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七曷入声 [lá là][duō duo][sā sǎ][hè yè hē][详注1][zá][详注2][lā][è][dá][yuè sà][è][音跋。回也。又音拨。把也。][bā][hè][huò][hé][bá][wò][详注3][详注4]


注1:越 《广韵》《集韵》《韵会》《正韵》户括切,音活。《礼·礼运》越席疏布。《注》越席,翦蒲也。《左传·桓二年》大路越席。《注》越席,结草。《广韵》或作趏。
注2:暍 《集韵》阿葛切,音遏。《博雅》焕也。又许葛切,音喝。热也。
注3:剟 音掇。削也。《郭璞·尔雅序》剟其瑕砾。《疏》剟削去其疵瑕瓦砾。剟音掇。
注4:汰 《正韵》他达切,音闼。亦滑也。《苏轼·秧马歌》以我两足为四蹄,耸踊滑汰如凫鹥。
末字词组
诸葛野葛蕉葛南阳三葛二葛毛葛衰葛多滥葛
瓜葛夏葛吕葛赤葛郁林葛攀藤附葛王葛 
白葛絺葛邛葛贺葛櫑葛怀葛女儿葛 
管葛采葛樛葛食葛齑葛索葛瞻葛 
裘葛陶葛轇葛华丝葛梅葛积葛纠葛 
黄葛胶葛冶葛交葛钩葛缪葛多览葛 

词语解释:诸葛  拼音:zhū gě
(1).复姓。 三国 吴 有 诸葛瑾 。见《世说新语·品藻》“ 诸葛瑾 ” 刘孝标 注引 三国 吴 韦昭 《吴书》
(2). 诸葛亮 的省称。 晋 左思 《吴都赋》:“ 公孙 国之而破, 诸葛 家之而灭。” 明 刘炳 《寄许永明公冕昆季得夫先生》诗:“ 诸葛 有心扶 汉 室, 包胥 无泪哭 秦 庭。”又如: 诸葛 一生惟谨慎, 吕端 大事不糊涂。
词语解释:瓜葛  拼音:guā gé
(1).瓜与葛。皆蔓生植物。比喻辗转相连的亲戚关系或社会关系。 汉 蔡邕 《独断》卷下:“四姓小侯,诸侯家妇,凡与先帝先后有瓜葛者……皆会。” 唐 权德舆 《奉和韦曲庄言怀贻东曲外族诸弟》:“小生忝瓜葛,慕义斯无穷。” 清 李渔 《怜香伴·婚始》:“我如今送你到舅舅宦邸暂居,虽是嫡亲瓜葛,也比家内不同。”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小谢》:“部院勘 三郎 ,素非瓜葛,无端代控,将杖之,扑地遂灭。”
(2).喻夫妻。 三国 魏 曹叡 《种瓜篇》:“与君新为婚,瓜葛相结连。” 元 白朴 《墙头马上》第三折:“果若有天缘,终当做瓜葛。”
(3).泛指牵连,相关。 清 李渔 《玉搔头·得像》:“只是这枝簪子既在奴家头上顶戴多时,也就有些瓜葛了。” 鲁迅 《书信集·致陶亢德》:“《论语》虽先生所编,但究属 盛 家赘婿商品,故殊不愿与之太有瓜葛也。”
词语解释:白葛  拼音:bái gě
(1).白夏布。 唐 杜甫 《送段功曹归广州》诗:“ 交趾 丹砂重, 韶州 白葛轻。” 唐 谭用之 《贻费道人》诗:“谁如 南浦 傲烟霞,白葛衣轻称帽纱。” 宋 苏轼 《病中游祖塔院》诗:“紫李黄瓜村路香,乌纱白葛道衣凉。”
(2).蔓草。白兔藿的别名。 唐 曹唐 《小游仙》诗之六三:“不知谁唱归春曲,落尽溪头白葛花。” 宋 刘子翚 《有怀》诗之十:“篮舆梦想行山处,白葛花开细雨中。”参阅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七·白兔藿》
词语解释:管葛  拼音:guǎn gě
管仲 和 诸葛亮 的并称。两人皆古代名相。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赏誉》:“ 殷渊源 在墓所几十年,于时朝野以拟 管 葛 。” 刘孝标 注引《续晋阳秋》:“ 陈郡 殷浩 素有盛名,时论比之 管 葛 。” 唐 杜甫 《别张十三建封》诗:“君臣各有分, 管 葛 本时须。” 宋 陆游 《自警》诗:“少年不自量,妄意慕 管 葛 。”
词语解释:裘葛  拼音:qiú gě
(1).裘,冬衣;葛,夏衣。泛指四时衣服。《公羊传·桓公八年》“士不及兹四者,则冬不裘,夏不葛” 汉 何休 注:“裘葛者,御寒暑之美服。” 唐 韩愈 《答崔立之书》:“故凡僕之汲汲於进者,其小得,盖欲以具裘葛、养穷孤;其大得,盖欲以同吾之所乐於人耳。” 明 宋濂 《送东阳马生序》:“今诸生学於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 清 盛锦 《别家人》诗:“点检篋中裘葛具,预知别后寄衣难。”
(2).借指寒暑时序变迁。 元 柳贯 《睡馀偶题》诗之三:“简书方厉禁,裘葛屡催年。” 清 顾炎武 《与魏某书》:“自来 关 西,再更裘葛。”
词语解释:黄葛  拼音:huáng gě
(1).葛之一种。茎皮纤维可织葛布或作造纸原料者。《乐府诗集·清商曲辞二·前溪歌七》:“黄葛生烂熳,谁能断葛根。” 唐 李白 《黄葛篇》:“黄葛生 洛溪 ,黄花自绵幂。” 王琦 注:“葛草,延蔓而生,引长二三丈,其叶有三尖,如枫叶而长,面青背淡,茎亦青色。取其皮沤练作丝,以为絺綌。谓之黄葛者,是取既成絺綌之色而名之,以别於蔓草中之白葛、紫葛、赤葛诸名,不致相混耳。七八月开花成穗,纍纍相承,红紫色。”
(2).葛布。 北周 庾信 《谢赵王赉白罗袍袴启》:“披千金之暂暖,弃百结之长寒,永无黄葛之嗟,方见青綾之重。” 倪璠 注引《吴越春秋》:“ 越王 自 吴 还国,劳身苦心,悬胆於户,出入尝之。知 吴王 好服之被体,使国中男女入山采葛,作黄纱之布以献之。 吴王 乃增 越 之封, 越国 大悦。采葛之妇伤 越王 用心之苦,乃作《苦之何》诗。” 清 富察敦崇 《燕京岁时记·换葛纱》:“每至六月,自暑伏日起至处暑日止,百官皆服万丝帽、黄葛纱袍。”借指亡国之君主。 明 夏完淳 《大哀赋》:“乌衣则披纶挥羽,黄葛则悬胆卧薪。”
词语解释:野葛  拼音:yě gě
即钩吻。常绿灌木,缠绕茎。根、茎、叶有剧毒。也叫葫蔓藤、断肠草、大茶药。 汉 王充 《论衡·言毒》:“草木之中,有巴豆、野葛,食之凑懣,颇多杀人。” 唐 罗隐 《宿纪南驿》诗:“不知 无忌 姦邪骨,又作何山野葛苗?”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六·钩吻》:“此草虽名野葛,非葛根之野者也…… 广 人谓之胡蔓草,亦曰断肠草,入人畜腹内,即黏肠上,半日则黑烂,又名烂肠草。 滇 人谓之火把花,因其花红而性热如火也。 岳州 谓之黄藤。”
词语解释:夏葛  拼音:xià gě
(1).夏天穿葛衣。《列子·汤问》:“北国之人鞨巾而裘,中国之人冠冕而裳。九土所资,或农或商,或田或渔,如冬裘夏葛,水舟陆车。默而得之,性而成之。” 唐 韩愈 《原道》:“帝之与王,其号名殊,其所以为智一也。夏葛而冬裘,渴饮而飢食,其事虽殊,其所以为智一也。”
(2).指夏天穿的葛衣。 唐 薛能 《水帘吟》:“豪客每来清夏葛,愁人才见认秋簷。”
词语解释:絺葛  拼音:chī gě
葛布。《周礼·地官·泉府》“凡民之贷者……以国服为之息” 郑玄 注引 汉 郑司农 曰:“假令其国出丝絮,则以丝絮偿,其国出絺葛,则以絺葛偿。” 唐 柳宗元 《饶娥碑》:“治絺葛,供女事修整,乡閭敬式。” 宋 黄庭坚 《再和答为之》:“君勿嘲广文,沍寒被絺葛。”
词语解释:采葛  拼音:cǎi gě
《诗·王风》篇名。《诗·王风·采葛序》谓“《采葛》,惧谗也”。后世因用为畏惧或避免谗言的典故。 北周 庾信 《拟咏怀》之二一:“避谗犹采葛,忘情遂食薇。”又诗中有“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之句,故亦用为怀人的典故。 明 何景明 《将雪有怀》诗:“已动寻梅兴,空成采葛诗。”
词语解释:陶葛  拼音:táo gě
南朝 梁 陶弘景 和 晋 葛洪 的并称。 南朝 梁 庾元威 《论书》:“不依 羲 献 妙跡,不逐 陶 葛 名方。” 宋 陆游 《山家》诗:“ 陶 葛 金丹诀,千年秘不传。” 宋 陆游 《自勉》诗:“曩岁读隐书,妄意慕 陶 葛 。”
词语解释:胶葛  拼音:jiāo gě
亦作“ 胶輵 ”。亦作“ 胶轕 ”。
(1).交错纷乱貌。《楚辞·远游》:“骑胶葛以杂乱兮,斑漫衍而方行。” 王逸 注:“参差駢错而纵横也。” 洪兴祖 补注:“车马喧杂貌。”《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纷湛湛其差错兮,杂遝胶葛以方驰。”《汉书·司马相如传下》作“胶輵”。《史记·扬雄传上》:“齐总总撙撙,其相胶葛兮,猋骇云讯,奋以方攘。”《文选·扬雄〈甘泉赋〉》作“胶轕”。 唐 柳宗元 《唐故给事中皇太子侍读陆文通先生墓表》:“其道以圣人为主,以 尧 舜 为的,苞罗旁魄,胶轕下上,而不出於正。” 明 宋濂 《水北山居记》:“古之君子其居朝市也,虽繁华之胶葛,恬然视之,而却有山林之遐思焉。” 清 魏源 《复魏制府询海运书》:“其中条件尚多胶轕,统俟议定,録状呈览。” 黄远庸 《历历伤心录》二:“诚恐债权债务,胶葛纠纷,市场为之动摇,外人出而干涉,后患有不可言者。”
(2).深远广大貌。 晋 左思 《吴都赋》:“东西胶葛,南北峥嶸。”《晋书·赫连勃勃载记》:“温宫胶葛,凉殿峥嶸,络以 随 珠,綷以金镜。” 唐 杜甫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君臣留欢娱,乐动殷胶葛。”一本作“ 樛嶱 ”。
词语解释:蕉葛  拼音:jiāo gě
即蕉布。 晋 嵇含 《南方草木状·甘蕉》:“一种大如藕,子长六七寸,形正方,少甘,最下也,其茎解散如丝,以灰练之,可纺绩为絺綌,谓之蕉葛。”《文选·左思〈吴都赋〉》:“蕉葛升越,弱於罗紈。” 刘逵 注:“蕉葛,葛之细者。”《金史·魏子平传》:“ 江 湖 地卑湿,夏服蕉葛犹不堪暑,安得与 大名 比也。” 王闿运 《皇中宪大夫候官陈君墓志铭》:“君布衣里门,无改雅度,蕉葛升越,不宰京尘。”参见“ 蕉布 ”。
词语解释:蕉布  拼音:jiāo bù
用蕉麻纤维织成的布。《后汉书·王符传》“筩中女布” 李贤 注引 沉怀远 《南越志》:“蕉布之品有三,有蕉布,有竹子布,又有葛焉。虽精麤之殊,皆同出而异名。” 清 李调元 《南越笔记·葛布》:“蕉类不一,其可为布者曰蕉麻,山生或田种。以蕉身熟踏之,煮以纯灰水,漂澼令乾,乃绩为布,本蕉也。而曰蕉麻,以其为用如麻故……蕉布与黄麻布,为 岭 外所重,常以冬布相易云。”
词语解释:吕葛  拼音:lǚ gě
周 吕尚 与 三国 蜀 诸葛亮 的并称。 唐 杜甫 《晚登瀼上堂》诗:“凄其望 吕葛 ,不復梦 周 孔 。”
词语解释:邛葛  拼音:qióng gě
邛 地所产的葛布。古代 邛都 以产葛絺著称。 唐 白居易 《病中逢秋招客夜酌》诗:“卧簟 蘄 竹冷,风襟 邛 葛疏。”
词语解释:樛葛  拼音:jiū gě
(1).弯曲的树枝和葛藤。 南朝 宋 谢灵运 《悲哉行》:“松蔦欢蔓延,樛葛欣虆縈。”
(2).纠缠,盘结。 王闿运 《嘲哈蜜瓜赋》:“藤蔓牵引,鉤带樛葛。”
(3).引申为缠夹不清。 清 王鸣盛 《十七史商榷·南史合宋齐梁陈书四·宋志叙首误》:“《宋书》志叙首,文多樛葛。如《史记》《货殖传》, 班 氏因之;《史记》《河渠书》, 班 改名《沟洫志》。此何乃言 班 氏易《货殖》《平準》之称,革《河渠》《沟洫》之名乎?”
词语解释:轇葛  拼音:jiāo gě
见“ 轇轕 ”。
词语解释:轇轕  拼音:jiāo gé
亦作“ 轇輵 ”。亦作“ 轇葛 ”。
(1).交错;杂乱。《楚辞·刘向〈九叹·远游〉》:“潺湲轇轕,雷动电发,馺高举兮。” 王逸 注:“言蛟龙升天,其形潺湲,若水之流,纵横轇轕。” 宋 姜夔 《越九歌·王禹》词:“享维德,辑万国,辙轇轕,蹇时宅。” 明 何景明 《织女赋》:“错璇璣之轇轕兮,施縹緑之杂章。” 清 陈维崧 《感皇恩·晚凉杂忆》词之二:“水云轇葛,阳阴杂糅。”
(2).引申为纠缠不清。 杨树达 《积微居小学述林·〈金文编〉书后》:“凡治金文者,必先据形以识其字,次循音以通其义,循序渐进,乃为得之;否则轇葛不清,必无是处。”
(3).空旷深远貌。《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置酒乎昊天之臺,张乐乎轇輵之宇。” 司马贞 索隐引 郭璞 曰:“言旷远深貌。” 汉 王延寿 《鲁灵光殿赋》:“迢嶢倜儻,丰丽博敞,洞轇轕乎,其无垠也。” 唐 杨炯 《少室山少姨庙碑》:“东西轇轕,南北峥嶸。”
(4).纠葛。 清 昭槤 《啸亭杂录·折子》:“初无轇轕,数百年之弊政,於是始革。” 清 薛福成 《滇缅分界通商事宜疏》:“盖因 英 人注意商务,若分划边界,偶有轇轕,则办理通商,诸多掣肘,亏损无穷,固不能不审。” 曹亚伯 《杨笃生蹈海》:“丙午六七月间,有 魏蕃实 者,与 汪康年 以全 湘 鑛产卖於 德意志 人,订约数年,屡起轇葛,约不能废。”
词语解释:冶葛  拼音:yě gě
(1).即野葛,毒草名。 汉 王充 《论衡·言毒》:“毒螫渥者,在虫则为蝮蛇蜂蠆,在草则为巴豆冶葛。” 晋 嵇含 《南方草木状·冶葛》:“冶葛,毒草也,蔓生,叶如罗勒光而厚。一名胡蔓草。”《新唐书·回鹘传赞》:“化以仁义则顽,示以法则忿,熟我险易则为患也博而惨,疗馁以冶葛,何时可哉?” 宋 邵雍 《感事吟》:“冶葛根非连灵芝,奈何生与天地齐。” 清 赵翼 《放言》诗:“冶葛性杀人,山牛食之美。巴豆毒戕命,饲鼷大如豕。”
(2).比喻狠毒之人。《隋书·诸葛颍传》:“ 潁 因间隙,多所譖毁,是以时人谓之冶葛。”
词语解释:南阳三葛  拼音:nán yáng sān gě
指 三国 时 南阳 诸葛瑾 、 诸葛亮 、 诸葛诞 三人。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凤仙》:“何妨。但 南阳 三 葛 ,君得其龙,区区者又何足道。” 吕湛恩 注:“《世説》:‘ 诸葛瑾 与弟 亮 ,从弟 诞 ,并有盛名,各事一国。人谓 蜀 得其龙, 吴 得其虎, 魏 得其狗。’”
词语解释:赤葛  拼音:chì gě
何首乌的别名。见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七·何首乌》
词语解释:贺葛  拼音:hè gě
复姓。《魏书·官氏志》:“ 贺葛 氏,改为 葛 氏。”
词语解释:食葛  拼音:shí gě
可供食用的葛根。《文选·左思〈吴都赋〉》:“纶组紫絳,食葛香茅。” 刘良 注:“食葛,蔓生,与山葛同,根特大,美於芋也。”
词语解释:华丝葛  拼音:huá sī gě
一种提花丝织品。质地细而薄,多用做夹衣料。
词语解释:交葛  拼音:jiāo gě
葛藤错杂。比喻纠缠不清。 明 王廷相 《慎言·作圣》:“随波徇俗,私智害正者,纯疵交葛,吾不知其裨於道也。”
词语解释:二葛  拼音:èr gě
指 三国 方士 葛玄 及其从孙、 东晋 道士和道教理论家 葛洪 。
词语解释:郁林葛  拼音:yù lín gě
古代 郁林州 所产的一种黄色葛,为葛中之精品。 明 张萱 《疑耀·郁林葛》:“ 粤 中多产葛,惟 鬱林州 所产者知名最久。 齐武帝 作《估客乐》曲被管弦,乘龙舟游江中,令榜人皆著 鬱林 布作淡黄袴以舞此曲。即今之 鬱林 葛也。”
词语解释:櫑葛  拼音:léi gě
藤本植物。虎豆的别名。
词语解释:齑葛  拼音:jī gě
葛麻的碎片。《新唐书·周宝传》:“ 宝 至 奔牛埭 , 駢 馈以齏葛,讽其且亡也。”
词语解释:梅葛  拼音:méi gě
指 梅岭 、 葛岭 ,均在今 江西省 南昌市 郊。
词语解释:钩葛  拼音:gōu gě
亦作“钩葛”。 牵连绞绕。《革命民歌集·两条心眼一个愿》:“赛过红藤相钩葛,两条心眼一个愿。”
词语解释:毛葛  拼音:máo gě
即线绨。纺织品名。用蚕丝或化学纤维长丝作经,棉纱作纬。织物表面起横棱效应,可以分为素织或提花两类。质地较绸厚实,表面较绸粗糙,可作服装或被面。 茅盾 《林家铺子》一:“﹝ 林小姐 ﹞一手推开了又挨到她身边来的 小花 (猫),跳起来就剥下那件新制翠绿色假毛葛驼绒旗袍来。”
词语解释:攀藤附葛  拼音:pān téng fù gě
攀附着藤葛前进。极言道路艰难。《水浒传》第一○八回:“ 解寳 领一支军,攀藤附葛,爬山越岭。”《三国演义》第七十回:“忽见男女数人,各背小包,于山僻路攀藤附葛而走。” 陈毅 《偷渡梅关》诗:“攀藤附葛君须记,万载 梅关 著劫灰。”
词语解释:怀葛  拼音:huái gě
无怀氏 、 葛天氏 的并称。二人皆为传说中的上古帝王名。古人以为其世风俗淳朴,百姓无忧无虑。语本 晋 陶潜 《五柳先生传赞》:“酬觴赋诗,以乐其志, 无怀氏 之民歟? 葛天氏 之民歟?” 清 史震林 《西青散记》卷一:“因自号 松痴老人 ,郡守额其居曰‘ 怀葛 遗风’。”
词语解释:索葛  拼音:suǒ gě
古代 突厥 人称头发。 宋 叶廷珪 《海录碎事·地下》:“ 突厥 谓髮为索葛。”
词语解释:积葛  拼音:jī gě
谓葛草丛生。《楚辞·王褒〈九怀·思忠〉》:“悲皇丘兮积葛,众体错兮交纷。” 王逸 注:“言己见美大之丘,葛草缘之而生,交错茂盛。”
词语解释:缪葛  拼音:miù gě
犹纠葛。繆,通“ 纠 ”。 端木蕻良 《红夜》:“深绿的树,缪葛的草。”
词语解释:衰葛  拼音:shuāi gě
丧服,衰衣葛绖。《周礼·夏官·旅贲氏》:“丧记,则衰葛,执戈盾。” 郑玄 注:“葛,葛絰。” 贾公彦 疏:“臣为王,贵贱皆斩衰。斩衰,麻絰,至葬,乃服葛。” 孙诒让 正义:“注云‘葛,葛絰’者,谓以葛为首絰、要絰也。”
词语解释:王葛  拼音:wáng gě
晋 王导 与 诸葛恢 的并称。《晋书·诸葛恢传》:“ 导 尝与 恢 戏争族姓,曰:‘人言 王 葛 ,不言 葛 王 也。’ 恢 曰:‘不言马驴,岂驴胜马邪!’其见亲狎若此。”
词语解释:女儿葛  拼音:nǚ ér gě
葛布名。产于 广东 增城县 一带。质地精细,卷起可入笔管。但日晒则皱,水浸则缩,珍贵而不实用。旧时因织者多为未婚女子,故名。参阅 清 屈大均 《广东新语·货语·葛布》
词语解释:瞻葛  拼音:zhān gě
复姓。传说春秋 宋景公 时有 瞻葛祁 。见 雷学淇 校辑《世本·氏姓》
词语解释:纠葛  拼音:jiū gé
葛蔓纠结;难于分解。比喻纠缠不清之事。《上海小刀会起义史料汇编·吉尔杭阿致上海英领事照会》:“惟该处与各国洋房贴近,诚恐彼此尚有纠葛,今将再行约定事宜具列于后。” 鲁迅 《〈伪自由书〉后记》:“只为了一点小纠葛,他便匿名向小报投稿,诬陷老朋友去了。” 陈毅 《满庭芳·感事书怀》词:“回溯廿年纠葛,知早有伏迹藏踪。”
词语解释:多览葛  拼音:duō lǎn gě
见“ 多滥葛 ”。
词语解释:多滥葛  拼音:duō làn gě
亦称“ 多滥 ”。亦称“ 多览葛 ”。 唐 时少数民族 敕勒 诸部中的一个部族。《新唐书·回鹘传下》:“ 多览葛 亦曰 多滥 ,在 薛延陀 东。”后即以为三字姓。见《续通志·氏族·代北三字姓》。参阅《通典·边防十五》
词语解释:多滥葛  拼音:duō làn gě
亦称“ 多滥 ”。亦称“ 多览葛 ”。 唐 时少数民族 敕勒 诸部中的一个部族。《新唐书·回鹘传下》:“ 多览葛 亦曰 多滥 ,在 薛延陀 东。”后即以为三字姓。见《续通志·氏族·代北三字姓》。参阅《通典·边防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