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十三元平声 [详注1][fán][yuān][详注2][详注3][jiān][yán yuán][音暄。柔貌。《庄子·徐无鬼》有暖姝者。][yuán wán][xuān][xuān][连抃,宛转貌][详注4]

[lún lùn,动词][lūn][tún,囤积][zhūn tūn][tún chūn][详注5][mén][wēn][hún][同奔][zūn][gǔn yùn][详注6]泿[tún][详注7][详注8][详注9]


注1:反 音幡。《广韵》断狱平反。《韵会》录囚平反之,谓举活罪人也。《增韵》理正幽枉也。《前汉·食货志》杜周治之,狱少反者。《注》反,音幡。又通作翻。《前汉·张安世传》反水浆。
注2:怨 音鸳。雠也,恚也。《礼·儒行》外举不避怨。《前汉·黥布传》恐仇怨妄诬之。《史记·始皇纪》母家有仇怨,并坑之。皆平声读。或作惌。
注3:拚 與翻同。【博雅】飛也。【詩·周頌】肇允彼桃蟲,拚飛維鳥。
注4:阮 音元。《说文》代郡五阮关也。《前汉·地理志》作五原。《正韵》阮,古原字。又《广韵》五阮郡。《前汉·地理志》作五原郡。《注》秦九原郡,武帝元朔二年更名。
注5:汶 音門。汶濛,玷辱也。《楚辭·漁父》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注6:蕴 音氲。蕴沦,波也。《尔雅·释水》小波为沦。《注》言蕴沦。
注7:溷 音魂。郁热也。《宋玉·风赋》憞溷郁邑。《注》憞溷。烦浊貌。一曰热郁貌。
注8:纯 音屯。《诗·召南》白茅纯束。《传》纯束,犹包之也。《笺》纯读曰屯。《战国策》锦绣千纯。《注》纯音屯,束也。又县名。《左传·襄十八年》执孙蒯于纯留。《注》纯留,县名。《释文》纯,《地理志》作屯。
注9:鷷 《集韵》徂昆切,音存。与蹲通。《周礼·天官·染人郑注》夏狄六曰蹲。音存。本鷷字。
首字词组
藩篱藩臣藩阃藩国藩柴藩杝藩表藩伯
藩翰藩羝藩后藩王藩捍藩盾藩衍藩架
藩垣藩墙藩服藩岳藩篆藩援藩翼 
藩屏藩侯藩邸藩戚藩罗藩镇割据藩台 
藩维藩溷藩房藩落藩篱草藩臬藩决 
藩镇藩条藩蔽藩卫藩属藩邦藩司 
藩宣藩辅藩车藩饰藩库藩部藩储 

词语解释:藩篱  拼音:fān lí
(1).指用竹木编成的篱笆或栅栏。《国语·吴语》:“孤用亲听命於藩篱之外。” 韦昭 注:“藩篱,壁落。” 汉 贾谊 《过秦论下》:“ 楚 师深入,战於 鸿门 ,曾无藩篱之难。” 清 唐孙华 《治圃》诗之一:“折柳作藩篱,狂夫倘知避。” 许杰 《大白纸》:“她正如一只夺破藩篱的飞鸟。”
(2).边界;屏障。 汉 贾谊 《过秦论上》:“乃使 蒙恬 北筑 长城 而守藩篱。” 宋 张端义 《贵耳集》卷下:“ 江 南是两 浙 之藩篱。” 清 昭槤 《啸亭杂录·缅甸归诚本末》:“ 木邦 在 耿马 外,为 耿马 、 孟定 、 镇康 、 孟连 之藩篱。”
(3).比喻事物的界限;障碍。 清 陈天华 《中国革命史论·绪论》:“唯一二梟雄,冲决藩篱,悍然不顾。” 丁玲 《东村事件》:“人全失去了理性,在突破了藩篱之后,大家争着来动手了。”
(4).比喻界域,境界。 宋 苏轼 《和寄天选长官》:“藩篱吾未窥,敢议穷閫奥。” 清 戴名世 《赠刘言洁序》:“讲章之徒,曾不能窥 汉 唐 之藩篱而欲以破 有宋 之堂奥,何其惑也。”
(5).用以指某一范畴。 梁启超 《生计学学说沿革小史》二:“ 查尔特 一商人也,尝著《贸易新论》《论贸易与债息之关係》两书,其於贸易差率説,虽未能尽脱藩篱,然论穀物等之贸易自由,颇有卓见。”
词语解释:藩翰  拼音:fān hàn
(1).《诗·大雅·板》:“价人维藩,大师维垣,大邦维屏,大宗维翰。” 毛 传:“藩,屏也;翰,干也。”后因以“藩翰”喻捍卫王室的重臣。《三国志·蜀志·先主传》:“宗子藩翰,心存国家,念在弭乱。” 宋 苏舜钦 《祭滕子京文》:“改麾于 吴 ,忽此凶变。人亡师保,国失藩翰。”《清史稿·世祖纪二》:“宗室诸子贝勒等,皆太祖、太宗子孙,为国藩翰,理宜优遇。”
(2).喻指藩国。《晋书·张方传》:“ 晋氏 之祸难,实始藩翰。” 唐 吴兢 《贞观政要·安边》:“且 光武 居 河南 单于於内郡,以为 汉 藩翰,终于一代,不有叛逆。”《水浒传》第八九回:“於戏!敬事大国,祗畏天地,此藩翰之职也。”
(3).指布政使。 清 吴敏树 《湖北按察使贵阳唐子方先生哀辞》:“公往以名举人,为县令 湖北 。以才能发闻,洊陟藩翰。”
(4).犹藩篱。比喻界域。 唐 元稹 《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序》:“至若铺陈终始,排比声韵……词气豪迈而风调清深,属对律切而脱弃凡近,则 李 尚不能歷其藩翰,况堂奥乎?” 宋 秦观 《魏景传》:“如 同叟 者虽不足以窥 老 庄 之藩翰,亦 葛稚川 之流乎?” 清 薛雪 《一瓢诗话》三二:“ 温飞卿 、 段柯古 诸君,虽与﹝ 李玉溪 ﹞并名,不能歷其藩翰。”
词语解释:藩垣  拼音:fān yuán
(1).藩篱和垣墙。泛指屏障。语本《诗·大雅·板》:“价人维藩,大师维垣。” 毛 传:“藩,屏也,垣,墻也。” 南朝 梁 殷芸 《小说》:“公( 郑玄 )久游南 夏 ,今艰难稍平,儻有归来之思,无寓人於室,毁伤其藩垣林木,必缮治墙宇以俟还。” 清 许承钦 《吕梁洪》诗:“乃知天工存地险,千里一曲当藩垣。” 清 夏燮 《中西纪事·通番之始》:“迨 粤中 大府遣兵隳之, 澳 夷不敢言,而实不便於藩垣之弛也。”
(2).比喻卫国的重臣。 唐 韩愈 《与凤翔邢尚书书》:“今閤下为王爪牙,为国藩垣。”
(3).比喻藩国、藩镇。 唐 刘禹锡 《贺雪镇州表》:“ 王承宗 效顺著明,復其官爵;所献二郡,别置藩垣。”《续资治通鉴·宋高宗建炎四年》:“甲子,詔曰:‘ 周 建侯邦,四国有藩垣之助; 唐 分藩镇,北边无强敌之虞。’” 明 张居正 《苑田纪》:“夫以宗国藩垣之重, 荆楚 饶沃之区,加以当时礼越诸藩,分不嫌於厚植,化洽南祀,民咸乐於子来。”
词语解释:藩屏  拼音:fān bǐng
(1).屏障。语本《诗·大雅·板》:“价人维藩,大师维垣,大邦维屏,大宗维翰。” 唐 刘禹锡 《游桃源一百韵》:“重巖是藩屏,驯鹿受羈靮。” 清 蒋士铨 《桂林霜·诛叛》:“建 交趾 之藩屏,立 滇池 之门户。”
(2).捍卫。《左传·定公四年》:“选建明德,以藩屏 周 。”《汉书·燕剌王刘旦传》:“昔 高皇帝 王天下,建立子弟以藩屏社稷。”《新唐书·苏安恒传》:“纵今尚幼,且择立师傅,养成德器,藩屏皇家。” 清 黄宗羲 《明夷待访录·原法》:“ 汉 建庶孽,以其可以藩屏於我也。”
(3).比喻卫国的重臣。《资治通鉴·晋安帝义熙十年》:“﹝ 尉贤政 ﹞曰:‘受 凉王 厚恩,为国藩屏。’” 唐 元稹 《论教本书》:“选用贤良,树为藩屏。”
(4).比喻边防重镇。《汉书·叙传下》:“建设藩屏,以强守圉。” 宋 苏舜钦 《上杜侍郎启》:“阁下为世标矩,人所仰属,坐镇藩屏。” 明 朱鼎 《玉镜台记·石勒起兵》:“任纵横虎鬭与龙争,肆凭陵拓地收藩屏。”
词语解释:藩维  拼音:fān wéi
(1).《诗·大雅·板》:“价人维藩。”后以“藩维”指藩国。 南朝 梁 沉约 《封授临川等五王诏》:“藩维广树,经朔攸属。” 清 顾炎武 《书太虚山人象象谭后》:“使是书之论得行於数十年之前,足以隆藩维而重国势,当不至於今日。”
(2).边防要地。 唐 张籍 《送裴相公赴镇太原》诗:“盛德雄名远近知,功高先乞守藩维。”
词语解释:藩镇  拼音:fān zhèn
(1).地方方面长官。《三国志·蜀志·许靖传》:“﹝ 张子云 ﹞今虽临荒域,不能参与本朝,亦国家之藩镇,足下之外援也。” 清 昭槤 《啸亭杂录·论三逆》:“命 吴三桂 ……等世守边圉,以为藩镇。”
(2).藩卫镇抚。《三国志·吴志·陆凯传》:“愿陛下简文武之臣,各勤其官,州牧督将,藩镇方外,公卿尚书,务脩仁化。”
(3). 唐 代初年在重要各州设都督府, 睿宗 时设节度大使, 玄宗 时又在边境设置十节度使,通称“藩镇”。各藩镇掌管一个地区的军政,后来权力逐渐扩大,兼管民政、财政,掌握全部军政大权,形成地方割据,常与朝廷对抗。
词语解释:藩宣  拼音:fān xuān
(1).比喻卫国重臣。语本《诗·大雅·崧高》:“四国于蕃,四方于宣。” 马瑞辰 通释:“‘宣’,当为‘垣’之叚借……‘四国于蕃,四方于宣’犹《板》之诗:‘价人维藩,大师维垣’也。” 唐 白居易 《杭州刺史谢上表》:“合当鼎鑊之诛,尚忝藩宣之寄。” 宋 秦观 《代谢敕书奖谕表》:“因缘肺腑之亲,昧冒藩宣之寄。”《续资治通鉴·元泰定帝泰定二年》:“臣小国藩宣之寄,犹惧不任,乞付於子,况朝廷之上相哉!敢以死请。”
(2).用以指藩国、藩镇。 唐 白居易 《崔群可秘书监分司东都制》:“辅弼藩宣,不失其道。”
词语解释:藩臣  拼音:fān chén
拱卫王室之臣。《史记·南越列传》:“﹝ 南越王 尉佗 ﹞乃顿首谢,愿长为藩臣,奉贡职。” 三国 魏 嵇康 《管蔡论》:“故旷世不废,名冠当时,列为藩臣。” 宋 曾巩 《太祖皇帝总序》:“ 太祖 削大弱彊,藩臣遵职。”
词语解释:藩羝  拼音:fān dī
比喻进退两难,陷于窘境。语本《易·大壮》:“羝羊触藩,不能退,不能遂,无攸利。” 宋 梅尧臣 《晚归闻李殿丞访别言已屡来不遇》诗:“囊罄厌外役,进退类藩羝。”
词语解释:藩墙  拼音:fān qiáng
(1).篱落,垣墙。《列子·杨朱》:“虽殊方偏国,非齐土之所产育者,无不必致之,犹藩墙之物也。” 宋 叶适 《何君墓志铭》:“前直掩而较后曲,藩墙扰则堂奥摇矣。”
(2).比喻艺术境界或学术门径。 唐 裴延翰 《〈樊川文集〉序》:“栽培教化,翻正治乱,变醨养瘠, 尧 醲 舜 薰,斯有意趋 贾 、 马 、 刘 、 班 之藩墙者邪。” 宋 苏轼 《哭王子立次儿子迨韵》之三:“偶落藩墙上,同游 羿 彀中。”
词语解释:藩侯  拼音:fān hòu
藩王。 三国 魏 曹植 《与杨德祖书》:“吾虽薄德,位为藩侯,犹庶几戮力上国,流惠下民。” 宋 柳永 《永遇乐》词:“藩侯瞻望彤庭,亲擕僚吏,竞歌元首。”
词语解释:藩溷  拼音:fān hùn
篱笆和厕所。《晋书·文苑传·左思》:“復欲赋三都……遂构思十年,门庭藩溷皆著笔纸,遇得一句,即便疏之。”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西湖主》:“门堂藩溷,处处皆笼烛。” 茅盾 《无题》诗:“搏天鹰隼困藩溷,拜月狐狸戴冕旒。”
词语解释:藩条  拼音:fān tiáo
汉 代州刺史以六条考察州郡官吏,后因以指刺史之职。《晋书·应詹传论》:“入居列位,则嘉谋屡陈,出抚藩条,则惠政斯洽。” 唐 元稹 《弹奏剑南东川节度使状》:“刺史 柳蒙 等任窃藩条,无心守职。” 宋 沉辽 《代乞致仕表》:“及陛下即位,继承恩詔,入覲清光,委以藩条,特加奬励。”参见“ 六条 ”。
词语解释:六条  拼音:liù tiáo
(1). 汉 制,刺史班行六条诏书,以考察官吏。《汉书·百官公卿表上》“ 武帝 元封 五年初置部刺史” 颜师古 注引《汉官典职仪》云:“刺史班宣,周行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以六条问事,非条所问,即不省。一条,强宗豪右田宅踰制,以强凌弱,以众暴寡。二条,二千石不奉詔书遵承典制,倍公向私,旁詔守利,侵渔百姓,聚歛为姦。三条,二千石不卹疑狱,风厉杀人,怒则任刑,喜则淫赏,烦扰刻暴,剥截黎元,为百姓所疾,山崩石裂,祅祥讹言。四条,二千石选署不平,苟阿所爱,蔽贤宠顽。五条,二千石子弟恃怙荣势,请託所监。六条,二千﹝石﹞违公下比,阿附豪强,通行货赂,割损正令也。” 西晋 北周 也有六条诏书。后因以指考察官吏的职务和职权。《南史·宋江夏文献王义恭传》:“ 义恭 既至,劝 孝武 即位。授太尉、録尚书六条事,假黄鉞。”《旧唐书·哀帝纪》:“左僕射 裴枢 、右僕射 崔远 ……须离八座之荣,尚付六条之政,勉思咎己,无至尤人。” 清 钱谦益 《浙江嘉兴府推官姚钿授文林郎制》:“郡国置司理之官,所以佐察六条,而观中五刑也。”
(2).指 晋 诸郡中正荐举贤才的六项标准。《晋书·武帝纪》:“令诸郡中正以六条举淹滞:一曰忠恪匪躬,二曰孝敬尽礼,三曰友于兄弟,四曰絜身劳谦,五曰信义可復,六曰学以为己。”
词语解释:藩辅  拼音:fān fǔ
(1).捍卫;辅佐。《后汉书·邓禹传》:“明公虽建藩辅之功,犹恐无所成立。”
(2).比喻卫国的重臣。 汉 王符 《潜夫论·论荣》:“ 陈平 、 韩信 , 楚 俘也,而 高祖 以为藩辅,实平四海,安 汉 室。”《后汉书·儒林传上·杨政》:“卿蒙国恩,备位藩辅。” 宋 曾巩 《节度使制》:“以作股肱之良,以为国藩辅之重。”
(3).喻指藩国、藩镇。《史记·太史公自序》:“天下未集, 贾 泽 以族,为 汉 藩辅。”《新唐书·南蛮传上·南诏上》:“使者奏 异牟寻 请归天子,为 唐 藩辅。” 清 戴名世 《抚盗论》:“刳屠郡县,覆灭藩辅,而社稷为之邱墟。”
(4).喻指诸侯;藩王。 汉 赵晔 《吴越春秋·勾践伐吴外传》:“寡人不能为政,将率二三子夫妇以为藩辅。”《续资治通鉴·宋高宗建炎二年》:“俟平 宋 ,当立藩辅如 张邦昌 者。”
词语解释:藩阃  拼音:fān kǔn
(1).犹藩垣。指藩镇等藩卫国土的封疆大吏。 唐 张彦远 《历代名画记·叙画之兴废》:“并列藩閫,齐居台衡。”《旧唐书·崔昭纬传》:“内结中人,外连藩閫,属朝廷微弱,每託援以凌人主。”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一》:“今之藩镇,即古之诸侯;在其地,则于衙门;及罢,守藩閫,虽爵位崇高,亦不许列于私第。”参见“ 藩垣 ”。
(2). 明 清 时布政司之别称。 明 于谦 《高金宪挽诗序》:“ 山西 僉宪 高君 ,以疾卒于官,同寅暨藩閫诸公与 晋阳 士大夫咸为诗以哀挽之。” 明 凤尹岐 《送兄广东参政应奎》诗:“价人藩閫寄旬宣, 五岭 南行远著鞭。” 清 厉荃 《事物异名录·宫室·藩阃》:“玉堂遗范,制受幢之荣,分藩閫之寄。”自注:“布政司。”
词语解释:藩垣  拼音:fān yuán
(1).藩篱和垣墙。泛指屏障。语本《诗·大雅·板》:“价人维藩,大师维垣。” 毛 传:“藩,屏也,垣,墻也。” 南朝 梁 殷芸 《小说》:“公( 郑玄 )久游南 夏 ,今艰难稍平,儻有归来之思,无寓人於室,毁伤其藩垣林木,必缮治墙宇以俟还。” 清 许承钦 《吕梁洪》诗:“乃知天工存地险,千里一曲当藩垣。” 清 夏燮 《中西纪事·通番之始》:“迨 粤中 大府遣兵隳之, 澳 夷不敢言,而实不便於藩垣之弛也。”
(2).比喻卫国的重臣。 唐 韩愈 《与凤翔邢尚书书》:“今閤下为王爪牙,为国藩垣。”
(3).比喻藩国、藩镇。 唐 刘禹锡 《贺雪镇州表》:“ 王承宗 效顺著明,復其官爵;所献二郡,别置藩垣。”《续资治通鉴·宋高宗建炎四年》:“甲子,詔曰:‘ 周 建侯邦,四国有藩垣之助; 唐 分藩镇,北边无强敌之虞。’” 明 张居正 《苑田纪》:“夫以宗国藩垣之重, 荆楚 饶沃之区,加以当时礼越诸藩,分不嫌於厚植,化洽南祀,民咸乐於子来。”
词语解释:藩后  拼音:fān hòu
犹藩王。 汉 羊胜 《屏风赋》:“藩后宜之,寿考无疆。” 唐 李纾 《亚献终献》诗:“孝感藩后,相维辟公。” 清 顾炎武 《王徵君潢具舟城西同楚二沙门小坐栅洪桥下》诗:“一旦霣大命,藩后残 荆 襄 。” 王蘧常 注:“藩后,谓 襄王 翊铭 也。”
词语解释:藩服  拼音:fān fú
古九服之一。古代分王畿以外之地为九服。其封国区域离王畿最远的称“藩服”。《周礼·夏官·职方氏》:“乃辨九服之邦国……又其(镇服)外方五百里曰藩服。” 贾公彦 疏:“言藩者,以其最在外为藩篱,故以藩为称。” 章炳麟 《封建考》:“八紘者镇服,八极者藩服,服皆五百里,两面则为千里。”后用以指藩国或藩臣。《后汉书·西羌传》:“ 夏后氏 末及 商 周 之际,或从侯伯征伐有功,天子爵之,以为藩服。” 宋 苏轼 《司马温公行状》:“愿陛下择宗室贤者,使摄储贰,以待皇嗣之生,退居藩服。” 清 昭槤 《啸亭杂录·西域用兵始末》:“因归降故,荷大皇帝抚绥,裂土封之,永为藩服。”参见“ 九服 ”。
词语解释:九服  拼音:jiǔ fù
(1).王畿以外的九等地区。《周礼·夏官·职方氏》:“乃辨九服之邦国:方千里曰王畿,其外方五百里曰侯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甸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男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采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卫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蛮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夷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镇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藩服。”《三国志·魏志·何夔传》:“先王辨九服之赋以殊远近,制三典之刑以平治乱。”
(2).指全国各地区。 南朝 梁 沉约 《法王寺碑》:“济横流而臣九服,握乾纲而子万姓。”《周书·文帝纪下》:“俾九服寧謐,诚赖翊赞之功。” 清 魏源 《〈圣武记〉叙》:“人见其令雷行于九服,而不知其令未至阶闥也。”
(3).古代王和后的九种服制。《周礼·天官·屦人》“掌王及后之服屨” 汉 郑玄 注:“王吉服有九。” 宋 王应麟 《小学绀珠·制度·九服》:“九服:冕服六(大裘至玄冕),弁服三(韦弁、文弁、冠弁)。”
词语解释:藩邸  拼音:fān dǐ
藩王之第宅。《北齐书·昭帝纪》:“月餘,﹝ 高演 ﹞乃居藩邸,自是詔勑多不关帝。” 唐 郑棨 《开天传信记》:“上於藩邸时,每戏游城南 韦 杜 之间。”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锺生》:“闻藩邸有道士,知人休咎,心向往之。”
词语解释:藩房  拼音:fān fáng
犹藩邸。《文选·谢朓〈拜中军记室辞隋王笺〉》:“清切藩房,寂寥旧蓽。” 李善 注:“藩房,王府。”
词语解释:藩蔽  拼音:fān bì
(1).古代用施漆的苇席制成的车蔽。《周礼·春官·巾车》:“漆车藩蔽。” 郑玄 注:“藩,漆席以为之。”
(2).屏障。《后汉书·来歙传》:“ 公孙述 以 陇西 、 天水 为藩蔽,故得延命假息。”《宋史·地理志四》:“ 和州 ,上, 歷阳郡 ,防御。南渡后,为 姑熟 、 金陵 藩蔽也。”《明史·宦官传二·杨荣》:“ 太祖 令 木 氏世守兹土,限 石门 以絶西域,守铁桥以断 土蕃 ,奈何自撤藩蔽,生远人心。”
词语解释:藩车  拼音:fān chē
有帷遮蔽的车子。《汉书·游侠传·陈遵》:“乘藩车,入閭巷。” 颜师古 注:“藩车,车之有屏蔽者。”
词语解释:藩国  拼音:fān guó
古称分封及臣服之国。《史记·吴王濞列传》:“令奉其先王宗庙,为 汉 藩国。”《汉书·武帝纪》:“於是藩国始分,而子弟毕侯矣。”《三国志·魏志·杨阜传》:“时 雍丘王 植 怨於不齿,藩国至亲,法禁峻密,故 阜 又陈九族之义焉。”
词语解释:藩王  拼音:fān wáng
藩国之王。《汉书·哀帝纪赞》:“ 孝哀 自为藩王及充太子之宫,文辞博敏,幼有令闻。” 元 刘祁 《归潜志》卷一:“ 金 海陵 庶人,读书有文才,为藩王时尝书人扇云:‘大柄若在手,清风满天下。’” 清 戴名世 《〈孑遗录〉自序》:“藩王灭,天子死,而国祚随之。”
词语解释:藩岳  拼音:fān yuè
亦作“ 藩岳 ”。
(1).指诸侯或总领一方的地方长官。 晋 潘岳 《为贾谧作赠陆机》诗:“藩岳作镇,辅我京室。”《魏书·元脩义传》:“ 灵太后 詔曰:‘收葬之恩,事由上旨,藩岳何得越职干陈!’”《旧唐书·崔珙传》:“ 崔氏 咸通 乾符 间,昆仲子弟紆组拖绅,歷臺阁,践藩岳者二十餘人。”
(2).指边防重镇。 南朝 梁简文帝 《戎昭将军刘显墓铭》:“内参禁中,外相藩岳。”《北史·李崇传》:“吾受国重恩,忝守藩岳。”
词语解释:藩戚  拼音:fān qī
称天子亲戚中封为侯王或出任一方重臣的人。《南史·虞寄传》:“今将军以藩戚之重,拥东南之众,尽忠奉上,戮力勤王,岂不勋高 竇融 ,宠过 吴芮 。” 唐 苏味道 《和武三思于天中寺寻复礼上人之作》:“藩戚三雍暇,禪居二室隈。”《资治通鉴·宋文帝元嘉元年》:“臣伏思大 宋 开基造次,根条未繁,宜广树藩戚,敦睦以道。”
词语解释:藩落  拼音:fān luò
(1).篱落,篱笆。《周礼·夏官·掌固》“用其材器” 汉 郑玄 注:“民之材器,其所用堑筑及为藩落。”
(2).比喻边防。《宋书·何承天传论》:“ 周 汉 二策,在 宋 顿亡,遂使胡马横行,曾无藩落之固,使士民跼苍天,蹐厚地,繫虏俘囚,而无所控告。”
(3).犹藩邦。藩,通“ 番 ”。《旧唐书·裴行俭传》:“ 仪凤 四年,十姓可汗 阿史那匐延都支 及 李遮匐 扇动藩落,侵逼 安西 ,连和 吐蕃 ,议者欲发兵讨之。”参见“ 藩邦 ”。
词语解释:藩邦  拼音:fān bāng
(1).即藩国。《十月》1981年第4期:“她的脸上就会浮起皇后接受藩邦进贡时的那种微笑。”参见“ 藩国 ”。
(2).旧称外族或外国。藩,通“ 番 ”。 清 谭嗣同 《仁学》二十:“ 缅甸 、 高丽 、 琉球 之藩邦,其败亡之由,咸此而已矣。”
词语解释:藩国  拼音:fān guó
古称分封及臣服之国。《史记·吴王濞列传》:“令奉其先王宗庙,为 汉 藩国。”《汉书·武帝纪》:“於是藩国始分,而子弟毕侯矣。”《三国志·魏志·杨阜传》:“时 雍丘王 植 怨於不齿,藩国至亲,法禁峻密,故 阜 又陈九族之义焉。”
词语解释:藩卫  拼音:fān wèi
(1).屏障。《后汉书·傅燮传》:“今 凉州 天下要衡,国家藩卫。” 明 李贽 《四勿说》:“无藩卫可守,无界量可限。” 清 曾国藩 《金陵湘军陆师昭忠祠记》:“ 金柱关 者…… 芜湖 之藩卫也。”
(2).捍卫。《三国志·魏志·武帝纪》:“所以藩卫王室,左右厥世也。”《资治通鉴·晋安帝隆安二年》:“今方镇强盛,宰相权轻,宜密树腹心於外以自藩卫。”
(3).指诸侯。《后汉书·章帝纪》“东后蕃卫,伯父伯兄” 唐 李贤 注:“诸侯为天子藩屏,故曰藩卫。”《明史·肃王瑛传》:“非所以崇本支,厚藩卫也。” 清 恽敬 《西楚都彭城论》:“使三王者……终身为 西楚 藩卫,则朝贡徵发,何求而不可。”
词语解释:藩饰  拼音:fān shì
装饰;文饰。《荀子·荣辱》:“今以夫先王之道,仁义之统,以相群居,以相持养,以相藩饰,以相安固耶?” 宋 王安石 《虞部郎中赠卫尉卿李公神道碑》:“近世士多外自藩饰为声名,而内实罕能治其家。” 清 刘大櫆 《封大夫方君传》:“论曰:‘世之儒者,以诵説《诗》《书》自藩饰。’”
词语解释:藩柴  拼音:fān chái
篱笆。
词语解释:藩捍  拼音:fān hàn
亦作“ 藩扞 ”。
(1).守御,保卫。 汉 贾谊 《新书·益壤》:“陛下所恃以为藩捍者,以 代 淮阳 耳。”《新五代史·杂传四·王师范》:“诸镇有兵,所以藩扞天子,今天子危辱,而诸镇反以兵自卫。”
(2).指卫国之臣。《晋书·殷仲堪传》:“帝以 会稽王 非社稷之臣,擢所亲幸以为藩捍。”
词语解释:藩篆  拼音:fān zhuàn
藩司的官印。亦借指藩司。 清 陈康祺 《燕下乡脞录》卷一:“ 杨袭侯 在 滇 ,两署藩篆。”《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三回:“老兄交卸藩篆下来,极应该就回本任。”参见“ 藩司 ”。
词语解释:藩司  拼音:fān sī
(1).官名。 南北朝 时州刺史的别称。 南朝 梁 沉约 《齐故安陆昭王碑文》:“并求入奉灵櫬,藩司抑而不许。”
(2).官名。 明 清 时布政使的别称。主管一省民政与财务的官员。《儒林外史》第十九回:“访得 潘自业 本市井奸棍,借藩司衙门隐佔身体……毒害良民,无所不为。”
词语解释:藩罗  拼音:fān luó
犹藩篱。《周礼·地官·委人》“与其野囿财用” 汉 郑玄 注:“野囿之财用者,苑囿藩罗之材。” 孙诒让 正义:“藩罗即藩欏,藩离,亦即藩落。”参见“ 藩篱 ”。
词语解释:藩篱  拼音:fān lí
(1).指用竹木编成的篱笆或栅栏。《国语·吴语》:“孤用亲听命於藩篱之外。” 韦昭 注:“藩篱,壁落。” 汉 贾谊 《过秦论下》:“ 楚 师深入,战於 鸿门 ,曾无藩篱之难。” 清 唐孙华 《治圃》诗之一:“折柳作藩篱,狂夫倘知避。” 许杰 《大白纸》:“她正如一只夺破藩篱的飞鸟。”
(2).边界;屏障。 汉 贾谊 《过秦论上》:“乃使 蒙恬 北筑 长城 而守藩篱。” 宋 张端义 《贵耳集》卷下:“ 江 南是两 浙 之藩篱。” 清 昭槤 《啸亭杂录·缅甸归诚本末》:“ 木邦 在 耿马 外,为 耿马 、 孟定 、 镇康 、 孟连 之藩篱。”
(3).比喻事物的界限;障碍。 清 陈天华 《中国革命史论·绪论》:“唯一二梟雄,冲决藩篱,悍然不顾。” 丁玲 《东村事件》:“人全失去了理性,在突破了藩篱之后,大家争着来动手了。”
(4).比喻界域,境界。 宋 苏轼 《和寄天选长官》:“藩篱吾未窥,敢议穷閫奥。” 清 戴名世 《赠刘言洁序》:“讲章之徒,曾不能窥 汉 唐 之藩篱而欲以破 有宋 之堂奥,何其惑也。”
(5).用以指某一范畴。 梁启超 《生计学学说沿革小史》二:“ 查尔特 一商人也,尝著《贸易新论》《论贸易与债息之关係》两书,其於贸易差率説,虽未能尽脱藩篱,然论穀物等之贸易自由,颇有卓见。”
词语解释:藩篱草  拼音:fān lí cǎo
木槿的别称。见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木三·木槿》
词语解释:藩属  拼音:fān shǔ
旧指属国或属地。 郑观应 《盛世危言·通使》:“邦交益固,声威既壮,藩属不敢有外向之心。”
词语解释:藩库  拼音:fān kù
即省库。 清 代布政司所属储钱谷的仓库。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异一·古铜器》:“ 临淄 人得铜器数百枚……白诸官,悉取入藩库。”《红楼梦》第九九回:“藩库俸银尚早,该打发京里取去。” 康有为 《上清帝第二书》:“令天下银号报明资本,皆存现银于户部及各省藩库。”
词语解释:藩杝  拼音:fān yí
犹藩篱。比喻约束。 清 龚自珍 《跋〈破戒草〉》:“余自庚辰之秋,戒为诗……辛巳夏,决藩杝为之,至丁亥十月,又得诗二百九十篇。”
词语解释:藩盾  拼音:fān dùn
用大盾临时构筑的屏藩。帝王出行时,用来护卫住所。《周礼·夏官·司戈盾》:“及舍,设藩盾,行则敛之。” 郑玄 注:“藩盾,盾可以藩衞者。”
词语解释:藩援  拼音:fān yuán
谓屏卫之助。《韩诗外传》卷三:“恭我以礼,防我以义,藩援我,使我不为非者,吾以为次。”《文选·陆机〈辨亡论下〉》:“夫 蜀 ,盖藩援之与国,而非 吴 人之存亡也。” 刘良 注:“援,助也。与,党也。言 蜀 虽为藩篱之助,为 吴 国之朋党,然 吴 之存亡不由 蜀 也。”
词语解释:藩镇割据  拼音:fān zhèn gē jù
唐代安史之乱后出现的中央集权削弱、藩镇强大、互相争战的局面。当时节度使独揽一方军政财权,其职位由子弟或部将承袭,不受中央政令管辖。至9世纪初,全国藩镇达四十余个,他们互相攻伐,或联合对抗中央。唐代中央政府屡图削弱藩镇,收效甚微。此局面延续近两个世纪,至北宋初结束。
词语解释:藩臬  拼音:fān niè
藩司和臬司。 明 清 两代的布政使和按察使的并称。 明 何景明 《省中公宴》诗:“劝酬尽是文武士,列坐俱为藩臬臣。”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二:“ 正统 壬戌, 楚 之藩臬,檄 长沙 衡州 共建,其高弗及旧五尺。” 严复 《原强》:“如是而转相察,藩臬察郡守,郡守察州县。”
词语解释:藩邦  拼音:fān bāng
(1).即藩国。《十月》1981年第4期:“她的脸上就会浮起皇后接受藩邦进贡时的那种微笑。”参见“ 藩国 ”。
(2).旧称外族或外国。藩,通“ 番 ”。 清 谭嗣同 《仁学》二十:“ 缅甸 、 高丽 、 琉球 之藩邦,其败亡之由,咸此而已矣。”
词语解释:藩国  拼音:fān guó
古称分封及臣服之国。《史记·吴王濞列传》:“令奉其先王宗庙,为 汉 藩国。”《汉书·武帝纪》:“於是藩国始分,而子弟毕侯矣。”《三国志·魏志·杨阜传》:“时 雍丘王 植 怨於不齿,藩国至亲,法禁峻密,故 阜 又陈九族之义焉。”
词语解释:藩部  拼音:fān bù
清 代指内外 蒙古 、 新疆 、 青海 、 西藏 等地。 清 昭槤 《啸亭续录·超勇亲王》:“ 喀尔喀 乃藩部,若人有园囿然,何足道也。”《清史稿·藩部传序》:“自 松花 、 黑龙 诸江,迤邐而西,絶大漠,亘 金山 ,疆 丁零 、 鲜卑 之域,南尽 崑崙 、 析支 、 渠搜 , 三危 既宅,至於 黑水 ,皆为藩部。”
词语解释:藩表  拼音:fān biǎo
(1).谓保卫国家的重臣。《三国志·吴志·孙霸传》:“臣闻古之有天下者,皆先显别适庶,封建子弟,所以尊重祖宗,为国藩表也。”
(2).边疆要地。《三国志·魏志·公孙渊传》“ 渊 遣使南通 孙权 ,往来赂遗”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吴 韦昭 《吴书》:“自先人以来,歷事 汉 魏 ,阶缘际会,为国效节,继世享任,得守藩表,犹知符命未有攸归。”
词语解释:藩衍  拼音:fān yǎn
繁育滋生。 清 金农 《白丈庆馀见招以豆糜为食走笔记之》诗:“二七为族极藩衍,荚肥偏向砠田生。”《清史稿·食货志一》:“大抵 清 於八旗皆以国力豢养之,及后孳生藩衍,虽岁糜数百万金,犹苦不给。”
词语解释:藩翼  拼音:fān yì
(1).藩国。《汉书·诸侯王表序》:“内亡骨肉本根之辅,外亡尺土藩翼之卫。”
(2).捍卫。《晋书·文帝纪》:“所以藩翼王畿,垂祚百世也。”
词语解释:藩台  拼音:fān tái
明 清 时布政使的俗称。 清 蒋士铨 《第三碑·上冢》:“新藩臺 季公 传见,则索趋赴左右。”《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回:“只要在藩臺衙门里一问就知道的。”
词语解释:藩决  拼音:fān jué
《易·大壮》:“羝羊触藩,羸其角……藩决不羸,壮于大舆之輹。”藩,藩篱;羸,缠绕;壮,借为“戕”,损伤;輹,车箱下面钩住车轴的部件。意谓羊以角触篱,人宜以绳系其角。如羝角已破藩篱,不亟系羊角,势必入内危及车輹。后人以“藩决”喻边防告警。 清 魏源 《江南吟》:“彼昏自痼何足言,藩决膏殫付谁守?” 清 魏源 《淮北票盐志叙》:“或又谓湖私改贩,难革鴞音,北盐灌邻,保无藩决。”
词语解释:藩司  拼音:fān sī
(1).官名。 南北朝 时州刺史的别称。 南朝 梁 沉约 《齐故安陆昭王碑文》:“并求入奉灵櫬,藩司抑而不许。”
(2).官名。 明 清 时布政使的别称。主管一省民政与财务的官员。《儒林外史》第十九回:“访得 潘自业 本市井奸棍,借藩司衙门隐佔身体……毒害良民,无所不为。”
词语解释:藩储  拼音:fān chǔ
指太子之位。储,储君。《旧唐书·高宗纪论》:“ 大帝 往在藩储,见称长者;暨升旒扆,顿异明哉。”
词语解释:藩伯  拼音:fān bó
(1).古代诸侯中的领袖。《晋书·郗恢传》:“ 孝武帝 深器之,以为有藩伯之望。” 南朝 梁 江淹 《为萧骠骑让豫司二州表》:“臣闻国歷惟燿,则藩伯缉其才。”
(2). 明 清 时指布政使。 明 沉德符 《野获编补遗·土司·土教官》:“邢部都给事中 杨宏 升 陕西 左布政使。 宏 , 西安 人,疏辞不允。则土人任本处藩伯。”
词语解释:藩架
篱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