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字词组
词语解释:萧萧 拼音:xiāo xiāo
(1).象声词。常形容马叫声、风雨声、流水声、草木摇落声、乐器声等。《诗·小雅·车攻》:“萧萧马鸣,悠悠斾旌。” 晋 陶潜 《咏荆轲》:“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 唐 刘长卿 《王昭君歌》:“琵琶弦中苦调多,萧萧 羌 笛声相和。” 宋 王安石 《试院中五绝句》之五:“萧萧疏雨吹檐角,噎噎暝蛩啼草根。” 元 耶律楚材 《和南质张学士敏之见赠》之五:“云飘飘,水萧萧,一灯香火过闲宵。”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连琐》:“ 杨子畏 ,居于 泗水 之滨。斋临旷野,墙外多古墓,夜闻白杨萧萧,声如涛涌。” 冰心 《超人·离家的一年》:“月影下,树叶萧萧。”
(2).萧条;寂静。 晋 陶潜 《自祭文》:“窅窅我行,萧萧墓门,奢耻 宋 臣,俭笑 王孙 。” 唐 皎然 《往丹阳寻陆处士不遇》诗:“寒花寂寂徧荒阡,柳色萧萧愁暮蝉。” 明 高启 《秋日江居写怀》诗之七:“渔村靄靄缘江暗,农径萧萧入圃斜。”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侠女》:“女数日不至。母疑之,往探其门,萧萧闭寂。” 瞿秋白 《赤都心史》四:“一任他秋意萧萧,秋云黯黯,我只笑,笑君空扰攘。”
(3).形容凄清、寒冷。 晋 陶潜 《祭程氏妹文》:“黯黯高云,萧萧冬月。” 唐 韩愈 《谢自然》诗:“白日变幽晦,萧萧风景寒。” 明 詹同 《出猎图》诗:“穹庐散野如繁星,凉月萧萧照平陆。” 苏曼殊 《断鸿零雁记》第四章:“荒村风雪,萧萧彻骨。”
(4).稀疏。 唐 牟融 《游报本寺》诗:“茶烟裊裊笼禪榻,竹影萧萧扫径苔。” 宋 李纲 《摘鬓间白发有感》诗:“萧萧不胜梳,扰扰仅盈搦。” 明 高濂 《玉簪记·命试》:“白髮萧萧今已老,归閒堪守林皋,梦回青琐恋王朝。” 郑振铎 《取火者的逮捕·埃娥》:“ 亚哥斯 见了这位白发萧萧的老人这样沉痛的呼吁,他却是不动心。”
(5).简陋。 唐 牟融 《送范启东还京》诗:“萧萧行李上征鞍,满目离情欲去难。” 元 郑光祖 《倩女离魂》第四折:“行李萧萧倦修整,甘岁月淹留帝京。” 明 高启 《送萧隐君自句曲经吴归维扬》诗:“来去逐 江 云,萧萧旧巾屨。”
(6).萧洒。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容止》:“ 嵇康 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见者叹曰:‘萧萧肃肃,爽朗清举。’” 唐 赵璘 《因话录·商上》:“﹝ 李约 ﹞以近属宰相子,而雅度玄机,萧萧冲远,德行既优,又有山林之致。” 明 唐寅 《题画竹次杜水庵韵》:“萧萧美人脱凡俗,蕉姓称萝名碧玉。”词语解释:萧条 拼音:xiāo tiáo
(1).寂寞冷落;凋零。《楚辞·远游》:“山萧条而无兽兮,野寂漠其无人。” 三国 魏 曹植 《赠白马王彪》诗:“原野何萧条,白日忽西匿。” 宋 王安石 《离鄞至菁江东望》诗:“村落萧条夜气生,侧身东望一伤情。” 叶圣陶 《我们的骄傲》:“要是没有窗外繁密的竹枝,那个房间真太萧条了。”
(2).指政治、经济等不景气;衰微;衰退。 三国 魏 曹植 《卞太后诔》:“皇室萧条,羽檄四布,百姓欷歔,婴儿号慕,若丧考妣,天下縞素。”《南史·齐豫章文献王嶷传》:“旧 楚 萧条,仍岁多故,政荒人散,实须缉理。”《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五:“ 赵太学 是个书生,不会经营家务,家事日渐萧条。” 曹禺 《日出》第二幕:“你难道不知道现在市面萧条,经济恐慌?”
(3).疏散;稀疏。 汉 扬雄 《羽猎赋》:“羡漫半散,萧条数千里外。” 五代 张泌 《边上》诗:“山河惨淡关城闭,人物萧条市井空。” 宋 陆游 《登灌口庙东大楼观岷江雪山》诗:“白髮萧条吹北风,手持巵酒酹江中。” 元 虞集 《画鹤》诗:“ 薛公 少保昔画鹤,毛羽萧条向寥廓。” 郁达夫 《蜃楼》:“大约是因为一年将尽了,游客萧条。”
(4).匮乏。 元 无名氏 《鸳鸯被》楔子:“争奈囊底萧条,盘缠缺少。”《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但阿姊千里间关,同郎君远去,囊篋萧条,曾无约束,此乃吾等之事,当相与共谋之,勿令姊有穷途之虑也。” 清 王端履 《重论文斋笔录》卷一:“黄金已尽,囊槖萧条。”
(5).犹逍遥。闲逸貌。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品藻》:“ 明帝 问 周伯仁 :‘卿自谓何如 庾元规 ?’对曰:‘萧条方外, 亮 不如臣;从容廊庙,臣不如 亮 。’”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品藻》:“抚军问 孙兴公 :‘卿自谓何如?’曰:‘下官才能所经,悉不如诸贤。至於斟酌时宣,笼罩当世,亦多所不及。然以不才,时復託怀玄胜,远咏 老 庄 ,萧条高寄,不与时务经怀,自谓此心无所与让也。’”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槟榔》:“﹝ 俞益期 与 韩康伯 牋曰:﹞步其林,则寥朗,庇其阴,则萧条,信可以长吟,可以远想矣。”
(6).消瘦貌。 明 唐寅 《题画白乐天》诗:“ 苏州 刺史 白尚书 ,病骨萧条酒盏疏。”
(7).简陋。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慈恩寺题名游赏赋咏杂记》:“时进士团所由辈数十人,见 逢 ( 薛逢 )行李萧条。” 清 周亮工 《送朱静一还九华》诗:“萧条襆被好容颜,七十怀人涉远山。” 丁玲 《团聚》:“她看见这萧条的行旅时,暗暗的惊诧着。”词语解释:萧然 拼音:xiāo rán
(1).犹骚然。扰乱骚动的样子。《史记·酷吏列传》:“及 孝文帝 欲事 匈奴 ,北边萧然苦兵矣。” 唐 元稹 《两省供奉官谏驾幸温汤状》:“不废戒严,而犹物议喧嚣,财力耗顇,数年之外,天下萧然。”《明史·宦官传二·陈增》:“大率入公帑者不及什一,而天下萧然,生灵涂炭矣。”
(2).空寂;萧条。 晋 陶潜 《五柳先生传》:“环堵萧然,不蔽风日。”《新唐书·宦者传上·程元振》:“虏扣 便桥 ,帝仓黄出居 陕 ,京师陷。贼剽府库,焚閭衖,萧然为空。” 宋 范仲淹 《岳阳楼记》:“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袁鹰 《故乡夜话》:“此外四壁萧然,再没有任何东西。”
(3).稀疏;虚空。 宋 叶适 《题〈林秀文集〉》:“鬢髮萧然,奔走未已,可嘆也!” 明 杨柔胜 《玉环记·皋谒延赏》:“双亲弃世十八年,囊篋尽萧然。”《明史·忠义传四·徐世淳》:“州尝被贼,居民萧然。”
(4).简陋。 宋 陆游 《自笑》诗:“惟餘数卷残书在,破篋萧然笑獠奴。” 明 方孝孺 《先府君行状》:“﹝先君﹞每行县以物自随,杯汤不肯受。去官贫甚,鬻所乘马以行,行李萧然,观者嘆息。” 王闿运 《侯官陈君墓志铭》:“乘舆萧然,襆被而已。”
(5).萧洒;悠闲。 晋 葛洪 《抱朴子·刺骄》:“高蹈独往,萧然自得。” 唐 杜甫 《刘九法曹郑瑕邱石门宴集》诗:“秋水清无底,萧然浄客心。” 宋 苏轼 《游惠山》诗序:“爱其语清简,萧然有出尘之姿。” 李劼人 《死水微澜》第五部分十五:“他同好友 葛寰中 谈起这事,好像天大祸事,就要临头一样,比起前数月,萧然而论 北京 事情的态度,真不同!”词语解释:萧瑟 拼音:xiāo sè
(1).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宋 苏轼 《仙都山鹿》诗:“长松千树风萧瑟,仙宫去人无咫尺。” 元 许有壬 《太常引》词:“红衣縹緲,清风萧瑟,半醉岸乌巾。” 曹禺 《原野》第三幕:“靠左偏前是一棵直挺挺的白杨,树叶在上面萧瑟作响。”
(2).凋零;冷落;凄凉。《楚辞·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唐 杜甫 《北征》诗:“靡靡踰阡陌,人烟眇萧瑟。” 明 杨珽 《龙膏记·传情》:“你秋色将临,能无萧瑟之感。” 老舍 《四世同堂》四三:“秋给 北平 的城郊带来萧瑟,使它变成触目都是秋色,一点也不像一个大都市的外围了。”
(3).稀疏。 唐 唐扶 《使南海道长沙题道林岳麓寺》诗:“萧瑟两鬢吾能髡,逢迎侯伯转觉贵。”词语解释:萧索 拼音:xiāo suǒ
(1).萧条冷落;凄凉。 晋 陶潜 《自祭文》:“天寒夜长,风气萧索,鸿雁于征,草木黄落。” 宋 刘过 《谒金门》词:“休道旅怀萧索,生怕香浓灰薄。” 明 高启 《长洲苑》诗:“草树迎萧索,湖山罢鬱葱。” 柔石 《二月》九:“小雨点打着二人底伞上,响出寂寞的调子。黄昏底镇内,也异样地萧索。”
(2).疏散;稀少。《史记·天官书》:“若烟非烟,若云非云,郁郁纷纷,萧索轮囷,是谓卿云。” 唐 王初 《自和书秋》:“陇首斜飞避弋鸿,頽云萧索见层空。” 宋 欧阳修 《送徐生之渑池》诗:“尔来飘流二十载,鬢髮萧索垂霜冰。”《明史·李时传》:“扈蹕謁陵,道 沙河 ,帝见居民萧索,愴然曰:‘七陵在此,宜加守护。’”
(3).淡漠。《魏书·崔道固传》:“ 安都 视人殊自萧索, 毕捺 固依依也。”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司空图》:“某宦情萧索,百事无能。”
(4).衰颓。 清 侯方域 《太平仁义之效论》:“犹病热阳狂之人,恶其疾而以毒寒攻之,疾去而元气亦萧索矣。”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莲香》:“一夜 莲 来,惊曰:‘郎何神气萧索?’”
(5).风雨吹打树叶的声音。 南朝 宋 鲍照 《拟行路难》诗之十七:“寒风萧索一旦至,竟得几时保光华。” 唐 元稹 《酬乐天雪中见寄》诗:“知君夜听风萧索,晓望林亭雪半糊。” 元 萨都剌 《暮行》诗之一:“千山月崔嵬,万叶雨萧索。” 清 徐兰 《赤陵姐琵琶歌》:“曲终马上风萧索,风吹泪逐哀弦落。”词语解释:萧散 拼音:xiāo sàn
犹萧洒。形容举止、神情、风格等自然,不拘束;闲散舒适。《西京杂记》卷二:“ 司马相如 为《上林》、《子虚》赋,意思萧散,不復与外事相关。” 唐 张九龄 《林亭咏》:“从兹果萧散,无事亦无营。” 宋 曾巩 《招隐寺》诗:“我亦本萧散,至此更怡然。” 清 方苞 《重建润州鹤林寺记》:“佛之理吾不信,而窃喜其教,絶婚宦,公货财,布衣疏食,随地可安,士之萧散孤介,而不欲违其本心者,往往匿跡於其中。”
(1).消散;消释。《晋书·恭帝纪论》:“虽有手握戎麾,心存旧国,迴首无良,忽焉萧散。” 唐 皎然 《送大宝上人归楚山》诗:“独鹤翩翻飞不定,归云萧散会无因。” 明 刘基 《自天章入城作》诗:“烦襟得萧散,似欲忘覉旅。”
(2).萧条;凄凉。 南朝 梁 何逊 《和司马博士咏雪》:“萧散忽如尽,徘徊已復新。” 唐 韦应物 《独游西斋寄崔主簿》诗:“秋斋正萧散,烟水易昏夕。” 宋 苏轼 《和李太白》:“野情转萧散,世道有翻覆。” 清 曹寅 《宿金氏园亭》诗:“萧散人问意,孤云第几峰。”词语解释:萧疏 拼音:xiāo shū
亦作“ 萧疎 ”。
(1).稀疏;稀少。 唐 唐彦谦 《秋霁夜吟寄友人》:“槐柳萧疏溽暑收,金商频伏火西流。” 元 张可久 《折桂令·读史有感》曲之一:“説到知音,自古无多,白髮萧疎,青灯寂寞,老子婆娑。” 清 黄遵宪 《人境庐杂诗》之八:“ 杨 梁 诸子好,踪跡亦萧疏。” 艾芜 《荣归》:“枯藤缠绕的篱落间,黄叶萧疏的林木下,都有二三野犬,在争扯残馀的尸体。”
(2).寂寞;凄凉。 唐 杜牧 《八六子》词:“辞恩久归 长信 ,凤帐萧疏,椒殿閒扃。” 宋 张孝祥 《鹊桥仙·戏赠吴伯承侍儿》词:“ 野堂 从此不萧疏,问何日,尊前唤客。” 元 宋方壶 《斗鹌鹑·送别》套曲:“欢笑地不堪举目,回首处景物萧疎。”《红楼梦》第八一回:“ 宝玉 走到 沁芳亭 ,但见萧疏景象,人去房空。” 毛泽东 《送瘟神》诗之一:“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
(3).萧条;不景气。 宋 陆游 《行在春晚有怀故隐》诗:“旧人零落北音少,市肆萧疏民力殫。” 明 吾丘瑞 《运甓记·翦发延宾》:“英雄困尘土,奈生计萧疎,功名艰阻,忠谋未吐。”
(4).洒脱;自然不拘束。 明 刘崧 《题余仲扬画山水图为余自安赋》诗:“ 金华 山人 余仲扬 ,笔墨萧疏开老苍。” 清 李渔 《凰求凤·媒间》:“仪容细观今胜初,喜风韵萧疎。” 柳亚子 《〈燕子龛遗诗〉序》:“﹝ 苏曼殊 ﹞又善画,萧疏淡远,似不食人间烟火物。”
(5).清丽。 唐 吴融 《书怀》诗:“傍巖依树结簷楹,夏物萧疎景更清。” 宋 司马光 《夏日过陈秀才园林》诗:“槿花篱落围丛竹,风日萧疎满园緑。” 清 方文 《石臼湖访邢孟贞》诗之二:“风俗既淳美,山川亦萧疎。”
(6).空虚。 元 汤式 《天香引·中秋戏题》曲:“今年旅邸中秋,囊篋萧疎,典却 吴 钩。” 清 俞樾 《春在堂随笔》卷九:“身为名将,手握重兵,一旦弃去之,缾鉢萧疏,野衲不若。”词语解释:萧寺 拼音:xiāo sì
唐 李肇 《唐国史补》卷中:“ 梁武帝 造寺,令 萧子云 飞白大书‘萧’字,至今一‘萧’字存焉。”后因称佛寺为萧寺。 唐 李贺 《马》诗之十九:“萧寺驮经马,元从 竺国 来。”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一本楔子:“可正是人值残春 蒲郡 东,门掩重关萧寺中。”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鲁公女》:“ 招远 张于旦 ,性疎狂不覊,读书萧寺。”词语解释:萧骚 拼音:xiāo sāo
(1).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五代 齐己 《小松》诗:“后夜萧骚动,空阶蟋蟀听。” 宋 欧阳修 《呈元珍表臣》诗:“披条泫转清晨露,响叶萧骚半夜风。” 郭沫若 《长春集·遍地皆诗写不赢》诗:“树叶萧骚作响,微风吹送清香。”
(2).萧条凄凉。 唐 祖咏 《晚泊金陵水亭》诗:“ 江 亭当废国,秋景倍萧骚。” 宋 范成大 《公辨再赠复次韵》:“书生活计极萧骚,爝火微明似束蒿。” 清 西泠酒民 《蝶恋花·秋日湖上》词:“一片明湖歌舞旧,景色萧骚,恁处堪回首。”
(3).稀疏。 宋 陆游 《初秋书怀》诗:“二十年前已二毛,即今何恨鬢萧骚。” 明 张四维 《双烈记·行游》:“桃腮柳眼争妍,六桥艷阳还若昔,双鬢萧骚不似前。” 清 吴伟业 《翠峰寺遇友》诗:“不堪从置酒,白髮自萧骚。”词语解释:萧洒 拼音:xiāo sǎ
亦作“ 萧洒 ”。
(1).清高脱俗;不拘束。 南朝 齐 孔稚珪 《北山移文》:“耿介拔俗之标,萧洒出尘之想。” 唐 杜甫 《饮中八仙歌》:“ 宗之 萧洒美少年,举觴白眼望青天。” 宋 曾巩 《芍药厅》诗:“何如萧洒山城守,浅酌清吟 济水 边。”
(2).清丽;爽朗。 唐 韦应物 《善福寺阁》诗:“晴明一登望,萧洒此幽襟。” 唐 杜甫 《玉华宫》诗:“万籟真笙竽,秋色正萧洒。” 宋 曾巩 《江上怀介甫》诗:“江上信清华,风月亦萧洒。”
(3).冷落;僻静。 宋 陈鹄 《耆旧续闻》卷三:“ 晁无咎 閒居 济州 金乡 ,葺 东皋归去来园 ,楼观堂亭,位置极萧洒,尽用 陶 语名目之。” 元 耶律楚材 《过东胜用先君文献公韵》之一:“荒城萧洒枕长河,古字碑文半灭磨。” 清 唐孙华 《寿郭雉先七十》诗之一:“城南萧洒得吾庐,清德如村处士餘。”
(4).舒畅。 唐 白居易 《兰若偶居》诗:“行止輒自由,甚觉身萧洒。” 宋 张先 《生查子》词:“当初相见时,彼此心萧洒。近日见人来,却恁相谩諕。”
(5).姿态自然,不呆板。 唐 元稹 《画松》诗:“纤枝无萧洒,顽干空突兀。” 宋 梅尧臣 《赋石昌言括苍石屏》:“根深称条叶,生意絶萧洒。” 宋 司马光 《双竹》诗:“萧洒駢瑶甃,连翩拂璧璫。”
(6).细雨飘飞貌。 唐 李商隐 《细雨》诗:“萧洒傍回汀,依微过短亭。”词语解释:萧飒 拼音:xiāo sà
(1).形容风雨吹打草木发出的声音。 唐 陈羽 《湘妃怨》诗:“商人酒滴庙前草,萧颯风生斑竹林。” 宋 王安石 《次韵酬朱昌叔》之六:“长以声音为佛事,野风萧颯水潺湲。” 清 纳兰性德 《唐多令·雨夜》词:“萧颯不堪闻,残妆拥夜分。”
(2).萧条冷落。 唐 杜甫 《相从歌赠严二别驾》:“ 成都 乱罢气萧颯, 浣花 草堂 亦何有。” 宋 王安石 《金陵怀古》诗之三:“山水寂寥埋王气,风烟萧颯满僧窗。” 清 狄亿 《菩萨蛮》词:“萧颯不胜情,孤鸿三两声。”
(3).稀疏;凄凉。 唐 李白 《飞龙引》之二:“下视 瑶池 见 王母 ,蛾眉萧颯如秋霜。” 宋 陆游 《独立》诗:“白髯萧颯一愚公,独立濛濛细雨中。” 元 郝经 《巴陵女子行》:“诗成泪尽赴江流,蛾眉萧颯天为愁。”
(4).萧洒自然。 唐 白居易 《画竹歌》:“嬋娟不失筠粉态,萧颯尽得风烟情。”词语解释:萧森 拼音:xiāo sēn
(1).草木茂密貌。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平等寺》:“堂宇宏美,林木萧森。” 宋 司马光 《又和董氏东园桧屏石床》:“密叶萧森翠幕紆,蹔来犹恨不长居。” 明 何景明 《怀化驿芭蕉》诗:“孟夏日初赫,萧森蔽炎光。” 郭沫若 《星空·孤竹君之二子》:“地上是百花灿烂的郊原,眼前是原始的林木萧森。”
(2).草木凋零衰败貌。 唐 张九龄 《郡舍南有园畦杂树聊以永日》诗:“江城何寂歷,秋树亦萧森。” 宋 陆游 《秋思绝句》:“一片云深更作阴,东轩草树共萧森。” 明 何景明 《九日黔国后园》诗之二:“天空远水明秋岸,梧叶萧森枫树残。” 鲁迅 《无题》诗:“风波一浩荡,花树已萧森。”
(3).阴森。 唐 杜甫 《秋兴》诗之一:“玉露凋伤枫树林, 巫山 巫峡 气萧森。” 宁调元 《游白云归感赋四律并柬同游诸子》:“夜气萧森十里堤,出门可有上天梯。” 徐迟 《入峡记》:“ 巫山 突然挺立两侧,何止十二峰。阳光被夺,气象萧森。”词语解释:萧郎 拼音:xiāo láng
(1).对姓 萧 的男子的敬称。《梁书·武帝纪上》:“ 俭 一见( 萧衍 )深相器异,谓 庐江 何宪 曰:‘此 萧郎 三十内当作侍中,出此则贵不可言。’”
(2). 唐 崔郊 之姑有一婢女,后卖给连帅, 郊 十分思慕她,因赠之以诗曰:“公子王孙逐后尘, 緑珠 垂泪滴罗巾。侯门一入深如海,从此 萧郎 是路人。”见旧题 宋 尤袤 《全唐诗话·崔郊》。后因以“萧郎”指美好的男子或女子爱恋的男子。 唐 于鹄 《题美人》诗:“胸前空戴宜男草,嫁得萧郎爱远游。” 宋 张孝祥 《浣溪沙》词:“冉冉幽香解鈿囊,兰橈烟雨暗春江,十分清瘦为萧郎。” 清 吴伟业 《琴河感旧》诗之四:“书成粉箑凭谁寄,多恐萧郎不忍堪。” 郁达夫 《毁家诗记》之十九:“ 沉园 旧恨从头数,泪透萧郎 蜀 锦衾。”词语解释:萧艾 拼音:xiāo ài
艾蒿,臭草。常用来比喻品质不好的人。《楚辞·离骚》:“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 唐 杜甫 《种莴苣》诗:“中园陷萧艾,老圃永为耻。” 清 方文 《即事》诗之二:“多少崇兰化萧艾,幽香毕竟在吾徒。”词语解释:萧闲 拼音:xiāo xián
亦作“ 萧閒 ”。 萧洒悠闲;寂静。 唐 顾况 《山居即事》诗:“下泊降茅仙,萧闲隐洞天。” 宋 林逋 《送思齐上人之宣城》诗:“萧闲水西寺,驻锡莫忘归。”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一五三:“亲朋岁月各萧閒,情话缠绵礼数删。” 李劼人 《死水微澜》第五部分十三:“ 满城 是另一个世界,是一个极萧闲而无一点尘俗气息,又到处是画境,到处富有诗情的地方。”词语解释:萧爽 拼音:xiāo shuǎng
(1).清净闲适。 唐 雍陶 《和刘补阙秋园寓兴》之四:“人来多爱此,萧爽似仙家。” 金 元好问 《少林》诗:“云林入清深,禪房坐萧爽。” 清 汪懋麟 《早过南坞》诗:“东华满尘垢,萧爽是城西。”
(2).凉爽;凄清。 宋 陆游 《感秋》诗:“秋堂露气清,萧爽入毛骨。” 元 刘祁 《游西山记》:“见白云数缕出东山,延布南岭上,状如飞龙蜿蜒,山中露气萧爽。” 明 李东阳 《谢谢方石惠石棋子》诗:“空堂无人石枰响,病骨先秋觉萧爽。”
(3).萧洒自然。 宋 周密 《图画碑帖续钞》:“ 伯时 为 米芾 作《山阴图》,精神萧爽,令人顾接不暇。” 清 吴骞 《拜经楼诗话》卷一:“诗极萧爽,或传 吕纯阳 所作。”
(4).犹萧飒。风吹树木的声音。 三国 魏 阮籍 《首阳山赋》:“树丛茂以倾倚兮,纷萧爽而扬音。”词语解释:萧何 拼音:xiāo hé
(?—前 193) 汉沛县(今属江苏)人,与高祖于微时,从起兵,高祖为汉王,以何为丞相。楚、汉相拒,何留守关中,补兵馈饷,军得不匮;高祖数亡山东而何常全关中以待之。高祖即帝位,论功第一,封萧侯。汉之典制律令,多所手定。惠帝时卒,谥文终词语解释:萧关 拼音:xiāo guān
(1).古关名。故址在今 宁夏 固原 东南,为自 关中 通向塞北的交通要冲。《汉书·武帝纪》:“﹝ 元封 四年冬十月﹞通 回中 道,遂北出 萧关 。” 颜师古 注引 如淳 曰:“《匈奴传》:‘入 朝郍 萧关 ’, 萧关 在 安定 朝郍县 也。” 唐 卢照邻 《上之回》诗:“ 回中 道路险, 萧关 烽候多。”
(2).指 北宋 崇宁 四年为防御 西夏 而筑的 萧关 ,故址在今 固原 北二百馀里。
(3).古县名。 唐 神龙 元年(公元705年)置。治所在今 固原 北一百八十里。 至德 后地入 吐蕃 , 大中 间收复,置 武州 治此,旋废。
(4).古县名。 唐 中和 四年(公元884年)侨置于 潘原县 (今 甘肃省 平凉市 东),仍为 武州 治所。 五代 周 显德 中废。词语解释:萧相 拼音:xiāo xiàng
指 汉 丞相 萧何 。 晋 陆机 《汉高祖功臣颂》:“ 无知 叡敏,独昭奇迹,察侔 萧相 ,貺同师锡。” 晋 左思 《魏都赋》:“思重爻,摹《大壮》,览 荀卿 ,采 萧相 。”《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一:“负屈寒儒,得遇 秦 庭朗镜;行凶诡计,难逃 萧相 明条。”词语解释:萧曹 拼音:xiāo cáo
萧何 和 曹参 。《史记·张丞相列传》:“ 昌 ( 周昌 )为人彊力,敢直言,自 萧 曹 等皆卑下之。” 唐 高适 《自淇涉黄河途中作》诗之十二:“力争固难恃,骄战曷能久。若使学 萧 曹 ,功名当不朽。” 明 汪廷讷 《种玉记·赠玉》:“怎能树 萧 曹 旧日勋猷,还念鸞皇偶何年好逑。” 清 邵长蘅 《杂诗》:“ 萧 曹 自刀笔, 樊 灌 奋駑駘。”词语解释:萧史 拼音:xiāo shǐ
(1).传说中人物名。相传为 春秋 秦穆公 时人,善吹萧,能致孔雀白鹤于庭。 穆公 以女 弄玉 妻之。 萧史 日教 弄玉 吹萧作凤鸣,后凤凰来集其屋。 穆公 筑凤台,使 萧史 夫妇居其上,数年后,皆随凤凰飞去。见 汉 刘向 《列仙传》。 晋 葛洪 《抱朴子·对俗》:“是以 萧史 偕翔凤以凌虚, 琴高 乘朱鲤於深渊,斯其验也。” 唐 韩愈 《谁氏子》诗:“或云欲学吹凤笙,所慕灵妃媲 萧史 。”
(2).借指情郎。 清 黄遵宪 《游箱根》诗:“ 洪崖 揖 浮丘 , 萧史 媚 弄玉 。”词语解释:萧斋 拼音:xiāo zhāi
唐 张怀瓘 《书断》:“ 武帝 造寺,令 萧子云 飞白大书‘萧’字,至今一字存焉。 李约 竭产自 江 南买归东 洛 ,建一小亭以翫,号曰‘萧斋’。”后人称寺庙、书斋为“萧斋”。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道人灵一》:“故有颠顿文场之人,憔悴江海之客,往往裂冠裳,拨矰缴,杳然高迈,云集萧斋。” 明 唐寅 《送行》诗:“萧斋烦扫榻,为我醉眠谋。”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聊斋自志》:“萧斋瑟瑟,案冷疑冰。”词语解释:萧娘 拼音:xiāo niáng
《南史·梁临川靖惠王宏传》云: 宏 受诏侵 魏 ,军次 洛口 ,前军克 梁城 。 宏 闻 魏 援近,畏懦不敢进。 魏 人知其不武,遗以巾帼。北军歌曰:“不畏 萧娘 与 吕姥 ,但畏 合肥 有 韦武 。”“萧娘”即姓 萧 的女子,言 宏 怯懦如女子。后以“萧娘”为女子的泛称。 唐 杨巨源 《崔娘诗》:“风流才子多春思,肠断萧娘一纸书。” 宋 周邦彦 《西园竹》词:“奈向灯前堕泪,肠断萧娘。” 清 金农 《与陈学士壮履晚食戏成》诗之一:“漫道萧娘纤指同,熏人辛味出柈中。” 郁达夫 《盐原日记诗抄》之八:“离人又动飘零感,泣下萧娘一曲歌。”词语解释:萧辰 拼音:xiāo chén
秋季。 唐 岑参 《暮秋山行》诗:“千念集暮节,万籟悲萧辰。” 宋 王安石 《上江宁府王龙图启》:“萧辰方肃,宇荫尚遥,伏希上为治朝保和福履。” 清 钱谦益 《后观棋绝句》之一:“客舍萧辰看奕棋,秋风卷籜响枯枝。”词语解释:萧墙 拼音:xiāo qiáng
(1).萧,通“ 肃 ”。古代宫室内作为屏障的矮墙。《论语·季氏》:“吾恐 季孙 之忧,不在 顓臾 ,而在萧墙之内也。” 何晏 集解引 郑玄 曰:“萧之言肃也;墙谓屏也。君臣相见之礼,至屏而加肃敬焉,是以谓之萧墙。” 唐 白行简 《李娃传》:“乃引至萧墙间,见一姥垂白上僂,即 娃 母也。”
(2).萧,通“ 肃 ”。指垣墙。
(3).萧,通“ 肃 ”。借指内部。《韩非子·用人》:“不谨萧墙之患,而固金城於远境。”《后汉书·刘虞传》:“明公不先告晓使得改行,而兵起萧墙,非国之利。” 宋 陆游 《德勋庙碑》:“萧墙衅起,羣公喑拱,公则唱勤王復辟之大策。” 郁达夫 《感时》诗:“谋倾孤注终无补,乱到萧墙岂易平?”词语解释:萧晨 拼音:xiāo chén
凄清的秋晨。 晋 殷仲文 《南州桓公九井作》诗:“哲匠感萧晨,肃此尘外軫。” 宋 王安石 《和王微之登高斋》之一:“萧晨忽扫纤翳尽,北岭初出青嵬嵬。” 清 曹寅 《赋得贫家月不贫戏答冷斋》:“有窗张白彩,无寐到萧晨。”词语解释:萧寥 拼音:xiāo liáo
(1).寂寞冷落。 五代 徐铉 《题雷公井》诗:“揜靄 愚公谷 ,萧寥羽客家。” 元 揭傒斯 《晓坐张先生朝阳轩》诗:“萧寥尘外事,风叶满窗间。” 清 魏之琇 《买陂塘·苹花》词:“萧寥坐觉添秋思,还袭舞帬歌扇。”
(2).风雨声。 唐 孟郊 《溧阳秋霁》诗:“晚雨晓犹在,萧寥激前阶。” 唐 白居易 《松声》诗:“西南微风来,潜入枝叶间;萧寥发为声,半夜明月前。”词语解释:萧梁 拼音:xiāo liáng
即 南朝 梁 。因 梁 朝皇室姓 萧 ,故史称 萧梁 。 明 道衍 《京口览古》诗:“ 萧梁 事业今何在? 北固 青青客倦看。” 清 周亮工 《从山后倒入无想寺与僧惺悟》诗:“欲踏高巖看石臼,休捫古碣话 萧梁 。”词语解释:萧飕 拼音:xiāo sōu
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宋 文天祥 《先两国初忌》诗:“北风吹黄花,落木寒萧颼。” 元 周权 《夏日偕友晚步饮听泉轩》诗:“青松如高人,含风自萧颼。” 明 高启 《满江红·客馆对雪》词:“窗竹里似风非雨,萧颼骚屑。” 清 钱谦益 《谢于昭远寄庙后茶次东坡和钱安道韵》:“睡魔迸散暑气退,松风萧颼白日永。”词语解释:萧寂 拼音:xiāo jì
萧条寂静。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品藻》:“然门庭萧寂,居然有名士风流, 殷 不及 韩 。” 宋 林逋 《送范希文寺丞》诗:“林中萧寂欵吾庐,亹亹犹欣接绪餘。” 清 方文 《泊池口吊吴次尾刘伯宗》诗:“江城萧寂甚,每过必含辛。”词语解释:萧屑 拼音:xiāo xiè
(1).象声词。形容凄凉而细碎的声音。 唐 韦应物 《对春雪》诗:“萧屑杉松声,寂寥寒夜虑。” 清 朱仕琇 《〈溪音〉序》:“时或晨露淅沥,居人未起,籜陨沙頽,萧屑有无。”
(2).凄凉。《世说新语·文学》“初,注《庄子》者数十家” 刘孝标 注引《向秀本传》:“或言 秀 游託诸贤,萧屑卒岁。” 前蜀 韦庄 《抚盈歌》:“鑾舆去兮萧屑,七丝断兮泬寥。”词语解释:萧张 拼音:xiāo zhāng
汉 萧何 和 张良 的并称。《三国志·蜀志·秦宓传》:“且以国君之贤,子为良辅,不以是时建 萧 张 之策,未足为智也。” 唐 鲍溶 《读史》诗:“ 萧 张 马无汗,盛业垂千世。” 宋 范仲淹 《议守》:“然臣观 前汉 高帝 之盛,臣有 萧 张 ,决胜千里,下有百战之师,以四十万之众,困于 平城 。”词语解释:萧斧 拼音:xiāo fǔ
古代兵器斧钺。萧,通“ 肃 ”。《说文·艸部》“萧,艾蒿也。从艸,肃声” 清 段玉裁 注:“与肃同音通用。萧墙、萧斧皆训肃。”按,因斧鉞用于刑罚,故取严肃之义。 汉 刘向 《说苑·善说》:“夫以 秦 楚 之强而报讐於弱 薛 ,譬犹摩萧斧而伐朝菌也。” 唐 孔颖达 《〈春秋正义〉序》:“一字所嘉,有同华衮之赠;一言所黜,无异萧斧之诛。” 宋 张孝祥 《水调歌头·凯歌上刘恭文》词:“千里风飞雷厉,四校星流彗扫,萧斧剉春葱。” 清 吴伟业 《退谷歌》:“ 武陵 洞口闻野哭,萧斧斫尽桃花林。”一说萧斧即越斧,见《文选·左思〈魏都赋〉》 李周翰 注。一说萧斧即芟艾之斧,见 徐锴 《说文解字繫传·艸部·萧》。词语解释:萧朱 拼音:xiāo zhū
指 萧育 和 朱博 。 西汉 时人,两人始为好友,后有隙,终成仇人。《后汉书·王丹传》:“交道之难,未易言也。世称 管 鲍 ,次则 王 贡 。 张 陈 凶其终, 萧 朱 隙其末,故知全之者鲜矣。” 南朝 梁 刘孝标 《广绝交论》:“由是观之, 张 陈 所以凶终, 萧 朱 所以隙末,断焉可知矣。” 唐 李白 《古风》之五十九:“ 张 陈 景火灭, 萧 朱 亦星离。”词语解释:萧梢 拼音:xiāo shāo
萧条;凄凉。 南朝 梁 江淹 《待罪江南思北归赋》:“木萧梢而可哀,草林离而欲暮。” 元 萨都剌 《元子游戏竹木》诗:“萧梢瘦竹卧疎雨,槎枒老树悬春风。” 清 严允肇 《穆陵关》诗:“萧梢谷风起,岧嵽林光含。”参见“ 萧骚 ”。
词语解释:萧骚 拼音:xiāo sāo
(1).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五代 齐己 《小松》诗:“后夜萧骚动,空阶蟋蟀听。” 宋 欧阳修 《呈元珍表臣》诗:“披条泫转清晨露,响叶萧骚半夜风。” 郭沫若 《长春集·遍地皆诗写不赢》诗:“树叶萧骚作响,微风吹送清香。”
(2).萧条凄凉。 唐 祖咏 《晚泊金陵水亭》诗:“ 江 亭当废国,秋景倍萧骚。” 宋 范成大 《公辨再赠复次韵》:“书生活计极萧骚,爝火微明似束蒿。” 清 西泠酒民 《蝶恋花·秋日湖上》词:“一片明湖歌舞旧,景色萧骚,恁处堪回首。”
(3).稀疏。 宋 陆游 《初秋书怀》诗:“二十年前已二毛,即今何恨鬢萧骚。” 明 张四维 《双烈记·行游》:“桃腮柳眼争妍,六桥艷阳还若昔,双鬢萧骚不似前。” 清 吴伟业 《翠峰寺遇友》诗:“不堪从置酒,白髮自萧骚。”词语解释:萧氏 拼音:xiāo shì
(1).指 萧史 。 宋 柳永 《巫山一段云》词之五:“ 萧氏 贤夫妇, 茅 家好弟兄。羽轮飆驾起层云,高会尽仙卿。”参见“ 萧史 ”。
(2).指 萧育 , 西汉 人, 萧望之 之子。见《汉书》本传。《文选·张协〈杂诗〉之三》:“案无 萧氏 牘,庭无 贡公 綦。” 刘良 注:“ 萧育 与 朱博 为友, 王阳 与 贡禹 为密交,述此两事,思友人不相往来也。”
(3). 殷 民六族之一。《左传·定公四年》:“ 殷 民六族, 条氏 、 徐氏 、 萧氏 、 索氏 、 长勺氏 、 尾勺氏 。”
词语解释:萧史 拼音:xiāo shǐ
(1).传说中人物名。相传为 春秋 秦穆公 时人,善吹萧,能致孔雀白鹤于庭。 穆公 以女 弄玉 妻之。 萧史 日教 弄玉 吹萧作凤鸣,后凤凰来集其屋。 穆公 筑凤台,使 萧史 夫妇居其上,数年后,皆随凤凰飞去。见 汉 刘向 《列仙传》。 晋 葛洪 《抱朴子·对俗》:“是以 萧史 偕翔凤以凌虚, 琴高 乘朱鲤於深渊,斯其验也。” 唐 韩愈 《谁氏子》诗:“或云欲学吹凤笙,所慕灵妃媲 萧史 。”
(2).借指情郎。 清 黄遵宪 《游箱根》诗:“ 洪崖 揖 浮丘 , 萧史 媚 弄玉 。”词语解释:萧齐 拼音:xiāo qí
即 南朝 齐 。因 齐 朝皇室姓 萧 ,故称 萧齐 。 鲁迅 《集外集·〈痴华鬘〉题记》:“ 萧齐 永明 十年九月十日, 中天竺 法师 求那毗地 出。”词语解释:萧何律 拼音:xiāo hé lǜ
汉 萧何 所制的典制律令。《汉书·刑法志》:“ 汉 兴, 高祖 初入 关 ,约法三章曰:‘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蠲削烦苛,兆民大説。其后四夷未附,兵革未息,三章之法不足以御姦,於是相国 萧何 攗摭 秦 法,取其宜於时者,作律九章。” 唐 杜甫 《忆昔》诗之二:“百餘年间未灾变, 叔孙 礼乐 萧何 律。”亦省称“ 萧律 ”。 元 雅琥 《上执政四十韵》:“ 房 谋兼 杜 断, 萧 律继 曹 遵。”词语解释:萧槭 拼音:xiāo qì
见“ 萧摵 ”。
词语解释:萧摵 拼音:xiāo shè
亦作“ 萧槭 ”。
(1).凋零;零落。 唐 杜甫 《法镜寺》诗:“嬋娟碧蘚浄,萧摵寒籜聚。” 清 曹寅 《题柳村送别图》诗:“旧雨依稀留墨瀋,残梧萧摵变商声。”
(2).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唐 刘禹锡 《游桃源》诗:“日莫山逕穷,松风自萧槭。”《花月痕》第四四回:“﹝ 跛脚 ﹞见新月模糊,西风萧槭,满院里梧叶捲得簌簌有声。”词语解释:萧椮 拼音:xiāo sēn
(1).草木茂盛貌。 清 冯桂芬 《为王恩绶题杨某画并诗》:“白波翠巘鬱萧槮,此是 吴 儂夙所耽。”
(2).树木枝干耸立貌。词语解释:萧帝寺 拼音:xiāo dì sì
萧寺。 前蜀 韦庄 《江上题所居》诗:“落日乱蝉萧帝寺,碧云归鸟 谢 家山。”词语解释:萧摵 拼音:xiāo shè
亦作“ 萧槭 ”。
(1).凋零;零落。 唐 杜甫 《法镜寺》诗:“嬋娟碧蘚浄,萧摵寒籜聚。” 清 曹寅 《题柳村送别图》诗:“旧雨依稀留墨瀋,残梧萧摵变商声。”
(2).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唐 刘禹锡 《游桃源》诗:“日莫山逕穷,松风自萧槭。”《花月痕》第四四回:“﹝ 跛脚 ﹞见新月模糊,西风萧槭,满院里梧叶捲得簌簌有声。”词语解释:萧律 拼音:xiāo lǜ
见“ 萧何律 ”。
词语解释:萧何律 拼音:xiāo hé lǜ
汉 萧何 所制的典制律令。《汉书·刑法志》:“ 汉 兴, 高祖 初入 关 ,约法三章曰:‘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蠲削烦苛,兆民大説。其后四夷未附,兵革未息,三章之法不足以御姦,於是相国 萧何 攗摭 秦 法,取其宜於时者,作律九章。” 唐 杜甫 《忆昔》诗之二:“百餘年间未灾变, 叔孙 礼乐 萧何 律。”亦省称“ 萧律 ”。 元 雅琥 《上执政四十韵》:“ 房 谋兼 杜 断, 萧 律继 曹 遵。”词语解释:萧丘 拼音:xiāo qiū
传说中的海岛名。相传在 南海 中,上有寒火,春生秋灭,生长一种小而焦黑的树木。 晋 葛洪 《抱朴子·论仙》:“水性纯冷,而有 温谷 之汤泉;火体宜炽,而有 萧丘 之寒焰。” 晋 葛洪 《抱朴子·广譬》:“朱飊鑠石,而不能靡 萧丘 之木。”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火·阳火阴火》:“此外又有 萧丘 之寒火,泽中之阳焰,野外之鬼磷,金银之精气,此皆似火而不能焚物者也。” 清 曹寅 《胡进也木孩将移居南城》诗:“惊沙连广漠,冷焰合 萧丘 。”词语解释:萧淡 拼音:xiāo dàn
萧洒淡泊。词语解释:萧杀 拼音:xiāo shā
冷落萧条。 王西彦 《古屋》第三部一:“从炎炎如焚的夏日,经过无尽萧杀凄凉的秋夜和严寒酷冷的冬晨,现在,温暖明媚的春光,又复迟迟光临了。” 李瑛 《关于今天的战斗》诗:“万木萧杀的大地,沉云乱卷的天空,--历史的暴风雨已经过去。”词语解释:萧车 拼音:xiāo chē
《汉书·萧育传》:“ 南郡 江 中多盗贼,拜 育 为太守。上以 育 耆旧名臣,乃以三公使车载 育 入殿受策。” 萧 车,即 萧育 乘坐的车,用以指代 萧育 。 唐 杜甫 《夔府书怀四十韵》:“ 萧 车安不定, 蜀 使下何之?”词语解释:萧放 拼音:xiāo fàng
潇洒放浪。 明 杨慎 《射虎图为箬溪都宪题》诗:“细观逸跡逈不俗,气骨深隐形萧放。” 清 朱彝尊 《迈陂塘·题王咸中石坞山房图》词:“南归好,髣髴高居仙掌,栖贫儘自萧放。”词语解释:萧屏 拼音:xiāo píng
(1).即萧墙。古代宫室内当门的小墙。萧,通“ 肃 ”。 唐 刘禹锡 《和郴州杨侍郎玩郡斋紫薇花十四韵》:“緑阴交广除,明艳透萧屏。”
(2).指代朝廷。 唐 刘禹锡 《谢门下武相公启》:“诚知微生,不足酬德。捐躯之外,无地寄言。效节萧屏,虔然心祷。”《旧唐书·哀帝纪》:“虽萧屏之臣扼腕,巖廊之辅痛心,空衔毁室之悲,寧救丧邦之祸?”参见“ 萧墙 ”。
词语解释:萧墙 拼音:xiāo qiáng
(1).萧,通“ 肃 ”。古代宫室内作为屏障的矮墙。《论语·季氏》:“吾恐 季孙 之忧,不在 顓臾 ,而在萧墙之内也。” 何晏 集解引 郑玄 曰:“萧之言肃也;墙谓屏也。君臣相见之礼,至屏而加肃敬焉,是以谓之萧墙。” 唐 白行简 《李娃传》:“乃引至萧墙间,见一姥垂白上僂,即 娃 母也。”
(2).萧,通“ 肃 ”。指垣墙。
(3).萧,通“ 肃 ”。借指内部。《韩非子·用人》:“不谨萧墙之患,而固金城於远境。”《后汉书·刘虞传》:“明公不先告晓使得改行,而兵起萧墙,非国之利。” 宋 陆游 《德勋庙碑》:“萧墙衅起,羣公喑拱,公则唱勤王復辟之大策。” 郁达夫 《感时》诗:“谋倾孤注终无补,乱到萧墙岂易平?”词语解释:萧凉 拼音:xiāo liáng
萧条凄凉。 明 胡春生 《蔬堂坐雨》诗:“萧凉尝拥几,一静得餘情。” 清 黄景仁 《摸鱼儿》词:“人海里,只我两閒人,吟占萧凉地。” 清 陈天华 《猛回头》:“恐将来,那惨酷,百倍萧凉。”词语解释:萧曼 拼音:xiāo màn
众多貌。 三国 魏 何晏 《景福殿赋》:“阶除连延,萧曼云征。” 祝廉先 《〈文选〉六臣注订讹》:“按萧,蒿也;萧曼,言如蒿之滋曼,以状其多。”词语解释:萧豁 拼音:xiāo huō
萧洒豁达。 晋 葛洪 《抱朴子·汉过》:“嘲弄嗤妍,凌尚侮慢者,谓之萧豁雅韵。” 南朝 梁 陶弘景 《冥通记》卷二:“尔情无滞念,胸臆萧豁,是以果而速之。”词语解释:萧憀 拼音:xiāo liáo
萧寥。 清 江炳炎 《齐天乐·蝉》词:“寂歷林园,萧憀池榭,吟得梧桐俱老。”参见“ 萧寥 ”。
词语解释:萧寥 拼音:xiāo liáo
(1).寂寞冷落。 五代 徐铉 《题雷公井》诗:“揜靄 愚公谷 ,萧寥羽客家。” 元 揭傒斯 《晓坐张先生朝阳轩》诗:“萧寥尘外事,风叶满窗间。” 清 魏之琇 《买陂塘·苹花》词:“萧寥坐觉添秋思,还袭舞帬歌扇。”
(2).风雨声。 唐 孟郊 《溧阳秋霁》诗:“晚雨晓犹在,萧寥激前阶。” 唐 白居易 《松声》诗:“西南微风来,潜入枝叶间;萧寥发为声,半夜明月前。”词语解释:萧规曹随 拼音:xiāo guī cáo suí
汉 扬雄 《解嘲》:“夫 萧 规 曹 随, 留侯 画策, 陈平 出奇,功若 泰山 ,响若阺隤,唯其人之赡知哉,亦会其时之可为也。”按, 萧 指 萧何 , 曹 指 曹参 。 汉 初 萧何 为丞相,制定律令制度,后 曹参 继 萧何 为相,完全根据 萧何 的成规办事。后以“萧规曹随”比喻按照前人的成规办事。 孙中山 《自传》:“丙辰之役,以为但使 袁世凯 取消帝制,则 民国 依然无恙,其他 袁世凯 所遗留之制度,不妨 萧 规而 曹 随,以 袁世凯 所为,除帝制外,无不宜于 民国 者。”词语解释:萧参 拼音:xiāo shēn
草木茂盛貌。《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纷容萧蔘,旖旎从风。”《文选·司马相如〈上林赋〉》作“箾蔘”。词语解释:萧悴 拼音:xiāo cuì
形容人瘦弱萎靡。 晋 郭璞 《客傲》:“是以不尘不冥,不驪不騂,支离其神,萧悴其形。”词语解释:萧折鱼 拼音:xiāo shé yú
亦作“ 萧拆鱼 ”。 一种以蒿艾承托曝晒而成的干鱼。 三国 魏 曹操 《四时食制》:“萧拆鱼,海之乾鱼也。”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鳞二·鲍鱼》:“鲍,即今之乾鱼也,鱼之可包者,故字从包。《礼记》谓之薧,《魏武食制》谓之萧折,皆以萧蒿承曝而成故也。”词语解释:萧拆鱼 拼音:xiāo chāi yú
见“ 萧折鱼 ”。
词语解释:萧折鱼 拼音:xiāo shé yú
亦作“ 萧拆鱼 ”。 一种以蒿艾承托曝晒而成的干鱼。 三国 魏 曹操 《四时食制》:“萧拆鱼,海之乾鱼也。”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鳞二·鲍鱼》:“鲍,即今之乾鱼也,鱼之可包者,故字从包。《礼记》谓之薧,《魏武食制》谓之萧折,皆以萧蒿承曝而成故也。”词语解释:萧远 拼音:xiāo yuǎn
萧洒远逸。 宋 胡仔 《苕溪渔隐丛话后集·楚汉魏六朝下》:“ 隐居 书,故自入流,其在 华阳 ,得 华阳 许三真 真跡最多,而学之,故萧远淡雅,若其为人。” 清 周亮工 《〈闵伯宗诗〉序》:“ 閔伯宗 性简默,意致萧远,殊不大快人意。” 清 王晫 《今世说·品藻》:“过 芜城 时,试留盘礴,知其萧远耳。”词语解释:萧煞 拼音:xiāo shà
犹萧瑟。形容景色凄凉。 清 秋瑾 《秋风曲》诗:“自有秋来最萧煞, 汉 塞 唐 关秋思发。” 克尤木·吐尔的 《吾拉孜爷爷》:“天亮以后,我们从山头望去,看见我们过去曾住过的那热闹喧腾的山谷,显出一片萧煞凄凉的景况。”词语解释:萧玉 拼音:xiāo yù
萧史 和 弄玉 。 明 无名氏 《霞笺记·踰墙得喜》:“ 渭河 折柳愁 萧 玉 ,珠掌何能遇凤翔。”参见“ 萧史 ”。
词语解释:萧史 拼音:xiāo shǐ
(1).传说中人物名。相传为 春秋 秦穆公 时人,善吹萧,能致孔雀白鹤于庭。 穆公 以女 弄玉 妻之。 萧史 日教 弄玉 吹萧作凤鸣,后凤凰来集其屋。 穆公 筑凤台,使 萧史 夫妇居其上,数年后,皆随凤凰飞去。见 汉 刘向 《列仙传》。 晋 葛洪 《抱朴子·对俗》:“是以 萧史 偕翔凤以凌虚, 琴高 乘朱鲤於深渊,斯其验也。” 唐 韩愈 《谁氏子》诗:“或云欲学吹凤笙,所慕灵妃媲 萧史 。”
(2).借指情郎。 清 黄遵宪 《游箱根》诗:“ 洪崖 揖 浮丘 , 萧史 媚 弄玉 。”词语解释:萧澹 拼音:xiāo dàn
萧洒淡泊。词语解释:萧耗 拼音:xiāo hào
萧条;减损。《明史·李戴传》:“且今水旱频仍,田里萧耗,重以东征增兵益餉,而西事又见告矣。”《明史·李成梁传》:“暮气难振,又转相掊克,士马萧耗。”词语解释:萧膋 拼音:xiāo liáo
(1).香蒿和脂膏。祭祀时两物焚烧可以产生馨香。 唐 刘禹锡 《彭阳侯令狐氏先庙碑》:“籩甒在堂,萧膋在庭。”
(2).借指焚香祭祀。 清 刘大櫆 《程氏宗祠碑记》:“于时降登,于时兴俛,于时萧膋,于时燕语。”词语解释:萧光 拼音:xiāo guāng
祭祀时燃艾蒿所生之香气。《礼记·祭义》:“燔燎羶薌,见以萧光,以报气也。” 郑玄 注:“光,犹气也。” 宋 曾巩 《贺熙宁十年南郊礼毕大赦表》:“是以萧光之烈,奏於宗祊;柴燎之蒸,焜於郊兆。”词语解释:萧蔘
草木茂盛的样子词语解释:萧敷艾荣
比喻凡事委曲求全,以致飞黄腾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