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三肴平声 [náo][jiāo jiào,使也][páo][pāo][鞭鞘][chāo][bāo páo,炮制][páo][zhāo][áo qiāo][páo][páo][póu][náo][páo][bāo][jiǎo jiào][chāo chao][cháo chāo][音庖。与掊同。][liáo][xiāo][详注1][máo][详注2][liáo náo][淫也]


注1:鄗 音敲。水名。《左传·宣十二年》晋师在敖、鄗之闲。《注》敖、鄗,二水名,在荥阳县西北。又《字汇补》居嚣切,音郊。地名。与郊同。《史记·秦本纪》取王官及鄗。《左传·文三年》作郊。
注2:佼 与郊同。《史记·赵世家》宜为上佼而今乃抵罪。
首字词组
苞苴苞桑戒苞栎苞乱苞米苞蒙苞谷苞贮
苞桑苞篚苞育苞举苞荫苞木苞裹 
苞茅苞芦苞蘖苞丘苞罗苞括苞藏祸心 
苞含苞杞苞笋苞片苞纳苞并苞屦 
苞稂苞藏苞桑磐石苞殖苞瓜苞孽苞容 

词语解释:苞苴  拼音:bāo jū
(1).苞,通“ 包 ”。即蒲包。用苇或茅编织成的包裹鱼肉之类食品的用具。《礼记·少仪》:“笏、书、脩、苞苴……其执之,皆尚左手。” 郑玄 注:“谓编束萑苇以裹鱼肉也。”《礼记·曲礼上》:“凡以弓剑苞苴簞笥问人者,操以受命,如使之容。” 孔颖达 疏:“苞者以草包裹鱼肉之属也,苴者亦以草藉器而贮物也。”
(2).苞,通“ 包 ”。指包裹,包扎。《诗·卫风·木瓜》“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汉 郑玄 笺:“以果实相遗者,必苞苴之。”
(3).苞,通“ 包 ”。馈赠的礼物。《庄子·列御寇》:“小夫之知,不离苞苴竿牘。” 锺泰 发微:“古者馈人鱼肉之类,用茅苇之叶,或苞之,或藉之,故曰‘苞苴’。” 汉 贾谊 《新书·礼》:“苞苴时有,筐篚时至,则羣臣附。”《梁书·王僧孺传》:“家贫,无苞苴可以事朋类。”
(4).苞,通“ 包 ”。指馈赠。 汉 刘向 《列女传·许穆夫人》:“古者诸侯之有女子也,所以苞苴玩弄,繫援於大国也。”
(5).苞,通“ 包 ”。贿赂。《荀子·大略》:“ 汤 旱而祷曰:‘……苞苴行与?谗夫兴与?何以不雨至斯极也!’” 杨倞 注:“货贿必以物苞裹,故总谓之苞苴。” 唐 李德裕 《管仲害霸论》:“近世有以宫中之乐饵君者,而苞苴日行,纪纲日坏,朋党益炽,谗言益昌。” 严复 《原强》:“ 美国 华盛顿 立法至精,而苞苴贿赂之风,至今无由尽絶。”
词语解释:苞桑  拼音:bāo sāng
(1).桑树之本。《易·否》:“其亡其亡,繫于苞桑。” 孔颖达 疏:“苞,本也。凡物繫於桑之苞本,则牢固也。”《南史·宋纪上·武帝》:“若乃草昧经纶,化融於岁计,扶危静乱,道固於苞桑。” 康有为 《上清帝第二书》:“民心固结,国势自繫于苞桑矣。”
(2).比喻牢固的根基;根深柢固。 唐 欧阳詹 《吊汉武帝文》:“已临隧炭,几絶苞桑。” 宋 邵伯温 《闻见前录》卷十九:“或覆餗而终焉,或苞桑而振者。” 清 黄宗羲 《子刘子行状》:“除此三大衅,而国家苞桑之业,已在世世。”
(3).《易·否》:“其亡其亡,繫于苞桑。” 孔颖达 疏:“若能其亡其亡,以自戒慎,则有繫于苞桑之固,无倾危也。”后因用“苞桑”指帝王能经常思危而不自安,国家就能巩固。《后汉书·吴汉盖延等传论》:“ 光武 审《黄石》,存苞桑,闭 玉门 以谢 西域 之质,卑词币以礼 匈奴 之使,其意防盖已弘深。” 李贤 注:“言圣人居天位,不可以安,常自危惧,乃是繫於苞桑也。” 宋 黄庭坚 《书磨崖碑后》诗:“ 明皇 不作苞桑计,颠倒四海由 禄 儿。”《三国演义》第十三回:“人君当守‘苞桑’戒,太阿谁执全纲纪。”
(4).丛生的桑树。《诗·唐风·鸨羽》:“肃肃鴇行,集于苞桑。”
词语解释:苞茅  拼音:bāo máo
束成捆的菁茅。苞,通“ 包 ”。古代祭祀时,以裹束着的菁茅置于柙中,用来滤去酒中渣滓。《左传·僖公四年》:“尔贡苞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徵。”《旧五代史·唐书·武皇纪下》:“僕经事两朝,受恩三代,位叨将相,籍係宗枝,赐鈇鉞以专征,徵苞茅而问罪。” 清 黄遵宪 《和锺西耘感怀诗》:“但占风雨都来享,偶断苞茅便问诸。”
词语解释:苞含  拼音:bāo hán
(1).苞,通“ 包 ”。包含。 唐 韩偓 《十月七日蚤起作时气疾初愈》诗:“阳精欲去阴精落,天地苞含紫气中。”“苞含”一本作“ 包含 ”。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荐举不捷》:“凡製五言,苞含六义,近多放诞,靡有宗师。”
(2).苞,通“ 包 ”。宽容。 三国 蜀 诸葛亮 《公文上尚书》:“今篡贼未灭,社稷多难,国事惟和,可以克捷,不可苞含,以危大业。”《晋书·陶侃传》:“ 默 居上流之势,加有船舰成资,故苞含隐忍,使其有地。”
词语解释:苞稂  拼音:bāo láng
田间丛生的野草。《诗·曹风·下泉》:“冽彼下泉,浸彼苞稂。” 朱熹 集传:“苞,草丛生也。稂,童粱,莠属也。”
词语解释:苞桑戒
系于根深蒂固的事物上而求得的牢靠鉴戒
词语解释:苞篚  拼音:bāo fěi
代指搜刮的财物。苞,通“ 包 ”,蒲包;篚,竹器。《梁书·王亮传》:“出守名邦,入司管辖,苞篚罔遗,而假称折辕。”
词语解释:苞芦  拼音:bāo lú
芦笋。 唐 杜甫 《槐叶冷淘》诗:“碧鲜俱照筯,香饭兼苞芦。” 仇兆鳌 注引 蔡梦弼 曰:“苞芦,芦笋也。” 方之 《杨妇道》:“看来,是谁偷了别人的苞芦,半路撞见了人,便张张皇皇把苞芦塞到这儿来了。”
词语解释:苞杞  拼音:bāo qǐ
丛生的枸杞。《诗·小雅·四牡》:“翩翩者鵻,载飞载止,集于苞杞。王事靡盬,不遑将母。”后因以“苞杞”表居家奉母之意。 清 曾国藩 《母弟温甫哀词》:“帀岁告闋,靡念苞杞。”
词语解释:苞藏  拼音:bāo cáng
同“ 包藏 ”。 裹藏;隐藏。苞,通“ 包 ”。《周书·萧詧传》:“关市恣其裒刻,豪猾多所苞藏。” 唐 韩愈 《和侯协律咏笋》:“外恨苞藏密,中仍节目繁。”《旧五代史·唐书·庄宗纪七》:“其 宋光嗣 相见之时,於坐上便有言説,先问 契丹 强弱,次数 秦王 是非,度此苞藏,可见情状。”参见“ 苞藏祸心 ”。
词语解释:苞藏祸心  拼音:bāo cáng huò xīn
同“ 包藏祸心 ”。 心里隐藏着坏主意。苞,通“ 包 ”。《后汉书·皇后纪下·献帝伏皇后》:“﹝ 伏后 ﹞阴怀妒害,苞藏祸心,弗可以承天命,奉祖宗。”《旧唐书·桓彦范传》:“ 昌宗 无德无才,谬承恩宠,自宜粉骨碎肌,以答殊造,岂得苞藏祸心,有此占相?” 宋 范仲淹 《除枢密副使召赴阙陈让第三状》:“况西贼父祖以来,蓄养姦谋,一旦叛命,乘累胜之气,而遣人纳和,此固苞藏祸心,别营兇计。”
词语解释:苞栎  拼音:bāo lì
即栎树。《诗·秦风·晨风》:“山有苞櫟,隰有六驳。” 毛 传:“櫟,木也。” 章炳麟 《新方言·释植物》:“今 登 、 莱 、 青 人谓櫟为柞,或谓之苞櫟。”参见“ 櫟 ”。
词语解释:苞育  拼音:bāo yù
孕育;养育。苞,通“ 包 ”。 三国 魏 曹植 《喜雨》诗:“天覆何弥广,苞育此羣生。”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汝水》:“陂方数十里,水物含灵,多所苞育。”
词语解释:苞蘖  拼音:bāo niè
(1).原指树木旁生的枝叶,后用以比喻子孙后代。《梁书·张缅传》:“虽苞蘖以代兴,终夷宗而殄族。”
(2).亦作“ 苞孽 ”。比喻残馀的邪恶势力。 清 李振裕 《祠阙里雅》诗:“苞蘖既除,干戈永戢,偃武覿文,风行四国。” 清 陈田 《明诗纪事辛籤·范景文》:“原欲摧陷廓清,洗而空之,非令一抚,豢彼苞孽,为苟且计也。”
词语解释:苞笋  拼音:bāo sǔn
冬笋。《东观汉记·马援传》:“ 援 好事,至 荔浦 ,见冬笋,名曰苞笋。” 晋 左思 《吴都赋》:“苞笋抽节,往往縈结。”
词语解释:苞桑磐石
比喻极其坚固
词语解释:苞乱  拼音:bāo luàn
淫乱。《逸周书·时训》:“残虹不见,妇人苞乱。” 朱右曾 校释:“苞,丛也;丛乱,淫也。”
词语解释:苞举  拼音:bāo jǔ
同“ 包举 ”。 统括;全部占有。苞,通“ 包 ”。 汉 贾谊 《过秦论》:“君臣固守,以窥 周 室,有席卷天下、苞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苞”一本作“ 包 ”。 唐 刘知几 《史通·叙事》:“如 魏收 《代史》、 吴均 《齐録》,或牢笼一世,或苞举一家,自可申不刊之格言,弘至公之正説。”
词语解释:苞丘  拼音:bāo qiū
复姓。《通志·氏族三》:“ 苞丘氏 。”原注:“ 楚 苞丘先生 , 荀卿 弟子。”
词语解释:苞片  拼音:bāo piàn
与一株植物的生殖结构联合在一起的稍微变质的叶
包玉米穗的叶子
词语解释:苞殖  拼音:bāo zhí
滋长繁殖。 汉 陆贾 《新语·道基》:“树物养类,苞殖万根,暴形养精,以立羣生。”
词语解释:苞米  拼音:bāo mǐ
即玉米。
词语解释:苞荫  拼音:bāo yīn
隐瞒;庇护。苞,通“ 包 ”。《魏书·李冲传》:“立三长,则课有常準,赋有恒分,苞荫之户可出,侥倖之人可止,何为而不可?”
词语解释:苞罗  拼音:bāo luó
同“ 包罗 ”。 包括。苞,通“ 包 ”。 晋 袁宏 《后汉纪·明帝纪下》:“有经数千万,以虚无为宗,苞罗精麤,无所不统。” 北周 庾信 《周柱国长孙俭神道碑》:“ 太祖文皇帝 驾驭天纲,苞罗英杰。” 唐 柳宗元 《唐故给事中皇太子侍读陆文通先生墓表》:“其道以生人为主,以 尧 舜 为的,苞罗旁魄,胶轕下上,而不出於正。”
词语解释:苞纳  拼音:bāo nà
包容。苞,通“ 包 ”。《晋书·慕容皝载记》:“主者奏以妖言犯上,致之于法,殿下慈弘苞纳,恕其大辟,犹削黜禁錮,不齿於朝。”《宋书·索虏传》:“顷诛讨蛮髦,事止畿服,或有狐奔鼠窜,逃首北境,而輒便苞纳,待之若旧,资其粮仗,纵为寇贼。”
词语解释:苞瓜  拼音:bāo guā
瓠瓜。苞,通“ 瓠 ”。 汉 王充 《论衡·无形》:“如以人形与囊异,气与粟米殊,更以苞瓜喻之。苞瓜之汁,犹人之血也;其肌,犹肉也。”
词语解释:苞蒙  拼音:bāo méng
草木丛生貌。亦指丛生的草木。 清 姚莹 《噶吗兰颱异记》:“今之亿万年鬱塞之区,一旦凿其苞蒙,而破其澒洞,泽源与山脉僨兴,阴晦与阳和交战。”
词语解释:苞木  拼音:bāo mù
一种似棕榈的竹。《晋书·文苑传·伏滔》:“金石皮革之具萃焉,苞木箭竹之族生焉。”
词语解释:苞括  拼音:bāo kuò
包举;包括。苞,通“ 包 ”。 晋 陈寿 《进〈诸葛亮集〉表》:“当此之时, 亮 之素志,进欲龙驤虎视,苞括四海,退欲跨陵边疆,震荡宇内。” 唐 刘知几 《史通·序传》:“苞括所闻,踰於本书远矣。” 明 方孝孺 《答王仲缙》书之一:“大经之下,惟 迁 善纪文,纵恣豪迈,统纪苞括,无常态也。”
词语解释:苞并  拼音:bāo bìng
丛生。《文选·宋玉〈高唐赋〉》:“青荃射干,揭车苞并。” 李善 注:“苞并,丛生也。”
词语解释:苞孽  拼音:bāo niè
见“ 苞蘖 ”。
词语解释:苞蘖  拼音:bāo niè
(1).原指树木旁生的枝叶,后用以比喻子孙后代。《梁书·张缅传》:“虽苞蘖以代兴,终夷宗而殄族。”
(2).亦作“ 苞孽 ”。比喻残馀的邪恶势力。 清 李振裕 《祠阙里雅》诗:“苞蘖既除,干戈永戢,偃武覿文,风行四国。” 清 陈田 《明诗纪事辛籤·范景文》:“原欲摧陷廓清,洗而空之,非令一抚,豢彼苞孽,为苟且计也。”
词语解释:苞谷  拼音:bāo gǔ
即玉米。
词语解释:苞裹  拼音:bāo guǒ
同“ 包裹 ”。 包含;包容。苞,通“ 包 ”。《大戴礼记·劝学》:“受恶不让似贞,苞裹不清似入。”《文子·道原》:“夫道者,高不可极,深不可测,苞裹天地,禀受无形。”《吕氏春秋·离俗》:“若夫 舜 汤 ,则苞裹覆容,缘不得已而动,因时而为。”
词语解释:苞藏祸心  拼音:bāo cáng huò xīn
同“ 包藏祸心 ”。 心里隐藏着坏主意。苞,通“ 包 ”。《后汉书·皇后纪下·献帝伏皇后》:“﹝ 伏后 ﹞阴怀妒害,苞藏祸心,弗可以承天命,奉祖宗。”《旧唐书·桓彦范传》:“ 昌宗 无德无才,谬承恩宠,自宜粉骨碎肌,以答殊造,岂得苞藏祸心,有此占相?” 宋 范仲淹 《除枢密副使召赴阙陈让第三状》:“况西贼父祖以来,蓄养姦谋,一旦叛命,乘累胜之气,而遣人纳和,此固苞藏祸心,别营兇计。”
词语解释:苞屦  拼音:bāo jù
古人居丧所穿的一种草鞋。《礼记·曲礼下》:“苞屨、扱衽、厌冠,不入公门。” 孔颖达 疏:“苞屨,谓藨蒯之草为齐衰丧屨。”
词语解释:苞容  拼音:bāo róng
包容;容纳。苞,通“ 包 ”。《晋书·姚兴载记上》:“ 兴 留心政事,苞容广纳,一言之善,咸见礼异。” 唐 韩愈 《答李秀才书》:“ 元宾 行峻洁清,其中狭隘,不能苞容。”《资治通鉴·魏邵陵厉公嘉平五年》:“ 峻 与 胤 虽内不沾洽,而外相苞容,进 胤 爵 高密侯 ,共事如前。”
词语解释:苞贮  拼音:bāo zhù
(1).积聚。 唐 康骈 《剧谈录·殷九霞》:“司徒贵任藩服,所望者,秉持钧轴,封建茅土,唯在保守庸勋,苞贮仁义,享福隆厚,殊不可涯。”
(2).包容,包涵。苞,通“ 包 ”。《旧唐书·李昭德传论》:“盖由道乏弘持,器难苞贮,纯刚是失,卷智不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