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七虞平声 [pū,铺盖][tú][wū,污秽][详注1][gū][yú][详注2][详注3][dū][fú][qú][fú][音于。《老子·道德经》动而愈出。][wū]洿[yú][xū][nú][同摹][拜也,动词][qú][wú wū][详注4][详注5][通逾][xū][chú]跿[音拘。《周礼·司救》刘昌宗读。][qú][详注6][详注7][直诛切,襌衣也。][qú,盤錯][wū][详注8][音儒。与嚅同。][详注9][详注10][hū]


注1:桴 无切,音敷。编竹木代舟也。大曰筏,小曰桴。《论语》乘桴浮于海。《管子·小匡篇》方舟投柎,乘桴济河。
注2:镂 龙珠切,音慺。剑名。《史记·吴太伯世家》赐子胥属镂之剑。《注》属镂,剑名。
注3:牾 音吾。獸名。◎按啎,俗刻誤作牾。前漢王莽傳:亡所牾意。後漢桓典傳:以牾宦官賞不行。楊子方言:適牾也。穆天子傳:白鹿一牾。皆啎字之譌。其善本原作啎。
注4:怃 音呼。大也。《诗·小雅》乱如此怃,叶上辜。《注》火吴反。《毛传》怃,大也。
注5:娄 《集韵》龙珠切《正韵》凌如切,音慺。曳也。《诗·唐风》子有衣裳,弗曳弗娄。
注6:呕 《集韵》《韵会》《正韵》匈于切,音吁。《集韵》悦言也。《正韵》慈爱之声。《史记·韩信传》言语呕呕。《汉书》作姁姁。《集韵》同呴。 又《集韵》亏于切,音区。呕夷,水名。《周礼·呕夷释文》一音驱。 又《集韵》《类篇》春朱切,音枢。怒声。
注7:臑 音儒。《广韵》𡟓耎貌。《集韵》肱骨也。一曰衣名。襦者,本取臑义。
注8:芋 音于。草盛貌。又音吁。《扬子·方言》大也。《诗·小雅》君子攸芋。《注》香于反。又火吴反。或作吁。又陈有芋尹,见《左传》盖以鸟名官。
注9:溇 音慺。《说文》雨溇溇也。一曰小雨不绝貌。又《扬子·方言》汝南谓饮酒习之不醉曰溇。
注10:驺 叶逡须切,音趋。《前汉·叙传》舞阳鼓刀,滕公厩驺。颖阴商贩,曲周庸夫。攀龙附凤,并乘天衢。又叶窗俞切,音刍。《淮南子·原道训》四时为马,阴阳为驺,乘云凌霄,与造化者俱。
末字词组
于虖野虖漓虖呜虖嗟虖   
乌虖于是虖恶虖咨虖    

词语解释:于虖  拼音:yú hū
同“ 於乎 ”。 《汉书·孔光传》:“於虖!君其上丞相 博山侯 印綬,罢归。” 颜师古 注:“於,读曰‘乌’;虖,读曰‘呼’。” 唐 韩愈 《子产不毁乡校颂》:“於虖,四海所以不理,有君无臣。”
词语解释:乌虖  拼音:wū hū
见“ 乌乎 ”。
词语解释:乌乎  拼音:wū hū
(1).亦作“ 乌嘑 ”、“ 乌虖 ”、“ 乌呼 ”。同“ 呜呼 ”。叹词。《左传·襄公三十年》:“乌乎,必有此夫!”《汉书·外戚传赞》:“乌嘑!鉴兹行事,变亦备矣。” 唐 韩愈 《独孤申叔哀辞》:“乌虖远矣,何日而忘!” 章炳麟 《訄书·商鞅》:“乌呼!是惑於淫説也甚矣!”按,《小尔雅·广训》:“乌乎,吁嗟也。吁嗟,呜呼也。有所嘆美,有所伤痛,随事有义也。”
(2).疑问代词。怎样,怎么。 唐 柳宗元 《送贾山人南游序》:“孰匱孰充?为泰为穷?君子乌乎取,以寧其躬?” 明 何景明 《与侯都阃书》:“令麾下一出,乌乎不可!” 清 冯桂芬 《皖水迎师记》:“事败垂成乌乎可?”
词语解释:野虖  拼音:yě hū
谓纵情呼叫。《梁书·曹景宗传》:“﹝ 景宗 ﹞为人嗜酒好乐,腊月於宅中,使作野虖逐除,遍往人家乞酒食。”按,《南史》本传作“邪呼”,“野虖”、“邪呼”并状众欢叫声,词异而义同。
词语解释:于是虖  拼音:yú shì hū
见“ 於是乎 ”。
词语解释:于是乎  拼音:yú shì hū
连词。于是。表承接。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无题》:“有一个大襟上挂一支自来水笔的记者,来约我做文章,为敷衍他起见,我于是乎要做文章了。”参见“ 于是 ”。
犹于是。《国语·周语上》:“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於是乎出;犹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於是乎生。” 唐 韩愈 《赠崔复州序》:“庆 復 人之将蒙其休泽也,於是乎言。” 明 刘基 《郁离子·枸橼》:“夫木产于土,有土斯有木,於是乎果实生焉。”《汉书·五行志中之上》:“夫合诸侯,民之大事也,於是虖观存亡。”
词语解释:漓虖  拼音:lí hū
车饰下垂貌。《汉书·扬雄传上》:“蠖略蕤绥,灕虖幓纚。” 颜师古 注:“灕虖幓纚,车饰貌也。”
词语解释:恶虖  拼音:è hū
见“ 恶乎 ”。
词语解释:恶乎  拼音:è hū
(1).疑问代词。犹言何所。《公羊传·庄公十二年》:“ 鲁侯 之美恶乎至?” 何休 注:“恶乎至,犹何所至。”《孟子·梁惠王上》:“天下恶乎定?” 赵岐 注:“问天下安所定,言谁能定之?”《汉书·王贡两龚鲍传序》:“ 梁 、 齐 、 楚 、 赵 之君非不富且贵也,恶虖成其名!” 唐 柳宗元 《非〈国语〉上·三川震》:“自动自休,自峙自流,是恶乎与我谋?” 明 刘基 《郁离子·瞽瞶》:“日与天同其久者也,恶乎亡?” 清 王引之 《经传释词》卷四:“由 庄 十二年《公羊传》注及《孟子》注推之,则‘恶乎用吾情’,即‘何所用吾情’;‘恶乎淫’,即‘何所淫’。盖‘恶’本训‘何’,‘恶乎’,犹言何所,不必训为‘於何’也。”
(2).叹词。呜呼。《韩诗外传》卷二:“次及 晏子 ,捧杯血,仰天叹曰:恶乎! 崔子 将为无道而杀其君。”
词语解释:呜虖  拼音:wū hū
见“ 呜呼 ”。
词语解释:呜呼  拼音:wū hū
亦作“ 呜乎 ”。亦作“ 呜虖 ”。
(1).叹词。表示悲伤。《书·五子之歌》:“呜呼曷归,予怀之悲。” 宋 叶适 《厉领卫墓志铭》:“虏既卒叛盟,而君竟坐贬死。呜呼!可哀也已!” 鲁迅 《且介亭杂文·韦素园墓记》:“呜呼,宏才远志,厄于短年。”
(2).叹词。表示赞美或慨叹。《书·旅獒》:“呜呼!明王慎德,四夷咸宾。”《汉书·武帝纪》:“麟凤在郊藪, 河 洛 出图书。呜虖,何施而臻此与!” 颜师古 注:“虖读曰呼。呜呼,叹辞也。” 唐 韩愈 《柳子厚墓志铭》:“呜呼!士穷乃见节义。”《醒世恒言·三孝廉让产立高名》:“弟不争,兄不取。作义庄,赡乡里。呜呼孝廉谁可比!” 清 戴名世 《戴氏宗谱序》:“呜乎!此先王之所以为平天下之要道也歟!” 冰心 《离家的一年》:“呜呼,‘每逢佳节倍思亲’。”
(3).旧时祭文中常用“呜呼”,后因以借指死亡。 宋 张镃 《临江仙》词:“纵使古稀真箇得,后来争免呜呼。”《警世通言·宋小官团圆破毡笠》:“只见街上人纷纷而过,多有説这老和尚,可怜半月前还听得他念经之声,今早呜呼了。” 叶君健 《火花》一:“他想,如果他这样熬到天亮,就是不一命呜呼,也会半死。”
(4).象声词。多用作哭声或鸟鸣声。 三国 魏 曹植 《平原懿公主诔》:“帝用吁嗟,呜呼失声。”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叶榆河》:“郡有 叶榆县 ,县西北八十里有 弔鸟山 ,众鸟千百为羣,甚会呜呼啁哳。” 宋 文天祥 《六歌》之五:“风花飞坠鸟呜呼,金茎沆瀣浮污渠。”
词语解释:咨虖  拼音:zī hū
叹词。犹嗟乎。《汉书·王莽传下》:“咨虖羣公,可不忧哉!” 颜师古 注:“咨者,叹息之言。”
词语解释:嗟虖  拼音:jiē hū
见“ 嗟乎 ”。
词语解释:嗟乎  拼音:jiē hū
亦作“ 嗟呼 ”。亦作“ 嗟虖 ”。 叹词。表示感叹。《韩非子·内储说下》:“嗟乎!臣有三罪,死而不自知乎?”《汉书·龚胜传》:“嗟虖!薰以香自烧,膏以明自销。” 唐 玄宗 《〈孝经〉序》:“嗟乎!夫子没而微言絶,异端起而大义乖。” 清 余怀 《板桥杂记·雅游》:“嗟乎!不復见乎!” 田北湖 《与某生论韩文书》:“誉美失实,毋亦以耳代目之蔽歟?嗟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