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末字词组
下蔡管蔡范蔡神蔡龟蔡张蔡綷蔡 
蓍蔡灵蔡三蔡二蔡大蔡迷伤下蔡奄蔡 
崔蔡迷下蔡萃蔡千年蔡吴蔡流蔡  

词语解释:下蔡  拼音:xià cài
古邑名。故城在今 安徽 凤台县 。《文选·宋玉〈登徒子好色赋〉》:“嫣然一笑,惑 阳城 ,迷 下蔡 。” 李善 注:“ 阳城 、 下蔡 二县名,盖 楚 之贵介公子所封,故取以喻焉。” 吕延济 注:“ 阳城 、 下蔡 楚 之二郡名,盖贵人所居,中多美人。”后因以“下蔡”指贵族萃集之地或美人众多之所。 三国 魏 阮籍 《咏怀》诗之二:“倾城迷 下蔡 ,容好结中肠。” 南朝 梁武帝 《戏作》诗:“妖闲逾 下蔡 ,神妙絶高堂。” 南朝 梁 江淹 《水上神女赋》:“遍览 下蔡 之女,具悦 淇上 之姝。”
词语解释:蓍蔡  拼音:shī cài
(1).犹蓍龟,筮卜。《楚辞·王褒〈九怀·匡机〉》:“蓍蔡兮踊跃,孔鹤兮回翔。” 王逸 注:“蓍,筮也;蔡,大龟也。” 南朝 陈 袁淑 《吊古文》:“书余言於子绅,亦何劳乎蓍蔡?” 唐 杨炯 《〈王勃集〉序》:“於是穷蓍蔡以像告,考爻彖以情言。” 章炳麟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其志坚於 印度 ,其成事也必胜於 印度 。此寧待著蔡而知乎!”
(2).比喻德高望重的人。 明 张居正 《少师存斋徐相公七十寿序》:“天下方以公为蓍蔡,何可一日无也。” 明 陆深 《溪山馀话》:“公和易,不事边幅,喜为后生辈谈论讲説,终日不倦……所谓国家之蓍蔡,若人是已。” 清 褚人穫 《坚瓠秘集·守龟》:“古人目老成人,则曰国之蓍蔡。”
词语解释:崔蔡  拼音:cuī cài
(1). 东汉 崔駰 、 蔡邕 的并称。二人皆以文章闻名。 唐 刘禹锡 《唐故尚书礼部员外郎柳君集纪》:“ 子厚 之丧, 昌黎 韩退之 誌其墓,且以书来弔曰:‘哀哉若人之不淑。吾尝评其文,雄深雅健似 司马子长 , 崔 蔡 不足多也。’” 宋 欧阳修 《答梅圣俞寺丞见寄》诗:“词章尽 崔 蔡 ,论议皆 歆 向 。”
(2). 崔瑗 和 蔡邕 的并称,二人皆以书法闻名。 唐 朱逵 《怀素上人草书歌》:“妙絶当动鬼神泣, 崔 蔡 幽魂更心死。”
词语解释:管蔡  拼音:guǎn cài
周武王 弟 管叔鲜 与 蔡叔度 的并称。 武王 崩, 成王 幼, 周公 摄政, 管 蔡 流言于国,谓“公将不利于孺子”, 周公 避居 东都 ,后 成王 迎 周公 归, 管 蔡 惧,挟 纣 子 武庚 叛, 成王 命 周公 讨伐,诛杀 武庚 与 管叔鲜 ,流放 蔡叔度 ,其乱终平。事见《书·金縢》《史记·管蔡世家》。 汉 邹阳 《狱中上梁王书》:“意合则 胡 越 为昆弟, 由余 、 子臧 是矣,不合则骨肉为讎敌, 朱 象 、 管 蔡 是矣。” 唐 李白 《箜篌谣》:“ 周公 称大圣, 管 蔡 寧相容!” 元 耶律楚材 《和张敏之诗七十韵》之一:“流言无 管 蔡 ,奇计有 平 良 。” 明 徐复祚 《投梭记·恣劫》:“臣等愿以百口保之,愿陛下不以 管 蔡 而疑 周公 。”
词语解释:灵蔡  拼音:líng cài
卜卦用的大龟。蔡,本大龟所出地名,后指大龟。《文选·张协〈七命〉》:“皆象刻於百工,兆发乎灵蔡。” 吕延济 注:“灵,灵龟也。蔡,谓龟出 蔡 地。” 北周 庾信 《奉和初秋》:“祥鸞栖竹实,灵蔡上芙蓉。” 倪璠 注:“灵蔡,龟也。《论语》:‘ 臧文仲 居蔡。’ 郑 曰:‘蔡谓国君之守龟也。’《汉书·食货志》云:‘元龟曰蔡。’” 隋 薛道衡 《老氏碑》:“千年灵蔡,著天性以効徵;三足神乌,感阳精而表质。”参阅《淮南子·说山训》 高诱 注。
词语解释:迷下蔡  拼音:mí xià cài
战国 楚 宋玉 《登徒子好色赋》:“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嫣然一笑,惑 阳城 ,迷 下蔡 。”后因以“迷下蔡”形容女子艳丽迷人。《文选·阮籍〈咏怀诗〉之二》:“倾城迷 下蔡 ,容好结中肠。” 张铣 注:“言美皃倾人之城,迷惑 下蔡 之邑。” 唐 温庭筠 《春暮宴罢寄宋寿先辈》诗:“ 苏小 风姿迷 下蔡 , 马卿 才调似 临邛 。”亦作“ 迷伤下蔡 ”。 唐 张鷟 《游仙窟》:“虫蛆面子,妬杀 阳城 ;蚕食容仪,迷伤 下蔡 。”
词语解释:范蔡  拼音:fàn cài
战国 时代 魏 人 范雎 、 燕 人 蔡泽 的并称。两人相继入 秦 ,位至卿相。 汉 扬雄 《解嘲》:“有建 娄敬 之策於 成周 之世,则乖矣。有谈 范 蔡 之説於 金 、 张 、 许 、 史 之间,则狂矣。” 宋 曾巩 《杂诗》之一:“ 张 陈 贫时交,干戈忽相逐。 范 蔡 憎嫌人,卒自归鼎轴。”
词语解释:三蔡  拼音:sān cài
宋 蔡确 、 蔡卞 、 蔡京 三人的合称。《宋史·姦臣传一·邢恕》:“ 恕 善为表襮,蚤致声名,而天资反覆,行险冒进,为 司马光 客即陷 光 ,附 章惇 即背 惇 ,至与三 蔡 为腹心,则之死弗替。”
词语解释:萃蔡  拼音:cuì cài
象声词。衣服摩擦声。《文选·司马相如〈子虚赋〉》:“扶舆猗靡,翕呷萃蔡。” 郭璞 注引 张揖 曰:“萃蔡,衣声也。” 宋 苏辙 《答孔平仲惠蕉布》诗之一:“应知浣濯衣稜败,少助晨趋萃蔡声。”
词语解释:神蔡  拼音:shén cài
大龟的美称。 南朝 梁简文帝 《纳凉诗》:“游鱼吹水沫,神蔡上荷心。” 唐 元稹 《鼓吹曲辞·芳树》:“清池养神蔡,已復长虾蟆。”
词语解释:二蔡  拼音:èr cài
(1).指 管叔 与 蔡叔 。《国语·晋语四》:“ 文王 在母不忧,在傅弗勤,处师弗烦,事王不怒,孝友二 虢 ,而惠慈二 蔡 。” 韦昭 注:“三君云:‘二 蔡 , 文王 子, 管叔 初亦为 蔡 ’。”
(2).指 宋 蔡京 与 蔡卞 。 宋 王十朋 《国朝名臣赞·陈了翁》:“二 蔡 啸凶,饰姦为忠。党与雷同,牢不可攻。公独仇之,折其姦锋。”
词语解释:千年蔡  拼音:qiān nián cài
千年之龟。 北周 庾信 《赋得荷》:“若有千年蔡,须巢但见随。” 倪璠 注:“《汉书·食货志》曰:‘元龟名蔡。’ 师古 曰:‘本以 蔡 ( 蔡国 )出善龟,故名龟为蔡。’《抱朴子》:‘《玉策记》曰:千岁龟,五色,额骨起如角,浮於莲叶之上,或在丛蓍之下。’”
词语解释:龟蔡  拼音:guī cài
古代 蔡 地出龟,后因以称占卜用的大龟为“龟蔡”。语本《论语·公冶长》“ 臧文仲 居蔡” 三国 魏 何晏 集解“蔡,国君之守龟。出 蔡 地,因以为名焉。” 明 袁宗道 《真正英雄从战战兢兢来》:“有侗乎若童稚之心,而后有龟蔡之神智。”
词语解释:大蔡  拼音:dà cài
大龟。《左传·襄公二十三年》:“ 臧武仲 自 邾 使告 臧贾 ,且致大蔡焉。” 杜预 注:“大蔡,大龟。”《淮南子·说山训》:“ 大蔡 神龟,出於沟壑。” 高诱 注:“ 大蔡 ,元龟之所出地名,因名其龟为大蔡, 臧文仲 所居 蔡 是也。”
词语解释:吴蔡  拼音:wú cài
(1). 吴 地和 蔡 地。 南朝 宋 鲍照 《芜城赋》:“ 吴 蔡 齐 秦 之声,鱼龙爵马之玩。” 钱振伦 注:“《楚辞》曰:‘ 吴 歈 蔡 謳。’”参见“ 吴歈 ”。
(2). 金 诗人 吴激 、 蔡松年 的并称。详“ 吴蔡体 ”。
词语解释:吴歈  拼音:wú yú
(1). 春秋 吴国 的歌。后泛指 吴 地的歌。《楚辞·招魂》:“ 吴 歈 蔡 謳,奏大吕些。” 王逸 注:“ 吴 蔡 ,国名也。歈、謳,皆歌也。” 唐 宋若华 《嘲陆畅》诗:“ 双成 走报监门卫,莫使 吴 歈入 汉 宫。” 明 夏完淳 《大哀赋》:“ 吴 歈 越 艳, 鲁 酒 梁 樽。” 清 姚鼐 《送陈东浦方伯自江宁移任安徽三十二韵》:“形容羣作颂,传咏慰 吴 歈。”亦作“ 吴愉 ”。《文选·左思〈吴都赋〉》:“ 荆 艳 楚 舞, 吴 愉 越 吟,翕习容裔,靡靡愔愔。” 刘逵 注:“愉。 吴 歌也。”
(2).指昆曲。 清 孔尚任 《桃花扇·馀韵》:“蛾眉 越 女才承选,《燕子》 吴 歈早擅塲。” 王季思 等注:“ 吴 歈,指昆曲,《燕子笺》是用昆曲演唱的。”
词语解释:吴蔡体  拼音:wú cài tǐ
金 吴激 、 蔡松年 均工乐府,齐名,时号“吴蔡体”。 金 元好问 《中州集·蔡丞相松年》:“百年以来,乐府推 伯坚 ( 蔡松年 )与 吴彦高 ( 吴激 ),号‘吴蔡体’。”《金史·文艺传上·蔡松年》:“﹝ 蔡松年 ﹞文词清丽,尤工乐府,与 吴激 齐名,时号‘吴蔡体’。”
词语解释:张蔡  拼音:zhāng cài
东汉 张衡 和 蔡邕 的并称。 三国 魏 曹丕 《典论·论文》:“ 干 ( 徐干 )之《玄猿》《漏巵》《圆扇》《橘赋》,虽 张 蔡 不过也。”
词语解释:迷伤下蔡  拼音:mí shāng xià cài
见“ 迷下蔡 ”。
词语解释:迷下蔡  拼音:mí xià cài
战国 楚 宋玉 《登徒子好色赋》:“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嫣然一笑,惑 阳城 ,迷 下蔡 。”后因以“迷下蔡”形容女子艳丽迷人。《文选·阮籍〈咏怀诗〉之二》:“倾城迷 下蔡 ,容好结中肠。” 张铣 注:“言美皃倾人之城,迷惑 下蔡 之邑。” 唐 温庭筠 《春暮宴罢寄宋寿先辈》诗:“ 苏小 风姿迷 下蔡 , 马卿 才调似 临邛 。”亦作“ 迷伤下蔡 ”。 唐 张鷟 《游仙窟》:“虫蛆面子,妬杀 阳城 ;蚕食容仪,迷伤 下蔡 。”
词语解释:流蔡  拼音:liú cài
流放。 章炳麟 《訄书·序种姓下》:“其民康回虐饕,墨贼无蓺。有圣王作,儻攘斥之乎?攘斥而不殫,流蔡无土,视之若 日本 之视 虾夷 ,则可也。”
词语解释:綷蔡  拼音:cuì cài
同“ 綷縩 ”。 明 徐渭 《卫衙梓巢鹳》诗:“借衣盛綷蔡,叫呶倾百壶。”
词语解释:奄蔡  拼音:yǎn cài
古族名。一作 阖苏 。 东汉 时称 阿兰聊 , 三国 时称 阿兰 。约分布于今 咸海 至 里海 一带。从事游牧。 东汉 时属 康居 ;部分西迁至今 伏尔加河 和 顿河 下游之间。公元四世纪后半叶,因遭 匈奴 攻击,又有一部分继续西迁。《史记·大宛列传》:“ 奄蔡 在 康居 西北可二千里,行国,与 康居 大同俗。控弦者十餘万。临大泽,无崖,盖乃 北海 云。” 张守节 正义引《魏略》:“﹝ 奄蔡 ﹞西与 大秦 通,东南与 康居 接。其国多貂,畜牧水草,故时羈属 康居 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