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十四盐平声 [同恹][zhān,占卜][音尖。流入也,浸也。][详注1][nián][详注2][详注3][详注4][详注5]


注1:燖 《集韵》慈盐切《韵会》昨盐切,音潜。《玉篇》本作燂。《集韵》沈肉於汤也。或作爓煔。《仪礼·聘礼注》肤豕肉也。惟燖者有肤。《释文》燖,刘音寻。一本作爓,音潜。 又《广韵》徐盐切《集韵》徐廉切,音阎。《广韵》本作燖。详燖字注。
注2:针 《广韵》巨淹切《集韵》《韵会》其淹切,音钳。人名。《诗·秦风》子车针虎。《左传·隐八年》陈针子送女。《注》针子,陈大夫。又《庄三十二年》命僖叔待於针巫氏。《注》针巫氏,鲁大夫。又《僖二十八年》针庄子为坐。《释文》针,其廉反。 又地名。《左传·成六年》侵宋师於针。《释文》针,其廉反。
注3:妗 音襜。𡝫妗,善笑貌。 又《集韵》馨兼切,音莶。义同。 又《广韵》《集韵》,音欦。美也。一曰女轻薄貌。
注4:詀 《集韵》他兼切,帖平声。《扬子·方言》謰謱,拏也。南楚或谓之詀啼。 又《广韵》《集韵》丁兼切,点平声。转语也。一曰巧言。 又《集韵》处占切,音襜。亦多言也。
注5:慊 《集韻》苦兼切,音謙。意不足也。又《集韻》賢兼切,音嫌。《說文》疑也。或省作兼。或通作嫌。《前漢·趙充國傳》婾得避慊之便。《師古註》慊,亦嫌字。又《集韻》離鹽切,音廉。《說文》帷也。或从巾从廉。
首字词组
苫盖苫块苫宇苫次苫蓑苫布苫条 
苫庐苫茨苫席苫褐苫眼铺眉苫壤  

词语解释:苫盖  拼音:shàn gài
(1).茅草编的覆盖物。亦特指草衣、茅屋。《左传·襄公十四年》:“乃祖 吾离 被苫盖,蒙荆棘,以来归我先君。” 杜预 注:“盖,苫之别名。” 孔颖达 疏:“被苫盖,言无布帛可衣,唯衣草也;蒙荆棘,言无道路可从,冒榛藪也。説其穷困之极耳。” 唐 张说 《赠吏部尚书萧公神道碑》:“ 永淳 元年八月,寓吾 穰县 ,终于苫盖,春秋五十有七。”
(2).谓贫贱。《文选·刘孝标〈广绝交论〉》:“断金由於湫隘,刎颈起於苫盖。” 刘良 注:“湫隘、苫盖谓贫贱。言交结之重在贫贱也。”
词语解释:苫庐  拼音:shān lú
古代在亲丧中所居之室。 南朝 陈 徐陵 《在北齐与宗室书》:“固以形如槁木,心若死灰。匍匐苫庐,纔有魂气。”《旧唐书·宪宗纪上》:“癸未,詔:‘ 成德军 节度使 王承宗 顷在苫庐,潜窥戎镇。’” 清 昭槤 《啸亭续录·寿皇殿》:“其旁 永思殿 ,即列圣苫庐地,凡瞻謁日,必於 永思殿 传膳办事,盖亦示孺慕之意也。”
词语解释:苫块  拼音:shān kuài
1.亦作"苫条"。
2."寝苫枕块"的略语。苫,草席;块,土块。古礼,居父母之丧,孝子以草荐为席,土块为枕。
词语解释:苫茨  拼音:shān cí
茅草盖的屋顶。《新唐书·孝友传·李兴》:“ 兴 号呼抚臆,口鼻垂血,捧土就坟,沾渍涕洟。坟左作小庐,蒙以苫茨,伏匿其中,扶服顿踊,昼夜哭诉。”
词语解释:苫宇  拼音:shān yǔ
草庐。《太平广记》卷二九七引 陆用 《神告录·丹丘子》:“帝之来,虽将不利於 丹丘 ,然而道德玄远,貌若冰壶,覩其仪而心骇神耸,至则伏謁於苫宇之下。”
词语解释:苫席  拼音:shàn xí
居丧时,用草所织的寝席。《文选·潘岳〈寡妇赋〉》:“易锦茵以苫席兮,代罗幬以素帷。” 刘良 注:“居丧者,寝苫张素帷。言居夫丧,故以苫席易锦褥;以素帷代罗幬。幬,帐也。”
词语解释:苫次  拼音:shān cì
旧指居亲丧的地方。 南朝 梁 徐勉 《梁故侍中司徒骠骑将军始兴忠武王碑》:“频表自陈,反哀苫次。” 宋 苏舜钦 《亡妻郑氏墓志铭》:“余时待尽於苫次,退而又哭於室中。”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长亭》:“既而 石 父病卒,倍益哀伤,因而病惫,苫次弥留,不能受宾朋之弔。”
词语解释:苫褐  拼音:shān hè
草衣。《北史·侯深传》:“路中遇寇,身披苫褐。 荣 赐其衣帽,厚待之,以为中军副都督。”
词语解释:苫蓑  拼音:shān suō
茅草所编用以遮雨的覆盖物。《三国志·魏志·刘馥传》:“ 孙权 率十万众攻围 合肥 城百餘日,时天连雨,城欲崩,於是以苫蓑覆之。”
词语解释:苫眼铺眉  拼音:shàn yǎn pū méi
装模作样。 元 戴善夫 《风光好》第二折:“想昨日在坐上那些儿势况,苫眼铺眉尽都是谎。”
词语解释:苫布  拼音:shàn bù
用来苫盖负载的驮鞍或为运输而包裹货物的一块帆布或其他厚布
遮盖东西用的大雨布
词语解释:苫壤
苫席与土块。指居亲丧中
词语解释:苫条
毡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