故名。见 唐 蒋防 《霍小玉传》。 清 俞蛟 《潮嘉风月记·丽品》:“ 柳南 以世无黄衫客,恒鬱鬱。”
词语解释:白衫  拼音:bái shān
(1). 唐 宋 时便服。亦作丧服用。 唐 皮日休 《江南书情寄秘阁韦校书贻之商洛宋先辈垂文二同年》诗:“病久新乌帽,閒多著白衫。”《旧唐书·唐临传》:“﹝ 临 ﹞尝欲弔丧,令家僮自归家取白衫。”《宋史·舆服志五》:“凉衫,其制如紫衫,亦曰白衫。 乾道 初,礼部侍郎 王曮 奏:‘窃见近日士大夫皆服凉衫,甚非美观,而以交际、居官、临民,纯素可憎,有似凶服。’……於是禁服白衫。”
(2).犹白衣。古代平民服。 唐 李贺 《酒罢张大彻索赠诗时张初效潞幕》:“水行青草上白衫,匣中奏章密如蚕。” 王琦 汇解:“ 唐 时无官人白衣,八品九品官青衣。‘青草上白衫’,正谓其初入仕途,脱白着青。”
词语解释:襕衫  拼音:lán shān
古代士人之服。因其于衫下施横襴为裳,故称。其制始于 北周 ,后世沿袭, 明 清 时为秀才举人公服。 唐 韦绚 《刘宾客嘉话录》:“大司徒 杜公 在 维扬 也,尝召宾幕闲语:‘我致政之后,必买一小駟八九千者,饱食讫而跨之,著一麤布襴衫,入市看盘铃傀儡,足矣。’”《说郛》卷十引 后蜀 马鉴 《续事始·襴衫》:“ 唐 马周 上议曰:‘臣寻究《礼经》无衫服之文, 三代 以布为深衣。今请於深衣之下添襴及裙名曰襴衫,以为上士之服,其开袴者名曰舒袴衫,庶人服之。’詔从之。今之公服盖取襴衫之制。”《宋史·舆服志五》:“襴衫。以白细布为之,圆领大袖,下施横襴为裳,腰间有辟积。进士及国子生、州县生服之。”《儿女英雄传》第二八回:“旁边却站着一个方巾,襴衫,十字披红,金花插帽,满脸酸文,一嘴尖团字儿的一个人。原来那人是……冒考落第的一个秀才。”
词语解释:绯衫  拼音:fēi shān
红色衣服。《隋书·音乐志中》:“大角工人平巾幘、緋衫,白布大口袴。” 唐 白居易 《重寄荔枝与杨使君》诗:“暎我緋衫浑不见,对公银印最相鲜。”《旧唐书·睿宗纪》:“特赐老人九十以上緋衫牙笏,八十以上緑衫木笏。”
词语解释:蓝衫  拼音:lán shān
(1).旧时八品、九品小官所穿的服装。《旧唐书·哀帝纪》:“虽蓝衫鱼简,当一见而便许升堂;纵拖紫腰金,若非类而无令接席。” 金 王若虚 《病中》诗:“蓝衫几弃物,絳帐亦虚名。”
(2). 明 清 生员所穿服装。《儒林外史》第三二回:“人家将来进了学,穿戴着簇新的方巾、蓝衫,替我老叔子多磕几个头,就是了。”
词语解释:从事衫  拼音:cóng shì shān
指军服。 唐 杜甫 《魏将军歌》:“将军昔著从事衫,铁马驰突重两衔。” 仇兆鳌 注:“从事衫乃戎衣。 姜氏 《杜笺》: 魏 孝肃 詔百司悉依旧章,不得以务衫从事,即从事衫也。”按,《北史·魏孝静帝纪》:“庚午,詔内外戒严,百司悉依旧章,从容雅服,不得以务衫从事。”唯“务衫”不可考,一本作“絳衫”。绛衫为 南北朝 通行之戎服。
词语解释:绿衫  拼音:lǜ shān
(1).绿色短上衣。 北周 庾信 《王昭君》诗:“緑衫承马污,红袖拂秋霜。”
(2). 唐 代下级官员的朝服为绿色,因以“緑衫”表示官位卑微。 唐 元稹 《寄刘颇》诗之二:“无限公卿因战得,与君依旧緑衫行。” 宋 周密 《齐东野语·郑安晚前谶》:“緑衫尚未能得着,乃思量繫玉带乎?”参见“ 緑衣 ”。
词语解释:绿衣  拼音:lǜ yī
(1).《诗·邶风·绿衣》:“緑兮衣兮,緑衣黄裳。”相传此系 卫 庄姜 伤己之诗。古人以黄为正色,绿为间色,间色为衣,黄色为里,比喻尊卑倒置,贵贱失所。后因以“緑衣”为正室失位的典故。 唐 李德裕 《讨回鹘制》:“亟闻黄鵠之歌,失位自伤,宁免緑衣之叹,念其羈苦。”
(2).指非正色的下等服色。 汉 扬雄 《法言·吾子》:“緑衣三百,色如之何矣;紵絮三千,寒如之何矣。” 李轨 注:“緑衣虽有三百领,色杂不可入宗庙。”《新唐书·肃宗七女传》:“ 阿布思 之妻隶掖庭,帝宴,使衣緑衣为倡。”后因以“緑衣”为婢妾等人的代称。 明 王錂 《春芜记·瞥见》:“向春风枉却韶颜,做緑衣微贱。”《天雨花》第十五回:“你当日不肯充緑衣之数,朕今贵为天子,你若相从,你便是正宫皇后。”
(3). 唐 制六品、七品服用绿,饰以银。 明 制八品、九品着绿袍。见《新唐书·车服志》《明会典·冠服二·公服》。 唐 姚合 《武功县作》诗之十二:“自下青山路,三年著緑衣。”
(4).借指地位卑微的官员。 宋 陆游 《望永思陵》诗:“緑衣迎拜属车尘,草木曾霑雨露春。”
(5).指鹦鹉的绿色羽毛。 汉 祢衡 《鹦鹉赋》:“紺趾丹嘴,緑衣翠衿。” 唐 张祜 《再吟鹦鹉》诗:“未胜无丹嘴,何劳事緑衣。”
(6).指邮递员。 叶圣陶 《一个青年》:“绿衣颁简,伸纸怅然。”参见“ 緑衣人 ”。
词语解释:蕉衫  拼音:jiāo shān
用麻布缝制的衣衫。 唐 白居易 《东城晚归》诗:“晚入 东城 谁识我,短靴低帽白蕉衫。” 明 袁宏道 《柳浪杂咏》之二:“蕉衫乌角巾,半衲半村民。”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七:“﹝ 袁香亭 ﹞《消夏杂咏》云:‘科头赤足徜徉过,一领蕉衫尚觉多。’”
词语解释:云衫  拼音:yún shān
轻而薄的衣衫。 唐 曹唐 《小游仙诗》之八五:“云衫玉带好威仪,三洞真人入奏时。” 宋 晏殊 《燕归梁》词:“云衫侍女,频倾寿酒,加意动笙簧。”
词语解释:单衫  拼音:dān shān
单衣。《乐府诗集·杂曲歌辞十二·西洲曲》:“单衫杏子红,双鬢鸦雏色。”《乐府诗集·横吹曲辞五·琅琊王歌辞》:“阳春二三月,单衫绣裲襠。”
词语解释:短衫  拼音:duǎn shān
单上衣。 茅盾 《子夜》四:“ 阿二 突然缩住,撩起蓝布短衫的衣襟来,又抹脸儿。”
词语解释:汗衫  拼音:hàn shān
吸汗的贴身短衣。 晋 束晳 《近游赋》:“设繫襦以御冬,胁汗衫以当热。”《汉书·石奋传》“取亲中帬厕牏” 唐 颜师古 注:“厕牏者,近身之小衫,若今汗衫也。” 五代 马缟 《中华古今注·汗衫》:“汗衫,盖三代之衬衣也。《礼》曰:‘中单’。 汉高祖 与 楚 交战,归帐中,汗透,遂改名汗衫。”《朱子语类》卷二九:“圣人则和那里面贴肉底汗衫都脱得赤骨立了。” 曹禺 《雷雨》第三幕:“他光着脚,穿着一件白汗衫。”
词语解释:披衫  拼音:pī shān
古时的一种暑月之服。 唐 刘存 《续事始》:“《实録》曰:披衫为制,盖从褕翟而来,但取其红紫一色,而无花綵,长与身齐,大袖,下其领,即暑月之服。” 五代 和凝 《天仙子》词:“柳色披衫金缕凤,纤手轻拈红豆弄。”
词语解释:夹衫  拼音:jiā shān
犹夹衣。 唐 李贺 《酬答》诗之一:“金鱼公子夹衫长,密装腰鞓割玉方。” 唐 段安节 《乐府杂集·俳优》:“每宴乐,即令衣白夹衫,命优伶戏弄辱之。”
词语解释:紫衫  拼音:zǐ shān
紫色衣衫。 隋 时皇帝侍从服用, 唐 宋 时为军校之服。 南宋 以后,为便于戎事,文官亦服之。见《隋书·礼仪志七》《宋史·舆服志五》
词语解释:白蕉衫  拼音:bái jiāo shān
白夏布短袖单衣。 唐 白居易 《东城晚归》诗:“晚入 东城 谁识我,短靴低帽白蕉衫。” 元 张翥 《中秋广陵对月》诗:“散尽浮云月在东,白蕉衫冷小庭空。”
词语解释:毡衫  拼音:zhān shān
毡制的衣衫。《三国演义》第一一七回:“副将有毡衫者裹身滚下,无毡衫者各用绳索束腰,攀木掛树,鱼贯而进。”
词语解释:褴衫
衣服破烂
词语解释:皂衫  拼音:zào shān
亦作“皁衫”。 黑色短袖单衣。《宋史·舆服志五》:“进士则幞头、襴衫、带,处士则幞头、皂衫、带。”《金史·仪卫志下》:“亲王傔从。引接十人,皁衫、盘裹、束带、乘马。”《警世通言·三现身包龙图断冤》:“只见一箇人走将进来,怎生打扮?但见:裹背繫带头巾,着上两领皂衫。”
词语解释:小衫  拼音:xiǎo shān
衬衣;短衫。《醒世姻缘传》第七三回:“天气暄热,那两个女人都脱了上盖衣裳,穿上了小衫单裤。” 鲁迅 《故事新编·起死》:“我这回要去见 楚王 ,不穿袍子,不行;脱了小衫,光穿一件袍子,也不行。”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一部一:“有的穿灰布军装,有的穿青布小衫。”
词语解释:縠衫  拼音:hú shān
绉纱薄衫。《乐府诗集·清商曲辞三·读曲歌十七》:“縠衫两袖裂,花釵鬢边低。” 唐 白居易 《寄生衣与微之因题封上》诗:“浅色縠衫轻似雾,纺花纱袴薄如云。”
词语解释:花衫  拼音:huā shān
(1).有彩色花纹的衣衫。《宋史·仪卫志一》:“絳引幡十,告止幡、传教幡、信幡各二,执幡人皆武弁、緋宝相花衫、勒帛。”
(2).戏曲中旦角的一种。综合青衣花旦、刀马旦的特点发展而成,扮演性格比青衣活泼、比花旦庄重的妇女。 李广田 《银狐集·柳叶桃》:“到得二十岁左右,已经能每月拿到百十元报酬,在×城中一个大戏院里以头等花衫而知名了。”
词语解释:裙衫  拼音:qún shān
裙子和衣衫。亦泛指衣服。《梁书·任昉传》:“既至无衣,镇军将军 沉约 遣裙衫迎之。”《南史·刘歊传》:“以一千钱市成棺,单故裙衫,衣巾枕履。” 柯岩 《奇异的书简·船长》:“明媚的阳光,彩色的裙衫,童声稚气的欢笑,一下子使得 汉堡 港这支一百多年的古曲,焕发出青春的明丽,奏出了奇异而动人的旋律。”
词语解释:偏衫  拼音:piān shān
僧尼的一种服装。开脊接领,斜披在左肩上,象袈裟之类的法衣。 宋 赞宁 《僧史略·服章法式》:“又 后魏 宫人见僧自恣,偏袒右肩,乃施一肩衣,号曰偏衫,全其两扇衿袖,失祇支之礼,自 魏 始也。”《西游记》第三六回:“那众和尚,真箇齐齐整整,摆班出门迎接。有的披了袈裟,有的着了偏衫。”
词语解释:白苎衫  拼音:bái zhù shān
细白夏布衫。 清 曹寅 《答顾培山见嘲》诗:“黄尘埲塕马蹄劖,五月谁披白苧衫。”
词语解释:黄罗衫  拼音:huáng luó shān
黄衫的一种。古代年轻人的华贵服装。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一五五:“除却 虹生 忆 黄子 ,曝衣忽见黄罗衫。”
词语解释:凉衫  拼音:liáng shān
南宋 士大夫的白色便服。 绍兴 末,诏用 朱熹 言,罢紫衫,以凉衫视事。至 乾道 初年,礼部侍郎 王曮 又以凉衫纯素,似凶服,奏请除乘马道途许服外,馀不得服。自后凉衫只用为凶服。 宋 沉括 《梦溪笔谈·故事二》:“近岁京师士人朝服乘马,以黲衣蒙之,谓之‘凉衫’。”《爱日斋丛钞》卷五引 宋 韩元吉 《桐阴旧话》:“京师朝例,公服乘马,因中官及班行製褐紬为衫者,施於公服之上,号‘凉衫’……今则遍於天下间,用为吊服。 绍兴 末暂罢紫衫,至以凉衫见。”参阅《宋史·舆服志五》
词语解释:褊衫  拼音:biǎn shān
一种僧尼服装。开脊接领,斜披在左肩上,类似袈裟。 元 吴昌龄 《东坡梦》第一折:“向年间为师父娘做满月,赊了一副猪臟没钱还他,把我褊衫都当没了。” 清 褚人穫 《坚瓠四集·僧还俗》:“和尚讨家婆,脱褊衫,着綺罗。”
词语解释:油衫  拼音:yóu shān
即油衣。 明 宋濂 《忠肃星吉公神道碑铭》:“帝幸太府,见公所为,条法精密,诸藏皆盈,有黄金束带之赐。时微雨,公立阶下,命侍臣取御服油衫加公身。”参见“ 油衣 ”。
词语解释:油衣  拼音:yóu yī
用桐油涂制而成的雨衣。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杂说》:“以竿挂油衣,勿辟藏。”《隋书·炀帝纪上》:“尝观猎遇雨,左右进油衣。”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逸文》:“ 孔公 借油衣,叟曰:‘某寒不出,热不出,风不出,雨不出,未尝置油衣也。’ 孔公 不觉顿忘宦情。” 清 纳兰性德 《雨霁赋》:“涂泥静涤,平原旷邈,油衣乍脱,轻轩载道。”
词语解释:靴衫  拼音:xuē shān
唐 开元 天宝 年间从驾宫人或士人之妇乘马时的胡装服式。《旧唐书·舆服志》:“ 开元 初,从驾宫人骑马者,皆著胡帽,靚粧露面,无復障蔽……俄又露髻驰骋,或有著丈夫衣服靴衫,而尊卑内外,斯一贯矣。”
词语解释:官衫  拼音:guān shān
(1).旧时官妓到官厅供奉时,穿官府规定的服装,称官衫。 元 关汉卿 《金线池》楔子:“[ 张千 云]府堂上唤官身哩。[正旦云]要官衫么。[ 张千 云]是小酒,免了官衫。” 元 杨显之 《酷寒亭》楔子:“自家 萧娥 是也,自小习学谈谐歌舞,无不通晓,当了三年王母,我如今纳下官衫帔子,我嫁人去也。”
(2).犹官服。 明 高启 《送赵使君致仕归别业》诗:“家篋已添新著藁,官衫未歇旧薰香。”
词语解释:衲衫  拼音:nà shān
(1). 宋 代武士所穿的一种衫子。 宋 苏轼 《观杭州钤辖欧育刀剑战袍》诗:“青綾衲衫暖衬甲,红线勒帛光遶脇。”
(2).僧衣。 宋 黄庭坚 《赠惠洪》诗:“脱却衲衫著簑笠,来佐 涪翁 刺钓舩。”
词语解释:蒙衫  拼音:méng shān
毛衣。《说郛》卷七五引 元 俞琰 《席上腐谈》:“今之蒙衫,即古之毳衣。蒙谓毛之细软貌,如《诗》所谓‘狐裘蒙茸’之蒙,俗作氁,音模。其实即是毛衫。毛讹为蒙,蒙又转而为氁。”
词语解释:胯衫  拼音:kuà shān
古时宦者之服。亦借指宦者。《新唐书·宦者传上·马存亮》:“北司供奉官以胯衫给事,今执笏,过矣。”
词语解释:叠垛衫  拼音:dié duǒ shān
缀满补丁的衣衫。 宋 陶穀 《清异录·阑单带迭垛衫》:“谚曰:‘阑单带,叠垛衫,肥人也觉瘦严岩。’阑单,破裂状。叠垛,补衲盖掩之多。”
词语解释:蝙蝠衫  拼音:biān fú shān
一种袖口小、腋下部位特大的上衣
词语解释:蟒衫  拼音:mǎng shān
即蟒袍。《镜花缘》第三三回:“随后又有许多宫娥捧着凤冠,玉带蟒衫并裙裤簪环首饰之类,不由分説,七手八脚,把 林之洋 内外衣服脱的乾乾净净。”参见“ 蟒袍 ”。
词语解释:蟒袍  拼音:mǎng páo
古代官员的礼服。上绣蟒形,故称。又名花衣、蟒服。妇女受有封诰的,也可以穿。 清 富察敦崇 《燕京岁时记·辞岁》:“凡除夕,蟒袍补褂走謁亲友者,谓之辞岁。”《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十回:“原来那位新人,早已把凤冠除下,却仍旧穿的蟒袍霞帔,在新牀上摆了一副 广东 紫檀木的鸦片烟盘,盘中烟具,十分精良,新人正躺在新牀吃旧公烟呢。” 洪深 《戏剧导演的初步知识》下篇二:“旧戏行头中的蟒袍长靠,仍得用一主色,使全体有混一的倾向的。”参阅《清通志·器服三》
词语解释:接衫
上下用两种颜色的料子拼接起来的长衫
词语解释:宽衫
古人穿在外面的长袍,具有普通礼服的性质
词语解释:褐衫
粗布衣
词语解释:两当衫  拼音:liǎng dāng shān
见“ 两当 ”。
词语解释:两当  拼音:liǎng dāng
(1).亦作“ 两襠 ”。亦称“ 两当衫 ”。即半臂。古时短袖衣,形似今之背心。《南史·柳元景传》:“ 安都 怒甚,乃脱兜鍪,解所带鎧,唯著絳衲两当衫,马亦去具装,驰入贼阵。”《南史·沉攸之传》:“ 攸之 有素书十数行,常韜在两襠角,云是 宋明帝 与己约誓。”《新唐书·宪宗十八女传》:“羣臣请以主左右上媵戴鬢帛承拜,两襠持命。”
(2).两者相当。 清 黄遵宪 《寒夜独坐卧虹榭》诗:“层阴压屋天四盖,寒云入户山两当。” 钱仲联 注:“ 酈道元 《水经注》:‘ 河池县 有 两当水 。或云:县西界有两山相当为名。’”
(3).两者一起充当。 老舍 《骆驼祥子》十四:“ 祥子 的确不错,但是提到儿婿两当,还差得多呢。”
词语解释:两用衫  拼音:liǎng yòng shān
一种适宜春秋两季穿着的便服。如:穿一件薄花呢两用衫,露出雪白的衬衫领。
词语解释:铁布衫  拼音:tiě bù shān
一种拳术名。 明 沉德符 《野获编·鬼怪·术士使鬼》:“一日有壮士十人,投大司马 石东泉 麾下,云得外国圣铁,一切刀剑及肤俱不能入……一日与 倭 对垒,命充前锋,鼓角纔鸣,九人俱丧元,仅一人得逃,诡云战时圣铁不效,盖皆鍊鬼用铁布衫术,以为戏剧则可,锋旗相对,则有 太乙 诸神司三军之命,邪鬼安得阑入战场哉!”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铁布衫法》:“ 沙回子 ,得铁布衫大力法。駢其指,力斫之,可断牛项;横搠之,可洞牛腹。” 吕湛恩 注:“《易筋经》:大力方有铁布衫、金鐘扣诸名。”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三》:“尔之辟兵,铁布衫也。”
词语解释:棠苎襕衫  拼音:táng zhù lán shān
古代士人的一种衣服。《新唐书·车服志》:“ 太宗 时,又命七品服龟甲双巨十花綾,色用緑。九品服丝布杂綾,色用青。是时士人以棠苧襴衫为上服,贵女功之始也。”
词语解释:迭垛衫  拼音:dié duǒ shān
1.缀满补丁的衣衫。
词语解释:帽衫  拼音:mào shān
宋 代士大夫的一种服装。《宋史·舆服志五》:“中兴,士大夫之服,大抵因 东都 之旧,而其后稍变焉。一曰深衣,二曰紫衣,三曰凉衫,四曰帽衫,五曰襴衫。”《宋史·舆服志五》:“帽衫:帽以乌纱,衫以皂罗为之,角带,繫鞵。 东都 时,士大夫交际常服之。南渡后,一变为紫衫,再变为凉衫,自是服帽衫少矣。”
词语解释:棉毛衫  拼音:mián máo shān
一种较厚的棉针织品的单内衣。《花城》1981年第5期:“她的棉毛衫的两只袖口全湿透了。”
词语解释:柘黄衫  拼音:zhè huáng shān
即柘黄袍。 唐 元稹 《酬李甫见赠》诗之四:“曾经绰立侍丹墀,绽蕊宫花拂面枝。雉尾扇开朝日出,柘黄衫对碧霄垂。”参见“ 柘黄袍 ”。
词语解释:柘黄袍  拼音:zhè huáng páo
赤黄色的袍。 隋文帝 始服,后泛指皇袍。 元 宫天挺 《七里滩》第三折:“他往常穿一领麄布袍,被我常扯的扁襟旦领。他如今穿着领柘黄袍,我若是轻抹着,该多大来罪名。”
词语解释:毛衫  拼音:máo shān
(1).毛翻在外面的皮衣。 宋 无名氏 《爱日斋丛钞》卷五:“ 徐鉉 随 后主 归朝,见士大夫寒日多披毛衫,大笑之。” 宋 俞琰 《席上腐谈》卷上:“今之蒙衫,即古之毳衣。蒙,谓毛之细软貌,如《诗》所谓‘狐裘蒙茸’之蒙。俗作氁。其实即是毛衫。毛讹为蒙,蒙又转而为氁。”
(2).不缝边缘的婴儿内衣。《金瓶梅词话》第三四回:“ 西门庆 拏出两疋尺头来,一疋大红紵丝,一疋鸚哥緑潞紬,教 李瓶儿 替 官哥 裁毛衫儿、披袄、背心儿、护顶之类。”
词语解释:氁衫  拼音:mú shān
即毛衫。也称蒙衫。 明 叶子奇 《草木子·谈薮》:“穿了氁衫便着鞭,一鉤残月柳梢边。”参见“ 毛衫 ”。
词语解释:毛衫  拼音:máo shān
(1).毛翻在外面的皮衣。 宋 无名氏 《爱日斋丛钞》卷五:“ 徐鉉 随 后主 归朝,见士大夫寒日多披毛衫,大笑之。” 宋 俞琰 《席上腐谈》卷上:“今之蒙衫,即古之毳衣。蒙,谓毛之细软貌,如《诗》所谓‘狐裘蒙茸’之蒙。俗作氁。其实即是毛衫。毛讹为蒙,蒙又转而为氁。”
(2).不缝边缘的婴儿内衣。《金瓶梅词话》第三四回:“ 西门庆 拏出两疋尺头来,一疋大红紵丝,一疋鸚哥緑潞紬,教 李瓶儿 替 官哥 裁毛衫儿、披袄、背心儿、护顶之类。”
词语解释:海魂衫  拼音:hǎi hún shān
水兵穿的横的蓝白条纹相间的汗衫,圆领,长袖。
词语解释:海军衫  拼音:hǎi jūn shān
采用海军水兵服上的水兵领,并在前领端配有领巾或领带的服装。颜色以蓝、白色调为主。领子和袖口上镶有白色或蓝色布条,胸垫可绣上徽章。款式自然、文雅、大方。面料选用棉麻、涤棉混纺等,春秋也可用精纺和薄呢面料。常用于童装和青少年服装。
词语解释:小布衫  拼音:xiǎo bù shān
衬衣。《醒世姻缘传》第五一回:“﹝ 珍哥 ﹞穿着一条半新不旧的蓝布裤……上穿着一领蓝补丁小布衫。” 姚雪垠 《长夜》八:“我明天来把你的小布衫拿去洗一洗,怕虱子已经长满了。”自注:“小布衫即中式衬衣。”
词语解释:滑雪衫  拼音:huá xuě shān
一种冬令服装。式样有大衣式、夹克式等。原多为登山、滑雪时所穿,故名。《生活周刊》1985.1.6:“不少姑娘虽已有了羊毛套、开衫,腈棉滑雪衫,但还想买更新颖、高级的全羊毛宽松衫、棒针衫和驼绒、鸭绒滑雪衫,以更新原有的。”
词语解释:牟衫  拼音:mù shān
用牛毛捻线织成的衣服。《中国民间故事选·青稞种子的来历》:“他把他的牟衫脱了两件下来,撕成一根根的。”
词语解释:水手衫  拼音:shuǐ shǒu shān
一种编织的厚衣服,通常是衬衫的形式,尤指水手所穿的
水手穿的一种衬衣,长袖,大宽领在胸前逐渐缩成V形
词语解释:团衫  拼音:tuán shān
(1).女真族妇女上衣。 明 张昱 《白翎雀歌》:“ 女真 处子舞进觴,团衫鞶带分两傍。”
(2). 元 朝北方汉族妇女的礼服。 明 陶宗仪 《辍耕录·贤孝》:“国朝妇人礼服, 达靼 曰袍,汉人曰团衫,南人曰大衣,无贵贱皆如之。”
词语解释:裤衫  拼音:kù shān
指袴褶。《南齐书·豫章王嶷传》:“小儿奴子,并青布袴衫。”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凝圆寺》:“﹝ 于闐国 ﹞其俗妇人袴衫束带,乘马驰走,与丈夫无异。”
词语解释:罩衫  拼音:zhào shān
方言。即罩衣。
词语解释:司马青衫  拼音:sī mǎ qīng shān
唐 白居易 《琵琶行》末句为“就中泣下谁最多? 江州 司马青衫湿。”后因用以形容悲伤凄切。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 清 褚人穫 《坚瓠七集·琵琶亭》:“﹝ 明 吴江 沉韶 ﹞ 洪武 初,避徵辟,泛舟游 襄 汉 ,次 九江 ,登 琵琶亭 ,月下彷佛闻歌声,有司马青衫感。”
词语解释:羊绒衫  拼音:yáng róng shān
以山羊绒为原料针织而成的服装。是粗纺中的高档产品之一。有纯羊绒织品及其混纺产品。款式多为“v”型领套头衫、开衫、圆领套衫等。具有山羊绒本身的白、青、紫等天然色彩,也可染色。手感细软、柔滑,有光泽,保暖性好,穿着舒适,但强度较差。
词语解释:羊毛衫  拼音:yáng máo shān
用毛纱或毛型化纤纱编织成的针织上衣。又称毛衫。毛纱原料以羊毛为主,还有特种动物毛,如骆驼毛、兔毛、牦牛绒等。羊毛衫质地柔软、弹性好,是比较理想的保暖服装。
词语解释:袷衫  拼音:jiá shān
夹衫。 巴金 《将军集·一个女人》:“他出去的时候,只穿了一件袷衫,现在一定会觉得冷了。”
词语解释:衬衫  拼音:chèn shān
(1).衬在外衣里面的单上衣。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车驾宿大庆殿》:“兵士皆小帽黄绣抹额,黄绣宽袗,青窄衬衫。” 徐珂 《清稗类钞·服饰类·衬衫》:“衬衫之用有二。其一,以礼服之开褉袍前后有衩,衬以衫而掩之。一,凡便服之细毛皮袍,如貂、狐、猞猁者,毛细易损,衬以衫而护之也。” 茅盾 《蚀·幻灭一》:“她的右手无目的地折弄左边的衣角,露出下面的印度红的衬衫。”
(2).指通常穿在里面的西式单上衣。 沙汀 《困兽记》十七:“挽挽袖头,又把衬衫下摆从西装裤子的裤腰里扯出来。”
词语解释:一品白衫  拼音:yī pǐn bái shān
唐 人推重进士,称应进士科者为“一品白衫”。意谓他日可以官登一品,但今日则犹著白衫。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散序进士》:“进士科始於 隋 大业 中,盛於 贞观 , 永徽 之际。縉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以至岁贡常不减八九百人。其推重谓之‘白衣公卿’,又曰‘一品白衫’。”
词语解释:狩猎衫  拼音:shòu liè shān
打猎时穿的衣服;尤指边疆居民穿的一种类似衬衫、通常为鹿皮做的有饰穗的长上衣
词语解释:白袷蓝衫  拼音:bái jiá lán shān
旧时士人的服装。亦借指尚未取得功名的士人。《花月痕》第五回:“大抵青天碧海,不少蛾眉见嫉之伤;谁知白袷蓝衫,亦多鼠思难言之痛。”
词语解释:套衫  拼音:tào shān
(1) [pullover] 从头上套穿的不开襟上衣
男套衫
女套衫
(2) 也叫“套头衫”
词语解释:燕尾衫  拼音:yàn wěi shān
古代一种服饰。以背后分叉如燕尾状而称。 元 刘永之 《题扇》诗:“乌丝细写蚕头篆,白紵新裁燕尾衫。”
词语解释:大衫  拼音:dà shān
身长过膝的中式单衣。 鲁迅 《呐喊·大发的故事》:“我于是不穿洋服了,改了大衫。” 赵树理 《李家庄的变迁》三:“ 小喜 见进来的人,穿着纺紬大衫,留着八字胡,知道有些来历。”
词语解释:白凉衫  拼音:bái liáng shān
宋 代一般未中式的士人的便服。《朱子语类》卷九一:“ 宣和 末,京师士人行道间犹著衫帽,至渡 江 戎马中乃变为白凉衫。 绍兴 二十年间士人犹是白凉衫,至后来军兴又变为紫衫,皆戎服也。” 元 杨显之 《潇湘雨》第四折:“且休夸 潘安 貌欠十分, 子建 才非八斗,单只是白凉衫稳缀着鸳鸯扣,上下无半点儿不风流。”
词语解释:白发青衫  拼音:bái fà qīng shān
(1).谓晚年得官。 唐 宋 时文官品级低的穿青色服。 宋 赵令畤 《侯鲭录》卷七:“ 崇寧 中,特奏名状元 徐遹 ,琼林宴罢作诗曰:‘白髮青衫晚得官,琼林顿觉酒肠宽。’”
(2).谓晚年尚作微官。 清 韩泰华 《无事为福斋随笔》卷下:“白髮青衫无限感,不关弹出四弦秋。”
共83,分2页显示   1  2 下一页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