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十三覃平声 [cān sān,参考][hán,包函][dān,动词][详注1][详注2][姓也,亦蓋也][tán]欿[音貪。《說文》欲得也。]


注1:镡 音覃。《张衡·东京赋》底柱辍流,镡以大岯。《注》言大岯险,同剑口也。镡,徒南反。 又县名。《前汉·地理志》武陵郡镡成县。《注》镡音谭。《淮南子·人閒训》一军塞镡城之岭。《注》镡城,在武陵西南,接郁林郡。 又《后汉·陈宠传》宠到显用良吏王涣镡显等,以为心腹。《注》镡,徒南反。《正字通》姓有潭寻二音,汉镡政,明镡鉴,一读寻,一读潭。
注2:湛 与耽同。《说文》作媅,乐也。《诗·小雅》子孙其湛。《传》湛乐之久也。
末字词组
春蚕桑蚕耕蚕伪蚕小蚕蚁蚕槐蚕照田蚕
吴蚕田蚕夏蚕露蚕西蚕螈蚕柘蚕土蚕
冰蚕晚蚕原蚕劝蚕火蚕二蚕柳蚕坚蚕
祈蚕红蚕银蚕地蚕雪蚕魏蚕柞蚕大蚕
浴蚕起蚕农蚕山蚕蓖麻蚕僵蚕沙蚕 
野蚕金蚕八茧蚕余蚕蜸蚕八辈蚕簇蚕 
亲蚕眠蚕卧蚕鱼蚕蚖珍蚕樗蚕头蚕 
茧蚕八蚕家蚕先蚕蚖蚕樟蚕玉蚕 

词语解释:春蚕  拼音:chūn cán
春季饲养的蚕。 晋 傅玄 《明月篇》:“昔为春蚕丝,今为秋女衣。” 南朝 梁 江淹 《丽色赋》:“春蚕度纲,綺地应纺;秋梭鸣机,织为褧衣。” 元 马祖常 《都门一百韵用韩文公会合联句诗韵》:“妇功春蚕溢,穡事秋田穫。” 清 马銮 《投梭女》诗:“早识春蚕丝已尽,当时应悔误投梭。”
词语解释:吴蚕  拼音:wú cán
吴 地之蚕。 吴 地盛养蚕,故称良蚕为吴蚕。 唐 李白 《寄东鲁二稚子》诗:“ 吴 地桑叶緑,吴蚕已三眠。” 宋 赵长卿 《临江仙·暮春》词:“春事犹餘十日,吴蚕早已三眠。” 宋 陆游 《初夏游凌氏小园》诗:“风和海燕分泥处,日永吴蚕上簇时。”
词语解释:冰蚕  拼音:bīng cán
(1).古代传说中的一种蚕。 晋 王嘉 《拾遗记·员峤山》:“有冰蚕长七寸,黑色,有角有鳞,以霜雪覆之,然后作蠒,长一尺,其色五彩,织为文锦,入水不濡,以之投火,经宿不燎。” 唐 王贞白 《寄郑谷》诗:“火鼠重收布,冰蚕乍吐丝。直须天上手,裁作领巾披。” 元 袁桷 《伯庸开平书事次韵》之一:“桂蠹除烦来 五岭 ,冰蚕却暑贡 三齐 。” 明 何大复 《七述》:“躡飞云之履,被明霞之紬,冰蚕莹肤,藻龙耀眸,缀以锦带,悬以 吴钩 。”
(2).普通蚕的美称。 唐 陈标 《长安秋思》诗:“ 吴 女秋机织曙霜,冰蚕吐丝月盈筐。” 宋 梅尧臣 《伤桑》诗:“柔条初变緑,春野忽飞霜;田妇搔蓬首,冰蚕絶茧肠。”
(3).有时也用于指蚕茧。 清 李渔 《蜃中楼·训女》:“冰蚕手自繅,溪浣身先导,督鮫人晓夜共织寒綃。”
词语解释:祈蚕  拼音:qí cán
祀神以求蚕事的丰收。 宋 陆游 《上巳书事》诗:“得雨人人喜秧信,祈蚕户户敛神钱。”
词语解释:浴蚕  拼音:yù cán
浸洗蚕子。古代育蚕选种的方法。 南朝 梁 刘孝威 《妾薄命》诗:“浴蚕思 漆水 ,条桑忆 郑 坰。” 五代 王周 《道中未开木杏花》诗:“村女浴蚕桑柘緑,枉将颜色忍春寒。”《随园诗话》卷六引 清 王岱 《清明》诗:“忽忽春光过半时,浴蚕天气雨如丝。”参阅 明 徐光启 《农政全书》卷三一。
词语解释:野蚕  拼音:yě cán
(1).野生蚕的统称。
(2).昆虫,形状和家蚕相似,幼虫黑色,有长毛,长大后暗黑色,有黑色斑纹。生长在桑树上,茧可以缫丝。
词语解释:亲蚕  拼音:qīn cán
古礼。谓季春之月皇后躬亲蚕事的典礼。《穀梁传·桓公十四年》:“天子亲耕以共粢盛,王后亲蚕以共祭服。”《韩诗外传》卷三:“先王之法,天子亲耕,后妃亲蚕,先天下忧衣与食也。” 宋 苏轼 《端午帖子词·皇太妃阁一》:“午景帘櫳静,薰风草木酣。谁知恭俭德,綵缕出亲蚕。” 康有为 等《上清帝第二书》:“天下百物皆出于农,我皇上躬耕,皇后亲蚕,董劝至矣。”参见“ 亲桑 ”。
词语解释:亲桑  拼音:qīn sāng
指皇后亲自参加蚕事的典礼。语本《礼记·月令》:“﹝季春之月﹞亲东乡躬桑。”《淮南子·时则训》:“后妃斋戒,东乡亲桑。”《宋书·孝武帝纪》:“来岁,可使六宫妃嬪修亲桑之礼。”
词语解释:茧蚕  拼音:jiǎn cán
吐丝做茧之蚕。 唐 杜牧 《句溪夏日送卢霈秀才归王屋山将欲赴举》诗:“野店自纷箔,茧蚕初引丝。”
词语解释:桑蚕  拼音:sāng cán
(1).采桑养蚕。《汉书·五行志中之下》:“皇后桑蚕以治祭服,共事天地宗庙。”《资治通鉴·汉王莽始建国二年》:“嬪妇桑蚕、织紝、纺绩、补缝。” 清 唐甄 《潜书·宗孟》:“ 尧 舜 之治无他,耕耨是也,桑蚕是也,鸡豚狗彘是也。”
(2).吃桑叶的蚕。通称家蚕。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蚕桑传入之始》:“女闻其言,密求其种,以桑蚕之子置帽絮中。” 宋 范成大 《上元纪吴中节物排谐体三十二韵》:“桑蚕春茧劝,花蝶夜蛾迎。”
词语解释:田蚕  拼音:tián cán
(1).指植桑养蚕等事务。《汉书·地理志下》:“ 殷 道衰, 箕子 去之 朝鲜 ,教其民以礼义,田蚕织作。”《后汉书·东夷传·马韩》:“ 马韩 人知田蚕,作緜布。”《乐府诗集·清商曲辞一·子夜四时歌夏歌之七》:“田蚕事已毕,思妇犹苦身。” 宋 范成大 《照田蚕行》:“儂家今夜火最明,的知新岁田蚕好。”
(2).泛指农桑。《魏书·韩显宗传》:“田蚕暂废,则将来无资。此国之深忧也。” 北齐 刘昼 《新论·贵农》:“建国者必务田蚕之实,弃美丽之华。”《宋史·窦俨传》:“国家之方,守穀帛而已。二者……宜有劝教。请於《齐民要术》《四时纂要》《韦氏月録》中,採其关於田蚕园圃之事,集为一卷,鏤版颁行,便於流布。”
词语解释:晚蚕  拼音:wǎn cán
夏蚕。 唐 杜牧 《秋晚怀茅山石涵村舍》诗:“帘前白艾惊春燕,篱上青桑待晚蚕。”《宋史·儒林传一·孔维》:“晚蚕利薄,始及卒岁之资。”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虫一·原蚕》﹝集解﹞引 苏颂 曰:“此是重养者,俗呼为晚蚕。”
词语解释:红蚕  拼音:hóng cán
老熟的蚕,体呈红色,故称。 汉 扬雄 《太玄·将》:“红蚕缘于枯桑。” 唐 陆龟蒙 《杂讽》诗之一:“红蚕缘枯桑,青茧大如瓮。” 宋 周紫芝 《雨中花令·吴兴道中颇厌行役作此曲寄武林交旧》词:“雪茧红蚕熟后,黄云陇麦秋间。” 清 陈景钟 《缫丝曲》:“盼得红蚕齐上箔,更喜同功茧不薄。”
词语解释:起蚕  拼音:qǐ cán
刚孵化出来的蚕。 宋 陆游 《山家暮春》诗:“起灵初放食,新麦已磨镰。”
词语解释:金蚕  拼音:jīn cán
(1).金铸的蚕。古代帝王的一种殉葬品。《后汉书·张奂传》“奢非 晋文 ” 李贤 注引 晋 陆翽 《邺中记》:“ 永嘉 末,发 齐桓公 墓,得水银池金蚕数十箔。” 唐 许浑 《懿安皇太后挽歌词》:“未信金蚕老,先惊玉燕空。” 清 蒋士铨 《一片石·梦楼》:“金蚕玉珮,多是野人锄,难觅 周 官墓。”
(2).传说中的金色蚕。 唐 苏鹗 《杜阳杂编》卷上:“﹝ 弥罗国 ﹞有桑,枝干盘屈,覆地而生,大者连延十数顷,小者荫百亩。其上有蚕,可长四寸,其色金,其丝碧,亦谓之金蚕丝。”
词语解释:眠蚕  拼音:mián cán
蜕皮时进入休眠状态的蚕。 北周 庾信 《周大将军陇东郡公侯莫陈君夫人窦氏墓志铭》:“室委眠蚕,衣留画雉。”
词语解释:八蚕  拼音:bā cán
(1).谓一年八熟的蚕。《文选·左思〈吴都赋〉》:“国税再熟之稻,乡贡八蚕之緜。” 李善 注引《交州记》曰:“一岁八蚕茧出 日南 也。” 唐 王涣 《惆怅诗》之一:“八蚕薄絮鸳鸯綺,半夜佳期并枕眠。”
(2).指养蚕一岁成熟八次。 南朝 梁 沉约 《究竟慈悲论》:“一岁八蚕,已惊其骤。” 清 钮琇 《觚賸·广东月令》:“广东月令:十月,八蚕之功毕。”参见“ 八辈蚕 ”。
词语解释:八辈蚕  拼音:bā bèi cán
一年八熟的蚕名。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种桑柘》:“ 俞益期 《牋》曰:‘ 日南 蚕八熟,茧软而薄……’《永嘉记》曰:‘ 永嘉 有八辈蚕:蚢珍蚕(三月绩)、柘蚕(四月初绩)、蚖蚕(四月末绩)、爱珍(五月绩)、爱蚕(六月末绩)、寒珍(七月末绩)、四出蚕(九月初绩)、寒蚕(十月绩)。凡蚕再熟者,前辈皆谓之珍。’”亦称“ 八茧蚕 ”。 唐 李贺 《南园》诗之二:“长腰健妇偷攀折,将喂 吴王 八茧蚕。”
词语解释:耕蚕  拼音:gēng cán
犹耕桑。《宋书·文帝纪》:“耕蚕树艺,各尽其力。” 宋 辛弃疾 《水调歌头·送郑厚卿赴衡州》词:“文字起《骚》《雅》,刀剑化耕蚕。” 元 王恽 《灵岩寺》诗:“布金仍 赵 魏 ,仰食不耕蚕。”
词语解释:夏蚕  拼音:xià cán
夏季养的蚕。 宋 戴复古 《织妇叹》:“春蚕成丝復成绢,养得夏蚕重剥茧。” 宋 邢居实 《雨后出城马上作》诗:“紫椹饱黄鸝,人家夏蚕老。”
词语解释:原蚕  拼音:yuán cán
二蚕,即夏秋第二次孵化的蚕。《周礼·夏官·马质》:“若有马讼,则听之,禁原蚕者。” 郑玄 注:“原,再也。”《淮南子·泰族》:“原蚕一岁再收,非不利也。”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虫部·原蚕》:“雄原蚕蛾﹝气味﹞咸温有小毒。” 清 何琇 《樵香小记·原蚕》:“原蚕丝恶,恐妨民用,此亦一理。”
词语解释:银蚕  拼音:yín cán
将要或正在吐丝的蚕。此时蚕腹半透明而有光,故称。 唐 王勃 《春思赋》:“银蠺吐丝犹未暖,金燕衔泥试学飞。”
词语解释:农蚕  拼音:nóng cán
农桑。《汉书·景帝纪》:“欲天下务农蚕,素有畜积,以备灾害。” 唐 李频 《之任建安渌溪亭偶作》诗:“入境当春务,农蚕事正殷。” 元 陈基 《谢从义参军自京师还因述诗寄谢》:“早令四海偃兵甲,尽遣百姓趋农蚕。”参见“ 农桑 ”。
词语解释:农桑  拼音:nóng sāng
亦作“ 农桒 ”。
(1).农耕与蚕桑。《汉书·景帝纪》:“其令郡国务劝农桑,益种树,可得衣食物。” 唐 白居易 《观刈麦》诗:“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餘粮。” 明 徐光启 《农政全书》卷三:“均徵徭,劝农桑,贫不给者,发仓賑之。” 清 蒋纲 《春蚕词》诗:“艰难衣食在农桑,年年拜祭 马头孃 。”
(2).指农作物和桑树。《隶释·汉西岳华山庙碑》:“触石兴云,雨我农桒。”
词语解释:八茧蚕  拼音:bā jiǎn cán
见“ 八辈蚕 ”。
词语解释:八辈蚕  拼音:bā bèi cán
一年八熟的蚕名。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种桑柘》:“ 俞益期 《牋》曰:‘ 日南 蚕八熟,茧软而薄……’《永嘉记》曰:‘ 永嘉 有八辈蚕:蚢珍蚕(三月绩)、柘蚕(四月初绩)、蚖蚕(四月末绩)、爱珍(五月绩)、爱蚕(六月末绩)、寒珍(七月末绩)、四出蚕(九月初绩)、寒蚕(十月绩)。凡蚕再熟者,前辈皆谓之珍。’”亦称“ 八茧蚕 ”。 唐 李贺 《南园》诗之二:“长腰健妇偷攀折,将喂 吴王 八茧蚕。”
词语解释:卧蚕  拼音:wò cán
(1).指形如卧蚕的眉毛。又旧时相术者称眼眶下皱纹为卧蚕。 宋 王十朋 《喻叔奇采坡诗一联酬以四十韵》诗:“愁儹卧蚕眉,痛澈伏犀脑。”《三国演义》第一回:“ 玄德 看其人;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二》:“余儿时尚见此轴,貌修伟而秀削……目光如醉,卧蚕以上赭色薄晕如微肿。”
(2).中医学名词。指患者眼下微肿。 汉 张仲景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夫水病人,目下有卧蚕,而目鲜泽,脉伏,其人消渴。”
(3).兽医学名词。指骡、马舌下的两个肉阜,其形如蚕。临诊时观察其色泽以助诊断。参阅 明 喻本元 喻本亨 《元亨疗马牛驼经集·色脉论》
词语解释:家蚕  拼音:jiā cán
昆虫。幼虫灰白色,吃桑叶,蜕皮四次,吐丝做茧,变成褐色的蛹,蛹变成蚕蛾,蚕蛾交尾产卵后死去。蚕丝为重要纺织原料。
词语解释:伪蚕
野蚕。亦指野蚕与家蚕的杂交蚕种。 前蜀 贯休 《避寇入银山》诗:“烧地生芚蕨,人家煮伪蚕。”《乐府诗集·清商曲辞五·采桑度七》:“伪蚕化作茧,烂熳不成丝。徒劳无所获,养蚕持底为?”
词语解释:露蚕  拼音:lù cán
户外饲育的蚕。 唐 窦常 《北固晚眺》诗:“露蚕开晚簇,江燕绕危檣。”原注:“蚕露於外, 淮 西皆然。”
词语解释:劝蚕
勉励种桑养蚕
词语解释:地蚕  拼音:dì cán
(1).虫名。即蛴螬。形似蚕而大,身短节促,足长有毛。中医用以治瘀血。《广雅·释虫》:“地蚕、蠹、蟦,蠀螬也。”参阅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虫三·蛴螬》
(2).菜名。即草石蚕,又名甘露子。以地下茎形似蚕而得名。可食,根入药。 宋 杨万里 《甘露子一名地蚕》诗:“甘露子,甘露子,唤作地蚕亦良似。”参阅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菜二·草石蚕》
(3).方言。地老虎。夜蛾的幼虫。形如蚕,吃作物的根和苗。参见“ 地老虎 ”。
词语解释:地老虎  拼音:dì lǎo hǔ
一种夜蛾的幼虫,形似蚕,灰褐色,生活在土壤中,昼伏夜出,吃作物的根和苗,主要危害棉花。
词语解释:山蚕  拼音:shān cán
野蚕。 清 张崧 《山蚕谱》卷三:“ 登莱 山蚕,自古有之。特前此未知饲养之法,任其自生自育於山谷中,故多收輒以为瑞。”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异五·水蚕》:“吾乡山蚕食椒、椿、槲、柘诸木叶而成茧,各以其名。” 王统照 《沉船》:“这些林子在春日原是养山蚕的地方,到夏末秋初的时候尤为茂盛,是沿 南海 一带人民的富源。”
词语解释:余蚕  拼音:yú cán
指老熟将上簇的蚕。 宋 秦观 《田居》诗之二:“入夏桑柘稠,阴阴翳虚落。新麦已登塲,餘蚕犹占箔。”
词语解释:鱼蚕  拼音:yú cán
蜀国 先王 鱼凫 、 蚕丛 的并称。 宋 苏轼 《入峡》诗:“遗民悲 昶 ( 孟昶 ) 衍 ( 王衍 ),旧俗接 鱼 蚕 。”旧注:“ 鱼鳧 、 蚕丛 ,先为 蜀 主。”
词语解释:先蚕  拼音:xiān cán
古代传说始教民育蚕之神。相传 周 制王后享先蚕,以后历代封建王朝由皇后主祭先蚕。《后汉书·礼仪志上》:“祠 先蚕 ,礼以少牢。” 刘昭 注引《汉旧仪》:“祭蚕神曰 菀窳妇人 、 寓氏公主 ,凡二神。” 宋 高承 《事物纪原·礼祭郊祀·先蚕》:“《周礼·内宰》詔王后蚕於北郊,斋戒享 先蚕 。”《清史稿·德宗纪一》:“皇后祀 先蚕 。”
词语解释:小蚕  拼音:xiǎo cán
亦称“连蚕”。 广东 地区统称大蚕以后所育的各造蚕。 清 屈大均 《广东新语·虫语·八蚕》:“其二蚕、三蚕曰小蚕。亦曰连蚕,言相连不絶,月月熟也。”
词语解释:西蚕  拼音:xī cán
古代在国都西郊举行的亲蚕典礼,是帝王敦劝农桑的一种礼制。《隋书·礼仪志二》:“ 周 礼王后蚕於北郊。而 汉 法皇后蚕於东郊。 魏 遵 周 礼,蚕於北郊。 吴 韦昭 制《西蚕颂》,则 孙氏 亦有其礼矣。 晋 太康 六年, 武帝 杨皇后 蚕於西郊,依 汉 故事。 江 左至 宋 孝武 大明 四年,始於 臺城 西 白石里 ,为西蚕设兆域,置大殿七间,又立蚕观,自是有其礼。”
词语解释:火蚕  拼音:huǒ cán
(1).用火加热升温使其早熟的蚕。 三国 魏 嵇康 《答难养生论》:“火蚕十八日,寒蚕三十日餘,以不得踰时之命,而将养有过倍之隆。” 戴明扬 校注:“此谓养蚕室中,以火炽之欲其早老而省食,非指 炎洲 之火蚕。”
(2).指 炎洲 火蚕。参见“ 火蚕绵 ”。
词语解释:火蚕绵  拼音:huǒ cán mián
传说中南海所产的丝绵。 唐 苏鹗 《杜阳杂编》卷下:“火蚕绵,云出 炎洲 ,絮衣一袭用一两,稍过度,则熇蒸之气不可近也。”
词语解释:雪蚕  拼音:xuě cán
即冰蚕、雪蛆。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虫一·雪蚕》:“按 叶子奇 《草木子》云:雪蚕生 阴山 以北,及 峨嵋山 北,人谓之雪蛆,二山积雪,歷世不消,其中生此,大如瓠,味极甘美。”参见“ 雪蛆 ”。
词语解释:雪蛆  拼音:xuě qū
虫名。大如指,生 阴山 北及 峨嵋山 北,味美,治内热。又名冰蛆、雪蚕。 宋 江休复 《江邻几杂志》:“ 峨眉 雪蛆大,治内热。”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六:“此物实出 茂州 雪山。雪山四时常有积雪,弥遍岭谷,蛆生其中。取雪时并蛆取之,能蠕动。久之雪消,蛆亦消尽。” 明 叶子奇 《草木子·观物》:“ 阴山 以北,积雪歷世不消,生蛆如瓠,谓之雪蛆,味极甘美。”
词语解释:蓖麻蚕  拼音:bì má cán
绢丝昆虫。原产印度。一生中经历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幼虫老熟后能吐丝作茧。喜吃蓖麻叶子,饲养简便,生长迅速,中国南方可终年饲养。蚕丝耐酸、耐碱、吸湿性好、富有弹性,是优良的绢纺原料。
词语解释:蜸蚕  拼音:qiǎn cán
蚯蚓。
词语解释:蚖珍蚕  拼音:yuán zhēn cán
八熟蚕的头熟蚕。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种桑柘》:“《永嘉记》曰: 永嘉 有八辈蚕:蚖珍蚕、柘蚕、蚖蚕、爱珍、爱蚕、寒珍、四出蚕、寒蚕。凡蚕再熟者,前辈皆谓之珍。”原注:“三月绩。”亦省称“ 蚖珍 ”。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种桑柘》:“蚖珍三月既绩,出蛾,取卵;七八日便剖卵蚕生,多养之,是为蚖蚕。”
词语解释:蚖蚕  拼音:yuán cán
蚖珍蚕的二化蚕。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种桑柘》:“《永嘉记》曰: 永嘉 有八辈蚕:蚖珍蚕、柘蚕、蚖蚕、爱珍、爱蚕、寒珍、四出蚕、寒蚕。凡蚕再熟者,前辈皆谓之珍。”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种桑柘》:“蚖珍三月既绩,出蛾,取卵;七八日便剖卵蚕生,多养之,是为蚖蚕。” 石声汉 注:“‘蚖’字可能是‘原蚕’的‘原’。《周礼》中的‘原蚕’,正是多化蚕。”参见“ 蚖珍蚕 ”、“ 螈蚕 ”。
词语解释:蚁蚕  拼音:yǐ cán
刚孵化的蚕。色黑褐,乍看似蚂蚁,故名。又名蚕蚁。参阅 明 黄省曾 《蚕经·育饲》、 清 沉公练 《广蚕桑说辑补》卷下。
词语解释:螈蚕  拼音:yuán cán
即原蚕。第二次孵化的蚕。《淮南子·泰族训》:“螈蚕一岁再收,非不利也,然而王法禁之者,为其残桑也。”参见“ 原蚕 ”。
词语解释:原蚕  拼音:yuán cán
二蚕,即夏秋第二次孵化的蚕。《周礼·夏官·马质》:“若有马讼,则听之,禁原蚕者。” 郑玄 注:“原,再也。”《淮南子·泰族》:“原蚕一岁再收,非不利也。”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虫部·原蚕》:“雄原蚕蛾﹝气味﹞咸温有小毒。” 清 何琇 《樵香小记·原蚕》:“原蚕丝恶,恐妨民用,此亦一理。”
词语解释:二蚕  拼音:èr cán
第二季蚕。即夏蚕。《魏书·高祖纪上》:“﹝ 承明 元年秋八月﹞甲申,以 长安 二蚕多死,丐民岁赋之半。”
词语解释:魏蚕  拼音:wèi cán
即原蚕。晚蚕,第二番蚕,以晚叶饲养。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虫一·原蚕》:“晚蚕,魏蚕。 陶弘景 曰:‘原蚕是重养者,俗呼为魏蚕。’按 郑玄 注《周礼》云:原,再也。谓再养者。 郭璞 注《方言》云:魏,细也。 秦 晋 人所呼。今转为二蚕是矣。”
词语解释:僵蚕  拼音:jiāng cán
因病菌感染而僵死的蚕,体内外有白色粉末,可入药
词语解释:八辈蚕  拼音:bā bèi cán
一年八熟的蚕名。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种桑柘》:“ 俞益期 《牋》曰:‘ 日南 蚕八熟,茧软而薄……’《永嘉记》曰:‘ 永嘉 有八辈蚕:蚢珍蚕(三月绩)、柘蚕(四月初绩)、蚖蚕(四月末绩)、爱珍(五月绩)、爱蚕(六月末绩)、寒珍(七月末绩)、四出蚕(九月初绩)、寒蚕(十月绩)。凡蚕再熟者,前辈皆谓之珍。’”亦称“ 八茧蚕 ”。 唐 李贺 《南园》诗之二:“长腰健妇偷攀折,将喂 吴王 八茧蚕。”
词语解释:樗蚕  拼音:chū cán
蚕的一种。食臭椿叶。 杨旻 《蚕儿小传》:“二千年左右,人们又开始驯化柞蚕,以后,樗蚕、柳蚕、蓖麻蚕等也先后被利用起来。”
词语解释:樟蚕  拼音:zhāng cán
蚕的一种。幼虫身体黄绿色,全身有毛,吃樟、栗、白杨、胡桃等树的叶子。茧长椭圆形,丝坚韧,可供纺织,亦可用作外科缝线和钓鱼丝。
词语解释:槐蚕  拼音:huái cán
生长在槐树上的尺蠖。 鲁迅 《野草·复仇》:“人的皮肤之厚,大概不到半分,鲜红的热血,就循着那后面,在比密密层层地爬在墙壁上的槐蚕更其密的血管里奔流,散出温热。”
词语解释:柘蚕  拼音:zhè cán
(1).用柘叶饲养的蚕。 元 袁桷 《舟中杂书》诗之四:“春洲芦鴈少,晓户柘蚕匀。”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虫一·蚕》:“今之柘蚕与桑蚕并育。”
(2).指柘蚕丝。《太平御览》卷八二五引 南朝 宋 刘缉之 《永嘉郡记》:“柘蚕,四月初绩。”
词语解释:柳蚕  拼音:liǔ cán
一种生在柳树上的野蚕。《人民日报》1959.8.5:“二千年前左右,人们又开始进行驯化柞蚕,以后樗蚕、柳蚕、蓖麻蚕等也先后被利用起来。”
词语解释:柞蚕  拼音:zuò cán
蚕的一种。幼虫绿、黄或天蓝色等,食栎树叶。吐的丝是丝织品的重要原料。成虫全体被有黄褐色鳞毛,四翅各有一白色斑及斜条纹。柞蚕业起源于我国。《太平御览》卷八二五引 晋 郭义恭 《广志》:“有柞蚕,食柞叶,可以作绵。”绵,一本作“ 锦 ”。
词语解释:沙蚕  拼音:shā cán
一种栖息于海滨泥沙中的毛足虫。身体分节明显,体节两侧突出成具有刚毛的疣足。生殖季节或夜出觅食时,能游泳。可用为鱼、虾、蟹等动物的诱饵。
词语解释:簇蚕  拼音:cù cán
谓让蚕上簇作茧。《醒世姻缘传》第二四回:“已是四月半后天气;又忙劫劫打草苫,拧绳索,收拾割麦。妇人亦收拾簇蚕。”
词语解释:头蚕  拼音:tóu cán
春蚕。 清 曹寅 《菜花歌》:“头蚕繅丝二麦穗,油菜结子柔桑抽。”
词语解释:玉蚕  拼音:yù cán
即玉虫。喻灯芯。 元 仇远 《生查子》词:“釵头缀玉蚕,耿耿东窗晓。”参见“ 玉虫 ”。
词语解释:玉虫  拼音:yù chóng
(1).喻灯花。 唐 韩愈 《咏灯花同侯十一》:“黄里排金粟,釵头缀玉虫。更烦将喜事,来报主人公。” 宋 范成大 《客中呈幼度》诗:“今朝合有家书到,昨夜灯花缀玉虫。” 元 张可久 《小桃红·春思》曲:“灯花玉虫,罗屏金凤,残月小帘櫳。” 清 许田 《暗香·夜雨》词:“拥孤衾乡梦难成,频把玉虫剔。”
(2).喻灯火。 宋 陆游 《燕堂东偏一室夜读书其间戏作》诗之二:“油减玉虫暗,灰深红兽低。” 清 纳兰性德 《浣溪沙》词:“青雀几时裁锦字,玉虫连夜剪春旛。”
(3).虫状的玉雕首饰。 元 于伯渊 《点绛唇》套曲:“整花枝翠丛,插金釵玉虫,褪罗衣翠绒。”
词语解释:照田蚕  拼音:zhào tián cán
江 南旧俗,每年十二月二十五日以麻浸油,缚长竿上,燃成火炬遍照田野,祝来年蚕丝谷物丰收,称“照田蚕”。
词语解释:土蚕  拼音:tǔ cán
(1).方言。地老虎。
(2).方言。蛴螬。
词语解释:坚蚕  拼音:jiān cán
蚯蚓的别名。见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虫·蚯蚓》
词语解释:大蚕  拼音:dà cán
广东 地区称一化性蚕。 清 屈大均 《广东新语·虫语·八蚕》:“大蚕一岁一熟,熟至八日而出蛾,配其雌雄,又至八日而蛾卵,卵则蛾死。以纸裹卵藏之,至立春,蚕驹復出,故曰大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