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十一陌入声 驿[xī][jī,积聚][jí][yì,变易][gē gé][pò tuò][详注1][详注2][详注3][zhī][jí][动词][sè mí sù][shì zhē][划破][yì][yā,笑声][详注4][xī][hé][tī zhì][zǎ zé zhā zhà][è][gé][hé,同核][yì shì][jí][zhà][yì][è,音厄。本作呃。鸡声。][cè][zhái][shuò][jí][详注5][详注6][hè xià][详注7]鰿


注1:索 《广韵》山戟切《集韵》色窄切,求也。《礼·曲礼》大夫以索牛。《注》索,求得而用之。
注2:摘 《唐韵》竹厄切《集韵》《韵会》陟革切,音谪。手取也。《唐书·建宁王倓传》天后次子贤作歌曰: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一摘使瓜好,再摘令瓜稀。三摘尚云可,四摘抱蔓归。或作擿。
注3:射 yì,音睪。《诗·大雅》无射亦保。《周颂》无射于人斯。《注》射,厌也。又无射,九月律名。《前汉·律历志》无射,言阳气上升,阴气收藏,终而复始,无厌已也。
注4:刺 《唐韵》《集韵》《韵会》《正韵》七迹切,音碛。穿也,伤也。《增韵》刃之也。《孟子》刺人而杀之。又针黹也。《史记·货殖传》刺绣文,不如倚市门。又侦伺也。《前汉·燕王旦传》燕王旦遣幸臣之长安问礼仪,阴刺候朝廷事。又《韵会》黥也。又撑也。《史记·陈平世家》平乃刺船而去。《韩愈诗》峻濑乍可刺。又刺刺,多言貌。《管子·心术篇》焉能去刺刺为咢咢乎。《韩愈·送殷员外序》丁宁顾婢子,语刺刺不能休。
注5:柞 《集韻》《韻會》側格切,音窄。除草曰芟,除木曰柞。《詩·周頌》載芟載柞。又《周禮·夏官》柞氏掌攻草木。 又窄陿也。《周禮·冬官考工記》轂小而長則柞。《类篇》助伯切,音斮。捕兽槛中机曰柞鄂。《中庸·孔疏》擭谓柞㮙也。
注6:莫 《韵会》莫白切,音陌。静也。《诗·小雅》君妇莫莫。《注》言清静而敬至也。《左传·昭二十八年》德正应和曰莫。
注7:霸 音拍。古与魄同。《说文》月始生霸然也。承大月二日,承小月三日。从月䨣声。《增韵》月体黑者谓之霸。《玉篇》今作魄。《书·武成·旁死魄释文》魄,普白反。《说文》作霸,匹革反。《前汉·律历志》四月已丑朔死霸。死霸,朔也。生霸,望也。是月甲辰望,乙巳旁之,故武成篇曰:惟四月既旁生霸。
末字词组
海舶番舶宝舶南海舶运舶广舶昆仑舶帆舶
商舶市舶蛮舶船舶停舶泉舶旅舶木舶
贾舶蕃舶贡舶轮舶估舶游舶师舶 

词语解释:海舶  拼音:hǎi bó
(1).海船。《梁书·王僧孺传》:“﹝ 南海郡 ﹞海舶每岁数至。” 唐 白居易 《送客春游岭南二十韵》:“牙檣连海舶,铜鼓赛江神。”《清史稿·食货志一》:“以及创铁路,改邮传,设电局,通海舶。”
(2).特指外国船。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四》:“海舶,外国船也。每岁至 广州 、 安邑 , 师子国 船最大。” 陈毅 《广东》诗:“海舶百年来祸患,謫人歷代富篇章。”
词语解释:商舶  拼音:shāng bó
旧时对中外互市商船的通称。《南齐书·蛮东南夷传论》:“商舶远届,委输南州。” 唐 薛用弱 《集异记·裴伷》:“数月之后,有商舶自远南至。” 宋 赵汝适 《诸蕃志·占城国》:“商舶到其国,即差官摺黑皮为策,书白字抄物数,监盘上岸,十取其二,外听交易。” 清 戴名世 《日本风土记》:“凡 中国 有商舶至,即遣小舡来詰何等货。”
词语解释:贾舶  拼音:jiǎ bó
商船。 宋 周邦彦 《汴都赋》:“ 越 舲 吴 艚,官艘贾舶。” 清 王士禛 《香祖笔记》卷十一:“ 元祐 间, 明州 士人 陈生 ,附贾舶泛海,遇风,引至一岛,见有精舍,金碧明焕。” 苏曼殊 《绛纱记》:“乃背吾婶,附贾舶南行,于今三年矣。”
词语解释:番舶  拼音:fān bó
旧称来 华 贸易的外国商船。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一一八:“麟趾褭蹄式可寻,何须番舶献其琛?” 郑观应 《盛世危言·电报》:“近日番舶畅行, 华 洋杂处,兵机万变,瞬息不同。” 陈去病 《登鼓浪屿》诗:“番舶正连鹅鸛阵,怒涛如振鼓鼙声。”
词语解释:市舶  拼音:shì bó
(1).古代中国对中外互市商船的通称。亦指海外贸易。《新唐书·卢奂传》:“污吏歛手,中人之市舶者亦不敢干其法,远俗为安。”《资治通鉴·唐玄宗开元四年》:“有胡人上言海南多珠翠奇宝,可往营致,因言市舶之利。”《明史·外国传四·琉球》:“贡使至 浙江 ,典市舶者復请籍其所齎。”
(2).市舶使或市舶司的省称。《宋史·食货志下八》:“九年, 集贤殿 修撰 程师孟 请罢 杭 , 明州 市舶,诸舶皆隶属 广州 一司。”
词语解释:蕃舶  拼音:fān bó
海外入境的船舶。蕃,通“ 番 ”。 唐 韩愈 《孔公墓志铭》:“蕃舶之至泊步,有下碇之税。” 明 宋濂 《水北山居记》:“ 永嘉 为海右名郡,南引七 闽 ,东连二 浙 ,宦车士辙之所憇止,蕃舶夷琛之所填委。” 清 黄遵宪 《游箱根》诗之四:“蕃舶从海来,蒲萄泛新渌。”
词语解释:宝舶  拼音:bǎo bó
装载珍宝的船。古代多指从事海外贸易的船舶。 唐 刘禹锡 《南海马大夫远示著述兼酬拙诗辄著微诚再有长句》:“连天浪静长鲸息,映日帆多宝舶来。”
词语解释:蛮舶  拼音:mán bó
古代指我国南方从事海上贸易的船舶。包括外国商船。《唐书·卢钧传》:“ 南海 有蛮舶之利,珍货辐凑。” 宋 无名氏 《五国故事·闽王氏》:“每发蛮舶,无失坠者,人因谓之招宝侍郎。” 清 唐孙华 《过上洋》诗:“鱼盐喧市井,蛮舶聚江干。”
词语解释:贡舶  拼音:gòng bó
犹贡船。 明 张瀚 《松窗梦语·东倭纪》:“﹝ 倭 奴﹞贪中国贸易之利,或附贡舶,又或因商舶,其在寇舶,率皆贫穷。” 徐珂 《清稗类钞·朝贡·琉球四年入贡》:“又 琉球 不产药材,赖贡舶载回应用。”
词语解释:南海舶  拼音:nán hǎi bó
古代称航行至我国口岸进行贸易的外国商船为“南海舶”。 唐 李肇 《唐国史补》卷下:“南海舶,外国船也。每嵗至 安南 、 广州 。”
词语解释:船舶  拼音:chuán bó
船的总称。
词语解释:轮舶  拼音:lún bó
即轮船。 太平天囯 黄畹 《上逢天义刘大人禀》:“ 英 法 公使 巴学礼 、水军提督 巴克 ,从轮舶前诣 天京 。” 清 黄遵宪 《樱花歌》之二:“一朝轮舶礮声来,惊破看花众人梦。” 郑观应 《盛世危言·铁路》:“自河运改行海运以来,轮舶往还,费省而效捷。”参见“ 轮船 ”。
词语解释:轮船  拼音:lún chuán
(1).古代以轮激水作为动力的一种快船。《宋史·岳飞传》:“ 么 负固不服,方浮舟湖中,以轮激水,其行如飞。”《元史·阿朮传》:“ 宋 裨将 张顺 、 张贵 装军衣百船,自上流入 襄阳 , 阿朮 攻之, 顺 死, 贵 仅得入城。俄乘轮船顺流东走。”
(2).利用机器推动的船。船身一般用钢铁做成。《恨海》第九回:“过了端午节,匆匆便附了轮船到 天津 。”《老残游记》第一回:“东边有一丝黑影随波出没,定是一隻轮船由此经过。” 冯玉祥 《我的生活》第四章:“那时从 天津 到 上海 ,轮船票价是十两八钱银子。”
词语解释:运舶  拼音:yùn bó
运船。 清 方还 《旧边诗》之一:“沧海旧闻通运舶, 金州 谁解议屯田。”
词语解释:停舶  拼音:tíng bó
停泊。 曹禺 《胆剑篇》第一幕:“一线阳光照着江里停舶的 吴国 战舰船只。”
词语解释:估舶  拼音:gū bó
商船。 清 吴伟业 《送友人之淮安管饷》诗:“高牙鼓角雁飞天,估舶千帆落照悬。” 清 唐孙华 《瓜洲屯船坞泊舟》诗:“草市千帆停估舶,茅庐三尺卧鱼蛮。”
词语解释:广舶  拼音:guǎng bó
指 宋 代一种大型远洋船。船可载客数百人至上千人。其柂长五丈,用 钦州 特产乌婪木制成,虽经恶风巨浪,也不中断,有“凌波至宝”之称。此种船舶多从 广州 出航,故称。参阅 宋 周去非 《岭外代答》卷二“故临国”条、卷六“木兰舟”条和“柂”条。
词语解释:泉舶  拼音:quán bó
指 宋 元 时从 泉州 出发航行的 中国 船只。 宋 赵汝适 《诸蕃志·南毗国》:“ 泉 舶四十餘日到 蓝里 。”《元史·巎巎传》:“﹝ 巎巎 ﹞奉命往覈 泉 舶,芥视珠犀,不少留目。”
词语解释:游舶  拼音:yóu bó
游动的船舶。《南齐书·张融传》:“浮艫杂轴,游舶交艘。”
词语解释:昆仑舶  拼音:kūn lún bó
古代 南海 诸国的商船。《南齐书·荀伯玉传》:“又度丝锦与 崑崙 舶营货,輒使传令防送过 南州津 。”《北齐书·魏收传》:“遇 崑崙 舶至,得奇货猓然褥表、美玉盈尺等数十件。”
词语解释:旅舶  拼音:lǚ bó
犹航船。 清 姚燮 《岁暮》诗:“旅舶守关停市易,贫渔掠海抗官僚。”
词语解释:师舶  拼音:shī bó
即师船。 清 马建忠 《上李伯相复议何学士如璋奏设水师书》:“ 中国 自古以海洋为大防,自轮舟制兴,海外数万里之国,莫不以师舶梭巡我海疆,出入我口澳,布伏我肘腋,窥伺我虚实。”
词语解释:帆舶  拼音:fān bó
泛指船舶。 清 阮元 《登州杂诗》之四:“城闕通帆舶,沧涛压女墙。”
词语解释:木舶  拼音:mù bó
古代的一种商船。《宋史·食货志下八》:“胡人谓三百斤为一婆兰,凡舶舟最大者曰独檣,载一千婆兰。次者曰牛头,比独檣得三之一,又次曰木舶,曰料河,递得三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