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字词组
词语解释:鸣蛙 拼音:míng wā
(1).蛙鸣。比喻俗物喧闹。《晋书·后妃传论》:“识暗鸣蛙,智昏文蛤。” 宋 苏轼 《用旧韵送鲁元翰知洛州》:“鸣蛙与鼓吹,等是俗物喧。” 清 唐孙华 《夏日园居杂咏》之三:“眼底雌雄看鬭蚁,耳中鼓吹厌鸣蛙。”
(2).鸣叫的青蛙。 宋 范成大 《喜雨》诗:“昨遣长鬚借踏车,小池须水引鸣蛙。” 明 刘基 《冬暖》诗:“野畦落日舞残蝶,小池过雨喧鸣蛙。”词语解释:井蛙 拼音:jǐng wā
亦作“ 井鼃 ”。 井底之蛙。比喻见闻狭隘,目光短浅的人。《庄子·秋水》:“井鼃不可以语於海者,拘於虚也。”鼃,“ 蛙 ”的古字。虚,所居之处。 宋 苏轼 《辨道歌》:“吾恨尔见有所遮,海波或至惊井蛙。” 郭沫若 《屈原》第二幕:“唉,那是客臣的井蛙之见喽,所谓‘情人眼里出 西施 ’啦。”词语解释:青蛙 拼音:qīng wā
两栖动物,头部扁而宽,口阔,眼大,皮肤光滑,通常为绿色,有灰色斑纹。善跳跃,会游泳,生活水中或水边,活动多在夜间。雄的有发声器官,鸣声宏亮。能捕食害虫,对农业有益。俗称田鸡。 唐 韩愈 《盆池》诗之一:“一夜青蛙鸣到晓,恰如方口钓鱼时。” 宋 杨万里 《明发清塘芦包》诗:“青塘无店亦无人,只有青蛙紫蚓声。” 老舍 《四世同堂》四三:“她不能动了,像一个青蛙被蛇吸住那样。”词语解释:怒蛙 拼音:nù wā
亦作“ 怒鼃 ”。
(1).鼓足气的蛙。《韩非子·内储说上》:“ 越王 勾践 见怒鼃而式之。御者曰:‘何为式?’王曰:‘鼃有气如此,可无为式乎?’士人闻之,曰:‘鼃有气,王犹为式,况士人有勇者乎?’” 晋 葛洪 《抱朴子·论仙》:“昔 勾践 式怒蛙,戎卒争蹈火。” 宋 司马光 《乞开言路状》:“臣谓羣臣苟有肯进言者,陛下必加褒擢,以劝来者,此乃古人市骏骨、式怒蛙之意也。” 清 赵翼 《拟老杜〈诸将〉》诗之七:“勇於公战非私鬦,奬励还应式怒蛙。” 黄忏华 《亡友周仲穆哀辞》之四:“忍教 庄 蝶去,其奈怒蛙何。”
(2).大鸣或瞋目的蛙。 唐 柳宗元 《同刘禹锡述旧言怀感事》诗:“耳静烦喧蚁,魂惊怯怒蛙。” 元 周霆震 《犬鸡叹》诗:“雄鸡奋翼衔怒蛙,蛙被啄取声咿哑。”词语解释:两部蛙 拼音:liǎng bù wā
鸣叫着的青蛙。 宋 戴复古 《豫章巨浸呈陈幼度提干》诗:“自成鼓吹喧朝夕,输与东湖两部蛙。” 叶玉森 《浮生迭和忆园》:“两部蛙争喧阁阁,一羣鱼戏乱田田。”参见“ 两部鼓吹 ”。
词语解释:两部鼓吹 拼音:liǎng bù gǔ chuī
有坐、立两部的乐队演奏的音乐,气势浩大。《南齐书·孔稚珪传》:“ 稚珪 风韵清踈……门庭之内,草莱不剪,中有蛙鸣,或问之曰:‘欲为 陈蕃 乎?’ 稚珪 笑曰:‘我以此当两部鼓吹,何必期效 仲举 。’”后遂以“两部鼓吹”指蛙鸣。 宋 陆游 《久雨排闷》诗:“老盆浊酒且復醉,两部鼓吹方施行。”参见“ 两部 ”。
词语解释:两部 拼音:liǎng bù
(1).古代乐队中坐部乐和立部乐的合称。两部俱备的音乐表示隆重盛大。 宋 苏轼 《约公择饮是日大风》诗:“紫衫玉带两部全,琵琶一抹四十弦。” 宋 苏轼 《游武昌寒溪西山寺》诗:“风泉两部乐,松竹三益友。”
(2).今指不同的两个声部,多用于合唱中。词语解释:官蛙 拼音:guān wā
即官虾蟆。 宋 王令 《和束熙之雨后》:“如何农亩三时望,只得官蛙一餉鸣?” 清 曹寅 《郑谷口将归索赠》诗:“官蛙激耳胸鸣好,古篆连墙屋漏俱。” 柳亚子 《读巢南诗即题其后》诗:“官蛙 晋惠 原庸主,冻雀 唐昭 岂霸才。”参见“ 官虾蟇 ”。
词语解释:官虾蟆 拼音:guān xiā má
晋惠帝 秉性愚蒙,曾在 华林园 闻虾蟆声,谓左右曰:“此鸣者为官乎?私乎?”侍臣 贾胤 对曰:“在官地为官虾蟇,在私地为私虾蟇。”令曰:“若官虾蟇,可给廪。”见《晋书·惠帝纪》。后用作对虾蟆的谑称。 唐 温庭筠 《春日野行》诗:“野岸明媚山芍药,水田叫噪官虾蟇。”词语解释:坎蛙 拼音:kǎn wā
见“ 坎井之鼃 ”。
词语解释:坎井之蛙 拼音:kǎn jǐng zhī wā
亦作“埳井之蛙”。 浅井里的青蛙。《庄子·秋水》:“子独不闻夫埳井之鼃乎?谓东海之鱉曰:‘吾乐与!出跳梁乎井干之上……且夫擅一壑之水,而跨跱埳井之乐,此亦至矣,夫子奚不时来入观乎!’”后因以比喻见识短浅。 汉 桓宽 《盐铁论·复古》:“宇宙之内,鷰雀不知天地之高也;坎井之鼃,不知江海之大。”亦省作“ 埳蛙 ”、“ 坎鼃 ”。 元 林世济 《漫兴一首奉怀草元先生》诗:“埳蛙既聒聒,陵苕亦荣荣。” 清 顾炎武 《酬李处士因笃》诗:“自哂同坎鼃,难佐北溟浪。”词语解释:井底蛙 拼音:jǐng dǐ wā
亦作“ 井底鼃 ”。 即井蛙。《东观汉记·马援传》:“ 子阳 井底鼃耳!” 明 谢谠 《四喜记·紫禁明扬》:“浅陋真如井底蛙。” 郭沫若 《文化上的友谊竞赛》:“他们的所谓自由世界是井底蛙眼中的世界。”亦省作“ 井底 ”。 宋 曾巩 《贺克伏交阯表》:“唶海隅之昧俗,肆井底之狂谋。”参见“ 井蛙 ”。
词语解释:井蛙 拼音:jǐng wā
亦作“ 井鼃 ”。 井底之蛙。比喻见闻狭隘,目光短浅的人。《庄子·秋水》:“井鼃不可以语於海者,拘於虚也。”鼃,“ 蛙 ”的古字。虚,所居之处。 宋 苏轼 《辨道歌》:“吾恨尔见有所遮,海波或至惊井蛙。” 郭沫若 《屈原》第二幕:“唉,那是客臣的井蛙之见喽,所谓‘情人眼里出 西施 ’啦。”词语解释:雨蛙 拼音:yǔ wā
两栖动物。体长三厘米左右,背面绿色,腹部白色,脚趾上有吸盘,可以爬到较高的地方。吃昆虫。词语解释:轼蛙 拼音:shì wā
亦作“ 軾蛙 ”。 据 汉 赵晔 《吴越春秋·勾践伐吴外传》记载, 越王 勾践 将伐 吴 ,出,见怒蛙, 勾践 俯凭车前横木为敬。从者问其故, 勾践 说:“吾意者,今鼃虫无知之物,见敌而有怒气,故为之軾。”军士听后,勇气大振,“莫不怀心乐死”。后因以“軾鼃”为激励士卒锐气之典。 三国 魏 曹植 《矫志》诗:“ 越王 軾蛙,国以死献。”《南齐书·刘虯传》:“谨收樵牧之嫌,敬加軾鼃之义。”词语解释:坐井蛙 拼音:zuò jǐng wā
井底之蛙。比喻见识短浅的人。语出《庄子·秋水》:“井鼃不可以语於海者,拘於虚也。” 宋 苏轼 《南禅长老和诗不已故作六虫篇答之》:“那将坐井蛙,而比 谈天衍 。”词语解释:斗蛙 拼音:dòu wā
亦作“鬪蛙”。 喜斗之蛙。 北齐 刘昼 《新论·从化》:“ 越王 勾践 好勇而揖鬪蛙,国人为之轻命,兵死者众。”词语解释:阐蛙 拼音:chǎn wā
宽舒和缓。《后汉书·马融传》:“若乃《阳阿》衰斐之 晋 制,阐鼃华羽之南音,所以洞荡匈臆,发明耳目,疏越藴慉,骇恫底伏。” 李贤 注:“《礼记》曰:‘嘽谐慢易之音作而人康乐。’”词语解释:轼怒蛙 拼音:shì nù wā
同“ 軾蛙 ”。 晋 葛洪 《抱朴子·君道》:“軾怒鼃以劝勇,避螳螂以励武。”词语解释:蝭蛙 拼音:tí wā
子规鸟的别名。词语解释:井底鸣蛙 拼音:jǐng dǐ míng wā
犹井蛙。 元 无名氏 《看钱奴》第一折:“则你那自尊自贵无高下,真乃是井底鸣蛙。” 明 罗贯中 《风云会》第一折:“一任教纵横奋发,都是些井底鸣蛙。”词语解释:井底之蛙 拼音:jǐng dǐ zhī wā
犹井蛙。 元 关汉卿 《裴度还带》第二折:“如今有等轻薄之子,重色轻贤,真所为井底之蛙耳。”《红楼梦》第四九回:“可知我‘井底之蛙’,成日家只説现在的这几个人是有一无二的;谁知不必远寻,就是本地风光,一个赛似一个。” 章炳麟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世有谈革命者,知大事之难举,而言割据自立。此固局于一隅,所谓井底之蛙不知东海者,而 长素 以 印度 成事戒之。”参见“ 井蛙 ”。
词语解释:井蛙 拼音:jǐng wā
亦作“ 井鼃 ”。 井底之蛙。比喻见闻狭隘,目光短浅的人。《庄子·秋水》:“井鼃不可以语於海者,拘於虚也。”鼃,“ 蛙 ”的古字。虚,所居之处。 宋 苏轼 《辨道歌》:“吾恨尔见有所遮,海波或至惊井蛙。” 郭沫若 《屈原》第二幕:“唉,那是客臣的井蛙之见喽,所谓‘情人眼里出 西施 ’啦。”词语解释:中国林蛙 拼音:zhōng guó lín wā
又称“哈士蟆”。两栖纲,蛙科。背部土灰色,散有黄色和红色斑点。眼后有深色三角斑。栖息于阴湿的山坡树丛和溪流中。分布于中国北部。雌蛙输卵管的干制品为哈士蟆油,是一种滋补品。词语解释:树蛙 拼音:shù wā
两栖动物,状如青蛙而较小。有金黄色的眼圈,体色随环境而变化。趾的尖端有吸盘,用来攀登树木。生活在树、竹子和芭蕉上面。产于 福建 、 湖南 、 广西 、 四川 等地。词语解释:晋惠闻蛙 拼音:jìn huì wén wā
晋惠帝 昏庸愚暗,尝在 华林园 听到蛙声,谓左右曰:“此鸣者为官乎?私乎?”及天下荒乱,百姓饿死,曰:“何不食肉糜?”见《晋书·惠帝纪》。后因以“晋惠闻蛙”喻愚蒙寡识。 元 王子一 《误入桃源》第一折:“羡杀那知祸福塞翁失马,堪笑他问公私 晋惠 闻蛙。”词语解释:沈灶生蛙 拼音:shěn zào shēng wā
见“ 沉灶产鼃 ”。词语解释:沈灶产蛙 拼音:shěn zào chǎn wā
灶淹没于水中,日久致孳生青蛙。形容水患严重。《国语·晋语九》:“﹝ 赵襄子 ﹞乃走 晋阳 , 晋 师围而灌之,沉灶产鼃,民无畔意。” 韦昭 注:“沉灶,悬釜而炊也。产鼃,鼃生於生灶也。鼃,虾蟆也。”亦作“ 沉灶生鼃 ”。 晋 成公绥 《阴霖赋》:“百川泛滥,潢潦横流,沉灶生鼃,中庭运舟。”词语解释:局蛙 拼音:jú wā
指井底之蛙。因局促于井底,故名。 明 杨慎 《药市赋》:“哀危蟪於寸阴,矜局鼃於井谷。”参见“ 坐井蛙 ”。
词语解释:坐井蛙 拼音:zuò jǐng wā
井底之蛙。比喻见识短浅的人。语出《庄子·秋水》:“井鼃不可以语於海者,拘於虚也。” 宋 苏轼 《南禅长老和诗不已故作六虫篇答之》:“那将坐井蛙,而比 谈天衍 。”词语解释:沈灶产蛙
灶淹没于水中,日久致孳生青蛙。形容水患严重。《国语·晋语九》:“﹝ 赵襄子 ﹞乃走 晋阳 , 晋 师围而灌之,沉灶产鼃,民无畔意。” 韦昭 注:“沉灶,悬釜而炊也。产鼃,鼃生於生灶也。鼃,虾蟆也。”亦作“ 沉灶生鼃 ”。 晋 成公绥 《阴霖赋》:“百川泛滥,潢潦横流,沉灶生鼃,中庭运舟。”词语解释:沈灶生蛙
见“ 沉灶产鼃 ”。词语解释:埳蛙 拼音:kǎn wā
见“ 坎井之鼃 ”。
词语解释:坎井之蛙 拼音:kǎn jǐng zhī wā
亦作“埳井之蛙”。 浅井里的青蛙。《庄子·秋水》:“子独不闻夫埳井之鼃乎?谓东海之鱉曰:‘吾乐与!出跳梁乎井干之上……且夫擅一壑之水,而跨跱埳井之乐,此亦至矣,夫子奚不时来入观乎!’”后因以比喻见识短浅。 汉 桓宽 《盐铁论·复古》:“宇宙之内,鷰雀不知天地之高也;坎井之鼃,不知江海之大。”亦省作“ 埳蛙 ”、“ 坎鼃 ”。 元 林世济 《漫兴一首奉怀草元先生》诗:“埳蛙既聒聒,陵苕亦荣荣。” 清 顾炎武 《酬李处士因笃》诗:“自哂同坎鼃,难佐北溟浪。”词语解释:埳井之蛙 拼音:kǎn jǐng zhī wā
见“ 坎井之鼃 ”。
词语解释:坎井之蛙 拼音:kǎn jǐng zhī wā
亦作“埳井之蛙”。 浅井里的青蛙。《庄子·秋水》:“子独不闻夫埳井之鼃乎?谓东海之鱉曰:‘吾乐与!出跳梁乎井干之上……且夫擅一壑之水,而跨跱埳井之乐,此亦至矣,夫子奚不时来入观乎!’”后因以比喻见识短浅。 汉 桓宽 《盐铁论·复古》:“宇宙之内,鷰雀不知天地之高也;坎井之鼃,不知江海之大。”亦省作“ 埳蛙 ”、“ 坎鼃 ”。 元 林世济 《漫兴一首奉怀草元先生》诗:“埳蛙既聒聒,陵苕亦荣荣。” 清 顾炎武 《酬李处士因笃》诗:“自哂同坎鼃,难佐北溟浪。”词语解释:瞋蛙 拼音:chēn wā
突睛的青蛙。 宋 薛季宣 《河豚》诗:“岂其食鱼河之魴,河豚自美 吴江 乡,瞋蛙豕腹被文豹,则如无趾黥而王。”词语解释:坎井之蛙 拼音:kǎn jǐng zhī wā
亦作“埳井之蛙”。 浅井里的青蛙。《庄子·秋水》:“子独不闻夫埳井之鼃乎?谓东海之鱉曰:‘吾乐与!出跳梁乎井干之上……且夫擅一壑之水,而跨跱埳井之乐,此亦至矣,夫子奚不时来入观乎!’”后因以比喻见识短浅。 汉 桓宽 《盐铁论·复古》:“宇宙之内,鷰雀不知天地之高也;坎井之鼃,不知江海之大。”亦省作“ 埳蛙 ”、“ 坎鼃 ”。 元 林世济 《漫兴一首奉怀草元先生》诗:“埳蛙既聒聒,陵苕亦荣荣。” 清 顾炎武 《酬李处士因笃》诗:“自哂同坎鼃,难佐北溟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