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八庚平声 [héng xíng,行走][héng,纵横][gēng,更改][bīng bìng,相从也,合也,兼也][líng,使令][zhēng,正月][chéng,盛受][zhēng][chēng][详注1][cāng chen][音彭、祊。《说文》所以辅弓弩者。][héng][péng][qīng][qióng][音傖。搶攘,亂貌。][详注2][zhēng][hēng][tāng][xíng][chéng][míng][chēng][zhēng kēng][衆也,疾也。][zhēng][详注3][yíng hōng]櫿[音庚。《说文》秦晋谓坑为埂。]


注1:枪 《集韵》《韵会》楚耕切《正韵》抽庚切,音峥。《尔雅·释天》彗星为欃枪。亦叶音锵。《宋·谢瞻·张子房诗》婉婉幕中画,辉辉天业昌。鸿门销薄蚀,垓下陨欃枪。
注2:拼 俗拚字。又《唐韻》北萌切,音繃。與抨同。又《集韻》披耕切,音怦。《爾雅·釋詁註》拼荓同。詩大雅,荓云不逮。又有隨從之義。
注3:黾 《集韻》《類篇》眉耕切,音盲。地名。《史記·春申君傳》秦踰黽隘之塞而攻楚。《正義曰》黽隘之塞在申州。
共96,分2页显示   1  2 下一页
首字词组
荆棘荆轲荆扬荆薪荆莽荆尸荆妇荆阮
荆州荆南荆舒荆鸡荆文璧荆桃荆蓝荆钗布裙
荆榛荆吴荆公荆岑荆牧荆藜荆梓荆翼
荆山荆钗荆襄荆高荆笄荆州市荆株荆飞
荆扉荆卿荆花荆杨荆芥荆虹荆子荆革
荆门荆人荆国荆聂荆艳荆宝荆筱荆鸠
荆楚荆璞荆巫荆布荆柴荆州乐荆褐荆荼
荆江荆台荆山玉荆璧荆篮荆凡荆请荆牛
荆蛮荆玉荆枝荆妻荆歌荆室荆魏荆葵
荆王荆杞荆关荆蓁荆和荆州瘿荆钗记荆冠

词语解释:荆棘  拼音:jīng jí
(1).泛指山野丛生多刺的灌木。《老子》:“师之所处,荆棘生焉。” 汉 班昭 《东征赋》:“睹 蒲城 之丘墟兮,生荆棘之榛榛。” 晋 张载 《七哀》诗:“蒙笼荆棘生,蹊逕登童竪。”《醒世恒言·张淑儿巧智脱杨生》:“﹝我﹞跳出荆棘丛中,面都刺碎。” 陈其通 《万水千山》第九幕第一场:“山岭上松柏挺立,石缝中荆棘繁茂,野菊盛开。”
(2).比喻奸佞小人。《楚辞·东方朔〈七谏·怨思〉》:“行明白而曰黑兮,荆棘聚而成林。” 王逸 注:“荆棘多刺,以喻谗贼。”《文选·袁宏〈三国名臣序赞〉》:“思树芳兰,剪除荆棘。” 李善 注:“荆棘以喻小人。” 清 孙枝蔚 《句容题二颜公祠》诗:“杀公者 杞 非 希烈 ,有如荆棘损芝兰。”
(3).比喻纷乱。《后汉书·冯异传》:“为吾披荆棘,定 关 中。” 李贤 注:“荆棘,榛梗之谓,以喻纷乱。” 唐 刘长卿 《和袁郎中破贼后上太尉》诗:“ 剡 路除荆棘,王师罢鼓鼙。” 宋 陆游 《〈傅给事外制集〉序》:“及 高皇帝 中兴,虽披荆棘,立朝廷,中朝人物,悉会於行在。”
(4).喻艰险境地。 清 方文 《三月十九日》诗:“龙种陷荆棘,未审存与亡。” 鲁迅 《华盖集·北京通信》:“我不妨大步走去,向着我自以为可以走去的路,即使前面是深渊、荆棘、狭谷、火坑。”
(5).芥蒂;嫌隙。 唐 孟郊 《择友》诗:“虽笑未必和,虽哭未必戚,面结口头交,肚里生荆棘。” 唐 元稹 《苦乐相倚曲》:“君心半夜猜恨生,荆棘满怀天未明。” 宋 苏轼 《与刘宜翁书》:“胸中廓然,实无荆棘,窃谓可受先生之道。”
词语解释:荆州  拼音:jīng zhōu
(1).古“九州”之一。在 荆山 、 衡山 之间。 汉 为十三刺史部之一。辖境约相当于今 湘 鄂 二省及 豫 桂 黔 粤 的一部分; 汉 末以后辖境渐小。 东晋 定治 江陵 (现属 湖北 ),为当时及 南朝 长江 中游重镇。 明 清 置府,后废。《书·禹贡》:“ 荆 及 衡阳 惟 荆州 。”参阅《读史方舆纪要》卷七八、《嘉庆一统志》卷三四四。
(2). 唐 韩朝宗 曾任 荆州 长史,为时人所推重,称 韩荆州 。见 唐 李白 《与韩荆州书》。后因以“荆州”称己所推重之士。 明 章懋 《与张都运吉》书:“愿识荆州,为日久矣!”参见“ 识荆 ”。
词语解释:识荆  拼音:shí jīng
唐 李白 《与韩荆州书》:“ 白 闻天下谈士相聚而言曰:‘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 韩荆州 。’何令人之景慕一至於此耶!” 韩荆州 ,指 韩朝宗 ,当时为 荆州 长史。后因以“识荆”为初次识面的敬辞。 唐 牟融 《赠韩翃》诗:“京国久知名,江河近识 荆 。” 明 王玉峰 《焚香记·相决》:“久闻先生风鑑,未曾识 荆 。” 田汉 《丽人行》第十七场:“ 刘先生 ,闻名已久没见过面,今天才有识 荆 的机会。”
词语解释:荆榛  拼音:jīng zhēn
(1).亦作“ 荆蓁 ”。泛指丛生灌木,多用以形容荒芜情景。 三国 魏 曹植 《归思赋》:“城邑寂以空虚,草木秽而荆榛。”一本作“ 荆蓁 ”。 唐 李白 《古风》之一:“王风委蔓草,战国多荆榛。” 金 元好问 《续小娘歌》之七:“伤心此日河平路,千里荆榛不见人。” 清 吴伟业 《十月下澣宴阆石苍水斋》诗:“三江风月尊前醉,一郡荆榛笛里声。”
(2).谓没入荒野,指逝世。 明 周履靖 《锦笺记·闻讣》:“闺中何意,半道荆蓁,情隔云泥。”
(3).比喻艰危,困难。《旧唐书·宦官传·杨复恭》:“吾於荆榛中援立 寿王 。” 元 许谦 《冯公岭》诗:“胸中芥蒂未尽去,须信坦道多荆榛。”
(4).比喻恶人。 元 麻革 《过陕》诗:“豺狼满地荆榛合,目断 中条 是故丘。” 明 夏完淳 《大哀赋》:“未许其冠带春秋,遂至夫荆榛天地。” 清 厉鹗 《东城杂记·陈御史元倩》:“手披荆榛,身御魑魅。” 周实 《民立报出版日祝赋》诗:“重重草木羞依附,莽莽荆榛待剪除。”
(5).芥蒂;不快。 明 陈汝元 《金莲记·射策》:“笑谭之顷,便起荆榛。”
词语解释:荆山  拼音:jīng shān
(1).山名。在今 湖北省 南漳县 西部。 漳水 发源于此。山有 抱玉岩 ,传为 楚 人 卞和 得璞处。《书·禹贡》:“导 嶓冢 ,至于 荆山 。” 孔 传:“ 荆山 在 荆州 。”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江水二》:“《禹贡》:‘ 荆 及 衡阳 惟 荆州 。’盖即 荆山 之称,而制州名矣。故 楚 也。”
(2).山名。在今 陕西省 富平县 西南。相传 禹 铸鼎于此。《书·禹贡》:“导 岍 及 岐 ,至于 荆山 。” 孔颖达 疏:“《地理志》云:《禹贡》北条 荆山 在 冯翊 怀德县 南。”《后汉书·郡国志一·冯翊》 刘昭 注引 晋 皇甫谧 《帝王世纪》:“ 禹 铸鼎於 荆山 ,在 冯翊 怀德 之南,今其下﹝有﹞ 荆渠 也。”
(3).山名。在今 河南省 灵宝县 阌乡 南。相传 黄帝 采 首山 铜铸鼎于此。亦名 覆釜山 。《史记·封禅书》:“ 黄帝 采 首山 铜,铸鼎於 荆山 下。”
(4).山名。在今 安徽省 怀远县 西南。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淮水》:“《郡国志》曰:‘ 平阿县 有 当涂山 , 淮 出于 荆山 之左, 当涂 之右,奔流二山之间,西扬涛北注之。’”《资治通鉴·后周世宗显德四年》:“帝驰至 荆山洪 ,距 赵步 二百餘里。” 胡三省 注:“ 荆山 在 濠州 钟离县 西八十三里,即 梁武帝 筑堰之地,今 怀远军 正治 荆山 。”
词语解释:荆扉  拼音:jīng fēi
柴门。 晋 陶潜 《归园田居》诗之二:“白日掩荆扉,对酒絶尘想。” 北周 庾信 《枯树赋》:“沉沦穷巷,芜没荆扉。” 唐 岑参 《西掖省即事》诗:“官拙自悲头白尽,不如巖下偃荆扉。” 宋 陆游 《野兴》诗:“从今谢人事,终日掩荆扉。” 清 黄景仁 《步从云溪归偶作》诗:“太息归荆扉,灯火惨不红。”
词语解释:荆门  拼音:jīng mén
(1).柴门。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品藻》:“有人问 袁侍中 曰:‘ 殷仲堪 何如 韩康伯 ?’答曰:‘理义所得,优劣乃復未辨;然门庭萧寂,居然有名士风流, 殷 不及 韩 。’故 殷 作《誄》云:‘荆门昼掩,闲庭晏然。’” 南朝 梁 陶弘景 《寻山志》:“荆门昼掩,蓬户夜开,室迷夏草,径惑春苔。”
(2).山名。在今 湖北省 宜都县 西北, 长江 南岸,隔 江 和 虎牙山 相对。江水湍急,形势险峻。古为 巴蜀 荆吴 之间要塞。《后汉书·公孙述传》:“又遣 田戎 及大司徒 任满 ……等拔 巫 及 夷陵 、 夷道 ,因据 荆门 。十一年,征南大将军 岑彭 攻之, 满 等大败, 述 将 王政 斩 满 首降于 彭 。” 三国 魏 陈琳 《檄吴将校部曲文》:“若使水而可恃,则 洞庭 无 三苗 之墟, 子阳 无 荆门 之败。”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江水二》:“ 江 水又东歷 荆门 虎牙 之间。 荆门 在南,上合下开,闇彻山南,有门像虎牙;在北,石壁色红,间有白文,类牙形,并以物像受石,此二山 楚 之西塞也。” 唐 李白 《渡荆门送别》诗:“渡远 荆门 外,来从 楚国 游。” 宋 陆游 《入蜀记》卷六:“过 荆门 十二碚,皆高崖绝壁,崭巖突兀,则峡中之险可知矣…… 荆门 者,当以险固得名。”
(3).指 荆州 。 唐 王维 《寄荆州张丞相》诗:“所思竟何在?悵望深 荆门 。” 赵殿成 笺注:“ 唐 人多呼 荆州 为 荆门 。文人称谓如此,不仅指 荆门 一山矣。”
词语解释:荆楚  拼音:jīng chǔ
(1). 荆 为 楚 之旧号,略当古 荆州 地区,在今 湖北 湖南 一带。《诗·商颂·殷武》:“挞彼 殷武 ,奋伐 荆楚 。”《楚辞·大招》:“自恣 荆楚 ,安以定只。” 唐 杜甫 《江上》诗:“江上日多雨,萧萧 荆楚 秋。” 宋 周邦彦 《齐天乐·端午》词:“角黍包金,香蒲泛玉,风物依然 荆楚 。” 清 魏源 《〈圣武记〉序》:“ 荆楚 以南,有积感之民焉。”
(2).木名。古时用为刑杖。 明 余继登 《典故纪闻》卷一:“ 太祖 指道旁荆楚谓世子曰:‘古者用此为扑刑,盖以其能去风,虽伤不至过甚。’”
词语解释:荆江  拼音:jīng jiāng
长江中部从枝江到洞庭湖口的一段的别称。这一段长江蜿蜒曲折360公里,河床高于两岸平原
词语解释:荆蛮  拼音:jīng mán
古代中原人对 楚 越 或南人的称呼。《左传·昭公二十六年》:“兹不穀震荡播越,窜在 荆 蛮 ,未有攸厎。”《史记·吴太伯世家》:“ 太王 欲立 季歷 以及 昌 ,於是 太伯 、 仲雍 二人犇 荆 蛮 ,文身断髮,示不可用。” 唐 白居易 《晋谥恭世子议》:“ 周 之衰也, 楚子 以 霸王 之器,奄有 荆 蛮 ,光启土宇,赫赫 楚国 ,由之而兴。”《西湖佳话·西湖隐迹》:“ 荆 蛮 之隐,是让国也。” 炉魂 《对于张之洞死后之湖南人》:“夫 楚 号雄区,人多忠节……以 荆 蛮 之餘气,鬱百年之奇气,奋能独立,强足一国。”
词语解释:荆王  拼音:jīng wáng
(1). 楚王 。诗赋中常指 楚襄王 ,咏诵传说中 襄王 与 巫山神女 恋爱故事,见 宋玉 《高唐赋序》《神女赋序》。 唐 沉佺期 《巫山高》诗之二:“ 神女 向 高唐 , 巫山 下夕阳;裴回作行雨,婉孌逐 荆王 。”
(2).指恋爱故事中的男子。 宋 柳永 《临江仙》词:“ 扬州 曾是追游地,酒臺花径仍存。凤簫依旧月中闻, 荆王 魂梦应认岭头云。”
(3).指 汉 开国功臣 刘贾 。 汉高祖 刘邦 封他为 荆王 。 晋 陆机 《汉高祖功臣表颂》:“肃肃 荆王 ,董我王军。”
词语解释:荆轲  拼音:jīng kē
战国 末著名刺客。 齐 人。徙 卫 ,人称 庆卿 。至 燕 ,人称 荆卿 。 燕 太子 丹 奉为上客,衔命入 秦 刺 秦 王 嬴政 ,事败被杀,事见《史记·刺客列传》。 北周 庾信 《咏怀》诗之二六:“秋风别 苏武 ,寒水送 荆軻 。”《红楼梦》第五七回:“你要是个男人,出去打一个抱不平儿;你又充什么 荆軻 、 聂政 ?真正好笑!”
词语解释:荆南  拼音:jīng nán
(1). 荆州 一带。亦泛指南方。《文选·陆机〈辩亡论上〉》:“ 吴 武烈皇帝 慷慨下国,电发 荆南 。” 张铣 注:“ 坚 起兵於 荆州 ,故云 荆南 也。”《宋书·王弘传》:“敷政 江 汉 ,化被 荆南 。” 唐 为方镇名,辖今 湖北 、 湖南 、 四川 间部分地区。
(2). 五代 时十国之一。公元907年 高季兴 任 后梁荆南 节度使,924年受 后唐 封为 南平王 ,世称 荆南 或 南平 。963年为 北宋 所灭。
词语解释:荆吴  拼音:jīng wú
(1). 春秋 时的 楚国 与 吴国 ,后泛指 长江 中下游地区。 汉 司马相如 《上林赋》:“ 荆 吴 郑 卫 之声,《韶》《濩》《武》《象》之乐。” 晋 陆机 《辩亡论上》:“﹝ 孙权 ﹞谋无遗諝,举不失策,故遂割据山川,跨制 荆 吴 ,而与天下争衡矣。” 唐 李群玉 《洞庭驿楼雪夜宴集》诗:“目穷 衡 巫 表,兴尽 荆 吴 秋。”
(2). 汉 初封建的九个同姓诸侯国之一。《汉书·诸侯王表》:“东带 江 湖 ,薄 会稽 ,为 荆吴 。” 颜师古 注:“ 文颖 曰:‘即今 吴 也。 高帝 六年为 荆国 ,十年更名 吴 。’ 荆吴 ,同是一国也。”
词语解释:荆钗  拼音:jīng chāi
(1).荆枝制作的髻钗。古代贫家妇女常用之。 唐 李山甫 《贫女》诗:“平生不识绣衣裳,閒把荆釵亦自伤。” 明 潘绂 《老女吟》:“无端忽听邻家语,笑整荆釵独闭门。”参见“ 荆釵布裙 ”。
(2).借指贫家妇女。 宋 范成大 《腊月村田乐府,分岁词》:“荆釵劝酒仍祝愿:‘但愿尊前且强健!’” 元 房皞 《贫家女》诗:“持身但如冰雪清,德耀荆釵有令名。” 清 陈维崧 《减字木兰花·岁暮灯下》词:“零落而今,累汝荆釵伴藁砧。”
(3).指《荆钗记》。 元 柯丹丘 作。现今流传者多为 明 人改本。写 宋 王十朋 与妻 钱玉莲 双双拒绝权贵威逼,夫妻忠贞相爱的故事。 清 李渔 《比目鱼·发端》:“ 刘旦 生来饶艷质, 谭生 一见钟情极,默订鸞凰人不识。遭母逼……演《荆釵》,双双沉溺。”按,此谓重演《荆钗记》故事,形容双方爱情真挚。
词语解释:荆钗布裙  拼音:jīng chāi bù qún
荆枝为钗,粗布为裙。妇女简陋寒素的服饰。《太平御览》卷七一八引《列女传》:“ 梁鸿 妻 孟光 ,荆釵布裙。”《初学记》卷十引 南朝 宋 虞通之 《为江敩让尚公主表》:“如臣素流,家贫业寡,年近将冠,皆已有室,荆釵布裙,足得成礼。” 唐 李商隐 《重祭外舅司徒公文》:“紵衣縞带,雅况或比於 侨 吴 ;荆釵布裙,高义每符於 梁 孟 。” 元 萨都剌 《织女图》诗:“又不闻田家归,日埽春蚕宵织布,催租县吏夜打门,荆釵布裙夫短袴。” 清 沉复 《浮生六记·坎坷记愁》:“锦衣玉食者未必能安於荆釵布裙也。”
词语解释:荆卿  拼音:jīng qīng
(1).即 荆轲 。《史记·刺客列传》:“ 荆軻 者, 卫 人也……之 燕 , 燕 人谓之 荆卿 。” 晋 葛洪 《抱朴子·嘉遯》:“ 聂政 感惠而屠葅, 荆卿 絶臏以报 燕 。” 北周 庾信 《咏怀》之十:“ 李陵 从此去, 荆卿 不復还。” 宋 陆游 《东屯高斋记》:“嗟乎,辞之悲乃至是乎! 荆卿 之歌, 阮嗣宗 之哭,不加於此矣。” 清 黄鷟来 《赠陈省斋》诗之四:“ 荆卿 适 秦 时,白虹贯阳精。”
(2).指行险之人。 梁启超 《上粤督李傅相书》:“公试一自思,即尽其全力为若曹作 荆卿 ,於公何利焉?”
词语解释:荆人  拼音:jīng rén
(1). 楚 人,南人。《春秋·庄公二十三年》:“公至自 齐 , 荆 人来聘。”《韩非子·初见秦》:“ 秦 与 荆 人战,大破 荆 。” 三国 魏 曹植 《魏德论》:“ 荆 人风靡, 交 益 景从。”
(2).对人称己妻的谦词。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局诈》:“区区拙技,负此良琴,若得荆人一奏,当有一两声可听者。”《颜氏家藏尺牍》卷二引 清 王士祜 书:“弟去岁以荆人抱病,屏跡半载。”
词语解释:荆璞  拼音:jīng pú
(1).指 楚 人 卞和 从 荆山 得的未经雕琢的璞玉。 晋 傅玄 《傅子·阙题》:“必得 崑山 之玉而后宝,则 荆 璞无夜光之美;必须南国之珠而后珍,则 随侯 无明月之称。” 唐 张惟俭 《赋得西戎献白玉环》诗:“自将 荆 璞比,不与 郑环 同。”
(2).比喻具有美好资质的人才。 晋 卢谌 《赠刘琨》诗:“承侔 卞和 ,质非 荆 璞。”《晋书·戴邈传》:“又贵游之子……不及盛年,讲肄道义,使明珠加磨莹之功, 荆 璞发採琢之荣,不亦良可惜乎!”
词语解释:荆台  拼音:jīng tái
古 楚国 著名高台。故址在今 湖北省 监利县 北。 汉 刘向 《说苑·正谏》:“ 楚昭王 欲之 荆臺 游, 司马子綦 进諫曰:‘ 荆臺 之游,左 洞庭 之波,右 彭蠡 之水,南望 猎山 ,下临 方淮 ,其地使人遗老而忘死,人君游者尽以亡国,愿大王勿往游焉。’” 汉 边让 《章华赋》:“ 楚灵王 既游 云梦 之泽,息於 荆臺 之上……顾谓左史 倚相 曰:‘盛哉斯乐,可以遗老而忘死也!’”
词语解释:荆玉  拼音:jīng yù
(1). 荆山 之玉。即和氏璧。 晋 卢谌 《览古》诗:“连城既伪往, 荆 玉亦真还。” 明 何景明 《送石秀才下第还赵州》诗:“ 荆 玉已三献, 冀 群当一空。”
(2).喻美质贤才。《艺文类聚》卷四七引 晋 孙绰 《贺司空修(循)像赞》:“质与 荆 玉参贞,鉴与南金等照。” 唐 权德舆 《过张监阁老宅对酒奉酬见赠,其年停贡举》诗:“ 荆 玉收难尽, 齐 竽喜暂閒。”
词语解释:荆杞  拼音:jīng qǐ
(1).指荆棘和枸杞,皆野生灌木,带钩刺,每视为恶木。因亦用以形容蓁莽荒秽、残破萧条的景象。《山海经·西山经》:“ 小华之山 ,其木多荆杞。” 唐 杜甫 《塞芦子》诗:“边兵尽东征,城内空荆杞。” 明 王世贞 《将军行》:“严霜一夜零,华堂遍荆杞。” 清 朱琦 《感事》诗:“楼堞幸少完,室庐剩荆杞。”
(2).喻奸臣。《文选·阮籍〈咏怀诗〉》:“繁华有憔悴,堂上生荆杞。” 张铣 注:“荆杞喻奸臣。言因 魏室 陵迟,奸臣是生。奸臣则 晋文王 也。”
词语解释:荆扬  拼音:jīng yáng
荆州和扬州。亦泛指长江中下游地区
词语解释:荆舒  拼音:jīng shū
亦作“荆荼”。 指 春秋 时的 楚国 和 舒国 。 舒 在今 安徽省 庐江县 境内,时为 楚 之与国,故连称。《诗·鲁颂·閟宫》:“ 戎 狄 是膺, 荆 舒 是惩。” 郑玄 笺:“ 僖公 与 齐桓 举义兵,北当 戎 与 狄 ,南艾 荆 及羣 舒 。”《史记·建元以来侯者年表序》:“自《诗》《书》称 三代 ‘ 戎 狄 是膺, 荆 荼 是徵’, 齐桓 越 燕 伐 山戎 , 武灵王 以区区 赵 服单于。” 司马贞 索隐:“荼,音舒。” 宋 苏轼 《和赠羊长史》诗:“犹当距 杨 墨 ,稍欲惩 荆 舒 。” 章炳麟 《说林上》:“观 桓 文 之斩 孤竹 ,挞 荆 舒 ,非峒谷之小蛮夷也。”
词语解释:荆公  拼音:jīng gōng
对 宋 王安石 的尊称。 安石 曾被封为 荆国公 。 宋 黄庭坚 《奉和文潜赠无咎篇》之七:“ 荆公 六艺学,妙处端不朽。” 宋 严羽 《沧浪诗话·诗评》:“集句惟 荆公 最长,《胡笳十八拍》浑然天成,絶无痕迹,如 蔡文姬 肺肝閒流出。”
词语解释:荆襄
泛指古荆州及襄阳郡地区
词语解释:荆花  拼音:jīng huā
(1).即紫荆花。观赏植物,春天开花,花紫红色,布满全枝,连成一片,烂漫如朝霞。 唐 白居易 《晚春重到集贤院》诗:“满砌荆花铺紫毯,隔墙榆荚撒青钱。” 明 谢谠 《四喜记·大宋毕姻》:“幸荆花春风正暖,知甚时腾翥,笙簧圣治,徜徉天馆。”
(2).比喻兄弟昆仲同枝并茂。 前蜀 贯休 《杜侯行》:“雁影参差入瑞烟,荆花烂熳开仙圃。我闻 大中 咸通 真令主,相惟大 杜 兼小 杜 。” 宋 刘克庄 《三月二十五日饮方校书园》诗:“伯兄廼 汉 司徒掾,季子亦 唐 行秘书。只愿荆花常烂熳,莫令瓜蔓稍稀疏。” 明 陈汝元 《金莲记·同梦》:“ 坡 ( 苏軾 )对 潁 ( 苏辙 )介:‘分离累岁,多縈棣萼之怀;相聚一堂,实切荆花之喜。’”参见“ 荆枝 ”。
词语解释:荆枝  拼音:jīng zhī
南朝 梁 吴均 《续齐谐记·紫荆树》:“京兆 田真 兄弟三人,共议分财,生貲皆平均;惟堂前一株紫荆树,共议破三片,明日就截之。其树即枯死,状如火然。 真 往见之,大惊,谓诸弟曰:‘树本同株,闻将分斫,所以顦顇,是人不如木也。’因悲不自胜,不復解树。树应声荣茂,兄弟相感,合财宝,遂为孝门。”后因以“荆枝”喻兄弟骨肉同气连枝。 唐 杨炯 《恒州刺史王公神道碑》:“兄 国卬 , 穀州 刺史;弟 国稀 , 仁州 刺史:荆枝擢秀,棣萼生光。” 唐 黄滔 《送人往苏州觐其兄》诗:“到日荆枝应便茂,别时珠泪不须流。”
词语解释:荆国  拼音:jīng guó
(1). 春秋 时 楚国 的旧称。《墨子·兼爱下》:“昔 荆灵王 好小要,当 灵王 之身, 荆国 之士饭不踰乎一。” 唐 陈子昂 《观荆玉篇》:“勿信玉工言,徒悲 荆国 人。”
(2). 汉 初侯国名。《汉书·地理志上》:“ 会稽郡 , 秦 置。 高帝 六年为 荆国 ,十二年更名 吴 。”参见“ 荆吴 ”。
词语解释:荆吴  拼音:jīng wú
(1). 春秋 时的 楚国 与 吴国 ,后泛指 长江 中下游地区。 汉 司马相如 《上林赋》:“ 荆 吴 郑 卫 之声,《韶》《濩》《武》《象》之乐。” 晋 陆机 《辩亡论上》:“﹝ 孙权 ﹞谋无遗諝,举不失策,故遂割据山川,跨制 荆 吴 ,而与天下争衡矣。” 唐 李群玉 《洞庭驿楼雪夜宴集》诗:“目穷 衡 巫 表,兴尽 荆 吴 秋。”
(2). 汉 初封建的九个同姓诸侯国之一。《汉书·诸侯王表》:“东带 江 湖 ,薄 会稽 ,为 荆吴 。” 颜师古 注:“ 文颖 曰:‘即今 吴 也。 高帝 六年为 荆国 ,十年更名 吴 。’ 荆吴 ,同是一国也。”
词语解释:荆巫  拼音:jīng wū
(1). 荆楚 的巫祝。《史记·封禅书》:“ 荆 巫,祠 堂下 、 巫先 、 司命 、 施糜 之属。” 唐 刘禹锡 《阳山庙观赛神》:“ 荆 巫脉脉传神语,野老娑娑启醉颜。”
(2). 荆山 与 巫山 。 晋 张载 《登成都白菟楼》诗:“西瞻 岷山 岭,嵯峨以 荆 巫 。” 唐 许浑 《酬绵州于中丞使君见寄》诗:“ 荆 巫 夜隔 巴 西月, 鄢 郢 春连 汉 上花。”
词语解释:荆山玉
荆山产的美玉。相传楚卞和得璞玉于荆山
词语解释:荆枝  拼音:jīng zhī
南朝 梁 吴均 《续齐谐记·紫荆树》:“京兆 田真 兄弟三人,共议分财,生貲皆平均;惟堂前一株紫荆树,共议破三片,明日就截之。其树即枯死,状如火然。 真 往见之,大惊,谓诸弟曰:‘树本同株,闻将分斫,所以顦顇,是人不如木也。’因悲不自胜,不復解树。树应声荣茂,兄弟相感,合财宝,遂为孝门。”后因以“荆枝”喻兄弟骨肉同气连枝。 唐 杨炯 《恒州刺史王公神道碑》:“兄 国卬 , 穀州 刺史;弟 国稀 , 仁州 刺史:荆枝擢秀,棣萼生光。” 唐 黄滔 《送人往苏州觐其兄》诗:“到日荆枝应便茂,别时珠泪不须流。”
词语解释:荆关  拼音:jīng guān
(1).柴门。 南朝 宋 谢庄 《山夜忧》诗:“迴舲袥绳户,收棹掩荆关。”
(2). 荆门山 。泛指险要之地。 唐 李白 《送张遥之寿阳幕府》诗:“ 寿阳 信天险,天险横 荆关 。”
(3). 五代 画家 荆浩 、 关仝 师徒以擅画山水齐名,故并称“荆关”。 宋 梅尧臣 《观邵不疑学士所藏名书古画》诗:“山水树石硬, 荆关 艺能至。” 金 元好问 《王都尉山水》诗:“自是秦楼画眉手,不能辛苦作 荆关 。” 清 侯方域 《倪云林十万图记》:“ 荆浩 一称 洪谷子 , 关仝 尝北面者也,故世称 荆 关 。”
词语解释:荆薪  拼音:jīng xīn
柴草。 晋 陶潜 《归园田居》诗之五:“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 唐 韦应物 《寄全椒山中道士》诗:“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
词语解释:荆鸡  拼音:jīng jī
(1).即 越 鸡。体型较小的鸡。《庄子·庚桑楚》:“ 越 鸡不能伏鵠卵” 唐 成玄英 疏:“ 越 鸡,荆鸡也。” 陆德明 释文:“ 越 鸡, 司马向 云:小鸡也。或云: 荆 鸡也。”《文选·张衡〈南都赋〉》“游女弄珠於 汉皋 之曲” 李善 注引《韩诗外传》:“ 郑交甫 将适 楚 ,遵波 汉皋 臺下,乃遇二女,佩两珠,大如 荆 鸡之卵。” 宋 黄庭坚 《己未过太湖僧寺得宗汝为书寄山蓣白酒长韵寄答》诗:“ 荆 鸡伏鵠卵,久望羽翼成。”
(2).比喻矮小。
词语解释:荆岑  拼音:jīng cén
(1). 荆山 。泛指古 楚国 境内的高山。语出 汉 王粲 《登楼赋》:“蔽 荆山 之高岑。” 唐 张说 《岳州九日宴道观西阁》诗:“凉云霾 楚 望,濛雨蔽 荆 岑。” 唐 王维 《送李太守赴上洛》诗:“丹泉通 虢略 ,白羽抵 荆 岑。”
(2).指 荆南 地区。 唐 杜甫 《荆南兵马使赵公大食刀歌》:“ 蜀江 如线针如水, 荆 岑弹丸心未已。”
词语解释:荆高  拼音:jīng gāo
荆轲 和 高渐离 的并称。后泛指任侠行义的人。 清 钱谦益 《咸子诗序》:“少壮为诸生时,流观经史,每及 椒举 之班荆, 绕朝 之赠策, 荆 高 燕 市之饮泣……輒为引觴击节,曳袖起舞。” 清 陈维崧 《贺新郎·题沙介臣词》词:“索米 长安 非失策,看掀髯,意气雄 河朔 。 荆 高 辈,未萧索。”
词语解释:荆杨  拼音:jīng yáng
荆州 和 扬州 。亦泛指 长江 中下游地区。 汉 阮瑀 《为曹公作书与孙权》:“闻 荆 杨 诸将,并得降者。” 晋 干宝 《晋纪总论》:“ 李辰 石冰 ,倾之於 荆 杨 。”
词语解释:荆聂  拼音:jīng niè
荆轲 和 聂政 的并称。 战国 时著名刺客,后亦以谓仗义行侠者。《三国志·吴志·诸葛恪传》:“计虑先於神明,智勇百於 荆 聂 。” 唐 无名氏 《薛昭传》:“君,义夫也,脱人之祸而自当之,真 荆 聂 之儔也。” 清 陈维崧 《满江红·将发梁溪酒后与吴薗次》词:“臣醒而狂,问何处再寻 荆 聂 ?” 梁启超 《记东侠》:“乃至僧而亦侠,医而亦侠,妇女而亦侠, 荆 聂 肩比, 朱 郭 斗量。”
词语解释:荆布  拼音:jīng bù
(1).“荆釵布裙”之省。《南史·范云传》:“昔与将军俱为黄鵠,今将军化为凤凰,荆布之室,理隔华盛。” 元 郑光祖 《伊尹耕莘》第二折:“荆布之妇,怎消受五花官誥。” 清 毛师柱 《舟中两梦亡妇诗以志感》:“廿年旧事从头记,荆布相依最苦辛。”
(2).用为对己妻的谦称。 明 陈汝元 《金莲记·量移》:“只是目断彤管,心怀荆布。”
词语解释:荆璧  拼音:jīng bì
即和氏璧。亦用以泛指美玉。 汉 荀悦 《汉纪·武帝纪六》:“立 神明 通天 之臺,造甲乙之帐,络以 隋 珠 荆 璧。” 南朝 宋 谢惠连 《鞠歌行》:“南荆璧,万金貲, 卞和 不斲与石离。” 北周 庾信 《哀江南赋》:“ 荆 璧睨柱,受连城而见欺;载书横阶,捧珠盘而不定。”
词语解释:荆妻  拼音:jīng qī
对人称己妻的谦词。 明 无名氏 《录亲记·托梦》:“ 周羽 屈受这灾危,拚残躯便做他乡之鬼,可怜贤达我荆妻,便做有男儿也难存济。” 清 李渔 《怜香伴·僦居》:“只是荆妻早逝,后嗣杳然。”
词语解释:荆蓁  拼音:jīng zhēn
见“ 荆榛 ”。
词语解释:荆榛  拼音:jīng zhēn
(1).亦作“ 荆蓁 ”。泛指丛生灌木,多用以形容荒芜情景。 三国 魏 曹植 《归思赋》:“城邑寂以空虚,草木秽而荆榛。”一本作“ 荆蓁 ”。 唐 李白 《古风》之一:“王风委蔓草,战国多荆榛。” 金 元好问 《续小娘歌》之七:“伤心此日河平路,千里荆榛不见人。” 清 吴伟业 《十月下澣宴阆石苍水斋》诗:“三江风月尊前醉,一郡荆榛笛里声。”
(2).谓没入荒野,指逝世。 明 周履靖 《锦笺记·闻讣》:“闺中何意,半道荆蓁,情隔云泥。”
(3).比喻艰危,困难。《旧唐书·宦官传·杨复恭》:“吾於荆榛中援立 寿王 。” 元 许谦 《冯公岭》诗:“胸中芥蒂未尽去,须信坦道多荆榛。”
(4).比喻恶人。 元 麻革 《过陕》诗:“豺狼满地荆榛合,目断 中条 是故丘。” 明 夏完淳 《大哀赋》:“未许其冠带春秋,遂至夫荆榛天地。” 清 厉鹗 《东城杂记·陈御史元倩》:“手披荆榛,身御魑魅。” 周实 《民立报出版日祝赋》诗:“重重草木羞依附,莽莽荆榛待剪除。”
(5).芥蒂;不快。 明 陈汝元 《金莲记·射策》:“笑谭之顷,便起荆榛。”
词语解释:荆莽  拼音:jīng mǎng
荆棘草丛。 宋 郭彖 《睽车志》卷一:“三人食之而出,又行巖谷荆莽中二十餘里。” 明 张四维 《双烈记·道逢》:“我只待要破长风驾海航,只待要开大道锄荆莽。”
词语解释:荆文璧  拼音:jīng wén bì
即和氏璧。宝玉名。《文选·卢谌〈答魏子悌〉诗》:“恨无 随侯 珠,以酬 荆文 璧。” 李善 注:“ 楚 人 卞和 得璞玉於 荆山 之中, 文王 即位,乃使理其璞,得宝焉。”
词语解释:荆牧  拼音:jīng mù
荆 都郊外。 南朝 宋 颜延之 《始安郡还都与张湘州登巴陵城楼作》诗:“三 湘 沦 洞庭 ,七泽蔼 荆 牧。”
词语解释:荆笄  拼音:jīng jī
用荆枝制成的发簪。借指贫妇。 宋 苏轼 《西山戏题武昌王居士》诗:“荆笄供膾愧搅聒,乾锅更戛甘瓜羹。”
词语解释:荆芥  拼音:jīng jiè
一年生草本植物,茎高二尺左右,叶对生,线形,全边,初生可食;夏日开白色略带淡红的唇形小花。茎叶可入药,能祛风散瘀,破结消肿。有姜芥、假苏、鼠蓂等异名。参阅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三·假苏》
词语解释:荆艳  拼音:jīng yàn
楚 地歌舞。后亦指女伎。《文选·左思〈吴都赋〉》:“ 荆 艳 楚 舞, 吴 愉 越 吟,翕习容裔,靡靡愔愔。” 刘逵 注:“艳, 楚 歌也;愉, 吴 歌也。” 刘良 注:“ 荆 艳, 楚 歌也;亦有舞。” 南朝 宋 颜延之 《车驾幸京口三月三日侍游曲阿后湖》诗:“ 江 南进 荆 艳, 河 激献 赵 謳。” 唐 上官仪 《酬薛舍人万年宫晚景寓直怀友》诗:“ 燕 姝对明月, 荆 艳促芳尊。” 清 纳兰性德 《五色蝴蝶赋》:“腻輭纤腰,若 荆 艳临风而嬋婉;参差舞翼,似 阳阿 长袖之翩翻。”
词语解释:荆柴  拼音:jīng chái
荆室柴门。谓贫者之居。 明 高叔嗣 《再调考功作》诗:“惟当寻素业,归卧守荆柴。”
词语解释:荆篮  拼音:jīng lán
用荆条编成的篮筐。 宋 晁补之 《流民》诗:“生涯不復旧桑田,瓦釜荆篮止道边。”
词语解释:荆歌  拼音:jīng gē
(1). 楚 歌。指 楚 狂 接舆 之歌。见《论语·微子》。 唐 沉佺期 《入卫作》诗:“采蘩忆 豳 吹,理棹想 荆 歌。鬱然怀君子,浩旷将如何?”
(2).指 荆轲 之歌。见《史记·刺客列传》。 明 陈子龙 《寄郢中郑澹石座师》诗:“扼腕 燕 市何足贤! 荆 歌 高 筑徒茫然。”
词语解释:荆和  拼音:jīng hé
(1).指 春秋 时 楚 人 卞和 。 汉 刘向 《九叹·惜贤》:“ 晋 申生 之离殃兮, 荆 和氏 之泣血。” 晋 葛洪 《抱朴子·名实》:“故琼瑶俟 荆和 而显连城之价,乌号须 逢门 而著陷坚之功。” 唐 黄滔 《以不贪为宝赋》:“纵饶 秦氏 ,当时曾欺 赵 地;争奈 楚君 ,昔日荐刖 荆和 。” 明 高叔嗣 《古歌》:“ 荆和 当路泣,良璞为谁明?”参见“ 卞和 ”。
(2).指和氏璧。《楚辞·刘向〈九叹·怨思〉》:“筐泽泻以豹鞹兮,破 荆和 以继筑。” 王逸 注:“破 和氏 之璧以继筑杵而舂,败玉宝而失其好也。” 南朝 梁 范缜 《神灭论》:“玉异色而均美,是以 晋棘 、 荆和 ,等价连城。”
词语解释:卞和  拼音:biàn hé
春秋 楚 人。相传他得玉璞,先后献给 楚厉王 和 楚武王 ,都被认为欺诈,受刑砍去双脚。 楚文王 即位,他抱璞哭于 荆山 下, 文王 使人琢璞,得宝玉,名为“和氏璧”。《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昔 卞和 献宝, 楚王 刖之。” 唐 李白 《鞠歌行》:“玉不自言如桃李,鱼目笑之 卞和 耻。”参阅《韩非子·和氏》、 汉 刘向 《新序·杂事五》
词语解释:荆尸  拼音:jīng shī
春秋 时 楚 军阵法名。《左传·庄公四年》:“正月, 楚武王 荆尸,授师孑焉,以伐 随 。” 杜预 注:“尸,陈也。 荆 亦 楚 也,更为 楚 陈兵之法。” 孔颖达 疏:“ 楚 本小国,地狭民少,虽时復出师,未自为法式。今始言荆尸,使后人用之。”《左传·宣公十二年》:“荆尸而举。” 杜预 注:“ 楚武王 始更为此陈法,遂以为名。” 南朝 梁元帝 《玄览赋》:“拟都护之戊己,模荆尸之甲裳。”
词语解释:荆桃  拼音:jīng táo
即樱桃。《尔雅·释木》:“楔,荆桃。” 郭璞 注:“今樱桃。” 宋 周邦彦 《大酺·春雨》词:“红糝铺地,门外荆桃如菽。”
词语解释:荆藜  拼音:jīng lí
(1).泛指蔓生山野的恶木莠草。 元 刘詵 《临江傅用宾以诗见赠为谢》诗:“坚锥启石矿,利刀斩荆藜。”
(2).指劣质木料制的手杖。 明 孙仁孺 《东郭记·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俺不免改换行装,变易衣服,执荆藜以前进,持筐篚而远行。”
词语解释:荆州市  拼音:jīng zhōu shì
在湖北省中部偏南、长江北岸。1949年设沙市市,1994年与江陵县合设荆沙市。1996年改称荆州市。人口145.3万(1995年)。为湖北省重要城市、长江河港和江汉平原物资集散地。工业以轻纺、电子、机械为主。名胜古迹有古章华寺(楚灵王行宫遗址)、万寿宝塔、春秋阁、孙叔敖墓等。
词语解释:荆虹  拼音:jīng hóng
即和氏璧。 唐 孟郊 《古兴》诗:“ 楚 血未乾衣, 荆 虹尚埋辉,痛玉不痛身,抱璞求所归。”
词语解释:荆宝  拼音:jīng bǎo
即和氏璧。亦用以喻美好资质。《文选·潘岳〈杨仲武诔〉》:“春兰擢茎,方茂其华; 荆 宝挺璞,将剖於 和 。” 李善 注:“言德业之美类於兰玉。” 南朝 宋 刘义恭 《游子移》诗:“ 三河 游荡子,丽颜迈 荆 宝。” 清 林则徐 《杭嘉湖三郡观风告示》:“尔诸生沐浴圣化,景行前修,谅当人握 隋 琛,家怀 荆 宝。”
词语解释:荆州乐  拼音:jīng zhōu lè
乐府杂曲歌辞名。《乐府诗集·杂曲歌辞十二·荆州乐》 宋 郭茂倩 题解:“《荆州乐》盖出於《清商曲·江陵乐》, 荆州 即 江陵 也。有 纪南城 ,在 江陵县 东。 梁简文帝 《荆州歌》云‘ 纪城 南里望朝云,雉飞麦熟妾思君’是也。又有《纪南歌》,亦出於此。” 南朝 梁 宗夬 有《荆州乐》诗。
词语解释:荆凡  拼音:jīng fán
西周 时代的 荆国 ( 楚国 )和 凡国 。 荆国 初建于今 湖北省 西部 荆山 一带; 凡国 故址在今 河南省 辉县 西南。《庄子·田子方》:“ 楚王 与 凡 君坐。少焉, 楚王 左右曰 凡 亡者三。 凡 君曰:‘ 凡 之亡也,不足以丧吾存。夫 凡 之亡不足以丧吾存,则 楚 之存不足以存存。由是观之,则 凡 未始亡而 楚 未始存也。’” 陆德明 释文引 司马彪 云:“凡,国名,在 汲郡 共县 。”后以“荆凡”比喻存亡无定。 宋 苏轼 《王中甫哀辞》:“已知 毅 豹 为均死,未识 荆 凡 定孰存?”参阅《庄子·达生》
词语解释:荆室  拼音:jīng shì
(1).用荆条搭建的屋舍。借指穷苦人家。 三国 魏 曹植 《说疫气》:“人罹此者,悉被褐茹藿之子,荆室蓬户之人耳!若夫殿处鼎食之家,重貂累蓐之门,若是者鲜焉!”
(2).犹荆妇。称己妻的谦词。 明 陈汝元 《金莲记·外谪》:“经年远别,千里相逢,常思故国萱堂,难消岁月。料应客途荆室,备经风霜。”
词语解释:荆州瘿  拼音:jīng zhōu yǐng
古代流行于 荆州 一带的颈生囊状赘生物的疾病。 唐 王维 《林园即事寄舍弟紞》诗:“地多 齐后 疟,人带 荆州 癭。” 赵殿成 笺注:“《晋书》:‘ 杜预 拜镇南大将军,都督 荆州 诸军事,攻 江陵 。 吴 人知 预 病癭,惮其智计,以瓠繫狗颈示之。每大树似癭,輒斫使白,题曰 杜预 颈。’《博物志》:‘山居之民多癭肿疾,由於饮泉之不流者。今 荆南 诸山郡东多此疾。’”
词语解释:荆妇  拼音:jīng fù
对人称己妻的谦词。 宋 陈亮 《乙巳春与朱元晦秘书》书:“男子不敢犯分以求,而荆妇心欲其夫转以为请,此於理宜可许也,愿便得之为祷。” 元 王祯 《蚕连》诗:“丁寧语荆妇,依时勤洒沐。”《水浒传》第七回:“原是本官 高太尉 的衙内,不认得荆妇,时间无礼。” 清 赵翼 《移寓椿树衚衕》诗:“赁舂尚未偕荆妇,祭灶仍先请比邻。”
词语解释:荆蓝  拼音:jīng lán
(1). 荆山 、 蓝田山 的并称。 荆山 在今 湖北省 南漳县 西部,相传 春秋 时 楚国 人 卞和 得玉璞于此山; 蓝田山 在今 陕西省 蓝田县 境内,出产闻名古今中外的蓝田玉。《晋书·华谭传》:“明珠文贝,生於 江 鬱 ;夜光之璞,出乎 荆 蓝 之下。” 唐 杨炯 《少室山少姨庙碑》:“下 陇 蜀 之名材,致 荆 蓝 之宝玉。”
(2).指美玉,用以比喻优异人才。 唐 杨炯 《益州新都县学先圣庙堂碑》:“ 荆 蓝 灼烁, 邓 杞 扶疏。”
词语解释:荆梓  拼音:jīng zǐ
荆 地所产的梓木,质地优良,因用以喻优异人才。 南朝 梁 何逊 《哭吴兴柳浑》诗:“南州擅 荆 梓,上国称羽仪。伊人以戴德, 李公 伤在期。”
词语解释:荆株  拼音:jīng zhū
指兄弟。 清 孙枝蔚 《赠汪舟次》诗之一:“三冬辞裙布,万里隔荆株。”参见“ 荆枝 ”、“ 荆花 ”。
词语解释:荆子  拼音:jīng zǐ
荆条。指刑杖。《梁书·昭明太子统传》:“ 太子 性仁恕,见在宫禁防捉荆子者,问之,云以清道驱人。 太子 恐復致痛,使捉手板代之。” 明 陈继儒 《珍珠船》卷三:“ 东昏 於苑中立店肆,以 潘妃 为市令,帝为市吏,録事将鬭者就 潘妃 罚之。帝小有得失, 潘 则与杖。乃勑武賁不得进大荆子,閤内不得进实中荻。”
词语解释:荆筱  拼音:jīng xiǎo
楚 地所产的小竹。《列子·汤问》:“ 詹何 以独茧丝为纶,芒鍼为钩,荆篠为竿,剖粒为饵,引盈车之鱼於百仞之渊。”
词语解释:荆褐  拼音:jīng hè
颜色名。 明 陶宗仪 《辍耕录·写像诀》:“凡调合服饰器用颜色者,緋红,用银朱紫花合……荆褐,用粉入槐花、螺青、土黄标合。”
词语解释:荆请  拼音:jīng qǐng
负荆请罪。《平山冷燕》第八回:“乞小姐先率领於太师、夫人前,匐伏荆请,然后敢领小姐之教。”《玉娇梨》第十四回:“今幸再睹臺颜,简慢之罪,乞容荆请。”
词语解释:荆魏  拼音:jīng wèi
战国 时 楚国 与 魏国 的并称。《战国策·秦策一》:“举 赵 则 韩 必亡, 韩 亡则 荆 魏 不能独立。” 南朝 宋 袁淑 《效曹子建〈白马篇〉》诗:“ 荆 魏 多壮士, 宛 洛 富少年。”
词语解释:荆钗记  拼音:jīng chāi jì
南戏剧本。作者不详。清代有元人柯丹丘作一说。今存本为明人改本。叙钱玉莲拒绝富豪孙汝权的求婚,宁嫁以荆钗为聘的穷书生王十朋。王中状元后,因拒绝赘为丞相女婿,被派往潮阳。孙汝权伪造休书,玉莲投江自杀遇救。后经种种曲折,夫妻团圆。近代许多剧种有此剧目。
词语解释:荆阮  拼音:jīng ruǎn
传说中的古九塞之一。《吕氏春秋·有始》:“天有九野,地有九州,土有九山,山有九塞……何谓九塞? 大汾 、 冥阸 、 荆阮 、 方城 、 殽 、 井陘 、 令疵 、 句注 、 居庸 。” 高诱 注:“ 冥阸 、 荆阮 、 方城 皆在 楚 。”
词语解释:荆钗布裙  拼音:jīng chāi bù qún
荆枝为钗,粗布为裙。妇女简陋寒素的服饰。《太平御览》卷七一八引《列女传》:“ 梁鸿 妻 孟光 ,荆釵布裙。”《初学记》卷十引 南朝 宋 虞通之 《为江敩让尚公主表》:“如臣素流,家贫业寡,年近将冠,皆已有室,荆釵布裙,足得成礼。” 唐 李商隐 《重祭外舅司徒公文》:“紵衣縞带,雅况或比於 侨 吴 ;荆釵布裙,高义每符於 梁 孟 。” 元 萨都剌 《织女图》诗:“又不闻田家归,日埽春蚕宵织布,催租县吏夜打门,荆釵布裙夫短袴。” 清 沉复 《浮生六记·坎坷记愁》:“锦衣玉食者未必能安於荆釵布裙也。”
词语解释:荆翼  拼音:jīng yì
楚 国和 晋 国。 楚 本称 荆 ; 翼 乃 晋 之别称。亦指原 晋 楚 之地。 南朝 宋 谢灵运 《劝伐河北表》:“昔 魏氏 之强,平定 荆 翼 ,乃乘 袁 刘 之弱; 晋 世之盛,拓开 吴 蜀 ,亦因 葛 陆 之衰。” 章炳麟 《訄书·序种姓下》:“自 荆 翼 之亡,赖三閭九宗,得復存立。”
词语解释:荆飞  拼音:jīng fēi
春秋 时 楚国 勇士 次非 。《吕氏春秋·知分》:“ 荆 有 次非 者,得宝剑于 干遂 ,还反涉 江 ,至於中流,有两蛟夹绕其船。 次非 ……於是赴 江 刺蛟,杀之而復上船,舟中之人皆得活。 荆王 闻之,仕之执圭。” 晋 郭璞 《江赋》:“壮 荆飞 之擒蛟,终成气乎 太阿 。”
词语解释:荆革  拼音:jīng gé
荆条皮鞭。鞭笞用的刑具。 清 黄宗羲 《密庵陆公墓碑》:“未离仕籍,不得妄施荆革。”
词语解释:荆鸠  拼音:jīng jiū
鸟名。即楚鸠。
词语解释:荆荼  拼音:jīng tú
见“ 荆舒 ”。
词语解释:荆舒  拼音:jīng shū
亦作“荆荼”。 指 春秋 时的 楚国 和 舒国 。 舒 在今 安徽省 庐江县 境内,时为 楚 之与国,故连称。《诗·鲁颂·閟宫》:“ 戎 狄 是膺, 荆 舒 是惩。” 郑玄 笺:“ 僖公 与 齐桓 举义兵,北当 戎 与 狄 ,南艾 荆 及羣 舒 。”《史记·建元以来侯者年表序》:“自《诗》《书》称 三代 ‘ 戎 狄 是膺, 荆 荼 是徵’, 齐桓 越 燕 伐 山戎 , 武灵王 以区区 赵 服单于。” 司马贞 索隐:“荼,音舒。” 宋 苏轼 《和赠羊长史》诗:“犹当距 杨 墨 ,稍欲惩 荆 舒 。” 章炳麟 《说林上》:“观 桓 文 之斩 孤竹 ,挞 荆 舒 ,非峒谷之小蛮夷也。”
词语解释:荆牛  拼音:jīng niú
《太平御览》卷九百引 南朝 宋 刘义庆 《幽明录》:“ 桓冲 镇 江陵 ,正会夕,当烹牛。牛忽孰视帐下都督甚久,目中泣下。都督呪之曰:‘汝能向我跪者,当启活也。’牛应声而拜,众甚异之。都督復谓曰:‘汝若须活,遍拜众人者直往。’牛涕殞如雨,遂拜不止。值 冲 醉,不得启,遂杀牛。”后用以喻乞怜仍难苟活。 明 吴骐 《感时书事寄计子山陆孝曾》诗:“ 荆 牛烹可待,国狗噬何狂!”
词语解释:荆葵  拼音:jīng kuí
即锦葵。也称“荍”、“芘芣”。草本植物。《广雅·释草》:“荆葵,荍也。”《诗·陈风·东门之枌》“视尔如荍” 毛 传“荍,芘芣也” 孔颖达 疏:“ 郭璞 曰:今荆葵也,似葵,紫色。 谢氏 云:小草,多华,少叶;叶又翘起。 陆璣 疏云芘芣一名荆葵,似芜菁,华紫緑色,可食,微苦是也。”
词语解释:荆冠  拼音:jīng guān
用荆条编制的帽子。传说 耶稣 在被钉上十字架前,兵丁曾编棘冕,冠其首,戏称之为“犹太人的王”。 鲁迅 《野草·复仇(其二)》:“兵丁们给他穿上紫袍,戴上荆冠,庆贺他。” 鲁迅 《三闲集·看司徒乔君的画》:“现在还记得一幅‘耶稣基督’,有一个女性的口,在他荆冠上接吻。”“耶稣基督”,原题《荆冠上的亲吻》。 郭沫若 《落叶》第二九信:“我凝视着你,久了就好象凝视着 耶稣 的圣像一样,你的头上好象戴着了荆冠。”参阅《新约全书·马太福音》第十五章。
共96,分2页显示   1  2 下一页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