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字词组
词语解释:芋栗 拼音:yù lì
橡栗。因其形似芋艿,故名。一说指芋艿和橡栗。 唐 杜甫 《南邻》诗:“ 锦里先生 乌角巾,园收芋栗不全贫。” 宋 杨万里 《寄题刘成功锦里》诗:“我今头白苦思归,羡君山园芋栗肥。” 清 龚自珍 《丙戌秋日》诗:“言我衣裳凉,饲我芋栗熟。”词语解释:芋魁 拼音:yù kuí
芋的块茎。亦泛称薯类植物的块茎。《后汉书·方术传上·许杨》:“时有謡歌曰:‘败我陂者 翟子威 ,飴我大豆,亨我芋魁。’” 李贤 注:“芋魁,芋根也。” 明 徐渭 《薯蓣》诗:“芋魁徒软美,松粉藉餦餭。” 清 顾炎武 《兄子言及开吴淞江之役书此示之》诗:“五十年来羹芋魁,顿令泽国生蒿莱。”词语解释:芋火 拼音:yù huǒ
煨芋之火。相传 唐 代 衡岳寺 僧 明瓒 性懒食残,号 懒残 。 李泌 尝读书寺中,异其所为,深夜往谒, 懒残 拨火取芋以啗之,曰:“慎勿多言,领取十年宰相。”后 泌 显达,封为 邺侯 。事见《宋高僧传》卷十九。 宋 苏轼 《次韵毛滂法曹感雨》:“他年记此味,芋火对 嬾残 。” 宋 张元干 《留寄黄檗山妙湛禅师》诗:“他年芋火谈空夜,雪屋松窻约过冬。” 元 周权 《卜隐次韵》:“蒲团延客话,芋火就僧分。”词语解释:芋头 拼音:yù tou
即芋母。指芋艿块茎之大者。与“芋子”相对。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菜二·芋》﹝集解﹞引 寇宗奭 曰:“当心出苗者为芋头,四边附之而生者为芋子,八九月已后掘食之。”参见“ 芋艿 ”。
词语解释:芋艿 拼音:yù nǎi
(1).植物名。古代也称蹲鸱。其叶片呈盾形绿色,叶柄肥大而长,可作猪饲料。地下块茎呈球形或卵形,富含淀粉,可供食用。
(2).指芋艿块茎。
(3).特指芋艿块茎之大者。亦称“ 芋母 ”、“ 芋奶 ”。与“芋子”相对。 清 俞樾 《茶香室续钞·芋母》:“国朝 施可斋 《闽襍记》云:‘ 闽 人称芋大者曰芋母,小者为芋子。’……吾乡称为芋艿,当为芋奶之误,奶即嬭字,俗称母为奶,芋奶亦犹母子之义。因芋字从草,并改奶作艿耳。”词语解释:芋子 拼音:yù zǐ
芋母上长出的子芋。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菜二·芋》﹝集解﹞引 寇宗奭 曰:“当心出苗者为芋头,四边附之而生者为芋子。” 明 黄省曾 《种芋法》:“十月收芋子,不必芋魁,恐妨鬻食。”词语解释:芋郎 拼音:yù láng
见“ 芋郎君 ”。
词语解释:芋郎君 拼音:yù láng jūn
抟芋酥作人形的食品。 唐 冯贽 《云仙杂记·上元影灯》:“ 洛阳 人家,上元以影灯多者为上,其相胜之辞曰:‘千影万影。’又各家造芋郎君,食之宜男女。”亦简称“芋郎”。 宋 李昴英 《瑞鹤仙·甲辰灯夕》词:“且茧占先探,芋郎戏巧,又卜 紫姑 灯下。” 宋 《齐天乐·簿厅壁灯》词:“茧帖争先,芋郎卜巧,细説 成都 旧话。”词语解释:芋奶 拼音:yù nǎi
见“ 芋艿 ”。
词语解释:芋艿 拼音:yù nǎi
(1).植物名。古代也称蹲鸱。其叶片呈盾形绿色,叶柄肥大而长,可作猪饲料。地下块茎呈球形或卵形,富含淀粉,可供食用。
(2).指芋艿块茎。
(3).特指芋艿块茎之大者。亦称“ 芋母 ”、“ 芋奶 ”。与“芋子”相对。 清 俞樾 《茶香室续钞·芋母》:“国朝 施可斋 《闽襍记》云:‘ 闽 人称芋大者曰芋母,小者为芋子。’……吾乡称为芋艿,当为芋奶之误,奶即嬭字,俗称母为奶,芋奶亦犹母子之义。因芋字从草,并改奶作艿耳。”词语解释:芋妳 拼音:yù nǎi
即芋子。 明 黄省曾 《种芋法》:“ 吴郡 所产大者谓之芋头,旁生小者谓之芋妳。”参见“ 芋子 ”。
词语解释:芋子 拼音:yù zǐ
芋母上长出的子芋。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菜二·芋》﹝集解﹞引 寇宗奭 曰:“当心出苗者为芋头,四边附之而生者为芋子。” 明 黄省曾 《种芋法》:“十月收芋子,不必芋魁,恐妨鬻食。”词语解释:芋尹 拼音:yù yǐn
春秋 时 楚国 官名。《左传·昭公七年》:“ 楚子 之为令尹也,为王旌以田。芋尹 无宇 断之,曰:‘一国两君,其谁堪之?’” 杨伯峻 注:“芋尹为官名。《哀公十五年》 陈国 亦有芋尹。《新序·义勇篇》误作‘芊尹’。”《国语·吴语》:“王觉而无见也,乃匍匐将入於 棘 闈, 棘 闈不纳,乃入芋尹 申亥氏 焉。” 韦昭 注:“ 申亥 , 楚 大夫,芋尹 无宇 之子。”词语解释:芋魁饭豆 拼音:yù kuí fàn dòu
见“ 芋魁豆饭 ”。
词语解释:芋魁豆饭 拼音:yù kuí dòu fàn
喻食物粗劣。语本《汉书·翟方进传》:“ 王莽 时常枯旱,郡中追怨 方进 ,童謡曰:‘坏陂谁? 翟子威 。饭我豆食羹芋魁。’” 颜师古 注:“羹芋魁者,以芋根为羹也。” 清 唐孙华 《夏日园居杂咏》之十:“苦草王瓜随地满,芋魁豆饭一生过。”亦作“ 芋魁饭豆 ”。 宋 苏轼 《庆源宣义王丈有书来求红带既已遗之且作诗为戏》:“拂衣自注下下考,芋魁饭豆吾岂无。”词语解释:芋郎君 拼音:yù láng jūn
抟芋酥作人形的食品。 唐 冯贽 《云仙杂记·上元影灯》:“ 洛阳 人家,上元以影灯多者为上,其相胜之辞曰:‘千影万影。’又各家造芋郎君,食之宜男女。”亦简称“芋郎”。 宋 李昴英 《瑞鹤仙·甲辰灯夕》词:“且茧占先探,芋郎戏巧,又卜 紫姑 灯下。” 宋 《齐天乐·簿厅壁灯》词:“茧帖争先,芋郎卜巧,细説 成都 旧话。”词语解释:芋荷 拼音:yù hé
即芋艿。因其叶似荷,故名。今 闽 西、 粤 东客家话尚有此称。 汉 东方朔 《七谏》:“拔搴玄芝兮,列树芋荷。”参见“ 芋艿 ”。
词语解释:芋艿 拼音:yù nǎi
(1).植物名。古代也称蹲鸱。其叶片呈盾形绿色,叶柄肥大而长,可作猪饲料。地下块茎呈球形或卵形,富含淀粉,可供食用。
(2).指芋艿块茎。
(3).特指芋艿块茎之大者。亦称“ 芋母 ”、“ 芋奶 ”。与“芋子”相对。 清 俞樾 《茶香室续钞·芋母》:“国朝 施可斋 《闽襍记》云:‘ 闽 人称芋大者曰芋母,小者为芋子。’……吾乡称为芋艿,当为芋奶之误,奶即嬭字,俗称母为奶,芋奶亦犹母子之义。因芋字从草,并改奶作艿耳。”词语解释:芋魁豆饭 拼音:yù kuí dòu fàn
喻食物粗劣。语本《汉书·翟方进传》:“ 王莽 时常枯旱,郡中追怨 方进 ,童謡曰:‘坏陂谁? 翟子威 。饭我豆食羹芋魁。’” 颜师古 注:“羹芋魁者,以芋根为羹也。” 清 唐孙华 《夏日园居杂咏》之十:“苦草王瓜随地满,芋魁豆饭一生过。”亦作“ 芋魁饭豆 ”。 宋 苏轼 《庆源宣义王丈有书来求红带既已遗之且作诗为戏》:“拂衣自注下下考,芋魁饭豆吾岂无。”词语解释:芋母 拼音:yù mǔ
见“ 芋艿 ”。
词语解释:芋艿 拼音:yù nǎi
(1).植物名。古代也称蹲鸱。其叶片呈盾形绿色,叶柄肥大而长,可作猪饲料。地下块茎呈球形或卵形,富含淀粉,可供食用。
(2).指芋艿块茎。
(3).特指芋艿块茎之大者。亦称“ 芋母 ”、“ 芋奶 ”。与“芋子”相对。 清 俞樾 《茶香室续钞·芋母》:“国朝 施可斋 《闽襍记》云:‘ 闽 人称芋大者曰芋母,小者为芋子。’……吾乡称为芋艿,当为芋奶之误,奶即嬭字,俗称母为奶,芋奶亦犹母子之义。因芋字从草,并改奶作艿耳。”词语解释:芋渠 拼音:yù qú
即芋魁。《后汉书·马融传》:“芝荋、堇、荁,蘘荷、芋渠。” 李贤 注:“芋渠即芋魁也,一名蹲鴟,大叶,根可食。”参见“ 芋魁 ”。
词语解释:芋魁 拼音:yù kuí
芋的块茎。亦泛称薯类植物的块茎。《后汉书·方术传上·许杨》:“时有謡歌曰:‘败我陂者 翟子威 ,飴我大豆,亨我芋魁。’” 李贤 注:“芋魁,芋根也。” 明 徐渭 《薯蓣》诗:“芋魁徒软美,松粉藉餦餭。” 清 顾炎武 《兄子言及开吴淞江之役书此示之》诗:“五十年来羹芋魁,顿令泽国生蒿莱。”词语解释:芋艿 拼音:yù nǎi
(1).植物名。古代也称蹲鸱。其叶片呈盾形绿色,叶柄肥大而长,可作猪饲料。地下块茎呈球形或卵形,富含淀粉,可供食用。
(2).指芋艿块茎。
(3).特指芋艿块茎之大者。亦称“ 芋母 ”、“ 芋奶 ”。与“芋子”相对。 清 俞樾 《茶香室续钞·芋母》:“国朝 施可斋 《闽襍记》云:‘ 闽 人称芋大者曰芋母,小者为芋子。’……吾乡称为芋艿,当为芋奶之误,奶即嬭字,俗称母为奶,芋奶亦犹母子之义。因芋字从草,并改奶作艿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