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字词组
词语解释:菩提 拼音:pú tí
(1).佛教名词。梵文Bodhi的音译。意译“觉”、“智”、“道”等。佛教用以指豁然彻悟的境界,又指觉悟的智慧和觉悟的途径。《百喻经·驼瓮俱失喻》:“凡夫愚人,亦復如是,希心菩提,志求三乘。”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婆罗痆斯国》:“太子六年苦行,未证菩提。” 明 陈汝元 《金莲记·郊遇》:“堪笑世人懵懂,不识菩提路径。”
(2).树名。即菩提树。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蜀无兔鸽》:“娑婆树一名菩提,叶似白杨, 摩伽陀那国 所献也。” 张长 《泼水节·孔雀舞》:“你营巢吧,公社礼堂前面,是一棵枝叶茂盛的菩提。”参见“ 菩提树 ”。
词语解释:菩提树 拼音:pú tí shù
常绿乔木,叶卵圆形,前端细长,花托略作球形,花隐藏在花托内,果实扁圆形。原产 印度 ,大约与佛教同时传入我国。树干上取出的乳汁可制硬树胶。我国 华南 地区用作观赏树和行道树。词语解释:菩萨 拼音:pú sà
(1).佛教名词。梵文菩提萨埵(Bodhi-sattva)之省,原为 释迦牟尼 修行而未成佛时的称号,后泛用为对大乘思想的实行者的称呼。
(2).指人们崇拜的神灵偶像。 毛泽东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只有两个小菩萨名‘包公老爷’者,被一个老年农民抢去了,他说:‘莫造孽!’”
(3).比喻心肠仁慈的人。《红楼梦》第五五回:“他们瞅着大奶奶是个菩萨,姑娘又是腼腆小姐,固然是托懒来混。”《老残游记》第十四回:“两位老爷菩萨,救命恩人,捨得花银子把我救出火坑。” 夏衍 《克农同志二三事》:“你得认清这个时期,这个地方,和菩萨要打交道,和恶鬼也要打交道。”词语解释:菩萨面 拼音:pú sà miàn
形容慈祥的面容。 宋 朱熹 《题画卷·鬼佛》诗:“冥濛罔象姿,相好菩萨面。”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二部六:“这 老杜 家装个菩萨面,心眼跟 韩老六 家一般坏。”词语解释:菩提树 拼音:pú tí shù
常绿乔木,叶卵圆形,前端细长,花托略作球形,花隐藏在花托内,果实扁圆形。原产 印度 ,大约与佛教同时传入我国。树干上取出的乳汁可制硬树胶。我国 华南 地区用作观赏树和行道树。词语解释:菩提子 拼音:pú tí zǐ
菩提树及无患子的实,可作念佛的数珠。《校量数珠功德经》:“若用菩提子为数珠者,或时掐念,或但手持,诵数一遍,其福无量。” 唐 陆龟蒙 《寂上人院》诗:“暗数菩提子,閒看薜荔花。” 清 金氏 《偶然作》诗:“我思更如何,欲种菩提子。”词语解释:菩萨蛮 拼音:pú sà mán
(1). 唐 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又名《子夜歌》、《重迭金》。小令四十四字,前后阕各两仄韵转两平韵。 唐 苏鹗 《杜阳杂编》卷下:“ 大中 初……其国( 女蛮国 )人危髻金冠,瓔珞被体,故谓之‘菩萨蛮’,当时倡优遂製‘菩萨蛮曲’。” 明 杨慎 《丹铅总录·诗话·菩萨鬘》:“ 唐 词有‘菩萨蛮’,不知其义。按小説, 开元 中, 南詔 入贡,危髻金冠,瓔珞被体,故号‘菩萨鬘’,因以製曲。”
(2).曲牌名。属北曲正宫。字数与词牌前半阕同,用在套曲中。
(3). 宋 代称伊斯兰教徒为菩萨蛮,阿拉伯文的音译。 宋 朱彧 《萍洲可谈》卷二:“乐府有《菩萨蛮》,不知何物,在 广 中见呼蕃妇为菩萨蛮因识之。”词语解释:菩萨低眉 拼音:pú sà dī méi
形容慈祥善良。《太平广记》卷一七四引 宋 庞元英 《谈薮·薛道衡》:“金刚努目,所以降伏四魔;菩萨低眉,所以慈悲六道。”词语解释:菩萨鱼 拼音:pú sà yú
鱼名。即鯼鱼。 明 冯时可 《雨航杂录》卷下:“鯼鱼即石首鱼也……诸鱼有血,石首独无血,僧人谓之菩萨鱼。”词语解释:菩萨心肠 拼音:pú sà xīn cháng
比喻心地仁慈。例如:吾弟以恩报仇,实是菩萨心肠。——《西湖佳话·放生善迹》词语解释:菩萨哥儿 拼音:pú sà gē ér
女子对男子的亲昵称呼。《红楼梦》第八回:“我的菩萨哥儿!我説做了好梦呢,好容易遇见你了!”词语解释: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 拼音:pú sà mán (píng lín mò mò yān rú zhī )
词篇名。相传为唐代李白作。上片渲染山林清寒伤心之景,下片由景入情,写闺中思妇伫立盼望游子归来的哀伤。全篇意境苍凉,笔法浑厚,结尾含蓄不尽,是给人以深刻启迪的最早文人词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