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十五删平声 [jiān,中间][yān,赤黑色][《集韵》昨闲切。窄也。][bān pān][《广韵》《集韵》阻顽切。伏也。][guān,纶巾][與班同,還反也。又分也,賜也。][guān,同瘝][xián jiān]
末字词组
百蛮乌蛮菩萨蛮白蛮达失蛮东谢蛮强蛮瘴蛮
绵蛮阿蛮蛮蛮狮蛮乃蛮横蛮武陵蛮 
小蛮夷蛮樊蛮渔蛮六蛮村蛮洞蛮 
荆蛮髦蛮生蛮缗蛮凶蛮边蛮要蛮 
触蛮溪蛮东蛮南诏蛮逞蛮板楯蛮耍蛮 
八蛮鱼蛮山蛮茫蛮邈蛮浅蛮独锦蛮 
南蛮动蛮野蛮刁蛮五水蛮放蛮土蛮 
诸蛮戎蛮楚蛮逋蛮霸蛮指日蛮獠蛮 

词语解释:百蛮  拼音:bǎi mán
古代南方少数民族的总称。后也泛称其他少数民族。《诗·大雅·韩奕》:“以先祖受命,因时百 蛮 。” 毛 传:“因时百 蛮 ,长是 蛮 服之百国也。”《汉书·外戚传下·孝成许皇后》:“方外内乡,百 蛮 宾服,殊俗慕义,八州怀德。”《旧唐书·辛替否传》:“千里万里,贡赋於郊;九夷百 蛮 ,归款於闕。” 元 汤式 《赏花时·送人回镇淮安》曲:“铁瓮金墉壮九关,铜柱楼船控百 蛮 , 江 汉 静波澜。” 清 陈玉树 《乙未夏拟李义山重有感》诗:“ 越 甲鸣君情共愤,百 蛮 终献吉光裘。”
词语解释:绵蛮  拼音:mián mán
亦作“緜蛮”。
词语解释:小蛮  拼音:xiǎo mán
(1). 唐 白居易 的舞妓名。 唐 孟棨 《本事诗·事感》:“ 白尚书 姬人 樊素 善歌,妓人 小蛮 善舞。尝为诗曰:‘樱桃 樊素 口,杨柳 小蛮 腰。’”
(2).泛指姬妾。 宋 黄庭坚 《采桑子》词:“虚堂密候参同火,梨枣枝繁,深锁三关,不要 樊姬 与 小蛮 。” 程善之 《拟古》诗:“前车拥宾客,后乘载 小蛮 。”
(3).酒器名。 唐 白居易 《春晚酒醒寻梦得》诗:“还携小蛮去,试觅 老刘 看。”自注:“小蛮,酒榼名也。”按, 白居易 《夜招晦叔》诗有“高调 秦 筝一两弄,小花蛮榼二三升”之句,盖“小蛮”即“小花蛮榼”之略称。
词语解释:荆蛮  拼音:jīng mán
古代中原人对 楚 越 或南人的称呼。《左传·昭公二十六年》:“兹不穀震荡播越,窜在 荆 蛮 ,未有攸厎。”《史记·吴太伯世家》:“ 太王 欲立 季歷 以及 昌 ,於是 太伯 、 仲雍 二人犇 荆 蛮 ,文身断髮,示不可用。” 唐 白居易 《晋谥恭世子议》:“ 周 之衰也, 楚子 以 霸王 之器,奄有 荆 蛮 ,光启土宇,赫赫 楚国 ,由之而兴。”《西湖佳话·西湖隐迹》:“ 荆 蛮 之隐,是让国也。” 炉魂 《对于张之洞死后之湖南人》:“夫 楚 号雄区,人多忠节……以 荆 蛮 之餘气,鬱百年之奇气,奋能独立,强足一国。”
词语解释:触蛮  拼音:chù mán
《庄子·则阳》:“有国於蜗之左角者曰 触氏 ,有国於蜗之右角者曰 蛮氏 。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 触 和 蛮 ,古代寓言中蜗牛角上的两个小国。后因以“触蛮”称因争细微私利而兴师动众。 清 黄遵宪 《旋军歌》之八:“何洲何地争 触 蛮 ,看余马首旋。” 赵朴初 《拟寒山》诗:“杀声动天地, 触 蛮 酣大战。”
词语解释:八蛮  拼音:bā mán
古谓南方的八蛮国。《周礼·夏官·职方》:“辨其邦国、都、鄙、四夷、八蛮、七闽、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礼记·王制》“南方曰蛮” 孔颖达 疏引《尔雅》 汉 李巡 注云:“一曰 天竺 ,二曰 咳首 ,三曰 僬侥 ,四曰 跛踵 ,五曰 穿胸 ,六曰 儋耳 ,七曰 狗軹 ,八曰 旁春 。”后以泛指外族。 唐 王维 《故右豹韬卫长史任君神道碑》:“授鉞以董八蛮,可传首於魏闕。” 宋 苏轼 《司马温公神道碑》:“中国知之可也,九夷八蛮,何自知之?”
词语解释:南蛮  拼音:nán mán
(1).古称南方的民族及其居住的地方。《礼记·曲礼下》:“其在 东夷 、 北狄 、 西戎 、 南蛮 ,虽大曰子。”《吕氏春秋·召类》:“ 尧 战於 丹水 之浦以服 南蛮 , 舜 却 苗 民,更易其俗。”《宋书·荆雍州蛮传》:“ 荆 、 雍州 蛮 , 槃瓠 之后也。分建种落,布在诸郡县。 荆州 置 南蛮 , 雍州 置寧 蛮 校尉以领之。 世祖 初,罢 南蛮 併大府,而寧 蛮 如故。” 唐 韩愈 《宿曾江口示侄孙湘》诗之二:“嗟我亦拙谋,致身落 南蛮 。” 郭沫若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第二篇序说:“一直到 周宣王 的时候, 长江 流域的中部都还是所谓 蛮荆 ,所谓 南蛮 , 淮河 流域是所谓 淮夷 、 徐夷 。”
(2).旧时小说中 辽 、 金 人对 宋 及 宋 人的称呼。《说岳全传》第十五回:“ 哈迷蚩 奏道:‘臣到中原探听消息,老 南蛮 皇帝让位与小皇帝 钦宗 。’”《说岳全传》第十六回:“小番报进牛皮帐中:‘启上狼主,又有一个小南蛮杀进营来,十分厉害。’”
词语解释:诸蛮  拼音:zhū mán
古代对我国西南少数民族的总称。 唐 元稹 《故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司徒兼太子少傅赠太保郑国公食邑三千户严公行状》:“缘溪诸蛮,狐鼠跧窜,王师步趋,不习嵌嶮。”《新唐书·吐蕃传下》:“比年寇 黎 巂 , 皋 常折其兵, 定德 畏得罪,遂来降,因定 昆明 诸蛮。”
词语解释:乌蛮  拼音:wū mán
古代西南少数民族名。亦指其居住地。 唐 杜甫 《秋日夔府咏怀》:“絶塞 乌蛮 北,孤城 白帝 边。”《新唐书·南蛮传上·南诏上》:“ 南詔 ……本 哀牢夷 后, 乌蛮 别种也。” 宋 陆游 《通判夔州谢政府启》:“惟是 鱼復 之故城,虽号 乌蛮 之絶塞,乃如别驾,实类閒官。”
词语解释:阿蛮  拼音:ā mán
(1). 唐 女伶名。 宋 乐史 《杨太真外传》卷上:“时 新丰 初进女伶 谢阿蛮 ,善舞,上与妃子钟念,因而受焉。”《古今小说·杨谦之客舫遇侠僧》:“马上琵琶催去急, 阿蛮 空恨艷阳春。”
(2).指 唐 白居易 女侍 小蛮 。 白居易 尝有“樱桃 樊素 口,杨柳 小蛮 腰”之句。 清 赵文哲 《探春·新柳》词:“一捻腰支,二分眉嫵,絶忆 阿蛮 娇小。”
(3). 杨贵妃 的小名。 唐 罗隐 《帝幸蜀》诗:“ 马嵬 山色翠依依,又见鑾舆幸 蜀 归。泉下 阿蛮 应有语,这迴休更怨 杨妃 。” 明 郎瑛 《七修类稿·辩证八·杨妃小字》:“ 杨妃 小字,《外传》诸书皆曰 玉环 。《鹤林玉露》载 唐 狄昌 诗曰:‘ 马嵬 烟柳正依依,又见鸞舆幸 蜀 归。地下 阿蛮 应有语,这回休更罪 杨妃 。’ 阿蛮 又似妃之小字。况 狄昌 唐 人,必知之真。”
词语解释:夷蛮  拼音:yí mán
古代对东方和南方各族的泛称。《史记·太史公自序》:“嘉 句践 夷蛮能脩其德,灭强 吴 以尊 周 室,作《越王句践世家》第十一。” 唐 韩愈 《祭郑夫人文》:“微嫂之力,化为夷蛮。” 明 刘基 《过闽关》诗之四:“驛路高低过岭关,兠离人语杂夷蛮。”
词语解释:髦蛮  拼音:máo mán
语出《诗·小雅·角弓》:“如 蛮 如 髦 。”古代泛指少数民族。 宋 苏辙 《和子瞻焦山》:“野僧终日饱一飰,与世相视如 髦 蛮 。” 宋 陆游 《瑞庆节功德疏》之七:“ 髦 蛮 奉九译之琛,农扈告三登之候。”
词语解释:溪蛮  拼音:xī mán
即五溪蛮。 东汉 至 宋 对分布在今 湘 西及 黔 、 川 、 鄂 三省交界地区 沅水 上游若干少数民族的总称。因其地有五溪( 雄溪 、 樠溪 、 酉溪 、 无溪 、 辰溪 ),故称。《宋史·蛮夷传一·西南溪峒诸蛮上》:“ 夔州路 转运使 丁谓 言:‘溪蛮入粟实缘边砦栅,顿息 施 万 诸州馈餉之弊。’” 清 钱谦益 《湖广常德府桃源县知县张醇儒授文林郎制》:“今之 桃源 ,介在 沅 湘 溪蛮,接跡亦稍勤征缮矣。”
词语解释:鱼蛮  拼音:yú mán
亦作“ 鱼蛮子 ”。 渔夫,渔民。 宋 苏轼 《鱼蛮子》诗:“人间行路难,踏地出赋租;不如鱼蛮子,驾浪浮空虚。” 金 刘迎 《别后有怀元济》诗:“世事君方厌蜗角,生涯我欲赋鱼蛮。” 明 袁宏道 《钓竿行》:“朝随鸥保歌,夜引鱼蛮醉。” 清 唐孙华 《瓜洲屯船坞泊舟》诗:“草市千帆停估舶,茅庐三尺卧鱼蛮。” 清 曹寅 《江口网鱼夜归》诗:“酒旗旧识鱼蛮子,水槛新移沙漫洲。”
词语解释:动蛮  拼音:dòng mán
方言。指动手打人等野蛮行为。 克非 《春潮急》十六:“﹝ 李克 ﹞刚才在厅旁那边留神细看这场并不寻常的父子纷争。及见 李春山 动蛮,才两步插过来横挡在中间,阻住那‘家法’的挥舞。”
词语解释:戎蛮  拼音:róng mán
(1).亦作“ 戎曼 ”。即 蛮氏 。古族名。 西戎 的一支。 春秋 时分布于今 河南 颍河 上游一带。后为 楚 所灭。《左传·昭公十六年》:“ 楚 子闻 蛮氏 之乱也与 蛮子 之无质也,使 然丹 诱 戎蛮子 嘉 杀之,遂取 蛮氏 。”《公羊传·哀公四年》:“ 晋 人执 戎曼子 赤 归于 楚 。 赤 者何? 戎曼子 之名也。” 清 顾祖禹 《读史方舆纪要·历代州域形势一·戎蛮》:“ 河南 汝州 西南有 蛮城 ,即 戎蛮子国 。 哀 四年, 楚 围 蛮氏 ,尽俘以归。”
(2).泛指四夷。 晋 张华 《命将出征歌》:“ 重华 临帝道,戎蛮或不宾。” 清 薛福成 《代李伯相答彭孝廉书》:“ 吴 、 楚 、 秦 、 越 ,昔之称戎蛮者,今皆为中原腹地。”参见“ 四夷 ”。
词语解释:四夷  拼音:sì yí
(1).古代华夏族对四方少数民族的统称。含有轻蔑之意。《书·毕命》:“四夷左衽,罔不咸赖。” 孔 传:“言东夷、西戎、南蛮、北狄,被髮左衽之人,无不皆恃赖三君之德。”《后汉书·东夷传》:“凡蛮、夷、戎、狄总名四夷者,犹公、侯、伯、子、男皆号诸侯云。”
(2).泛指外族、外国。 清 魏源 《〈圣武记〉叙》:“不忧不逞志于四夷,而忧不逞志于四境。” 鲁迅 《坟·文化偏至论》:“ 中国 之在天下,见夫四夷之则效上国,革面来宾者有之;或野心怒发,狡焉思逞者有之;若其文化昭明,诚足以相上下者,盖未之有也。”
词语解释:菩萨蛮  拼音:pú sà mán
(1). 唐 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又名《子夜歌》《重迭金》。小令四十四字,前后阕各两仄韵转两平韵。 唐 苏鹗 《杜阳杂编》卷下:“ 大中 初……其国( 女蛮国 )人危髻金冠,瓔珞被体,故谓之‘菩萨蛮’,当时倡优遂製‘菩萨蛮曲’。” 明 杨慎 《丹铅总录·诗话·菩萨鬘》:“ 唐 词有‘菩萨蛮’,不知其义。按小説, 开元 中, 南詔 入贡,危髻金冠,瓔珞被体,故号‘菩萨鬘’,因以製曲。”
(2).曲牌名。属北曲正宫。字数与词牌前半阕同,用在套曲中。
(3). 宋 代称伊斯兰教徒为菩萨蛮,阿拉伯文的音译。 宋 朱彧 《萍洲可谈》卷二:“乐府有《菩萨蛮》,不知何物,在 广 中见呼蕃妇为菩萨蛮因识之。”
词语解释:蛮蛮  拼音:mán mán
(1).比翼鸟。《山海经·西山经》:“ 崇吾之山 ,有鸟焉,其状如鳧,而一翼一目,相得乃飞,名曰蛮蛮。” 郭璞 注:“比翼鸟也,色青赤,不比不能飞,《尔雅》作鶼鶼鸟也。”
(2).水兽名。《山海经·西山经》:“ 刚山 之尾, 洛水 出焉,而北流注於 河 ,其中多蛮蛮。其状鼠身而鳖首,其音如吠犬。”
(3).鸟声。 唐 韦应物 《听莺曲》诗:“忽似上林翻下苑,绵绵蛮蛮如有情。欲囀不囀意自娇,羌儿弄笛曲未调。” 唐 张籍 《登楼寄胡家兄弟》诗:“独上西楼尽日閒,林烟演漾鸟蛮蛮。”
词语解释:樊蛮  拼音:fán mán
唐 白居易 的家妓 樊素 、 小蛮 的并称。 唐 白居易 《天寒晚起引酌咏怀寄许州王尚书汝州李常侍》:“四海故交唯 许 汝 ,十年贫健是 樊 蛮 。”
词语解释:生蛮  拼音:shēng mán
古时对南方未入州城定居的少数民族的蔑称。 唐 白居易 《与元衡诏》:“生蛮部落 苴舂 等,久阻声教,远此归投。” 元 张翥 《忆闽中》诗:“人多熟酒烧藤叶,市有生蛮卖象牙。”
词语解释:东蛮  拼音:dōng mán
(1).指 东谢蛮 。 唐 柳宗元 《东蛮》诗:“ 东蛮 有 谢 氏,冠带理海中。”参见“ 东谢蛮 ”。
(2). 唐 鼓吹铙歌名。《乐府诗集·鼓吹曲辞五·唐鼓吹铙歌东蛮》 宋 郭茂倩 题解:“《东蛮》,言既克 东蛮 ,羣臣请图蛮夷状,如《周书·王会》也。”
词语解释:东谢蛮  拼音:dōng xiè mán
古族名。 唐 代分布在今 贵州省 东北境。因其首领姓 谢 而得名。《旧唐书·西南蛮传·东谢蛮》:“ 东谢蛮 ,其地在 黔州 之西数百里。南接 守宫獠 ,西连 夷子 ,北至 白蛮 ……其首领 谢元深 ,既世为酋长,其部落皆尊畏之。”
词语解释:山蛮  拼音:shān mán
旧指居住在山间的南方某些少数民族。《南齐书·高帝纪上》:“﹝ 元嘉 ﹞二十三年, 雍州 刺史 萧思话 镇 襄阳 ,啟 太祖 自随戍 沔北 ,讨 樊 邓 诸山蛮,破其聚落。”《资治通鉴·晋孝武帝太元元年》:“三月, 秦 兵寇 南乡 ,拔之,山蛮三万户降 秦 。” 胡三省 注:“自 春秋 之时, 伊 洛 以南, 巴 、 巫 、 汉 、 沔 以北,大山长谷,皆蛮居之…… 后汉 祭遵 攻新城蛮、柏华蛮,破 霍阳聚 ,则 春秋 蛮氏之聚落也。其后又有巫蛮、南郡蛮、江夏蛮。 襄阳 以西, 中庐 、 宜城 之西山,皆蛮居之,所谓山蛮也。”
词语解释:野蛮  拼音:yě mán
(1).不文明;没有开化。 梁启超 《中国专制政治进化史论》第一章:“常任首领之有大功於本羣者,威德巍巍,慴服羣类,及其死也,以为神而祀之,而其子孙又利用野蛮时代之宗教迷信也。” 胡适 《美国的妇人》:“那些外国传教的人,回到他们本国去捐钱,到处演说我们 中国 怎样的野蛮不开化。” 巴金 《利娜》上篇:“他很少笑过,也不爱玩,又不肯跳舞。总之,他好像是一个野蛮人。”亦指没有开化的人。《水浒后传》第二回:“﹝ 毛豸 ﹞笑道:‘娘子,我这孩子刚刚满月,撞到野蛮这担东西送上门,值一二千两银子,也是彩头。’” 鲁迅 《故事新编·起死》:“你敢动手?这不懂哲理的野蛮!”
(2).蛮横。 毛泽东 《反对本本主义》:“你对于某个问题没有调查,就停止你对于某个问题的发言权。这不太野蛮了吗?一点也不野蛮。”
(3).指蛮横的行为。 萧三 《毛泽东同志的青少年时代和初期革命活动》三九:“代表们叫工人们全体立即蹲下,说:‘我们只是为了要一碗饭吃,赤手空拳,不是什么造反。你们有卫兵,举‘大令’,要杀人,看是谁动野蛮!’”
词语解释:楚蛮  拼音:chǔ mán
古代指 楚国 境内的民族。《史记·楚世家》:“ 熊渠 曰:‘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謚。’乃立其长子 康 为 句亶王 ,中子 红 为 鄂王 ,少子 执疵 为 越章王 ,皆在 江 上 楚 蛮之地。”
词语解释:白蛮  拼音:bái mán
我国古代少数民族的一个部落。分布于今 云南省 滇池 、 洱海 地区及 四川省 南部。 唐 时其首领参加了 南诏 政权。 后晋 天福 二年(公元937年),首领 段氏 在 云南 建立了 大理国 。 白蛮 中居今 洱海 地区者,与今白族有亲缘关系。 唐 杜甫 《秋风》诗:“要路何日罢长戟,战自 青羌 连 白蛮 。”《旧唐书·南蛮西南蛮传·东谢蛮》:“ 东谢蛮 ,其地在 黔州 之西数百里,南接 守宫獠 ,西连 夷子 ,北至 白蛮 。” 宋 苏轼 《答任师中家汉公》诗:“威行 乌 白蛮 ,解辫请冠裾。”
词语解释:狮蛮  拼音:shī mán
(1). 宋 代重阳节蒸糕上的粉制饰物。亦借指这种蒸糕。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重阳》:“﹝重阳﹞前一二日,各以粉麺烝糕遗送,上插剪彩小旗,掺飣果实……又以粉作狮子蛮王之状,置于糕上,谓之‘狮蛮’。” 宋 吴自牧 《梦粱录·九月》:“兼之此日都人店肆,以糖麵蒸糕……蜜煎局以五色米粉塐成狮蛮,以小彩旗簇之,下以熟栗子肉杵为细末,入麝香糖蜜和之,捏为饼糕小段,或如五色弹儿,皆入韵果糖霜,名之‘狮蛮栗糕’,供衬进酒,以应节序。”
(2).古代武官腰带钩上饰有狮子、蛮王的形象,因以指武官腰带。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二:“轻闪过,捽住狮蛮,恨心不捨。” 元 郑光祖 《三战吕布》第一折:“上阵处磕搭的揝住狮蛮,交马处滴溜扑摔下雕鞍。” 元 纪君祥 《赵氏孤儿》第三折:“按狮蛮拽札起锦征袍,把龙泉扯离出沙鱼鞘。”
(3).指旧时节日赛会扮演的狮子、蛮王。《醒世恒言·独孤生归途闹梦》:“﹝上元佳节﹞自十三至十七,共是五夜,家家门首紥缚灯栅,张掛新奇好灯……狮蛮社火,鼓乐笙簫,通宵达旦。”
词语解释:渔蛮  拼音:yú mán
指以舟为家的渔民。 宋 范成大 《连日风作洞庭不可渡出赤沙湖》诗:“渔蛮尚自有常处,羈官方汝尤飘零。” 沉钦韩 注:“渔当作鱼。 东坡 有《鱼蛮子》诗。盖如蜑户以舟为家,《寰宇记》所谓 江 东曰水郎也。” 清 朱方蔼 《吴中杂咏》之四:“十里荷香明镜间,扁舟来往乐渔蛮。”
词语解释:缗蛮  拼音:mín mán
鸟鸣声。《礼记·大学》:“《诗》云:‘緡蛮黄鸟,止于丘隅。’” 陆德明 释文:“‘緡蛮’音緜,一音亡巾反。《毛诗》作緜,传云:‘緜蛮,小鸟貌。’”按,“緜蛮黄鸟”,见《诗·小雅·绵蛮》。 宋 孙奕 《履斋示儿编·字说·字异而义同》:“《诗》‘绵蛮黄鸟’,《大学》作‘緡蛮’。”
词语解释:南诏蛮  拼音:nán zhào mán
指 乌蛮 等族。《旧唐书·西南蛮传·南诏蛮》:“ 南詔蛮 ,本 乌蛮 之别种也,姓 蒙 氏。 蛮 谓王为‘詔’,自言 哀牢 之后,代居 蒙舍州 为渠帅,在 汉 永昌 故郡东, 姚州 之西。其先渠师有六,自号‘六詔’,兵力相埒,各有君长,无统帅。 蜀 时为 诸葛亮 所征,皆臣服之。”参见“ 南詔 ”。
词语解释:南诏  拼音:nán zhào
古国名。建于盛 唐 时,是以 乌蛮 为主体,包括 白蛮 等族建立的奴隶制政权,受 唐 册封,历十三王, 唐 末为贵族 郑买嗣 所灭。盛时辖有今 云南 全部、 四川 南部、 贵州 西部等地。《新唐书·南蛮传上·南诏上》:“ 蒙舍詔 在诸部南,故称 南詔 。” 唐 白居易 《红藤杖》诗:“ 南詔 红藤杖, 西江 白首人。” 清 赵翼 《龙尾关》诗:“缅维 天宝 年, 南詔 早自大。”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六章第一节:“ 南诏 是以 乌蛮 蒙 姓为国王, 白蛮 大姓为辅佐,集合境内各族(包括汉族)共同组成的统一国家。”
词语解释:茫蛮  拼音:máng mán
亦作“ 茫詔 ”。 古代西南部族名。《新唐书·南蛮传上·南诏上》:“ 茫蛮 本 关 南种,茫,其君号也,或呼 茫詔 。”
词语解释:刁蛮  拼音:diāo mán
狡猾蛮横。 清 钱学纶 《语新》:“予忿 岳 田虽俱重价,且负租累累,人又刁蛮,但贫富无常,究缘困迫所致。” 陈残云 《山谷风烟》第二四章:“这刁蛮的家伙,定是偷鸭子的!”
词语解释:逋蛮  拼音:bū mán
指逋慢不顺的蛮夷。 唐 皮日休 《移元徵君书》:“今天下虽无事, 河 湟 有黠虏之患, 岭 徼有逋蛮之虞。”
词语解释:达失蛮  拼音:dá shī mán
波斯语的音译。意指回教徒。《元代白话碑集录·一二三八年凤翔长春观公据碑》:“这圣旨文字里:和尚根底寺,也立乔大师根底胡木刺,先生根底观院,达失蛮根底蜜昔吉,那的每引头儿拜天底人,不得俗人搔扰。” 蔡美彪 注:“达失蛮或译答失蛮、达识蛮、达实蜜、大石马,指回教徒,音译自波斯语。”
词语解释:乃蛮  拼音:nǎi mán
(1).也称 乃蛮部 ,一作 奈曼 。古族名。 辽 金 时,游牧于 阿尔泰山 与 杭爱山 之间。文化较高,统治阶层信景教。至 元太祖 时始灭。《元史·太祖纪》:“帝与 乃蛮 军大战至晡, 禽 杀 太阳罕 。”
(2). 蒙 语“八”。 清 钱大昕 《十驾斋养新录·蒙古语》:“ 元 人以本国语命名……乃蛮者,八也。”
词语解释:六蛮  拼音:liù mán
古指我国南方各少数民族。《尔雅·释地》:“九夷、七戎、六蛮,谓之四海。” 郭璞 注:“六蛮在南。”《北史·高丽传》:“若夫九夷、八狄,种落繁炽,七戎、六蛮,充牣边鄙。” 唐 刘禹锡 《原力》:“我之力异,然以道用之,可以格三苗而宾左衽;以威用之,可以係六蛮而断右臂。”
词语解释:凶蛮  拼音:xiōng mán
凶恶野蛮。 萧乾 《栗子·昙》:“游行的人们驻足…… 启昌 也是中间的一个。他伸出瘦小的胳臂,指着那些凶蛮的洋兵嚷着。”
词语解释:逞蛮  拼音:chěng mán
肆意蛮横。 清 薛福成 《代李伯相致李署星使书》:“ 巴 ( 德 使 巴兰德 )使於洋货抽釐原委实未明晰,一味恃强逞蛮,无理取闹。”《说岳全传》第三五回:“若一味逞蛮,恐你性命不保!”
词语解释:邈蛮  拼音:miǎo mán
边远地区的蛮夷。 三国 蜀 诸葛亮 《南征表》:“而邈蛮心异,乃更杀人为盟,糺合其类二千餘人,求欲死战。”
词语解释:五水蛮  拼音:wǔ shuǐ mán
古代 巴 人的一支。因居住在“西阳五水”旁,故名。 南朝 宋 、 齐 于其地设若干左郡、左县,遂与汉人杂居,逐渐同化。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蕲水》:“水首受 希水 枝津,西南流,歷 蘄山 ,出 蛮 中,故以此 蛮 为 五水蛮 。”《南史·夷貊传下》:“ 西阳 有 巴水 、 蘄水 、 希水 、 赤亭水 、 西归水 ,谓之 五水蛮 。”
词语解释:霸蛮  拼音:bà mán
(1).方言。勉强。 周立波 《山乡巨变》上四:“这也是霸蛮读呢。 老驾 不肯送,要他回家来作田。”
(2).方言。坚决;执拗。 谢璞 《二月兰》:“他老说他夜里作恶梦,梦见野猪吃尽了岭上的包谷了!他霸蛮要上山来守护。”
词语解释:东谢蛮  拼音:dōng xiè mán
古族名。 唐 代分布在今 贵州省 东北境。因其首领姓 谢 而得名。《旧唐书·西南蛮传·东谢蛮》:“ 东谢蛮 ,其地在 黔州 之西数百里。南接 守宫獠 ,西连 夷子 ,北至 白蛮 ……其首领 谢元深 ,既世为酋长,其部落皆尊畏之。”
词语解释:横蛮  拼音:hèng mán
蛮横。 铁郎 《二十世纪之湖南》:“绅党横蛮,似 墺国 之 梅特涅 ,而老朽则过之。” 丁玲 《母亲》一:“ 罗 家还不是那种十分横蛮不讲理的人家,看在老头子的面上,好好歹歹也就让了他们一些。”
词语解释:村蛮  拼音:cūn mán
粗野。《词林摘艳·集贤宾·诗酒玩江楼》套曲:“那姐姐香甜俊美娇,小人又村蛮鱉强丑,丑和娇两意怎相投!”
词语解释:边蛮  拼音:biān mán
指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宋书·自序传》:“边蛮畏服,皆纳赋调。”《北齐书·李愍传》:“ 梁 遣其 南司州 刺史 任思祖 、 随郡 太守 桓和 等率马步三万,兼发边蛮,围逼 下溠戍 。” 康有为 《大同书》甲部第一章:“即同为人类,等是男身,而生落边蛮,僻居山穴。”
词语解释:板楯蛮  拼音:bǎn dùn mán
我国古代少数民族名。 秦 汉 时分布在当时的 巴郡 一带。《后汉书·桓帝纪》:“ 白马羌 寇 广汉属国 ,杀长吏, 益州 刺史率 板楯蛮 讨破之。” 李贤 注:“ 板楯 , 西南蛮 之号。”参阅《后汉书·南蛮西南夷传》、 晋 常璩 《华阳国志·巴志》
词语解释:浅蛮  拼音:qiǎn mán
我国古代对南方发展程度较高,生活习俗等比较接近汉族的少数民族的泛称。《太平广记》卷一九○引 宋 孙光宪 《北梦琐言·王建》:“ 邛 黎 之间有浅蛮焉,世袭王号,曰 刘王 、 扬王 、 郝王 。” 元 谢应芳 《宜山谣》:“椎髻舞,击铜鼓,浅蛮生蛮皆安堵。”
词语解释:放蛮  拼音:fàng mán
使用蛮横手段。 欧阳山 《苦斗》四二:“ 何守义 听她这样说,就抢上前一步,抓住她的两只胳膊,准备放蛮。”
词语解释:指日蛮  拼音:zhǐ rì mán
古时祈晴用的神画像。旧题 宋 苏轼 《艾子杂说》:“吾所业乃印雨龙与指日蛮也,今丞相为政数年,率春及夏旱,僕印卖求雨龙;纔秋至冬多雨潦,即卖指日蛮,吾获利以足衣食。”
词语解释:强蛮  拼音:qiáng mán
强横凶蛮。例如:鹞鹰是鸟类中很强蛮的一种。
词语解释:武陵蛮  拼音:wǔ líng mán
汉 时对分布在今 湘 西、 鄂 西南等地区少数民族的总称。因其地为 武陵郡 ,故名。《后汉书·桓帝纪》:“ 武陵蛮 寇 江 陵 ,车骑将军 冯緄 讨,皆降散。”
词语解释:洞蛮  拼音:dòng mán
古代对南方少数民族的蔑称。《古今小说·吴保安弃家赎友》:“南中洞蛮作乱。” 清 李渔 《风筝误·梦骇》:“今日圣主临轩策士,出的题目是问洞蛮犯顺该抚该勦的机宜。”
词语解释:要蛮  拼音:yào mán
指王畿外极僻远的蛮荒之地。要,要服。 晋 潘尼 《释奠颂》:“席卷要蛮,荡定荒阻。”参见“ 要服 ”。
词语解释:要服  拼音:yào fú
(1).古五服之一。古代王畿以外按距离分为五服。相传一千五百里至二千里为要服。《书·禹贡》:“五百里要服。” 孔 传:“绥服外之五百里,要束以文教者。”
(2).泛指边远地区。《后汉书·西羌传·东号子麻奴》:“ 戎 狄 荒服, 蛮 夷 要服,言其荒忽无常。” 唐 柳宗元 《为桂州崔中丞上中书门下乞朝觐状》:“况正月会期,远夷皆至。六岁来见,要服有期。”《水浒后传》第十二回:“今天子圣仁英武,荒裔要服,无不重詔来朝。”
词语解释:耍蛮  拼音:shuǎ mán
蛮不讲理
词语解释:独锦蛮  拼音:dú jǐn mán
我国古代西南少数民族名。《新唐书·南蛮传上·南诏上》:“ 独锦蛮 亦 乌蛮 种,在 秦藏川 南。”
词语解释:土蛮  拼音:tǔ mán
旧指仡佬族。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七:“ 苗 叛时,惟沿边 土蛮 不从乱。 土蛮 者,号 犵狫 ,故土司遗民也。”
词语解释:獠蛮  拼音:liáo mán
旧时对南方少数民族的侮称。 康有为 《大同书》甲部序:“﹝ 康子 ﹞不生於他地,而生於此地,不为边僻洞穴生番獠蛮之人,而为数千年文明国土之人。”
词语解释:瘴蛮  拼音:zhàng mán
旧指南方少数民族。《明史·潘珍传》:“今北敌曰蕃,联帐万里,烽警屡闻,顾释门庭防,远事瘴蛮,非计之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