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十三元平声 [详注1][fán][yuān][详注2][详注3][jiān][yán yuán][音暄。柔貌。《庄子·徐无鬼》有暖姝者。][yuán wán][xuān][xuān][连抃,宛转貌][详注4]

[lún lùn,动词][lūn][tún,囤积][zhūn tūn][tún chūn][详注5][mén][wēn][hún][同奔][zūn][gǔn yùn][详注6]泿[tún][详注7][详注8][详注9]


注1:反 音幡。《广韵》断狱平反。《韵会》录囚平反之,谓举活罪人也。《增韵》理正幽枉也。《前汉·食货志》杜周治之,狱少反者。《注》反,音幡。又通作翻。《前汉·张安世传》反水浆。
注2:怨 音鸳。雠也,恚也。《礼·儒行》外举不避怨。《前汉·黥布传》恐仇怨妄诬之。《史记·始皇纪》母家有仇怨,并坑之。皆平声读。或作惌。
注3:拚 與翻同。【博雅】飛也。【詩·周頌】肇允彼桃蟲,拚飛維鳥。
注4:阮 音元。《说文》代郡五阮关也。《前汉·地理志》作五原。《正韵》阮,古原字。又《广韵》五阮郡。《前汉·地理志》作五原郡。《注》秦九原郡,武帝元朔二年更名。
注5:汶 音門。汶濛,玷辱也。《楚辭·漁父》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注6:蕴 音氲。蕴沦,波也。《尔雅·释水》小波为沦。《注》言蕴沦。
注7:溷 音魂。郁热也。《宋玉·风赋》憞溷郁邑。《注》憞溷。烦浊貌。一曰热郁貌。
注8:纯 音屯。《诗·召南》白茅纯束。《传》纯束,犹包之也。《笺》纯读曰屯。《战国策》锦绣千纯。《注》纯音屯,束也。又县名。《左传·襄十八年》执孙蒯于纯留。《注》纯留,县名。《释文》纯,《地理志》作屯。
注9:鷷 《集韵》徂昆切,音存。与蹲通。《周礼·天官·染人郑注》夏狄六曰蹲。音存。本鷷字。
首字词组
蕃宣蕃马蕃客蕃阜蕃坊蕃孰蕃踰蕃茏
蕃滋蕃人蕃王蕃朝蕃娈蕃屏蕃援蕃杆
蕃衍蕃鲜蕃熟蕃捍蕃多蕃服蕃弱 
蕃昌蕃落蕃臣蕃植蕃孕蕃荷蕃条 
蕃祉蕃育蕃夷蕃岳蕃变蕃表蕃篱 
蕃息蕃戎蕃浑蕃盛蕃匠蕃薯蕃芜 
蕃厘蕃兵蕃舶蕃渥蕃华蕃长蕃畿 
蕃殖蕃茂蕃辅蕃国蕃卫蕃蔽蕃炽 
蕃庶蕃庑蕃酋蕃乐蕃学蕃踏蕃发 

词语解释:蕃宣  拼音:fān xuān
即藩垣。蕃,通“ 藩 ”。宣,通“ 垣 ”。本指藩篱与垣墙。引申为藩屏护卫。语本《诗·大雅·崧高》:“四国于蕃,四方于宣。” 宋 曾巩 《襄州与交代孙颀启》:“方图间燕之宜,自请蕃宣之便。” 宋 陆游 《上陈安抚启》:“久以臺省之英,出试蕃宣之绩。” 明 宋濂 《浙东行省右丞李公武功记》:“于时右丞 李公 ,实以上之懿亲,总受蕃宣之寄,而兼命参知政事。”
词语解释:蕃滋  拼音:fān zī
繁殖增益。《国语·越语下》:“五穀睦熟,民乃蕃滋。”《新五代史·杂传八·康福》:“乃令 福 牧马于 相州 ,为小马坊使,逾年马大蕃滋。”《清史稿·兵志十二》:“水草蕃滋,马恃以生息。”
词语解释:蕃衍  拼音:fán yǎn
(1).繁盛众多。《诗·唐风·椒聊》:“椒聊之实,蕃衍盈升。”《北史·于谨传》:“子孙蕃衍,皆至显达。”《二刻拍案惊奇》卷二七:“今其(指 陈友谅 )子孙居住 瑞昌 、 兴国 之间,号为 柯陈 ,颇称蕃衍。” 清 戴名世 《祭钱云瞻文》:“方伯子姪极为蕃衍,而余辈外弟兄落落不过数人。” 胜因 《实业救国之悬谈》:“吾国百产蕃衍,物力丰犀。”
(2).滋生繁殖。 晋 孙楚 《雪赋》:“ 尧 九载以山栖兮, 汤 请祷於桑林,罔二圣以济世兮,孰蕃衍以迄今?” 唐 司空图 《蒲帅燕国太夫人石氏墓志》:“太师院三子,皆葆和自晦,乐善相成……蕃衍益盛,古今罕儔。” 清 魏源 《默觚上·学篇十三》:“一粒之仁,可蕃衍化育成千百万亿之仁於无穷。” 秦牧 《花城·花市徜徉录》:“听说牡丹原本是 太行山 区的一种野花,给当地到 山东 落籍的农民带到外面培育起来,这才创造蕃衍出许许多多珍奇的品种。”
词语解释:蕃昌  拼音:fán chāng
蕃衍昌盛。《左传·闵公元年》:“《屯》固、《比》入,吉孰大焉?其必蕃昌。” 汉 王符 《潜夫论·忠贵》:“窃亢龙之极贵者,未尝不破亡也;成天地之大功者,未尝不蕃昌也。” 唐 韩愈 《毛颖传》:“独 中山 之族,不知其本所出,子孙最为蕃昌。” 明 刘基 《郁离子·螇螰》:“民物蕃昌,蛮夷嚮风。” 郭沫若 《十批判书·稷下黄老学派的批判》:“然而这一学派,一经 齐 国 稷下 制度的培植,它便立地蕃昌了起来。”
词语解释:蕃祉  拼音:fān zhǐ
多福。《左传·昭公二十年》:“其所以蕃祉老寿者,为信君使也。” 汉 班固 《典引》:“答三灵之蕃祉,展 放唐 之明文。”《宋史·乐志八》:“以祓以除,锡我蕃祉。” 清 薛福成 《庸盦笔记·轶闻·鬼神默护吉壤》:“世俗篤信地理家言,谓葬亲得吉壤,则子孙富贵蕃祉。”
词语解释:蕃息  拼音:fān xī
滋生;繁衍。《庄子·天下》:“以衣食为主,以蕃息畜藏。”《淮南子·天文训》:“万物蕃息,五穀兆长。” 唐 元稹 《估客乐》诗:“子本频蕃息,货贩日兼并。” 清 俞显 《灰七姑辞》:“不愿生儿近侯王,但愿蕃息滋羊牛。”
词语解释:蕃厘  拼音:fān lí
洪福。《汉书·礼乐志》:“惟泰元尊,媪神蕃釐。” 颜师古 注:“蕃,多也;釐,福也。” 宋 吴自牧 《梦粱录·驾宿明堂斋殿行禋祀礼》:“在天列圣皆欣顾,宜有蕃釐锡圣君。” 元 揭傒斯 《送唐尊师祠武当》诗:“蕃釐更为吾皇祝,下国时丰雨露饶。”
词语解释:蕃殖  拼音:fān zhí
繁殖。《国语·周语下》:“夫有和平之声,则有蕃殖之财。”《淮南子·俶真训》:“仁义不布,而万物蕃殖。” 明 张居正 《荆州府题名记》:“ 荆州 为 楚中 巨郡,户口蕃殖。” 郭沫若 《橄榄·三诗人之死》:“兔的蕃殖力很大,生后六个月便要生儿。”
词语解释:蕃庶  拼音:fán shù
(1).繁盛;众多。《易·晋》:“ 康侯 用锡马蕃庶,昼日三接。” 宋 周密 《齐东野语·嘉定宝玺》:“侥倖恩赏之蕃庶,冀望非常之盛典。” 明 方孝孺 《与赵伯钦书》:“游乎雄都巨邑者,见宫室之壮丽,车马之蕃庶,人民物产之瑰异变怪。” 清 龚自珍 《〈阮尚书年谱〉第一序》:“承平日久,海宇蕃庶。”
(2).滋生;繁衍。《国语·周语上》:“夫民之大事在农,上帝之粢盛於是乎出,民之蕃庶於是乎生。” 宋 程大昌 《演繁露·秉心塞渊马三千》:“畜牧至末事,亦遂赖此心以之孳息,故马亦蕃庶也。” 郭沫若 《沸羹集·分与合》:“但在生息--蕃庶了之后,吃饭又成了严重的问题。”
词语解释:蕃马
白马
词语解释:蕃人  拼音:fān rén
我国古代对外族或异国人的泛称。蕃,通“ 番 ”。 唐 王建 《凉州行》:“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 唐 姚合 《穷边词》之二:“箭利弓调四镇兵,蕃人不敢近东行。” 明 茅大方 《送李曹公出镇西域》诗:“紫驼白马蕃人贡,赤黍黄羊 汉 卒屯。”
词语解释:蕃鲜  拼音:fān xiān
茂盛而鲜明。《易·说卦》:“震为雷,为龙,为玄黄……其於稼也,为反生,其究为健,为蕃鲜。” 孔颖达 疏:“鲜,明也。取其春时草木蕃育而鲜明。” 宋 司马光 《春帖子词·皇帝阁》之一:“九垓同燠沐,万物向蕃鲜。”
词语解释:蕃落  拼音:fān luò
(1).外族部落。蕃,通“ 番 ”。 唐 刘知几 《史通·浮词》:“述 道武 结婚蕃落,则曰:‘招携荒服,追慕 汉高 。’” 唐 刘言史 《赋蕃子牧马》诗:“蕃落多晴尘扰扰,天军猎到鸊鵜泉。” 清 侯方域 《定鼎说》:“ 建康 乾符坤络,世暌戎狄……非天堑之险艰于渡也,以性岐蕃落,渡之无适於用耳。”
(2).指外族人。 宋 苏辙 《乞裁损待高丽事件札子》:“一西人到闕,随行蕃落,将不允出驛。”
词语解释:蕃育  拼音:fān yù
犹蕃育。繁殖。《管子·山权数》:“民之能树瓜瓠、荤菜、百果使蕃袬者,置之黄金一斤,直食八石。”
词语解释:蕃戎  拼音:fān róng
我国古代对西北边境各族的统称。蕃,通“ 番 ”。 唐 李翱 《厚边兵疏》:“方今中原无事,其虑者蕃戎与北虏也。” 唐 汪遵 《长城》诗:“ 秦 筑 长城 比铁牢,蕃戎不敢过 临洮 。” 明 王融 《〈李文公集〉序》:“厚边兵以息蕃戎侵掠之患。”
词语解释:蕃兵  拼音:fān bīng
宋 代在边境地区招募少数民族组成的边境守军。蕃,通“ 番 ”。《宋史·兵志五》:“蕃兵者,具籍塞下内属诸部落,团结以为藩篱之兵也。”
词语解释:蕃茂  拼音:fān mào
(1).繁盛。《素问·五常政大论》:“升明之纪,正阳而治,德施周普,五化均衡……其化蕃茂。” 王冰 注:“长气盛,故物大。” 清 钱泳 《履园丛话·园林·从溪园》:“ 从溪园 在 法华镇 …… 法华 故多牡丹,为 东吴 之冠,而园中所植尤蕃茂。” 郭沫若 《苏联游记·七月十七日》:“入市后被导入一座花园,花木蕃茂。”
(2).使繁茂。《汉书·王莽传中》:“平治水土,掌名山川,众殖鸟兽,蕃茂草木。” 宋 苏轼 《地黄》诗:“移栽附沃壤,蕃茂争新春。”
词语解释:蕃庑  拼音:fān wǔ
茂盛。《书·洪范》:“曰时五者(雨、暘、燠、寒、风)来备,各以其叙,庶草蕃廡。” 汉 张衡 《东京赋》:“草木蕃廡,鸟兽阜滋。” 宋 司马光 《秋怀呈范景仁》诗之一:“草木正蕃廡,孰知天地秋。” 清 赵翼 《即目》诗:“百草皆蕃廡,缘知暑已深。”
词语解释:蕃客  拼音:fān kè
古代对外国商旅的泛称。蕃,通“ 番 ”。《隋书·礼仪志四》:“ 梁 元会之礼……羣臣及诸蕃客并集,各从其班而拜。”《新唐书·百官志一》:“凡蕃客至,鸿臚讯其国山川、风土,为图奏之,副上於职方。” 明 高启 《送秦主客迁侍仪使》诗:“蕃客来曾识,衣冠上国风。”
词语解释:蕃王  拼音:fān wáng
(1).封建王朝分封的侯王。蕃,通“ 藩 ”。《后汉书·郑众传》:“太子储君,无外交之义, 汉 有旧防,蕃王不宜私通宾客。” 晋 潘尼 《释奠颂》序:“天子乃命内外羣司,百辟卿士,蕃王三事,至于学徒国子,咸来观礼。”《南史·范晔传》:“臣歷观前史二 汉 故事,诸蕃王政以妖诅幸灾,便正大逆之罚。”
(2).古代对外族或异国首领的泛称。蕃,通“ 番 ”。 唐 岑参 《与独孤渐道别》诗:“花门将军善胡歌, 叶河 蕃王能汉语。” 唐 岑参 《胡歌》:“黑姓蕃王貂鼠裘,葡萄宫锦醉缠头。”
词语解释:蕃熟  拼音:fān shú
亦作“ 蕃孰 ”。 丰稔。谓庄稼成熟而得丰收。《管子·治国》:“ 常山 之东, 河 汝 之间,蚤生而晚杀,五穀之所蕃孰也。”《史记·滑稽列传》:“五穀蕃熟,穰穰满家。”《汉书·严安传》:“五穀蕃孰,六畜遂字。” 颜师古 注:“蕃,多也;字,生也。”
词语解释:蕃臣  拼音:fān chén
藩屏之臣;大臣。蕃,通“ 藩 ”。《韩非子·孤愤》:“故主失势而臣得国,主更称蕃臣。”《史记·楚世家》:“ 楚王 至,( 秦 )则闭 武关 ,遂与西至 咸阳 ,朝 章臺 ,如蕃臣,不与亢礼。” 宋 宋敏求 《春明退朝录》卷中:“ 唐 时 黄河 不闻有决溢之患……盖 河 朔地 天宝 后久属蕃臣,而事不闻朝廷也。”
词语解释:蕃夷  拼音:fān yí
旧时中原人对外族或异国人的统称。蕃,通“ 番 ”。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四》:“每元朔朝会,禁军御杖宿於殿庭……文武缨佩,蕃夷酋长皆序列。” 明 唐顺之 《重修泾县儒学记》:“ 汉 兴,立博士,置辟雍……蕃夷武卒,莫不受经。”
词语解释:蕃浑  拼音:bō hún
吐谷浑 与 吐蕃 。泛指我国西北部的少数民族。 唐 王建 《送振武张尚书》诗:“尽收壮勇填兵数,不向 蕃 浑 夺马羣。” 唐 裴羽仙 《哭夫》诗之二:“良人平昔逐 蕃 浑 ,力战轻行出塞门。”
词语解释:蕃舶  拼音:fān bó
海外入境的船舶。蕃,通“ 番 ”。 唐 韩愈 《孔公墓志铭》:“蕃舶之至泊步,有下碇之税。” 明 宋濂 《水北山居记》:“ 永嘉 为海右名郡,南引七 闽 ,东连二 浙 ,宦车士辙之所憇止,蕃舶夷琛之所填委。” 清 黄遵宪 《游箱根》诗之四:“蕃舶从海来,蒲萄泛新渌。”
词语解释:蕃辅  拼音:fān fǔ
捍卫辅助。蕃,通“ 藩 ”。《史记·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序》:“诸侯稍微,大国不过十餘城,小侯不过数十里,上足以奉贡职,下足以供养祭祀,以蕃辅京师。” 宋 曾巩 《王制》二:“昔 周 建亲戚,盖五十三国,以蕃辅京师。” 明 张煌言 《乡荐经义·易知则有亲》:“迄乎去其猜忍,而隆以蕃辅之司,夫岂不俗革风声乎?”
词语解释:蕃酋  拼音:fān qiú
我国古代对少数民族部落首领的称谓。蕃,通“ 番 ”。《新唐书·百官志二》:“凡朝会,五品已上及有功将士、蕃酋辞还,皆赐於庭。”《宋史·李参传》:“﹝ 参 ﹞知 秦州 。蕃酋 药家族 作乱,讨平之。”
词语解释:蕃阜  拼音:fān fù
(1).增殖。《汉书·货殖传》:“然犹山不茬蘖,泽不伐夭……所以顺时宣气,蕃阜庶物,稸足功用,如此之备也。”
(2).丰盛。《宋史·乐志十二》:“百物蕃阜,四方顺成。” 明 何孟春 《馀冬绪录摘钞》卷五:“行盐之地,皆人物蕃阜之邦。” 清 曾国藩 《广东嘉应州知州刘君事状》:“大抵 岭 以南,物产蕃阜,风气殊於中土。”
词语解释:蕃朝  拼音:fān cháo
指异国之朝廷。蕃,通“ 番 ”。《文选·陆机〈答贾长渊〉诗》:“往践蕃朝,来步紫微。” 李善 注:“蕃朝, 吴 也。”《南史·颜竣传》:“ 竣 藉蕃朝之旧臣,每极陈得失。”
词语解释:蕃捍  拼音:fān gǎn
藩屏;护卫。蕃,通“ 藩 ”。《汉书·贾谊传》:“陛下所以为蕃扞及皇太子之所恃者,唯 淮阳 、 代 二国耳。” 晋 葛洪 《抱朴子·臣节》:“蕃扞壃埸,则慕 魏絳 、 李牧 之高踪;莅众抚民,则希 文翁 、 信臣 之德化。”《新五代史·杂传四·王师范》:“诸侯有兵,所以蕃扞天子。”蕃,一本作“ 藩 ”。
词语解释:蕃植  拼音:fān zhí
繁殖。《淮南子·主术训》:“甘雨时降,五穀蕃植。”
词语解释:蕃岳  拼音:fān yuè
古代对诸侯王的代称。蕃,通“ 藩 ”。《南齐书·江谧传》:“至於蕃岳入授,列代恆规;勋戚出抚,前王彝则。”《南史·张弘策张缵等传论》:“至如 太清 板荡,亲属离贰, 纘 不能叶和蕃岳,克济 温 陶 之功。”
词语解释:蕃盛  拼音:fān shèng
繁茂;兴旺。 宋 王谠 《唐语林·夙慧》:“是时 琳 与 从愿 皆有宰相望,上倚为相者数矣,竟以宗族蕃盛,附託者众,不能用之。”《醒世恒言·李道人独步云门》:“﹝ 李清 ﹞家住 青州 城里,世代开染坊为业。虽则经纪人家,宗族到也蕃盛。” 清 葆光子 《物妖志·花·菊》:“ 和州 之 含山别墅 ,四望廖廓,草木蕃盛。” 孙中山 《民权主义》第一讲:“到了没有兽类的祸害,人类才逐渐蕃盛。”
词语解释:蕃渥  拼音:fān wò
丰厚。《新唐书·襄武郡王琛传》:“与太常卿 郑元璹 持女伎聘 突厥 始毕可汗 ,约和亲, 始毕 礼之,赠遗蕃渥。”《新唐书·李光颜传》:“入朝,召对 麟德殿 ,赐与蕃渥。”
词语解释:蕃国  拼音:fān guó
(1). 周 代指夷服、镇服、蕃服。建于九州以外的国家。蕃,通“ 番 ”。《周礼·秋官·大行人》:“九州之外,谓之蕃国。” 孙诒让 正义:“《职方氏》九服,蛮服以外,有夷、镇、藩三服……是此蕃国即《职方》外三服也。”《周礼·春官·巾车》:“木路,前樊鵠缨,建大麾,以田,以封蕃国。”
(2).泛称 中国 以外的国家。《宋史·食货志下八》:“商人出海外蕃国贩易者,令并诣两 浙 市泊司请给官券,违者没入其宝货。”
(3).即诸侯国。蕃,通“ 藩 ”。《后汉书·顺帝纪》:“陛下正统,当奉宗庙,而姦臣交搆,遂令陛下龙潜蕃国。” 李贤 注:“从太子废为王,故曰龙潜蕃国。”《后汉书·宋意传》:“ 西平王 羡 等六王,皆妻子成家,官属备具,当早就蕃国,为子孙基阯。”《南史·后妃传序》:“夫人之号,不殊蕃国。”
词语解释:蕃乐  拼音:fān lè
(1).谓收藏乐器不奏。蕃,通“ 藩 ”。《周礼·地官·大司徒》:“以荒政十有二聚万民:一曰散利,二曰薄征,三曰缓刑……九曰蕃乐。” 郑玄 注:“ 杜子春 读‘蕃乐’为‘藩乐’,谓闭藏乐器而不作也。”
(2).指外族或异域传入之乐。蕃,通“ 番 ”。 清 黄遵宪 《番客篇》:“蕃乐细腰鼓,手拍声鏜鏜。”
词语解释:蕃坊  拼音:fān fāng
唐 宋 时代供外国商人聚居的场所。 广州 、 扬州 、 泉州 等港口城市均有设置。蕃,通“ 番 ”。 宋 朱彧 《萍洲可谈》卷二:“ 广州 蕃坊,海外诸国人聚居,置蕃长一人,管勾蕃坊公事,专切招邀蕃商入贡,用蕃官为之。”
词语解释:蕃娈  拼音:fān luán
昌盛美好貌。 汉 蔡邕 《汉交趾都尉胡夫人黄氏神诰》:“登寿耄耋,用永蕃孌。” 王闿运 《邓夫人锺氏墓志铭》:“夫家道之隆兴自闺闥,其有受祉,蕃孌秩秩。”
词语解释:蕃多  拼音:fān duō
犹繁多。 汉 贾谊 《新书·礼》:“取之有时,用之有节,则物蕃多。”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一:“自 咸丰 季年, 中 西重立和约……泰西诸国,均於都城列使幕,事言哤襍,部族蕃多,戢暴驯顽,颇非易易。”
词语解释:蕃孕  拼音:fān yùn
滋生;繁育。《大戴礼记·四代》:“高山多林,必有怪虎豹蕃孕焉;深渊大川,必有蛟龙焉。”
词语解释:蕃变  拼音:fān biàn
变迁;变化。蕃,通“ 番 ”。 清 赵翼 《园居》诗之三:“芸生倍蕃变,物理渺难格。” 清 恽敬 《杂说》:“况人性之深微,天道之蕃变,众人之所见,必不能同乎圣人者哉。” 严复 《译〈天演论〉自序》:“夫西学之最为切实而执其例可以御蕃变者,名、数、质、力四者之学是已。”
词语解释:蕃匠  拼音:fān jiàng
即番匠。 唐 代轮班到官府工场服役的工匠。为手工劳动者的一种徭役。蕃,通“ 番 ”。参见“ 番匠 ”。
词语解释:番匠  拼音:fān jiàng
唐 代官府手工业中轮班服役的工匠。 唐 工匠应在官府手工业服番役二十日,较 隋 役期短。又名短番匠。 唐 官府手工业主要使用的是这种无偿劳动的番匠,有偿劳动的明资匠、巧儿匠占极少数。番匠在官府工少匠多时可以钱代役。
词语解释:蕃华  拼音:fān huá
盛开之花。喻青春。 汉 班倢伃 《自悼赋》:“歷年岁而悼惧兮,閔蕃华之不滋。”《汉书·外戚传上·孝武李夫人》:“託沉阴以壙久兮,惜蕃华之未央。”
词语解释:蕃卫  拼音:fān wèi
(1).蕃,通“ 藩 ”。捍卫。《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序》:“《尚书》有 唐 虞 之侯伯,歷 三代 千有餘载,自全以蕃卫天子。” 唐 王勃 《常州刺史平原郡开国公行状》:“羽仪帝室,蕃卫王畿。”
(2).蕃,通“ 藩 ”。屏障。 晋 袁宏 《后汉纪·灵帝纪下》:“今 凉州 天下之衝要,国家之蕃卫也。” 南朝 宋 傅亮 《为宋公至洛阳谒五陵表》:“职司既备,蕃卫如旧。”
词语解释:蕃学  拼音:fān xué
(1).蕃,通“ 番 ”。 宋 朝所设供外族或异国人读书的学校。《宋史·神宗纪二》:“﹝ 熙寧 八年三月﹞戊戌,知 河州 鲜于师中 乞置蕃学,教蕃酋子弟。”
(2).蕃,通“ 番 ”。谓 宋 代 西夏国 创建的学校。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四编第四章第一节:“ 元昊 创制 西夏 文字后,又命 野利仁荣 主持建立蕃学( 党项 学)……选拔 党项 和 汉 族官僚子弟入学。”
词语解释:蕃孰  拼音:fān shú
见“ 蕃熟 ”。
词语解释:蕃熟  拼音:fān shú
亦作“ 蕃孰 ”。 丰稔。谓庄稼成熟而得丰收。《管子·治国》:“ 常山 之东, 河 汝 之间,蚤生而晚杀,五穀之所蕃孰也。”《史记·滑稽列传》:“五穀蕃熟,穰穰满家。”《汉书·严安传》:“五穀蕃孰,六畜遂字。” 颜师古 注:“蕃,多也;字,生也。”
词语解释:蕃屏  拼音:fān píng
(1).蕃,通“ 藩 ”。护卫。《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昔 周公 弔 二叔 之不咸,故封建亲戚以蕃屏 周 。”《左传·昭公九年》:“ 文 武 成 康 之建母弟,以蕃屏 周 。” 晋 左思 《魏都赋》:“本枝别干,蕃屏皇家。” 明 刘基 《春秋明经·宋皇瑗帅师取郑师于雍丘》:“ 宋 以先代之后,作宾王家,而 郑 以母弟懿亲,蕃屏王室。”
(2).蕃,通“ 藩 ”。指藩卫之臣。《南齐书·随郡王子隆传》:“ 东阿 重出,实为皇家蕃屏。”《南史·陈宗室诸王传论》:“ 永脩 等并以疎属列居蕃屏。”
词语解释:蕃服  拼音:fān fú
同“ 藩服 ”。 宋 曾巩 《交州进奉使副梁用律洛菀副使阮陪太常博士制》:“具官某,策名蕃服,纳贡王庭。”
词语解释:蕃荷  拼音:bō hé
薄荷的别名。见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四·薄荷》
词语解释:蕃表  拼音:fān biǎo
犹藩屏。蕃,通“ 藩 ”。《三国志·吴志·陆抗传》:“ 西陵 、 建平 ,国之蕃表,既处下流,受敌二境。”参见“ 藩表 ”。
词语解释:藩表  拼音:fān biǎo
(1).谓保卫国家的重臣。《三国志·吴志·孙霸传》:“臣闻古之有天下者,皆先显别适庶,封建子弟,所以尊重祖宗,为国藩表也。”
(2).边疆要地。《三国志·魏志·公孙渊传》“ 渊 遣使南通 孙权 ,往来赂遗”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吴 韦昭 《吴书》:“自先人以来,歷事 汉 魏 ,阶缘际会,为国效节,继世享任,得守藩表,犹知符命未有攸归。”
词语解释:蕃薯  拼音:fān shǔ
即甘薯。蕃,通“ 番 ”。 清 周亮工 《闽小记·蕃薯》:“ 万历 中 闽 人得之外国,瘠土砂砾之地,皆可以种。”
词语解释:蕃长  拼音:fān cháng
唐 宋 时 广州 、 扬州 等地外商入口贸易,设蕃坊以供聚居,其掌理公务者,名曰“蕃长”。蕃,通“ 番 ”。 唐 李肇 《唐国史补》卷下:“ 南海 舶外国船也,每岁至 安南 、 广州 ……至则本道奏报郡邑,为之喧闐,有蕃长为主领市舶使,籍其名物,纳舶脚,禁珍异。” 宋 朱彧 《萍洲可谈》卷二:“ 广州 蕃坊,海外诸国人聚居,置蕃长一人,管勾蕃坊公事,专切招邀蕃商入贡。”
词语解释:蕃蔽  拼音:fān bì
屏障。蕃,通“ 藩 ”。 汉 桓宽 《盐铁论·击之》:“抚从方国,以为蕃蔽。”《后汉书·南匈奴传》:“於是款 五原 塞,愿永为蕃蔽,扞御北虏。”
词语解释:蕃踏  拼音:fān tà
见“ 蕃踰 ”。
词语解释:蕃踰  拼音:fān yú
亦称“ 蕃踏 ”。 鱼名。即海鹞鱼。《太平御览》卷九三九引《魏武四时食制》:“蕃踰鱼,如鳖,大如箕,甲上边有髯,无头,口在腹下,尾长数尺,有节,有毒,螫人。”注:“一曰蕃踏鱼。”按,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鳞二·海鹞鱼》作“蕃踏”。
词语解释:蕃踰  拼音:fān yú
亦称“ 蕃踏 ”。 鱼名。即海鹞鱼。《太平御览》卷九三九引《魏武四时食制》:“蕃踰鱼,如鳖,大如箕,甲上边有髯,无头,口在腹下,尾长数尺,有节,有毒,螫人。”注:“一曰蕃踏鱼。”按,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鳞二·海鹞鱼》作“蕃踏”。
词语解释:蕃援  拼音:fān yuán
护卫辅助。蕃,通“ 藩 ”。 汉 刘向 《说苑·复恩》:“防我以礼,諫我以义,蕃援我,使我不得为非……吾以为次赏。”
词语解释:蕃弱  拼音:fān ruò
古代良弓名。《汉书·司马相如传上》:“弯蕃弱,满白羽,射游梟。” 颜师古 注引 文颖 曰:“蕃弱, 夏后氏 之良弓名。”《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作“繁弱”。
词语解释:蕃条  拼音:fān tiáo
同“ 藩条 ”。 唐 白居易 《李昌元可兼御史大夫制》:“甚识戎事,每在战阵,未尝无功;及委蕃条,亦闻有政。” 清 林则徐 《题怡悦亭中丞沧浪话别图卷》诗:“君持蕃条蒞 江 右, 陈公 惆悵携尊酒。”
词语解释:蕃篱  拼音:fán lí
篱笆。引申为屏障。蕃,通“ 藩 ”。《国语·楚语下》:“旧怨灭宗,国之疾眚也,为之关籥蕃篱,而远备闲之,犹恐其至也。” 战国 楚 宋玉 《对楚王问》:“夫蕃篱之鷃,岂能与之料天地之高哉?” 汉 贾谊 《过秦论上》:“﹝ 秦始皇 ﹞乃使 蒙恬 北筑 长城 而守蕃篱,却 匈奴 七百餘里。”《宣和遗事》后集:“﹝二帝﹞次行至一古庙,无蕃篱之类,惟有石像数身。”
词语解释:蕃芜  拼音:fān wú
滋长茂盛。《后汉书·班固传下》:“百穀溱溱,庶卉蕃芜。” 宋 曾巩 《洪范传》:“五者(雨、暘、燠、寒、风)无不至,无不时,则至於庶草莫不蕃芜。”芜,一本作“ 廡 ”。 郑观应 《盛世危言·治河》:“盖沙漠之地,半皆死水,未及耕耘,即有草木蕃芜,不足供芻牧。” 郭沫若 《井冈山巡礼·绿化歌》:“多植佳木固其宜,庶草蕃芜尤所需。”
词语解释:蕃畿  拼音:fān jī
古代指最远的地方。蕃,通“ 藩 ”。《周礼·夏官·大司马》:“乃以九畿之籍,施邦国之政职,方千里曰国畿,其外方五百里曰侯畿,又其外方五百里曰甸畿……又其外方五百里曰蕃畿。”参见“ 九畿 ”、“ 九服 ”。
词语解释:蕃炽  拼音:fān chì
茂盛;兴旺。 汉 焦赣 《易林·遯之涣》:“ 云梦 苑囿,万物蕃炽。” 宋 苏轼 《私试策问》之一:“﹝ 汉 朝﹞方 韩 、 彭 、 吕氏 之祸,惟恐同姓之不蕃炽昌大也,至其为变,则又过於异姓远矣。” 明 李东阳 《送荆庭春之云南按察副使序》:“就一事言之,则其日累月积,起於微尠而极於蕃炽。”
词语解释:蕃发
白发
词语解释:蕃茏
草木繁盛
词语解释:蕃杆
藩屏;护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