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八庚平声 [héng xíng,行走][héng,纵横][gēng,更改][bīng bìng,相从也,合也,兼也][líng,使令][zhēng,正月][chéng,盛受][zhēng][chēng][详注1][cāng chen][音彭、祊。《说文》所以辅弓弩者。][héng][péng][qīng][qióng][音傖。搶攘,亂貌。][详注2][zhēng][hēng][tāng][xíng][chéng][míng][chēng][zhēng kēng][衆也,疾也。][zhēng][详注3][yíng hōng]櫿[音庚。《说文》秦晋谓坑为埂。]


注1:枪 《集韵》《韵会》楚耕切《正韵》抽庚切,音峥。《尔雅·释天》彗星为欃枪。亦叶音锵。《宋·谢瞻·张子房诗》婉婉幕中画,辉辉天业昌。鸿门销薄蚀,垓下陨欃枪。
注2:拼 俗拚字。又《唐韻》北萌切,音繃。與抨同。又《集韻》披耕切,音怦。《爾雅·釋詁註》拼荓同。詩大雅,荓云不逮。又有隨從之義。
注3:黾 《集韻》《類篇》眉耕切,音盲。地名。《史記·春申君傳》秦踰黽隘之塞而攻楚。《正義曰》黽隘之塞在申州。
末字词组
柴荆识荆棘荆问荆金荆亡荆山荆存荆
班荆三荆成荆布荆田荆裙布钗荆泣荆地棘天荆
紫荆负荆分荆老荆西荆两荆肉袒负荆大荆
榛荆披荆钗荆画荆关荆椒举班荆白荆 
蛮荆楚荆黄荆牡荆贱荆拙荆寒荆 

词语解释:柴荆  拼音:chái jīng
(1).做柴用的小木。 唐 杜甫 《晨雨》诗:“暂起柴荆色,轻霑鸟兽羣。” 仇兆鳌 注:“柴荆,小木。”一本作“ 紫荆 ”。 清 方文 《穷冬六咏·无薪》:“依人斩蒿艾,无处拾柴荆。”
(2).指用柴荆做的简陋门户。 唐 白居易 《秋游原上》诗:“清晨起巾櫛,徐步出柴荆。” 宋 王安石 《送赞善张君西归》诗:“柴荆雀有罗,公子数经过。” 清 白华山人 《〈十洲春语〉序》:“今晨初霽,予方畚掘拥土,周匝樊槿,啄啄然闻有叩柴荆者。”
(3).借指村舍。 南朝 宋 谢灵运 《初去郡》诗:“恭承古人意,促装反柴荆。” 唐 温庭筠 《秋日旅舍寄义山李侍御》诗:“一水悠悠隔 渭城 , 渭城 风物近柴荆。” 明 高濂 《玉簪记·命试》:“春风桃李遍柴荆,花馆琴书不絶吟。”
词语解释:班荆  拼音:bān jīng
谓朋友相遇,共坐谈心。 晋 陶潜 《饮酒》诗之十五:“班荆坐松下,数斟已復醉。” 唐 高正臣 《晦日重宴》诗:“班荆陪旧识,倾盖得新知。” 明 方孝孺 《借竹轩记》:“自旦至暮,班荆列坐,久之,乃各罢去。” 章炳麟 《社会通诠商兑》:“其在同党,虽无葭莩微末之亲,一见如故,班荆而与之食。”参见“ 班荆道旧 ”。
词语解释:班荆道旧  拼音:bān jīng dào jiù
亦作“班荆道故”。 谓朋友相遇于途,铺荆坐地,共叙情怀。典出《左传·襄公二十六年》:“ 楚伍参 与 蔡太师 子朝 友,其子 伍举 与 声子 相善…… 伍举 奔 郑 ,将遂奔 晋 。 声子 将如 晋 ,遇之於 郑 郊,班荆相与食,而言復故。” 杜预 注:“班,布也。布荆坐地,共议归 楚 ,事朋友世亲。”后泛指朋友相遇,共叙离情。 晋 陶潜 《与子俨等疏》:“ 鲍叔 、 管仲 ,分财无猜; 归生 、 伍举 ,班荆道旧。”《隐居通议·古赋二》引 元 谌桂舟 《落月赋》:“我思子兮屈伸肘,昔班荆兮道旧。”
词语解释:紫荆  拼音:zǐ jīng
(1).树名。落叶乔木或灌木。叶圆心形,春开红紫色花。供观赏。树皮、木材、根均可入药。参阅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木三·紫荆》
(2).据 南朝 梁 吴均 《续齐谐记·紫荆树》载: 田真 兄弟三人析产,堂前有紫荆树一株,议破为三,荆忽枯死。 真 谓诸弟:“树本同株,闻将分斫,所以憔悴,是人不如木也。”因悲不自胜,兄弟相感,不复分产,树亦复荣。后因用“紫荆”为有关兄弟之典故。 唐 杜甫 《得舍弟消息》诗:“风吹紫荆树,色与春庭暮。” 清 孙枝蔚 《不得大兄消息》诗:“又见紫荆发,曾无黄耳来。”黄耳,狗名,为寄递家书之典故。
词语解释:榛荆  拼音:zhēn jīng
犹荆棘。形容荒芜。 唐 柳宗元 《首春逢耕者》诗:“故池想芜没,遗亩当榛荆。” 明 刘基 《醒斋铭》:“ 楚国 皆醉, 鄢 郢 榛荆。” 清 纳兰性德 《菩萨蛮·宿滦河》词:“榛荆满眼山城路,征鸿不为愁人住。”
词语解释:蛮荆  拼音:mán jīng
古代称 长江 流域中部 荆州 地区,即 春秋 楚国 的地方。亦指这一地区的人。《诗·小雅·采芑》:“蠢尔 蛮荆 ,大邦为讎。” 朱熹 集传:“ 蛮荆 , 荆州 之蛮也。”《后汉书·李膺传》:“ 緄 前讨 蛮荆 ,均 吉甫 之功。” 宋 欧阳修 《金鸡》诗:“ 蛮荆 鲜人秀,厥美为物怪。” 郭沫若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第二篇序说:“一直到 周宣王 的时候, 长江 流域的中部都还是所谓 蛮荆 ,所谓南蛮。”
词语解释:识荆  拼音:shí jīng
唐 李白 《与韩荆州书》:“ 白 闻天下谈士相聚而言曰:‘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 韩荆州 。’何令人之景慕一至於此耶!” 韩荆州 ,指 韩朝宗 ,当时为 荆州 长史。后因以“识荆”为初次识面的敬辞。 唐 牟融 《赠韩翃》诗:“京国久知名,江河近识 荆 。” 明 王玉峰 《焚香记·相决》:“久闻先生风鑑,未曾识 荆 。” 田汉 《丽人行》第十七场:“ 刘先生 ,闻名已久没见过面,今天才有识 荆 的机会。”
词语解释:三荆  拼音:sān jīng
(1).一株三枝的荆树。《艺文类聚》卷八九引 周景式 《孝子传》:“古有兄弟,忽欲分异,出门见三荆同株,接叶连阴,叹曰:‘木犹欣聚,况我而殊哉!’还为雍和。”
(2).诗文中常以喻同胞兄弟。 晋 陆机 《豫章行》:“三荆欢同株,四鸟悲异林。” 唐 杨炯 《从弟去盈墓志铭》:“三荆摇落,五都悲凉,痛门户之无主,悼人琴之两亡。”
(3). 后魏 置 荆州 于 穰县 (今 河南 邓县 ),置 南荆州 于 安昌 (今 河南 确山县 ),置 东荆州 于 泚阳 (今 河南 泌阳县 ),谓之 三荆 。参阅《资治通鉴·梁武帝中大通二年》 胡三省 注。《魏书·尒朱荣传》:“仍出 鲁阳 ,歷 三荆 ,悉拥生蛮北填六镇。”
词语解释:负荆  拼音:fù jīng
见“ 负荆请罪 ”。
词语解释:负荆请罪  拼音:fù jīng qǐng zuì
战国 时, 廉颇 为 赵国 大将, 蔺相如 后来居上, 廉颇 不服,欲羞辱 蔺 , 蔺 为了 赵国 的利益,处处退让。“ 廉颇 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 蔺相如 门谢罪。”两人遂为刎颈之交。事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负荆,背负荆条,谓愿受杖。后以“负荆请罪”为向人赔礼道歉之典。 宋 朱熹 《答叶味道书》之二:“ 子静 终不谓然,而其后 子寿 遂服,以书来谢,至有负荆请罪之语。” 李存葆 《高山下的花环》十四:“不过,有言在先,我 老雷 可不是来负荆请罪的!”亦作“ 负荆谢罪 ”。 金 马钰 《满庭芳·谢咸阳王法师》词:“追悔无由,不免放傚 廉颇 。专专负荆谢罪,望吾师、痛挞则箇。”亦省作“ 负荆 ”。 唐 李复言 《续玄怪录·李岳州》:“ 春官 曰:‘诚知获罪,负荆不足以谢。’”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和战》:“劝将军自思,祸来难救,负荆早向辕门叩。”
词语解释:披荆  拼音:pī jīng
见“ 披荆斩棘 ”。
词语解释:披荆斩棘  拼音:pī jīng zhǎn jí
(1).斩除荆棘。 郭沫若 《中国史稿》第一编第二章第一节:“男子砍伐树木,披荆斩棘开辟土地。” 徐迟 《生命之树常绿·大勐龙和小勐仑》:“没有砍刀,根本没有立足之地。于是他们挥舞大砍刀,披荆斩棘,劈藤砍树。”
(2).比喻在前进道路上或创业过程中扫除障碍,克服困难。语本《后汉书·冯异传》:“为吾披荆棘,定 关中 。” 明 无名氏 《鸣凤记·二相争朝》:“况此 河套 一方,沃野千里,我祖宗披荆斩棘,开创何难!” 朱自清 《闻一多先生怎样走着中国文学的道路》:“这却正见出他是在开辟着一条新的道路;而那披荆斩棘,也正是一个斗士的工作。”亦省作“ 披荆 ”。 郑泽 《夏日感兴次钝根韵即以奉寄》:“披荆羡 熊绎 ,篳路翩来栖。”
词语解释:楚荆  拼音:chǔ jīng
指 江陵 。因 江陵 旧为 楚 都,后又为 荆州 治所,故称。 唐 郑谷 《渚宫乱后作》诗:“乡人来话乱离情,泪滴残阳问 楚 荆 。”
词语解释:棘荆  拼音:jí jīng
荆棘。泛指丛生的带刺小灌木。 宋 梅尧臣 《和刘原父舍人乐郊诗》:“园荒久不治,道路生棘荆。”《秦併六国平话》卷中:“ 朱亥 无谋先惧 秦 ,要将金寳赂仇人;若非 周霸 真君子, 魏国 城池尽棘荆。”
词语解释:成荆  拼音:chéng jīng
亦称“ 成覸 ”。亦称“ 成庆 ”。 春秋 齐国 的勇士。《战国策·韩策二》:“勇哉!气矜之隆。是其軼 賁 育 而高 成荆 矣。”《孟子·滕文公上》:“ 成覸 谓 齐景公 曰:‘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吾何畏彼哉?’”《淮南子·齐俗训》:“ 孟賁 、 成荆 无所行其威。” 高诱 注:“ 成荆 ,古勇士也。”《汉书·广川惠王刘越传》:“其殿门有 成庆 画,短衣大絝长剑, 去 好之,作七尺五寸剑,被服皆效焉。” 颜师古 注:“ 成庆 ,古之勇士也,事见《淮南子》,非 荆卿 也。”
词语解释:分荆  拼音:fēn jīng
南朝 梁 吴均 《续齐谐记》云, 京兆 人 田真 兄弟三人分家时议分堂前紫荆花,荆花因之枯死。 田真 兄弟相感复合,荆亦再茂。后因以“分荆”喻兄弟分居。 清 张大复 《梅花草堂集·分关》:“故不如分荆荆枯,存荆荆茂,晓然知修让之道也。”参见“ 三荆 ”。
词语解释:三荆  拼音:sān jīng
(1).一株三枝的荆树。《艺文类聚》卷八九引 周景式 《孝子传》:“古有兄弟,忽欲分异,出门见三荆同株,接叶连阴,叹曰:‘木犹欣聚,况我而殊哉!’还为雍和。”
(2).诗文中常以喻同胞兄弟。 晋 陆机 《豫章行》:“三荆欢同株,四鸟悲异林。” 唐 杨炯 《从弟去盈墓志铭》:“三荆摇落,五都悲凉,痛门户之无主,悼人琴之两亡。”
(3). 后魏 置 荆州 于 穰县 (今 河南 邓县 ),置 南荆州 于 安昌 (今 河南 确山县 ),置 东荆州 于 泚阳 (今 河南 泌阳县 ),谓之 三荆 。参阅《资治通鉴·梁武帝中大通二年》 胡三省 注。《魏书·尒朱荣传》:“仍出 鲁阳 ,歷 三荆 ,悉拥生蛮北填六镇。”
词语解释:钗荆  拼音:chāi jīng
荆枝代作之钗。贫苦妇女的饰物。 元 本 高明 《琵琶记·五娘剪发卖发》:“裙布釵荆今已竭,萱花椿树连摧折。”参见“ 釵荆裙布 ”。
词语解释:钗荆裙布  拼音:chāi jīng qún bù
以荆代钗,以布作裙。比喻贫困。语出《太平御览》卷七一八引 汉 刘向 《列女传》:“ 梁鸿 妻 孟光 ,荆釵布裙。”《红楼梦》第五七回:“因 薛姨妈 看见 邢岫烟 生得端雅稳重,且家道贫寒,是个釵荆裙布的女儿,便欲説给 薛蟠 为妻。”
词语解释:黄荆  拼音:huáng jīng
木名。牡荆的别称。 宋 沉括 《梦溪补笔谈·药议》:“欒有二种……丛生,可为杖棰者,谓之‘牡欒’,又名‘黄荆’,即《本草》‘牡荆’是也。” 明 汤显祖 《豫章揽秀楼赋》:“黄荆白沙,松蒲桕子。柘叶长坽,桃花浅水。”参阅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木三·牡荆》
词语解释:问荆  拼音:wèn jīng
多年生草本植物。根茎很长,从根茎的节上长出直立的茎。春季长出的茎没有分枝,顶端有笔头状的穗,嫩时可以吃;夏季长出的茎有分枝,绿色,有退化的叶片。利用孢子进行繁殖。
词语解释:布荆  拼音:bù jīng
(1).布裙荆钗,古代贫家女子的服饰。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却奁》:“脱裙衫,穷不妨;布荆人,名自香。”
(2).借指贫女。《东周列国志》第二回:“折得名花字国香,布荆一旦荐匡牀。风流天子浑閒事,不道龙漦已伏殃。”
词语解释:老荆  拼音:lǎo jīng
旧时老年人对人称自己妻子的谦称。《醒世恒言·乔太守乱点鸳鸯谱》:“ 刘公 道:‘六嫂,你陪小娘子坐着,待我叫老荆出来。’”《醒世恒言·大树坡义虎送亲》:“小女年长,令郎杳无归信。倘只是不归,作何区处?老荆日夜愁烦,特来与亲家商议。”按,旧以 东汉 梁鸿 妻 孟光 荆钗布裙,传为美谈,故称妻为荆。
词语解释:画荆  拼音:huà jīng
指有画饰的旗杆。 宋 王禹偁 《大阅赋》:“天步顺动,帝车启行。申军令于偃草,揭灵旗于画荆。”
词语解释:牡荆  拼音:mǔ jīng
植物名。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广布于我国 长江 以南各省。果实和叶皆可入药。茎干坚劲,古以为刑杖。《史记·孝武本纪》:“其秋,为伐 南越 ,告祷 泰一 ,以牡荆画幡日月北斗登龙。” 宋 沉括 《梦溪补笔谈·药议》:“﹝欒﹞丛生,可为杖棰者,谓之‘牡欒’,又名‘黄荆’,即《本草》‘牡荆’是也。”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木三·牡荆》:“古者刑杖以荆,故字从刑。其生成丛而疏爽,故又谓之楚…… 荆楚 之地,因多产此而名也。”
词语解释:金荆  拼音:jīn jīng
荆树的一种。《艺文类聚》卷八九引 晋 顾微 《广州记》:“ 抚纳县 出金荆。” 南朝 梁 江淹 《草木颂·金荆》:“金荆嘉树,涵露宅仙。”《太平御览》卷九五九引 唐 杜宝 《大业拾遗录》:“﹝ 北景 ﹞多大林木,高者数百寻。有金荆生於高山峻阜,大者十围,盘屈瘤蹙,文如美锦,色艷於真金。”
词语解释:田荆  拼音:tián jīng
据 南朝 梁 吴均 《续齐谐记·紫荆树》载, 京兆 田真 兄弟三人析产,拟破堂前一紫荆树而三分之,明日,树即枯死。 真 大惊,谓诸弟曰:“树本同株,闻将分斫,所以顦顇,是人不如木也。”兄弟感悟,遂合产和好。树亦复茂。后因以“田荆”为兄弟和好之典实。 前蜀 贯休 《上留田》诗:“我欲使诸凡鸟雀,尽变为鶺鴒;我欲使诸凡草木,尽变为 田 荆。” 明 陈所闻 《念奴娇序·云住阁为欧阳平林青林长林题》套曲:“身在白云层,惟愿取披云载酒,同醉 田 荆。”
词语解释:西荆  拼音:xī jīng
(1).指 荆楚 西部地区。《魏书·李崇传》:“进讨 西荆 ,诸蛮悉降。”
(2).指 荆州 。《文选·陶潜〈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作〉诗》:“如何舍此去,遥遥至 西荆 。” 李善 注:“ 西荆州 也。时京都在东,故谓 荆州 为西。”
(3). 楚 舞。《文选·张衡〈南都赋〉》:“结《九秋》之增伤,怨《西荆》之折盘。” 李善 注:“古乐府有《歷九秋妾薄相行》,歌辞曰:‘ 齐 謳 楚 舞纷纷,歌声上彻青云。’ 西荆 即 楚 舞也。”
词语解释:关荆  拼音:guān jīng
五代 画家 关仝 、 荆浩 的并称。 明 张羽 《米南宫云山歌》:“ 洪谷 之后有 关 荆 , 营丘 浑雄独造古。”
词语解释:贱荆  拼音:jiàn jīng
谦称己妻。 明 屠隆 《綵毫记·泛舟采石》:“卑人贱荆,与 庐山 女道士 李腾空 有方外之约。”《红楼梦》第三回:“天缘凑巧:因贱荆去世,都中家岳母念及小女无人依傍,前已遣了男女船隻来接。”
词语解释:亡荆  拼音:wáng jīng
自称去世的妻子。 清 沉复 《浮生六记·坎坷记愁》:“此本留为亡荆扶柩之费,一俟得有乡音,偿我可也。”
词语解释:裙布钗荆
形容妇女服饰俭朴
词语解释:两荆  拼音:liǎng jīng
北魏 时 荆州 和 东荆州 的合称。《资治通鉴·南齐和帝中兴元年》:“请使两 荆 之众西拟 随 、 雍 , 扬州 之卒顿于 建安 ,得捍 三关 之援。” 胡三省 注:“两 荆 ,谓 魏 置 荆州 於 穰城 、 东荆州 於 沘阳 也。”
词语解释:椒举班荆  拼音:jiāo jǔ bān jīng
春秋 时, 楚国 椒举 与 声子 友善。 椒举 逃亡到 郑国 ,打算去 晋国 ,在 郑 郊遇到也打算去 晋国 的 声子 ,便“班荆相与食,而言復故。”班荆,布荆草于地;复故,谓返回故国 楚 。见《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后遂以“椒举班荆”为思念故国友人之典。 清 钱谦益 《咸子诗序》:“少壮为诸生时,流观经史,每及 椒举 之班荆、 绕朝 之赠策、 荆 高 燕市 之饮泣、 孙 刘 狼石 之坐语、 越石 扶风 之歌、 步兵 广武 之叹,輒为引觴击节,曳袖起舞。”
词语解释:拙荆  拼音:zhuō jīng
东汉 隐士 梁鸿 的妻子 孟光 生活俭朴,以荆枝作钗,粗布为裙。见《太平御览》卷七一八引《列女传》。后因以“拙荆”谦称自己的妻子。 宋 阳枋 《通夔守田都统札子》:“未审学生可乞假一会 涪 上否?盖拙荆未祔先塋,欲议归藏,此愿才毕,当伏謁戟辕,致九顿之谢。”《水浒传》第七回:“恰才与拙荆一同来间壁 岳庙 里还香愿。”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狐嫁女》:“遂有妇人出拜,年可四十餘。翁曰:‘此拙荆。’公揖之。” 李劼人 《天魔舞》第十四章:“拙荆的意思:今天是我们第一次开办的舞会,请帖上虽写的茶点招待,其实是预备了一点酒菜。”参见“ 荆妻 ”。
词语解释:荆妻  拼音:jīng qī
对人称己妻的谦词。 明 无名氏 《录亲记·托梦》:“ 周羽 屈受这灾危,拚残躯便做他乡之鬼,可怜贤达我荆妻,便做有男儿也难存济。” 清 李渔 《怜香伴·僦居》:“只是荆妻早逝,后嗣杳然。”
词语解释:山荆  拼音:shān jīng
旧时对人谦称自己的妻子。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凤仙》:“太过奬矣!此即山荆也。” 清 洪楝园 《后南柯·伐檀》:“昨夜山荆自隔江 檀萝国 回来,探知邻国狡谋,十分利害。”
词语解释:泣荆  拼音:qì jīng
因遗失荆钗而哭泣。比喻留恋旧物。 宋 惠洪 《跋山谷字》之一:“ 鲁 女有遗荆釵而泣者,路人笑之曰:‘以荆为釵易办,女乃泣何也?’女以手掠髮曰:‘非以其难致也,以其故旧耳。’予所以玩之者,实钟 鲁 女泣荆之情。”
词语解释:肉袒负荆  拼音:ròu tǎn fù jīng
赤裸上身,背着荆条请罪,表示愿受责罚。例如: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词语解释:白荆  拼音:bái jīng
灌木名。牡荆的一种。 晋 嵇含 《南方草木状·荆》:“荆, 寧浦 有三种:金荆可作枕,紫荆堪作牀,白荆堪作履。”
词语解释:寒荆  拼音:hán jīng
旧时对人谦称自己的妻子。 明 王玉峰 《焚香记·军情》:“学生寒荆为我受了无数凄楚,自中榜之后,还不曾见面。”《说岳全传》第一回:“ 岳和 开言道:‘师父,非是弟子推託,只因寒荆产了一子,恐不洁净触污了师父。’”
词语解释:存荆  拼音:cún jīng
存 楚 。 汉 班固 《幽通赋》:“ 木 ( 段干木 )偃息以蕃 魏 兮, 申 ( 申包胥 )重茧以存 荆 。”参见“ 存楚 ”。
词语解释:存楚  拼音:cún chǔ
春秋 时 吴国 攻破 楚国 , 楚 申包胥 赴 秦国 求救,在 秦 廷痛哭七日夜,终于使 秦 发兵败 吴 而存 楚 。见《左传·定公四年》。 汉 田邑 《报冯衍书》:“ 墨翟 累茧救 宋 , 申包胥 重胝存 楚 。”后用以指为国效忠。 唐 骆宾王 《咏怀》:“宝剑思存 楚 ,金鎚许报 韩 。”
词语解释:地棘天荆  拼音:dì jí tiān jīng
谓到处布满荆棘。比喻环境恶劣。 朱谦良 《感怀和病侠》诗:“地棘天荆谁管得,此身权寄水云邨。”
词语解释:大荆  拼音:dà jīng
(1).植物名,即牡荆。《资治通鉴·齐和帝中兴元年》:“ 东昏侯 自为市録事,小有得失,妃则予杖;乃敕虎賁不得进大荆、实中荻。” 胡三省 注:“大荆,牡荆也,俗谓之黄荆,以为箠杖。”
(2).指今 陕西 富平县 境内的 荆山 。在 甘泉山 (今 陕西 淳化 境)之南。 汉 王褒 《甘泉宫颂》:“ 甘泉山 ,天下显敞之名处也,前接 大荆 ,后临北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