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十五删平声 [jiān,中间][yān,赤黑色][《集韵》昨闲切。窄也。][bān pān][《广韵》《集韵》阻顽切。伏也。][guān,纶巾][與班同,還反也。又分也,賜也。][guān,同瘝][xián jiān]
共156,分2页显示   1  2 下一页
首字词组
蛮触蛮荒蛮腰蛮方蛮蛮蛮唱蛮果蛮氏
蛮烟蛮风蛮榼蛮弦蛮落蛮娘蛮禽蛮垂
蛮笺蛮奴蛮徼蛮酒蛮人蛮民蛮夏蛮强
蛮夷蛮歌蛮毡蛮音蛮徭蛮寇蛮君蛮土
蛮貊蛮陬蛮俗蛮客蛮军蛮裔蛮妆蛮气
蛮溪蛮村蛮儿蛮鼓蛮锦蛮靴蛮左蛮酋
蛮语蛮獠蛮藤蛮里蛮鼍蛮珍蛮僮蛮犷
蛮童蛮花蛮瘴蛮货蛮蕉蛮狄蛮虏蛮淫
蛮荆蛮子蛮蜑蛮楚蛮服蛮纸蛮茶蛮来生作
蛮江蛮府蛮市蛮声蛮船蛮床蛮舶蛮查

词语解释:蛮触  拼音:mán chù
《庄子·则阳》:“有国於蜗之左角者,曰 触氏 ;有国於蜗之右角者,曰 蛮氏 。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后以“蛮触”为典,常以喻指为小事而争斗者。 唐 白居易 《禽虫》诗之七:“蟭螟杀敌蚊巢上, 蛮 触 交争蜗角中。” 明 郑若庸 《玉玦记·访姨》:“人生大梦信无凭, 蛮 触 徒然有鬭争。”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一》:“顾乃於电光石火之内,更兴 蛮 触 之兵戈,不梦中梦乎?” 赵朴初 《读朱委员长泸州诗敬作》诗:“旧时袍泽同盟侣,化为 蛮 触 争蜗涎。”
词语解释:蛮烟  拼音:mán yān
(1).指南方少数民族地区山林中的瘴气。 宋 张咏 《舟次辰阳》诗:“村连古洞蛮烟合,地落秋畬 楚 俗懽。” 元 柯丹丘 《荆钗记·团圆》:“为参 万俟 丞相,招赘不从,反生恶意,将吾拘繫,奏官里,一时改调蛮烟地,要陷我身躯。” 清 龚贤 《扁舟》诗:“人语蛮烟外,鷄鸣海色中。”
(2).特指外来的鸦片烟。 清 林则徐 《中秋炮台眺月有作》诗:“蛮烟一扫海如镜,清气长此留炎州。”
词语解释:蛮笺  拼音:mán jiān
亦作“ 蛮牋 ”。 唐 时高丽纸的别称。亦指 蜀 地所产名贵的彩色笺纸。 唐 陆龟蒙 《酬袭美夏首病愈见招次韵》:“雨多青合是垣衣,一幅蛮牋夜款扉。” 宋 辛弃疾 《贺新郎》词:“十样蛮牋纹错綺,粲珠璣。” 清 徐芳 《柳夫人小传》:“每宗伯( 钱谦益 )句就,遣鬟矜示 柳 ,击鉢之顷,蛮笺已至,风追电躡,未尝肯地步让。” 姚锡钧 《和了公和》:“分付几园老居士,蛮牋同擘酒家楼。”参阅 宋 顾文荐 《负暄杂录·纸》、 元 费著 《笺纸谱》
词语解释:蛮夷  拼音:mán yí
亦作“ 蛮彝 ”。 古代对四方边远地区少数民族的泛称。亦专指南方少数民族。《书·舜典》:“柔远能邇,惇德允元,而难任人,蛮夷率服。”《史记·武帝本纪》:“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蛮夷,五在中国。” 唐 韩愈 《潮州刺史谢上表》:“单立一身,朝无亲党,居蛮夷之地,与魑魅为羣。”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教养·总论》:“ 蜀 地僻陋有蛮彝风。” 欧榘甲 《新广东》五:“况南方自古以为蛮夷,然其地温暖,万物繁生,觅食甚易。”
词语解释:蛮貊  拼音:mán mò
亦作“ 蛮貉 ”。亦作“ 蛮貃 ”。 古代称南方和北方落后部族。亦泛指四方落后部族。《书·武成》:“华夏蛮貊,罔不率俾。” 汉 桓宽 《盐铁论·通有》:“求蛮貉之物以眩中国,徙 卭 筰 之货致之东海。” 唐 岑参 《陪狄员外早秋登府西楼因呈院中诸公》诗:“威声振蛮貊,惠化钟 华阳 。” 清 俞樾 《茶香室丛钞·包顺》:“按 包公 在当日已名动蛮貊如此。”原注:“指 西羌 于龙 呵 归 汉 ,慕 包拯 名,乞姓 包 事。” 罗正纬 《滦州革命纪实初稿》:“蛮貃无知,没我恩德,虏运将絶,腥羶秽朝。”
词语解释:蛮溪  拼音:mán xī
指南方的溪流。 宋 梅尧臣 《杜挺之赠端溪圆砚》诗:“案头蛮溪砚,其状若圆璧。”按,此指 广东 高要 之 端溪 。 明 区大相 《入罗滂水》诗:“潮响蛮溪合,林光瘴峒消。”
词语解释:蛮语  拼音:mán yǔ
南方少数民族的言语。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排调》:“ 郝隆 为 桓公 南蛮参军,三月三日会作诗,不能者罚酒三升, 隆 初以不能受罚,既饮,揽笔便作一句云:‘娵隅跃清池。’ 桓 问:‘娵隅是何物?’答曰:‘蛮名鱼为娵隅。’ 桓公 曰:‘作诗何以作蛮语?’ 隆 曰:‘千里投公,始得蛮府参军,那得不作蛮语也。’” 唐 韩翃 《寄武陵李少府》诗:“ 楚 歌催晚醉,蛮语入新诗。” 明 王世贞 《曲藻》:“不可作者:俗语、蛮语、謔语、嗑语、市语、方语、书生语、讥誚语。” 林景行 《日夕睡起绕篱怆念归而有作》诗:“昏灯且校篇,蛮语待强记。”
词语解释:蛮童  拼音:mán tóng
亦作“ 蛮僮 ”。 南方的童仆。 宋 梅尧臣 《茶磨》诗之二:“欲将雀舌成云末,三尺蛮童一臂旋。” 宋 陆游 《林亭书事》诗:“约束蛮僮收药富,催呼稚子晒书忙。”
词语解释:蛮荆  拼音:mán jīng
古代称 长江 流域中部 荆州 地区,即 春秋 楚国 的地方。亦指这一地区的人。《诗·小雅·采芑》:“蠢尔 蛮荆 ,大邦为讎。” 朱熹 集传:“ 蛮荆 , 荆州 之蛮也。”《后汉书·李膺传》:“ 緄 前讨 蛮荆 ,均 吉甫 之功。” 宋 欧阳修 《金鸡》诗:“ 蛮荆 鲜人秀,厥美为物怪。” 郭沫若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第二篇序说:“一直到 周宣王 的时候, 长江 流域的中部都还是所谓 蛮荆 ,所谓南蛮。”
词语解释:蛮江  拼音:mán jiāng
指 四川 青衣江 。因自塞外流入 乐山 境与 岷江 会合,故称。亦泛指南方少数民族聚居地带的江水。 宋 苏轼 《初发嘉州》诗:“ 锦水 细不见,蛮江清可怜。” 王十朋 注引 林子仁 曰:“蛮江, 阳山 与 青衣江 也。” 查慎行 注:“《太平寰宇记》: 青衣水 ,濯衣即青,故名。至 龙游县 ,与 汶水 合,以其来自徼外,故曰蛮江。” 宋 陆游 《青玉案·与朱景参会北岭》词:“小槽红酒,晚香丹荔,记取蛮江上。” 清 吴伟业 《送曹秋岳以少司农迁广东左辖》诗:“山连鸟道天应尽,日落蛮江浪未平。”
词语解释:蛮荒  拼音:mán huāng
泛指远离京畿而文化、经济落后的僻远地区。《后汉书·樊準传》:“化自圣躬,流及蛮荒。” 唐 韩愈 《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诗:“窜逐蛮荒幸不死,衣食纔足甘长终。” 清 魏源 《栈道杂诗》之五:“山驛星斗寒,凛矣蛮荒国。” 鲁迅 《坟·摩罗诗力说》:“盖文明之朕,固孕於蛮荒,野人狉榛其形,而隐曜即伏於内。”
词语解释:蛮风
指南方蛮地的风;蛮地的风情习俗,引申为粗野的风俗
词语解释:蛮奴  拼音:mán nú
(1).指舞姬;婢仆。 唐 罗邺 《自遣》诗:“春巷摘桑喧姹女,江船吹笛舞蛮奴。”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邱生》:“何处小蛮奴,擅入人家窥伺?”
(2).对南方落后部族的蔑称。 明 李梦阳 《土兵行》:“花裙蛮奴逐妇女,白夺釵釧换酒沽。”
词语解释:蛮歌  拼音:mán gē
南方少数民族之歌。 唐 杜甫 《夜》诗之一:“蛮歌犯星起,重觉在天边。” 唐 皇甫松 《浪淘沙》诗之二:“蛮歌豆蔻北人愁,松雨蒲风野艇秋。” 明 徐熥 《送李太守擢宪滇南》诗:“开府定能宽 汉 法,采诗自可入蛮歌。”
词语解释:蛮陬  拼音:mán zōu
泛指南方边远地区人民聚居处。《文选·左思〈魏都赋〉》:“蛮陬夷落,译道而通。” 张载 注:“陬落,蛮夷之居处名也。一名聚居为陬。”《晋书·刑法志》:“ 江 左无外,蛮陬来格。” 唐 李涉 《岳阳别张祜》诗:“ 巫峡 洞庭 千里餘,蛮陬水国何亲疏。” 明 唐顺之 《重修泾县儒学记》:“国家建学徧宇内,蛮陬海徼,莫不有学。”
词语解释:蛮村  拼音:mán cūn
蛮人的村庄。亦泛指荒村。 宋 苏轼 《寄虎儿》诗:“谋生看拙否,送老此蛮村。” 宋 苏轼 《题过所画枯木竹石》诗之三:“倦看涩勒暗蛮村,乱棘孤藤束瘴根。”
词语解释:蛮獠  拼音:mán liáo
旧时对西南方少数民族的蔑称。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迦摩缕波国》:“此国东山阜连接,无大国都,境接西南夷,故其人类蛮獠矣。” 宋 孔平仲 《孔氏谈苑·朱砂膏治白花蛇毒》:“州连蛮獠,三月草长蛇盛,则当防戍。” 康有为 《大同书》甲部第一章:“华族寒门,别若鸟鱼;蛮獠都士,絶出智愚。”
词语解释:蛮花  拼音:mán huā
蛮地的花。 唐 李商隐 《和孙朴韦蟾孔雀咏》:“瘴气笼飞远,蛮花向坐低。” 宋 王安石 《溯栰》诗:“野果寒林寂,蛮花午簟温。” 明 徐渭 《扶桑花》诗之一:“忆别 汤江 五十霜,蛮花长忆烂扶桑。” 清 唐孙华 《戏为友人代忆》诗之二:“蛋户惊妆靨,蛮花照泪痕。”
词语解释:蛮子  拼音:mán zǐ
(1).古代 戎蛮 部落的首领。子,爵位名。《春秋·昭公十六年》:“ 楚子 诱 戎 蛮子 杀之。” 孔颖达 疏:“ 戎 是种号, 蛮 是国名,子,爵也。”《左传·哀公四年》:“﹝ 士蔑 ﹞将裂田以与 蛮子 而城之。”
(2).泛指部落首领。 唐 白居易 《蛮子朝》诗:“ 德宗 省表知如此,笑令中使迎蛮子。”参见“蛮氏”。
(3).旧时泛称某些少数民族或南方人。带有轻视的意思。 元 马致远 《青衫泪》第三折:“老虔婆和那蛮子设计,送到相公一封书,説相公病危死了。”《水浒传》第二九回:“眼见得是箇外乡蛮子,不省得了。” 何其芳 《七一五团在大青山》:“我不能忘记那些你对我谈雪山、草地和 西康 蛮子的夜晚。”
词语解释:蛮氏  拼音:mán shì
(1).古国名。在今 河南省 临汝县 西南, 汝阳县 东南。《左传·成公六年》:“ 晋 伯宗 、 夏阳説 、 卫 孙良夫 、 宁相 、 郑 人、 伊雒之戎 、 陆浑 、 蛮氏 侵 宋 ,以其辞会也。”《吕氏春秋·精谕》:“ 晋 果使祭事先,因令 杨子 将卒十二万而随之,涉於 棘津 ,袭 聊阮 、 梁 、 蛮氏 ,灭三国焉。”
(2).古代寓言中的小国名。《庄子·则阳》:“有国於蜗之左角者曰 触氏 ,国於蜗之右角者曰 蛮氏 。”参见“ 蛮触 ”。
词语解释:蛮府  拼音:mán fǔ
旧指主管少数民族的官署。 明 陈子龙 《送吴峦稚司李桂林》诗:“蛮府官閒能作赋, 汉 廷恩近忆鸣珂。” 明 袁宗道 《送郭少参希彦之蜀》诗:“蛮府传新檄,宾人候去旌。”
词语解释:蛮腰  拼音:mán yāo
唐 孟棨 《本事诗·事感》:“ 白尚书 ( 白居易 )姬人 樊素 ,善歌;妓人 小蛮 ,善舞。尝为诗曰:‘樱桃 樊素 口,杨柳 小蛮 腰。’”后亦以“蛮腰”指善舞女子的细腰。 明 顾大典 《青衫记·坐湿青衫》:“他有樱桃素口,杨柳 蛮 腰,抛闪得人牛马同槽。”《金瓶梅词话》第二四回:“ 蛮 腰细舞 章臺 柳,檀口轻歌 上苑 春。”
词语解释:蛮榼  拼音:mán kē
南方制的酒器。 唐 白居易 《夜招晦叔》诗:“高调秦筝一两弄,小花蛮榼二三升。” 宋 张先 《木兰花·送张中行》词:“ 吴 船渐起晚潮生,蛮榼未空寒日短。” 清 曹寅 《后陶索酒看城西花戏柬》诗:“桃李漫山人坐卧,一双蛮榼罄来无。”
词语解释:蛮徼  拼音:mán jiǎo
蛮地、边徼。泛指边远地区。指南方边塞。 唐 杨炯 《奉和上元酺宴应诏》:“深仁洽蛮徼,愷乐周寰县。” 宋 王明清 《挥麈三录》卷一:“其为諫官,不避诛责,极陈中宫废立之失,远贬蛮徼,非知有今日之报也。”
词语解释:蛮毡  拼音:mán zhān
亦作“ 蛮氊 ”。我国西南和南方少数民族地区产的毛毡。 宋 苏轼 《郭纶》诗:“我当凭軾与寓目,看君飞矢射蛮氊。”一本作“ 蛮毡 ”。 宋 范成大 《桂海虞衡志·志器》:“蛮毡出西南诸蕃,以 大理 者为最。蛮人昼披夜卧,无贵贱,人有一毡。” 宋 陆游 《醉眠曲》:“一杯一杯意忽倦,径拨纸帐投蛮毡。”
词语解释:蛮俗  拼音:mán sú
蛮地风俗。 宋 欧阳修 《和丁宝臣游甘泉寺寺在临江一山上与县廨相对》:“野僧岂解惜清泉,蛮俗那知为胜迹。”
词语解释:蛮儿  拼音:mán ér
唐 代名歌舞伎。后亦泛指舞姬侍妾。 元 耶律楚材 《复用前韵戏呈龙岗居士兼善长诗友》之二:“ 蛮儿 侍寝 龙岗 老,恰似柔稊生柳枝。” 元 耶律楚材 《戏景贤》诗:“ 蛮儿 深愜 龙冈 意,唱得 香山 《杨柳枝》。”
词语解释:蛮藤  拼音:mán téng
南方所产的藤。可编簟席。 宋 王安石 《示宝觉》诗之二:“却忆东窗簟,蛮藤故宛然。”
词语解释:蛮瘴  拼音:mán zhàng
南方瘴气。 宋 张九成 《辛未闰四月即事》诗之一:“须臾倒江湖,一扫蛮瘴腥。” 清 赵翼 《瓯北诗话·白香山诗》:“《旧唐书》谓 居易 流落江湖四五年,几沦蛮瘴。”
词语解释:蛮蜑  拼音:mán dàn
南方少数民族名。多船居,称蜑户,也称蛋户。《陈书·徐世谱传》:“世居 荆州 为主帅,征伐 蛮蜑 。” 唐 刘恂 《岭表录异》卷中:“ 邕州 旧以刺竹为墻, 蛮蜑 来侵,竟不能入。”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三》:“ 诸葛武侯 相 蜀 ,制 蛮蜑 侵 汉 界。自 吐蕃 西至东,接 夷陵 境,七百餘年不復侵軼。”
词语解释:蛮市  拼音:mán shì
南蛮集市。 宋 欧阳修 《初至夷陵答苏子美见寄》诗:“ 巴賨 舡贾集,蛮市酒旗招。”
词语解释:蛮方  拼音:mán fāng
南方。《诗·大雅·抑》:“用戒戎作,用逷蛮方。” 高亨 注:“蛮方,当指南方。” 三国 魏 曹植 《朔风》诗:“凯风永至,思彼蛮方。” 宋 欧阳修 《答梅圣俞寺丞见寄》诗:“蛮方异时俗,景物殊气象。”
词语解释:蛮弦  拼音:mán xián
亦作“ 蛮絃 ”。指南方少数民族的弦乐器。 唐 温庭筠 《春江花月夜》诗:“蛮弦代雁曲如雨,一醉昏昏天下迷。” 清 陈维崧 《潇湘神·盱眙舟中作》词:“ 淮水 流, 淮水 流,蛮絃铜鼓不胜愁。”
词语解释:蛮酒  拼音:mán jiǔ
南方造的酒。 唐 罗隐 《寄徐济进士》诗:“雪压 楚 莲秋后折,雨催蛮酒夜深酤。”
词语解释:蛮音  拼音:mán yīn
南方口音。《北齐书·陆法和传》:“又 法和 平常言若不出口,时有所论,则雄辩无敌,然犹带蛮音。” 唐 许棠 《寄陆睦州》诗:“汐潮通 越 分,部伍杂蛮音。” 清 曹寅 《西轩赋送南村还京》诗之二:“墟里寒泉在,蛮音稚子餘。”
词语解释:蛮客  拼音:mán kè
南方客商。 唐 卢纶 《送盐铁裴判官入蜀》诗:“榷商蛮客富,税地芋田肥。”
词语解释:蛮鼓  拼音:mán gǔ
南方一种大鼓。也叫蜀鼓。 唐 杜牧 《怀锺陵旧游》诗之二:“ 滕阁 中春綺席开,《柘枝》蛮鼓殷晴雷。”
词语解释:蛮里  拼音:mán lǐ
亦作“ 蛮俚 ”。 古代少数民族 蛮 人的别称。《后汉书·南蛮传序》:“ 建武 十二年, 九真 徼外 蛮里 张游 ,率种人慕化内属。” 李贤 注:“ 里 , 蛮 之别号,今呼为 俚 人。” 章炳麟 《思乡原下》:“自顷谈者以 邹鲁 比德 蛮俚 ,谓 颜回 乞儿, 孙卿 屠家公, 老聃 木禺行尸,古籍復尽废不诵。”
词语解释:蛮货  拼音:mán huò
南方出产的货物。 宋 彭乘 《墨客挥犀》卷一:“诗人多用方言,南人谓象牙为白暗,犀为黑暗,故 老杜 诗曰:‘黑暗通蛮货。’”
词语解释:蛮楚  拼音:mán chǔ
即 蛮荆 。 唐 柳宗元 《送辛殆庶下第游南郑序》:“ 辛生 尝南依 蛮楚 ,专志於学。”集注引 孙汝听 曰:“﹝ 蛮楚 ﹞谓 荆州 也。”参见“ 蛮荆 ”。
词语解释:蛮荆  拼音:mán jīng
古代称 长江 流域中部 荆州 地区,即 春秋 楚国 的地方。亦指这一地区的人。《诗·小雅·采芑》:“蠢尔 蛮荆 ,大邦为讎。” 朱熹 集传:“ 蛮荆 , 荆州 之蛮也。”《后汉书·李膺传》:“ 緄 前讨 蛮荆 ,均 吉甫 之功。” 宋 欧阳修 《金鸡》诗:“ 蛮荆 鲜人秀,厥美为物怪。” 郭沫若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第二篇序说:“一直到 周宣王 的时候, 长江 流域的中部都还是所谓 蛮荆 ,所谓南蛮。”
词语解释:蛮声  拼音:mán shēng
少数民族地区的乐声。 宋 苏轼 《和王巩》之六:“勤把鈆黄记宫样,莫教絃管作蛮声。”
词语解释:蛮蛮  拼音:mán mán
(1).比翼鸟。《山海经·西山经》:“ 崇吾之山 ,有鸟焉,其状如鳧,而一翼一目,相得乃飞,名曰蛮蛮。” 郭璞 注:“比翼鸟也,色青赤,不比不能飞,《尔雅》作鶼鶼鸟也。”
(2).水兽名。《山海经·西山经》:“ 刚山 之尾, 洛水 出焉,而北流注於 河 ,其中多蛮蛮。其状鼠身而鳖首,其音如吠犬。”
(3).鸟声。 唐 韦应物 《听莺曲》诗:“忽似上林翻下苑,绵绵蛮蛮如有情。欲囀不囀意自娇,羌儿弄笛曲未调。” 唐 张籍 《登楼寄胡家兄弟》诗:“独上西楼尽日閒,林烟演漾鸟蛮蛮。”
词语解释:蛮落  拼音:mán luò
(1).指南方少数民族部落。《新唐书·李夷简传》:“ 夷简 逐 顒 ,占檄諭祸福,蛮落復平。”
(2).犹荒落。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丹铅新录二·鬼方》:“盖当时 楚 地,亦极为蛮落, 春秋 始会盟中国耳。”
词语解释:蛮人  拼音:mán rén
旧称未开化的南方少数民族。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勉学》:“ 齐 有宦者内参 田鹏鸞 本蛮人也。” 清 李渔 《风筝误·坚垒》:“呀!把尊神拜仰,威灵庇远方,恕蛮人愚蠢,免降灾殃。” 鲁迅 《华盖集续编·马上支日记》:“而一面又坦然地放火杀人,奸淫掳掠,做着虽蛮人对于同族也还不肯做的事。”
词语解释:蛮徭  拼音:mán yáo
见“ 蛮猺 ”。
词语解释:蛮猺  拼音:mán yáo
亦作“ 蛮徭 ”。 旧时对少数民族瑶族的蔑称。 宋 叶适 《朝议大夫蒋公墓志铭》:“ 武陵 二年,军律严静, 蛮猺 震服,省地晏然。” 清 泣红 《胭脂血弹词》第六回:“苦则苦,艷质消磨烽火里;愁则愁,红颜怎得敌 蛮猺 ?” 王闿运 《〈桂阳州志〉序》:“蠲税课农, 蛮徭 大和。”
词语解释:蛮军  拼音:mán jūn
蛮族军队。 清 李渔 《风筝误·运筹》:“贼势堪虞,肆蛮军野战,不用兵书;衝锋辟路,惟仗那猛象前驱。” 清 李渔 《风筝误·败象》:“这的是风鹤皆兵,草木皆刀,把蛮军魂收魄扫。”
词语解释:蛮锦  拼音:mán jǐn
西南和南方少数民族所织的锦。 唐 张碧 《游春引》之二:“ 五陵 年少轻薄客,蛮锦花多春袖窄。”
词语解释:蛮鼍  拼音:mán tuó
南方少数民族的鼍鼓。 唐 张祜 《观杨瑗柘枝》诗:“促叠蛮鼉引《柘枝》,卷簷虚帽带交垂。”
词语解释:蛮蕉  拼音:mán jiāo
芭蕉。因产于南方,故称。 南唐 冯延巳 《鹊踏枝》词:“秋入蛮蕉风半裂,狼藉池塘,雨打疏荷折。”
词语解释:蛮服  拼音:mán fú
(1).古代王畿方千里之外,每方五百里分为一服,共分成九服。蛮服在卫服之外,夷服之内,为第六服。《周礼·夏官·职方氏》:“方千里曰王畿……又其外方五百里曰蛮服。” 贾公彦 疏:“言蛮者,近夷狄,蛮之言縻,以政教縻来之。”
(2).泛称远离京城的边远地区。 唐 元稹 《骆口驿》诗:“二星徼外通蛮服,五夜灯前草御文。”
词语解释:蛮船  拼音:mán chuán
蛮舶。 唐 李洞 《送曹郎中南归时南中用军》诗:“繫绦轻象笏,买布接蛮船。” 清 唐孙华 《送同年郑禹梅出守高州兼柬王西亭明府》诗:“海错出蛮船,山珍通野餉。”
词语解释:蛮唱  拼音:mán chàng
指南方少数民族的歌。 宋 苏轼 《将至广州用过韵寄迈迨二子》:“蛮唱与黎歌,餘音犹杳杳。”
词语解释:蛮娘  拼音:mán niáng
指南方青年妇女。 唐 李贺 《湘妃》诗:“蛮娘吟弄满寒空,九山静緑泪花红。” 明 徐渭 《闻里中有买得扶桑花者》诗之三:“篋茜奩螺取次将,长红大翠儘蛮娘。” 清 陈维崧 《竹枝·粤东词》:“番君庙后鷓鴣飞,素馨花落蛮娘归。”
词语解释:蛮民  拼音:mán mín
泛指未开化的少数民族。 鲁迅 《汉文学史纲要》第一篇:“试察今之蛮民,虽状极狉榛,未有衣服、宫室、文字,而颂神抒情之什,降灵召鬼之人,大抵有焉。”
词语解释:蛮寇  拼音:mán kòu
蛮邦强徒。 清 李渔 《风筝误·请兵》:“他是真蛮寇,不比寻常蜂蠆小罗嘍。” 清 李渔 《风筝误·运筹》:“前日蛮寇薄城,亏我用奇兵退去。”
词语解释:蛮裔  拼音:mán yì
蛮荒之地。《文选·王粲〈赠士孙文始〉诗》:“无曰蛮裔,不虔汝德。” 刘良 注:“无以为蛮夷荒裔之国不敬汝德。”《明史·郑履淳传》:“以蛮裔为关门劲敌,以钱穀为黎庶脂膏。” 清 张际亮 《送云麓观察督粮粤东》诗:“天语监司乃大臣,古闻蛮裔多羣丑。”
词语解释:蛮靴  拼音:mán xuē
亦作“ 蛮靴 ”。 舞鞋。多用麂皮制成。 唐 舒元舆 《赠李翱》诗:“ 湘江 舞罢忽成悲,便脱蛮鞾出絳帷。” 清 陈维崧 《采桑子·题画兰小册》词:“衮徧筝琶,舞煞蛮靴,百幅红兰出内家。” 茅盾 《虹》十:“这就是牺牲者的血,战士的血!可是现在悠闲地踏过的,是一些擦得很亮的皮鞋和砑金的蛮靴。”
词语解释:蛮珍  拼音:mán zhēn
指南方所产珍贵物品。 清 唐孙华 《送同年陆匪莪之官新建》诗:“万里蛮珍来 粤 贾,一帆湖影接乡关。”
词语解释:蛮狄  拼音:mán dí
旧时对南方和北方少数民族的蔑称。 唐 阎随侯 《西岳望幸赋》:“羌夷覩之以夺魄,蛮狄闻之以挫气。”
词语解释:蛮纸  拼音:mán zhǐ
蛮方产的纸。《说郛》卷三引 唐 段公路 《北户录》:“ 晋 宋 间有一种纸,长丈餘,就船抄之,世谓蛮纸。”
词语解释:蛮床
藤床。藤产于南方,故称。 宋 欧阳修 《新营小斋凿地炉辄成五言》:“蛮牀倦晨兴,篮舆厌朝出。”
词语解释:蛮果  拼音:mán guǒ
指南方的水果。 宋 苏轼 《正月二十四日与儿子过同游罗浮道院及栖禅精舍过作诗和其韵寄迈迨》:“ 栖禪 晚置酒,蛮果粲蕉荔。”
词语解释:蛮禽  拼音:mán qín
鷓鸪的别名。 宋 陆游 《东山避暑用辘轳体》诗:“轮囷离奇涧松古,钩輈格磔蛮禽悲。”
词语解释:蛮夏  拼音:mán xià
蛮夷与华夏。泛指边远地区和中原地区。《文选·李康〈运命论〉》:“以 仲尼 之行也……驱骤於蛮夏之域,屈辱於公卿之门。” 李善 注:“蛮,谓 蔡 楚 也……夏,谓 宋 卫 也。” 三国 魏 曹植 《魏德论》:“愠彼蛮夏,蠢尔弗恭。”
词语解释:蛮君  拼音:mán jūn
对蛮人的戏称。 宋 苏轼 《王维吴道子画》诗:“蛮君鬼伯千万万,相排竞进头如黿。”
词语解释:蛮妆  拼音:mán zhuāng
南方的妆饰。 清 周亮工 《竹枝词为胡彦远纳姬赋》之四:“蛮粧新样 木兰陂 ,学得 金陵 百事宜。”原注:“姬初至 榕城 ,学为 秣陵 粧。”
词语解释:蛮左  拼音:mán zuǒ
即蛮夷。 隋 唐 时语。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沅水》:“ 武陵 有五溪,谓 雄溪 、 樠溪 、 无溪 、 酉溪 、 辰溪 。其一焉,夹溪悉是蛮左所居,故谓此蛮 五溪蛮 也。”《周书·乐逊传》:“民多蛮左,未习儒风。” 清 王鸣盛 《十七史商榷·北史合魏齐周隋书三·蛮左》:“《隋地志》末段云:‘ 南郡 夷陵 诸郡,多杂蛮左。’……蛮左,即蛮夷,乃当时语。”参见“ 蛮夷 ”。
词语解释:蛮夷  拼音:mán yí
亦作“ 蛮彝 ”。 古代对四方边远地区少数民族的泛称。亦专指南方少数民族。《书·舜典》:“柔远能邇,惇德允元,而难任人,蛮夷率服。”《史记·武帝本纪》:“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蛮夷,五在中国。” 唐 韩愈 《潮州刺史谢上表》:“单立一身,朝无亲党,居蛮夷之地,与魑魅为羣。”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教养·总论》:“ 蜀 地僻陋有蛮彝风。” 欧榘甲 《新广东》五:“况南方自古以为蛮夷,然其地温暖,万物繁生,觅食甚易。”
词语解释:蛮僮  拼音:mán tóng
见“ 蛮童 ”。
词语解释:蛮童  拼音:mán tóng
亦作“ 蛮僮 ”。 南方的童仆。 宋 梅尧臣 《茶磨》诗之二:“欲将雀舌成云末,三尺蛮童一臂旋。” 宋 陆游 《林亭书事》诗:“约束蛮僮收药富,催呼稚子晒书忙。”
词语解释:蛮虏  拼音:mán lǔ
古时对南方少数民族的蔑称。 三国 魏 曹叡 《善哉行》:“我徂我征,伐彼蛮虏。”
词语解释:蛮茶  拼音:mán chá
南方地区所产的茶叶。 宋 范成大 《食罢书字》诗:“捫腹蛮茶快,扶头老酒中。”自注:“蛮茶出 修仁 ,大治头风。”按, 修仁 在今 广西 。
词语解释:蛮舶  拼音:mán bó
古代指我国南方从事海上贸易的船舶。包括外国商船。《唐书·卢钧传》:“ 南海 有蛮舶之利,珍货辐凑。” 宋 无名氏 《五国故事·闽王氏》:“每发蛮舶,无失坠者,人因谓之招宝侍郎。” 清 唐孙华 《过上洋》诗:“鱼盐喧市井,蛮舶聚江干。”
词语解释:蛮氏  拼音:mán shì
(1).古国名。在今 河南省 临汝县 西南, 汝阳县 东南。《左传·成公六年》:“ 晋 伯宗 、 夏阳説 、 卫 孙良夫 、 宁相 、 郑 人、 伊雒之戎 、 陆浑 、 蛮氏 侵 宋 ,以其辞会也。”《吕氏春秋·精谕》:“ 晋 果使祭事先,因令 杨子 将卒十二万而随之,涉於 棘津 ,袭 聊阮 、 梁 、 蛮氏 ,灭三国焉。”
(2).古代寓言中的小国名。《庄子·则阳》:“有国於蜗之左角者曰 触氏 ,国於蜗之右角者曰 蛮氏 。”参见“ 蛮触 ”。
词语解释:蛮触  拼音:mán chù
《庄子·则阳》:“有国於蜗之左角者,曰 触氏 ;有国於蜗之右角者,曰 蛮氏 。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后以“蛮触”为典,常以喻指为小事而争斗者。 唐 白居易 《禽虫》诗之七:“蟭螟杀敌蚊巢上, 蛮 触 交争蜗角中。” 明 郑若庸 《玉玦记·访姨》:“人生大梦信无凭, 蛮 触 徒然有鬭争。”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一》:“顾乃於电光石火之内,更兴 蛮 触 之兵戈,不梦中梦乎?” 赵朴初 《读朱委员长泸州诗敬作》诗:“旧时袍泽同盟侣,化为 蛮 触 争蜗涎。”
词语解释:蛮垂  拼音:mán chuí
指南方边境。垂,通“ 陲 ”。《三国志·吴志·薛综传》:“天启其心,东南是归。厥初流隶,困于蛮垂。”
词语解释:蛮强  拼音:mán qiáng
蛮横倔强。 叶圣陶 《倪焕之》三:“那教师握住那学生颤动的手说:‘犯点儿错没有什么要紧,用不着蛮强;只要自己明白,以后再也不会错了。’”
蛮彊:南方边疆。彊,通“ 疆 ”。 清 朱琦 《感事》诗:“节鉞遽更代,蛮彊重责委。”
词语解释:蛮土  拼音:mán tǔ
古时指南方少数民族地区。 宋 刘昌诗 《芦浦笔记·筹笔驿诗》:“南既清蛮土,东期赤 魏 庭。出师功自著,治国志谁铭。”
词语解释:蛮气  拼音:mán qì
粗犷悍勇的风气。 鲁迅 《书信集·致章廷谦》:“ 广东 还有点蛮气,较好。”
词语解释:蛮酋  拼音:mán qiú
蛮人的首领。《宋史·仁宗纪三》:“ 桂阳 蛮降,授蛮酋三人奉职。” 明 唐顺之 《读〈春秋〉》:“夫 楚庄 者,又蛮酋之雄耳。”
词语解释:蛮犷  拼音:mán guǎng
粗野强悍。 宋 欧阳修 《自岐江山行至平陆驿》诗:“攀躋诚畏涂,习俗羡蛮獷。”
词语解释:蛮淫  拼音:mán yín
野蛮淫乱。《元典章·刑部三·禁采生祭鬼》:“近至 荆湖 ,访问 常 、 澧 、 辰 、 沅 、 归 、 峡 等处,地连溪洞,俗习蛮淫。”
词语解释:蛮来生作  拼音:mán lái shēng zuò
强做硬干。《儿女英雄传》第二六回:“﹝ 何玉凤 ﹞便向 张金凤 道:‘岂有此理,这事可是蛮来生作得的。’”
词语解释:蛮查  拼音:mán zhā
古代果木名。《西京杂记》卷一:“初修 上林苑 ,羣臣远方,各献名果异树,亦有製为美名,以标奇丽……查三:蛮查、羌查、猴查。”
共156,分2页显示   1  2 下一页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