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一先平声 [xiān,新鲜][xuán,周旋、绕行]穿便[pián,安也][diàn tián][yān,地名][详注1][yán,研究]沿[qián,乾坤][jiān,溅溅]軿[xuán][quān juān][详注2][quán,曲也][qián][详注3][shān][quán][tián]篿[chān][渠焉切,音乾。钥牡也。][jiān][diān][详注4][piān,扁舟][chán,单于][quán shuān][dǎn][chán]骿[详注5][详注6][juān][yān][zhuān][quán]辿


注1:还 《广韵》似宣切《集韵》《韵会》旬宣切,音旋。与旋同。《礼·礼运》五行、四时、十二月,还相为本也。《注》迭相终而还相始,如环无端也。
注2:平 音㛹。【廣韻】平平,辨治也。【書·洪範】王道平平。【詩·小雅】平平左右。又【韻會】均也。
注3:垠 叶五坚切,音妍。《楚辞·远游》道可受兮而不可传,其小无内兮,其大无垠。○按叶音宜,归本韵,传在先韵,言在元韵,《字汇》鱼轩切,音言,《正字通》因之,误。今依《韵补》攺正。
注4:零 《广韵》落贤切《集韵》《韵会》《正韵》灵年切,音莲。《广韵》先零,西羌也。《前汉·赵充国传》先零豪言,愿时渡湟水北。《注》零,音怜。
注5:阏 yān,《广韵》乌前切《集韵》因莲切,音烟。阏氏,单于适妻也。《前汉·韩王信传》乃使人厚遗阏氏。《注》阏,於连反。《史记·匈奴传》后有所爱阏氏。《索隐注》阏氏,匈奴皇后号也。习凿齿与燕王书曰:山下有红蓝,北方人采取其花染绯黄,捋取其上英鲜者作胭脂,妇人采捋用为颜色,因名妻作阏氏。 又《史记·历书》年名焉逢。《注》甲岁雄也。汉书作阏逢。阏亦音焉。 又《广韵》於乾切《集韵》尤虔切,音焉。义同。
注6:纯 音全。《仪礼·乡射礼》二算为纯。《注》犹全也。《礼·投壶》二算一纯。《疏》二算合为一全。
末字词组
金莲秋莲石莲宫莲同心莲八角莲马蹄莲穿心莲
白莲渚莲香莲陆地莲雪莲转日莲马莲观音莲
采莲瑞莲火中莲翠莲心莲转子莲铁线莲合欢莲
红莲宝莲木莲楚莲陆池莲陈爱莲三寸金莲子午莲
青莲玉井莲旱莲并蒂莲法莲半边莲寸莲一把莲
碧莲岳莲枯莲龟莲榴莲半支莲戴爱莲独脚莲
玉莲嘉莲倒垂莲千叶莲共蒂莲趺莲水浇莲睡莲
双莲水莲俭莲火生莲凤眼莲并头莲朝日莲目莲

词语解释:金莲  拼音:jīn lián
(1).金制的莲花。事本《南史·齐纪下·废帝东昏侯》:“凿金为莲华以帖地,令 潘妃 行其上,曰:‘此步步生莲华也。’”后因以称美人步态之美。 唐 李商隐 《南朝》诗:“谁言琼树朝朝见,不及金莲步步来。” 后蜀 毛熙震 《临江仙》诗:“纵态迷心不足,风流可惜当年。纤腰婉约步金莲。妖君倾国,犹自至今传。”
(2).指女子的纤足。 唐 吴融 《和韩致光侍郎无题》之二:“玉箸和妆裛,金莲逐步新。”《醒世恒言·卖油郎独占花魁》:“将 美娘 绣鞋脱下,去其裹脚,露出一对金莲,如两条玉笋相似。”《孽海花》第六回:“只见一个十七八岁的女子……扎腿小脚管的粉红裤,一对小小的金莲。”
(3).指莲座。呈莲花形的佛座。 唐 吕岩 《七言》之九:“水中白雪微微结,火里金莲渐渐生。” 清 孙枝蔚 《题王幼华明府所藏钱贡钟馗嫁妹图》诗:“花疑借神女所佩之幽兰,烛疑剪古佛所坐之金莲。”
(4).见“ 金莲华炬 ”。
(5).指花灯。《宣和遗事》前集:“金莲万盏,撒向天街。”《古今小说·杨思温燕山逢故人》:“金莲开陆海,绕都城。”
词语解释:金莲华炬  拼音:jīn lián huá jù
金饰莲花形灯炬。《新唐书·令狐綯传》:“﹝ 綯 ﹞夜对禁中,烛尽,帝以乘舆、金莲华炬送还,院吏望见,以为天子来。”后用以形容天子对臣子的特殊礼遇。亦作“ 金莲花炬 ”。 清 杨潮观 《换扇巧逢春梦婆》:“做翰林,则归院的金莲花炬,受尽了北闕恩光。”亦省称“ 金莲炬 ”、“ 金莲 ”。 宋 张元干 《喜迁莺令·送何晋之大著兄趋朝歌以侑酒》词:“看君稳步过花甎。归院引金莲。” 金 陈庾 《吊麻信之》诗之二:“君恩未赐金莲炬,天闕俄成白玉楼。” 明 高明 《琵琶记·新进士宴杏园》:“便催归玉简侍宸旒,他日归来金莲送。”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一:“ 邹太和 学士云:‘……才子扫眉宜赤管,洞房停烛有金莲。’”
词语解释:白莲  拼音:bái lián
(1).白色的莲花。 唐 白居易 《与元微之书》:“红榴白莲,罗生池砌。” 明 沉德符 《野获编·禨祥·白鹿》:“ 嘉靖 十二年, 河南 巡抚 吴山 献白鹿,为大臣諂媚之始……此后则 万历 甲戌,白莲、白燕见於翰林院, 江陵 张居正 大喜,进之。” 清 潘荣陛 《帝京岁时纪胜·六月·时品》:“河藕亦种二:御河者为果藕,外河者多菜藕。总以白莲为上,不但果菜皆宜,晒粉尤为佳品也。”
(2).指白色的莲花灯。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杂记》:“ 韦承貽 咸光 中策试,夜潜纪长句於都堂西隅曰:‘……白莲千朵照廊明,一片昇平雅颂声。’”
词语解释:采莲  拼音:cǎi lián
《采莲曲》。 宋 曼殊 《渔家傲》词:“一曲《採莲》风细细,人未醉,鸳鸯不合惊飞起。”参见“ 採莲曲 ”。
《採莲曲》。 南朝 梁 何逊 《寄江州褚咨议》诗:“因君奏《采莲》,为余吟《别鹤》。” 唐 孟浩然 《夜渡湘水》诗:“露气闻香杜,歌声识《采莲》。” 明 王世贞 《赠梁公实谢病归》诗:“《采莲》一曲杳然去,得醉即卧清溪头。”参见“ 採莲曲 ”。
词语解释:采莲曲  拼音:cǎi lián qǔ
乐府清商曲名。本于“ 江 南可採莲,莲叶何田田”的《江南曲》。 南朝 梁武帝 《江南弄》七曲,《採莲曲》为其一。又 南朝 梁 羊偘 有爱姬 张静婉 ,美丽善舞。 偘 尝自制《採莲曲》,乐府称《张静婉採莲曲》。参阅《乐府诗集·相和歌辞一·〈江南〉序》《清商曲辞七·〈江南弄〉序》
词语解释:采莲曲  拼音:cǎi lián qǔ
乐府清商曲名。本于“ 江 南可採莲,莲叶何田田”的《江南曲》。 南朝 梁武帝 《江南弄》七曲,《採莲曲》为其一。又 南朝 梁 羊偘 有爱姬 张静婉 ,美丽善舞。 偘 尝自制《採莲曲》,乐府称《张静婉採莲曲》。参阅《乐府诗集·相和歌辞一·〈江南〉序》《清商曲辞七·〈江南弄〉序》
词语解释:红莲  拼音:hóng lián
(1).红色荷花。 南朝 梁元帝 《采莲赋》:“紫茎兮文波,红莲兮芰荷。” 唐 王维 《山居即事》诗:“緑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宋 辛弃疾 《鹧鸪天·鹅湖归病起作》词:“红莲相倚深如怨,白鸟无言定是愁。”
(2).指女子的红鞋。 宋 秦观 《满庭芳·咏茶》词之三:“娇鬟,宜美盼,双擎翠袖,稳步红莲。”《花月痕》第八回:“一个十四五岁的,身穿一件白纺绸大衫,二蓝摹本缎的半臂,头上挽了个麻姑髻,当头插一朵芍药花,下截是青縐镶花边裤,微露出红莲三寸。”
(3).早稻名。 唐 陆龟蒙 《别墅怀归》诗:“遥为晚花吟白菊,近炊香稻识红莲。” 宋 范成大 《吴郡志·土物下》:“红莲稻,自古有之……此米中间絶不种,二十年来农家始復种,米粒肥而香。” 宋 范成大 《再到虎丘》诗:“觉来饱喫红莲饭,正是塘东稻熟天。”
词语解释:青莲  拼音:qīng lián
(1).青色莲花。瓣长而广,青白分明。 南朝 梁 江淹 《莲花赋》:“发青莲於王宫,验奇花於陆地。” 胡之骥 注:“ 观音大士 生於王宫,坐青莲花上。”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呾叉始罗国》:“掬除洒扫,涂香散花,更採青莲,重布其地,恶疾除愈,形貌增妍,身出名香,青莲同馥。”
(2).指像青莲一样的颜色。 南朝 梁元帝 《玄览赋》:“紫紺之堂临水,青莲之臺带风。”
(3).喻佛眼。 北周 庾信 《秦州天水郡麦积崖佛龛铭序》:“从容满月,照耀青莲。” 倪璠 注:“《维摩经》曰:‘目浄修广如青莲。’” 宋 苏辙 《魏佛狸歌》:“青莲湛然俛下视,击鉦卷斾抽行营。”《古尊宿语录》卷十一:“上堂云:青莲视瞬已多繁, 迦叶 微微笑自谩。”
(4).佛教以为莲花清净无染。故常用以指称和佛教有关的事物。(1)指佛寺。 唐 刘长卿 《戏赠干越尼子歌》:“亭亭独立青莲下,忍草禪枝绕精舍。” 宋 苏轼 《同王胜之游蒋山》诗:“朱门收画戟,紺宇出青莲。”自注:“ 荆公 宅已为寺。” 明 高启 《题黄鹤仙人画》诗:“緑桂骚人宅,青莲释子宫。”(2)指佛经。 唐 刘禹锡 《闻董评事疾因以书赠》诗:“繁露传家学,青莲译梵书。” 清 钮琇 《觚賸续编·妙霓》:“以是口诵青莲,虔皈摩朅;手裁紫凤,巧迈因祗。”(3)犹净土。佛家所谓极乐世界。 唐太宗 《为战阵处立寺诏》:“望法鼓所振,变炎火於青莲;清梵所闻,易苦海於甘露。” 明 陈汝元 《金莲记·湖赏》:“紫綬金章,錮蔽了白马青莲旧路。”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续黄粱》:“僧曰:‘修德行仁,火坑中有青莲。’”
(5).指 九华山 。 九华山 在 安徽省 青阳县 南二十里,旧名 九子山 。九峰犹如莲花削成,故称 九华山 。 唐 曹唐 《望九华寄池阳杜员外》诗:“差差玉剑寒鋩利,褭褭青莲翠叶重。” 明 周浈 《舟中望九华山》诗:“刻削冠青莲,雕鏤矗丹笋。” 清 吴瞻泰 《自题莲花峰顶试泉图》诗:“万仞青莲上,梯云为试泉。”
(6).见“ 青莲居士 ”。
词语解释:青莲居士  拼音:qīng lián jū shì
唐 代诗人 李白 的别号。 唐 李白 《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诗序:“后之高僧大隐,知仙人掌茶,发乎 中孚 禪子及 青莲居士 李白 也。” 清 王琦 《李太白年谱》:“惊 姜 之夕,长庚入梦,故名 白 ,以 太白 字之。若 青莲居士 、 酒仙翁 ,又其所自号者。”亦省称“ 青莲 ”。 宋 陆游 《感兴》诗:“ 离堆 太史公 青莲 老先生。”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四:“譬诸诗家, 鼎 其 青莲 ,而 翬 则 少陵 。” 郁达夫 《自述诗》之一:“删尽 定公 哀艷句,儂诗粉本出 青莲 。”
词语解释:碧莲  拼音:bì lián
(1).绿荷。 唐 吕岩 《洞庭湖君山颂》诗:“午夜 君山 翫月回,西邻小圃碧莲开。”
(2).比喻苍翠挺拔的山峰。 唐 元稹 《奉和窦容州》:“斑竹初成二妃庙,碧莲遥耸 九疑峯 。” 唐 司空图 《雨中》诗:“簷外莲峰阶下菊,碧莲黄菊是吾家。”
词语解释:玉莲  拼音:yù lián
(1).白莲。 唐 杜牧 《华清宫》诗:“零叶翻红万树霜,玉莲开蘂暖泉香。” 元 贯云石 《蟾宫曲》:“明月冷亭亭玉莲,荡轻香散满湖船。”
(2).白石雕成的莲花。 唐 郑嵎 《津阳门》诗:“刻成玉莲喷香液,漱迴烟浪深逶迤。”
(3).指荷叶杯,酒杯之一种。 元 张可久 《寨儿令·桃源亭上》曲:“倒玉莲,散金钱,先生醉骑鹤上天。”
词语解释:双莲  拼音:shuāng lián
并生于同一枝干的两朵荷花。又名并蒂莲。古代以为祥瑞征兆。《宋书·符瑞志下》:“ 元嘉 十六年七月壬申, 华林池 双莲同干。” 宋 范成大 《次韵袁起岩送示群沼双莲图》:“珠渊玉水折方员,涌出双莲照酒边。”
词语解释:秋莲  拼音:qiū lián
荷花。因于秋季结莲,故称。 唐 李白 《胡无人》诗:“流星白羽腰间插,剑花秋莲光出匣。” 前蜀 韦庄 《三堂东湖作》诗:“蟾投夜魄当湖落,岳倒秋莲入浪生。”
词语解释:渚莲  拼音:zhǔ lián
水边荷花。 唐 赵嘏 《长安晚秋》诗:“紫艷半开篱菊浄,红衣落尽渚莲愁。” 唐 李商隐 《陈后宫》诗:“渚莲参法驾,沙鸟犯勾陈。” 宋 陆游 《马上微雨》诗:“渚莲乃可念,泫泣如放妾。”
词语解释:瑞莲  拼音:ruì lián
象征吉祥之莲。多指双头或并蒂莲。 唐 皇甫湜 《吉州刺史厅壁记》:“瑞露溶溶,降味公松;瑞莲猗猗,合蒂公池。” 唐 黄滔 《江州夜宴献陈员外》诗:“数枝红蜡啼香泪,两面青娥拆瑞莲。” 明 袁中道 《赵大司马传略》:“初,公中丞邸生瑞莲及连理瓜,皆以为瑞,而乃为之灾,悲夫!”
词语解释:宝莲  拼音:bǎo lián
(1).佛家的莲华。喻妙法等。 南朝 梁 沉约 《为齐竟陵王发讲疏》:“标声妙住,腾华宝莲。”
(2).雕饰有莲花图案的宫车。 唐 袁不约 《长安夜游》诗:“凤城连夜九门通,帝女皇妃出 汉 宫。千乘宝莲珠箔捲,万条银烛碧纱笼。”
(3).佛像下的莲花座。 许地山 《空山灵雨·七宝池上的乡思》诗:“坐在宝莲上的少妇还自啜泣,合掌回答说:‘大士,这里是你的家乡。’”
词语解释:玉井莲  拼音:yù jǐng lián
(1).古代传说中 华山 峰顶玉井所产之莲。 唐 韩愈 《古意》诗:“ 太华 峯头玉井莲,开花十丈藕如船。” 钱仲联 集释引 韩醇 曰:“《华山记》云:‘山顶有池,生千叶莲花,服之羽化,因曰 华山 。’”又引 方世举 注:“古乐府《捉溺歌》:‘ 华阴 山头百丈井,下有泉水彻骨冷。’” 宋 苏轼 《和陶饮酒》之九:“不如玉井莲,结根天池泥。” 清 尤怡 《刘东郊归自关中述华山之游为作诗纪之》:“仙人金液非我意,试看峰头玉井莲。”
(2).喻坚贞高洁的妇女。《金瓶梅词话》第二一回:“回头恨駡 章臺 柳,赧面羞看玉井莲。”
词语解释:岳莲  拼音:yuè lián
亦作“岳莲”。
(1).指西岳 华山 莲花峰 。 唐 杜甫 《题郑县亭子》诗:“云断 岳莲 临大路,天晴宫柳暗 长春 。” 仇兆鳌 注:“ 岳莲 ,西岳 莲花峰 也。《华山记》:‘山顶有池,生千叶莲花,因名。’”
(2).指 衡山 莲花峰 ,为 衡山 七十二峰之一,因状如莲花而得名。 清 王夫之 《月斜》诗:“杳靄 岳莲 出,萧条露叶横。”
词语解释:嘉莲  拼音:jiā lián
一茎多花之莲。古代以之为祥瑞的象征。《宋书·符瑞志下》:“ 泰始 五年六月甲子,嘉莲生 湖熟 ,南臺侍御史 竺曾度 以闻。” 明 田艺蘅 《留青日札·瑞莲池二女》:“ 元 末 施州 向氏 谭氏 二女相与濯手于仙女池,遂生嘉莲。”
词语解释:水莲  拼音:shuǐ lián
一种形状似莲的水草。 晋 嵇含 《南方草木状·水莲》:“花之美者有水莲,如莲而茎紫,柔而无刺。” 巴金 《点滴·月夜》:“船停在水莲丛中,被密集丛生的水莲包围着。”
词语解释:石莲  拼音:shí lián
(1).莲形山石或山峰。 唐 骆宾王 《秋日山行简梁大官》诗:“香吹分巖桂,鲜云抱石莲。”
(2).“石莲子”的略语。乐府诗中谐音“实怜”。 唐 李贺 《恼公》诗:“鱼生玉藕下,人在石莲中。” 王琦 汇解:“莲实经秋,房枯子黑,其坚如石者,谓之石莲子……谓欢娱生於求偶之念,而其人实为可怜中人也。”参见“ 石莲子 ”。
词语解释:石莲子  拼音:shí lián zǐ
经秋坚硬如石的莲实。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果六·莲藕》:“六七月采嫩者生食,脆美。至秋房枯子黑,其坚如石,谓之石莲子。”参见“ 石莲 ”。
词语解释:香莲  拼音:xiāng lián
芬芳的荷花。 晋 刘琨 《胡姬年十五》诗:“虹梁照晓日,渌水泛香莲。”《艺文类聚》卷七七引 南朝 梁 刘孝仪 《平等刹下铭》:“檐栖迥雾,砌卷香莲。”
词语解释:火中莲  拼音:huǒ zhōng lián
见“ 火生莲 ”。
词语解释:火生莲  拼音:huǒ shēng lián
佛教语。语出《维摩经·佛道品》:“火中生莲华,是可谓希有。在欲而行禪,稀有亦如是。”后因以“火生莲”喻虽身处烦恼中而能解脱,达到清凉境界。 唐 白居易 《新昌新居书事四十韵》:“浮荣水划字,真諦火生莲。”亦作“ 火中莲 ”。 唐 罗虬 《比红儿》诗之三五:“常笑世人语虚诞,今朝自见火中莲。” 宋 苏轼 《陆莲庵》诗:“陆地生花安足怪,而今更有火中莲。”
词语解释:木莲  拼音:mù lián
(1).常绿乔木。叶子长椭圆状披针形,花如莲,果穗球形,成熟时紫色。俗称黄心树。 南朝 梁 江淹 《闽中草木颂十五首》中有《木莲》篇。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续集·支植上》:“木莲花,味似辛夷,花类莲花,色相傍,出 忠州 鸣玉溪 , 邛州 亦有。”《旧唐书·白居易传》:“ 居易 在郡,为《木莲荔枝图》,寄朝中亲友,各记其状曰……‘木莲大者高四五丈, 巴 民呼为黄心树,经冬不凋。身如青杨,有白文。叶如桂,厚大无脊。花如莲,香色艳腻皆同,独房蘂有异。四月初始开,自开迨谢,仅二十日。’”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四:“ 白乐天 有《忠州木莲诗》。予游 临邛白鹤山寺 ,佛殿前有两株,其高数丈,叶坚厚如桂,以仲夏发花,状如芙蕖,香亦酷似。” 清 赵翼 《题蒋心馀携子游庐山图为其季子师退孝廉作》诗:“曾闻 元 白 遇 夷陵 ,文酒流连旬日共。事往空思写木莲,道山人已骑白凤。”参阅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木一·木兰》
(2).木芙蓉的别名。 唐 白居易 《木芙蓉花下招客饮》诗:“莫怕秋无伴愁物,水莲花尽木莲开。”参阅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木三·木芙蓉》。参见“ 木芙蓉 ”。
(3).即薜荔。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八·木莲》:“﹝释名﹞:薜荔、木馒头、鬼馒头。”参阅 清 吴其濬 《植物名实图考·木莲》
词语解释:木芙蓉  拼音:mù fú róng
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叶掌状,秋季开白或淡红色花,结蒴果,有毛。栽培供观赏,插条即活。俗称芙蓉或芙蓉花。又称木莲。或称地芙蓉,以别于荷花之称芙蓉。花叶可入药。 唐 韩愈 《木芙蓉》诗:“艳色寧相妬?嘉名偶自同。採江官渡晚,搴木古祠空。” 朱熹 考异:“此诗言荷花与木芙蓉生不同处,而色皆美,名又同,故以採江、搴木二事相对,言其生处。” 宋 沉晦 《小重山》词:“湖上秋来莲荡空。年华都付与,木芙蓉。”参阅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木三·木芙蓉》
词语解释:旱莲  拼音:hàn lián
药草名。有两种,苗似旋覆而花白细者为鳢肠,花黄紫而结房如莲房者为小连翘。都可入药。 北周 庾信 《和回文诗》:“旱莲生竭鑊,嫩菊养秋邻。”参阅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五·鳢肠》
词语解释:枯莲  拼音:kū lián
指枯老的莲叶。亦指莲实。 唐 卢纶 《和常舍人晚秋集贤院即事十二韵》:“乱丛縈弱蕙,坠叶洒枯莲。” 元 贡师泰 《河决》诗:“顷筐摘餘穗,小艇收枯莲。”
词语解释:倒垂莲  拼音:dǎo chuí lián
(1).鸟名。 清 陈尚古 《簪云楼杂说·倒垂莲》:“ 闽 中有鸟名倒垂莲,形似鷦鷯,其羽毛殊类孔雀,恬粹可爱,因睡必倒掛,故名。”
(2).花名。即卷丹。 滇 南称为倒垂莲。 清 吴其濬 《植物名实图考·蔬·卷丹》:“卷丹,叶大如柳叶,四向攒枝而上,其颠开红黄花,斑点星星,四垂向下,花心有檀色长蕊,枝叶间生黑子,根如百合…… 滇 南谓之倒垂莲。”
词语解释:俭莲  拼音:jiǎn lián
犹俭府。《乐府诗集·近代曲辞二·相府莲》:“《古解题》曰:‘ 王俭 为 南齐 相,一时所辟皆才名之士,时人以入 俭 府为莲花池,谓如红莲映緑水,今号莲幕者自 俭 始。’” 唐 罗隐 《贺淮南节度卢员外赐绯》诗:“ 俭 莲高贵九霄闻,粲粲朱衣降五云。”参阅《南史·庾杲之传》
词语解释:宫莲  拼音:gōng lián
莲花瓣的美称。 清 纳兰性德 《清平乐·元夜月蚀》词:“影蛾忽泛初弦,分辉借与宫莲。七宝修成合璧,重轮岁岁中天。”
词语解释:陆地莲  拼音:lù dì lián
指莲花灯。 宋 范成大 《元夕》诗之二:“不夜城中陆地莲,小梅初破月初圆。” 周汝昌 注:“陆地生莲,指莲灯。 石湖 另有《上元纪吴中节物俳谐体三十二韵》诗,有原注云:‘莲花灯最多。’可见当时 吴门 风物一斑,故举莲灯为代表。”
词语解释:翠莲  拼音:cuì lián
指荷。 南朝 宋 傅亮 《芙蓉赋》:“潜幽泉以育藕,披翠莲而挺敷。” 唐 宋之问 《太平公主池山赋》:“翠莲瑶草,的皪分披。”
词语解释:楚莲  拼音:chǔ lián
楚 地的莲花。 唐 骆宾王 《秋日饯尹大往京》诗序:“剑彩沉波,碎 楚 莲於秋水;金暉照岸,秀 陶 菊於寒隄。” 陈熙晋 笺注:“ 越 并於 楚 ,故曰 楚 莲。” 唐 罗隐 《寄徐济进士》诗:“霜压 楚 莲秋后折,雨催蛮酒夜深酤。”
词语解释:并蒂莲  拼音:bìng dì lián
即并头莲,多比喻男女好合或夫妻恩爱。 元 乔吉 《金钱记》第二折:“我本是个花一攒锦一簇芙蓉亭,有情有意双飞燕,却做了山一带水一派 竹林寺 无影无形的并蒂莲。” 清 洪楝园 《后南柯·招驸》:“庶几我与你二人并蒂莲开并蒂花。”并,现写作“并”。 秦牧 《艺海拾贝·并蒂莲的美感》:“那些被人用来形容男女爱情的动物和植物,就多少给人一种美感了。那些东西就是比翼鸟、连理枝、并蒂莲、双飞蝶之类。”
词语解释:龟莲  拼音:guī lián
龟和莲。古人以为祥瑞之物。《史记·龟策列传》:“龟千岁乃游莲叶之上。” 唐 陈陶 《和容南韦中丞题瑞亭白燕白鼠六眸龟嘉莲》:“燕鼠孕灵褒上德,龟莲增耀答无私。”
词语解释:千叶莲  拼音:qiān yè lián
神话传说中的一种多瓣莲花。《楞严经》卷一:“於时世尊顶放百宝无畏光明,光中出生千叶宝莲,有佛化身,结跏趺坐。”《华山记》:“山顶池中生千叶莲,服之羽化,因名 华山 也。” 俞锷 《岛南杂诗》:“閒依 赤水 三珠树,却梦灵光千叶莲。”
词语解释:火生莲  拼音:huǒ shēng lián
佛教语。语出《维摩经·佛道品》:“火中生莲华,是可谓希有。在欲而行禪,稀有亦如是。”后因以“火生莲”喻虽身处烦恼中而能解脱,达到清凉境界。 唐 白居易 《新昌新居书事四十韵》:“浮荣水划字,真諦火生莲。”亦作“ 火中莲 ”。 唐 罗虬 《比红儿》诗之三五:“常笑世人语虚诞,今朝自见火中莲。” 宋 苏轼 《陆莲庵》诗:“陆地生花安足怪,而今更有火中莲。”
词语解释:同心莲  拼音:tóng xīn lián
莲之一种。也叫合欢莲、嘉莲。常以喻男女恋情。莲为怜之谐音。《玉台新咏·近代杂歌·青阳歌曲》:“下有并根藕,上生同心莲。” 唐 徐彦伯 《采莲曲》:“既觅同心侣,復採同心莲。” 明 胡侍 《真珠船·双头莲》:“双头莲,即合欢莲,一名嘉莲,一名同心莲。”
词语解释:雪莲  拼音:xuě lián
即雪莲花。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三》:“塞外有雪莲,生崇山积雪中,状如今之洋菊。” 碧野 《天山景物记》:“超越 天山 雪线以上,就可以看见青凛凛的雪的寒光中挺立着一朵朵玉琢似的雪莲。”参见“ 雪莲花 ”。
词语解释:雪莲花  拼音:xuě lián huā
草本植物,叶子长椭圆形,花深红色,花瓣薄而狭长。生长在 新疆 、 青海 、 西藏 、 云南 等地高山中。花可以入药,有滋补、调经等作用。文学上作为英勇顽强的象征。 权宽浮 《牧场雪莲花》:“愿那株勇敢可爱的雪莲花,更光艳,更美丽,开放在遥远的 昆仑 雪乡,开放在 塔吉克 牧民中间。”
词语解释:心莲  拼音:xīn lián
佛教语。指心,即清净心。谓其清净如莲花,故称。 南朝 梁 萧统 《讲解将毕赋三十韵》:“意树登空花,心莲吐轻馥。”
词语解释:陆池莲  拼音:lù chí lián
南朝 梁 任昉 《述异记》卷上:“ 越 中有 王氏 之橘园…… 吴 中有 陆 家白莲, 顾 家斑竹。”后因以“陆池莲”泛指莲花。 唐 杜甫 《秋日夔府咏怀奉寄郑监李宾客一百韵》:“紫收 岷岭 芋,白种 陆 池莲。”一本作“陆家莲”。
词语解释:法莲  拼音:fǎ lián
佛经《妙法莲华经》的省称,即《法华经》。 唐 孙棨 《北里志·楚儿》:“据论当道加严箠,便合披緇念《法莲》。”
词语解释:榴莲  拼音:liú lián
常绿乔木。叶子长椭圆形,表面光滑,背面生鳞片。果实球形,表面有很多硬刺,果肉味美,为热带著名果品之一。原产 马来西亚 ,我国 广东 、 海南 也有。
词语解释:共蒂莲  拼音:gòng dì lián
并蒂莲。 唐 黄滔 《壶公山》诗:“村家蒙枣栗,俗骨爽猿蝉。谷语昇乔鸟,陂开共蔕莲。”
词语解释:凤眼莲  拼音:fèng yǎn lián
多年生草本植物。茎短。叶子略呈心脏形,叶柄中下部膨大似葫芦。花淡紫色,有黄斑。浮生在池塘或湖泊的水面,根垂生在水中。全草可作饲料。通称水葫芦。
词语解释:八角莲  拼音:bā jiǎo lián
多年生草本。亦称“ 鬼臼 ”。茎生两片叶,初夏开花,暗红色,产于我国中部及东南部。入药能散风祛痰,消毒解肿,杀虫,可治蛇咬伤。 明 朱国祯 《涌幢小品·草》:“又有草名八角莲,可以伏蛇。谚云:‘识得八角莲,可与蛇共眠。’”
词语解释:转日莲  拼音:zhuǎn rì lián
即向日葵。 刘秉彦 《红色苇塘》:“这时已能望见 杨柳青 的轮廓,部队就在大麻地里和转日莲(向日葵)丛里休息隐蔽,蜷伏了一整天。”参见“ 向日葵 ”。
词语解释:向日葵  拼音:xiàng rì kuí
又名朝阳花或葵花。一年生草本植物,茎很高,开黄花,圆盘状头状花序,常朝向太阳,故名。种子叫葵花子,可以榨油。
词语解释:转子莲  拼音:zhuàn zǐ lián
又名铁线莲。毛茛科。木质藤本,叶对生,小叶卵形或卵状披针形。夏日开花,形大,色淡紫或白。产于我国中部。可供观赏;根可作威灵仙入药。参阅 清 吴其濬 《植物名实图考·蔓草三》
词语解释:陈爱莲  拼音:chén ài lián
(1939- )舞蹈家。广东番禺人。女。少时入中央戏剧学院舞蹈团学员班。1954年入北京舞蹈学校,毕业后留校任教。1963年入中国歌剧舞剧院舞剧团,担任主要演员。曾在第八届世界青年学生和平与友谊联欢节上,以《春江花月夜》《蛇舞》《弓舞》《草笠舞》获四枚金质奖章。
词语解释:半边莲  拼音:bàn biān lián
多年生草本植物。全草入药,可以治毒蛇咬伤和疔疮等。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五·半边莲》:“半边莲,小草也。生阴溼堘堑边,就地细梗引蔓,节节而生细叶。秋开小花,淡红紫色,止有半边,如莲花状,故名。又呼急解索。”
词语解释:半支莲  拼音:bàn zhī lián
一种马齿苋属一年生草本植物,茎与叶皆为肉质、赤色,叶互生、线形而厚、基脚有长白毛,花大、无花梗;花瓣五片,可供观赏
多年生草本植物,茎四棱形,花浅紫色,全草可入药
词语解释:趺莲  拼音:fū lián
即莲座。佛教徒打坐修行的座子四周缀有莲花,故名。借指修行。 明 汤显祖 《读四十二章经》诗:“都拚刼尽趺莲里,直是中华遇佛难。”
词语解释:并头莲
1.并排地长在同一个茎上的两朵莲花。 清 陈淏子 《花镜·荷花》:“并头莲,红白俱有,一干两花。” 清 李渔 《风筝误·拒奸》:“二小姐,大小姐説,花缸里开了一朵并头莲,请你去一同赏玩。”
2.比喻男女好合或夫妻恩爱。 元 曾瑞 《留鞋记》第四折:“休拗折并头莲,莫掐杀双飞燕。” 清 李渔 《奈何天·隐妬》:“薰蕕误作并头莲,抹杀风流情性。”
词语解释:马蹄莲  拼音:mǎ tí lián
多年生草本植物。地下具根状茎。叶基生,心状卵形。初夏抽肉穗花序,外有漏斗状的佛焰苞,白色或乳色,形似花冠,颇美丽。栽培供观赏。 铁凝 《哦,香雪》:“盒盖上有两朵洁白的马蹄莲。”
词语解释:马莲  拼音:mǎ lián
即马蔺。 元 刘唐卿 《降桑椹》第二折:“问神天求的几箇桑椹子,救妳妳的命,若无桑椹子,马莲子也罢,喫下去倒消食。” 李瑛 《在五月的阳光里》诗:“打开吧,马莲纸的《整风文献》。”参见“ 马藺 ”。
词语解释:马蔺  拼音:mǎ lìn
蠡实的别名。多年生草本植物。根茎粗,叶子线形,花蓝色。叶子富于韧性,可用来捆东西,又可造纸,根可以制刷子。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书证》:“《説文》云:‘荔,似蒲而小,根可为刷。’……《通俗文》亦云马藺。” 元 揭傒斯 《重建济州会源牐碑》:“又募民采马藺之实,种之新河两涯,以錮其溃沙。” 翁偶虹 《北京话旧·消夏四胜》:“用他那灵巧的双手,把马蔺叶结为龟、蛙、鹤、燕、龙、凤等各种形象。”亦称“ 马藺子 ”。见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四·蠡实》
词语解释:铁线莲  拼音:tiě xiàn lián
植物名。也称转子莲。毛茛科。木质藤本,叶对生,夏季开花,或青紫色,或白色。为野生美丽花卉之一,根可入药。《广群芳谱·花谱十·铁线莲》:“铁线莲花叶,俱似西番花心,黑如铁线。” 徐珂 《清稗类钞·植物·铁线莲》:“铁线莲,状如灌木而蔓生,以叶柄缠物上升,合九小叶,成一复叶。夏月开紫花或白花,千瓣细狭,开时由外向内,以渐而舒,未到花心輒谢。”
词语解释:三寸金莲  拼音:sān cùn jīn lián
旧时称妇女缠过的小脚。 清 李渔 《闲情偶寄·声容·鞋袜》:“名最小之足者,则曰三寸金莲。”《老残游记续集遗稿》第六回:“你那三寸金莲,要跑起来怕到不了十里,就把你累倒了!” 郭沫若 《黑猫》:“我自己在心里叫了一声,因为那只下了轿的尊脚才是一朵三寸金莲。”
词语解释:寸莲  拼音:cùn lián
小脚的雅称。旧时妇女缠足,有“三寸金莲”之称,故云。 清 褚人穫 《坚瓠补集·谢禁缠足表》:“何御乐库每希贵家缠头之资,寸莲自赏。”
词语解释:戴爱莲  拼音:dài ài lián
(1916- )舞蹈艺术家、教育家。原籍广东新会,生于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女。早年在伦敦学习舞蹈。1941年回国参加抗日救亡,创办育才学校舞蹈组。1947年创办上海乐舞学校。建国后曾任中央歌舞团团长、北京舞蹈学校校长、中国舞协副主席。舞蹈作品有《思乡曲》《老背少》《青春舞曲》《苗家月》《荷花舞》《飞天》等。
词语解释:水浇莲  拼音:shuǐ jiāo lián
烟火的一种。点燃后火焰如蓬形喷泉,故称。 清 富察敦崇 《燕京岁时记·灯节》:“花炮棚子製造各色烟火,竞巧争奇,有盒子、花盆、烟火杆子、线穿牡丹、水浇莲……天地灯等名目。”
词语解释:朝日莲  拼音:cháo rì lián
植物名。 宋 宋祁 《益部方物略记·朝日莲》:“花色或黄或白,叶浮水上,翠厚而泽,形如菱花,差大。开则随日所在,日入輒敛而自藏於叶下,若葵藿倾太阳之比。” 宋 范镇 《东斋记事》卷四:“ 蜀 有朝日莲,蔓生,其花似莲而色白,其大如钱,人家以盆贮水而植之。”
词语解释:穿心莲  拼音:chuān xīn lián
一年生草本。方茎直立,多分枝,节膨大。叶对生,椭圆形或椭圆状披针形。夏季开淡紫白色唇形花。蒴果呈榄核状。又称一见喜、榄核莲。叶或全草入药。性寒,味苦,功能清热解毒,主治痢疾腹泻、感冒发热、咽喉肿痛等症。
词语解释:观音莲  拼音:guān yīn lián
海芋的俗称。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六·海芋》:“海芋生 蜀 中,今亦处处有之。春生苗,高四五尺。大叶如芋叶而有干。夏秋间,抽茎开花,如一瓣莲花,碧色。花中有蕊,长作穗,如观音像在圆光之状,故俗呼为观音莲。” 清 方以智 《通雅·植物一》:“观音莲一名海芋,一名隔河仙,可变金煆砂。”
词语解释:合欢莲  拼音:hé huān lián
即双头莲。又名同心莲。 明 胡侍 《真珠船·双头莲》:“双头莲,即合欢莲,一名嘉莲,一名同心莲,自是一种,不足为瑞。”
词语解释:子午莲  拼音:zǐ wǔ lián
即睡莲。其花午时开子时敛,或子时开午时敛,故名。
词语解释:一把莲  拼音:yī bǎ lián
明 制,宫中每夜寝殿门既阖,内臣散归值房,所卸衣服总挂床前架上,熏以兰麝,名“一把莲”。 明 秦兰徵 《天启宫词》:“黄金睡鸭香柟架,明日重悬一把莲。”参阅 明 刘若愚 《酌中志·内臣佩服纪略》
词语解释:独脚莲  拼音:dú jiǎo lián
鬼臼的别名。见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六·鬼臼》
词语解释:睡莲  拼音:shuì lián
莲的异种。初秋开花,重瓣,昼开夜垂似睡,故名。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草篇》:“ 南海 有睡莲,夜则花低入水。屯田 韦郎中 从事 南海 ,亲见。” 清 屈大均 《广东新语·睡菜睡莲》:“睡莲,布叶数重,叶如荇而大。花有五色,当夏昼开,夜缩入水底,昼復出也。与梦草昼入地夜即復出相背。 广州 多有之。谚曰:‘毋佩睡莲,使人好眠。’”
词语解释:目莲  拼音:mù lián
见“ 目连 ”。
词语解释:目连  拼音:mù lián
亦作“ 目莲 ”。
(1). 摩诃目犍连 的略语。 释迦牟尼 十大弟子之一。传说他神通广大,能飞抵兜率天。母死,堕饿鬼道中,为救母脱离饿鬼道之苦,以神通之力亲往救之。见《初学记》卷四引《盂兰盆经》。 南朝 陈 徐陵 《齐国宋司徒寺碑》:“ 善财童子 ,南行未窥; 目连沙门 ,北游不见。” 明 刘基 《题界画金山图》诗:“ 目连 持来自西方,谓能驱遣毒沴消灾殃。” 清 俞樾 《茶香室丛钞·目连即丁令威》:“国朝 钱曾 《读书敏求记》云:‘《臞仙运化元枢》一卷,以中元为 丁令威 救母之日, 释氏 谓之 目莲 。未悉其所本何自。’按,此则 目莲 即 丁令威 矣。” 范文澜 《唐代佛教·佛教各宗派》:“ 目连 照法施食, 目连 母即日得脱饿鬼之苦。”
(2).指目连戏。 清 张岱 《陶庵梦忆·目莲戏》:“演武场搭一大臺,选 徽州 、 旌阳 戏子剽轻精悍、能相扑跌打者三四十人,搬演《目莲》,凡三日三夜。”参见“ 目连戏 ”。
词语解释:目连戏  拼音:mù lián xì
亦称“ 目莲戏 ”。 以 目连 救母故事为题材的戏剧。 唐 代已有《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以后各种戏曲中多有目连戏。 清 张岱 《陶庵梦忆》《目莲戏》一篇。 鲁迅 《朝花夕拾·无常》:“目连戏的热闹, 张岱 在《陶庵梦忆》上也曾夸张过,说是要连演两三天。”参见“ 目连救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