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字词组
词语解释:讹舛 拼音:é chuǎn
亦作“譌舛”。 错误;误谬。多指文字方面。《隋书·礼仪志一》:“而朝廷宪章,其来已旧,或得之於升平之运,或失之於凶荒之年,而世载遐邈,风流讹舛。” 明 钱希言 《戏瑕·姓误》:“ 苻 姓从草,今并书竹; 皇甫 覆姓,今止呼皇,种种讹舛,何不正之。” 刘师培 《论说部与文学之关系》:“猥鄙细儒,见闻素狭,钞辑芜陋,言无可采,甚至挂漏讹舛,不能自正。” 蔡元培 《致“新青年”记者》:“日报所揭,时有譌舛,以其报仅资一閲,即亦无烦更正。”词语解释:无舛 拼音:wú chuǎn
(1).不相混杂。《文选·沉约〈奏弹王源〉》:“升降窳隆,诚非一揆。固宜本其门素,不相伦夺,使 秦 晋 有匹, 涇 渭 无舛。” 李周翰 注:“舛,犹杂也。”
(2).没有误差。《隋书·律历志上》:“今勘 周 汉 古钱,大小有合, 宋氏 浑仪,尺度无舛。”词语解释:乖舛 拼音:guāi chuǎn
(1).差异。《文选·潘岳〈西征赋〉》:“人度量之乖舛,何相越之辽迥。” 李善 注:“人,谓 武王 与 桀 也,安危异情,故曰乖舛。乖舛,不齐也。” 晋 葛洪 《抱朴子·守塉》:“行业乖舛,意何可得。”
(2).谬误;差错。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勉学》:“己身姓名,多或乖舛。纵得不误,亦未知所由。”《魏书·肃宗纪论》:“ 肃宗 冲龄统业, 灵后 妇人专制,委用非人,赏罚乖舛。”《旧唐书·令狐楚传》:“吾气魄已殫,情思俱尽,然所怀未已,强欲自写闻天,恐辞语乖舛,子当助我成之。” 明 方孝孺 《与舒君》:“譬犹星辰之於天,鬚眉之於人,初无所预。然而有之,则天象脩而人形妍,无则昼夜乖舛而容仪陋劣矣。”
(3).矛盾。 唐 刘知几 《史通·六家》:“自五经间行,百家竞列,事迹错糅,前后乖舛。” 清 钱大昕 《廿二史考异·五代史三·雷满传》:“‘ 满 袭破 荆南 不能守,焚掠殆尽而去。’案《赵匡凝传》:‘ 成汭 死, 雷彦恭 袭取 荆南 , 匡凝 遣其弟 匡明 逐 彦恭 。’两传同在一卷之中,而自相乖舛。”
(4).不顺利。 唐 陈子昂 《为苏令本与岑内史启》:“虽命途乖舛,良或甘心。” 张裕钊 《答吴挚甫书》:“ 裕釗 比所遇多乖舛,又迫忧患,於此事恐终无所就。”
(5).反常。 马南邨 《燕山夜话·他讽刺了你吗》:“大概因为他平日饮酒过度,酒精中毒,神经有些不正常,所以性情乖舛,疑心忒大。”词语解释:蹇舛 拼音:jiǎn chuǎn
谓命运困厄乖舛。 唐 白居易 《初入峡有感》诗:“况吾时与命,蹇舛不足恃。”词语解释:差舛 拼音:chà chuǎn
差错。 汉 蔡邕 《上汉书十志疏》:“请太师 田注 考校连年,往往颇有差舛。” 宋 苏轼 《上皇帝书》:“一消一息,一呼一吸,昼夜与天地相通,差舛毫忽,则邪沴之气干之矣。” 清 戴名世 《孔庙从祀议》:“如 毛 郑 之释经於名物,固为賅洽,而义理间有差舛。”词语解释:谬舛 拼音:miù chuǎn
错误。《新唐书·元载传》:“时拟奏文武官功状多谬舛, 载 虞有司驳正,乃请别敕授六品以下官,吏部、兵部即附甲团奏,不须检勘,欲示权出於己。”词语解释:错舛 拼音:cuò chuǎn
(1).错乱不正常。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奉本》:“天无错舛之灾,地有震动之异。”
(2).指违法的人。《旧唐书·高祖纪》:“错舛隐匿,诱纳姦邪。”词语解释:舛舛 拼音:chuǎn chuǎn
相对;相匹。 汉 班固 《白虎通·号》:“谓之 舜 者何?舜,犹僢僢也。言能推信 尧 道而行之。”《迭雅》卷四:“僢僢,盖取相对意,犹言与 尧 比美也,即 重华 协帝之义。”词语解释:颠舛 拼音:diān chuǎn
颠倒舛误。 清 龚自珍 《上国史馆总裁提调总纂书》:“惧循袭而不改,闕略而不补,颠舛而不问,苟简而不具,弃置而不道,迴护而不变。”《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总集类存目三·中原文献》:“ 竑 ( 焦竑 )虽耽於禪学,敢为异论,然在 明 人中,尚属賅博,何至颠舛如是,殆书贾所伪託也。”词语解释:顿舛 拼音:dùn chuǎn
滞涩错乱。《南齐书·文学传·陆厥》:“故知天机启,则律吕自调;六情滞,则音律顿舛也。”词语解释:驳舛 拼音:bó chuǎn
错乱。《新唐书·黎干传》:“本末驳舛,臆判自私,不足以训。”词语解释:遗舛 拼音:yí chuǎn
遗忘和差错。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筮仕·访风俗》:“凡所咨访,随时笔记,免致遗舛。”词语解释:交舛 拼音:jiāo chuǎn
交错。 汉 马融 《广成颂》:“徽嫿霍奕,别騖分奔,骚扰聿皇,往来交舛,纷纷回回,南北东西。”词语解释:违舛 拼音:wéi chuǎn
谬误;差错。《宋书·刘穆之传》:“ 司马元显 政令违舛, 桓玄 科条繁密。 穆之 斟酌时宜,随方矫正。”《隋书·律历志下》:“但因人成事,非其实録,就而讨论,违舛甚众。”《新唐书·萧瑀传》:“ 隋 季内史詔敕多违舛,百司不知所承。今朝廷初基,所以安危者繫号令。比承一詔,必覆审,使先后不谬,始得下,此所以稽留也。”词语解释:余舛 拼音:yú chuǎn
遗留的差误。 南朝 梁 陆倕 《新漏刻铭》:“ 建武 遗蠹, 咸和 餘舛。金筒方圆之制,飞流吐纳之规,变律改经,一皆惩革。”词语解释:淆舛 拼音:xiáo chuǎn
混杂错乱。 南朝 梁 谢举 《与王公朝贵书答》:“窃闻语曰:万物纷糺,则悬诸天象;立言淆舛,则折乎圣理。昭昭自古聿蔚。”词语解释:殽舛 拼音:yáo chuǎn
混杂错乱。《新唐书·蒋乂传》:“ 将明 在集贤,值兵兴,图籍殽舛,白宰相请引 乂 入院,助力整比。”词语解释:烦舛 拼音:fán chuǎn
繁冗错乱。《梁书·处士传·陶弘景》:“ 弘景 为人,圆通谦谨,出处冥会,心如明镜,遇物便了,言无烦舛,有亦輒觉。”词语解释:回舛 拼音:huí chuǎn
纡曲错讹。《新唐书·儒学传下·啖助传赞》:“三家言经,各有回舛。”词语解释:纷舛 拼音:fēn chuǎn
错乱。《新唐书·苏安恒传》:“王者有容天下之量,故济其心;能进天下之善,故除其恶。不然,则神鬼冯怒,阴阳纷舛。” 明 唐顺之 《答徽州汪子问继祖母之丧》:“只为不解承重两字而惑於俗人相沿代父为服之説,是以其论纷舛而难通耳。”词语解释:疏舛 拼音:shū chuǎn
亦作“疎舛”。 粗略紊乱;疏漏错乱。《晋书·舆服志》:“自 晋 过 江 ,礼仪疏舛,王公以下,车服卑杂。”《宋书·律历志下》:“古历疏舛,颇不精密,羣氏纠纷,莫审其要。” 宋 周密 《齐东野语·诛韩本末》:“ 李心传 , 蜀 人,去天万里,轻信记载,疎舛固宜。”《清史稿·食货志一》:“所有各省本年应进民册,均展至明年年底。倘再疏舛,定当予以处分。”词语解释:矛舛 拼音:máo chuǎn
矛盾,乖谬。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华阳博议下》:“第 洪 所著随笔,事实矛舛处,亦復不希。”词语解释:坏舛 拼音:huài chuǎn
破损错乱。《新唐书·隐逸传·陆龟蒙》:“借人书,篇秩坏舛,必为辑褫刊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