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字词组
词语解释:蜂蝶 拼音:fēng dié
亦作“蠭蜨”。
(1).蜂和蝶。 唐 韩愈 《花岛》诗:“蜂蝶去纷纷,香风隔岸闻。” 宋 梅尧臣 《和杨直讲夹竹花图》:“花留蜂蝶竹有禽,三月 江 南看不足。” 宋 陶穀 《清异录·花贼》:“ 温庭筠 尝得一句云:‘蜜官金翼使’,偏於知识,无人可属。久之,自联其下,曰:‘花贼玉腰奴’,予以谓道尽蠭蜨。”
(2).旧时常用以借指帮衬风月的人。 明 无名氏 《霞笺记·丽容矢志》:“自许登楼洗艳妆,从他蜂蝶过东墙。” 清 孔尚任 《桃花扇·拒媒》:“俺自有个两全之法,到那边款语商量,柔情索问,做一个閒蜂蝶花里混。”
(3).指寻花问柳贪恋女色的人。 老舍 《四世同堂》八六:“她的诱惑是一片蛛网,要把西洋的蜂蝶都胶住,而后送到集中营去。”词语解释:蜂房 拼音:fēng fáng
(1).蜜蜂用分泌的蜂蜡造成的六角形的巢,是蜜蜂产卵和储藏蜂蜜的地方。《淮南子·氾论训》:“蜂房不容鵠卵。” 高诱 注:“房,巢也。” 明 刘基 《疏影·分韵咏荷得实字》词:“叶底蜂房成蜜,为君摘向金尊,压倒 楚 江萍实。” 清 刘大櫆 《浮山记》:“洞内石穴如蜂房,其数盖百有八,名之曰总巖。”
(2).比喻房室密集众多。 唐 杜牧 《阿房宫赋》:“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 宋 黄庭坚 《题落星寺》诗:“蜂房各自开户牖,处处煮茶藤一枝。” 明 刘基 《郁离子·九难》:“左右蜂房,奕奕翼翼,冬暄夏清。”词语解释:蜂儿 拼音:fēng ér
即蜂。 宋 韩琦 《柳絮诗》之二:“有时穿入花村过,无限蜂儿作队飞。” 宋 辛弃疾 《鹧鸪天·睡起即事》词:“君归休矣吾忙甚,要看蜂儿趁晚衙。”《儿女英雄传》第三十回:“时当正午,日影在窗,恰好屋里关住一个蜂儿,急切不得出去,碰得那窗欞儿咚咚作响。”词语解释:蜂衙 拼音:fēng yá
(1).群蜂早晚聚集,簇拥蜂王,如旧时官吏到上司衙门排班参见。 宋 陆游 《青羊宫小饮赠道士》诗:“微雨晴时看鹤舞,小窗幽处听蜂衙。” 元 钱霖 《清江引》曲:“高歌一壶新酿酒,睡足蜂衙后。” 郁达夫 《春风沉醉的晚上》:“听听四面的同蜂衙似的嘈杂的人声,脚步声,车铃声,一时倒也觉得是身到了大罗天上的样子。”参阅《埤雅·释虫》。
(2).指飞绕的蜂群。 明 陈汝元 《金莲记·捷报》:“试问蜂衙,何时昼锦春如画。”
(3).蜂巢。 元 赵奕 《黄龙洞》诗:“龙居潜石洞,花暖护蜂衙。”词语解释:蜂虿 拼音:fēng chài
亦作“蠭蠆”。
(1).蜂和虿。都是有毒刺的螫虫。《国语·晋语九》:“蜹蚁蜂蠆,皆能害人,况君相乎!”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四》:“侍御史谓之掐毒,言如蜂蠆去其芒刺也。” 清 唐甄 《潜书·全学》:“士或遇蠭蠆而色变,触棘刺而失声。” 郭沫若 《创造十年续篇》三:“小小的讥刺可以惨于蜂虿,小小的慰借可以暖于春阳。”
(2).比喻恶人或敌人。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檄移》:“摧压鲸鯢,抵落蜂蠆。” 唐 杜甫 《遣愤》诗:“蜂蠆终怀毒,雷霆可振威。” 唐 元稹 《授李愿检校司空宣武军节度使制》:“一战而蜂蠆尽歼,不时而梟獍就戮。”
(3).比喻狠毒凶残。《文馆词林》卷六六二引《太宗文皇帝伐辽手诏》:“弑逆其主,酷害其臣,窃据边隅,肆其蜂蠆。” 宋 王谠 《唐语林·豪爽》:“我国家朝堂,汝安得恣蜂蠆而狼顾耶!” 明 张景 《飞丸记·故旧存身》:“梟獍狼豺,误触髭髯戟两腮,蜜口生茶蕒,笑脸藏蜂蠆。” 清 郑燮 《焦山别峰庵雨中无事书寄舍弟墨》:“ 始皇 虎狼其心,蠭蠆其性,烧经灭圣,欲剜天眼而浊人心,故身死宗亡国灭,而遗经復出。”
(4).指蜂尾的刺。亦比喻毒害或困难等不大。《好逑传》第一回:“ 铁公子 道:‘蜂蠆小难,若不能为兄排解,则是古有豪杰,今无英雄矣,岂不令 郭解 冷齿?’” 孙中山 《党员要注重宣传的奋斗》:“好像守门的蜂,尾上藏有蜂蠆,知道它的职务,是保护全羣安全的。”词语解释:蜂黄 拼音:fēng huáng
古代妇女涂额的黄色妆饰。也称花黄、额黄。 唐 李商隐 《酬崔八早梅有赠兼示之作》诗:“何处拂胸资蜨粉,几时涂额藉蜂黄。” 宋 周邦彦 《满江红》词:“临宝鑑緑云撩乱,未忺妆束。蝶粉蜂黄都褪了,枕痕一线红生玉。”《清平山堂话本·刎颈鸳鸯会》:“春色飘零,蝶粉蜂黄都退了;韶华狼籍,花心柳眼已开残。” 清 陈廷焯 《白雨斋词话》卷三:“ 叶元礼 词,直是女儿声口。如……‘蝶粉蜂黄拚付与,浅顰深笑总难知。教人何处懺情痴。’”一说,指蜂交配前体上的颜色。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四:“ 杨更山 言:《道藏经》云,蝶交则粉退,蜂交则黄退。 周美成 词云‘蝶粉蜂黄浑退了’,正用此也。而説者以为宫粧,且以‘退’为‘褪’,误矣。”词语解释:蜂须 拼音:fēng xū
(1).蜂的触须。 唐 朱庆馀 《题蔷薇花》诗:“粉著蜂鬚腻,光凝蝶翅明。”
(2).形容女子松柔的头发。 唐 王建 《宫词》之四:“蜂鬚蝉翅薄鬆鬆,浮动搔头似有风。”词语解释:蜂腰 拼音:fēng yāo
亦作“蠭腰”。
(1).蜂体中部细狭的部分。比喻人的细腰。 唐 柳宗元 《为裴中丞伐黄贼转牒》:“杪忽蜂腰,虚见辱於齐斧;突梯鼠首,滥欲寄於旄头。” 唐 皇甫松 《抛球乐》词:“红拨一声飘,轻裘坠越綃,坠越綃。带翻金孔雀,香满绣蜂腰。”
(2).蜂腰中间细,比喻居中者最差。典出《南史·周弘直传》:“ 弘直 方雅敦厚,气调高於次昆。或问三 周 孰贤,人曰:‘若蜂腰矣。’”三 周 ,指 南朝 梁 周弘正 、 弘让 、 弘直 兄弟。 弘正 善谈玄理, 弘直 方雅敦厚,唯 弘让 简素,曾任叛将 侯景 伪官,故时人讥之。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续录六》:“ 端人先生 恒病余不能饮……及余典试得 临溪 ,以书报先生。先生覆札曰:‘吾再传有此君,闻之起舞。但终恨君是蜂腰耳。’”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诗话·陆眉生给谏》:“给諫为 汪勤果 军门壻,军门武人,而相攸有识。长适 吴和甫 少宰,三适 黄孝侯 少司空,给諫其蜂腰。”
(3).比喻事物之间的转折。 瞿秋白 《赤都心史》四八:“ 中国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一辈青年,刚处于社会思想史的‘蜂腰时期’。”
(4).旧诗作法中的八病之一。相传为 南朝 梁 沉约 所提出。《南史·陆厥传》:“ 约 等文皆用宫商,将平上去入四声,以此制韵,有平头、上尾、蠭腰、鹤膝。” 唐 寒山 《诗》之二八七:“有箇 王秀才 笑我诗多失。云不识蜂腰,仍不会鹤膝。”参阅 宋 魏庆之 《诗人玉屑·诗病·诗病有八》。参见“ 蜂腰鹤膝 ”。
(5).槽碓转动装置的代称,因其中细,故名。 元 王祯 《农书》卷十九:“﹝槽碓﹞诗云:刳槽制碓水为功,积注涓流满不容,螳腹低时泉自泻,蜂腰转处杵还舂。”
词语解释:蜂腰鹤膝 拼音:fēng yāo hè xī
诗律八病中的两种。蜂腰,指五言诗第二字与第五字同声,言两头粗中间细,有如蜂腰;一说,指全句皆浊音而中一字清音者,谓之蜂腰。鹤膝,有三种说法:一为五言诗两联中的第五字和第十五字同声;一为全句中首尾两字平声而第三字仄声;一为全句皆清而中一字浊。 南朝 梁 锺嵘 《诗品·总论》:“至平上去入,则余病未能,蜂腰鹤膝,閭里已具。” 金史肃 《别怀玉》诗:“蜂腰鹤膝曾搜句,兔角龟毛不论禪。”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阮龙光》:“诗不解蠭腰鹤膝,字不能蠆尾蝇头,卯酉参商,随笔凑合。”亦省作“ 蜂鹤 ”。 宋 陈造 《赠张德恭》诗:“少日试推敲,未脱蜂鹤病。”参见“ 八病 ”。词语解释:蜂蚁 拼音:fēng yǐ
亦作“ 蜂螘 ”。亦作“蠭蚁”。
(1).蜂与蚁。亦喻地位低微的百姓。 汉 蔡琰 《胡笳十八拍》:“逐有水草兮安家葺垒,牛羊满野兮聚如蜂蚁。”
(2).喻叛乱者。 唐 杜甫 《青丝》诗:“不闻 汉 主放妃嬪,近静 潼关 扫蜂蚁。” 唐 元稹 《加裴度幽镇两道招抚使制》:“昔者区域之中,蜂蚁巢聚。 蔡 有逆孽, 齐 有狡童。” 宋 岳飞 《题永州祁阳县大营驿》:“他日扫清胡虏,復归故国,迎两宫还朝,宽天子宵旰之忧,此所志也,顾蜂蚁之羣岂足为功。”词语解释:蜂蜜 拼音:fēng mì
蜜蜂用所采的花蜜酿成的黏稠液体,黄白色,有甜味,主要成分是葡萄糖和果糖。供食用和药用。也称蜜。 唐 孟浩然 《疾愈过龙泉寺精舍呈易业二公》诗:“入洞窥石髓,傍崖采蜂蜜。” 元 马祖常 《泉南孙氏园亭》诗:“冰甌蜂蜜溜,酒榼荔浆翻。”《花月痕》第四九回:“不想民间苧根啮完,草根掘尽,更从何处找出蔗浆蜂蜜。”词语解释:蜂起 拼音:fēng qǐ
亦作“蠭起”。 像群蜂飞舞,纷然并起。《史记·项羽本纪论》:“夫 秦 失其政, 陈涉 首难,豪杰蠭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后汉书·谢弼传》:“今日边境日蹙,兵革蜂起,自非孝道,何以济之!”《宣和遗事》前集:“更兼连岁灾蝗,饿死人遍地,盗贼蜂起。” 清 戴名世 《姚符御诗序》:“ 程舍人 松皋 好为诗,余与 符御 ……尝至 松皋 家,更唱迭和,议论蠭起。” 鲁迅 《书信集·致曹靖华》:“我看 北平 学界,是非蜂起,难办之至,所以最先是劝他不要去。”词语解释:蜂窠 拼音:fēng kē
亦作“蠭窠”。
(1).即蜂巢。《三国志·魏志·管辂传》:“第二物,家家倒县,门户众多,藏精育毒,得秋乃化,此蠭窠也。” 宋 范成大 《贺乐丈先生南郭新居》诗:“会令苍苔石,屐齿如蜂窠。”参见“ 蜂巢 ”。
(2).比喻小屋。 宋 苏轼 《赠葛苇》诗:“竹椽茆屋半摧倾,肯向蜂窠寄此生。”
词语解释:蜂巢 拼音:fēng cháo
(1).蜂类的窝。亦指蜜蜂的窝。《辽史·太宗纪下》:“己巳,有司奏神纛车有蜂巢成蜜,史占之,吉。” 萧红 《桥·破落之街》:“泥泞的街道,沿路的屋顶和蜂巢样密挤着,平房屋顶,又生出一层平屋来。”
(2).比喻小屋。 唐 白居易 《郡中春宴因赠诸客》诗:“勿笑风俗陋,勿欺官府贫。蜂巢与蚁穴,随分有君臣。”
(3).比喻密集的宫室。 唐 杨敬之 《华山赋》:“蜂巢联联起 阿房 矣,俄而復然立 建章 矣。”词语解释:蜂狂 拼音:fēng kuáng
比喻男女间行为放荡。 明 陈汝元 《金莲记·媒合》:“料腰肢怯处,不耐蜂狂。”参见“ 蜂狂蝶乱 ”。
词语解释:蜂狂蝶乱 拼音:fēng kuáng dié luàn
旧谓男女间行为放荡。 明 王玉峰 《焚香记·允谐》:“那淫奔坞,多少蜂狂蝶乱,毕竟傍谁虚度。”词语解释:蜂子 拼音:fēng zǐ
(1).即蜂。多指蜜蜂。 唐 李贺 《谢秀才有妾缟练改从于人谢贺复继》诗之三:“洞房思不禁,蜂子作花心。” 宋 道潜 《春日杂兴》诗:“粉腰蜂子尤无赖,挠遍花鬚未肯休。” 鲁迅 《彷徨·在酒楼上》:“我在少年时,看见蜂子或蝇子停在一个地方,给什么来一吓,即刻飞去了。但是飞了一个小圈子,便又回来停在原地点,便以为这实在很可笑,也可怜。”
(2).指火蜂。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方物》:“凡今 宣州 所出蜂子,非蜜蜂也,乃山间火蜂,其色红黑,其长径寸,其大如之。”词语解释:蜂屯 拼音:fēng tún
犹蜂聚。 元 陈高 《丁酉岁述怀一百韵》:“处处蜂屯盛,时时豕突狂。” 清 曾国藩 《何君殉难碑记》:“ 长淮 以南, 天柱 内外,所在蜂屯。”词语解释:蜂王 拼音:fēng wáng
(1).蜜蜂中能产卵的雌蜂。体大,腹长,翅短小。它唯一任务是产卵繁殖后代。通常每个蜂群只有一只。也称母蜂、女王蜂。 宋 杨万里 《蜂儿》诗:“蜜成万蜂不敢尝,要输蜜国供蜂王。” 明 宋应星 《天工开物·蜂蜜》:“凡蜂不论于家于野,皆有蜂王。” 清 张潮 《花鸟春秋》卷一:“二月,菊迁其苗于畦,桃李棠杏杨柳会于囿,蜂王使众蜂来侵入其郛。”
(2).喻首要人物。 唐 李邕 《嵩岳寺碑》:“作礼者便登狮子,围遶者更摄蜂王。”词语解释:蜂媒 拼音:fēng méi
比喻为男女双方居间撮合或传递消息的人。 明 王錂 《春芜记·构衅》:“没奈何潜来花底,躬身拜启:望你做蜂媒,向花间递消息。”词语解释:蜂巢 拼音:fēng cháo
(1).蜂类的窝。亦指蜜蜂的窝。《辽史·太宗纪下》:“己巳,有司奏神纛车有蜂巢成蜜,史占之,吉。” 萧红 《桥·破落之街》:“泥泞的街道,沿路的屋顶和蜂巢样密挤着,平房屋顶,又生出一层平屋来。”
(2).比喻小屋。 唐 白居易 《郡中春宴因赠诸客》诗:“勿笑风俗陋,勿欺官府贫。蜂巢与蚁穴,随分有君臣。”
(3).比喻密集的宫室。 唐 杨敬之 《华山赋》:“蜂巢联联起 阿房 矣,俄而復然立 建章 矣。”词语解释:蜂飞 拼音:fēng fēi
(1).犹蜂舞。 唐 唐彦谦 《寄蒋二十四》诗:“鸟囀蜂飞日渐长,旅人情味悔思量。”
(2).比喻纷然并起。《隋书·高祖纪上》:“ 安陆 作衅,南通 吴 越 ,蜂飞蠆聚, 江 汉 骚然。”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摩揭陀国上》:“自慧日潜暉,传灯寂照,外道蚁聚,异学蜂飞,故我今者,将摧彼论。”词语解释:蜂臣 拼音:fēng chén
指蜂王以外的众蜂。语出《关尹子·三极》:“圣人师蜂立君臣。” 宋 秦观 《春日》诗之五:“金屋旧题烦乙子,蜜脾新採赖蜂臣。”词语解释:蜂分 拼音:fēng fēn
春夏之季,蜂巢内蜂王和一部分工蜂飞出,另营新巢,把原巢让给新蜂王和留下的工蜂,谓之“蜂分”。也称分蜂、分群。 唐 白居易 《闲园独赏》诗:“蝶双知伉儷,蜂分见君臣。” 宋 王安石 《光宅寺》诗:“蜂分蚁争今不见,故窠遗垤尚依然。”参阅 宋 谢翱 《粤山蜂分日记》。词语解释:蜂聚 拼音:fēng jù
亦作“蠭聚”。 形容纷然聚集。 南朝 梁 沉约 《汉东流》诗:“逆徒蜂聚,旌旗纷蔽。” 宋 苏轼 《赵清献公神道碑》:“ 茂州 蕃部 鹿明玉 等,蠭聚境上,肆为剽掠。” 清 魏源 《圣武纪》卷九:“御史 宋澍 奏言, 惠龄 奏歼 楚 贼,不下数万,何以至今蠭聚?”词语解释:蜂出 拼音:fēng chū
亦作“蠭出”。 比喻纷然并作。《史记·六国年表序》:“谋诈用而从衡短长之説起。矫称蠭出,誓盟不信,虽置质剖符犹不能约束也。” 宋 曾巩 《襄州宜城县长渠记》:“方二人者之有为,盖将任其职,非有求於世也。及其后言渠堨者蠭出,然其心盖或有求,故多诡而少实。” 罗常培 《汉语音韵学导论》第一讲:“ 魏 晋 以降韵书蠭出,各依土风,递相非笑。”词语解释:蜂窝 拼音:fēng wō
(1).蜂巢的通称。 金 雷渊 《九日登少室绝顶》诗:“歘如据鰲头,万壑俯蜂窝。”《花城》1981年第4期:“‘银翩球’的,花色纯白,花瓣如蜂窝,花型如圆球。”
(2).像蜂巢似的多孔形状。如:蜂窝煤;混凝土构件上的蜂窝现象。
(3).比喻简陋窄小的栖身之处。 明 张景 《飞丸记·怜儒脱难》:“谢小姐呵,临岐赠济困防饥,只怕乾坤窄、难寄蜂窝。”词语解释:蜂攒 拼音:fēng cuán
亦作“蠭攒”。 如蜂之聚集。形容人多而乱。《南齐书·孔稚珪传》:“蚁聚蠭攒,穷诛不尽,马足毛羣,难与竞逐。”一本作“ 蚕攒 ”。 唐 李白 《幽州胡马客歌》:“旄头四光芒,争战若蜂攒。” 王琦 注引 杨齐贤 曰:“蜂攒,犹蜂之聚丛也。”词语解释:蜂目 拼音:fēng mù
亦作“蠭目”。 眼睛像胡蜂。形容相貌凶悍。《梁书·武帝纪上》:“且嗣主在东宫本无令誉,媟近左右,蜂目忍人,一总万机,恣其所欲,岂肯虚坐主诺,委政朝臣。” 宋 吴处厚 《青箱杂记》卷四:“余昔年尝任 汀州 掌狱録,见杀母 黄曾 ,其目睛黄小而光跌宕若蜂状,则蜂目之恶逆尤验也。”《续资治通鉴·宋宁宗开禧元年》:“ 全 ( 李全 ), 潍州 人,鋭头蠭目,权譎善下人。”参见“蜂目豺声。”词语解释:蜂舞 拼音:fēng wǔ
亦作“蠭舞”。
(1).群蜂飞舞。比喻纷然并起。 清 陈康祺 《燕下乡脞录》卷十四:“呜呼,世教不明,邪説蠭舞,星星之火,坐视燎原。”
(2).蜜蜂用来表达蜜源距离、方向和鼓动其他蜜蜂采集的一种舞蹈信号。有表达蜜源距离较远的摆尾舞和蜜源距离较近的圆舞两种。亦泛指蜜蜂飞绕盘旋。词语解释:蜂蜡 拼音:fēng là
蜜蜂腹部的蜡腺分泌的蜡质,是蜜蜂造蜂巢的材料。通称黄蜡。可用于制药膏、化妆品、上光剂或模型等。词语解释:蜂户 拼音:fēng hù
即蜂巢。 汉 焦赣 《易林·屯之明夷》:“蠆室蜂户,螫我手足,不可进取,为身害速。”参见“ 蜂巢 ”。
词语解释:蜂巢 拼音:fēng cháo
(1).蜂类的窝。亦指蜜蜂的窝。《辽史·太宗纪下》:“己巳,有司奏神纛车有蜂巢成蜜,史占之,吉。” 萧红 《桥·破落之街》:“泥泞的街道,沿路的屋顶和蜂巢样密挤着,平房屋顶,又生出一层平屋来。”
(2).比喻小屋。 唐 白居易 《郡中春宴因赠诸客》诗:“勿笑风俗陋,勿欺官府贫。蜂巢与蚁穴,随分有君臣。”
(3).比喻密集的宫室。 唐 杨敬之 《华山赋》:“蜂巢联联起 阿房 矣,俄而復然立 建章 矣。”词语解释:蜂拥 拼音:fēng yōng
亦作“蠭拥”。 形容许多人像蜂群似地拥挤向前。《醒世恒言·张淑儿巧智脱杨生》:“纔得出门,回头一看,只见后边一队人众,持着火把,蜂拥而来。”《明史·锺羽正传》:“羣奄千餘人请预给,蠭拥入署,碎公座,殴掾吏,肆駡而去。” 鲁彦 《柚子》:“街上的人都蜂拥着,跑的跑,叫的叫,我们挽着手臂,冲了过去。”词语解释:蜂旗 拼音:fēng qí
亦作“蠭旗”。 古时画有蜂形图案的军旗。《左传·哀公二年》:“ 郑 人击 简子 中肩,毙于车中,获其蠭旗。” 杜预 注:“蠭旗,旗名。” 晋 王嘉 《拾遗记·周》:“ 周武王 东伐 紂 ,夜济 河 。时云明如昼,八百之族,皆齐而歌。有大蜂状如丹鸟,飞集王舟,因以鸟画其旗。翌日而梟 紂 ,名其船曰蜂舟。 鲁哀公 二年, 郑 人击 赵简子 ,得其蜂旗,则其类也。 武王 使画其像於幡旗,以为吉兆。今人幡信皆为鸟画,则遗象也。”词语解释:蜂语 拼音:fēng yǔ
谓蜂飞舞时发出的嗡嗡之声。 唐 李贺 《难忘曲》:“蜂语绕妆镜,拂蛾学春碧。” 王琦 汇解:“蜂语,蜂声也。蜂飞则有声,闻花香处则羣萃焉。”词语解释:蜂鹤 拼音:fēng hè
见“ 蜂腰鹤膝 ”。
词语解释:蜂腰鹤膝 拼音:fēng yāo hè xī
诗律八病中的两种。蜂腰,指五言诗第二字与第五字同声,言两头粗中间细,有如蜂腰;一说,指全句皆浊音而中一字清音者,谓之蜂腰。鹤膝,有三种说法:一为五言诗两联中的第五字和第十五字同声;一为全句中首尾两字平声而第三字仄声;一为全句皆清而中一字浊。 南朝 梁 锺嵘 《诗品·总论》:“至平上去入,则余病未能,蜂腰鹤膝,閭里已具。” 金史肃 《别怀玉》诗:“蜂腰鹤膝曾搜句,兔角龟毛不论禪。”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阮龙光》:“诗不解蠭腰鹤膝,字不能蠆尾蝇头,卯酉参商,随笔凑合。”亦省作“ 蜂鹤 ”。 宋 陈造 《赠张德恭》诗:“少日试推敲,未脱蜂鹤病。”参见“ 八病 ”。词语解释:蜂鸟 拼音:fēng niǎo
蜂鸟科的通称。大者像燕子,小者跟拇指差不多,羽毛很细,在日光照射下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嘴细长。吃花蜜和花上的小昆虫,有传粉作用。主要分布于 南美 与 中美 。词语解释:蜂簇 拼音:fēng cù
群蜂簇拥。 前蜀 韦庄 《赵秀才听弹琴》诗:“蜂簇野花吟细韵,蝉移高柳送残声。”词语解释:蜂午 拼音:fēng wǔ
亦作“蠭午”。 纷然并起貌。《史记·项羽本纪》:“今君起 江 东, 楚 蠭午之将皆争附君者,以君世世 楚 将,为能復立 楚 之后也。” 裴駰 集解引 如淳 曰:“蠭午犹言蠭起也。众蠭飞起,交横若午,言其多也。” 司马贞 索隐:“凡物交横为午,言蠭之起交横屯聚也。故《刘向传》注云:‘蠭午,杂沓也。’” 宋 张孝祥 《水调歌头·送刘恭父趋朝》词:“鼇禁輟 颇 牧 ,熊軾赖 龚 黄 ,一时林莽千险,蠭午要驱攘。” 章炳麟 《封建考》:“然其官事频緐,使命蠭午,千里之赋,不足以给也。”词语解释:蜂群 拼音:fēng qún
蜜蜂的一个群体。由蜂王、工蜂和雄蜂组成。蜂王通常每群只有一只;工蜂自数千至数万只不等,雄蜂一般只在群体需要的季节里才存在。 元 戴表元 《义蜂行》:“朝朝莫莫与蜂狎,颇识蜂羣分等差。一蜂最大正中处,千百以次分来衙。”词语解释:蜂蠹 拼音:fēng dù
即白蚁。 明 彭大翼 《山堂肆考·昆虫三·屋蠧》:“蜂蠧,人家屋中蠧也,似螘而大,正白色,蠧食梁栋,如锯开薄片层层可揭。”参见“ 白蚁 ”。
词语解释:白蚁 拼音:bái yǐ
(1).亦称“ 白螘 ”。昆虫名。形似蚂蚁,有白翅。群居,吃食木材,是危害枕木、桥梁、房屋、堤防、森林等的大害虫。 巴 蜀 多此,故又名巴蚁。 南朝 宋 鲍照 《代挽歌》:“埏门只復闭,白蚁相将来。” 宋 苏轼 《两桥》诗之二:“千年谁在者?铁柱 罗浮 西;独有石盐木,白螘不敢躋。”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虫二·白蚁》:“白蚁,即蚁之白者。一名螱,一名飞螘。穴地而居,蠹木而食,因湿营土,大为物害。初生为蚁蝝,至夏遗卵生翼而飞,则变黑色,寻亦陨死。性畏烰炭桐油竹鷄云。”《新民晚报》1990.4.9:“发现白蚁,一定要向灭蚁组报告。”
(2).骏马名。 晋 张华 《博物志》卷六:“ 周穆王 八骏:赤驥、飞黄、白蚁、华騮、騄耳、騧騟、渠黄、盗驪。”
(3).酒面漂浮的白色泡沫。亦借指酒。 元 房皞 《和杨叔能之字韵》:“白蚁千家酒,黄花九日诗。”词语解释:蜂糖 拼音:fēng táng
即蜂蜜。 宋 苏辙 《将移绩溪令》诗:“山栗似拳应自饱,蜂糖如土不须慳。” 宋 彭乘 《墨客挥犀》卷九:“ 杨行密 之据 扬州 ,民呼‘蜜’为‘蜂糖’。”词语解释:蜂生 拼音:fēng shēng
犹蜂起。《英烈传》第三回:“目今盗贼蜂生,各处征讨的官兵,没一个奏凯。”词语解释:蜂芒 拼音:fēng máng
亦作“蠭芒”。 锋芒。蜂,通“ 锋 ”。 章炳麟 《訄书·学变》:“然善为蠭芒摧陷,而无枢要足以持守。”词语解释:蜂集 拼音:fēng jí
比喻成群聚集。《天讨·望帝〈四川讨满洲檄〉》:“环 蜀 而峙者,皆为虏没,蜂集以攻 蜀 , 蜀 不亡何待?”词语解释:蜂蛾 拼音:fēng é
见“ 蜂蚁 ”。
词语解释:蜂蚁 拼音:fēng yǐ
亦作“ 蜂螘 ”。亦作“蠭蚁”。
(1).蜂与蚁。亦喻地位低微的百姓。 汉 蔡琰 《胡笳十八拍》:“逐有水草兮安家葺垒,牛羊满野兮聚如蜂蚁。”
(2).喻叛乱者。 唐 杜甫 《青丝》诗:“不闻 汉 主放妃嬪,近静 潼关 扫蜂蚁。” 唐 元稹 《加裴度幽镇两道招抚使制》:“昔者区域之中,蜂蚁巢聚。 蔡 有逆孽, 齐 有狡童。” 宋 岳飞 《题永州祁阳县大营驿》:“他日扫清胡虏,復归故国,迎两宫还朝,宽天子宵旰之忧,此所志也,顾蜂蚁之羣岂足为功。”词语解释:蜂螫 拼音:fēng shì
亦作“蠭螫”。 蜂尾刺人。比喻毒害。《管子·轻重戊》:“ 桓公 曰:‘ 鲁 梁 之於 齐 也,千穀也,蠭螫也。’” 尹知章 注:“‘蠭’,古‘蜂’字。言 鲁 梁 二国常有 齐 患也。”词语解释:蜂利 拼音:fēng lì
亦作“蠭利”。 锋利。蜂,通“ 锋 ”。 宋 叶适 《齐云楼》诗:“ 吴 俗固捷疾, 吴 兵信蠭利。”词语解释:蜂乳 拼音:fēng rǔ
即王浆。工蜂咽腺所分泌的一种乳糜。是蜂王幼虫期、产卵期和幼虫期工蜂、雄蜂的食料。含有蛋白质、葡萄糖、脂肪、矿物质、B族维生素和激素等,对人体能促进新陈代谢,并增强对疾病抵抗力,有极高的营养价值。也称蜂皇浆。词语解释:蜂台 拼音:fēng tái
(1).蜂王居处。《埤雅·释虫》:“蜂採取百芳酿蜜,其房如脾,今谓之蜜脾,其王之所居叠积如臺,语曰蜂臺。”参见“ 蜂房 ”。
(2).借指佛塔。远望佛塔,状如蜂房,故称。 唐 樊忱 《奉和九月九日登慈恩寺浮图应制》:“插萸登 鷲岭 ,把菊坐蜂臺。”
词语解释:蜂房 拼音:fēng fáng
(1).蜜蜂用分泌的蜂蜡造成的六角形的巢,是蜜蜂产卵和储藏蜂蜜的地方。《淮南子·氾论训》:“蜂房不容鵠卵。” 高诱 注:“房,巢也。” 明 刘基 《疏影·分韵咏荷得实字》词:“叶底蜂房成蜜,为君摘向金尊,压倒 楚 江萍实。” 清 刘大櫆 《浮山记》:“洞内石穴如蜂房,其数盖百有八,名之曰总巖。”
(2).比喻房室密集众多。 唐 杜牧 《阿房宫赋》:“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 宋 黄庭坚 《题落星寺》诗:“蜂房各自开户牖,处处煮茶藤一枝。” 明 刘基 《郁离子·九难》:“左右蜂房,奕奕翼翼,冬暄夏清。”词语解释:蜂至 拼音:fēng zhì
亦作“蠭至”。 形容众人如蜂群一拥而至。《三国志·吴志·诸葛恪传》:“其战则蠭至,败则鸟窜,自前世以来,不能羈也。”《四游记·哥闍君臣游猎》:“各兽闻言,急急走入庵后躲避。不一时, 成安王 同众臣蜂至。”词语解释:蜂粉 拼音:fēng fěn
蜜蜂采的花粉。 唐 温庭筠 《经西坞偶题》诗:“微红柰蒂惹蜂粉,洁白芹芽入燕泥。”一本作“蠭粉”。词语解释:蜂合蚁聚 拼音:fēng hé yǐ jù
同“ 蜂屯蚁聚 ”。 前蜀 杜光庭 《中和周天醮词》:“蠢彼不庭,敢违天道……欲恃其蜂合蚁聚之势,仗锄耰白挺之徒,垂二十年不宾睿化。”词语解释:蜂场 拼音:fēng chǎng
农场或农村中专门饲养蜜蜂的地方。如:为了搞活经济,他们还办起了苗圃、孵坊、渔场、蜂场、豆腐坊、砖瓦厂等。词语解释:蜂媒蝶使 拼音:fēng méi dié shǐ
花间飞舞的蜂蝶。比喻为男女双方居间撮合或传递书信的人。 宋 周邦彦 《六丑·蔷薇谢后作》词:“多情为谁追惜,但蜂媒蝶使,时叩窗隔。” 元 吴昌龄 《张天师》第三折:“偏是你瘦影疎枝,不受那蜂媒蝶使。”词语解释:蜂合豕突 拼音:fēng hé shǐ tū
亦作“蠭合豕突”。 如群蜂聚集,似野猪奔突。比喻众人杂沓会合,横冲直撞。 明 刘基 《春秋明经·公会齐侯楚人败徐于娄林》:“今不然矣,中国之虚实在 楚 人目中矣!於是荆尸乘广之旅,蠭合豕突以败 徐 于 娄林 。”词语解释:蜂动 拼音:fēng dòng
亦作“蠭动”。 像群蜂飞舞一样纷纷发生。《三国志·蜀志·郤正传》:“於是从横云起,狙诈如星,奇衺蠭动,智故萌生。”词语解释:蜂屯乌合 拼音:fēng tún wū hé
同“ 蜂屯蚁聚 ”。 宋 王禹偁 《贺圣驾还京表》:“蕞尔林胡,无名内侮,蜂屯乌合,鼠窃狗偷;必想边民夺挺以殴攘,亭长持绳而縶缚。”词语解释:蜂劳蝶嚷 拼音:fēng láo dié rǎng
形容声音嘈杂。 明 梅鼎祚 《昆仑奴》第三折:“要一副僻静些座头,怕蜂劳蝶嚷。”词语解释:蜂嚷 拼音:fēng rǎng
犹蜂攘。 明 高濂 《玉簪记·依亲》:“泪汪汪,故园兵火遭蜂嚷,膝下娇儿失雁行。”词语解释:蜂启
亦作“蠭啟”。 犹蜂起。《隶释·汉益州太守高眹修周公礼殿记》:“四百年之际,变异蠭启。” 洪适 释:“以蠭启为蜂起。”词语解释:蜂房蚁穴 拼音:fēng fáng yǐ xuè
比喻各自占据一方。 明 杨慎 《丹铅续录·春秋·隐公元年》:“自 共和 以来,诸侯如蜂房蚁穴,不用天子之元年矣。”词语解释:蜂扇蚁聚 拼音:fēng shān yǐ jù
蜂翅扇动,蚂蚁聚合。比喻人虽众多但起不了大作用。《隋书·房彦谦传》:“况乎蕞尔一隅,蜂扇蚁聚, 杨谅 之愚鄙,羣小之凶慝,而欲凭陵畿甸,覬幸非望者哉!”《北史·房豹传》作“蜂扇螘聚”。词语解释:蜂腰鹤膝 拼音:fēng yāo hè xī
诗律八病中的两种。蜂腰,指五言诗第二字与第五字同声,言两头粗中间细,有如蜂腰;一说,指全句皆浊音而中一字清音者,谓之蜂腰。鹤膝,有三种说法:一为五言诗两联中的第五字和第十五字同声;一为全句中首尾两字平声而第三字仄声;一为全句皆清而中一字浊。 南朝 梁 锺嵘 《诗品·总论》:“至平上去入,则余病未能,蜂腰鹤膝,閭里已具。” 金史肃 《别怀玉》诗:“蜂腰鹤膝曾搜句,兔角龟毛不论禪。”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阮龙光》:“诗不解蠭腰鹤膝,字不能蠆尾蝇头,卯酉参商,随笔凑合。”亦省作“ 蜂鹤 ”。 宋 陈造 《赠张德恭》诗:“少日试推敲,未脱蜂鹤病。”参见“ 八病 ”。
词语解释:八病 拼音:bā bìng
谓作诗在声律上应当避忌的八种弊病。 南 齐 永明 中 沉约 等倡声病说,至 唐 始有八病的名目, 宋 人更加以发挥。八病为: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平头指五言诗第一字、第二字不得与第六字、第七字同声(同平、上、去、入)。一说,句首二字不得并是平声。上尾指第五字不得与第十字同声(连韵者可不论)。蜂腰指五言诗第二字不得与第五字同声,言两头粗,中间细,有似蜂腰。鹤膝指第五字不得与第十五字同声,言两头细,中间粗,有似鹤膝(近人从 宋 蔡宽夫 说,以为五字中首尾皆浊音而中一字清者为蜂腰,首尾皆清音而中一字浊者为鹤膝)。大韵指五言诗如以“新”为韵,上九字中不得更著“人”、“津”、“邻”、“身”、“陈”等字(即与韵相犯)。小韵指除韵以外而有迭相犯者(即九字之间互犯)。旁纽一名大纽,即五字句中有“月”字,不得更著“鱼”、“元”、“阮”、“愿”等与“月”字同声纽的字。正纽一名小纽,即以“壬”、“衽”、“任”、“入”为一纽,五言一句中已有“壬”字,不得更著“衽”、“任”、“入”字,致犯四声相纽之病,八病说原为研讨声韵和协变化,对律诗的形成起了一定的作用,其弊病在于刻意追求形式,雕琢繁琐,反而束缚了诗歌内容的表达。参阅 宋 梅尧臣 《续金针诗格》、 清 纪昀 《沉氏四声考》下。词语解释:蜂腰削背 拼音:fēng yāo xuē bèi
见“ 蜂腰猿背 ”。
词语解释:蜂腰猿背 拼音:fēng yāo yuán bèi
细腰窄背。形容轻盈俊俏。《红楼梦》第四九回:“腰里紧紧束着一条蝴蝶结子长穗五色宫绦,脚下也穿着鹿皮小靴:越显得蜂腰猿背,鹤势螂形。”亦作“ 蜂腰削背 ”。《红楼梦》第四六回:“蜂腰削背,鸭蛋脸,乌油头髮,高高的鼻子,两边腮上微微的几点雀瘢。”词语解释:蜂脂 拼音:fēng zhī
亦作“蠭脂”。 即蜂蜡。 清 恽敬 《浙江提督李公墓阙铭》:“匪艇用晋石及蠭脂浴帆,御火箭。”参见“ 蜂蜡 ”。
词语解释:蜂蜡 拼音:fēng là
蜜蜂腹部的蜡腺分泌的蜡质,是蜜蜂造蜂巢的材料。通称黄蜡。可用于制药膏、化妆品、上光剂或模型等。词语解释:蜂腰猿背 拼音:fēng yāo yuán bèi
细腰窄背。形容轻盈俊俏。《红楼梦》第四九回:“腰里紧紧束着一条蝴蝶结子长穗五色宫绦,脚下也穿着鹿皮小靴:越显得蜂腰猿背,鹤势螂形。”亦作“ 蜂腰削背 ”。《红楼梦》第四六回:“蜂腰削背,鸭蛋脸,乌油头髮,高高的鼻子,两边腮上微微的几点雀瘢。”词语解释:蜂糕 拼音:fēng gāo
用发酵的面粉加糖等蒸的糕,比较松软,切开后断面呈蜂窝状。词语解释:蜂结 拼音:fēng jié
形容纷然集结。《新唐书·裴矩传》:“时盗贼蜂结,郡县上奏不可计, 矩 言于帝。”词语解释:蜂箱 拼音:fēng xiāng
养蜜蜂用具之一。用木板制成供蜜蜂作巢用的长方形箱子。词语解释:蜂虿有毒 拼音:fēng chài yǒu dú
亦作“蠭蠆有毒”。 谓恶物虽小,却能害人。《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君其无谓 邾 小,蠭蠆有毒,而况国乎?” 杨伯峻 注:“蠭,今作蜂。《説文》云:‘蠭,飞虫螫人者。’ 段 注谓为大黄蜂。蠆音瘥,毒虫也。长尾为蠆,短尾为蝎。” 晋 潘岳 《马汧督诔》:“编户之 氐 又肆逆焉,虽王旅致讨,终於殄灭,而蜂蠆有毒,骤失小利,俾百姓流亡,频於涂炭。”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王侃》:“ 璇 曰:‘蠭蠆有毒,矧妖魅乎?’” 李大钊 《警告全国父老书》:“蜂蠆有毒,而况一国,海枯石烂,众志难移。”词语解释:蜂虿入怀,随即解衣 拼音:fēng chài rù huái , suí jí jiě yī
谓祸事来临,要赶紧摆脱。《水浒传》第十七回:“古人有言:‘火烧到身,各自去扫;蜂蠆入怀,随即解衣。’”亦作“ 蜂蠆入怀,解衣去赶 ”。《儒林外史》第十三回:“自古道:‘蜂蠆入怀,解衣去赶。’他既弄出这样事来,先生们庇护他不得了。”词语解释:蜂迷蝶猜 拼音:fēng mí dié cāi
比喻男子对女子的思慕。 明 高明 《琵琶记·丞相教女》:“絳罗深护奇葩小,不许蜂迷蝶猜。”按, 元 本 高明 《琵琶记·牛相教女》作“蜂识鶯猜”。词语解释:蜂起云涌 拼音:fēng qǐ yún yǒng
比喻许多事物相继兴起,声势很大。 鲁迅 《二心集·我们要批评家》:“然而,大部分是因为市场的需要,社会科学的译著又蜂起云涌了。”参见“ 风起云涌 ”。
词语解释:风起云涌 拼音:fēng qǐ yún yǒng
(1).大风刮起,乌云涌集。形容气势雄大。 清 唐梦赉 《〈聊斋志异〉序》:“下笔风起云涌,能为载记之言。”
(2).比喻事物迅速发展,声势浩大。 孙中山 《革命成功个人不能有自由团体要有自由》:“当时结成的团体,虽然是风起云涌,有千百之多,但是不久,所有的团体,便烟消云散。” 鲁迅 《华盖集续编·送灶日漫笔》:“有些会议,从午后二时起,讨论问题,研究章程,此问彼难,风起云涌,一直到七八点。” 杨沫 《青春之歌》第二部第三六章:“全世界被压迫民族的劳动大众正在风起云涌地起来,为民族的解放而英勇斗争。”亦作“ 风靡云涌 ”。 李大钊 《Bolshevism的胜利》:“这种世界的社会力,在人间一有动荡,世界各处都有风靡云涌、山鸣谷应的样子。”词语解释:蜂识莺猜 拼音:fēng shí yīng cāi
见“ 蜂迷蝶猜 ”。
词语解释:蜂迷蝶猜 拼音:fēng mí dié cāi
比喻男子对女子的思慕。 明 高明 《琵琶记·丞相教女》:“絳罗深护奇葩小,不许蜂迷蝶猜。”按, 元 本 高明 《琵琶记·牛相教女》作“蜂识鶯猜”。词语解释:蜂趋蚁附 拼音:fēng qū yǐ fù
比喻很多人迎合投靠。《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史料·联升社学和钟庸社学》:“果然蜂趋蚁附,攘攘熙熙,诚不出神灵所料者矣。”词语解释:蜂鸣器 拼音:fēng míng qì
一种能发出类似蜂鸣声音的电磁器件。常用来代替电铃或作声频电流发生器。词语解释:蜂迷蝶恋 拼音:fēng mí dié liàn
同“ 蜂狂蝶乱 ”。 《白雪遗音·岭儿调·草桥惊梦》:“説不尽梦儿里半推半就,蜂迷蝶恋花心动。”词语解释:蜂轶 拼音:fēng yì
亦作“蠭軼”。 像蜂一样飞过。极言其快。《文选·扬雄〈长杨赋〉》:“猋腾波流,机骇蠭軼。” 李善 注:“机骇蠭軼,言其疾也。”词语解释:蜂锐 拼音:fēng ruì
亦作“蠭锐”。
(1).锋利。指兵力武器十分厉害。蜂,通“ 锋 ”。《新唐书·忠义传上·高叡》:“初虏至,有为 叡 计者:‘ 突厥 蠭鋭,所向无完,公不能亢,且当下之。’”
(2).谓办事敏锐。《新唐书·循吏传·李至远》:“ 至远 子 畬 ,字 玉田 ,少聪警。初歷 汜水 主簿,遇事蠭鋭,虽廝竖,一閲輒记姓名。”词语解释:蜂铃 拼音:fēng líng
菊花名。 宋 刘蒙 《菊谱·蜂铃》:“蜂铃开以九月中,千叶深黄,花形圆小而中有铃,叶拥聚蜂起,细视若有蜂窠之状,大抵此花似金万铃,独以花形差小而尖,又有细蘂出铃叶中,以此别尔。”词语解释:蜂附云集 拼音:fēng fù yún jí
比喻人众从各处聚集。 明 归有光 《昆山县倭寇始末书》:“夜则桅灯如列星,旦则吹螺举号,蜂附云集。”词语解释:蜂饧 拼音:fēng xíng
蜜糖。 宋 杨万里 《葡萄》诗:“太原清霜熬蜂餳,甘露冻作紫水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