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十一陌入声 驿[xī][jī,积聚][jí][yì,变易][gē gé][pò tuò][详注1][详注2][详注3][zhī][jí][动词][sè mí sù][shì zhē][划破][yì][yā,笑声][详注4][xī][hé][tī zhì][zǎ zé zhā zhà][è][gé][hé,同核][yì shì][jí][zhà][yì][è,音厄。本作呃。鸡声。][cè][zhái][shuò][jí][详注5][详注6][hè xià][详注7]鰿


注1:索 《广韵》山戟切《集韵》色窄切,求也。《礼·曲礼》大夫以索牛。《注》索,求得而用之。
注2:摘 《唐韵》竹厄切《集韵》《韵会》陟革切,音谪。手取也。《唐书·建宁王倓传》天后次子贤作歌曰: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一摘使瓜好,再摘令瓜稀。三摘尚云可,四摘抱蔓归。或作擿。
注3:射 yì,音睪。《诗·大雅》无射亦保。《周颂》无射于人斯。《注》射,厌也。又无射,九月律名。《前汉·律历志》无射,言阳气上升,阴气收藏,终而复始,无厌已也。
注4:刺 《唐韵》《集韵》《韵会》《正韵》七迹切,音碛。穿也,伤也。《增韵》刃之也。《孟子》刺人而杀之。又针黹也。《史记·货殖传》刺绣文,不如倚市门。又侦伺也。《前汉·燕王旦传》燕王旦遣幸臣之长安问礼仪,阴刺候朝廷事。又《韵会》黥也。又撑也。《史记·陈平世家》平乃刺船而去。《韩愈诗》峻濑乍可刺。又刺刺,多言貌。《管子·心术篇》焉能去刺刺为咢咢乎。《韩愈·送殷员外序》丁宁顾婢子,语刺刺不能休。
注5:柞 《集韻》《韻會》側格切,音窄。除草曰芟,除木曰柞。《詩·周頌》載芟載柞。又《周禮·夏官》柞氏掌攻草木。 又窄陿也。《周禮·冬官考工記》轂小而長則柞。《类篇》助伯切,音斮。捕兽槛中机曰柞鄂。《中庸·孔疏》擭谓柞㮙也。
注6:莫 《韵会》莫白切,音陌。静也。《诗·小雅》君妇莫莫。《注》言清静而敬至也。《左传·昭二十八年》德正应和曰莫。
注7:霸 音拍。古与魄同。《说文》月始生霸然也。承大月二日,承小月三日。从月䨣声。《增韵》月体黑者谓之霸。《玉篇》今作魄。《书·武成·旁死魄释文》魄,普白反。《说文》作霸,匹革反。《前汉·律历志》四月已丑朔死霸。死霸,朔也。生霸,望也。是月甲辰望,乙巳旁之,故武成篇曰:惟四月既旁生霸。
首字词组
螫手螫虫螫针螫乳螫搏螫口  
螫毒螫蝎螫蜂螫手解腕螫噬螫刺  

词语解释:螫手  拼音:shì shǒu
(1).见“ 螫手解腕 ”。
(2).咬手。《北史·倭传》:“每讯寃狱,不承引者……或置蛇瓮中,令取之,云曲者即螫手。”
词语解释:螫手解腕  拼音:shì shǒu jiě wàn
《史记·田儋列传》:“蝮螫手则斩手,螫足则斩足。何者?为害於身也。”《三国志·魏志·陈泰传》:“蝮蛇螫手,壮士解其腕。”后以“螫手解腕”比喻为了顾全大局而忍痛牺牲局部。《资治通鉴·梁武帝太清元年》:“ 景 恐上责之,遣中兵参军 柳昕 奉啟於上,以为:‘王旅未接,死亡交急,遂求援 关中 ,自救目前。臣既不安於 高氏 ,岂见客於 宇文 !但螫手解腕,事不得已,本图为国,愿不赐咎!’”亦省作“ 螫手 ”。《北史·隋长宁郡王俨传》:“﹝ 儼 ﹞上表求宿衞,辞情哀切,帝览之惻然。 杨素 进曰:‘伏愿圣心同於螫手,不宜留意。’”
词语解释:螫毒  拼音:shì dú
谓蜂、蝎等以尾针螫刺行毒。比喻毒害。《韩非子·用人》:“至治之国,有赏罚,而无喜怒,故圣人极;有刑法而死,无螯毒,故姦人服。”《淮南子·俶真训》:“夫忧患之来攖人心也,非直蜂蠆之螫毒。” 汉 王褒 《四子讲德论》:“吹毛求疵,并施螫毒。” 明 吾丘瑞 《运甓记·手板击凤》:“可惜当筵笑语喧,翻做临岐哭,愿洞鉴微忱,休教被螫毒。”
词语解释:螫虫  拼音:shì chóng
尾部有毒针可刺人的虫。《鬼谷子·权》:“螫虫之动也,必以毒螫。”《淮南子·说山训》:“园有螫虫,藜藿为之不采。”
词语解释:螫蝎  拼音:shì xiē
用毒刺刺人的蝎子。比喻可怖的事或狠毒的人。 明 徐复祚 《投梭记·哭友》:“贼臣窜窃,毒如螫蝎。若不同谋,何从涕泣。” 明 徐复祚 《红梨记·托寄》:“他意似虺蛇,毒似螫蝎,上方剑请为君蚤决。”
词语解释:螫针  拼音:shì zhēn
蜜蜂、胡蜂等尾部有螫刺作用的一种构造。它连接毒腺,能分泌毒液,注入被刺动物体内。因螫针有倒生刺,不易拔出,当螫刺时,有时致腹部内脏器官随之拔出,蜂虫亦死亡。
词语解释:螫蜂  拼音:shì fēng
螫蜂科的一种
词语解释:螫乳  拼音:shì rǔ
蜂蜜的别名。 明 王志坚 《表异录》卷十:“蜜谓之螫乳。”参阅 清 厉荃 《事物异名录·饮食·蜜》
词语解释:螫手解腕  拼音:shì shǒu jiě wàn
《史记·田儋列传》:“蝮螫手则斩手,螫足则斩足。何者?为害於身也。”《三国志·魏志·陈泰传》:“蝮蛇螫手,壮士解其腕。”后以“螫手解腕”比喻为了顾全大局而忍痛牺牲局部。《资治通鉴·梁武帝太清元年》:“ 景 恐上责之,遣中兵参军 柳昕 奉啟於上,以为:‘王旅未接,死亡交急,遂求援 关中 ,自救目前。臣既不安於 高氏 ,岂见客於 宇文 !但螫手解腕,事不得已,本图为国,愿不赐咎!’”亦省作“ 螫手 ”。《北史·隋长宁郡王俨传》:“﹝ 儼 ﹞上表求宿衞,辞情哀切,帝览之惻然。 杨素 进曰:‘伏愿圣心同於螫手,不宜留意。’”
词语解释:螫搏  拼音:shì bó
谓螫刺和攫取。喻毒害人民。 明 沉榜 《宛署杂记·街道》:“彼为役者,自分已为里中人所贱,而上之人又贱用之,遂不復知人间有羞耻事,苟可螫搏,无所顾恤。每民间有事,应与拘送,则有鞋脚钱;或已就拘执,两愿和息,则有酒饭钱。”
词语解释:螫噬  拼音:shì shì
谓毒虫刺人和野兽咬人。《周礼·夏官·山师》“辨其物,与其利害” 汉 郑玄 注:“山林之名与物,若 岱畎 丝枲、 嶧阳 孤桐矣。利,其中人用者;害,毒物及螫噬之虫兽。”
词语解释:螫口  拼音:shì kǒu
犹烫嘴。 明 姚士粦 《见只编》卷下:“茶于 吴会 为六清上齐……北至 关中 则熬油极炒,用水烹沸点之,以酥持敬上客,余曾螫口至于呕地。”
词语解释:螫刺  拼音:shì cì
扎,刺。《文选·左思〈魏都赋〉》:“蔡莽螫刺,昆虫毒噬。” 刘逵 注:“蔡莽螫刺,多毒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