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共184,分3页显示   1  2  3 下一页
首字词组
虎豹虎节虎牙虎步虎圈虎戟虎炳虎残
虎头虎兕虎落虎眼虎威虎韔虎膺虎虎
虎溪虎皮虎旅虎脊虎势虎翼虎蛟虎而冠
虎狼虎视虎貔虎争虎跃虎阱虎盐虎班
虎啸虎贲虎气虎拜虎噬虎略虎路虎骨
虎踞虎榜虎子虎文虎门虎狼心虎卫虎负嵎
虎丘虎帐虎变虎旗虎爪虎幄虎螭虎跑泉
虎穴虎士虎牢虎观虎掌虎韬虎阜虎头牌
虎符虎尾虎殿虎闱虎魄虎侯虎队虎仆
虎口虎臣虎竹虎将虎骑虎中虎伥虎喙

词语解释:虎豹  拼音:hǔ bào
(1).喻指残暴之人。《后汉书·刘陶传》:“陛下不悟,而竞令虎豹窟於麑场,豺狼乳於春囿。” 唐 韦应物 《京师叛乱寄诸弟》诗:“覉离守远郡,虎豹满 西京 。” 清 方文 《偕蔡芹溪至宛兼赠令弟玉立》诗:“虎豹当关欲嚙人,季女何能不憔悴?”
(2).比喻勇猛的战士。 唐 罗隐 《春日投钱塘元帅尚父》诗之一:“门外旌旗屯虎豹,壁间章句动风雷。”
(3).比喻富有文采。 宋 黄庭坚 《送谢公定作竟陵主簿》诗:“ 谢公 文章如虎豹,至今斑斑在儿孙。”
(4).形容怪石。 宋 苏轼 《后赤壁赋》:“履巉巖,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
词语解释:虎头  拼音:hǔ tóu
(1).谓头形似虎,古时以为贵相。《东观汉记·班超传》:“相者曰:‘生燕頷虎头,飞而食肉,此万里侯相也。’”《南史·陈纪下·宣帝》:“ 张子煦 见而奇之,曰:‘此人虎头,当大贵也。’” 宋 陆游 《忆昔》诗:“虎头空有相,麟阁竟无缘。”
(2).一种屋饰。《淮南子·本经训》“盘紆刻儼” 汉 高诱 注:“刻儼,浮首、虎头之属,皆屋饰也。”
(3).头部画有虎形的舰只。 宋 陈师道 《和魏衍三日》之二:“虎头鱼尾不知数,朱旗一点来奔云。” 任渊 注引 虞世基 《水土记》:“ 梁孝元 作神兽舰,头画虎豹,以助军威。”
(4). 晋 代画家 顾恺之 字。 唐 杜甫 《题玄武禅师屋壁》诗:“何年 顾虎头 ,满壁画 瀛州 。”
词语解释:虎溪  拼音:hǔ xī
溪名。在 江西省 九江市 南 庐山 东林寺 前。相传 晋 慧远法师 居此,送客不过溪,过此,虎辄号鸣,故名 虎溪 。 唐 李白 《庐山东林寺夜怀》诗:“霜清 东林 鐘,水白 虎溪 月。” 唐 王维 《过感化寺昙兴上人山院》诗:“暮持筇竹杖,相待 虎溪 头。” 明 顾大典 《青衫记·刘白谒元》:“ 香炉 日照,秀色氤氲; 芙蓉 縹緲, 虎溪 旧约难寻, 莲社 从谁讨。”
词语解释:虎狼  拼音:hǔ láng
比喻凶残或勇猛的人。亦以喻凶残或勇猛。《左传·哀公六年》:“及朝,则曰:‘彼虎狼也。’”《三国演义》第五回:“ 温侯 吕布 挺身出曰:‘父亲勿虑, 关 外诸侯, 布 视之如草芥;愿提虎狼之师,尽斩其首,悬於都门。’”
词语解释:虎啸  拼音:hǔ xiào
(1).虎吼叫。 三国 魏 曹丕 《十五》诗:“雉雊山鸡鸣,虎啸谷风起。” 晋 陆机 《赴洛道中作》诗:“虎啸深谷底,鸡鸣高树颠。” 宋 范仲淹 《岳阳楼记》:“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2).比喻英杰得时奋起,四方风从,如风虎相感。语本《易·乾》:“云从龙,风从虎。” 孔颖达 疏:“虎是威猛之兽,风是震动之气,此亦是同类相感。故虎啸则谷风生,是风从虎也。” 汉 王褒 《圣主得贤臣颂》:“虎啸而谷风冽,龙兴而致云气。” 晋 赵至 《与嵇茂齐书》:“龙睇大野,虎啸六合。” 唐 李白 《经下邳圯桥怀张子房》诗:“ 子房 未虎啸,破产不为家。”
词语解释:虎踞  拼音:hǔ jù
(1).如虎之蹲踞。比喻人物威武。 宋 李石 《续博物志》卷十:“ 商容 与 殷 民观 周 师之入……见 太公 ,曰:‘吾新君也。’ 容 曰:‘非也。其人虎踞而鹰趾,当敌将众,威怒自倍。’”
(2).喻指地形的雄壮险要。《太平御览》卷一五六引 晋 张勃 《吴录》:“ 刘备 曾使 诸葛亮 至京,因观 秣陵 山阜,乃嘆曰:‘ 钟山 龙蟠, 石头 虎踞,帝王之宅也。’” 唐 李白 《金陵歌送别范宣》:“ 石头 巉巖如虎踞,凌波欲过沧 江 去。”
(3).形容怪石雄伟之状。 唐 王绩 《游北山赋》:“石当阶而虎踞,泉度牖而龙吟。”
词语解释:虎丘  拼音:hǔ qiū
山名。在 江苏省 苏州市 西北,亦名 海涌山 。 唐 时因避讳曾改称 武丘 或 兽丘 ,后复旧称。相传 吴王 阖闾 葬此。 汉 袁康 《越绝书·外传记吴地传》:“ 闔庐 冢在 閶门 外,名 虎丘 ……筑三日而白虎居上,故号为 虎丘 。”其上有 虎丘塔 、 云岩寺 、 剑池 、 千人石 等名胜古迹。
词语解释:虎穴  拼音:hǔ xué
(1).虎所居之洞穴。比喻极危险的地方。《后汉书·班超传》:“ 超 曰:‘不入虎穴,不得虎子。’” 北周 庾信 《周大将军襄城公郑伟墓志铭》:“探虎穴而挥戈,上鱼门而悬胄。” 唐 李白 《送羽林陶将军》诗:“万里挥戈探虎穴,三杯拔剑舞龙泉。”
(2). 汉 尹赏 禁锢犯人的地下狱室的名称。《汉书·酷吏传·尹赏》:“ 赏 以 三辅 高第选守 长安 令,得壹切便宜从事。 赏 至,修治 长安 狱,穿地方深各数丈,致令辟为郭,以大石覆其口,名为‘虎穴’。”
词语解释:虎符  拼音:hǔ fú
古代帝王授予臣下兵权和调发军队的信物,为虎形。初时以玉为之,后改用铜。背有铭文,剖为两半,右半留中央,左半给予地方官吏或统兵的将帅。调发军队时,朝廷使臣须持符验对,符合,始能发兵。此制盛行于 战国 、 秦 、 汉 ,直至 隋 代。到了 唐 代始改用鱼符。《史记·魏公子列传》:“ 嬴 闻 晋鄙 之兵符常在王卧内,而 如姬 最幸,出入王卧内,力能窃之……公子诚一开口请 如姬 , 如姬 必许诺,则得虎符夺 晋鄙 军,北救 赵 而西却 秦 ,此五霸之伐也。” 唐 罗隐 《送王使君赴苏台》诗:“东南一望可长吁,犹忆王孙领虎符。” 清 吴伟业 《即事》诗之七:“主持朝论垂鱼袋,料理军书下虎符。”
词语解释:虎口  拼音:hǔ kǒu
(1).老虎之口。比喻危险的境地。《战国策·齐策三》:“今 秦 四塞之国,譬若虎口,而君入之,则臣不知君所出矣。”《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通 曰:‘公不知也,我几不脱於虎口!’迺亡去。”《后汉书·皇后纪上·光烈阴皇后》:“幸得安全,俱脱虎口。” 老舍 《四世同堂》八二:“这是 北平 ,是他的家,也是虎口;他必须毫不动心的进入虎口,而不被它咬住。”
(2).指大拇指和食指相连的部分。 宋 洪迈 《夷坚三志己·朱先觉九梁》:“足滑而跌,闪肋,伤右虎口,痕广寸餘。” 张天翼 《畸人集·菩萨的威力》:“他牙齿磨得格格地响,忽然抓起那枝勃朗宁--食指使劲一掐,用力得虎口都痛起来。” 杨朔 《三千里江山》第十五段:“土也不是容易挖的。三九天,黄胶土里夹着卵石,冻得噔噔的,力气壮的一镐下去,刨不起巴掌大的泥。刨上一宿,虎口震出血来,手掌磨起了血泡。”
(3).人体穴位合谷的别称。
词语解释:虎节  拼音:hǔ jié
(1). 周 代山国使者出行时所持的符节。《周礼·地官·掌节》:“凡邦国之使节,山国用虎节,土国用人节,泽国用龙节,皆金也。” 郑玄 注:“使节,使卿大夫聘於天子诸侯,行道所执之信也,土,平地也。山多虎,平地多人,泽多龙,以金为节铸象焉。” 孙诒让 正义引 江永 曰:“此即小行人之虎、人、龙节,列国之使,各用其虎、人、龙节,以为行道之信。观其用虎节,知其自山国而来,人、龙亦然。”
(2).泛指符节。 唐 颜真卿 《赠僧皎然》诗:“龙池护清激,虎节到深邃。” 宋 王安石 《送郓州知府宋谏议》诗:“首路龙旗盛,提封虎节严。赐衣缠紫艾,卫甲缀朱綅。” 清 汪懋麟 《送舟次二兄册封琉球》诗:“稽顙请封圣人喜,虎节特令儒臣持。”
词语解释:虎兕  拼音:hǔ sì
虎与犀牛。比喻凶恶残暴的人。《论语·季氏》:“虎兕出于柙。” 汉 王逸 《九思·逢尤》:“虎兕争兮於廷中。” 宋 周密 《齐东野语·景定彗星》:“ 董宋臣 巨姦宄也,乃优纵之,以出虎兕之柙,人心怨怒,致此彗妖。”《明史·王德完传》:“今出虎兕以噬羣黎,纵盗贼而吞赤子,幽愤沉结,叩诉无从。”
词语解释:虎皮  拼音:hǔ pí
(1).老虎的皮。《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胥臣 蒙马以虎皮,先犯 陈 蔡 。”《礼记·曲礼上》:“前有士师,则载虎皮。” 孔颖达 疏:“若见前有兵众,则举虎皮於竿首,使兵众见以为防也。” 唐 王绩 《游仙》诗之四:“照水然犀角,游山费虎皮。”
(2).讲席的代称。语出《宋史·道学传一·张载》:“﹝ 张载 ﹞尝坐虎皮讲《易》京师,听从者甚众。” 宋 刘克庄 《沁园春·吴叔永尚书和余旧作再答》词:“撤我虎皮,让君牛耳,谁道两贤相厄哉!” 明 无名氏 《鸣凤记·邹林游学》:“先生负山斗之望,抱天人之学,敢撤虎皮而就正有道,愿为假馆以矜式大方。”
(3).比喻用以吓唬别人的一种假象。 鲁迅 《且介亭杂文末编·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首先应该扫荡的,倒是拉大旗作为虎皮,包着自己,去吓呼别人。”
(4).冠名。 唐 李白 《幽州胡马客歌》:“ 幽州 胡马客,緑眼虎皮冠。” 明 谢肇淛 《五杂俎·物部四》:“虎皮,胡冠也。”
(5).荔枝的一种。《说郛》卷七七引 宋 蔡襄 《荔枝谱》:“虎皮者,红色絶大,绕腹有青纹正类虎斑,尝於 福州 东山 大乘寺 见之。”
词语解释:虎视  拼音:hǔ shì
(1).亦作“ 虎眎 ”。谓如虎之雄视,有伺机攫取之意。《后汉书·臧洪传》:“今王室将危,贼臣虎视,此诚义士効命之秋也。”《三国志·魏志·武帝纪论》:“ 汉 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 袁绍 虎眎四州,彊盛莫敌。”
(2).形容威武之状。《三国志·魏志·武帝纪》:“龙驤虎视,旁眺八维。” 唐 李白 《古风》之三:“ 秦王 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唐 欧阳詹 《送张骠骑邠宁行营》诗:“宝马琱弓金僕姑,龙驤虎视出皇都。”
(3).凶狠地注视。 丁玲 《松子》:“‘走!回去!不走,我打你!’他更虎视着她。”
词语解释:虎贲  拼音:hǔ bēn
(1).勇士之称。賁,通“ 奔 ”。《书·〈牧誓〉序》:“ 武王 戎车三百两,虎賁三百人,与 受 战于 牧野 。” 孔 传:“勇士称也。若虎賁兽,言其猛也。皆百夫长。”《战国策·楚策一》:“虎賁之士百餘万,车千乘,骑万疋,粟如山。” 清 王引之 《经义述闻·通说上》“虎賁”:“谓《牧誓》之‘虎賁’为虎賁之卒,非《周礼·夏官》‘虎賁氏’之官,故非‘百夫长’也。‘三百人’当为‘三千人’,因沿上文‘三百两’而误。”按, 王 说是。《孟子·尽心下》作“虎賁三千人”。
(2).官名。掌侍卫国君及保卫王宫、王门之官。《周礼·夏官·虎贲氏》:“虎賁氏掌先后王而趋以卒伍。军旅、会同,亦如之。舍,则守王闲。王在国,则守王宫。国有大故,则守王门。大丧,亦如之。” 汉武帝 时置期门。 平帝 时改为虎贲中郎将,领虎贲郎,主宿卫。历代因之,至 唐 始废。
(3).星名。在狮子座。 唐 人避 太祖 李虎 讳,改作“武賁”。
词语解释:虎榜  拼音:hǔ bǎng
(1).龙虎榜的简称。即进士榜。 元 萨都剌 《丁卯年及第谢恩崇天门》诗:“虎榜姓名书勑纸,羽林冠带竪旌旄。” 明 沉鲸 《双珠记·刑逼成招》:“下官 荆湖道 郧县 县令 周文 是也。芹宫脱迹,忝登虎榜之名;枫陛传臚,曾沐凤池之宠。”
(2). 清 代则专称武科进士榜曰“虎榜”。参见“ 龙虎榜 ”。
词语解释:龙虎榜  拼音:lóng hǔ bǎng
唐 贞元 八年, 欧阳詹 与 韩愈 、 李绛 等二十三人于 陆贽 榜联第, 詹 等皆俊杰,时称“龙虎榜”。见《新唐书·文艺传下·欧阳詹》。后因谓会试中选为登龙虎榜。 宋 王禹偁 《赠状元先辈孙仅》诗:“粉壁乍悬龙虎榜,锦标终属鶺鴒原。” 元 鲜于必仁 《折桂令·韩吏部》曲:“龙虎榜声名播扬,凤凰池翰墨流芳。”《儒林外史》第四九回回目:“翰林高谈龙虎榜,中书冒占凤凰池。”
词语解释:虎帐  拼音:hǔ zhàng
(1).旧时指将军的营帐。 唐 王建 《寄汴州令狐相公》诗:“三军江口拥双旌,虎帐长开自教兵。” 宋 邵雍 《和人闻韩魏公出镇永兴过洛》:“虎帐夜寒心益壮,凤池波暖位犹空。” 明 钱邦芑 《送侯若孩从军》诗:“大帅 龙堆 朝卷幔,书生虎帐夜谈兵。”
(2).用虎皮编成的大幄。 宋 陆游 《南唐书·徐知谔传》:“一日游 蒜山 ,除地为场,连虎皮为大幄,号虎帐。”
词语解释:虎士  拼音:hǔ shì
谓勇猛如虎之战士。 周 代虎贲氏下有虎士。《周礼·夏官·序官》:“虎賁氏下大夫二人,中士十有二人,府二人,史八人,胥八十人,虎士八百人。” 郑玄 注:“不言徒曰虎士,则虎士徒之选勇力者。”《三国志·魏志·许褚传》:“ 褚 以众归 太祖 ……即日拜都尉,引入宿卫。诸从 褚 侠客,皆以为虎士。” 唐 李白 《送赵判官赴黔府中丞叔幕》诗:“虎士秉金鉞,蛾眉开玉樽。” 明 何景明 《观兵》诗之一:“选徒皆虎士,战马尽龙驹。”
词语解释:虎尾  拼音:hǔ wěi
比喻危险的境地。《易·履》:“履虎尾,不咥人,亨。” 唐 李为 《蔺相如秦庭返璧赋》:“蹈虎尾而若闲,过鲸口而无惕。” 宋 陆游 《小舟》诗:“宦途危虎尾,闲味美熊蹯。”
词语解释:虎臣  拼音:hǔ chén
(1).比喻勇武之臣。《诗·鲁颂·泮水》:“矫矫虎臣,在泮献馘。”《后汉书·班勇传》:“ 孝明皇帝 深惟庙策,乃命虎臣,出征 西域 ,故 匈奴 远遁,边境得安。” 唐 韩愈 《奉酬振武胡十二丈大夫》诗:“倾朝共羡宠光频,半岁迁腾作虎臣。”
(2).指虎贲氏之官。《书·顾命》:“乃同召太保 奭 、 芮伯 、 彤伯 、 毕公 、 卫侯 、 毛公 、 师氏 、虎臣、百尹、御事。” 孔 传:“虎臣,虎賁氏。”参见“ 虎賁 ”。
词语解释:虎贲  拼音:hǔ bēn
(1).勇士之称。賁,通“ 奔 ”。《书·〈牧誓〉序》:“ 武王 戎车三百两,虎賁三百人,与 受 战于 牧野 。” 孔 传:“勇士称也。若虎賁兽,言其猛也。皆百夫长。”《战国策·楚策一》:“虎賁之士百餘万,车千乘,骑万疋,粟如山。” 清 王引之 《经义述闻·通说上》“虎賁”:“谓《牧誓》之‘虎賁’为虎賁之卒,非《周礼·夏官》‘虎賁氏’之官,故非‘百夫长’也。‘三百人’当为‘三千人’,因沿上文‘三百两’而误。”按, 王 说是。《孟子·尽心下》作“虎賁三千人”。
(2).官名。掌侍卫国君及保卫王宫、王门之官。《周礼·夏官·虎贲氏》:“虎賁氏掌先后王而趋以卒伍。军旅、会同,亦如之。舍,则守王闲。王在国,则守王宫。国有大故,则守王门。大丧,亦如之。” 汉武帝 时置期门。 平帝 时改为虎贲中郎将,领虎贲郎,主宿卫。历代因之,至 唐 始废。
(3).星名。在狮子座。 唐 人避 太祖 李虎 讳,改作“武賁”。
词语解释:虎牙  拼音:hǔ yá
(1).喻指尖锐的山峰。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滱水》:“ 尧山 一名 豆山 ……崭絶孤峙,虎牙桀立。”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济水二》:“ 华不注山 ,单椒秀泽,不连邱陵以自高,虎牙桀立,孤峯特拔以刺天,青崖翠发,望同点黛。”
(2).古代将军的名号。喻其猛锐。《汉书·匈奴传上》:“ 云中 太守 田顺 为虎牙将军,三万餘骑出 五原 。”《后汉书·盖延传》:“ 光武 即位,以 延 为虎牙将军。” 唐 韩翃 《送刘将军》诗:“明光细甲照錏锻,昨日承恩拜虎牙。”
(3).突出的门牙。今亦称突出的犬齿。
词语解释:虎落  拼音:hǔ luò
篱落;藩篱。古代用以遮护城邑或营寨的竹篱。亦用以作为边塞分界的标志。《汉书·晁错传》:“要害之处,通川之道,调立城邑,毋下千家,为中周虎落。” 颜师古 注:“虎落者,以竹篾相连遮落之也。” 王先谦 补注:“於内城、小城之中间,以虎落周绕之,故曰中周虎落也。” 唐 皎然 《从军行》之五:“誓师张虎落,选将擐犀渠。” 清 黄遵宪 《将应顺天试仍用前韵呈霭人樵野丈》:“眼看虎落环甌脱,心冀 燕 讎復 望诸 。”
词语解释:虎旅  拼音:hǔ lǚ
(1).虎贲氏与旅贲氏的并称。两者均掌王之警卫。后因以“虎旅”为卫士之称。《文选·张衡〈西京赋〉》:“陈虎旅於 飞廉 ,正垒壁乎 上兰 。” 李善 注:“《周礼》:‘虎賁,下大夫;旅賁氏,中士也。’”
(2).指勇猛的军队。 唐 李白 《饯李副使藏用移军广陵序》:“翕振虎旅,赫张王师。” 王琦 注:“ 太白 所谓虎旅,指有力如虎之众耳,与 李氏 所解有异。” 唐 李商隐 《马嵬》诗之一:“空闻虎旅鸣宵柝,无復鸡人报晓筹。” 明 吴承恩 《贺周竺墩升都督障词》:“清时建节,控虎旅於风云;壮岁逢辰,近龙光於日月。”
词语解释:虎貔  拼音:hǔ pí
比喻勇猛的战士。语出《书·牧誓》:“如虎如貔,如熊如羆。” 唐 杨巨源 《寄申州卢拱使君》诗:“领郡仍闻总虎貔,致身还是见男儿。” 唐 李商隐 《韩碑》诗:“行军司马智且勇,十四万众犹虎貔。”
词语解释:虎气  拼音:hǔ qì
(1).老虎的气味。
(2).指宝剑的精气。 唐 杜甫 《蕃剑》诗:“虎气必腾上,龙身寧久藏。” 钱谦益 笺注:“《殷芸小説》《世説》云: 王子乔 墓在京 茂陵 。国乱时,有人盗发之,惟有一剑,悬在空中,欲取之,剑便作龙鸣虎吼,俄而飞上天。”
(3).雄壮的气势;威武的气概。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八:“ 太行 一脉走蝹蜿,莽莽畿西虎气蹲。”《解放军报》1974.11.10:“《连续作战》生动地刻画了一个猛打猛冲,虎气逼人的战士形象。”
词语解释:虎子  拼音:hǔ zǐ
(1).小虎、乳虎。《后汉书·班超传》:“不入虎穴,不得虎子。”《三国志·吴志·吕蒙传》:“不探虎穴,安得虎子。”
(2).喻勇健的男孩。《三国志·吴志·凌统传》:“二子 烈 封 ,年各数岁, 权 内养於宫,爱待与诸子同,宾客进见,呼示之曰:‘此吾虎子也。’”
(3).便壶。因形作伏虎状,故名。多以陶、瓷、漆或铜制作, 汉 代王室贵族亦有以玉为之者。 汉 、 魏 、 南北朝 古墓中常以虎子作为随葬品。《周礼·天官·玉府》“掌王之燕衣服,衽、席,牀、笫,凡褻器” 汉 郑玄 注:“褻器,清器、虎子之属。” 孙诒让 正义:“虎子,盛溺器,亦 汉 时俗语。” 汉 应劭 《汉官仪》卷上:“侍中……分掌乘舆服物,下至褻器虎子之属。” 唐 陆龟蒙 《奉酬袭美苦雨见寄》诗:“唾壶虎子尽能执,舐痔折枝无所辞。” 章炳麟 《官制索隐》:“ 汉 初侍中,非奉唾壶,即执虎子。”
词语解释:虎变  拼音:hǔ biàn
(1).谓虎皮的花纹斑斓多彩。比喻因时制宜,革新创制,斐然可观。《易·革》:“九五。大人虎变,未占有孚。象曰:大人虎变,其文炳也。” 孔颖达 疏:“损益前王,创制立法,有文章之美,焕然可观,有似虎变,其文彪炳。”《关尹子·三极》:“圣人道虽虎变,事则鳖行。”《魏书·律历志下》:“伏维陛下,当璧膺符,大横协兆,乘机虎变,抚运龙飞。”
(2).喻非常之人出处行动变化莫测。 唐 李白 《梁甫吟》:“大贤虎变愚不测,当年颇似寻常人。”亦用以喻文章的绮丽变化。 晋 陆机 《文赋》:“或虎变而兽扰,或龙见而鸟澜。”
词语解释:虎牢  拼音:hǔ láo
古邑名。 春秋 时属 郑国 ,旧城在今 河南 荥阳 汜水镇 。形势险要,历代为军事重镇。 汉 初于此置 成皋县 。《穆天子传》卷五:“有虎在於葭中,天子将至,七萃之士曰 高奔戎 请生搏虎,必全之,乃生搏虎而献之天子。天子命为柙,而畜之 东虢 ,是曰 虎牢 。”按, 唐 讳“虎”,曾改作“武牢”或“兽牢”,后复旧称。
词语解释:虎殿  拼音:hǔ diàn
汉 未央宫 白虎殿 的简称。 汉 时为诸儒讲解经学之所。后泛称宫中讲学之所。 唐 张说 《修书院学士奉敕宴梁王宅赋得树字》:“虎殿成鸿业,猿巖题凤赋。” 明 李东阳 《经筵闻讲中庸有述呈诸寅长》诗:“龙飞御八极,虎殿开羣经。”
词语解释:虎竹  拼音:hǔ zhú
铜虎符与竹使符的并称。虎符用以发兵;竹使符用以征调等。 南朝 宋 鲍照 《拟古诗》之一:“留我一白羽,将以分虎竹。” 唐 李白 《出自蓟北门行》:“虎竹救边急,戎车森已行。”按,《汉书·文帝纪》:“﹝二年﹞九月,初与郡守为铜虎符、竹使符。” 颜师古 注引 应劭 曰:“铜虎符第一至第五,国家当发兵,遣使者至郡合符,答合乃听受之。竹使符皆以竹箭五枚,长五寸,鐫刻篆书,第一至第五。”又《后汉书·杜诗传》:“旧制发兵,皆用虎符,其餘徵调,竹使而已。”
词语解释:虎步  拼音:hǔ bù
形容举动威武;亦谓称雄于一方。《后汉书·何进传》:“今将军总皇威,握兵要,龙驤虎步,高下在心,此犹鼓洪炉燎毛髮耳。”《三国志·魏志·夏侯渊传》:“ 宋建 造为乱逆,三十餘年, 渊 一举灭之,虎步 关 右,所向无前。” 南朝 梁 陆倕 《石阙铭》:“龙飞 黑水 ,虎步 西河 。”
词语解释:虎眼  拼音:hǔ yǎn
(1).形容旋转的水波纹。 唐 李白 《泾溪东亭寄郑少府谔》诗:“欲往 涇溪 不辞远, 龙门 蹙波虎眼转。” 王琦 注:“谓水波旋转,有光相映,若虎眼之光。” 唐 刘禹锡 《浪淘沙》诗之三:“ 汴水 东流虎眼文,清 淮 晓色鸭头春。”
(2).荔枝的一种。 明 徐渭 《食虎眼》诗:“虎眼白琉璃,谁能隶虎皮。”原注:“虎眼,荔枝之佳品。”
(3).一种糖制的食品名称。 明 刘若愚 《酌中志·内臣职掌纪略》:“甜食房:掌房一员,协同内官数十员,经手造办丝窝、虎眼等糖……皆内臣自行经手,絶不令人见之,是以丝窝、虎眼糖外廷最为珍味。”
词语解释:虎脊  拼音:hǔ jǐ
本谓骏马毛色如虎。后用作骏马的代称。《汉书·礼乐志》:“天马徠,出泉水,虎脊两,化若鬼。” 颜师古 注引 应劭 曰:“马毛色如虎脊(者)有两也。” 唐 杜甫 《戏为六绝句》之三:“龙文虎脊皆君驭,歷块过都见尔曹。”
词语解释:虎争  拼音:hǔ zhēng
比喻争夺的剧烈。《史记·南越列传》:“ 项羽 、 刘季 、 陈胜 、 吴广 等州郡各共兴军聚众,虎争天下,中国扰乱,未知所安。”《三国志·吴志·吴主传》“大将军 诸葛瑾 取 柤中 ” 裴松之 注引 晋 习凿齿 《汉晋春秋》:“ 零陵 太守 殷礼 言於 权 曰:‘今天弃 曹 氏,丧诛累见,虎争之际而幼童蒞事。’” 唐 李白 《留别于十一兄逖裴十三游塞垣》诗:“ 秦 赵 虎争血中原,当去抱关救公子。”
词语解释:虎拜  拼音:hǔ bài
召穆公 名 虎 , 周宣王 时人。因平定 淮夷 之乱有功,王赐给他山川土田, 召穆公 稽首拜谢。《诗·大雅·江汉》有“ 虎 拜稽首,天子万年”之语。后因称大臣朝拜天子为虎拜。 明 陶宗仪 《送邵升远应聘之京》诗:“天威咫尺黄金闕,虎拜三千白玉墀。” 明 张居正 《拟唐回鹘嗢没斯率众内附贺表》:“瞻龙颜而有喜,肃虎拜而扬休。”《再生缘》第十三回:“黄金闕上旌旂动,白玉阶前剑珮摇,虎拜已完分左右,跪倒了, 东平 千岁美英豪。”
词语解释:虎文  拼音:hǔ wén
(1).虎身上的斑纹。 晋 枣据 《杂诗》:“予非 荆山 璞,谬登 和氏 场;羊质復虎文,燕翼假凤翔。” 唐 李白 《天马歌》:“天马来出 月支 窟,背为虎文龙翼骨。”
(2). 汉 代武官服。《后汉书·舆服志下》:“虎賁将虎文絝,白虎文劒佩刀。虎賁武骑皆鶡冠,虎文单衣。”《后汉书·袁绍传》:“幕府輒復分兵命鋭,修完补辑,表行 东郡 太守、 兖州 刺史,被以虎文,授以偏师,奬就威柄,冀获 秦 师一克之报。”
词语解释:虎旗  拼音:hǔ qí
绘有虎形的旗帜。古代军中所用。《释名·释兵》:“熊虎为旗……军将所建,象其猛如熊虎也。” 唐 李白 《司马将军歌》:“扬兵习战张虎旗,江中白浪如银屋。” 唐 吕温 《晋王龙骧墓》诗:“虎旗龙舰顺长风,坐引全 吴 入掌中。”
词语解释:虎观  拼音:hǔ guān
白虎观 的简称。为 汉 宫中讲论经学之所。后泛指宫廷中讲学处。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时序》:“及 明帝 叠耀,崇爱儒术,肄礼璧堂,讲文 虎观 。” 明 夏完淳 《大哀赋》:“备礼乐於 虎观 ,絶烽火於狼烟。” 清 吴伟业 《送周子俶张青琱往河南学使者幕》诗:“置酒 龙门 夜,论文 虎观 秋。”
词语解释:虎闱  拼音:hǔ wéi
(1).古时国子学的代称。因其地在虎门之左,故有是称。《魏书·世宗纪》:“虎闈闕唱演之音,四门絶讲诵之业。”《文选·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诗序〉》:“出龙楼而问竖,入虎闈而齿胄。” 李善 注:“《周礼》曰:‘师氏以三德教国子,居虎门之左。’” 李周翰 注:“虎闈,教国子之学所也。”
(2).犹虎门。 唐 钱起 《诏许昌崔明府拜补阙》诗:“脱身鳧舄里,载笔虎闈前。”参见“ 虎门 ”。
词语解释:虎门  拼音:hǔ mén
(1).古代王宫的路寝门。《周礼·地官·师氏》:“居虎门之左,司王朝。” 郑玄 注:“虎门,路寝门也。王日视朝於路寝,门外画虎焉,以明勇猛,於守宜也。”《左传·昭公十年》:“ 子良 曰:‘先得公, 陈 鲍 焉往?’遂伐虎门。”
(2).国子学的别称。《周礼·地官·师氏》:“掌以媺詔王,以三德教国子……居虎门之左,司王朝。掌国中失之事以教国子,凡国之贵游子弟学焉。”后世遂以虎门之左为国子学所在地,而以“虎门”为国子学的别称。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景明寺》:“ 子才 洽闻博见,无所不通,军国制度,罔不访及。自王室不靖,虎门业废。”《魏书·刘芳传》:“ 蔡氏 《劝学篇》云:‘ 周 之师氏居虎门左,敷陈六艺,以教国子。’今之祭酒,即 周 师氏。” 章炳麟 《原儒》:“局之类名,蹴鞠弋道近射,歷谱近数,调律近乐,犹虎门之儒所事也。”按, 清 孙诒让 曰:师氏教国子于小学,在王宫南之左(即皋门内之左也)。其居虎门左司王朝,则专据朝位言之,不涉教学之事。如 孙 说,则以虎门为国子学者,误。参阅《周礼·地官·师氏》“居虎门之左司王朝” 清 孙诒让 正义。
(3).地名。一曰 虎头门 。在 广东省 东莞市 西南,扼 珠江 出海之口,东有 大虎山 ,西有 小虎山 ,两山相对如门,故名。 中 外船舶之入 广州 者,必由 香港 入 珠江 ,经 虎门 ,始达 广州 。 清 道光 年间, 林则徐 曾在此焚毁鸦片,并痛击 英国 侵略军。
词语解释:虎将  拼音:hǔ jiàng
《汉书·王莽传下》:“ 莽 拜将军九人,皆以虎为号,号曰‘九虎’,将北军精兵数万人东,内其妻子宫中以为质。”后遂用为勇将的通称。《三国志·吴志·诸葛瑾传》:“寧能御雄才虎将以制天下乎?” 姚雪垠 《李自成》第一卷第十五章:“他想, 郝摇旗 近来收集自己溃散馀部,虽然只有七十多人,但手下几员偏将都不弱, 郝 本人又是一员虎将,不可低估了这一股人马的战斗力量。”
词语解释:虎圈  拼音:hǔ quān
养虎之所。《史记·孝武本纪》:“於是作 建章宫 ……其西则唐中,数十里虎圈。”《汉书·外戚传下·孝元冯昭仪》:“ 建昭 中,上幸虎圈鬭兽,后宫皆坐。” 明 陈继儒 《虎荟》卷三:“ 秦 故虎圈,周匝三十五步,西去 长安 十五里。”
词语解释:虎威  拼音:hǔ wēi
(1).虎身上一种骨头的名称。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毛篇》:“虎威如乙字,长一寸,在脇两旁皮内,尾端亦有之。佩之临官佳;无官,人所媢嫉。” 宋 黄休复 《茅亭客话·李吹口》:“虎有威,如乙字,长三寸许,在胁两旁皮下。取佩之,临官而能威众,无官佩之,无憎疾者。”按,二说微异。《儿女英雄传》第三一回:“大凡是个虎,胸前便有一块骨头,形如乙字,叫做虎威,佩在身上,专能避一切邪物。”
(2).威武的气概。 唐 汪遵 《乌江》诗:“兵散弓残挫虎威,单枪匹马突重围。” 郭沫若 《我的童年》第二篇三:“他一叫唤起来,真是有咆哮生风的虎威。”
(3).犹威吓。 清 李渔 《奈何天·醉卺》:“[丑喜介]妙哉!妙哉!被我一阵虎威,弄得他伏伏贴贴。”
(4).旧时对武人的敬称。《水浒传》第二回:“今日小弟 陈达 不听好言,误犯虎威,已被英雄擒捉在贵庄,无计恳求。今来一逕就死。”
(5). 汉 代 西京 警夜的更署名。《文选·张衡〈西京赋〉》:“次有 天禄 、 石渠 ,校文之处;重以 虎威 、 章沟 ,严更之署。” 吕延济 注:“ 虎威 、 章沟 皆更署名。”
(6). 三国 蜀 都门名。《文选·左思〈蜀都赋〉》:“内则 议殿 、 爵堂 , 武义 、 虎威 宣化之闥。” 刘良 注:“ 议殿 、 爵堂 ,殿堂名也; 武义 、 虎威 ,二门名也。”
词语解释:虎势  拼音:hǔ shì
(1).威力。 元 王实甫 《丽春堂》第二折:“这都是託赖着大人的虎势,赢的他急难措手,打的他马不停蹄,做色数唤点儿皆随意。”
(2).狠劲。《醒世姻缘传》第五九回:“ 素姐 説:‘……我也极知道公婆是该孝顺的,丈夫是该爱敬的,但我不知怎样,一见了他,不由自己就像不是我一般,一似他们就合我有世仇一般,恨不得不与他们俱生的虎势。’”
(3).形容威武或勇猛的样子。 刘白羽 《石油英雄之歌》:“他那圆圆脸盘上,两根短短浓眉向上挑起,两只虎势的眼睛炯炯发亮,宽宽嘴巴闭的铁紧。” 徐怀中 《西线轶事》六:“步话机员虎势地上去,一脚把走在前头的一个踹倒了。”
词语解释:虎跃  拼音:hǔ yuè
猛虎腾跃。比喻人得时奋起。 明 唐顺之 《西峪草堂记》:“倐而蠖屈,倐而虎跃,则余不能窥也已。”
词语解释:虎噬  拼音:hǔ shì
虎啮食。比喻勇猛。 晋 陆机 《汉高祖功臣颂》:“奋臂云兴,腾跡虎噬。” 晋 陆云 《吴故丞相陆公诔》:“委弁总干,振翼虎噬。”
词语解释:虎门  拼音:hǔ mén
(1).古代王宫的路寝门。《周礼·地官·师氏》:“居虎门之左,司王朝。” 郑玄 注:“虎门,路寝门也。王日视朝於路寝,门外画虎焉,以明勇猛,於守宜也。”《左传·昭公十年》:“ 子良 曰:‘先得公, 陈 鲍 焉往?’遂伐虎门。”
(2).国子学的别称。《周礼·地官·师氏》:“掌以媺詔王,以三德教国子……居虎门之左,司王朝。掌国中失之事以教国子,凡国之贵游子弟学焉。”后世遂以虎门之左为国子学所在地,而以“虎门”为国子学的别称。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景明寺》:“ 子才 洽闻博见,无所不通,军国制度,罔不访及。自王室不靖,虎门业废。”《魏书·刘芳传》:“ 蔡氏 《劝学篇》云:‘ 周 之师氏居虎门左,敷陈六艺,以教国子。’今之祭酒,即 周 师氏。” 章炳麟 《原儒》:“局之类名,蹴鞠弋道近射,歷谱近数,调律近乐,犹虎门之儒所事也。”按, 清 孙诒让 曰:师氏教国子于小学,在王宫南之左(即皋门内之左也)。其居虎门左司王朝,则专据朝位言之,不涉教学之事。如 孙 说,则以虎门为国子学者,误。参阅《周礼·地官·师氏》“居虎门之左司王朝” 清 孙诒让 正义。
(3).地名。一曰 虎头门 。在 广东省 东莞市 西南,扼 珠江 出海之口,东有 大虎山 ,西有 小虎山 ,两山相对如门,故名。 中 外船舶之入 广州 者,必由 香港 入 珠江 ,经 虎门 ,始达 广州 。 清 道光 年间, 林则徐 曾在此焚毁鸦片,并痛击 英国 侵略军。
词语解释:虎爪  拼音:hǔ zhǎo
(1).虎之爪;虎爪形。《山海经·中山经》:“有兽焉,其状如犬,虎爪有甲,其名曰獜。”《后汉书·舆服志下》:“佩刀……小黄门雌黄室,中黄门朱室,童子皆虎爪文。”
(2).虎爪书。书体的一种。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广知》:“召、奏用虎爪,为不可学,以防诈伪。” 清 赵翼 《题百体寿字》诗:“垂露偃波取殽列,:鵠头虎爪倣走飞。”参见“ 虎爪书 ”。
词语解释:虎爪书  拼音:hǔ zhǎo shū
书体名。 晋 挚虞 《决疑要注》:“尚书臺召人,用虎爪书,告下用偃波书,皆不可卒学,以防矫诈。”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广知》:“百体中有悬针书……虎爪书、倒薤书、偃波书。” 唐 韦续 《墨薮·五十六种书》:“虎爪书者, 王僧虔 拟龙爪书所作也。” 清 袁枚 《随园随笔·官职上》:“ 六朝 宋 齐 之间,尚书臺文檄有二体,召人用虎爪书,告下用偃波书,取其不能仓猝书成,所以防姦伪也。”
词语解释:虎掌  拼音:hǔ zhǎng
天南星之别名。中药。例如:饰琥珀于虹栋。——·李朝威《柳毅传》
词语解释:虎魄  拼音:hǔ pò
亦作“ 虎珀 ”。 树脂入地多年,经过石化而成。质优者,用作珍贵装饰品;较差者,用作药物。亦有用作器物,如杯、瓶、枕之类。今写作“琥珀”。《汉书·西域传上·罽宾国》:“﹝ 罽宾国 ﹞出封牛、水牛、象、大狗、沐猴、孔爵、珠璣、珊瑚、虎魄、璧流离。” 晋 郭璞 《玄中记》:“枫脂沦入地中,千秋为虎珀。”《宋书·武帝纪下》:“ 寧州 尝献虎魄枕,光色甚丽。时将北征,以虎魄治金创,上大悦,命擣碎以付诸将。”参见“ 琥珀 ”。
词语解释:琥珀  拼音:hǔ pò
(1).古代松柏树脂的化石。色淡黄、褐或红褐。摩擦带电。质优的用作装饰品,质差的用于制造琥珀酸和各种漆。中医用为通淋化瘀、宁心安神的药。 晋 张华 《博物志》卷四:“《神仙传》云:‘松柏脂入地千年化为茯苓,茯苓化琥珀’,琥珀一名江珠。” 宋 苏轼 《南歌子·楚守周豫出舞鬟因作之》词:“琥珀装腰佩,龙香入领巾。” 元 贡师泰 《赠天台李炼师》诗:“岁久松肪成琥珀,夜深丹气出芙蓉。” 郭沫若 《瓶》诗之一:“她的发辫上有一个琥珀做的别针,几颗璀璨的钻珠儿在那针上反映。”
(2).指美酒。 唐 李贺 《残丝曲》诗:“緑鬢年少金釵客,縹粉壶中沉琥珀。” 宋 赵令畤 《侯鲭录》卷一:“﹝ 张文潜 诗﹞‘尊酒且倾浓琥珀,泪痕更著薄胭脂。’” 清 康瑄 《拟将进酒》诗:“何如小槽滴沥琥珀浓,浇胸顿使金罍空。”
词语解释:虎骑  拼音:hǔ qí
勇猛的骑兵。《三国志·魏志·武帝纪》:“公乃与克日会战,先以轻兵挑之,战良久,乃纵虎骑夹击,大破之,斩 成宜 、 李堪 等。” 南朝 宋 何承天 《战城南篇》:“虎骑跃,华眊旋,朱火延起腾飞烟。”
词语解释:虎戟  拼音:hǔ jǐ
(1).古代虎贲之士所执的戟。《文选·张衡〈东京赋〉》:“郎将司阶,虎戟交鎩。” 薛综 注:“言虎賁中郎将主夹阶而立。虎賁或执戟或持鎩而相对也。”
(2).泛指警卫之士。 唐 陈子良 《赞德上越国公杨素》诗:“高门罗虎戟,綺阁丽彫甍。” 唐 王建 《将归故山留别杜侍御》诗:“虎戟卫重门,何由达中诚。”
词语解释:虎韔  拼音:hǔ chàng
虎皮制的弓袋。《诗·秦风·小戎》:“虎韔鏤膺,交韔二弓。” 毛 传:“虎,虎皮也。韔,弓室也。” 元 王逢 《扬子舟中望鹅鼻山时闻黔南消息》诗:“ 黔阳 百粤 地,黄雾吹虎韔。”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青凤》:“次日, 莫三郎 果至,鏤膺虎韔,僕从甚赫。”
词语解释:虎翼  拼音:hǔ yì
(1).谓为虎添翼。喻助长强暴之势而使之益强。 汉 贾谊 《新书·淮难》:“此所谓假贼兵为虎翼者也,愿陛下留意之。” 唐 李绅 《却过淮阴吊韩信庙》诗:“英主任贤增虎翼,假王徼福犯龙鳞。”参见“ 为2虎傅翼 ”。
(2).古战阵名。 汉 公孙弘 《握奇经》:“天地之前衝为虎翼,风为蛇蟠,围绕之义也。虎居於中,张翼以进,蛇居两端,向敌而蟠以应之。” 唐 杨巨源 《赠邻家老将》诗:“虎翼分营势,鱼鳞拥阵行。”
(3). 宋 代军队名。《宋史·太宗纪二》:“﹝ 雍熙 四年夏五月丙寅﹞改上铁林为殿前司虎翼,腰弩为神射,侍卫步军司铁林为侍卫司虎翼。”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军头司》:“殿前司、步军司有虎翼,各二十指挥。虎翼水军、宣武,各十五指挥。”
词语解释:虎阱  拼音:hǔ jǐng
捕虎的陷阱。比喻艰险的境地。 唐 李商隐 《商於新开路》诗:“六百 商於 路,崎嶇古共闻。蜂房春欲暮,虎穽日初曛。” 元 郝经 《原古上元学士》诗:“今乃得溟勃,问津有龟镜。挈我登龙门,綆我出虎穽。”
词语解释:虎略  拼音:hǔ lüè
克敌制胜的军事策略。 元 耶律楚材 《云汉远寄新诗四十韵因和而谢之》:“元戎施虎略,勇士展鹰扬。” 元 无名氏 《冻苏秦》第一折:“见今六国选用贤良。先生仗胸中虎略,凭腹中龙韜。但若投於一国,必然名扬天下。”
词语解释:虎狼心  拼音:hǔ láng xīn
喻指贪残暴虐之心。《史记·秦始皇本纪》:“ 秦王 为人,蜂準,长目,挚鸟膺,豺声,少恩而虎狼心,居约易出人下,得志亦轻食人。” 汉 刘向 《说苑·正谏》:“今 秦 ,四塞之国也,有虎狼之心,恐其有木梗之患。”《后汉书·仲长统传》:“ 秦政 乘并兼之埶,放虎狼之心,屠裂天下,吞食生人,暴虐不已。”
词语解释:虎幄  拼音:hǔ wò
(1).以虎纹为饰的幄幕。《左传·哀公十七年》:“春。 卫侯 为虎幄於籍圃。” 杜预 注:“於籍田之圃新造幄幕皆以虎兽为饰。”
(2).犹虎帐。 明 沉鲸 《双珠记·剿虏同功》:“且喜 陈兄 已冠带了。恩出龙庭,功存虎幄。”参见“ 虎帐 ”。
词语解释:虎帐  拼音:hǔ zhàng
(1).旧时指将军的营帐。 唐 王建 《寄汴州令狐相公》诗:“三军江口拥双旌,虎帐长开自教兵。” 宋 邵雍 《和人闻韩魏公出镇永兴过洛》:“虎帐夜寒心益壮,凤池波暖位犹空。” 明 钱邦芑 《送侯若孩从军》诗:“大帅 龙堆 朝卷幔,书生虎帐夜谈兵。”
(2).用虎皮编成的大幄。 宋 陆游 《南唐书·徐知谔传》:“一日游 蒜山 ,除地为场,连虎皮为大幄,号虎帐。”
词语解释:虎韬  拼音:hǔ tāo
古代兵书《六韬》之一。分军用、三陈、疾战、必出、军略、临境、动静、金鼓、绝道、略地、火战、垒虚等十二篇。亦泛指兵书。《胭脂血弹词》第六回:“[武旦唱]想臣 若安 是,釵荆裙布一村娇,那识戎机与虎韜。此日捨身惟为国,凭仗那,一团热血励同胞。”参见“ 六韜 ”。
词语解释:六韬  拼音:liù tāo
亦作“ 六弢 ”。
(1).兵书名。旧题 周 吕望 撰。分文韬、武韬、龙韬、虎韬、豹韬、犬韬六卷。《庄子·徐无鬼》:“吾所以説吾君者,横説之则以《诗》《书》《礼》《乐》,从説之则以《金板》《六弢》。” 成玄英 疏:“《金版》《六弢》《周书》篇名也,或言祕讖也。本有作韜字者,随字读之,云是 太公 兵法,谓文武虎豹龙犬六弢也。”
(2).后世用以指称兵法韬略。 南朝 宋 谢灵运 《撰征赋序》:“法奇於三略,义秘於六韜。” 宋 张孝祥 《水调歌头·送刘恭父趋朝》词:“金版六韜初试,烟歛山空迥,低草见牛羊。” 明 汪廷讷 《种玉记·荐甥》:“你精三略,諳六韜, 养由基 穿杨技高。”
词语解释:虎侯  拼音:hǔ hòu
边缘以虎皮为饰的箭靶。 周 代供王大射时用。《周礼·天官·司裘》:“王大射,则共虎侯、熊侯、豹侯,设其鵠。” 郑玄 注:“侯者,其所射也。以虎、熊、豹、麋之皮饰其侧……王之大射,虎侯,王所自射也;熊侯,诸侯所射;豹侯,卿大夫以下所射。”
词语解释:虎中  拼音:hǔ zhōng
古代射礼用具名。刻木为伏虎形,凿其背为口,行射礼时纳筭筹于其中,用以记数。中,盛算筹之器。《仪礼·乡射礼》:“君射……於竟,则虎中、龙旜。” 郑玄 注:“於竟,谓与邻国君射也。”
词语解释:虎炳  拼音:hǔ bǐng
谓文采如虎纹明著。 晋 葛洪 《抱朴子·尚博》:“夫上天之所以垂象, 唐 虞 之所以为称,大人虎炳,君子豹蔚, 昌 旦 定圣,謚於一字, 仲尼 从 周 之郁,莫非文也。”
词语解释:虎膺  拼音:hǔ yīng
手掌。《全唐诗》卷八七九载《招手令》:“亚其虎膺,曲其松根。”注:“虎膺,谓手掌;松根,谓指节。” 清 厉荃 《事物异名录·形貌·手》:“类书:虎膺,手掌也。”
词语解释:虎蛟  拼音:hǔ jiāo
鱼名。鱼身蛇尾形。《山海经·南山经》:“东五百里曰 祷过之山 …… 泿水 出焉,而南流注于海。其中有虎蛟,其状鱼身而蛇尾,其音如鸳鸯。食者不肿,可以已痔。” 郭璞 注:“蛟似蛇,四足,龙属。”
词语解释:虎盐  拼音:hǔ yán
(1).虎形的盐。语本《左传·僖公三十年》:“盐虎形。” 宋 王禹偁 《仲咸以二十韵诗相赠依韵和之》:“虎盐宜燕享,猴棘谩雕鐫。我笔非 江氏 ,君才胜 孟坚 。”
(2).诗人亦用以喻指雪。 宋 韩琦 《喜雪》诗:“凝霤收冰乳,堆庭鏤虎盐。”
词语解释:虎路  拼音:hǔ lù
即虎落。《文选·扬雄〈羽猎赋〉》:“尔迺虎路 三嵕 以为司马,围经百里而为殿门。外则正南极海,邪界 虞渊 。” 李善 注引 晋灼 曰:“路,音落。” 刘良 注:“虎落,以竹为藩落也。 三嵕 ,山也,言围落此山,其经百里也。”参见“ 虎落 ”。
词语解释:虎落  拼音:hǔ luò
篱落;藩篱。古代用以遮护城邑或营寨的竹篱。亦用以作为边塞分界的标志。《汉书·晁错传》:“要害之处,通川之道,调立城邑,毋下千家,为中周虎落。” 颜师古 注:“虎落者,以竹篾相连遮落之也。” 王先谦 补注:“於内城、小城之中间,以虎落周绕之,故曰中周虎落也。” 唐 皎然 《从军行》之五:“誓师张虎落,选将擐犀渠。” 清 黄遵宪 《将应顺天试仍用前韵呈霭人樵野丈》:“眼看虎落环甌脱,心冀 燕 讎復 望诸 。”
词语解释:虎卫  拼音:hǔ wèi
守卫王宫或国门的勇士。 明 宋讷 《壬子秋过故宫》诗:“虎卫龙墀人不见,戎兵骑马出萧墻。” 明 何景明 《关门》诗:“虎卫关门迥, 龙沙 塞曲深。”
词语解释:虎螭  拼音:hǔ chī
虎与龙。比喻勇猛威武。《文选·班固〈典引〉》:“虎螭其师,革灭天邑。” 吕延济 注:“螭,龙也。言其兵猛如虎,威如龙也。” 清 梅曾亮 《朝议大夫台湾知府盖君墓志铭》:“昼趣尔耕,朝扬其麾,饱德飫义,奋如虎螭。”
词语解释:虎阜  拼音:hǔ fù
即 虎丘 。 清 顾炎武 《永夜》诗:“山怜 虎阜 从波涌,路识 閶门 与帝通。” 清 纳兰性德 《忆江南》词:“ 江 南好, 虎阜 晚秋天。”参见“ 虎丘 ”。
词语解释:虎丘  拼音:hǔ qiū
山名。在 江苏省 苏州市 西北,亦名 海涌山 。 唐 时因避讳曾改称 武丘 或 兽丘 ,后复旧称。相传 吴王 阖闾 葬此。 汉 袁康 《越绝书·外传记吴地传》:“ 闔庐 冢在 閶门 外,名 虎丘 ……筑三日而白虎居上,故号为 虎丘 。”其上有 虎丘塔 、 云岩寺 、 剑池 、 千人石 等名胜古迹。
词语解释:虎队  拼音:hǔ duì
比喻勇猛的军队。 唐 孟郊 《猛将吟》:“虎队手驱出,豹篇心卷藏。” 唐 曹唐 《羽林贾中丞》诗:“四十年前百战身,曾驱虎队扫胡尘。”
词语解释:虎伥  拼音:hǔ chāng
俗传引导猛虎食人的鬼物。多用以比喻助恶为虐的人。 明 张煌言 《复郎廷佐书》:“譬之虎倀戒途,雁奴伺夜,既受其役,竟亡其哀。” 清 顾炎武 《恭谒天寿山十三陵》诗:“幽都蹲土伯,九关飞虎倀。” 鲁迅 《且介亭杂文二集·徐懋庸作〈打杂集〉序》:“ 中国 也真有一班人在恐怕 中国 有一点生气;用比喻说:此之谓‘虎伥’。”
词语解释:虎残
虎口余生
词语解释:虎虎  拼音:hǔ hǔ
(1).形容威武雄壮或精神、气势旺盛的样子。 清 龚自珍 《怀我生之先箴》:“言满朝野,气虎虎矣。” 陶行知 《祭邹韬奋先生文》:“凡是得到了你的精神的人,都虎虎的成了万人敌。”
(2).象声词。形容声音猛烈。 郑振铎 《取火者的逮捕》:“手掌大小的雪片,在空中飘飞着,北风虎虎的在发威,把地上的一点一滴的水都冻结成冰块。” 李广田 《水的裁判》:“江水发出虎虎的吼鸣,冲激着两边的山,震撼着山上的城。”
词语解释:虎而冠  拼音:hǔ ér guàn
比喻残虐的人,虽穿戴衣冠而凶暴如虎。《史记·齐悼惠王世家》:“大臣议欲立 齐王 ,而 瑯琊王 及大臣曰:‘ 齐王 母家 駟钧 ,恶戾,虎而冠者也。’” 裴駰 集解引 张晏 曰:“言 钧 恶戾,如虎而箸冠。”《史记·酷吏列传》:“﹝ 王温舒 ﹞姦猾穷治……其爪牙吏虎而冠。” 唐 刘禹锡 《讯甿》:“自巨盗间衅,而武臣顓焉。牧守由将校以授,皆虎而冠。”
词语解释:虎班  拼音:hǔ bān
(1).虎的斑纹。亦指有虎纹的骏马。班,通“ 斑 ”。《宋书·武帝纪上》:“使寧朔将军 索邈 领 鲜卑 具装虎班突骑千餘匹,皆被练五色,自 淮 北至于 新亭 。贼并聚观,咸畏惮之。”《魏书·萧衍传》:“虎班龙文之逸, 兰池 蒲梢 之駔,嘘天陆野,躡影追风,振旅南辕,长驱讨蹙。”
(2).有彩绘的茶盏。 宋 陈师道 《寄豫章公》诗之三:“人须百斛买双鬟,水截龙章试虎班。” 任渊 注:“龙章谓茶,虎班谓盏。”
词语解释:虎骨  拼音:hǔ gǔ
为猫科动物虎(Panthera tigyis)的骨骼。可用作中药,用于祛风寒、健筋骨、镇惊
词语解释:虎负嵎  拼音:hǔ fù yú
虎背靠山曲。《孟子·尽心下》:“有众逐虎,虎负嵎,莫之敢攖。” 赵岐 注:“攖,迫也。虎依陬而怒,无敢迫近者也。”后以喻人凭险顽抗。 沉昌眉 《和弟》:“北军豺当道,南军虎负嵎。”
词语解释:虎跑泉  拼音:hǔ páo quán
(1).泉名。在 浙江省 杭州市 西湖 西南 虎跑山 原 虎跑寺 中。泉水自山岩中间流出,甘冽醇厚,为全国名泉之一。 虎跑寺 原名 大慈寺 ,始建于 唐 ,以后历经修建,为 西湖 名胜。
(2).在 江西省 九江市 南 庐山 东林寺 后。相传 晋 僧 慧远 与莲社诸贤游 上方峰 顶,患水远,有虎跑石出泉,故名。
词语解释:虎头牌  拼音:hǔ tóu pái
(1).犹虎符。刻有虎头形的牌子。 王国维 《元铜虎符跋》:“ 元 之虎符俗云虎头牌。 汪元量 《水云集·湖州歌》云:‘文武官僚多二品,还乡尽带虎头牌。’ 关汉卿 《闺怨佳人拜月亭》杂剧云:‘虎头儿金牌腰内悬。’则当时本谓之牌,不谓之符。雅言谓之虎符,名虽古,制则非矣。”
(2). 清 代衙门前所挂绘有虎头形的木牌。用以表示官府的威严。亦指一般绘有虎头形的牌子。 孙犁 《澹定集·与友人论学习古文》:“学校的门口,还是左右挂了两面虎头牌:‘学校重地’及‘闲人免进’。”
(3).旧时官府捉拿罪犯的凭证。 清 李渔 《玉搔头·收奸》:“乌鸦先作虎头牌,啣音去报人来。” 鲁迅 《朝花夕拾·无常》:“鬼卒拿着钢叉,叉环振得琅琅地响,鬼王拿的是一块小小的虎头牌。”
词语解释:虎仆  拼音:hǔ pú
兽名。《太平御览》卷九一三引 晋 张华 《博物志》:“ 逢伯云 所説,有兽缘木,緑文似豹,名虎僕,毛可为笔。”后因以为笔之代称。 唐 陆龟蒙 《幽居赋》:“羽扇貂裘,犹堪寒暑;得以书抽虎僕,射用牛螉。”
词语解释:虎喙  拼音:hǔ huì
虎口。亦比喻险恶之境。《汉书·匈奴传下》:“是以忍百万之师以摧饿虎之喙,运府库之财填 卢山 之壑而不悔也。” 唐 柳宗元 《行路难》诗:“蟠龙吐耀虎喙张,熊蹲豹躑争低昂。” 唐 房千里 《杨娼传》:“今幸吾之未死也,必使脱其虎喙。不然,且无及矣。”
共184,分3页显示   1  2  3 下一页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