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末字词组
蜻蜓蝘蜓螟蜓虺蜓青蜓捺蜻蜓竖蜻蜓 

词语解释:蜻蜓  拼音:qīng tíng
亦作“ 蜻蝏 ”。
(1).昆虫名。身体细长,胸部的背面有两对膜状的翅,喜生活在水边,捕食蚊子等小飞虫。 晋 张华 《博物志》卷四:“五月五日埋蜻蜓头於西向户下,埋至三日不食,则化成青真珠。” 唐 王建 《戴胜词》:“紫冠采采褐羽斑,衔得蜻蜓飞过屋。” 清 恽敬 《〈听云楼诗钞〉序》:“夫人之耳不可执,不可恃也,蚁动而以为牛鬭,蜻蝏翼而以为曳大木,震雷发乎前而聋者不闻。” 冰心 《寂寞》:“你看那边水上飞着好些蜻蜓,一会儿要下雨了。”
(2).指仿蜻蜓状制成的发钗。 五代 张泌 《江城子》词之二:“緑云高綰,金簇小蜻蜓。”
词语解释:蝘蜓  拼音:yǎn tíng
守宫。俗称壁虎。古籍多与蜥蜴、蝾螈等相混。《荀子·赋》:“螭龙为蝘蜓,鴟梟为凤皇。” 杨倞 注:“蝘蜓,守宫。” 五代 马缟 《中华古今注》卷下:“蝘蜓,一曰守宫,一曰龙子。善於树上捕蝉食之。其细长五色者,名曰蜥蜴;其长大者,名曰蠑螈。” 清 魏源 《古诗答陆彦若》之三:“蝘蜓各自媚,云泥安可曹。” 章炳麟 《新方言·释动物》:“《尔雅》:‘蠑螈,蜥易;蜥易,蝘蜓;蝘蜓,守宫也。’今呼在壁者为壁虎, 绍兴 谓在地者为蝘蜓。”
词语解释:螟蜓  拼音:míng tíng
传说中的鬼神名。《古文苑·黄香〈九宫赋〉》:“槁律屈而却梁党,仆巷溏而触螟蜓。” 章樵 注:“皆鬼神名。”
词语解释:虺蜓  拼音:huī tíng
蜥蜴和壁虎。泛指虫豸。 晋 葛洪 《抱朴子·广譬》:“玄云为龙兴,非虺蜓所能招也。”按,蜓,蝘蜓。《说文·虫部》:“蝘,在壁曰蝘蜓,在草曰蜥易。”
词语解释:青蜓  拼音:qīng tíng
即蜻蜓。 唐 李肇 《唐国史补》卷中:“乌足之根为蠐螬,久竹生青蜓。”《太平广记》卷四七三引 唐 李淳风 《感应经》:“ 司马彪 《庄子》注,有童子埋青蜓之头,不食而舞。曰此将为珠,人笑之。”
词语解释:捺蜻蜓  拼音:nà qīng tíng
竖蜻蜓。身体倒立。 唐 张鷟 《朝野佥载》卷六:“ 承嗣 曾与将军元帅奬驰骋,一手捉鞍桥,双足直上捺蜻蜓,走马二十里。”
词语解释:竖蜻蜓  拼音:shù qīng tíng
一种杂戏,其动作为头脚倒竖,用双手支撑全身。亦泛指这种动作。 元 郑光祖 《老君堂》楔子:“我做将军古怪……在教场里竖蜻蜓耍子。”《西游记》第五六回:“ 行者 翻觔斗,竖蜻蜓,疼痛难禁。” 清 潘荣陛 《帝京岁时纪胜·正月·岁时杂戏》:“博戏则骑竹马,扑蝴蝶,跳白索……竖蜻蜓。”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三官宝》:“其党十餘人常聚集於其中,或掇石较力,或悬空架横木,为翻觔斗、竖蜻蜓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