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字词组
词语解释:苛留 拼音:kē liú
极力挽留。 宋 范成大 《爱雪歌》:“十步出门九步坐,儿女遮説相苛留。”
盘问扣留。《汉书·成帝纪》:“秋, 关 东大水,流民欲入 函谷 、 天井 、 壶口 、 五阮 关者,勿苛留。”《汉书·王莽传中》:“吏民出入,持布钱以副符传,不持者,厨传勿舍,关津苛留。”《周礼·秋官·环人》“门关无几” 郑玄 注引 汉 郑司农 曰:“门关不得苛留环人也。”词语解释:苛政 拼音:kē zhèng
残酷地压迫和剥削人民的政治。指繁重的赋税、苛刻的法令。《礼记·檀弓下》:“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后汉书·光武帝纪上》:“平遣囚徒,除 王莽 苛政。”《清史稿·食货志一》:“ 明 末,苛政纷起,筹捐增餉,民穷财困。” 续范亭 《追悼邹韬奋之死想到一切人民之死》:“人类三大害:野兽、细菌与苛政。”词语解释:苛礼 拼音:kē lǐ
烦琐的礼节。《史记·郦生陆贾列传》:“及 陈胜 、 项梁 等起…… 酈生 闻其将皆握齱好苛礼自用,不能听大度之言, 酈生 乃深自藏匿。” 唐 刘禹锡 《海阳湖别浩初师》诗引:“居一都之殷,易与士会,得执外教,尽捐苛礼。” 清 吴伟业 等《梅花庵同若抚话雨联句》:“情洽蠲苛礼,形忘略小嫌。”词语解释:苛刻 拼音:kē kè
严厉刻薄。《韩非子·内储说下》:“大不事君,小不事家,以苛刻闻天下。”《汉书·成帝纪》:“崇宽大,长和睦,凡事恕己,毋行苛刻。” 宋 苏轼 《乞校正陆贽奏议上进札子》:“ 德宗 以苛刻为能,而 贄 諫之以忠厚。” 茅盾 《春蚕》四:“原来那三十多九水路远的茧厂挑剔得非常苛刻:洋种茧一担只值三十五元,土种茧一担二十元,薄茧不要。”词语解释:苛痒 拼音:kē yǎng
(1).疥疮,一种刺痒的皮肤病。《礼记·内则》:“疾痛苛痒,而敬抑搔之。” 郑玄 注:“苛,疥也。” 唐 刘禹锡 《鉴药》:“予受药以饵,过信而骽能轻,痺能和,涉旬而苛痒絶焉,抑搔罢焉。”
(2).用以比喻疾苦。词语解释:苛征 拼音:kē zhēng
横征暴敛。语本《荀子·富国》:“重田野之税以夺之食,苛关市之征以难其事。”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献四·壮节王公传》:“先是 淄川 苦调外苛征,公尝与父老言:‘他日或能奏蠲之。’”词语解释:苛敛 拼音:kē liǎn
滥征赋税。《旧唐书·穆宗纪》:“初, 宪宗 用兵,擢 皇甫鎛 为相,苛敛剥下,人皆咎之。” 元 王祯 《农书》卷四:“今夫在上者……不思己之日用,寸丝口饭,皆出于野夫田妇之手,甚者苛敛不已,朘削脂膏以肥己,寧肯勉力以劝之哉?” 清 昭槤 《啸亭杂录·关税》:“日加苛敛,以致商贾倾家荡产。”词语解释:苛法 拼音:kē fǎ
烦琐的法律。《史记·高祖本纪》:“﹝ 沛公 ﹞还军 霸上 。召诸县父老豪桀曰:‘父老苦 秦 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汉书·韩信传》:“大王之入 武关 ,秋豪亡所害,除 秦 苛法,与民约,法三章耳。”《后汉书·隗嚣传》:“故攻战之所败,苛法之所陷,飢饉之所夭,疾病之所及,以万万计。”词语解释:苛碎 拼音:kē suì
苛刻烦琐。《后汉书·李法传》:“岁餘,上疏以为朝政苛碎,违 永平 、 建初 故事。”《隋书·苏威传》:“所修格令章程,并行于当世,然颇伤苛碎,论者以为非简允之法。”《续资治通鉴·宋高宗建炎元年》:“然 慤 在中书,至于自作酒肆,议者以为苛碎焉。”词语解释:苛娆 拼音:kē ráo
犹苛扰。语出《汉书·晁错传》:“除苛解嬈。” 颜师古 注引 文颖 曰:“嬈,烦绕也。”《新唐书·循吏传序》:“ 开元 中,又錮废酷吏,惩无良,羣臣化之,革苛嬈之风,争以惠利显。” 宋 曾巩 《祭孔长源文》:“迺使 荆 粤 ,銓材著职,灭熄苛嬈,苏僵博瘠。” 清 钱谦益 《祭王二溟方伯文》:“仕路喧豗,物伦苛嬈,鉤党刺促,忧心悄悄。”词语解释:苛求 拼音:kē qiú
过严过分地要求。 宋 程大昌 《演繁露·本传》:“但当求贤纳諫,修政事,则大有为之业在其中,不必苛求奇策,以幸速成。” 明 张居正 《答殷石汀言宜终功名答知遇书》:“能为国家尽忠任事者,主上宜加信任,勿听浮言苛求,使不得展布。”《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八十回:“卑职并不是有意苛求……断不敢有丝毫留难。” 鲁迅 《二心集·非革命的急进革命论者》:“倘若要现在的战士都是意识正确,而且坚于钢铁之战士,不但是乌托邦的空想,也是出于情理之外的苛求。” 毛泽东 《纪念孙中山先生》:“这是要从历史条件加以说明,使人理解,不可以苛求于前人的。”词语解释:苛索 拼音:kē suǒ
谓苛刻地索取。《清史稿·世宗纪》:“乙亥,命各省落地税、契税勿苛索求盈。”《天讨·讨满洲檄》:“臣犹求见再三,而 勒吉 愈为责备之词,始则告之失仪,继则渐露苛索之意。” 艾芜 《山野》第四部三六:“会这么容易!他不来额外苛索吗?”词语解释:苛吏 拼音:kē lì
犹酷吏。《汉书·元帝纪》:“百姓仍遭凶阨,无以相振,加以烦扰虖苛吏,拘牵乎微文,不得永终性命。”《汉书·鲍宣传》:“苛吏繇役,失农桑时。”《后汉书·韦彪传》:“农人急於务而苛吏夺其时,赋发充常调而贪吏割其财,此其巨患也。”词语解释:苛惨 拼音:kē cǎn
暴虐,残酷。《旧唐书·韩滉传》:“自幼立名贞廉,晚途政甚苛惨。” 叶适 《监司》:“提举司则督责茶盐,用法苛惨,至常平义仓,水利农田,则置而不顾。”词语解释:苛察 拼音:kē chá
以烦琐苛刻为明察。《庄子·天下》:“君子不为苛察。”《后汉书·鲁恭传》:“州郡好以苛察为政,因此遂盛夏断狱。”《旧唐书·杨恭仁传》:“﹝ 恭仁 ﹞务举大纲,不为苛察,戎夏安之。”《续资治通鉴·宋仁宗皇祐元年》:“自古为治,必戒苛察。”词语解释:苛急 拼音:kē jí
苛刻而急切。《资治通鉴·汉哀帝建平三年》:“ 嘉 以时政苛急,郡国守相数有变动,乃上疏。”《宋史·王嗣宗传》:“侍御史 路冲 知州事,为政苛急,盗贼羣起。” 明 张居正 《答巡抚郭华溪书》:“此事若非县令苛急,贼亦未必遽叛。” 田志松 《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在 秦 末,由于徭役苛急……激起了农民的反抗斗争。”词语解释:苛难 拼音:kē nán
谓盘诘留难。苛,通“ 訶 ”。《韩非子·内储说左上》:“ 衞嗣公 使人为客过关市,关市苛难之,因事关市以金,关市乃舍之。”词语解释:苛烦 拼音:kē fán
苛刻烦琐。《乐府诗集·相和歌辞十四·雁门太守行》:“敕吏正狱,不得苛烦。”词语解释:苛滥 拼音:kē làn
过严或过宽。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史传》:“是立义选言,宜依经以树则;劝戒与夺,必附圣以居宗。然后銓评昭整,苛滥不作矣。”词语解释:苛重 拼音:kē zhòng
苛刻繁重。例如:苛重的租税。词语解释:苛殃 拼音:kē yāng
疾病和灾患。《亢仓子·农道》:“庶穀尽宜,从而食之,使人四衞变强,耳目聪明,凶气不入,身无苛殃。”词语解释:苛疾 拼音:kē jí
(1).重病。《素问·至真要大论》:“夫阴阳之气,清静则生化治,动则苛疾起。” 王冰 注:“苛,重也。”
(2).犹疾病。《管子·小问》:“除君苛疾,与若之多虚而少实。” 尹知章 注:“若,似也。谓君之材能多似有而非实,如此者,亦祝去之也。”《吕氏春秋·审分》:“凡人主必审分,然后治可以至,姦伪邪辟之涂可以息,恶气苛疾无自至。” 高诱 注:“自,从也。君德合则祥瑞应,故苛疾无从来至也。”词语解释:苛例 拼音:kē lì
苛刻的条例。 清 薛福成 《出使四国日记·光绪十七年正月十六日》:“夫有官保护,则遇事理论,駮其苛例,不致为远人所欺。” 鲁迅 《且介亭杂文末编·〈凯绥·珂勒惠支版画选集〉序目》:“农民就发动起来,要求废止领主的苛例。”词语解释:苛酷 拼音:kē kù
苛刻残酷。《后汉书·王常传》:“﹝ 王莽 ﹞既有天下,而政令苛酷,积失百姓之心。”《隋书·高祖纪上》:“﹝ 北周 ﹞ 宣帝 时,刑政苛酷,羣心崩骇,莫有固志。” 宋 范仲淹 《奏上时务书》:“薄於刑典,厚於惻隐……常戒百官,勿为苛酷。” 鲁迅 《书信集·致萧军》:“外国的批评家都不这样说, 中国 的论客,论事论人,向来是极苛酷的。”词语解释:苛责 拼音:kē zé
过严的责备,过高的要求。 宋 文莹 《玉壶清话》卷八:“﹝ 徐鉉 ﹞事 江 南 后主 ,为文学馆学士,随 煜 纳图。 太宗 苛责以不能讽 煜 早献图贡。” 明 张居正 《答宣大巡抚吴环洲书》:“ 长昂 事,尊諭谓处之不可苛责太过以激变,尤不宜招来太早以起玩。公策之甚善。”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九:“ 何南园 馆于 汪氏 ,其尊人礼之甚至。后其子非解事者,而苛责馆课转严。” 丁玲 《韦护》第三章:“有的人苛责他过去的历史,然而都不外乎嫉妒。”词语解释:苛缛 拼音:kē rù
琐碎繁杂。 汉 傅毅 《舞赋》:“舒恢炱之广度兮,濶细体之苛縟。” 李善 注:“苛縟,烦数之貌。”词语解释:苛论 拼音:kē lùn
过分严格的议论、品评。 清 龙启瑞 《致曾涤生侍郎书》:“某生平实不肯以苛论绳人,即今日作乡绅,亦不肯不为地方官设想。” 鲁迅 《书信集·致曹白》:“若是还在学习途中的青年,是不当受这苛论的。”词语解释:苛虐 拼音:kē nüè
严厉残暴。《礼记·缁衣》“为上易事也,为下易知也,则刑不烦矣” 汉 郑玄 注:“言君不苛虐,臣无姦心,则刑可以措矣。”《宋书·少帝纪》:“刑罚苛虐,幽囚日增。” 宋 范仲淹 《政在顺民心赋》:“彼忧苛虐,我则抚之以仁慈。”《红楼梦》第一○二回:“失察属员,重征粮米,苛虐百姓,本应革职。” 聂绀弩 《论莲花的化身》:“自己对于儿女的任何苛虐,都毫无内疚。”词语解释:苛罚 拼音:kē fá
犹重罚。 郭沫若 《塔·喀尔美萝姑娘》:“我抛别了我的妻子,我是忍心,但我也无法两全。而我的不负责任的苛罚,我现在也饱受着了。”
谴责与处罚。苛,通“ 訶 ”。《周礼·夏官·射人》:“不敬者,苛罚之。”词语解释:苛严 拼音:kē yán
犹极严。《新唐书·忠义传下·高沐》:“ 师道 怒,诛 沐 ,而囚 昈 濮州 ,守卫苛严。”《宋史·刘瑾传》:“御下苛严,少纵舍,好面折人短,以故多致訾怨。” 清 昭槤 《啸亭杂录·裘文达公》:“公所讞决,无苛严亦无纵捨。”词语解释:苛细 拼音:kē xì
犹苛小。《汉书·栾布传》:“ 彭王 病不行,而疑以为反,反形未见,以苛细诛之,臣恐功臣人人自危也。”《后汉书·宣秉传》:“明年,迁司隶校尉。务举大纲,简略苛细,百僚敬之。”《新唐书·卓行传·阳城》:“它諫官论事苛细纷纷,帝厌苦。” 曹靖华 《飞花集·不尽铁浪滚滚来》:“至禁例中的苛细,是不胜枚举的。”参见“ 苛小 ”。
词语解释:苛小 拼音:kē xiǎo
(1).烦琐细小。亦指繁杂微细之事。《史记·季布栾布列传》:“今陛下一徵兵於 梁 , 彭王 病不行,而陛下疑以为反,反形未见,以苛小案诛灭之,臣恐功臣人人自危也。”
(2).苛求细枝末节。《史记·汲郑列传》:“ 黯 学 黄老 之言……其治,责大指而已,不苛小。”词语解释:苛秽 拼音:kē huì
琐碎芜杂。《晋书·刑法志》:“蠲其苛秽,存其清约。”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二编第四章第一节:“ 司马昭 集 羊祜 、 杜预 等名儒重臣十四人,删改《魏律》,去其苛秽。”词语解释:苛切 拼音:kē qiē
苛刻严峻。《后汉书·章帝纪论》:“ 章帝 素知人厌 明帝 苛切,事从宽厚。”词语解释:苛克 拼音:kē kè
亦作“ 苛剋 ”。
(1).要求过高,过于严厉;刻薄。《三国志·吴志·诸葛恪传》:“且士诚不可纤论苛克,苛克则彼贤圣犹将不全,况其出入者邪?”《宋书·朱脩之王玄谟等传论》:“ 玄謨 虽苛剋少恩,然观其大节,亦足为美。”
(2).犹严峻。 唐 赵元一 《奉天录》卷一:“初, 李日月 中矢而死, 朱泚 备礼,送於 长安 休祥私第。母氏苛尅而不哭,厉声駡曰:‘奚奴,国家负汝何事,敢生悖逆?死犹晚矣!’”词语解释:苛禁 拼音:kē jìn
苛刻的禁令。《汉书·宣帝纪》:“今郡国二千石或擅为苛禁……令民亡所乐,非所以导民也。”《汉书·宣帝纪》:“使使者问民所疾苦……举寃狱,察擅为苛禁、深刻不改者。”词语解释:苛待 拼音:kē dài
苛刻地对待。 清 昭槤 《啸亭续录·晓屏相公》:“余钦服其言……然性多疑忌,苛待下属。”《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九回:“﹝外国人﹞偶然苛待他们一两次,我们 中国 政府也不过问。” 艾芜 《人生哲学的一课》:“要把走到绝路的生命延续下去,目前的敲诈和苛待,就暂时不管了。”词语解释:苛忮 拼音:kē zhì
苛刻忌妒。《管子·形势解》:“主者,人之所仰而生也。能宽裕纯厚而不苛忮,则人民附。”词语解释:苛扰 拼音:kē rǎo
狠虐、骚扰。《墨子·所染》:“举天下之贪暴苛扰者,必称此六君也。”《隶释·汉都乡正卫弹碑》:“自是之后,吏无苛扰之烦,野无愁痛之声。”《明史·黄福传》:“数召父老宣諭德意,戒属吏毋苛扰。” 沙汀 《减租》:“随后他们又牵扯到抗战以来的诸般苛扰,认定全是他在作怪。”词语解释:苛性钠 拼音:kē xìng nà
见“烧碱”
词语解释:烧碱 拼音:shāo jiǎn
氢氧化钠(NaOH),白色固体,有强碱性,用于工业生产词语解释:苛慝 拼音:kē tè
暴虐邪恶。《左传·昭公十三年》:“苛慝不作,盗贼伏隐,私欲不违,民无怨心。” 三国 魏 阮籍 《为郑冲劝晋王笺》:“宇内康寧,苛慝不作。” 唐 陈子昂 《为朝官及岳牧贺慈竹再生表》:“所以邦家用昌,苛慝不作。”词语解释:苛文 拼音:kē wén
苛刻的法令。 汉 刘向 《列女传·齐宿瘤女》:“ 桀 紂 不自饰以仁义,习为苛文。造为高臺深池;后宫蹈綺縠,弄珠玉,意非有饜时也。”词语解释:苛捐杂税 拼音:kē juān zá shuì
繁重的捐税。 毛泽东 《为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而斗争》:“改良人民生活……废除苛捐杂税。减租减息。” 郭澄清 《大刀记》第二章:“没完没了的苛捐杂税不算,还他妈的乱抢乱夺。”词语解释:苛墨 拼音:kē mò
残酷贪婪。《新唐书·南蛮传中·南诏下》:“ 李琢 为 安南 经略使,苛墨自私,以斗盐易一牛,夷人不堪。”词语解释:苛政猛于虎 拼音:kē zhèng měng yú hǔ
谓繁重的赋税、苛刻的法令,比猛虎还要凶残。据《礼记·檀弓下》载, 孔子 过 泰山 时,遇一妇人在墓旁痛哭。问之,知其翁、夫、子三代,俱死于虎。但她还不愿迁离此地,为其能免受苛政之苦。 孔子 听了,对他的学生说:“小子识之:苛政猛於虎也!”《老残游记》第六回:“到街上访问本府政绩,竟是一口同声説好,不过都带有惨淡颜色,不觉暗暗点头,深服古人‘苛政猛於虎’真是不错。”词语解释:苛厉 拼音:kē lì
苛刻暴戾。《晋书·文帝纪》:“公严恭寅畏,底平四国,式遏寇虐,苛厉不作。” 唐 韩愈 《顺宗实录一》:“政乖惠和,务在苛厉。” 夏衍 《改编〈复活〉后记》:“可是执策而临的人们,却又是那样地对瓦砾宽容,对弱草苛厉。”词语解释:苛削 拼音:kē xuē
见“ 苛峭 ”。
词语解释:苛峭 拼音:kē qiào
亦作“ 苛削 ”。 谓刻薄严峻。《文子·微明》:“小德害义,小善害道,小辩害治,苛峭伤德。”《淮南子·泰族训》:“故小快害义,小慧害道,小辩害治,苛削伤德。”《新唐书·王毛仲传》:“ 韦后 称制,令 韦播 、 高嵩 为羽林将军,押万骑,以苛峭树威。” 唐 柳宗元 《与吕道州温论〈非国语〉书》:“其或切于事,则苛峭刻覈,不能从容,卒泥乎大道。”词语解释:苛止 拼音:kē zhǐ
呵斥而禁阻。苛,通“ 訶 ”。《墨子·号令》:“民无符节,而擅入里巷官府,吏三老守閭者失苛止,皆断。” 毕沅 校注:“﹝失苛止,﹞言不苛止之。”《新唐书·王播传》:“时禁屯列畿内者,出入属鞬佩剑,姦人冒之以剽劫,又勋戚家驰猎近郊, 播 请一切苛止,盗贼不能隐,皆走出境。”词语解释:苛暴 拼音:kē bào
暴虐。《汉书·成帝纪》:“殆苛暴深刻之吏未息,元元冤失职者众。”《南史·赵伯符传》:“为政苛暴,吏人畏惧如与虎狼居。”《新五代史·杂传四·李罕之》:“ 罕之 御众无法,性苛暴,颇失士心。” 鲁迅 《而已集·小杂感》:“ 刘邦 除 秦 苛暴,‘与父老约,法三章耳’。”词语解释:苛役 拼音:kē yì
繁重的劳役。 宋 司马光 《交趾献奇兽赋》:“浮费省而物不屈於求须,苛役蠲而农不妨於耘耨。” 元 周权 《长城》诗:“犹传鬼神风雨夕,知是当时苦苛役。”词语解释:苛尅
见“ 苛克 ”。
词语解释:苛克 拼音:kē kè
亦作“ 苛剋 ”。
(1).要求过高,过于严厉;刻薄。《三国志·吴志·诸葛恪传》:“且士诚不可纤论苛克,苛克则彼贤圣犹将不全,况其出入者邪?”《宋书·朱脩之王玄谟等传论》:“ 玄謨 虽苛剋少恩,然观其大节,亦足为美。”
(2).犹严峻。 唐 赵元一 《奉天录》卷一:“初, 李日月 中矢而死, 朱泚 备礼,送於 长安 休祥私第。母氏苛尅而不哭,厉声駡曰:‘奚奴,国家负汝何事,敢生悖逆?死犹晚矣!’”词语解释:苛峻 拼音:kē jùn
苛刻严厉。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四:“ 东坡 守 杭 ……时治党籍方苛峻。” 明 沉德符 《野获编·科场三·指摘科场》:“ 北京 兆主试一差,皆目为苦海。戊子指摘尤苦,至覆试而犹未定。 饶比部 疏更苛峻。”词语解释:苛峭 拼音:kē qiào
亦作“ 苛削 ”。 谓刻薄严峻。《文子·微明》:“小德害义,小善害道,小辩害治,苛峭伤德。”《淮南子·泰族训》:“故小快害义,小慧害道,小辩害治,苛削伤德。”《新唐书·王毛仲传》:“ 韦后 称制,令 韦播 、 高嵩 为羽林将军,押万骑,以苛峭树威。” 唐 柳宗元 《与吕道州温论〈非国语〉书》:“其或切于事,则苛峭刻覈,不能从容,卒泥乎大道。”词语解释:苛小 拼音:kē xiǎo
(1).烦琐细小。亦指繁杂微细之事。《史记·季布栾布列传》:“今陛下一徵兵於 梁 , 彭王 病不行,而陛下疑以为反,反形未见,以苛小案诛灭之,臣恐功臣人人自危也。”
(2).苛求细枝末节。《史记·汲郑列传》:“ 黯 学 黄老 之言……其治,责大指而已,不苛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