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字词组
词语解释:曲蘖
见“ 麴糵 ”。
词语解释:曲糵
亦作“麴櫱”。亦作“ 麴孽 ”。亦作“麯櫱”。
1.酒曲。《书·说命下》:“若作酒醴,尔惟麴糵。” 孔 传:“酒醴须麴糵以成。” 汉 王充 《论衡·率性》:“酒之泊厚,同一麴蘖。” 唐 沉亚之 《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策》之一:“众庶之气,杂于阴阳,陶于变化者,其由麴孽乎!” 宋 苏轼 《盐官大悲阁记》:“秫稻以为酒,麴糵以作之。”
2.指酒。《宋书·颜延之传》:“交游闒茸,沉迷麴糵。” 明 郑若庸 《玉玦记·商嫖》:“每日价躭图麯蘖,谁知道慇懃呵杯酒有弓虵。” 清 方文 《穷冬六咏·无酒》:“生来 嵇 阮 性,麯蘖助天机。”
3.酒税。《资治通鉴·唐昭宗天复二年》:“掌书记 李袭吉 献议,略曰:‘国富不在仓储,兵强不由众寡,人归有德……至於率閭阎,定间架,增麴糵,检田畴,开国建邦,恐未为切。’”词语解释:黄蘖 拼音:huáng niè
见“ 黄檗 ”。
词语解释:黄檗 拼音:huáng bò
亦作“黄柏”。亦作“黄蘗”。亦作“黄櫱”。
(1).落叶乔木。树皮淡灰色。羽状复叶,小叶卵形或卵状披针形。开黄绿色小花。果实黑色。木材坚硬,可以制造枪托。茎可制黄色染料。树皮中医入药,有清热、解毒等作用。《乐府诗集·清商曲辞一·子夜歌十》:“黄蘗鬱成林,当奈苦心多。”《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哑子谩尝黄蘖味,难将苦口对人言。” 元 刘时中 《端正好·上高监司》套曲“吃黄不老胜如熊掌” 王季思 等注:“‘不老’应是一个字,而且要平声;故‘黄不老’是‘黄檗’的音转。这是一种落叶乔木,果实如黄豆,可食。”《古今小说·闲云庵阮三偿冤债》:“口含黄柏味,有苦自家知。”
(2). 唐 断际禅师 希运 之别称。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十:“ 保寿禪师 作《临济塔铭》云:‘师受 黄蘖 印可,寻抵 河北 镇州城 东,临 滹沱河 侧小院住持,名 临济 。’” 明 屠隆 《昙花记·祖师说法》:“虽神通变化,不是住头,恐 黄蘖 砍吾双足,苦行非圆顿之门,即德行孤高,尚难歇脚。”
(3).寺名。一在 福建省 福清县 西 黄檗山 , 唐 僧 希运 出家于此;一在 江西 百丈山 , 希运 得道于此。 宋 翁卷 《福州黄蘗寺》诗:“天下两 黄蘗 ,此中山是真。”词语解释:食蘖 拼音:shí niè
见“ 食檗 ”。
词语解释:食檗 拼音:shí bò
亦作“ 食蘗 ”。亦作“食櫱”。
(1).服食味苦的黄檗。 唐 薛逢 《与崔况秀才书》:“饮冰励节,食蘗苦心。” 明 刘基 《懊憹歌》:“食檗苦在口,食莲苦在心。”
(2).比喻受辛苦。 唐 令狐楚 《谢赐春衣牙尺状》:“臣实何人,叨居重任,履冰非惧,食蘗为甘。” 唐 白居易 《三年为刺史》诗之二:“三年为刺史,饮冰復食檗。”一本作“ 食蘖 ”。 前蜀 杜光庭 《莫庭乂青城甲申本命周天醮词》:“叨膺宰字,获诣仙山,虽食蘖苦心,饮冰洁己,功应无补,过必彰闻。”词语解释:萌蘖 拼音:méng niè
(1).植物的萌芽。《孟子·告子上》:“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润,非无萌蘖之生焉。” 明 宋濂 《重荣桂记》:“枝焦於外,生意安能贯之?生意不贯而萌蘖恶乎生?” 清 黄燮清 《十一月朔大雪》诗:“松柏无完枝,菽麦断萌蘖。”
(2).比喻事物的开端。 孙中山 《致海外国民党同志书》:“激扬新文化之波澜,灌溉新思想之萌蘖。” 许地山 《海角的孤星》:“女人就是悲哀底萌蘖,谁叫他如此?”
(3).比喻奸邪。蘖,通“ 孽 ”。 宋 王安石 《先大夫述》:“凡有萌蘖,一切擿发穷治之。” 明 何景明 《势成篇》:“使天下之萌蘖不生,而势长御之我,则天下长安。” 清 严如熤 《三省边防备览·老林说》:“而地大物丰,则萌蘖易生,抚绥之中,防维尤不可疎。”
(4).开始产生。 明 沉德符 《野获编·禁卫·驾帖之伪》:“未几,逆 瑾 擅柄,八党纵横,已萌蘖於此矣。” 梁启超 《新罗马》楔子:“将前此无数小国统而一之,施行 法国 民法,自由民主之精神既已萌蘖矣。” 鲁迅 《坟·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没有读过‘圣贤书’的人,还能将这天性在名教的斧钺底下,时时流露,时时萌蘖。”词语解释:枯蘖 拼音:kū niè
(1).枯枝,枯株。 唐 喻凫 《宿石窟寺》诗:“野鹤立枯枿,天龙吟浄潭。” 宋 苏辙 《和子瞻司竹监烧苇园因猎园下》:“荻园斫尽有枯枿,束茅吹火初如灯。” 金 元好问 《续夷坚志·脱壳楸》:“ 代州 寿寧观 , 宋 天圣 中,一楸树老且枯矣……投药此树中,明年,枯枿再茂。”
(2).犹枯萎。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续集·支植下》:“ 蜀 中有木类柞,众木荣时枯枿,隆冬方萌芽布阴, 蜀 人呼为楷木。” 宋 朱松 《月桂花》诗:“芳根维无恙,岁晚但枯枿。”词语解释:冰蘖 拼音:bīng niè
亦作“ 冰蘗 ”。 冰檗。喻寒苦而有操守。 唐 刘言史 《初下东周赠孟郊》诗:“素坚冰蘖心,洁持保贤贞。”一本作“ 冰蘖 ”。 宋 苏轼 《次韵王定国南迁回见寄》:“十年冰蘖战膏粱,万里烟波濯紈綺。” 明 宋濂 《徐贞妇郑氏传》:“尔居官宜冰蘖自守。禄或不给,则售此用之。”词语解释:芽蘖 拼音:yá niè
(1).植物的嫩芽。《参同契》卷下:“薺麦芽蘖,因冒以生。”
(2).指树木砍伐后再生的嫩芽。 宋 庄季裕 《鸡肋编》卷中:“根枿之微,斫撅皆徧,芽蘖无復可生。”
(3).常比喻萌发坏事的因素。 唐 皮日休 《三羞诗》之一:“如何以谋计,中道生芽蘖。” 宋 陈亮 《上光宗皇帝鉴成箴》:“勿谓微过,当絶芽蘖;勿谓小患,当窒孔穴。”词语解释:朽蘖 拼音:xiǔ niè
腐朽的树桩。 唐 柳宗元 《与萧翰林俛书》:“虽朽枿腐败,不能生植,犹足蒸出芝菌,以为瑞物。”词语解释:牙蘖 拼音:yá niè
(1).草木新生的枝芽。引申为始端;端绪。《淮南子·俶真训》:“所谓有所始者,繁愤未发,萌兆牙蘖,未有形埒垠堮。” 宋 苏轼 《巫山》诗:“当时伐残木,牙蘖已如臂。”旧题 宋 尤袤 《全唐诗话·刘鲁风》:“当时诸侯争取誉于文士,此盖外重内轻之牙蘖。” 宋 苏舜钦 《上三司副使段公书》:“故每属文,不敢雕琢以害正,然而法章民事,一未知其牙蘖。”
(2).萌生;产生。《淮南子·天文训》“困敦之岁” 汉 高诱 注:“言阳气皆混沌,万物牙蘖也。” 章炳麟 《代议然否论》:“然远西诸国,取彼不取此者,其议院始牙蘖。”词语解释:槎蘖 拼音:chá niè
树的杈枝。 北周 庾信 《枯树赋》:“若夫松子、古度、平仲、君迁,森梢百顷,槎枿千年。”《旧唐书·李说传》:“比夜, 定 远 坠城下槎枿,伤而不死。” 清 赵翼 《落皮树》诗:“凌霄抽条枚,浥露透槎枿。”
见“ 槎蘖 ”。词语解释:霜蘖 拼音:shuāng niè
叶子枯萎的枝条、树木。 唐 李洞 《秋宿青龙禅阁》诗:“风铃乱僧语,霜枿欠猿啼。” 宋 苏轼 《和述古冬日牡丹》之三:“谁信诗能回造化,直教霜枿放春妍。”词语解释:由蘖 拼音:yóu niè
喻事物受压抑后复兴的萌芽。 章炳麟 《訄书·哀焚书》:“自歷史毁, 明 之遗绪, 满洲 之秽德,后世不闻,斯非以遏吾民之发愤自立,且剗絶其由枿耶?”词语解释:蘖蘖 拼音:niè niè
升腾貌。 唐 陈陶 《飞龙引》:“一旦黄龙下九天,骑龙枿枿昇紫烟。” 前蜀 贯休 《古塞下曲》之一:“苍茫 逻逤城 ,枿枿贼气兴。”词语解释:余蘖 拼音:yú niè
残剩的树木根株。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沅水》:“ 吴 丹阳 太守 李衡 ,植柑于其上……今洲上犹有陈根餘枿,盖其遗也。” 唐 白居易 《为宰相贺杀贼表》:“颠木之餘枿,痤疽之遗种。”词语解释:达蘖 拼音:dá niè
高峻貌。 唐 韩愈 《南山诗》:“旋归道迴睨,达枿壮復奏。” 钱仲联 集释:“ 方世举 注曰:达枿,高貌。 徐震 评释曰:按此二句言于旋归途中回视,则高峯巍然復在前也,达枿盖即嵽嵲之音转。”词语解释:株蘖 拼音:zhū niè
亦作“ 株枿 ”。 树木砍伐后根株生出的枝条。《后汉书·虞延传》:“ 延 进止从容,占拜可观,其陵树株蘖,皆諳其数。” 李贤 注:“株,根也。蘖,伐木更生也。” 唐 韩愈 孟郊 《城南联句》:“困衝株枿盲,扫浄豁旷旷。”词语解释:夏蘖 拼音:xià niè
树木夏天新生的枝条。 唐 元稹 《虻》诗之三:“辛螫终非久,炎凉本递兴。秋风自天落,夏蘖与霜澄。”词语解释:条蘖 拼音:tiáo niè
枝条。 宋 王令 《八桧图》诗:“强枝拗回信有力,高干復俯蛟虯拳。寻根及株逮条蘖,例不拔直皆旁偏。”词语解释:生蘖 拼音:shēng niè
活的枝条。亦用以指生存的希望。 明 张景 《飞丸记·怜儒脱难》:“正是我虽有悔心,他实无生蘖。”词语解释:三蘖 拼音:sān niè
亦作“ 三孽 ”。 谓一本生三蘖。原指 韦 、 顾 、 昆吾 ,皆 桀 之党,后亦泛指三个结党的恶人。《诗·商颂·长发》:“苞有三蘖,莫遂莫达。 韦 顾 既伐, 昆吾 夏桀 。” 毛 传:“有 韦国 者,有 顾国 者,有 昆吾国 者。” 郑玄 笺:“ 韦豕 、 韦彭 ,姓也, 顾 、 昆吾 皆 己 姓也。三国党於 桀 恶。”《文选·刘琨〈答卢谌〉诗》:“二族偕覆,三孽并根。” 李善 注:“三孽,谓 刘琨 之兄子…… 刘聪 、 刘曜 、 刘粲 也。”词语解释:苞蘖 拼音:bāo niè
(1).原指树木旁生的枝叶,后用以比喻子孙后代。《梁书·张缅传》:“虽苞蘖以代兴,终夷宗而殄族。”
(2).亦作“ 苞孽 ”。比喻残馀的邪恶势力。 清 李振裕 《祠阙里雅》诗:“苞蘖既除,干戈永戢,偃武覿文,风行四国。” 清 陈田 《明诗纪事辛籤·范景文》:“原欲摧陷廓清,洗而空之,非令一抚,豢彼苞孽,为苟且计也。”词语解释:分蘖 拼音:fēn niè
禾本科等植物在地下或近地面处所生的分枝。 碧野 《在江汉平原上》:“增多一盏荧荧的灯火去诱捕虫蛾,就能更好地保护禾苗健康的生长--拔节、分蘖、扬花,灌浆,穗长粒大,饱满丰盈。”词语解释:饮冰食蘖 拼音:yǐn bīng shí niè
谓生活清苦,为人清白。语本 唐 白居易 《三年为刺史》诗之二:“三年为刺史,饮冰復食檗。唯向 天竺山 ,取得两片石。此抵有千金,无乃伤清白。” 唐 黄滔 《南海韦尚书启》:“伏以尚书万顷包含,千寻峭拔,膺岳峻 河 清之数,切饮冰食蘖之诚。”亦作“ 饮冰吞檗 ”、“ 饮冰茹蘖 ”。 明 袁宗道 《杂说》:“务此大事,不怙小解,惟求实知,卧薪尝胆,饮冰吞檗。”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三》:“节妇非素有定志,必不能饮冰茹蘖数十年。”词语解释:饮冰茹蘖 拼音:yǐn bīng rú niè
见“ 饮冰食蘖 ”。
词语解释:饮冰食蘖 拼音:yǐn bīng shí niè
谓生活清苦,为人清白。语本 唐 白居易 《三年为刺史》诗之二:“三年为刺史,饮冰復食檗。唯向 天竺山 ,取得两片石。此抵有千金,无乃伤清白。” 唐 黄滔 《南海韦尚书启》:“伏以尚书万顷包含,千寻峭拔,膺岳峻 河 清之数,切饮冰食蘖之诚。”亦作“ 饮冰吞檗 ”、“ 饮冰茹蘖 ”。 明 袁宗道 《杂说》:“务此大事,不怙小解,惟求实知,卧薪尝胆,饮冰吞檗。”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三》:“节妇非素有定志,必不能饮冰茹蘖数十年。”词语解释:支蘖
枝条,旁生树枝词语解释:栽蘖 拼音:zāi niè
(1).幼苗。嫩芽。 汉 王充 《论衡·初禀》:“草木生於实核,出土为栽蘖,稍生茎叶,成为长短巨细,皆由实核。”
(2).喻祸患根苗。《魏书·匈奴刘聪等传序》:“唯夫 穷髮 遗虏,未拔根株;徼垂残狡,尚餘栽蘖。”词语解释:殷蘖 拼音:yīn niè
亦作“ 殷孽 ”。 一种直立石灰岩溶洞底部的碳酸钙淀积物,通称石笋。中医可作药用。 宋 沉括 《梦溪笔谈·杂志二》:“石穴中水,所滴皆为鐘乳、殷孽。”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石九·殷蘖》:“﹝殷蘖﹞生於石上,隐然如木之蘖也……气味辛,温,无毒。”词语解释:寇蘖 拼音:kòu niè
同“ 寇孽 ”。 残余的寇匪。 王闿运 《丁文诚诔》:“当 显帝 之初服,既寇枿之蟠互。”词语解释:查蘖 拼音:zhā niè
树木砍伐后的再生枝。 唐 李公佐 《南柯太守传》:“遂命僕夫荷斤斧,断拥肿,折查枿,寻穴究源。”词语解释:曲蘖 拼音:qǔ niè
曲蘖:幼芽屈曲。 明 郎瑛 《七修类稿·天地六·干支》:“乙,言万物初生,曲蘖而未伸也。”
麴蘖同“ 麴糵 ”。词语解释:尺蘖 拼音:chǐ niè
长尺许的蘖枝。 北齐 刘昼 《新论·韬光》:“路侧之榆,樵人採其条,匠者伐其柯,餘有尺蘖,而为行人所折者,非与人有讎也,然而致寇者,形不隐也。”词语解释:米蘖 拼音:mǐ niè
生芽的米麦。亦泛指米麦粮食。《史记·匈奴列传》:“ 汉 使无多言,顾 汉 所输 匈奴 繒絮米糱,令其量中,必善美而已矣,何以为言乎?”一本作“ 米糵 ”。词语解释:秋蘖 拼音:qiū niè
经斩伐而复生的秋日草木。 唐 李商隐 《献相国京兆公启》:“论风雨则秋枿芬华,语霜霰则春条零落。”词语解释:秫蘖 拼音:shú niè
制酒用的糯黍与曲。《史记·匈奴列传》:“ 汉 与 匈奴 邻国之敌, 匈奴 处北地,寒,杀气早降,故詔吏遗单于秫櫱金帛丝絮佗物嵗有数。”词语解释:穬麦蘖 拼音:kuàng mài niè
即麦芽。穬麦水浸发芽后,经曝干炮制而成。中医入药,有消食和气的功效。见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穀四·糵米》。词语解释:甹蘖 拼音:pīng niè
发芽分蘖。 清 方苞 《先天后天图说》:“其中鸟兽胎育,树木甹蘖,多在冬春之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