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首字词组
蒸尝蒸梨蒸徒蒸汽机车蒸汽锤蒸蒸日进蒸报蒸发
蒸民蒸暑蒸粟蒸饼淤蒸陶蒸蒸日盛蒸壤蒸黔
蒸郁蒸豚蒸气蒸祭蒸汽机蒸蒸日上蒸馏水蒸天价
蒸溽蒸薪蒸腾蒸汽蒸闷蒸作铺蒸骨验尸蒸樊
蒸蒸蒸饼蒸藜蒸烛蒸锅蒸散蒸馏蒸郁
蒸人蒸黎蒸裹蒸沙成饭蒸禋蒸布蒸馍 
蒸湿蒸食蒸炎蒸畀蒸笼蒸庶蒸馏柱 

词语解释:蒸尝  拼音:zhēng cháng
本指秋冬二祭。后泛指祭祀。《国语·楚语下》:“国於是乎蒸尝。”《后汉书·冯衍传下》:“春秋蒸尝,昭穆无列。” 明 朱鼎 《玉镜台记·成婚》:“于以采藻,于以采苹,克谨蒸尝之荐。”
词语解释:蒸民  拼音:zhēng mín
众民;百姓。《孟子·告子上》:“《诗》曰:‘天生蒸民,有物有则。’” 南朝 陈 徐陵 《报尹义尚书》:“变大风于五礼,驱蒸民于昌辰。” 宋 司马光 《进士策问》之二:“使不善之人任事九年,蒸民汎滥。” 清 惜秋旅生 《维新梦·训农》:“示吾儕要术重编,降康年粒我蒸民外。”
词语解释:蒸郁  拼音:zhēng yù
(1).谓热气郁勃上升。 唐 柳宗元 《非〈国语〉上·三川震》:“夫釜鬲而爨者,必涌溢蒸鬱以糜百物。”《埤雅·释木》:“今 江 、 湘 、二 浙 ,四五月之间,梅欲黄落,则水润土溽,础壁皆汗,蒸鬱成雨,其霏如雾,谓之梅雨。”
(2).亦作“ 蒸欝 ”。闷热。 宋 苏轼 《次韵孔毅甫久旱已而甚雨》之一:“风从南来非雨候,且为疲人洗蒸鬱。”《金史·杨伯雄传》:“六月不知蒸欝到,清凉会与万方同。” 清 黄景仁 《大雷雨过太湖》诗:“晓来风日颇蒸鬱,气似盛夏非初冬。” 力扬 《射虎者及其家族》诗:“向日葵低垂着被阳光灼伤的叶子,静止的,蒸郁的园地喷散出牛粪与辣蓼的气息。”
词语解释:蒸溽  拼音:zhēng rù
(1).闷热而潮湿。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六:“今 成都 乃未尝有梅雨,惟秋半积阴气令蒸溽,与 吴 中梅雨时相类耳。” 明 宋濂 《题〈栖云轩记〉后》:“今年夏六月,客有授予 苏太史 《栖云轩记》,记为本庵上士作,其状 灵岩 之景,亦分明如画,蒸溽为之顿消。”
(2).湿热。中医学上所指的一种病理现象。《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少阳所至,为火生,终为蒸溽。”
词语解释:蒸蒸  拼音:zhēng zhēng
(1).纯一宽厚貌。《汉书·酷吏传序》:“而吏治蒸蒸,不至於姦,黎民艾安。” 颜师古 注:“蒸蒸,纯一之貌也。” 明 张居正 《答陈节推书》十七:“首事于今四年,碌碌无以自效,所赖主德日明,宫府清穆,百司蒸蒸奉职。”《清史稿·礼志一》:“纵其间淳浇世殊,要莫不弘亮天功,雕刻人理,随时以树之范。故羣甿蒸蒸,必以得此而后足於凭依,洵品汇之璣衡也。”
(2).孝顺。《文选·张衡〈东京赋〉》:“蒸蒸之心,感物曾思。” 薛综 注:“《广雅》曰:蒸蒸,孝也。” 唐 柳宗元 《饶娥碑》:“纤葛絺紵,克供以修,蒸蒸在家,其父世渔。” 王闿运 《皇清诰授中议大夫衡阳程君墓志铭》:“事亲蒸蒸,五十而慕。”
(3).上升貌。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翩翩》:“入门,各视所衣,悉蕉叶;破之,絮蒸蒸腾去。”
(4).兴盛貌。 唐 柳宗元 《南岳云峰寺和尚碑》:“丕冒遗烈,厥徒蒸蒸。” 梁启超 《变法通议·论不变法之害》:“况蒸蒸然起於东土者,尚明有因变致强之 日本 乎。” 鲁迅 《坟·科学史教篇》:“特以世事反復,时势迁流,终乃屹然更兴,蒸蒸以至今日。”
词语解释:蒸人  拼音:zhēng rén
民众;百姓。《后汉书·文艺传上·杜笃》:“济蒸人於涂炭,成兆庶之亹亹。” 唐 顾况 《上古之什补亡训传·燕干巢》诗:“惠此蒸人,毋废尔事。” 宋 范仲淹 《君以民为体赋》:“蒸人有罪,谅责己之情深。”
词语解释:蒸湿  拼音:zhēng shī
热而潮湿。 晋 嵇含 《南方草木状·抱香履》:“﹝抱香履﹞夏月纳之,可御蒸湿之气,出 扶南 大秦 诸国。” 宋 庄季裕 《鸡肋编》卷上:“南方春夏梅雨蒸湿,墨皆胶败,滞笔而无光。”《明史·成祖纪一》:“时 燕 连失大将, 淮 土盛暑蒸湿,诸将请休军 小河 东,就麦观衅。”
词语解释:蒸梨  拼音:zhēng lí
见“ 蒸藜 ”。
词语解释:蒸藜  拼音:zhēng lí
(1).煮野菜。 唐 王维 《积雨辋川庄作》诗:“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餉东菑。”
(2).古传 孔子 弟子 曾参 因其妻蒸藜不熟而出之。见《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及 汉 班固 《白虎通·谏诤》。后人用以指代妇人的过失或作出妻的典故时多误“藜”为“梨”。 明 梅鼎祚 《玉合记·义姤》:“妾方待岁,不止周星。弄管持觴,既免蒸梨之过;称《诗》《礼》,何来唾井之嫌。”
词语解释:蒸暑  拼音:zhēng shǔ
形容盛暑天气闷热。 汉 王粲 《公讌诗》:“凉风撤蒸暑,清云却炎暉。”《魏书·崔浩传》:“又南土下湿,夏月蒸暑,水潦方多,草木深邃,疾疫必起,非行师之时。”
词语解释:蒸豚  拼音:zhēng tún
蒸熟的小猪。《孟子·滕文公下》:“ 阳货 矙 孔子 之亡也,而馈 孔子 蒸豚。”
词语解释:蒸薪  拼音:zhēng xīn
(1).木柴。 唐 顾况 《上古之什补亡训传·〈持斧〉诗序》:“《持斧》,启戎士也。戎士伐松柏为蒸薪,孝子徘徊而作是诗。”
(2).烧柴火。 清 钱谦益 《苦雨叹》诗:“老农嘈嘈亦何为,归来蒸薪避行潦。”
词语解释:蒸饼  拼音:zhēng bǐng
食品名。即馒头。《晋书·何曾传》:“厨膳滋味,过於王者,每燕见,不食太官所设,帝輒命取其食。蒸饼上不坼作十字不食。” 宋 沉括 《梦溪笔谈·异事》:“ 徐德占 过逆旅,老妇愬以饥,其子耻之,对 德占 以蒸饼啖之,尽一竹簣,约百饼,犹称饥不已。”《水浒传》第七三回:“便叫煑下乾肉,做起蒸饼,各把料袋装了,拴在身边,离了 刘太公 庄上。”
词语解释:蒸黎  拼音:zhēng lí
百姓,黎民。 唐 杜甫 《石龛》诗:“奈何 渔阳 骑,颯颯惊蒸黎。” 宋 司马光 《祭雷道矩文》:“独我友生,烦寃涕洟,恨此膏泽,不霑蒸黎。” 清 洪楝园 《悬嶴猿·岛栖》:“沿海共奔波,念蒸黎可若何?”
词语解释:蒸食  拼音:zhēng shí
(1).馒头、包子等蒸熟了吃的面食的总称。《红楼梦》第四一回:“这盒内是两样蒸食:一样是藕粉桂花糖糕,一样是松瓤鹅油捲。”
(2).蒸熟了吃。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果三·龙荔》:“三月开小白花,与荔枝同时熟,不可生啖,但可蒸食。”
词语解释:蒸徒  拼音:zhēng tú
众人;百姓。 晋 左思 《魏都赋》:“习习冠盖,莘莘蒸徒。” 晋 陆云 《南征赋》序:“自义声所及,四海之内,朔漠之表,蒸徒赢粮而请奋,胡马拟塞而思征。”
词语解释:蒸粟
蒸熟的粟子是黄色的,因以蒸粟比喻黄色
词语解释:蒸气  拼音:zhēng qì
(1).上升的气体。《淮南子·主术训》:“是故草木之发若蒸气,禽兽之归若流泉。”
(2).液体或固体(如水、汞、苯、碘)因蒸发、沸腾或升华而变成的气体。 鲁迅 《故事新编·采薇》:“约摸有烙十张饼的时候,这才气急败坏的跑回来,鼻子冻得通红,嘴里一阵一阵的喷着白蒸气。”
词语解释:蒸腾  拼音:zhēng téng
气体上升。 唐 元稹 《秋堂夕》诗:“云雷暗交构,川泽方蒸腾。”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马介甫》:“坐伺良久, 万石 频起催呼,额颊间热汗蒸腾。” 郑振铎 《桂公塘》一:“所难堪的祇是那一阵阵的腥骚气,就从立足的地面蒸腾上来。”
词语解释:蒸藜  拼音:zhēng lí
(1).煮野菜。 唐 王维 《积雨辋川庄作》诗:“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餉东菑。”
(2).古传 孔子 弟子 曾参 因其妻蒸藜不熟而出之。见《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及 汉 班固 《白虎通·谏诤》。后人用以指代妇人的过失或作出妻的典故时多误“藜”为“梨”。 明 梅鼎祚 《玉合记·义姤》:“妾方待岁,不止周星。弄管持觴,既免蒸梨之过;称《诗》《礼》,何来唾井之嫌。”
词语解释:蒸裹  拼音:zhēng guǒ
即裹蒸。一种用竹箨裹着糯米、糖等物蒸成的食品。 唐 杜甫 《十月一日》诗:“蒸裹如千室,燋糖幸一柈。”
词语解释:蒸炎  拼音:zhēng yán
形容气候闷热。 洪深 《五奎桥》:“有时轻风一阵吹过,也吹散些那不肯消散的白昼的蒸炎。”
词语解释:蒸汽机车  拼音:zhēng qì jī chē
以蒸汽机产生动力,通过摇杆和连杆装置驱动车轮的热力机车。由锅炉、汽机、车架、走行部、制动装置和煤水车等组成。结构较简单,维修容易,但热效率较低。
词语解释:蒸饼淤  拼音:zhēng bǐng yū
不能耕种的淤田。 宋 苏轼 《东坡志林·汴河斗门》:“数年前,朝廷作 汴河 斗门以淤田,议者皆以为不可,竟为之,然卒亦无功。方 樊山 水盛时放斗门,则河田坟墓庐舍皆被害,及秋深水退而放,则淤不能厚,谓之蒸饼淤。”
词语解释:蒸祭  拼音:zhēng jì
冬祭。《后汉书·明帝纪》:“冬十月,蒸祭 光武庙 。”《东周列国志》第十二回:“乘 昭公 冬行蒸祭,伏死士於半路,突起弑之,託言为盗所杀。”
词语解释:蒸汽  拼音:zhēng qì
水加热到沸点所变成的水汽;气态的水。亦称“水蒸气”
词语解释:蒸烛  拼音:zhēng zhú
古指以麻苧、竹木等制成的火炬。《三国志·魏志·荀彧荀攸等传论》“ 荀攸 、 贾詡 ,庶乎算无遗策,经达权变,其 良 平 之亚歟” 南朝 宋 裴松之 注:“ 攸 詡 之为人,其犹夜光之与蒸烛乎!其照虽均,质则异焉。” 南朝 梁 沉约 《谢封建昌侯表》:“徒荷日月之光,竟无蒸烛之用。”
词语解释:蒸沙成饭  拼音:zhēng shā chéng fàn
比喻事情不可能成功。语出《楞严经》卷六:“是故 阿难 若不断婬,修禪定者,如蒸沙石,欲其成饭,经百千劫,祗名热沙。何以故?此非饭,本沙石成故。” 康有为 《大同书》甲部第五章:“且愚则必顽,以此而欲致太平大同,是犹蒸沙而欲成饭也,必不可得矣。”
词语解释:蒸畀  拼音:zhēng bì
进献。 汉 蔡邕 《京兆樊惠渠颂》:“泯泯我人,既富且盈,为酒为酿,蒸畀祖灵。”
词语解释:蒸汽锤  拼音:zhēng qì chuí
靠水蒸汽推动的机器锤,锤头和汽缸的活塞杆装置能上下活动,锤制锻件
词语解释:蒸陶  拼音:zhēng táo
犹熏染;熏陶。 宋 朱彧 《萍洲可谈》卷二:“ 刘 葬纔十数年,不知气脉蒸陶如此之速。” 清 黄景仁 《赠程生人中》诗:“抗颜已弥载,无术相蒸陶。”
词语解释:蒸汽机  拼音:zhēng qì jī
由蒸汽驱动或工作的发动机
词语解释:蒸闷  拼音:zhēng mèn
闷热。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小翠》:“﹝ 小翠 ﹞既出,乃更泻热汤於瓮,解其袍袴,与婢扶入之。公子觉蒸闷,大呼欲出。” 瞿秋白 《乱弹·菲洲鬼话》:“火一般的太阳回家去了,沙漠里吹来的热风还在波动着蒸闷的空气。”
词语解释:蒸锅  拼音:zhēng guō
用于蒸制食品的锅
词语解释:蒸禋  拼音:zhēng yīn
祭祀。《文选·陆机〈辨亡论〉》:“遂扫清宗祊,蒸禋皇祖。” 李周翰 注:“蒸禋,祭祀也。”
词语解释:蒸笼  拼音:zhēng lóng
用竹篾、木片等制成的蒸食物用的器具。《红楼梦》第三八回:“螃蟹不可多拿来,仍旧放在蒸笼里。” 洪深 《香稻米》第一幕:“大家赶紧些,还要上蒸笼呢。” 杜鹏程 《在和平的日子里》第一章:“大伙都像蹲在蒸笼里,满身汗水,喘不过气。”
词语解释:蒸蒸日进  拼音:zhēng zhēng rì jìn
见“ 蒸蒸日上 ”。
词语解释:蒸蒸日上  拼音:zhēng zhēng rì shàng
形容事业等天天向上发展。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十三:“两 浙 人士省愆悔过,士风丕变,諭准照旧应试,前后三年,浇漓尽革。况今涵濡圣泽几二百年,宜风气蒸蒸日上也。” 邹韬奋 《抗战以来》三:“尤其是特别热情英勇的青年,他们的组织和工作更是一日千里,蒸蒸日上。”亦作“ 蒸蒸日盛 ”、“ 蒸蒸日进 ”。 清 秋瑾 《〈中国女报〉发刊辞》:“自兹以后,行见 东瀛 留学界,蒸蒸日盛矣。” 郭沫若 《文艺论集·天才与教育》:“大凡一国的政治濒于破产的时候,那一国的文化却转有蒸蒸日进的可能。”
词语解释:蒸蒸日盛  拼音:zhēng zhēng rì shèng
见“ 蒸蒸日上 ”。
词语解释:蒸蒸日上  拼音:zhēng zhēng rì shàng
形容事业等天天向上发展。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十三:“两 浙 人士省愆悔过,士风丕变,諭准照旧应试,前后三年,浇漓尽革。况今涵濡圣泽几二百年,宜风气蒸蒸日上也。” 邹韬奋 《抗战以来》三:“尤其是特别热情英勇的青年,他们的组织和工作更是一日千里,蒸蒸日上。”亦作“ 蒸蒸日盛 ”、“ 蒸蒸日进 ”。 清 秋瑾 《〈中国女报〉发刊辞》:“自兹以后,行见 东瀛 留学界,蒸蒸日盛矣。” 郭沫若 《文艺论集·天才与教育》:“大凡一国的政治濒于破产的时候,那一国的文化却转有蒸蒸日进的可能。”
词语解释:蒸蒸日上  拼音:zhēng zhēng rì shàng
形容事业等天天向上发展。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十三:“两 浙 人士省愆悔过,士风丕变,諭准照旧应试,前后三年,浇漓尽革。况今涵濡圣泽几二百年,宜风气蒸蒸日上也。” 邹韬奋 《抗战以来》三:“尤其是特别热情英勇的青年,他们的组织和工作更是一日千里,蒸蒸日上。”亦作“ 蒸蒸日盛 ”、“ 蒸蒸日进 ”。 清 秋瑾 《〈中国女报〉发刊辞》:“自兹以后,行见 东瀛 留学界,蒸蒸日盛矣。” 郭沫若 《文艺论集·天才与教育》:“大凡一国的政治濒于破产的时候,那一国的文化却转有蒸蒸日进的可能。”
词语解释:蒸作铺  拼音:zhēng zuò pù
旧时专卖蒸食的点心店。 元 无名氏 《冤家债主》楔子:“我今日在蒸作铺门首过,拿了他一箇蒸饼。”
词语解释:蒸散  拼音:zhēng sàn
包括地面蒸发和植物散发在内的土壤水分损失
词语解释:蒸布  拼音:zhēng bù
谓蚕种在卵布中已发蒸成病。 宋 陈旉 《农书·收蚕种之法》:“人多收蚕种于篋中,经天时雨湿,热蒸,寒燠不时,即罨损, 浙 人谓之蒸布,以言在卵布中已成其病,其苗出必黄,苗黄即不堪育矣。”
词语解释:蒸庶  拼音:zhēng shù
民众;百姓。《韩诗外传》卷一:“﹝ 邵伯 ﹞于是出而就蒸庶于阡陌陇亩之间而听断焉。” 唐 陈子昂 《谏用刑书》:“故 扬州 搆祸,殆有五旬,而海内晏然,纤尘不动,岂非天下蒸庶厌凶乱哉。” 明 宋濂 《太白丈人传》:“以臣邻为伯仲,以蒸庶为赤子。”
词语解释:蒸报  拼音:zhēng bào
谓与母辈或晚辈亲属淫乱。《文选·刘孝标〈辨命论〉》:“以诛杀为道德,以蒸报为仁义。” 李善 注:“《小雅》曰:上淫曰蒸,下淫曰报。”《北史·党项传》:“其俗淫秽蒸报,於诸夷中为甚。” 章炳麟 《俱分进化论》:“ 春秋 之世,戕杀蒸报不以为忌。”
词语解释:蒸壤  拼音:zhēng rǎng
尘土。 元 袁桷 《过扬州忆昔》诗之三:“空遗蒸壤白如银,不见当年指画因。”
词语解释:蒸馏水  拼音:zhēng liú shuǐ
用蒸馏法制得的水。在加热条件下使水先变成蒸汽,再冷凝成液体。利用蒸馏法,一般可除去水中所含的盐类和有机物。经两次蒸馏的水称“重蒸馏水”,其纯度更大。
词语解释:蒸骨验尸  拼音:zhēng gǔ yàn shī
旧时用酒醋蒸熏骨骼以定死因的验尸方法。 鲁迅 《且介亭杂文二集·田军作〈八月的乡村〉序》:“在南方呢,恐怕义军的消息,未必能及鞭毙土匪,蒸骨验尸, 阮玲玉 自杀, 姚锦屏 化男的能够耸动大家的耳目罢?”
词语解释:蒸馏  拼音:zhēng liú
(1).形容热气蒸腾。 明 宋濂 《赠刘俊民先辈》诗:“今年度 庾岭 ,热气甚蒸馏。”
(2).把液体加热使变成蒸气,再使蒸气冷却凝成液体以除去其中所含杂质。 鲁迅 《故事新编·理水》:“﹝饮料﹞他们要多少有多少,一万代也喝不完。可惜含一点黄土,饮用之前,应该蒸馏一下的。”
词语解释:蒸馍  拼音:zhēng mó
白馒头。例如:如今的孩子,蒸馍都不爱吃。
词语解释:蒸馏柱  拼音:zhēng liú zhù
一种作为分馏用的蒸馏器
词语解释:蒸发  拼音:zhēng fā
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 萧红 《手》:“窗前的杨树抽着芽,操场好像冒着烟似的,被太阳蒸发着。” 老舍 《骆驼祥子》十八:“在这个白光里,每一个颜色都刺目,每一个声响都难听,每一种气味都混含着由地上蒸发出来的腥臭。”
词语解释:蒸黔  拼音:zhēng qián
百姓。 宋 曾敏行 《独醒杂志》卷四:“朕念三圣之爱育蒸黔,垂著典法,申戒官吏,简恤刑章,深切丁寧,斯为至矣。”《续资治通鉴·宋真宗咸平三年》:“而言事之臣,不明大体,务为改革,罔恤蒸黔。”
词语解释:蒸天价
满天地;通天地
词语解释:蒸樊
热气郁勃上升
词语解释:蒸郁  拼音:zhēng yù
见“ 蒸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