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二十三漾去声 [xiàng,卿相]访[jiàng,将帅][shàng,上下][sàng,丧失][liàng,数量][zàng,库藏,名词][详注1][dàng,适当][详注2][同飏][hàng][详注3][详注4][详注5][详注6][zhàng][kàng]广[详注7][zàng,内脏][bàng][详注8][tàng,通烫,又碰也][與障同。][yàng][详注9][dǎng dàng][guàng,横木、充满][qiàng][bàng][雨疾下也][音诳。欺也。][详注10]


注1:王 《正韻》凡有天下者,人稱之曰王,則平聲。據其身臨天下而言曰王,則去聲。
注2:长 《集韵》《韵会》《正韵》直亮切,音仗。《集韵》度长短曰长。 又《集韵》余也。《正韵》多也,冗也,剩也。《论语》长一身有半。《世说新语》平生无长物。《陆机·文赋》故无取乎冗长。 又《正韵》知亮切,音障。增盛也。《韩愈诗》得时方长王。
注3:养 《广韵》《正韵》余亮切《集韵》弋亮切,音恙。《玉篇》供养也,下奉上也。《礼·月令》收禄秩之不当,供养之不宜者。《注》谓凡恩命滥赐膳服,侈僭踰制者。
注4:仰 《集韵》《正韵》鱼向切。恃也。俟也,资也。《战国策》东周之民,可令一仰西周。《注》有望於上则仰。《史记·平准书》衣食仰给县官。
注5:桁 航去声。椸也。《古乐府·东门行》还视桁上无悬衣。
注6:两 通“辆”。车一乘。《唐韵》《集韵》《韵会》力让切《正韵》力仗切,良去声。《诗·召南·鹊巢》之子于归,百两御之。
注7:广 《玉篇》古旷切,光去声。《周礼·地官·大司徒》周知九州之地域广轮之数。《疏》马融云:东西为广,南北为轮。《释文》广,古旷反。 又车名。《周礼·春官·车仆》广车之萃。《注》广车,横陈之车也。《释文》广,古旷反。《左传·僖二十八年》西广东宫。《疏》楚有左右广,盖兵车之名。《宣二年》分为二广。《注》十五乘为一广。 又《正字通》音旷。《荀子·王霸篇》人主胡不广焉。《注》广,开泰貌。 又与旷通。《前汉·五行志》师出过时之谓广。
注8:妨 音访。《韩愈·岳阳楼别窦司直诗》轩然大波起,宇宙隘而妨。巍峨拔嵩华,腾跃较健壮。
注9:掠 《广韵》《集韵》《韵会》力让切《正韵》力仗切,音亮。亦夺取也。《左传·襄十一年》禁侵掠。又《昭二十年》输掠其聚。《前汉·高帝纪》所过毋得卤掠。
注10:潢 音幌。与滉同。水深广貌。《司马相如·上林赋》灏溔潢漾。又音暀。《释名》染纸也。《齐民要术》有装潢纸法。《唐六典》崇文馆有装潢匠五人。
现代汉语字典本字分属于多个韵部:
 韵 去声
 韵 上声

拼音:dàng 繁体或异体字:漾韵,养韵同

蕩 dàng
〈动〉
  • (会意。从皿,从汤,汤亦声。本义:洗涤)
  • 同本义
  • 荡亡秦之毒螫。——班固《西都赋》
  • 动;摇动;震动
  • 此四六者不荡,胸中则正。——《庄子·庚桑楚》
  • 天下不能荡也。——《荀子·劝学》
  • 以荡上心。——《吕氏春秋·季春纪》
  • 以其休止不荡也。——《淮南子·说山》
  • 从流漂荡,任意东西。——吴均《与朱元思书》
  • 波心荡,冷月无声。——·姜夔《扬州慢》
  • 又如:荡突(冲撞);荡心(摇荡心神);荡摇(动摇);荡荡悠悠(摇荡、飘流的样子)
  • 清除
  • 荡平塞表。——曹操《表论田畴功》
  • 又如:荡风(两广的一种风俗。女婿在未见岳父岳母前,依俗饮一大杯酒。有荡除行路风寒之意);荡除(消灭)
  • 毁坏;破坏
  • 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杜甫《无家别》
  • 又如:荡产(破产,耗尽财产);荡散(消失;毁败);荡灭(毁灭;消灭)
  • 诱惑;迷惑 。如:荡心(惑乱心志);荡惑(迷惑)
  • 宽恕 。如:荡宥(宽恕;原谅)
  • 冲撞;冲杀;触碰
  • 稍近,益狎,荡倚冲冒。——·柳宗元《三戒》
  • 又如:荡突(冲撞。即唐突);荡析(游走离散)
〈形〉
  • 放纵,放荡
  • 余心荡。——《左传·庄公四年》
  • 德荡者其行伪。——《淮南子·俶真》
  • 驭者耆酒,数逋荡。——《汉书·丙吉传》
  • 古之 狂也肆,今之狂也荡。——《论语·阳货》
  • 又如:荡荡(放纵邪僻);荡子(远行在外,流荡不归的男子;游荡放浪,不务正业的男子)
  • 平坦
  • 山顶有大池,相传以为雁荡。——·沈括《梦溪笔谈》
  • 又如:坦荡;荡无高卑(地位平等,没有高低尊卑);荡荡(平坦、宽坦的样子)
  • 广阔
  • 荡荡洪水滔天。——《史记·五帝纪》
  • 荡荡乎!民无能名焉。——《论语·泰伯》
  • 又如:荡漭(广阔无边貌);荡荡(广大的样子)
〈名〉
  • 浅水湖 。如:黄天荡
  • 积水长草的洼地 。如:芦苇荡;荡地;芦花荡;菱荡
康熙字典

  • 《唐韻》徒朗切《集韻》《韻會》待朗切,𠀤音盪。 (养韵)
  • 大也。《論語》蕩蕩乎民無能名焉。
  • 又《釋名》蕩,排盪去穢垢也。《禮·昏義》蕩天下之隂事。
  • 又《禮·月令》仲冬諸生蕩。《註》蕩謂物動萌芽也。
  • 又《書·畢命》以蕩陵德。《傳》放蕩也。
  • 又《書·盤庚》今我民用,蕩析離居。《註》播蕩也。
  • 又《詩·大雅》蕩蕩上帝。《傳》蕩蕩,法度廢壞貌。
  • 又姓。《春秋·僖二十五年註》宋桓公生子蕩,後以蕩爲氏。
  • 又他浪切,音儻。
  • 義同。
  • 又底朗切,音黨。 (养韵)
  • 《周禮·地官·稻人》以溝蕩水。《註》謂以溝行水也。
  • 又《前漢·揚雄傳》雄爲人𥳑易佚蕩。《註》佚蕩,緩也。
  • 又他郞切,音湯。 (阳韵)
  • 地名。《史記·魯仲連傳》止于蕩隂不進。《註》河內有蕩隂縣。
  • 又水名。《前漢·地理志》蕩水東至內黃澤。
  • 又坦朗切。 (养韵)
  • 平易也。《詩·齊風》魯道有蕩。徐邈讀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