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十一尤平声 [详注1][móu,绸缪][ōu,水泡,名词][通‘不’,未定之辭也,多用于句末。][gōu][chóu][tōu][chōu chóu][liú][lōu][zhōu][chóu][音鎪。][音鄒。][dōu][gōu][ǒu][lǚ][zōu][sōu][详注2][jiū liú][fú][zōu zhōu chōu][yóu][ōu][zhōu][音浮。《集韵》或从包从不。][详注3][详注4]絿[qiū][yōu][róu qiú][qiū][yōu][yóu][zōu][gōu][音抔。《博雅》䥯䎧,耕也。]帿瀀[音求。《诗·周南》施于中逵。叶下仇。][fú fū][详注5][详注6]


注1:不 音浮。夫不,䳡也。亦作鳺鴀。《尔雅·释鸟》䳡其鳺鴀。《邢疏》陆玑云:今小鸠也。一名䳕鸠,幽州人或谓鷎鴡,梁宋闲谓之隹,扬州人亦然。 又未定之辞也。《陶潜诗》未知从今去,当复如此不。又姓。《晋书》汲郡人不准。◎按《正字通》云:不姓之不,转注古音,音彪。
注2:窭 音娄。《史记·淳于髡传》瓯窭满箦。《裴骃注》瓯窭,便侧之地。
注3:救 《韵补》叶居尤切。《诗·邶风》何有何亡,黾勉求之。凡民有丧,匍匐救之。《武王盘铭》溺于渊,尚可游也。溺于人,不可救也。
注4:蹂 揉擦。通“揉”。《广韵》耳由切《集韵》《韵会》《正韵》而由切,音柔。《诗·大雅》或簸或蹂。《笺》蹂之言润也。《疏》蹂黍,以水润米,必当蹂之使湿。《朱传》簸扬去糠也。蹂,蹂禾取谷以继之也。
注5:軥 《广韵》古侯切《集韵》《韵会》《正韵》居侯切,音钩。《广韵》车軥心木。
注6:涑 音锼。《说文》浣也。一说以手曰涑,以足曰浣。
末字词组
螟蟊谷蟊蠿蟊螌蟊侵蟊   
贼蟊蛇蟊蠈蟊根蟊    

词语解释:螟蟊  拼音:míng máo
两种吃稻的害虫。 宋 黄庭坚 《常父惠示〈丁卯雪十四韵〉谨同韵赋之》:“元年冬无泽,穴处长螟蟊。”
词语解释:贼蟊  拼音:zéi máo
危害人民或国家的人。 明 戴重 《过半城侯先墓》诗:“且寧屈膝拜贼蟊,媚血污刀死不羞。”
词语解释:谷蟊  拼音:gǔ máo
谷类的害虫。 郑观应 《盛世危言·农功》:“至牲畜受病若何施治,穀蟊木蠧若何豫防,復备数等田样,备各种汽车,事事讲求,不遗餘力。”
词语解释:蛇蟊  拼音:shé máo
蛇与蟊。泛指毒虫。 明 无名氏 《四贤记·挑斗》:“莫怪我吹求,论人心毒似蛇蟊。”
词语解释:蠿蟊  拼音:zhuō máo
也作“蝃2蝥”。 即蜘蛛。
词语解释:蠈蟊  拼音:zéi máo
食稻节和稻根的害虫。比喻危害人民或国家的人。 明 何大复 《张公去思碑》:“天子勅牧,光播厥脩,辅植敦朴,颠躓蠈蟊。”
词语解释:螌蟊  拼音:bān máo
见“ 螌蝥 ”。
词语解释:螌蝥  拼音:bān móu
即斑蝥。有黑色硬壳。鞘翅基部有两个大黄斑,中央前后各有一黄色波纹状横带。足具黑色长绒毛,关节处能分泌黄色毒液,皮肤接触后能起水泡。成虫危害大豆、花生等农作物。中医入药,有毒,主治瘰疠恶疮等。《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颠顶骨》:“用不去油巴豆一个,螌蝥三个,麝香少许,以葱涎蜂蜜和捻如麦粒形,丝棉裹置耳中,响声如雷,勿得惊惧,待二十一日,耳中有浓水流出,方可去锭,奇妙无比。”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虫二·斑蝥》:“斑,言其色;蝥,刺,言其毒如矛刺也。亦作螌蝥,俗误为斑猫。”
词语解释:根蟊  拼音:gēn máo
《诗·小雅·大田》“及其蟊贼” 毛 传:“食根曰蟊。”原谓吃禾根的害虫。后用“根蟊”比喻害人虫。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艺一·公文介论乐府》:“乃艺林之根蟊,学人之路阱矣。”
词语解释:侵蟊  拼音:qīn máo
侵害。《旧唐书·德宗纪上》:“事或无益,而重为烦费;任或非当,而横肆侵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