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十五咸平声 [名词][书函,名词][jiān,监察][《集韵》鱼衔切。岩字省文。详山部岩字注。][chán][音杉。屋翼也。]縿[详注1][xián]


注1:淊 《说文》泥水淊淊也。一曰缲丝汤。㶘淊,水满也。《类篇》与滟同。潋滟,水满貌。淊淊,水淖。
末字词组
新衔辔衔结衔连衔镝衔领衔鵁衔系衔
冰衔鹿衔杯衔曳衔会衔具衔麋衔絓衔
相衔玉衔鞍衔宫衔军衔转衔序衔加衔
头衔尾衔释衔试衔蹲衔列衔撙衔 
官衔空衔阶衔蛇衔负衔虚衔深衔 
马衔名衔心衔学衔单衔通衔宪衔 
前衔入衔密衔台衔联衔道衔故衔 
金衔署衔人衔荣衔职衔借衔带衔 

词语解释:新衔  拼音:xīn xián
新授予的官衔。 唐 元稹 《送崔侍御之岭南二十韵》:“ 萧何 归旧印, 鲍永 授新衔。” 清 洪昇 《长生殿·骂贼》:“摇尾受新衔。”
词语解释:冰衔  拼音:bīng xián
谓清贵的官职。 宋 王君玉 《国老谈苑》卷二:“ 陈彭年 在翰林,所兼十餘职,皆文翰清祕之目。时人谓其署衔为‘一条冰’。” 宋 刘克庄 《水龙吟》词:“解去冰衔华职,徧空山、难寻行迹。” 元 刘壎 《隐居通议·诗歌四》:“圣朝勋业琬琰储,不独焜燿冰衔书。两朝蒐辑摩日月,往往呼喝羞庭衢。” 清 黄遵宪 《感事》诗:“金甌亲卜比公卿,领取冰衔十日荣。”
词语解释:相衔  拼音:xiāng xián
(1).前后连接。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丽辞》:“序《乾》四德,则句句相衔。”《资治通鉴·魏邵陵厉公嘉平五年》:“詔召相衔,徐乃旋师。” 清 曾国藩 《勇毅公神道碑铭》:“朝廷鉴其至诚,所请未尝不许,而以 淮南 事棘,又未尝不敦促上道,詔召相衔。” 鲁迅 《故事新编·奔月》:“本来对面是虽然受了三枝箭,应该都聚在一处的,因为箭箭相衔,不差丝发。”
(2).相互怀恨。 明 冯梦龙 《智囊补·明智·姚崇》:“ 姚崇 与 张説 同为相,而相衔颇深。”
(3).相含。 清 侯方域 《九日雨花台》诗之五:“搔首逸情应不尽, 龙山 夕照正相衔。”
词语解释:头衔  拼音:tóu xián
官衔的别称。旧时官场所用名刺,常将官衔加在姓名之上,故名。后亦用以指学衔、职称等。 宋 范成大 《客中呈幼度》诗:“手板头衔意已慵,墨池书枕兴无穷。” 元 洪希文 《朱千户自京归》诗:“紆朱喜换头衔旧,衣锦荣归鬢髮新。”参见“ 衔头 ”。参阅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官衔》
词语解释:官衔  拼音:guān xián
(1).官员的职位名称。旧时官吏的封号、品级及历任官职,统称为官衔。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官衔》:“官衔之名,盖兴近代,当是选曹补受,须存资歷,闻奏之时,先具旧官名品于前,次书拟官于后,使新旧相衔不断,故曰官衔,亦曰头衔。” 元 刘因 《宣慰孙公庆七十诗》:“家产千金厚,官衔二品隆。” 知侠 《铁道游击队》第十章:“她不知道政委是什么官衔,可是她知道大队长是领头的。”
(2).官名。乳名、小字以外的正式名字。 清 李渔 《玉搔头·得实》:“他的官衔是威严的威字,爹爹的官衔是经纬的纬字,音同字别。”
词语解释:马衔  拼音:mǎ xián
(1).海神名。《文选·木华〈海赋〉》:“ 海童 邀路, 马衔 当蹊。” 李善 注:“ 马衔 ,其状马首,一角而龙形。” 吕向 注:“ 马衔 、 海童 ,并海中神怪。” 清 沉寿民 《江上行》:“窃闻 玄冥 马衔 ,神灵炳奕,聪明正直而好贤。”
(2).马勒;马嚼子。 宋 赵与时 《宾退录》卷三:“ 夏文庄 尝有《寄题琵琶亭》一絶云:‘流光过眼如车轂,薄宦拘人甚马衔。若遇琵琶应大笑,何须泣泪满青衫。’”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金石一·诸铁器》:“马衔,即马勒口铁也。”
词语解释:前衔  拼音:qián xián
过去的官衔。 唐 杨嗣复 《谢寄新茶》诗:“封题寄与 杨司马 ,应为前衔是相公。” 宋 黄庭坚 《同世弼韵作寄伯氏在济南兼呈六舅祠部》:“只恐使君乘传去,拾遗今日是前衔。”
词语解释:金衔  拼音:jīn xián
金属的马勒口。亦借指马。 唐 白居易 《对酒吟》:“金衔嘶五马,鈿带舞双姝。” 宋 徐铉 《和太常萧少卿〈近郊马上偶吟〉》之二:“抱瓮何人灌药畦,金衔为尔驻平堤。” 元 宋旡 《唐人四马卷》诗之一:“金衔初脱齿新齐,蹄玉无声赤汗微。”
词语解释:辔衔  拼音:pèi xián
御马的缰绳和嚼子。《列子·汤问》:“推於御也,齐辑乎轡衔之际,而急缓乎脣吻之和。”《楚辞·九章·惜往日》:“乘騏驥而驰骋兮,无轡衘而自载。” 朱熹 集注:“轡,马韁;衘,马勒也。” 汉 桓宽 《盐铁论·刑德》:“故轡衔不飭,虽 王良 不能以致远。” 汉 刘向 《说苑·善说》:“子当御,正子之轡衔耳。”
词语解释:鹿衔  拼音:lù xián
见“ 鹿衔草 ”。
词语解释:鹿衔草  拼音:lù xián cǎo
草名。 宋 寇宗奭 《图经衍义本草·薇衔》:“《唐本》註云,此草丛生,似茺蔚及白头翁,其叶有毛,茎赤,疗贼风大效。南人谓之吴风草,一名鹿衔草,言鹿有疾,衔此草差。又有小大二种, 楚 人犹谓大者为大吴风草,小者为小吴风草也。”亦省称“ 鹿衔 ”。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四·薇衔》:“麋衔、鹿衔、吴风草。”
词语解释:玉衔  拼音:yù xián
玉饰的马嚼子。 唐 杜牧 《长安杂题长句》诗之五:“草妒佳人鈿杂色,风迴公子玉衔声。” 唐 韩偓 《锡宴日作》诗:“玉衔花马蹋香街,詔遣追欢綺席开。” 宋 孙光宪 《风流子》词:“金络玉衔嘶马,繫向緑杨阴下。”
词语解释:尾衔  拼音:wěi xián
相随貌。前后相衔接。 明 谢榛 《暮秋寄怀徐子与时宦长芦》诗:“乱帆鳞次泊,众鸟尾衔归。” 明 方以智 《东西均》:“东西之分,相合而交至;东西一气,尾衔而无首。”
词语解释:空衔  拼音:kōng xián
没有实权的官职。 清 李玉 《一捧雪·搜杯》:“一箇太常空衔,何劳致谢?”
词语解释:名衔  拼音:míng xián
姓名与官衔。《旧五代史·唐书·庄宗纪四》:“其停罢朝官,仍各録名衔,具罢任时日,留在中书。”《资治通鉴·唐僖宗广明元年》:“己亥, 黄巢 下令,百官诣 赵璋 第投名衔者,復其官。” 胡三省 注:“名衔,题官位姓名也。”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记诗》:“玉延厥篚二十五,谨书名衔细看丑。”
词语解释:入衔  拼音:rù xián
指朝廷高级官员入宰相官衔。因宰相之职,权重位尊,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他名入衔。 唐 白居易 《重和元少尹》诗:“南宫起请无消息,朝散何时得入衔?”《新唐书·百官志一》:“自 高宗 已后,为相者必加‘同中书门下三品’,虽品高者亦然;惟三公、三师、中书令则否。其后改易官名,而 张文瓘 以东臺侍郎同东西臺三品,‘同三品’入衔,自 文瓘 始。 永淳 元年,以黄门侍郎 郭待举 、兵部侍郎 岑长倩 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平章事’入衔,自 待举 等始。自是以后,终 唐 之世不能改。”
词语解释:署衔  拼音:shǔ xián
在文书上题署官衔。 宋 陆游 《子遹调官得永平钱监》诗:“署衔汝勿憎铜臭,就养吾方喜饭香。” 李根源 《记云南起义》:“是时所发布告, 蔡松坡 署曰正司令,余署衔曰副司令。”
词语解释:结衔  拼音:jié xián
旧时官吏签署官衔。《新五代史·唐臣传·赵凤》:“初, 端明殿 学士班在翰林学士下,而结衔又在官下。” 宋 叶梦得 《石林燕语》卷四:“ 唐 以宰相兼 昭文馆 集贤院 学士,结衔皆在官下,盖兼职宜然。” 清 恽敬 《答秦抚军》:“岂有前数十年已官两府侍从之理,卷中各结衔可笑也。又进士结衔始於 明 ,在 宋 无之。”
词语解释:杯衔  拼音:bēi xián
犹衔杯。指饮酒。 唐 韩愈 《祖席》诗:“盃衔欲别前, 淮阳 知不薄。”
词语解释:鞍衔  拼音:ān xián
鞍勒。 唐 韩愈 《进王用碑文状》:“其 王用 男所与臣马一匹,并鞍衔白玉腰带一条,臣并未敢受领。” 宋 秦观 《题騕褭图》诗:“鞍衔不施韁復脱,旁无驭者气腾越。”
词语解释:释衔  拼音:shì xián
消除心中的怨恨愤怒。 三国 魏 曹操 《善哉行》之二:“我愿何时随?此叹亦难处。今我将何照於光曜?释衔不如雨。”
词语解释:阶衔  拼音:jiē xián
官职。 宋 刘克庄 《一剪梅·袁州解印》词:“阶衔免得带兵农,嬉到昏鐘,睡到斋鐘,不消提岳与知宫。唤作山翁,唤作溪翁。”
词语解释:心衔  拼音:xīn xián
怀恨。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刑部·手刃逆奴》:“ 王令 有妾父亦在署中,备悉其事,比 仰 归告之,心衔未发,而诸奴已觉之。”
词语解释:密衔  拼音:mì xián
暗自怀恨。《梁书·沉浚传》:“ 浚 正色责 景 曰:‘明公亲是人臣,举兵向闕,圣主申恩赦过,已共结盟,口血未乾,而有翻背。 沉浚 六十之年,且天子之使,死生有命,岂畏逆臣之刀乎!’不顾而出。 景 曰:‘是真司直也。’然密衔之。”
词语解释:人衔  拼音:rén xián
人参的别名。 宋 苏轼 《紫团参寄王定国》诗:“旧闻人衔芝,生此羊肠岭。”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一·人参》:“别録一名人衔。衔乃薓字之讹也。其成有阶级,故曰人衔。”
词语解释:连衔  拼音:lián xián
谓二人以上连署官衔。《宋史·孝宗纪二》:“辛亥,詔:‘自今詔令未经两省书读者毋輒行,给、舍驳正毋连衔同奏。’”
词语解释:曳衔  拼音:yè xián
牵引连接。《楚辞·天问》:“鴟龟曳衔, 鯀 何听焉?” 闻一多 疏证:“曳谓牵引,衔谓连接,前者曳之,后者衔之,以相随而行也;言鴟龟曳衔而行, 鯀 何得用其法以筑隄哉?”
词语解释:宫衔  拼音:gōng xián
清 制不立太子,但有太子傅保之名,专为大臣及有功者加衔,无职掌,也无员额。太子称东宫,故名宫衔。如太师、太傅、太保,皆可冠以“宫”字;少师、少傅、少保,则称为宫师、宫傅、宫保。 清 昭槤 《啸亭续录·刘凤诰》:“﹝ 刘凤誥 ﹞洊至吏部侍郎。与修《高宗实録》告成。加太子少保。近日贰卿加宫衔者惟公一人,人争羡之。”
词语解释:试衔  拼音:shì xián
古代朝廷授予官吏虚衔,未授正命,谓之“试衔”。《旧五代史·唐书·明宗纪五》:“天下州府,例是摄官,皆结试衔,或因勘穷,便关诈假。”《资治通鉴·后唐明宗天成元年》:“当是时,所除正员官之外,其餘试衔、帖号止以宠激军中将校而已。” 胡三省 注:“试衔,谓试某官某阶,皆以入衔也。”
词语解释:蛇衔  拼音:shé xián
亦作“虵衔”。
(1).即蛇含。 南朝 宋 刘敬叔 《异苑》卷三:“昔有田父耕地,值见伤蛇在焉。有一蛇衔草著疮上。经日伤蛇走。田父取其草餘叶,以治疮皆验。本不知草名,因以蛇衔为名。《抱朴子》云:蛇衔能续已断之指如故。是也。”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五·蛇含》﹝集解﹞引 陶弘景 曰:“蛇衔处处有之。有两种,并生石上,亦生黄土地。当用细叶有黄花者。”参见“ 蛇含 ”。
(2).谓蛇衔珠报恩。典出《淮南子·览冥训》“ 隋侯 之珠” 汉 高诱 注:“ 隋侯 见大蛇伤断,以药傅之,后蛇于江中衔大珠以报之,因曰 隋侯 之珠,盖明月珠也。” 宋 薛季宣 《读邸报》诗:“豺祭如生兽,虵衔欲报珠。”
词语解释:蛇含  拼音:shé hán
(1).多年生草本。根茎短,茎倾卧。全株有伏毛。叶多为五小叶组成的掌状复叶。小花黄色,成聚伞花序。中药入药,有清热解毒、消肿化痰之功效。主治蛇虫咬伤、痈肿、溃疡等症。又称蛇衔。见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五·蛇含》
(2).见“ 蛇含石 ”。
词语解释:学衔  拼音:xué xián
高等学校教师、科学研究机构研究人员的职务称号。我国高等院校教师职务分为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科研机构的职务分为研究员、副研究员、助理研究员、实习研究员;以上总称为学衔。
词语解释:台衔  拼音:tái xián
对他人姓名与官衔的敬称。亦泛指姓名与官衔。 宋 何薳 《春渚纪闻·赝换真书》:“ 味道 遂伪假先生台衔,缄封而来。” 沙汀 《祖父的故事·龚老法团》:“于是他极仔细地在自己的台衔下盖上一枚印章。”
词语解释:荣衔  拼音:róng xián
荣誉称号。 康有为 《大同书》辛部第十一章:“其赏有名有实,名者荣衔也,实者金钱也。”
词语解释:镝衔  拼音:dí xián
马口中的衔铁。《淮南子·氾论训》:“今世德益衰,民俗益薄,欲以朴重之法,治既弊之民,是犹无鏑衔橜策錣而御馯马也。” 高诱 注:“鏑衔,口中央铁,大如鸡子中黄,所以制马口也。”
词语解释:会衔  拼音:huì xián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机关或其主管人,共同在发出的公文上签署名衔。《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四回:“联合了 山东 同乡京官,会衔参了一摺,坐定了是姓 朱 的主谋,奉旨着 山东 巡抚彻底根究,不得徇情迴护。” 夏衍 《秋瑾传》序幕:“你有几个脑袋?(一半是说给围观的百姓们听)上头三令五申的会衔保护教堂,不准跟洋人和教民为难,你们难道全不知道吗?”
词语解释:军衔  拼音:jūn xián
区别军人等级的称号。如元帅、将官、校官、尉官、军士、兵。
词语解释:蹲衔  拼音:dūn xián
谓驾驭马匹。 汉 荀悦 《汉纪·昭帝纪》:“大王不好经术而好逸游,伏軾蹲衔,驰骋不止。”
词语解释:负衔  拼音:fù xián
谓驾车。衔,马嚼子。 汉 焦赣 《易林·归妹之益》:“三驪负衔,南芷取香,秋兰芬馥,盈满神匱。”
词语解释:单衔  拼音:dān xián
单独具衔或独自署名。《清史稿·后妃传·孝钦显皇后》:“归政后,惟 醇亲王 单衔具奏。”
词语解释:联衔  拼音:lián xián
联合署名。衔,原指官衔。《镜花缘》第六五回:“如果联衔请旨,太后正恐考的人少,那有不准之理。” 清 夏燮 《中西纪事·大沽前后之役》:“维时, 惠亲王绵愉 、宗室尚书 端华 、大学士 彭藴章 等联衔保奏已革大学士 耆英 。” 茅盾 《动摇》:“各团体联衔发表宣言。”
词语解释:职衔  拼音:zhí xián
(1).犹官衔。《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我 宋 以来,宰相解位,都要带个外任的职衔。到那地方资禄养老,不必管事。” 明 王琼 《双溪杂记》:“盖虽春坊官,必须兼翰林院职衔,方得预纂脩之事。”《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六回:“你犯了法,这个职衔经本县详革了。” 鲁迅 《书信集·致沉雁冰》:“‘顾问’之列,我不愿加入。因为先前为了这一类职衔,吃苦不少。”
(2).职位和军衔。如上校团长,团长是职,上校是衔。
词语解释:领衔  拼音:lǐng xián
在共同签署的文件上或联合演出的名单上署名在最前面。 清 容閎 《西学东渐记》第十七章:“两日后,奏摺拜发, 文正 ( 曾国藩 )领衔,餘三人皆署名。” 续范亭 《湖山集·夜梦与日宣战各处义军蜂起》:“领衔者为 胡罗素 ,主张亲 日 ,到处惑乱军心。” 巴金 《家》二一:“十几位著名的地方绅士也发出吁请 张军长 早日入城‘主持省政’的通电,领衔的人便是 冯乐山 。”如:领衔主演。
词语解释:具衔  拼音:jù xián
谓题写官衔。 宋 叶绍翁 《四朝闻见录·卫魁廷尉》:“遗 于 ( 于有成 )以书,外缄题书‘拜上 省元 ’,下惟具衔。”
词语解释:转衔  拼音:zhuǎn xián
转任其他官职。 唐 顾云 《代人上路相公启》:“许以转衔,致诸外府。”
词语解释:列衔  拼音:liè xián
谓签署职衔。 罗尔纲 《太平天囯史事考·太平天囯领导集团内讧考》:“第四条, 太平天囯 辛酉十一年颁行新历奏章,仍有 杨秀清 列衔。”
词语解释:虚衔  拼音:xū xián
(1).空职衔。相对于实职而言。 明 唐顺之 《周襄敏公传》:“将士有实职有虚衔。有正副参游,实职大而虚衔反小,有管哨管队,实职小而虚衔反大。”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二:“谓王师但进 广东 为声援,则 广西 一面, 宏烈 可独当之,但当假以虚衔,并颁给各土司印,以便号召。”《文明小史》第二八回:“当时就有几位大老,提起开捐的话,朝廷有主意不肯叫人捐实官,只允了虚衔封典贡监翎枝几项。” 沉从文 《顾问官》:“只有少数在部里的红人,名义上收入同大家相差不多,因为可以得到一些例外津贴,又可以在各个税卡上挂个虚衔,每月支领干薪。”
(2).空名称。 鲁迅 《而已集·通信》:“心里却想:战士和革命者的虚衔,大约不久就要革掉了罢。”
词语解释:通衔  拼音:tōng xián
两人以上共同领受某一职责。《宋史·职官志一》:“虽分两司,而提辖官、监官并通衔管干。”
词语解释:道衔  拼音:dào xián
道一级的官衔。《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九回:“何况这位 李公 ,现在已经捐了道衔,在家乡里也算是一位大乡绅。”
词语解释:借衔  拼音:jiè xián
利用他人的名望地位。《明史·贺逢圣传》:“ 湖广 建 魏忠贤 生祠, 忠贤 闻上梁文出 逢圣 手,大喜,即日诣 逢圣 。 逢圣 曰:‘误,借衔陋习耳。’ 忠贤 咈然去。翌日削 逢圣 籍。”
词语解释:鵁衔  拼音:jiāo xián
谓池鹭之子衔其母翅而飞。 宋 王十朋 《会稽风俗赋》:“鵁衔鸕吐,鸎求鶉鬭。”注:“《埤雅》:鵁鶄子衔母翅。”
词语解释:麋衔  拼音:mí xián
即鹿衔草。见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四·薇衔》。参见“ 鹿衔草 ”。
词语解释:鹿衔草  拼音:lù xián cǎo
草名。 宋 寇宗奭 《图经衍义本草·薇衔》:“《唐本》註云,此草丛生,似茺蔚及白头翁,其叶有毛,茎赤,疗贼风大效。南人谓之吴风草,一名鹿衔草,言鹿有疾,衔此草差。又有小大二种, 楚 人犹谓大者为大吴风草,小者为小吴风草也。”亦省称“ 鹿衔 ”。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四·薇衔》:“麋衔、鹿衔、吴风草。”
词语解释:序衔  拼音:xù xián
旧指在公文上依次具列职衔、姓名。 明 沉德符 《野获编·词林·翰林权重》:“又命翰林、编修、检讨……等官考驳诸司奏启以闻,如平允,则序衔曰翰林院兼平驳诸司文章事某官某,列名书之以进。”
词语解释:撙衔  拼音:zǔn xián
控制马勒,使马就范。《战国策·秦策一》:“伏軾撙衔,横歷天下。” 鲍彪 注:“撙,挫也。盖犹顿。衔,勒也。”《汉书·王吉传》:“冯式撙衔,驰骋不止。” 颜师古 注:“撙,挫也。”
词语解释:深衔  拼音:shēn xián
深恨,十分痛恨。 唐 皇甫枚 《三水小牍·绿翘》:“其兄为府街卒,尝求金于 机 , 机 不顾。卒深衔之。”《旧唐书·罗艺传》:“﹝ 艺 ﹞频为 景 所辱, 艺 深衔之。”
词语解释:宪衔  拼音:xiàn xián
唐 宋 以来官制中在正职外所加的御史之类虚衔。 宋 程大昌 《演繁露续集·唐宪衔使头使下》:“ 唐 世节度、观察等使辟置官属,许理年转入臺官,至侍御史止。其御史中丞须有军功乃得转入。已上皆名宪衔。”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三:“ 唐 建中 赦,许带宪衔。遇赦加恩,踵为故事。”《宋史·职官志四》:“﹝御史大夫﹞ 宋 初不除正员,止为加官。检校官带宪衔,有至检校御史大夫者。”
词语解释:故衔  拼音:gù xián
原来的官衔。 明 沉德符 《野获编·礼部一·尚书赠官》:“故事,赠官加故衔一级。”
词语解释:带衔  拼音:dài xián
兼带官衔。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府县·一府二推官》:“惟 直隶 之 永平府 带衔 蓟 辽 诸镇理刑。”
词语解释:系衔  拼音:xì xián
旧官吏原职外别加的称呼名号;所挂的官衔。《宋史·河渠志七》:“仍选武臣一人习於修江者,随其资格,或以副将,或以路分鈐辖繫衔,专一鈐束修江军兵。” 明 沉德符 《野获编·礼部六·尚书》:“ 弘治 十五年壬戌,繫衔礼部为尚书者,内阁则 谢迁 。” 清 赵翼 《瓯北诗话·陆放翁年谱小引》:“先生年四十三,正月十四日作《崇恩禪院记》,繫衔但书通直郎而无职任,已罢官故也。”
词语解释:絓衔  拼音:guà xián
犹挂衔。谓虚有挂名的官衔而无实职。 明 沉德符 《野获编·礼部一·羽流恩恤之滥》:“按 元节 絓衔宗伯,而 仲文 则又以礼卿并兼三孤, 陶 妻又先封一品夫人,其僭拟文臣,犹为有説。”
词语解释:加衔  拼音:jiā xián
给官吏高于本职的虚衔,表示尊贵。 清 制以太师、太傅、太保、少师、少傅、少保等为大臣加衔。见《清会典·吏部·官制一》。亦泛指加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