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首字词组
艾人艾炷艾艾艾发艾缗艾毕艾安 
艾虎艾蒿艾猳艾席艾滋病艾怨艾芜 
艾萧艾子艾灸艾老艾窝窝艾命艾衣 
艾纳艾豭艾褐艾孀艾气艾康艾韠 
艾绶艾蒳艾酒艾色艾绒艾壮艾糕 
艾服艾帐艾符艾焙艾年艾杀  

词语解释:艾人  拼音:ài rén
(1).古俗,用艾蒿扎草人悬门上,以除邪气。 南朝 梁 宗懔 《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採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 宋 苏轼 《元祐三年端午贴子词·皇太妃阁》之五:“仁孝自应禳百沴,艾人桃印本无功。” 宋 陆游 《新暑书事》诗:“艾人当户佳时过,筒黍堆盘旧俗非。”
(2).年长的人。 清 方文 《宋儒李文定祠》诗:“艾人相与言,輒称 李夫子 。”
词语解释:艾虎  拼音:ài hǔ
古俗,端午日采艾制成虎形的饰物,佩戴之谓能辟邪祛秽。 宋 陈元靓 《岁时广记·掺艾虎》:“《岁时杂记》:‘端五以艾为虎形,至有如黑豆大者,或剪綵为小虎,粘艾叶以戴之。’ 王沂公 《端五帖子》云:‘釵头艾虎辟羣邪,晓驾祥云七宝车。’” 清 潘荣陛 《帝京岁时纪胜·五月端阳》:“五月朔,家家悬硃符,插蒲龙艾虎,窗牖贴红纸吉祥葫芦。”
词语解释:艾萧  拼音:ài xiāo
即艾蒿。臭草。亦以比喻小人。 明 刘基 《燕歌行》:“琼田瑶草芟蒭蕘,江蘺泽兰成艾萧。”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入道》:“白骨青灰长艾萧,桃花扇底送南朝。” 刘师培 《文说·宗骚篇》:“帝子无闻,悵艾萧之当户;党人不亮,悲椒榝之当帷。”参见“ 艾蒿 ”。
词语解释:艾蒿  拼音:ài hāo
草名。也称“萧”、“艾”或“冰台”。 宋 陈师道 《河上》诗:“窥巢乌鹊竞,过雨艾蒿光。” 萧红 《生死场》二:“艾蒿的气味渐渐织入一些疲乏的梦魂去。蚊虫被艾蒿烟驱走。”
词语解释:艾纳  拼音:ài nà
亦作“ 艾蒳 ”。
(1).也称大艾。菊科。木质草本植物,叶互生,春末开花。我国产于 广东 、 广西 和 台湾 等省、自治区。将其叶片蒸馏后所得艾粉,精炼成艾片(也称冰片或艾脑香),可供药用,有解热、驱风、止痛、镇静之效。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三·艾纳香》﹝集解﹞引 马志 曰:“《广志》云:艾纳出西国,似细艾。”
(2).古松、梅等树皮上生出的一种莓苔。有香气。 唐 陆龟蒙 《苔赋》:“质被緑钱之美,香闻艾纳之奇。” 宋 周密 《浩然斋雅谈》卷中:“ 东坡 《梅》诗云:‘凭仗幽人收艾纳,国香和雨入莓苔。’艾纳,梅枝上苔也。”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三·艾纳香》﹝集解﹞引 马志 曰:“《广志》云:……松树皮上緑衣,亦名艾纳,可以和合诸香,烧之能聚其烟,青白不散。”
词语解释:艾绶  拼音:ài shòu
系印纽的绿色丝带。 汉 官秩二千石以上者用之。《后汉书·冯鲂传》:“帝尝幸其府,留饮十许日,赐驳犀具劒、佩刀、紫艾綬、玉玦各一。” 李贤 注:“艾即盭,緑色,其色似艾。”《后汉书·酷吏传·董宣》:“以 宣 尝为二千石,赐艾綬,葬以大夫礼。”
词语解释:艾服  拼音:ài fú
(1).《礼记·曲礼上》:“四十曰强,而仕;五十曰艾,服官政。” 陈澔 集说:“古者四十始命之仕,五十始命之服官政。”后因称五十而作官从政,预闻邦国之大事为“艾服”。 宋 郑侠 《观孔义甫与谢致仕诗有感》诗:“古人涖官政,五十曰艾服。”
(2).指五十之年。 北周 王褒 《太保尉迟纲碑铭》:“年踰艾服,任隆台袞。”
(3).泛指从政。《晋书·郑冲传》:“艾服王事,六十餘载。”
犹艾韠。艾,通“ 刈 ”。 南朝 梁 任昉 《为王金紫谢齐武帝示皇太子律序启》:“化澄上业,草缨垂典,教清中世,艾服惩刑。”
词语解释:艾炷  拼音:ài zhù
揉艾制成锥形的颗粒,谓之“艾炷”。中医用以灸疗疾病。《北史·酷吏传·李洪之》:“ 洪之 志性慷慨,多所堪忍。疹病灸疗,艾炷围将二寸,首足十餘处,一时俱下,言笑自若。” 唐 韩愈 《谴疟鬼》诗:“灸师施艾炷,酷若猎火围。”
词语解释:艾蒿  拼音:ài hāo
草名。也称“萧”、“艾”或“冰台”。 宋 陈师道 《河上》诗:“窥巢乌鹊竞,过雨艾蒿光。” 萧红 《生死场》二:“艾蒿的气味渐渐织入一些疲乏的梦魂去。蚊虫被艾蒿烟驱走。”
词语解释:艾子  拼音:ài zǐ
(1).食茱萸的别名。见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果四·食茱萸》
(2).方言。艾草。 清 富察敦崇 《燕京岁时记·菖蒲艾子》:“端午日用菖蒲、艾子插於门旁,以禳不祥,亦古者艾虎、蒲剑之遗意。” 老舍 《四世同堂》三八:“为了补救吃不上粽子什么的,她想买两束蒲子、艾子、插在门前。”参见“ 艾人 ”、“ 艾虎 ”。
词语解释:艾豭  拼音:ài jiā
亦作“ 艾猳 ”。 老公猪。亦借指面首或渔色之徒。语出《左传·定公十四年》:“ 衞侯 为夫人 南子 召 宋朝 ……过 宋 野,野人歌之曰:‘既定尔娄猪,盍归吾艾豭?’” 杜预 注:“艾豭,喻 宋朝 。艾,老也。” 陆德明 释文:“豭,牡豕也。” 汉 王符 《潜夫论·贤难》:“惧失麟鹿,而获艾猳。” 明 沉德符 《野获编补遗·神仙·神名误称》:“坊曲娼女,初荐枕於人,必与其艾豭同拜此神(指 白眉神 ),然后定情。”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续录四》:“欲渔男色,又惧为艾豭之事为子孙羞。”
词语解释:艾蒳  拼音:ài nà
见“ 艾纳 ”。
词语解释:艾纳  拼音:ài nà
亦作“ 艾蒳 ”。
(1).也称大艾。菊科。木质草本植物,叶互生,春末开花。我国产于 广东 、 广西 和 台湾 等省、自治区。将其叶片蒸馏后所得艾粉,精炼成艾片(也称冰片或艾脑香),可供药用,有解热、驱风、止痛、镇静之效。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三·艾纳香》﹝集解﹞引 马志 曰:“《广志》云:艾纳出西国,似细艾。”
(2).古松、梅等树皮上生出的一种莓苔。有香气。 唐 陆龟蒙 《苔赋》:“质被緑钱之美,香闻艾纳之奇。” 宋 周密 《浩然斋雅谈》卷中:“ 东坡 《梅》诗云:‘凭仗幽人收艾纳,国香和雨入莓苔。’艾纳,梅枝上苔也。”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三·艾纳香》﹝集解﹞引 马志 曰:“《广志》云:……松树皮上緑衣,亦名艾纳,可以和合诸香,烧之能聚其烟,青白不散。”
词语解释:艾帐  拼音:ài zhàng
猎雉者用野草作成的蔽体。 唐 李商隐 《公子》诗:“春场铺艾帐,下马雉媒娇。”
词语解释:艾艾  拼音:ài ài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言语》:“ 邓艾 口喫,语称艾艾。 晋文王 戏之曰:‘卿云艾艾,定是几艾?’对曰;‘凤兮凤兮,故是一凤。’”后谑称口吃言讷曰“艾艾”,本此。
词语解释:艾猳  拼音:ài jiā
见“ 艾豭 ”。
词语解释:艾豭  拼音:ài jiā
亦作“ 艾猳 ”。 老公猪。亦借指面首或渔色之徒。语出《左传·定公十四年》:“ 衞侯 为夫人 南子 召 宋朝 ……过 宋 野,野人歌之曰:‘既定尔娄猪,盍归吾艾豭?’” 杜预 注:“艾豭,喻 宋朝 。艾,老也。” 陆德明 释文:“豭,牡豕也。” 汉 王符 《潜夫论·贤难》:“惧失麟鹿,而获艾猳。” 明 沉德符 《野获编补遗·神仙·神名误称》:“坊曲娼女,初荐枕於人,必与其艾豭同拜此神(指 白眉神 ),然后定情。”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续录四》:“欲渔男色,又惧为艾豭之事为子孙羞。”
词语解释:艾灸  拼音:ài jiǔ
中医针灸疗法之一。用艾炷薰炙穴位以治病。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四·艾》﹝附方﹞:“诸虫蛇伤,艾灸数壮甚良。” 清 吴伟业 《贺新郎·病中有感》词:“艾灸眉头瓜喷鼻,今日须难决絶。”
词语解释:艾褐  拼音:ài hè
印染、绘画等所用的一种颜料。 宋 叶适 《元夕立春喜晴》诗之三:“艾褐家紬阔阔裁,抱孙携子看灯来。” 明 陶宗仪 《辍耕录·写象诀》:“艾褐,用粉入槐花、螺青、土黄、檀子合。”
词语解释:艾酒  拼音:ài jiǔ
古俗,端午日采艾浸酒,饮之以祛邪。 宋 陈元靓 《岁时广记·端午上》:“《金门岁节》:‘ 洛阳 人家端午造术羹艾酒,以花綵楼阁插鬢,赐辟瘟扇、梳。’”
词语解释:艾符  拼音:ài fú
古俗,端午日悬艾蒿于门户,并黏贴符箓以祛邪恶。 唐 殷尧藩 《端午日》诗:“不効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昇平。”参见“ 艾人 ”、“ 艾虎 ”。
词语解释:艾发  拼音:ài fà
苍白头发。 唐 元稹 《酬复言郡斋感怀见寄》诗:“椒花丽句闲重检,艾髮衰容惜寸辉。”
词语解释:艾席  拼音:ài xí
用艾草作席子。言生活极清贫。 晋 皇甫谧 《高士传·老莱子》:“ 老莱子 者, 楚 人也。当时世乱,逃世耕於 蒙山 之阳,莞葭为墙,蓬蒿为室,枝木为牀,蓍艾为席。”《梁书·安成王秀传》:“两 韩 之孝友纯深, 庾 郭 之形骸枯槁,或橡饭菁羹,惟日不足,或葭墙艾席,乐在其中。” 清 唐孙华 《双凤村居》诗:“ 凤凰村 畔得吾庐,艾席葭墙称隐居。”
词语解释:艾老  拼音:ài lǎo
对五十岁以上的人的称谓。 汉 桓宽 《盐铁论·未通》:“五十已上曰艾老,杖於家,不从力役,所以扶不足而息高年也。”
词语解释:艾孀  拼音:ài shuāng
年老的寡妇。 清 钮琇 《觚賸·睐娘》:“闻女之姑在 午溪 东新巷 ,姑以艾孀守贞,女可就访,合居共为晨昏。”
词语解释:艾色  拼音:ài sè
美色。指美女。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刑名·奸情总论》:“与夫兇悍之徒,窥艾色则顿起淫心;轻薄之流,悦冶容则遽忘名分。”
词语解释:艾焙  拼音:ài bèi
用艾炷熏炙。喻苦楚。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三本第二折:“你用心儿拨雨撩云,我好意儿传书寄简。不肯搜自己狂为,只待觅别人破绽。受艾焙权时忍这番。”
词语解释:艾缗  拼音:ài mín
即艾绶。《古文苑·张衡〈绶笥铭〉》:“皇用我赐,俾作帝臣,服其令服,鸞封艾緡。” 章樵 注:“艾緡谓盭草染丝緑色以为綬,所谓青緺,二千石綬也。”参见“ 艾綬 ”。
词语解释:艾绶  拼音:ài shòu
系印纽的绿色丝带。 汉 官秩二千石以上者用之。《后汉书·冯鲂传》:“帝尝幸其府,留饮十许日,赐驳犀具劒、佩刀、紫艾綬、玉玦各一。” 李贤 注:“艾即盭,緑色,其色似艾。”《后汉书·酷吏传·董宣》:“以 宣 尝为二千石,赐艾綬,葬以大夫礼。”
词语解释:艾滋病  拼音:ài zī bìng
后天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患病者细胞免疫功能不全,很容易感染上对一般免疫系统正常的人毫无危险的疾病。病原体为人免疫缺陷病毒(HIV),通过性交、血液及血液制剂等途径传播
词语解释:艾窝窝  拼音:ài wō wō
一种用糯米粉做成的甜食。中包馅儿,搓成球状,蒸熟,外糁薄粉,上作一凹,故名。《金瓶梅词话》第七回:“妇人安排酒饭,与 薛嫂儿 正吃着,只见他姑娘家使了小廝 安童 ,盒子里跨着乡里来的四块黄米麵枣儿糕,两块糖,几个艾窝窝。”
词语解释:艾气  拼音:ài qì
(1).谓如 邓艾 之口吃。 宋 邵博 《闻见后录》卷三十:“士人口吃, 刘贡父 嘲之曰:‘本是 昌 徒,又为 非 类;虽无 雄 才,却有 艾 气。’盖 周昌 、 韩非 、 扬雄 、 邓艾 皆口吃也。”参见“ 艾艾 ”。
(2). 宋 龙衮 《江南野录》:“﹝ 韩熙载 ﹞性好謔浪,有投贄荒恶者,使妓炷艾燻之。俟来,嗅曰:‘子之卷轴何多艾气也。’”艾,音近呆。后用为嘲人文字粗恶之典。 宋 薛季宣 《嘲欲借予杂稿者》诗:“恶语故应多艾气,残藤无用写来诗。”
词语解释:艾艾  拼音:ài ài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言语》:“ 邓艾 口喫,语称艾艾。 晋文王 戏之曰:‘卿云艾艾,定是几艾?’对曰;‘凤兮凤兮,故是一凤。’”后谑称口吃言讷曰“艾艾”,本此。
词语解释:艾绒  拼音:ài róng
捣干艾叶而成的绒状物。可作火媒。中医用来灸病。 鲁迅 《故事新编·非攻》:“ 墨子 让 耕柱子 用水和着玉米粉,自己却取火石和艾绒打了火,点起枯枝来沸水。”
词语解释:艾年  拼音:ài nián
老年。 清 纳兰性德 《与顾梁汾书》:“老父艾年,尚勤于役;渺予小子,敢惮前驱。”
词语解释:艾毕  拼音:ài bì
见“ 艾韠 ”。
词语解释:艾韠  拼音:ài bì
亦作“ 艾毕 ”。 上古象刑之一。谓割去罪人之韠以代替宫刑。韠,古代官服上的蔽膝。艾,通“ 刈 ”。《荀子·正论》:“治古无肉刑而有象刑:墨黥,慅婴;共,艾毕。” 杨倞 注:“毕与韠同,紱也,所以蔽前。” 王先谦 集解引 刘台拱 曰:“共当作宫……宫罪以艾毕代之。”《太平御览》卷六四五引《慎子》:“ 有虞 之诛,以幪巾当墨,以草缨当劓,以菲履当刖,以艾韠当宫,布衣无领当大辟。” 南朝 梁 任昉 《为梁公请刊改律令表》:“臣闻淳源既远,天讨是因,画衣象服,以致刑厝,草缨艾韠,民不能犯。”
词语解释:艾怨  拼音:ài yuàn
《孟子·万章上》:“ 太甲 颠覆 汤 之典刑, 伊尹 放之於 桐 ,三年, 太甲 悔过,自怨自艾,於 桐 处仁迁义。”言 太甲 怨恨自己的错误,并加以改正。后以“艾怨”谓埋怨,悔恨。 张洁 《沉重的翅膀》十二:“ 万群 知道她应该不带任何感情色彩和 方文煊 讲话,但,她由得了自己么?生硬和冰冷后面,是 方文煊 几乎可以触摸到的浓烈的艾怨。”
词语解释:艾命  拼音:ài mìng
舍生;捐躯。艾,通“ 刈 ”。 汉 赵晔 《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夫官位、财币、金赏者,君之所轻也;操锋履刃、艾命投死者,士之所重也。”
词语解释:艾康  拼音:ài kāng
安宁。 宋 欧阳修 《集古录·后汉析里桥郙阁颂》:“ 禹 导 江 河 ,以靖四海,经济厥绩,艾康万里。”
词语解释:艾壮  拼音:ài zhuàng
称年逾五十而身体强健者。 汉 桓宽 《盐铁论·未通》:“五十以上血脉溢刚,曰艾壮。”
词语解释:艾杀  拼音:ài shā
斩割;芟除。《左传·昭公十六年》:“昔我先君 桓公 与商人皆出自 周 ,庸次比耦以艾杀此地,斩之蓬、蒿、藜、藋,而共处之。” 汉 赵晔 《吴越春秋·夫差内传》:“今前王譬若农夫之艾杀四方蓬蒿,以立名于 荆蛮 ,斯亦大夫之力。”《资治通鉴·汉灵帝建宁二年》:“夫蛮夷戎狄,气类虽殊,其就利避害,乐生恶死,亦与人同耳……若乃视之如草木禽兽,不分臧否,不辨去来,悉艾杀之,岂作民父母之意哉!”
词语解释:艾安  拼音:ài ān
谓民生安定,宇内承平。艾,通“ 乂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论》:“ 禹 之功大矣,渐九川,定九州,至于今诸夏艾安。”《汉书·公孙弘等传赞》:“ 汉 兴六十餘载,海内艾安,府库充实。”《新唐书·突厥传上》:“ 武帝 时,中国艾安。”
词语解释:艾芜  拼音:ài wú
(1904-1992) 小说家。原名汤道耕,四川新繁(今新都)人。早年曾在缅甸、新加坡等地流浪,做过伙计、校对、编辑。1932年参加左联。1948年任大学教授。建国后曾任重庆市文化局局长。著有长篇小说《故乡》《百炼成钢》,短篇小说集《南行记》等。有《艾芜文集》
词语解释:艾衣  拼音:ài yī
古俗,端午日采艾叶合绵制衣,谓服之能祛毒。《辽史·礼志六》:“五月重五日午时,採艾叶和绵著衣,七事以奉天子,北南臣僚各赐三事。” 宋 叶隆礼 《契丹国志·岁时杂记》:“五月五日午时,采艾叶与绵相和絮衣,七事国主著之,蕃 汉 臣僚各赐艾衣三事。”
词语解释:艾韠  拼音:ài bì
亦作“ 艾毕 ”。 上古象刑之一。谓割去罪人之韠以代替宫刑。韠,古代官服上的蔽膝。艾,通“ 刈 ”。《荀子·正论》:“治古无肉刑而有象刑:墨黥,慅婴;共,艾毕。” 杨倞 注:“毕与韠同,紱也,所以蔽前。” 王先谦 集解引 刘台拱 曰:“共当作宫……宫罪以艾毕代之。”《太平御览》卷六四五引《慎子》:“ 有虞 之诛,以幪巾当墨,以草缨当劓,以菲履当刖,以艾韠当宫,布衣无领当大辟。” 南朝 梁 任昉 《为梁公请刊改律令表》:“臣闻淳源既远,天讨是因,画衣象服,以致刑厝,草缨艾韠,民不能犯。”
词语解释:艾糕  拼音:ài gāo
古俗,以艾汁和粉制糕,端午食之谓可祛毒。《辽史·礼志六》:“五月重五日,君臣宴乐, 渤海 膳夫进艾餻。” 宋 叶隆礼 《契丹国志·岁时杂记》:“五月五日午时……国主及臣僚饮宴, 渤海 厨子进艾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