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十四盐平声 [同恹][zhān,占卜][音尖。流入也,浸也。][详注1][nián][详注2][详注3][详注4][详注5]


注1:燖 《集韵》慈盐切《韵会》昨盐切,音潜。《玉篇》本作燂。《集韵》沈肉於汤也。或作爓煔。《仪礼·聘礼注》肤豕肉也。惟燖者有肤。《释文》燖,刘音寻。一本作爓,音潜。 又《广韵》徐盐切《集韵》徐廉切,音阎。《广韵》本作燖。详燖字注。
注2:针 《广韵》巨淹切《集韵》《韵会》其淹切,音钳。人名。《诗·秦风》子车针虎。《左传·隐八年》陈针子送女。《注》针子,陈大夫。又《庄三十二年》命僖叔待於针巫氏。《注》针巫氏,鲁大夫。又《僖二十八年》针庄子为坐。《释文》针,其廉反。 又地名。《左传·成六年》侵宋师於针。《释文》针,其廉反。
注3:妗 音襜。𡝫妗,善笑貌。 又《集韵》馨兼切,音莶。义同。 又《广韵》《集韵》,音欦。美也。一曰女轻薄貌。
注4:詀 《集韵》他兼切,帖平声。《扬子·方言》謰謱,拏也。南楚或谓之詀啼。 又《广韵》《集韵》丁兼切,点平声。转语也。一曰巧言。 又《集韵》处占切,音襜。亦多言也。
注5:慊 《集韻》苦兼切,音謙。意不足也。又《集韻》賢兼切,音嫌。《說文》疑也。或省作兼。或通作嫌。《前漢·趙充國傳》婾得避慊之便。《師古註》慊,亦嫌字。又《集韻》離鹽切,音廉。《說文》帷也。或从巾从廉。
末字词组
银蟾圆蟾金蟾砚蟾半蟾亏蟾桂殿凉蟾 
玉蟾孤蟾乌蟾铜蟾桂蟾西蟾髭蟾 
凉蟾秋蟾清蟾白玉蟾瑶蟾仙蟾万古蟾 
寒蟾明蟾步蟾缺蟾灵蟾胡子蟾晶蟾 
新蟾冰蟾彩蟾晓蟾窗蟾刘海蟾皎蟾 
素蟾海蟾霜蟾小蟾琼蟾蜍蟾  

词语解释:银蟾  拼音:yín chán
月亮的别称。传说月中有蟾蜍,故称。 唐 白居易 《中秋月》诗:“照他几许人肠断,玉兔银蟾远不知。” 元 金仁杰 《追韩信》第二折:“正天淡云闲,明滴溜银蟾似海山。” 清 王韬 《淞滨琐话·田荔裳》:“一夕宴罢,宿蝶未来,银蟾犹皎。”参见“ 金蟾 ”。
词语解释:金蟾  拼音:jīn chán
(1).金色的蟾蜍。 前蜀 杜光庭 《题北平沼》诗:“宝芝常在知谁得,好驾金蟾入太虚。” 明 何景明 《嫦娥图》诗:“玉宇琼楼闭早秋,金蟾银兔啼寒夜。” 马健翎 《十二把镰刀》:“磞--磞打的欢,好像 刘海 戏金蟾。”
(2).蟾蜍形金属香器的鼻纽。亦借指香器。 唐 李商隐 《无题》诗之二:“金蟾啮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迴。” 叶葱奇 注:“ 清 陈帆 曰:‘ 高似孙 《纬略》引此句,云是香器,其言鏁者,盖有鼻纽,施之於帷幬之中也。’案‘鏁’即锁的异体字,此指熏鑪。熏鑪蟾口有小机纽管开闭,所以称为锁。”
(3).月亮的别称。神话传说月中有蟾蜍,故称。语本 汉 张衡 《灵宪》:“ 羿 请不死之药于 西王母 , 姮娥 窃之以奔月……遂託身于月,是为蟾蠩。” 唐 令狐楚 《八月十七日夜书怀》诗:“金蟾著未出,玉树悲稍破。” 明 高启 《赋赵王孙家琵琶诗》:“梦断金蟾隔烟小,青塚理声秋不晓。”
词语解释:玉蟾  拼音:yù chán
见“ 玉蟾蜍 ”。
词语解释:玉蟾蜍  拼音:yù chán chú
亦省称“ 玉蟾 ”。 1.玉雕的蟾蜍。盛水容器。多作更漏与文具之用。《西京杂记》卷六:“﹝ 晋灵公 冢﹞唯玉蟾蜍一枚,大如拳,腹空,容五合水,光润如新,王取以盛书滴。” 唐 李贺 《李夫人》诗:“玉蟾滴水鷄人唱,露华兰叶参差光。” 宋 梅尧臣 《问答·送九舅席上作》诗:“玉蟾蜍,厕君笔砚诚有诸。” 清 金农 《寒夜过荆山人山居》诗:“想见苦吟风烛下,灵龟屏息玉蟾枯。”
(2).月亮的别名。 唐 褚载 《月诗》逸句:“星斗离披烟靄收,玉蟾蜍耀海东头。” 明 无名氏 《飞丸记·月下伤怀》:“抬头问玉蟾,一样团圞,几般堪翫。”
(3).指传说中月宫里的蟾蜍。 宋 杨万里 《木犀花赋》:“盖向者之所闻,乃於兹其良是。摩挲玉蟾蜍而问焉,亦不知名,而字之曰‘桂’。” 明 无名氏 《青莲记·明皇游月宫》:“万古悠悠,玉蟾蜍长厮守。”
词语解释:凉蟾  拼音:liáng chán
指秋月。 唐 李商隐 《燕台诗·秋》:“月浪衡天天宇湿,凉蟾落尽疎星入。” 元 刘祁 《归潜志》卷九:“影浸凉蟾窗上见,声敲寒雨枕边闻。” 清 陈维崧 《百字令·己未长安中秋》词:“坐久凉蟾犹未吐,靄靄暮云偏结。”亦泛指月亮。 宋 晏几道 《阮郎归》词:“箇人鞭影弄凉蟾,楼前侧帽檐。”
词语解释:寒蟾  拼音:hán chán
指月亮。传说月中有蟾,故称。 唐 刘禹锡 《和汴州令狐相公到镇改月偶书所怀二十二韵》:“管弦喧夜景,灯烛掩寒蟾。” 宋 张铣 《玉树后庭花》词之二:“青驄一骑来飞鸟,靚妆难好,至今落日寒蟾,照 臺城 秋草。”
词语解释:新蟾  拼音:xīn chán
新月。神话传说月中有三足蟾蜍,因以蟾代称月。 唐 温庭筠 《夜宴谣》:“高楼客散杏花多,脉脉新蟾如瞪目。” 宋 王安石 《和平甫舟中望九华山》之二:“忆在 秋浦 北,空江上新蟾。” 宋 贺铸 《菩萨蛮》词:“眉样学新蟾,春愁入翠尖。”
词语解释:素蟾  拼音:sù chán
月的别称。古代传说月中有蟾蜍,故称。 唐 黄滔 《卷帘》诗:“緑鬟侍女手纤纤,新捧 嫦娥 出素蟾。” 宋 张元干 《青玉案·筠翁生朝》词:“玉鉤斜掛,素蟾初满,醉愜浮瓜冷。” 明 屠隆 《綵毫记·渔阳鼙鼓》:“盼红轮西岭,素蟾东麓。” 清 蒋春霖 《一枝春·忆兰曲为汪西林赋》词:“纹纱素蟾低照,奈 姮娥 更妒,同心花好。”
词语解释:圆蟾  拼音:yuán chán
(1).月的别称。神话传说月中有蟾蜍,故称。 唐 张碧 《美人梳头》诗:“玉容惊觉浓睡醒,圆蟾挂出妆檯表。”
(2).指月圆。 宋 张先 《凤栖梧》词:“明日不知花在否?今夜圆蟾,后夜忧风雨。”
词语解释:孤蟾  拼音:gū chán
指月亮。《宋史·乐志十五》:“残霞弄影,孤蟾浮天外,行人触目是消魂。”
词语解释:秋蟾  拼音:qiū chán
秋月。 唐 姚合 《秋夜月中登天坛》诗:“秋蟾流异彩,斋洁上坛行。” 宋 辛弃疾 《西江月·赋丹桂》词:“杏腮桃脸费铅华,终惯秋蟾影下。”《天雨花》第十三回:“四时惟有秋蟾好,人生在世几何春。”
词语解释:明蟾  拼音:míng chán
古代神话称月中有蟾蜍,后因以“明蟾”为月亮的代称。 唐 舒元舆 《坊州按狱苏氏庄记室二贤自鄜州走马相访》诗:“阳乌忽西倾,明蟾挂高枝。” 明 刘基 《次韵和十六夜月再次韵》:“永夜凉风吹碧落,深秋白露洗明蟾。”
词语解释:冰蟾  拼音:bīng chán
指月亮。 明 汤显祖 《牡丹亭·闹殇》:“海天悠、问冰蟾何处涌?玉杵秋空,凭谁窃药把 嫦娥 奉?”
词语解释:海蟾  拼音:hǎi chán
指月亮。 宋 梅尧臣 《闻角》诗:“高树朝光动,城头落海蟾。”
词语解释:金蟾  拼音:jīn chán
(1).金色的蟾蜍。 前蜀 杜光庭 《题北平沼》诗:“宝芝常在知谁得,好驾金蟾入太虚。” 明 何景明 《嫦娥图》诗:“玉宇琼楼闭早秋,金蟾银兔啼寒夜。” 马健翎 《十二把镰刀》:“磞--磞打的欢,好像 刘海 戏金蟾。”
(2).蟾蜍形金属香器的鼻纽。亦借指香器。 唐 李商隐 《无题》诗之二:“金蟾啮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迴。” 叶葱奇 注:“ 清 陈帆 曰:‘ 高似孙 《纬略》引此句,云是香器,其言鏁者,盖有鼻纽,施之於帷幬之中也。’案‘鏁’即锁的异体字,此指熏鑪。熏鑪蟾口有小机纽管开闭,所以称为锁。”
(3).月亮的别称。神话传说月中有蟾蜍,故称。语本 汉 张衡 《灵宪》:“ 羿 请不死之药于 西王母 , 姮娥 窃之以奔月……遂託身于月,是为蟾蠩。” 唐 令狐楚 《八月十七日夜书怀》诗:“金蟾著未出,玉树悲稍破。” 明 高启 《赋赵王孙家琵琶诗》:“梦断金蟾隔烟小,青塚理声秋不晓。”
词语解释:乌蟾  拼音:wū chán
(1).指神话传说日中的三足乌和月中的蟾蜍。 唐 韩愈 《苦寒》诗:“日月虽云尊,不能活乌蟾。”
(2).指日月;时光。 唐 陆龟蒙 《奉酬袭美苦雨》诗:“乌蟾俱沉光,昼夜恨暗度。” 宋 梅尧臣 《和岁除日》:“已惊颜貌徐徐改,不奈乌蟾冉冉驰。”
词语解释:清蟾  拼音:qīng chán
称澄澈的月亮。因传说月中有蟾蜍,故以蟾代称月。亦用以比喻圆镜。 宋 张先 《于飞乐令》词:“宝奩开,菱鑑静,一掬清蟾。” 宋 贺铸 《采桑子·罗敷歌》词:“犀尘流连。喜见清蟾似旧圆。” 宋 范成大 《代人七月十四日生朝》诗:“已饶瑞荚明朝满,先借清蟾一夜圆。”
词语解释:步蟾  拼音:bù chán
喻科举登第。 明 沉受先 《三元记·讲学》:“腹饱五车期步蟾。”参见“ 蟾宫折桂 ”。
词语解释:蟾宫折桂  拼音:chán gōng zhé guì
《晋书·郤詵传》:“ 武帝 於东堂会送,问 詵 曰:‘卿自以为何如?’ 詵 对曰:‘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 崑山 之片玉。’”相传蟾宫中有桂树, 唐 以来牵合两事,遂以“蟾宫折桂”谓科举应试及第。 元 施惠 《幽闺记·士女随迁》:“镇朝经暮史,寐晚兴夙,拟蟾宫折桂之梯步。”《红楼梦》第九回:“彼时 黛玉 在窗下对镜理妆,听 宝玉 説上学去,因笑道:‘好,这一去,可是要蟾宫折桂了,我不能送你了。’”亦作“ 蟾宫扳桂 ”。 明 谢谠 《四喜记·乡荐荣欢》:“蟾宫扳桂折高枝,书香还有继,天道岂无知。”参阅 宋 叶梦得 《避暑录话》卷下、 清 翟灏 《通俗编·祝诵》
词语解释:彩蟾  拼音:cǎi chán
传说月中有蟾蜍,因用以借指月宫。 唐 李商隐 《楚宫》诗之一:“月姊曾逢下彩蟾,倾城消息隔重帘。” 宋 贺铸 《侍香金童》词:“三五彩蟾明夜是,屈曲阑干,断肠千里。” 清 洪昇 《长生殿·闻乐》:“待将天上乐授宫襜,密召芳魂入彩蟾。”
词语解释:霜蟾  拼音:shuāng chán
月亮。月光如霜,又传说月中有蟾蜍,故称。 前蜀 贯休 《诗》:“吟向霜蟾下,终须神鬼哀。”
词语解释:砚蟾  拼音:yàn chán
蟾蜍形的砚滴。置水其中,则自蟾蜍口滴水入砚。 宋 何薳 《春渚纪闻·铜蟾自滴》:“古铜蟾蜍, 章申公 研滴也。每注水满中,置蜍研仄,不假人力而蜍口出泡,泡殞则滴水入研。” 宋 陆游 《不睡》诗:“水冷砚蟾初薄冻,火残香鸭尚微烟。” 元 方夔 《木犀》诗之二:“褐凤摶风朝紫极,砚蟾滴露泻清秋。”
词语解释:铜蟾  拼音:tóng chán
铜制的蟾蜍形器物,如水盂、墨合、灯盏之类。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寺塔记下》:“ 建中 时, 光宅寺 僧铸铜蟾为息烟灯,天下传之。” 清 曹寅 《寓斋即事与诸同人夜话有怀晚研曾寓此三年》诗:“凌结铜蟾戢墨兵,衰疲那竞世间名。”
词语解释:白玉蟾  拼音:bái yù chán
民间传说指月中的三足蟾蜍,因明月色白,故称。 清 曹寅 《游仙诗和汪萝山》之二九:“笑傲人间白玉蟾,千年一住跡长淹。”
词语解释:缺蟾  拼音:quē chán
犹缺月。 宋 范成大 《锦亭然烛观海棠》诗:“银烛光中万綺霞,醉红堆上缺蟾斜。” 宋 范成大 《晚步吴故城下》诗:“却向东皋望烟火,缺蟾先映檞林丹。”
词语解释:晓蟾  拼音:xiǎo chán
犹晓月。 宋 张先 《玉树后庭花·上元》词:“晓蟾残漏心情,恨雕鞍归后。”
词语解释:小蟾  拼音:xiǎo chán
指月亮。 宋 吴文英 《霜叶飞·重九》词:“小蟾斜影转东篱,夜冷残蛩语。”
词语解释:半蟾  拼音:bàn chán
半月。神话传说月中有蟾蜍,故以蟾代称月。 唐 李白 《雨后望月》诗:“四郊阴靄散,开户半蟾生。”
词语解释:桂蟾  拼音:guì chán
指月亮。传说月宫有桂树和蟾蜍,故称。 唐 卢照邻 《赠益府裴录事》诗:“朝看桂蟾晚,夜闻鸿雁度。鸿度何时还?桂晚不同攀。”
词语解释:瑶蟾  拼音:yáo chán
指传说中月宫中的蟾蜍。 唐 黄滔 《寄罗郎中隐》诗:“瑶蟾若使知人事,仙桂应遭蠹却根。”
词语解释:灵蟾  拼音:líng chán
月亮。传说月中有蟾,故称。 宋 梅尧臣 《李康靖少傅夫人挽词》之一:“宝剑知终合,灵蟾已陨西。”
词语解释:窗蟾  拼音:chuāng chán
窗前的月光。传说月中有三足蟾,故称。 唐 刘禹锡 《伤往赋》:“隙駟晨转,窗蟾夜通。”
词语解释:琼蟾  拼音:qióng chán
指明月。 明 陈子龙 《秋月篇》:“海上琼蟾浴已过,天边玉蓂叶还多。”参见“ 玉蟾蜍 ”。
词语解释:玉蟾蜍  拼音:yù chán chú
亦省称“ 玉蟾 ”。 1.玉雕的蟾蜍。盛水容器。多作更漏与文具之用。《西京杂记》卷六:“﹝ 晋灵公 冢﹞唯玉蟾蜍一枚,大如拳,腹空,容五合水,光润如新,王取以盛书滴。” 唐 李贺 《李夫人》诗:“玉蟾滴水鷄人唱,露华兰叶参差光。” 宋 梅尧臣 《问答·送九舅席上作》诗:“玉蟾蜍,厕君笔砚诚有诸。” 清 金农 《寒夜过荆山人山居》诗:“想见苦吟风烛下,灵龟屏息玉蟾枯。”
(2).月亮的别名。 唐 褚载 《月诗》逸句:“星斗离披烟靄收,玉蟾蜍耀海东头。” 明 无名氏 《飞丸记·月下伤怀》:“抬头问玉蟾,一样团圞,几般堪翫。”
(3).指传说中月宫里的蟾蜍。 宋 杨万里 《木犀花赋》:“盖向者之所闻,乃於兹其良是。摩挲玉蟾蜍而问焉,亦不知名,而字之曰‘桂’。” 明 无名氏 《青莲记·明皇游月宫》:“万古悠悠,玉蟾蜍长厮守。”
词语解释:亏蟾  拼音:kuī chán
缺月。蟾,蟾蜍,指月。 唐 黄滔 《别后》诗:“亏蟾便是陈宫镜,莫吐清光照别离。”
词语解释:西蟾  拼音:xī chán
指月亮。 宋 张先 《江城子》词:“金字半开香穗少,愁不寐,恨西蟾。”
词语解释:仙蟾  拼音:xiān chán
蛤蚧的别名。见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鳞一·蛤蚧》
词语解释:胡子蟾  拼音:hú zǐ chán
即髭蟾。参见“ 髭蟾 ”。
词语解释:髭蟾  拼音:zī chán
亦称“ 鬍子蟾 ”。 我国特产动物。两栖纲,锄足蟾科。体长可达10厘米。身体背、面均呈蓝褐色,亦有灰色。眼色特殊,上半呈蓝绿色,下半深褐色。雄蟾上颌边缘有黑色角质刺,雌蟾上颌边缘有米色小点。头部扁宽,前肢长于后肢,趾间有蹼。生活于山地溪流附近的草丛、树洞、石缝等处,捕食昆虫、蛞蝓、蜗牛等。主要产于 四川 峨眉山 。
词语解释:刘海蟾  拼音:liú hǎi chán
亦称“ 刘海 ”。 五代 燕山 人,名 操 ,字 昭远 ,以号行。道教全真道祖师。初事 燕 主 刘守光 为丞相。一日,道人 正阳子 来谒,说清静无为之法,并索鸡卵十枚,累金钱上。 海蟾 惊呼:“危哉!”道人说:“居荣禄,履忧患,其危殆甚!” 海蟾 悟,弃官归隐,后仙去。见《神仙通鉴》。民间多绘作仙童状,前额垂发,手舞钱串,骑蟾背上。俗称“刘海”。 清 王韬 《淞滨琐话·倪幼蓉》:“面同满月,眼若明星,双髻簪花,如世间所绘 刘海 状。”《秧歌剧选·十二把镰刀》:“ 桂兰 打铁手呀手儿软,腰儿闪几闪,越看越好看……好象 刘海 戏金蟾, 王二 我好不喜欢。”
词语解释:蜍蟾  拼音:chú chán
即蟾蜍。借指月亮。 唐 贾岛 《夜坐》诗:“蟋蟀渐多秋不浅,蜍蟾已没夜应深。”参见“ 蟾蜍 ”。
词语解释:蟾蜍  拼音:chán chú
亦作“ 蟾蠩 ”。亦作“ 蟾诸 ”。
(1).两栖动物。俗称癞蛤蟆。形似蛙而大,背面多呈黑绿色,有大小疙瘩。耳后腺和皮肤腺分泌白色黏液,可入药。《淮南子·原道训》:“夫释大道而任小数,无以异於使蟹捕鼠,蟾蠩捕蚤。” 汉 张衡 《西京赋》:“蟾蜍与龟,水人弄蛇。” 清 赵翼 《岭南物产图》诗:“蛤蚧脰能鸣,蟾蜍眉有毒。” 清 王应奎 《柳南随笔》卷二:“﹝ 徐启新 ﹞为子延师而供膳甚菲。邨中四五月间人多食蛙者,然必从市中买之。 启新 以蟾诸类蛙,而堦下颇伙,即命童子取以供师。”
(2).《后汉书·天文志上》“言其时星辰之变” 南朝 梁 刘昭 注:“ 羿 请无死之药於 西王母 , 姮娥 窃之以奔月…… 姮娥 遂託身于月,是为蟾蠩。”后用为月亮的代称。 唐 杜甫 《八月十五夜月》诗之二:“刁斗皆催晓,蟾蜍且自倾。” 明 刘基 《水龙吟·夜闻铜瓶汤响作》词:“玉釭开尽丹葩,画簷深宿蟾蜍影。” 清 金农 《东冈卧病》诗:“蟾蜍两岁照秋林,忽忽奚堪百感侵。”
(3).形似蟾蜍的器物。(1)候风地动仪上的部件。《后汉书·张衡传》:“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衔之。”(2)古建筑的承溜装置。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洧水》:“旧引 绥水 南入塋域而为池沼,沼在丑地,皆蟾蜍吐水,石隍承溜。”(3)砚滴或砚台。《西京杂记》卷六:“唯玉蟾蜍一枚,大如拳,腹空,容五合水,光润如新,王取以盛书滴。” 唐 常衮 《晚秋集贤院即事寄徐薛二侍郎》诗:“缀帘金翡翠,赐砚玉蟾蜍。” 清 赵翼 《汪水云砚歌》:“想当搦管濡墨时,蟾蜍滴泪和墨砚淋漓。”(4)旧俗点缀端阳节景的五毒制品之一。 清 陈维崧 《虞美人·端午闺词》词:“灵符颭上香云腻。绣虎釵头睡,守宫蜥蜴粉蟾蜍,还剩玄綃半捻裹蜘蛛。”
词语解释:桂殿凉蟾
月亮的别称。传说月亮里有桂树和蟾蜍而得名
词语解释:髭蟾  拼音:zī chán
亦称“ 鬍子蟾 ”。 我国特产动物。两栖纲,锄足蟾科。体长可达10厘米。身体背、面均呈蓝褐色,亦有灰色。眼色特殊,上半呈蓝绿色,下半深褐色。雄蟾上颌边缘有黑色角质刺,雌蟾上颌边缘有米色小点。头部扁宽,前肢长于后肢,趾间有蹼。生活于山地溪流附近的草丛、树洞、石缝等处,捕食昆虫、蛞蝓、蜗牛等。主要产于 四川 峨眉山 。
词语解释:万古蟾  拼音:wàn gǔ chán
(1900-1995)美术片导演。江苏南京人。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毕业。曾留校任教。1926年与兄籁鸣、弟超尘合作,创作中国第一部动画片《大闹画室》。1940年又与兄弟共同创作大型有声动画片《铁扇公主》。1956年任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导演,执导的剪纸片《渔童》《人参娃娃》《金色的海螺》,曾在国内外获奖。
词语解释:晶蟾  拼音:jīng chán
指明月。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升迁·禀启》:“九列光生,共指晶蟾。”
词语解释:皎蟾  拼音:jiǎo chán
传说月中有三足蟾,因以“皎蟾”为月的代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