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末字词组
玉蕈虾蕈麦蕈黄耳蕈鹅膏蕈竹蕈  
香蕈麦丹蕈莞蕈黄姑蕈松蕈稠膏蕈  
蘑菰蕈雷惊蕈黄攒蕈黄蕈毒蕈   

词语解释:玉蕈  拼音:yù xùn
一种野生菌,可食用。灰白色,高约三寸许。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菜三·香蕈》:“玉蕈,初寒时生,洁晳可爱,作羹微韧。俗名寒蒲蕈。”
词语解释:香蕈  拼音:xiāng xùn
即香菇。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菜五·香蕈》﹝集解﹞引 汪颖 曰:“香蕈生深山烂枫木上,小于菌而薄,黄黑色,味甚香美,最为佳品。”参见“ 香菇 ”。
词语解释:香菇  拼音:xiāng gū
一种鲜美的食用菌。寄生于栗、槲等树干上。菌盖表面呈黑褐色,有裂纹,菌柄呈白色。有冬菇、春菇等多种。也称香蕈。
词语解释:蘑菰蕈  拼音:mó gū xùn
见“ 蘑菇 ”。
词语解释:蘑菇  拼音:mó gū
(1).亦称“ 蘑菰 ”、“ 蘑菰蕈 ”。食用菌类的通称。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菜三·蘑菰蕈》:“蘑菰出 山 东、 淮 北诸处。埋桑、楮诸木於土中,浇以米泔,待菰生採之。长二三寸,本小末大,白色柔软。” 浩然 《艳阳天》第一一二章:“树林子里边有蘑菇,咱们采蘑菇好吧?”
(2).纠缠。 老舍 《四世同堂》五四:“蘑菇了好久,见大嫂坚硬得像块石头,老二叹了口气,回到屋中去收拾打扮。” 浩然 《艳阳天》第九五章:“为了动员这个胖女人参加劳动,整整蘑菇了好半天。”
(3).行动迟缓,拖延时间。 梁斌 《红旗谱》四三:“一直蘑菇到五点二十八分,才从小铺里走出来。” 杜鹏程 《保卫延安》第五章:“不要蘑菇,赶快走!”
词语解释:虾蕈  拼音:xiā xùn
虾蕈羹。 宋 代一种茶食点心。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饮食果子》:“所谓茶饭者,乃百味羹、头羹、新法鵪子羹、三脆羹、二色腰子、虾蕈、鸡蕈浑砲等羹。”
词语解释:麦丹蕈  拼音:mài dān xùn
见“ 麦蕈 ”。
词语解释:麦蕈  拼音:mài xùn
亦称“ 麦丹蕈 ”。 菌类植物。也叫松露。《说郛》卷七十引 宋 陈仁玉 《菌谱》:“麦蕈,多生溪边沙壤鬆土中,俗名麦丹蕈。”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菜五·香蕈》:“四曰麦蕈,生溪边沙壤中。味殊美,絶类蘑菰。”
词语解释:雷惊蕈  拼音:léi jīng xùn
菌名。 明 王鏊 《姑苏志·土产·菜之属》:“蕈,即囷(菌)。多生 西山 松林下。二月生者名雷惊蕈,其色赤者名猪血蕈。味皆鲜美。” 清 吴林 《吴蕈谱·雷惊菌》:“雷惊蕈,一名戴沙,一名石蕈。二月间应惊蛰节候而产,故曰雷惊。”
词语解释:麦蕈  拼音:mài xùn
亦称“ 麦丹蕈 ”。 菌类植物。也叫松露。《说郛》卷七十引 宋 陈仁玉 《菌谱》:“麦蕈,多生溪边沙壤鬆土中,俗名麦丹蕈。”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菜五·香蕈》:“四曰麦蕈,生溪边沙壤中。味殊美,絶类蘑菰。”
词语解释:莞蕈
草制之席及竹制之席
词语解释:黄攒蕈  拼音:huáng zǎn xùn
见“ 黄蕈 ”。
词语解释:黄蕈  拼音:huáng xùn
亦称“ 黄攒蕈 ”。 蕈之一种。
词语解释:黄耳蕈  拼音:huáng ěr xùn
即黄耳菌。 宋 陆游 《野馈》诗:“黄耳蕈生斋鉢富,白头韭出客盘新。”参见“ 黄耳菌 ”。
词语解释:黄耳菌  拼音:huáng ěr jūn
黄色的菌子。菌蕈形似人之耳朵,故称黄耳菌。 宋 苏轼 《与参寥师行园中得黄耳蕈》诗:“老楮忽生黄耳菌,故人兼致白芽薑。” 王文诰 辑注:“《传法正宗记》: 迦毘罗国 ,有长者 梵摩净德 园,树中生耳如菌,味甚美。”
词语解释:黄姑蕈  拼音:huáng gū xùn
一种可食的菌类植物。 宋 徐铉 《稽神录·豫章人》:“ 豫章 人好食蕈,有黄姑蕈者,尤为美味。”
词语解释:黄蕈  拼音:huáng xùn
亦称“ 黄攒蕈 ”。 蕈之一种。
词语解释:鹅膏蕈  拼音:é gāo xùn
一种香菌。《说郛》卷七十引 宋 陈仁玉 《菌谱·鹅膏蕈》:“生高山,状类鹅子,久乃撒开,味殊甘滑,不谢稠膏。”参阅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菜三·香蕈》
词语解释:松蕈  拼音:sōng xùn
松菌。又称松茸。菌盖呈伞形,底部呈管状。生长在松树林里,有异香,供食用及药用。 宋 陈仁玉 《菌谱·松蕈》:“﹝松蕈﹞生松阴……人有病,溲浊不禁者,偶掇松下菌,病良已。此其效也。”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菜三·香蕈》:“松蕈:治溲浊不禁,食之有效。”
词语解释:毒蕈  拼音:dú xùn
食用后会中毒的、含有毒素的蕈
词语解释:竹蕈  拼音:zhú xùn
即竹肉。 宋 陈仁玉 《菌谱·竹蕈》:“竹蕈,生竹根,味极甘,当与笋通谱,而菌为北 阮 矣。”参见“ 竹肉 ”。
词语解释:竹肉  拼音:zhú ròu
(1).亦称“ 竹菰 ”。生在朽竹根节上的菌类。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草篇》:“ 江 淮 有竹肉,生竹节上,如弹丸,味如白鸡。”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菜五·竹蓐》:“﹝ 藏器 曰﹞:‘竹肉生苦竹枝上,如鸡子,似肉臠,有大毒。’……此即竹菰也。生朽竹根节上。状如木耳,红色。”
(2).《晋书·孟嘉传》:“ 桓温 问:‘听妓,丝不如竹,竹不如肉,何谓也?’ 嘉 答曰:‘渐近使之然。’”丝,弦乐;竹,管乐;肉,歌喉。后以“竹肉”泛指器乐与歌唱。 清 王晫 《今世说·品藻》:“﹝ 林铁崖 ﹞每当讌会,竹肉閒作,或值徜徉山水之际,时而意得忘言。”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一七六:“俎膾飞沉竹肉喧,侍郎十日敞清樽。”
词语解释:稠膏蕈  拼音:chóu gāo xùn
一种寄生在稠木上的伞状菌类,可食。 宋 陈仁玉 《菌谱·稠膏蕈》:“稠膏蕈:邑西北 孟溪山 窅邃莫测,秋中山气重,霏雨零露,浸酿山膏木腴,蓓为菌花,戢戢多生山絶顶高树杪……春时亦间生,不能多。稠膏得名土人,谓稠木膏液所生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