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四质入声 [详注1][cù zú,终也][详注2][详注3][nǐ][动词][详注4][详注5]


注1:侄 zhí,《广韵》之日切《集韵》职日切,音质。坚也。又痴也,侄仡不前也。 又驺吾。《大传》谓之侄兽。 俗误以侄为姪字。
注2:节 叶子悉切。《陸機·答賈長淵詩》大辰匿暉,金虎習質。雄臣馳騖,義夫赴節。
注3:茁 《韵会》厥律切,音橘。《广韵》草芽也。又《集韵》竹律切。义同。又《集韵》之出切。草名。葫䔞也。
注4:暨 音讫。姓也。吴有尚书暨艳。 又戟乙切,音疙。已也。
注5:鬻 叶余律切,音矞。《扬雄·司空箴》匪人斯力,匪政斯敕,流货市宠,而苞苴是鬻。 又叶职律切。《苏辙·钟山诗》老僧一身泉上住,十年扫尽人閒迹。客到惟烧柏子香,晨饥坐视山前鬻。
末字词组
虫蛭蛙蛭蠪蛭鱼蛭吞蛭   
蛇蛭蜚蛭马蛭水蛭    

词语解释:虫蛭
小虫子
词语解释:蛇蛭  拼音:shé zhì
亦作“虵蛭”。 蝮蛇类毒蛇。《隶释·汉司隶校尉杨君石门颂》:“虵蛭毒蟃。” 王念孙 《读书杂志·汉隶拾遗》:“蛭音大结反,字本作镻。《尔雅》:‘镻,蝁。’ 郭璞 云:‘蝮属,大眼,最有毒,今 淮 南人呼蝁子。蝁,犹恶也。’”
词语解释:蛙蛭  拼音:wā zhì
蛙与水蛭。 宋 张耒 《答李推官书》:“沟瀆东决而西竭,下满而上虚,日夜激之,欲见其奇,彼其所至者,蛙蛭之玩耳。 江 、 河 、 淮 海之水,理达之文也,不求奇而奇至矣。”
词语解释:蜚蛭  拼音:fēi zhì
神话中的一种有四翼的虫。《山海经·大荒北经》:“大荒之中,有山,名曰 不咸 。有 肃慎氏之国 。有蜚蛭,四翼。”
词语解释:蠪蛭  拼音:lóng zhì
见“ 蠪姪 ”。
词语解释:蠪侄  拼音:lóng zhí
亦作“ 蠪蛭 ”。亦作“ 蠪蚳 ”。 神话中的兽名。《山海经·东山经》:“又南五百里,曰 鳧丽之山 ……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九首、虎爪,名曰蠪姪,其音如婴儿,是食人。” 郭璞 注:“龙蛭二音。” 袁珂 校注:“经文蠪姪、注文龙蛭, 王念孙 、 郝懿行 并校作蠪蛭、龙姪。”《山海经·中山经》:“又西二百里,曰 昆吾之山 ,其上多赤铜。有兽焉,其状如彘而有角,其音如号,名曰蠪蚳,食之不眯。” 郝懿行 笺疏:“蚳,疑当为蛭。”
词语解释:马蛭  拼音:mǎ zhì
大水蛭。蠕形动物。有眼五对,口缘有细齿,尾端有一吸盘。雌雄同体。栖于池沼田间,好吸人畜的血。 清 李元 《蠕范·物偏》:“蚰蜒无骨,马蛭无骨。”参阅《政和证类本草·虫下·水蛭》
词语解释:鱼蛭  拼音:yú zhì
方言。水蛭的别称。即蚂蟥。《中国谚语资料·福建民谚》:“鱼蛭游水面,明天有雨见。”原注:“鱼蛭,蚂蟥。”
词语解释:水蛭  拼音:shuǐ zhì
环节动物。俗名蚂蟥。体长稍扁,色黑带绿,尾端有吸盘,雌雄同体,生活于池沼水田中,吸食人畜血液。《警世通言·旌阳宫铁树镇妖》:“湖中水蛭甚多……散入田中,啑人之血。” 邓子恢 张鼎丞 《闽西暴动与红十二军》:“封建地主、军阀官僚以及帝国主义势力,像一群吸血的水蛭。”参阅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虫二·水蛭》
词语解释:吞蛭  拼音:tūn zhì
春秋 楚惠王 (一说 楚庄王 )食寒葅,有蛭,恐司厨者获罪,乃暗吞之。事见 汉 贾谊 《新书·春秋》。后以颂王者宽仁待下。《旧唐书·姚崇传》:“ 楚王 吞蛭,厥疾用瘳……皆志在安人,思不失礼。”《资治通鉴·唐玄宗开元三年》:“昔 楚庄 吞蛭而愈疾, 孙叔 杀蛇而致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