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四寘去声 [sī,名词][车骑,名词][鼓吹,名词][yì,容易,形词][lèi,连累][详注1][wèi,馈遗][wèi,因为][bèi,动介词]使[详注2][近也][zhì,记也][详注3][音備,本作絥。][bì][详注4][详注5]诿[详注6][详注7][详注8][yì][huī suī][shù][详注9][详注10][kuì]岿[kuì][详注11][详注12][详注13][zhì][音字。乳化也。][wèi][水尽,动词][yì][mì][suì][音戲。《集韻》嚱嚱,聲也。][xì][通作记][详注14][详注15][音炽。《广韵》哆声。][音妫。坫也。《尔雅·释宫》垝谓之坫。][详注16][音缒。县名。在东莱。][yì]乿[详注17][音跂。《广韵》行喘息貌]


注1:施 音翅。惠也,与也。《易·乾卦》德施普也。《又》云行雨施。《礼·曲礼》太上贵德,其次务施报。《左传·僖二十四年》报者倦矣,施者未厌。《注》施,功劳也。《增韵》凡施设之施,平声。施与之施,平去通押。
注2:迟 音稚。《广韵》待也。《后汉·章帝纪》朕思迟直士,侧席异闻。又《赵壹传》实望昭其悬迟。《注》悬心迟仰之。《正韵》欲速而以彼为缓曰迟,使彼徐行以待亦曰迟。《荀子·修身篇》迟彼止而待我。
注3:出 推去声。自中而外也。又《正韵》凡物自出,则入声。非自出而出之,则去声。然亦有互用者。又叶尺伪切,吹去声。
注4:知 《集韻》《韻會》知義切。《正韻》知意切。與智同。《易·臨卦》知臨大君之宜。《荀子·修身篇》是是非非謂之知。
注5:眦 《广韵》《集韵》《韵会》疾智切,音渍。亦目厓也。
注6:植 《唐韵》《集韵》《韵会》直吏切,音致。《博雅》槌也。又通置。《书·金縢》植璧秉圭。又《集韵》时吏切,音侍。《贾谊·吊屈原文》方正倒植。又《正韵》直意切。义同。
注7:陂 音贲。《玉篇》倾也,邪也。《正韵》不平曰险,不正曰陂。《易·泰卦》无平不陂,无往不复。《周礼·春官·典同》陂声散。《史记·五宗世家》邯郸中诸使过客,以彭祖险陂,故莫留邯郸。
注8:积 积蓄。音恣。聚也,储蓄也。《诗·大雅》乃积乃仓。《周礼·天官·小宰》掌其牢礼委积。《注》委积,谓牢米薪刍给宾客道用也。又《大司徒》令野修道委积。《注》少曰委,多曰积,皆所以给宾客。
注9:始 式吏切,音试。《毛晃曰》本始之始上声,易资始,大始之类是也。方始为之始去声,礼月令桃始华,蝉始鸣之类是也。幓字原从车从参。或作襂縿。
注10:近 音记。已也。辞也。《诗·大雅》往近王舅。《注》辞也。
注11:跂 广韵》《集韵》《韵会》去智切,音吱。垂足坐。又举足望。
注12:瑟 又《集韵》疏吏切,音驶。乐器。 又《韵补》叶式吏切,音试。《祢衡鹦鹉赋》少昊司晨,蓐收整辔。严霜初降,凉风萧瑟。
注13:蚝 《唐韻》七吏切。同蛓。《韓愈·城南聯句》㾕肌遭蚝刺。
注14:柴 《集韵》子智切《正韵》资四切,音恣。积也,谓积禽也。《诗·小雅》助我举柴。 又《集韵》一曰搣,颊劳也。
注15:庳 有庳,国名。《孟子》封之有庳。又通作鼻。《后汉·东平王苍传》昔象封有鼻。《注》有鼻,国名。在今永州营道县北。
注16:锤 音缒。称锤也。《周礼·冬官考工记注》以为称锤以起量。《释文》锤,直伪反。刘读直危反。又音惴。锻器。《庄子·大宗师》在炉锤之闲耳。《注》炉,烹物之具。锤,成物之具。
注17:蔇 音洎。《类篇》至也。《左传·隐六年》善郑以劝来者,犹惧不蔇。
共91,分2页显示   1  2 下一页
首字词组
致君致意致死致精致哀致禄致远任重致之度外
致身致诘致和致曲致果致化致食致丧
致主致功致养致礼致事致戎致青年公民致之死地而后生
致辞致用致人致位致聘致实致飧致敌
致仕致得致祷致书邮致贺致度致冷致热
致使致治致师致乐致罚致怀致候致武
致词致力致思致平致士致伤致仕官致心
致一致敬致诚致志致味致富致飨致残
致命致政致福致语致致致赏致飧致女
致知致理致极致谢致效致齐致饔致命伤

词语解释:致君  拼音:zhì jūn
谓辅佐国君,使其成为圣明之主。《墨子·亲士》:“良才难令,然可以致君见尊。” 唐 杜甫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致君 尧 舜 上,再使风俗淳。” 宋 岳珂 《桯史·王荆公》:“ 荆公 自以为遭遇不世出之主,展尽底藴,欲成致君之业。”
词语解释:致身  拼音:zhì shēn
《论语·学而》:“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原谓献身。后用作出仕之典。 唐 杜甫 《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之七:“ 长安 卿相多少年,富贵应须致身早。”
词语解释:致主  拼音:zhì zhǔ
犹致君。 唐 李频 《长安书情投知己》诗:“致主当齐圣,为郎本是仙。” 宋 王禹偁 《酬种放徵君》诗:“致主比 唐 虞 ,安边如 卫 霍 。” 清 侯方域 《南省试策五》:“经术将以述圣绍贤,謨猷将以泽民致主。”
词语解释:致辞  拼音:zhì cí
亦作“ 致词 ”。
(1).指用文字或语言向人表达思想感情。《楚辞·九章·思美人》:“因归鸟而致辞兮,羌宿高而难当。” 王逸 注:“思附鸿鴈达中情也。” 唐 杜甫 《石壕吏》诗:“听妇前致词,三男 鄴城 戍。” 唐 权德舆 《拜昭陵过咸阳墅》诗:“田夫竞致辞,乡耋争来前。”
(2).犹致语。《宋史·乐志十七》:“每春秋圣节三大宴……乐工致辞,继以诗一章,谓之‘口号’,皆述德美及中外蹈咏之情。初致辞,羣臣皆起听,听辞毕,再拜。” 宋 文莹 《玉壶清话》卷三:“乐人 史金著 者,粗能属文,致词於帘陛之外。”参见“ 致语 ”。
(3).现指在举行会议或某种仪式时请具有一定身份的人讲话。如:请主席致辞(词)。
词语解释:致语  拼音:zhì yǔ
(1).古代宫廷艺人在演出开始时说唱的颂辞。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驾登宝津楼诸军呈百戏》:“诸军百戏,呈於楼下。先列鼓子十数辈,一人摇双鼓子,近前进致语,多唱‘青春三月驀山溪’也。”《宋史·礼志十六》:“ 元祐 三年,罢春宴,又罢秋宴,以 魏王 出殯,翰林学士 苏軾 不进教坊致语故也。” 清 钱谦益 《寒夜闻姬人语戏作》诗:“渐喜花朝近生日,拟裁致语慰凄凉。” 钱曾 注:“ 杨慎 曰:‘ 宋 时御前内宴,翰苑撰致语……虽 欧 、 苏 、 曾 、 王 皆为之。’”
(2).指艺人说唱这种颂辞。参见“ 致辞 ”。
(3).指 宋 元 话本小说每回前的引子。 清 周亮工 《书影》卷一:“故老传闻, 罗氏 为《水滸传》一百回,各以妖异语引其首。 嘉靖 时, 郭武定 重刻其语,削其致语,独存本传。”
词语解释:致仕  拼音:zhì shì
(1).辞去官职。《公羊传·宣公元年》:“退而致仕。” 何休 注:“致仕,还禄位於君。”《北史·韦孝宽传》:“ 孝宽 每以年迫悬车,屡请致仕。” 唐 白居易 《不致仕》诗:“七十而致仕,礼法有明文。”
(2).致仕官的简称。《续资治通鉴·宋高宗绍兴五年》:“是月, 龙图阁 直学士、致仕 杨时 卒,年八十三。”参见“ 致仕官 ”。
词语解释:致仕官  拼音:zhì shì guān
因年老或衰病而辞去职务的官员。《通典·职官十五》:“诸执事官七十听致仕……其五品以上籍年虽少、形容衰老者,亦听致仕。 开元 十五年十月,致仕官三品以上,并听朝朔望。” 宋 张世南 《游宦纪闻》卷八:“ 滎阳 吕公 尝言: 京洛 致仕官与人相接,皆以闲居野服为礼。” 明 祝允明 《野记·洪武己未冬诏》:“致仕官居乡……筵宴则设别席,不得坐无官者之下。如致仕官胥会则叙爵,爵同则叙齿。”
词语解释:致使  拼音:zhì shǐ
导致;因…造成。例如:由于过分疲劳,致使工作出了差错。
词语解释:致词  拼音:zhì cí
见“ 致辞 ”。
词语解释:致辞  拼音:zhì cí
亦作“ 致词 ”。
(1).指用文字或语言向人表达思想感情。《楚辞·九章·思美人》:“因归鸟而致辞兮,羌宿高而难当。” 王逸 注:“思附鸿鴈达中情也。” 唐 杜甫 《石壕吏》诗:“听妇前致词,三男 鄴城 戍。” 唐 权德舆 《拜昭陵过咸阳墅》诗:“田夫竞致辞,乡耋争来前。”
(2).犹致语。《宋史·乐志十七》:“每春秋圣节三大宴……乐工致辞,继以诗一章,谓之‘口号’,皆述德美及中外蹈咏之情。初致辞,羣臣皆起听,听辞毕,再拜。” 宋 文莹 《玉壶清话》卷三:“乐人 史金著 者,粗能属文,致词於帘陛之外。”参见“ 致语 ”。
(3).现指在举行会议或某种仪式时请具有一定身份的人讲话。如:请主席致辞(词)。
词语解释:致语  拼音:zhì yǔ
(1).古代宫廷艺人在演出开始时说唱的颂辞。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驾登宝津楼诸军呈百戏》:“诸军百戏,呈於楼下。先列鼓子十数辈,一人摇双鼓子,近前进致语,多唱‘青春三月驀山溪’也。”《宋史·礼志十六》:“ 元祐 三年,罢春宴,又罢秋宴,以 魏王 出殯,翰林学士 苏軾 不进教坊致语故也。” 清 钱谦益 《寒夜闻姬人语戏作》诗:“渐喜花朝近生日,拟裁致语慰凄凉。” 钱曾 注:“ 杨慎 曰:‘ 宋 时御前内宴,翰苑撰致语……虽 欧 、 苏 、 曾 、 王 皆为之。’”
(2).指艺人说唱这种颂辞。参见“ 致辞 ”。
(3).指 宋 元 话本小说每回前的引子。 清 周亮工 《书影》卷一:“故老传闻, 罗氏 为《水滸传》一百回,各以妖异语引其首。 嘉靖 时, 郭武定 重刻其语,削其致语,独存本传。”
词语解释:致一  拼音:zhì yī
(1).犹一致。《易·繫辞下》:“三人行,则损一人;一人行,则得其友:言致一也。” 清 谭嗣同 《仁学·界说》:“平等者,致一之谓也。一则通无,通则仁矣。”
(2).专一。 宋 戴埴 《鼠璞·程苏争致斋》:“斋之禁荤,见於法令,乃禁五辛,虑耗散人之气,间其精诚,与禁饮酒、听乐、嗜慾,悲哀一同,欲其致一之妙通於神明耳。” 明 唐顺之 《赠宜兴令冯少虚序》:“静则可以致一而极其精爽之思。”
词语解释:致命  拼音:zhì mìng
(1).传达言辞、使命。《礼记·丧大记》:“使者升堂致命。”《史记·项羽本纪》:“ 项王 使人致命 怀王 。” 唐 李公佐 《南柯太守传》:“ 槐安国王 遣小臣致命奉邀。”
(2).犹捐躯。《易·困》:“君子以致命遂志。” 唐 元稹 《诲侄等书》:“效职无避祸之心,临事有致命之志。”《明史·邓子龙传》:“ 邓子龙 始事 姚安 ,名与 綎 埒,垂老致命,庙祀海隅。”
(3).使丧命;使毁灭。 宋 文天祥 《平反杨小三死事判》:“施斧于脇肋之间为致命,是下手重者也。”《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十:“仵作揣摩了意旨,将无作有,多报的是拳殴脚踢致命伤痕。” 鲁迅 《书信集·致曹靖华》:“肺结核对于青年是险症,但对于老人却是并不致命的。” 续范亭 《七七抗战六周年寄晋西北同胞及诸同志并以自勉》:“这六年中,不但予 日 寇以致命的打击,建立了多少敌后根据地,而且在最艰险万难的环境中改革了旧日腐劣的政治,推行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
词语解释:致知  拼音:zhì zhī
儒家哲学用语。语出《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历代儒家学者对此有不同解释。 汉 郑玄 认为“致知”是使人“知善恶吉凶之所终始”; 宋 朱熹 认为“致,推极也;知,犹识也。推极吾之知识,欲其所知无不尽也”。 明 王守仁 则认为“致知”即“致吾心之良知”。参见“ 致良知 ”。
词语解释:致良知  拼音:zhì liáng zhī
良知。语出《孟子·尽心上》:“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本指一种天赋的道德意识。 明 王守仁 提出“致良知”的道德修养方法。认为良知即天理,存在于人的本体中。人们只要推极良知于客观事物,则一切行为活动就自然合乎理,即自然合乎封建伦理道德的标准。 王守仁 也将这种“致良知”的功夫叫做“致知格物”。
词语解释:致意  拼音:zhì yì
(1).谓使人明理达变。《战国策·赵策二》:“夫制於服之民,不足与论心;拘於俗之众,不足与致意。”
(2).问候。《汉书·朱博传》:“二千石新到,輒遣吏存问致意。”《晋书·简文帝纪》:“致意尊公,家国之事,遂至於此!由吾不能以道匡卫。愧叹之深,言何能喻。”《儒林外史》第三二回:“世兄替我致意他罢!”
(3).关注;集中心思。 严复 《原强》:“而于一国盛衰强弱之故,民德醇漓合散之由,则尤三致意焉。” 茅盾 《〈呼兰河传〉序》:“找一找我的男孩子那时专心致意收集来的一些 美国 出版的连环图画。”
词语解释:致诘  拼音:zhì jié
究问;推究。《老子》:“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为一。”《后汉书·袁安传论》:“虽有不类,未可致詰。” 宋 沉括 《梦溪笔谈·辩证一》:“或有此理,未可致詰。”
词语解释:致功  拼音:zhì gōng
把精力和功夫专用于某一方面。《庄子·刻意》:“此朝廷之士,尊主强国之人,致功并兼者之所好也。” 清 章学诚 《校雠通义》:“近人致功于三《礼》,约有五端。”
词语解释:致用  拼音:zhì yòng
(1).尽其所用。《易·繫辞上》:“备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莫大乎圣人。” 孔颖达 疏:“谓备天下之物,招致天下所用。”
(2).用作付诸实用之意。如:学以致用。
词语解释:致得  拼音:zhì de
(1).致使。 唐 陆龟蒙 《蔷薇》诗:“倚墙当户自横陈,致得贫家似不贫。”《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二:“只为 朱晦翁 还有一件为着成心上边硬断一事,屈了一箇下贱妇人,反致得他名闻天子,四海称扬,得了箇好结果。”
(2).招到。《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七:“小道有法术摄召,可以致得尊夫亡魂来与娘子相会一番。”
词语解释:致治  拼音:zhì zhì
使国家在政治上安定清平。《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公孙鞅 之事 孝公 也……设刀锯以禁姦邪,信赏罚以致治。”《资治通鉴·晋安帝义熙七年》:“随时任才,皆能致治。” 清 唐甄 《潜书·格君》:“我观两朝之臣……无定乱之才,无致治之学。”
词语解释:致力  拼音:zhì lì
尽力;竭力。《礼记·祭义》:“朔月月半,君巡牲,所以致力,孝之至也。” 宋 司马光 《言御臣上殿札子》:“悉心致力,以治其职。” 宋 苏辙 《论语拾遗》:“终日不食,终夜不寝,致力於思,徒思而无益。”
词语解释:致敬  拼音:zhì jìng
(1).表示恭敬;表达敬意。《左传·成公十三年》:“勤礼莫如致敬,尽力莫如敦篤。”《三国志·魏志·崔林传》:“﹝ 吴质 ﹞仗节统事,州郡莫不奉牋致敬。”
(2).犹致祭。祭必诚敬,故称。《史记·封禅书》:“祝釐者归福於朕,百姓不与焉。自今祝致敬,毋有所祈。”《孔子家语·问礼》:“太古之时,燔黍擘豚,污罇抔饮,蕢桴土鼓,犹可以致敬鬼神。”《古今小说·梁武帝累修归极乐》:“宗庙致敬,固不可已;杀戮屠毒,朕亦不忍。自今以后,把粉麵代做牺牲,庶使祀典不废,仁惻亦存,两全无害。”
(3).极尽诚敬之心;极其恭敬。《孟子·尽心上》:“王公不致敬尽礼,则不得亟见之。” 明 张居正 《奉谕整肃朝仪疏》:“礼莫大於君臣之交,分莫严於上下之辨。况朝参之际,天颜咫尺,尤臣子所当致敬而不可忽者。”
(4).犹致礼。向人施礼。《剪灯新话·水宫庆会录》:“忽有力士二人……自外而入,致敬于前曰:‘ 广利王 奉邀。’”
词语解释:致政  拼音:zhì zhèng
犹致仕。指官吏将执政的权柄归还给君主。《礼记·王制》:“五十而爵,六十不亲学,七十致政。” 郑玄 注:“还君事。”《国语·晋语五》:“ 范武子 退自朝,曰:‘……余将致政焉。’” 韦昭 注:“致,归也。”《淮南子·氾论训》:“ 成王 既壮, 周公 属籍致政,北面委质而臣事之。” 高诱 注:“致,犹归也。”《金史·宣宗纪中》:“御 登贤门 ,召致政旧臣赐食。” 清 侯方域 《汤御史传论》:“余王父与 汤公 同朝为言官,既老致政。”《东周列国志》第三九回:“ 子文 復请致政, 楚王 许之。乃以 得臣 为令尹,掌中军元帅事。”参见“ 致仕 ”。
词语解释:致仕  拼音:zhì shì
(1).辞去官职。《公羊传·宣公元年》:“退而致仕。” 何休 注:“致仕,还禄位於君。”《北史·韦孝宽传》:“ 孝宽 每以年迫悬车,屡请致仕。” 唐 白居易 《不致仕》诗:“七十而致仕,礼法有明文。”
(2).致仕官的简称。《续资治通鉴·宋高宗绍兴五年》:“是月, 龙图阁 直学士、致仕 杨时 卒,年八十三。”参见“ 致仕官 ”。
词语解释:致仕官  拼音:zhì shì guān
因年老或衰病而辞去职务的官员。《通典·职官十五》:“诸执事官七十听致仕……其五品以上籍年虽少、形容衰老者,亦听致仕。 开元 十五年十月,致仕官三品以上,并听朝朔望。” 宋 张世南 《游宦纪闻》卷八:“ 滎阳 吕公 尝言: 京洛 致仕官与人相接,皆以闲居野服为礼。” 明 祝允明 《野记·洪武己未冬诏》:“致仕官居乡……筵宴则设别席,不得坐无官者之下。如致仕官胥会则叙爵,爵同则叙齿。”
词语解释:致理  拼音:zhì lǐ
犹致治。《资治通鉴·唐文宗开成五年》:“致理之要,在於辩羣臣之邪正。” 唐 路贯 《和元常侍除浙东留题》:“ 谢安 致理逾三载, 黄霸 清声彻九重。” 明 张居正 《请定面奖廉能仪注疏》:“臣等窃惟致理之道,莫急于安民生。”
词语解释:致死  拼音:zhì sǐ
引起死亡;因…而死去。例如:致死原因正在进一步查找。
词语解释:致和  拼音:zhì hé
谓人事极其和顺。 唐 严维 《奉和皇甫大夫祈雨应时雨降》:“致和知必感,岁旱未书灾。”
词语解释:致养  拼音:zhì yǎng
(1).得到养育。《易·说卦》:“坤也者,地也,万物皆致养焉。”
(2).奉养亲老。《后汉书·明帝纪》:“昔 曾閔 奉亲,竭欢致养。” 晋 陶潜 《天子孝传赞》:“至哉后德,圣敬自天,陶渔致养,菲薄饗先。” 宋 曾巩 《明州谢到任表》:“自效驱驰,敢废资忠之义;庶依长育,未愆致养之私。”
词语解释:致人  拼音:zhì rén
(1).控制别人。《孙子·虚实》:“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
(2).招致人才。 明 刘基 《郁离子·枸橼》:“或问致人之道。 郁离子 曰:‘道致贤,食致民……故善致物者,各以其所好致之。’”
词语解释:致祷  拼音:zhì dǎo
进行祈祷。《宋史·真宗纪一》:“都城大雨,坏庐舍……幸 启圣院 、 太平兴国寺 、 上清宫 致祷。”
词语解释:致师  拼音:zhì shī
挑战。《逸周书·克殷》:“ 周 车三百五十乘陈于 牧野 , 帝辛 从。 武王 使 尚父 与伯夫致师。” 孔晁 注:“挑战也。”《周礼·夏官·环人》:“环人,掌致师。” 郑玄 注:“致师者,致其必战之志。古者将战,先使勇力之士犯敌焉。”《新唐书·尉迟敬德传》:“令 敬德 执矟,略其垒,大呼致师。”
词语解释:致思  拼音:zhì sī
谓集中心思于某一方面。《孔子家语·致思》:“ 孔子 北游於 农山 , 子路 、 子贡 、 颜渊 侍侧。 孔子 四望,喟然而叹曰:‘於斯致思,无所不至矣!二三子各言尔志,吉将择焉。’”《后汉书·张衡传》:“ 衡 善机巧,尤致思於天文、阴阳、歷筭。”
词语解释:致诚  拼音:zhì chéng
(1).使诚心达到极点。《文选·马融〈长笛赋〉》:“可以通灵感物,写神寓意,致诚効志,率作兴事。” 李善 注:“致,极也;効,验也。”
(2).表达诚挚的情意。 唐 韩愈 《祭十二郎文》:“乃能衔哀致诚,使 建中 远具时羞之奠,告汝 十二郎 之灵。”
(3).极其真诚。《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四:“ 伯皋 是致诚人,佛前至心祈祷。”
词语解释:致福  拼音:zhì fú
(1).古代臣子祭祀后,将祭肉奉献给国君,表示为君王和国家添福。《周礼·天官·膳夫》:“凡祭祀之致福者,受而膳之。” 郑玄 注:“致福,谓诸臣祭祀,进其餘肉,归胙于王。”《周礼·春官·都宗人》:“掌都祭祀之礼。凡都祭祀致福于国,正都礼与其服。”《穀梁传·僖公十年》:“世子祠。已祠,致福於君。” 锺文烝 补注:“福,胙肉。”
(2).代人主持祭祀,将祭馀之肉奉献给主人,也称致福。《礼记·少仪》:“为人祭曰致福。” 陈澔 集说:“为人祭,摄主也,其归胙将命之辞言致福,谓致其祭祀之福也。”
(3).得福;求福。《易·震》:“象曰‘震来虩虩’,恐致福也。” 高亨 注:“言面临鉅雷,畏恐则得福也。”《史记·秦始皇本纪》:“诛乱除害,兴利致福。”
词语解释:致极  拼音:zhì jí
达到极善美的境地。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官制象天》:“天以四时之选与十二节相和而成岁,王以四时之选与十二臣相砥礪而致极。道必极于其所至,然后能得天地之美也。”
词语解释:致精  拼音:zhì jīng
(1).积聚精气。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通国身》:“治身者务执虚静以致精,治国者务尽卑谦以致贤;能致精则合明而寿,能致贤则德泽洽而国太平。”
(2).显示精巧。《后汉书·张衡传》:“ 蒱且 以飞矰逞巧, 詹何 以沉鉤致精。”
词语解释:致曲
尽力研究细微的事理
词语解释:致礼
向人施礼
词语解释:致位  拼音:zhì wèi
(1).辞去职位。 汉 蔡邕 《胡公碑》:“入録机事,听纳总己。致位就第,復拜司空。” 宋 曾巩 《与杜相公书》:“閤下致位天子而归,始独得望舄履於门下。”
(2).谓达到某种职位。《后汉书·鲁恭传》:“ 恭 荐 中牟 名士 王方 …… 方 致位侍中。” 唐 武元衡 《赠窦三中丞》诗:“报恩如皎日,致位等青云。”
词语解释:致书邮  拼音:zhì shū yóu
送信人。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任诞》:“ 殷洪乔 作 豫章 郡,临去,都下人因附百许函书,既至 石头 ,悉掷水中,因祝曰:‘沉者自沉,浮者自浮, 殷洪乔 不能作致书邮。’”
词语解释:致乐  拼音:zhì lè
深入钻研音乐。《礼记·乐记》:“致乐以治心,则易直子谅之心,油然生矣。” 郑玄 注:“致,犹深审也。” 孔颖达 疏:“言深远详审乐之道理。”
(1).谓尽量使之欢乐。《孝经·纪孝行》:“孝子之事其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 唐玄宗 注:“平居必尽其敬,就养能致其懽。”
(2).指使人快乐。 汉 焦赣 《易林·坤之困》:“和谦致乐,君子攸同。”
词语解释:致平  拼音:zhì píng
谓使社会达到和平安定的境界。《汉书·王莽传上》:“辅翼于帝,期於致平。” 汉 徐干 《中论·审大臣》:“其言诚当乎贤君之心,其术诚合乎致平之道。”
词语解释:致志  拼音:zhì zhì
(1).集中注意力;一心一意。《孟子·告子上》:“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明 方孝孺 《与讷斋先生书》:“愿益以继承自任,与诸昆季协心致志,昌义门於百世,扬先德于天下。”
(2).谓振奋士气。《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声盛致志,鼓儳可也。”
词语解释:致语  拼音:zhì yǔ
(1).古代宫廷艺人在演出开始时说唱的颂辞。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驾登宝津楼诸军呈百戏》:“诸军百戏,呈於楼下。先列鼓子十数辈,一人摇双鼓子,近前进致语,多唱‘青春三月驀山溪’也。”《宋史·礼志十六》:“ 元祐 三年,罢春宴,又罢秋宴,以 魏王 出殯,翰林学士 苏軾 不进教坊致语故也。” 清 钱谦益 《寒夜闻姬人语戏作》诗:“渐喜花朝近生日,拟裁致语慰凄凉。” 钱曾 注:“ 杨慎 曰:‘ 宋 时御前内宴,翰苑撰致语……虽 欧 、 苏 、 曾 、 王 皆为之。’”
(2).指艺人说唱这种颂辞。参见“ 致辞 ”。
(3).指 宋 元 话本小说每回前的引子。 清 周亮工 《书影》卷一:“故老传闻, 罗氏 为《水滸传》一百回,各以妖异语引其首。 嘉靖 时, 郭武定 重刻其语,削其致语,独存本传。”
词语解释:致辞  拼音:zhì cí
亦作“ 致词 ”。
(1).指用文字或语言向人表达思想感情。《楚辞·九章·思美人》:“因归鸟而致辞兮,羌宿高而难当。” 王逸 注:“思附鸿鴈达中情也。” 唐 杜甫 《石壕吏》诗:“听妇前致词,三男 鄴城 戍。” 唐 权德舆 《拜昭陵过咸阳墅》诗:“田夫竞致辞,乡耋争来前。”
(2).犹致语。《宋史·乐志十七》:“每春秋圣节三大宴……乐工致辞,继以诗一章,谓之‘口号’,皆述德美及中外蹈咏之情。初致辞,羣臣皆起听,听辞毕,再拜。” 宋 文莹 《玉壶清话》卷三:“乐人 史金著 者,粗能属文,致词於帘陛之外。”参见“ 致语 ”。
(3).现指在举行会议或某种仪式时请具有一定身份的人讲话。如:请主席致辞(词)。
词语解释:致语  拼音:zhì yǔ
(1).古代宫廷艺人在演出开始时说唱的颂辞。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驾登宝津楼诸军呈百戏》:“诸军百戏,呈於楼下。先列鼓子十数辈,一人摇双鼓子,近前进致语,多唱‘青春三月驀山溪’也。”《宋史·礼志十六》:“ 元祐 三年,罢春宴,又罢秋宴,以 魏王 出殯,翰林学士 苏軾 不进教坊致语故也。” 清 钱谦益 《寒夜闻姬人语戏作》诗:“渐喜花朝近生日,拟裁致语慰凄凉。” 钱曾 注:“ 杨慎 曰:‘ 宋 时御前内宴,翰苑撰致语……虽 欧 、 苏 、 曾 、 王 皆为之。’”
(2).指艺人说唱这种颂辞。参见“ 致辞 ”。
(3).指 宋 元 话本小说每回前的引子。 清 周亮工 《书影》卷一:“故老传闻, 罗氏 为《水滸传》一百回,各以妖异语引其首。 嘉靖 时, 郭武定 重刻其语,削其致语,独存本传。”
词语解释:致谢  拼音:zhì xiè
(1).表示谢罪。 晋 袁宏 《后汉纪·献帝纪一》:“ 卓 性刚褊,忿不思难,尝以小失意,拔手戟掷 布 , 布 捷避之,为 卓 致谢, 卓 意亦解。”
(2).表示谢意;感谢。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修复》:“﹝ 颜真卿 ﹞即日专使齎书,至 平原 致谢。” 元 杨文奎 《儿女团圆》楔子:“改日致谢老社长。”《儿女英雄传》第三回:“公子一一的答应致谢。”
词语解释:致哀  拼音:zhì āi
(1).尽其哀痛之情。《后汉书·明帝纪》:“丧贵致哀,礼存寧俭。”
(2).指过分悲哀。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赏誉》:“弘治至羸,不可以致哀。”
(3).表示哀悼。如:静默致哀。
词语解释:致果  拼音:zhì guǒ
极其勇敢地杀敌立功。《左传·宣公二年》:“杀敌为果,致果为毅。” 孔颖达 疏:“能杀敌人,是名为果,言能果敢以除贼;致此果敢,乃名为毅言能强毅以立功。”《宋书·刘道产传》:“孤城弱众,厉志致果。” 章炳麟 《革命道德说》:“名利之念不忘,而欲其敌愾致果,舍命不渝,又可得乎?”
词语解释:致事  拼音:zhì shì
(1).上报施政情况。《周礼·天官·大宰》:“岁终,则令百官府,各正其治,受其会,听其致事,而詔王废置。”《周礼·天官·小宰》:“岁终,则令羣吏致事。”
(2).犹致仕。辞官。《礼记·曲礼上》:“大夫七十而致事。” 郑玄 注:“致其所掌之事於君而告老。”《北齐书·杜弼传》:“岁餘,以年老致事。”参见“ 致仕 ”。
词语解释:致仕  拼音:zhì shì
(1).辞去官职。《公羊传·宣公元年》:“退而致仕。” 何休 注:“致仕,还禄位於君。”《北史·韦孝宽传》:“ 孝宽 每以年迫悬车,屡请致仕。” 唐 白居易 《不致仕》诗:“七十而致仕,礼法有明文。”
(2).致仕官的简称。《续资治通鉴·宋高宗绍兴五年》:“是月, 龙图阁 直学士、致仕 杨时 卒,年八十三。”参见“ 致仕官 ”。
词语解释:致仕官  拼音:zhì shì guān
因年老或衰病而辞去职务的官员。《通典·职官十五》:“诸执事官七十听致仕……其五品以上籍年虽少、形容衰老者,亦听致仕。 开元 十五年十月,致仕官三品以上,并听朝朔望。” 宋 张世南 《游宦纪闻》卷八:“ 滎阳 吕公 尝言: 京洛 致仕官与人相接,皆以闲居野服为礼。” 明 祝允明 《野记·洪武己未冬诏》:“致仕官居乡……筵宴则设别席,不得坐无官者之下。如致仕官胥会则叙爵,爵同则叙齿。”
词语解释:致聘  拼音:zhì pìn
(1).送交定亲礼品。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庐江水》:“ 吴郡 太守 张公直 ,自守徵还,道由 庐山 。子女观祠,婢指女戏妃像人。其妻夜梦致聘。”
(2).征聘。《旧唐书·令狐楚传》:“ 桂管 观察使 王拱 爱其才,欲以礼辟召,惧 楚 不从,乃先闻奏而后致聘。”
词语解释:致贺  拼音:zhì hè
道贺;致意庆贺。例如:特地赶来致贺。
词语解释:致罚  拼音:zhì fá
(1).施加惩罚。《书·多士》:“厥惟废元命,降致罚。” 孔 传:“其惟废其天命,下致天罚。”《左传·定公四年》:“天诱其衷,致罚於 楚 ,而君又窜之。”《晋书·慕容暐载记》:“史臣曰:……象龚致罚,昭大训於 姚 典。”
(2).过分的惩罚。《管子·君臣下》:“致赏则匱,致罚则虐。” 尹知章 注:“罚而无节则虐。”
词语解释:致士  拼音:zhì shì
招引贤士。 晋 葛洪 《抱朴子·诘鲍》:“ 方回 叩头以致士, 禽息 碎首以推贤。”
词语解释:致味  拼音:zhì wèi
极尽滋味之美。《国语·吴语》:“饮食不致味,听乐不尽声,求以报 吴 。” 韦昭 注:“致,极也。不极五味之调。”《礼记·乐记》:“乐之隆,非极音也;食饗之礼,非致味也。” 陈澔 集说:“乐之隆盛,不是为极声音之美;食饗禘祫之重礼,不是为极滋味之美。”
词语解释:致致  拼音:zhì zhì
细润光滑貌。 唐 韩偓 《屐子》诗:“方寸肤圆光緻緻,白罗绣屧红托里。” 清 曹寅 《夜饮和培山眼镜歌》:“铜盘磨云光緻緻,晶莹刻得棘端刺。”
词语解释:致效  拼音:zhì xiào
效力。《魏书·外戚传下·高植》:“家荷重恩,为国致效是其常节,何足以应进陟之报。”
词语解释:致禄  拼音:zhì lù
(1).给予俸禄。《墨子·耕柱》:“﹝ 高石子 ﹞见 子墨子 曰:‘ 卫君 以夫子之故,致禄甚厚,设我於卿。’”
(2).归还爵禄。即辞官。《国语·鲁语下》:“ 子冶 归,致禄而不出。” 韦昭 注:“致,归也。归禄,还采邑也。”
词语解释:致化  拼音:zhì huà
施行教化。 汉 张衡 《西京赋》:“帝者因天地以致化,兆人承上教以成俗。”《南史·孔琳之传》:“ 唐 虞 象刑, 夏禹 立辟,淳薄既异,致化不同。”
词语解释:致戎  拼音:zhì róng
用兵征讨。《国语·周语上》:“ 商王 帝辛 ,大恶於民。庶民不忍,欣戴 武王 ,以致戎于 商 牧 。” 韦昭 注:“戎,兵也。”
词语解释:致实  拼音:zhì shí
信实。《荀子·非相》:“文而致实,博而党正。” 王念孙 《读书杂志·荀子二》:“致读为质。质,信也。谓信实也。”
词语解释:致度  拼音:zhì dù
谓神采风度。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赏誉》:“ 董仲道 卓犖有致度。”
词语解释:致怀  拼音:zhì huái
犹挂怀。 唐 陆贽 《请遣使臣宣抚诸道遭水州县状》:“初闻诸道水灾,臣等屡访朝列,多云无害於物,以为不足致怀。”
词语解释:致伤  拼音:zhì shāng
伤害。例如:只想致伤,不想打死。
词语解释:致富  拼音:zhì fù
达到富裕状况。例如:勤劳致富。
词语解释:致赏  拼音:zhì shǎng
过分的赏赐;滥赏。《管子·君臣下》:“致赏则匱,致罚则虐。财匱而令虐,所以失其民也。”
词语解释:致齐  拼音:zhì qí
古代在举行祭祀前清心洁身的礼式。齐,同“ 斋 ”。《礼记·祭义》:“致齐於内,散齐於外。”《礼记·祭统》:“故散齐七日以定之,致齐三日以齐之。定之之谓齐,齐者精明之至也,然后可以交于神明也。”
词语解释:致远任重  拼音:zhì yuǎn rèn zhòng
本作“任重致远”。 谓担负重任而行于远方。常比喻人的才干卓越,可任大事。《墨子·亲士》:“良马难乘,然可以任重致远。” 宋 秦观 《贺孙中丞启》:“力足以扶颠持危,器足以致远任重。”
词语解释:致食  拼音:zhì shí
犹致飧。《隋书·礼仪志三》:“ 梁王 之朝 周 ……大冢宰又命公一人,玄冕乘车,陈九儐,以束帛乘马,致食于宾及宾之从各有差。”
词语解释:致青年公民  拼音:zhì qīng nián gōng mín
诗集。郭小川作。1957年出版。收诗七首。作品号召青年们投入火热的斗争生活,积极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具有强烈的政治鼓动性。采用马雅可夫斯基“楼梯诗”的形式,节奏热烈明快,语言热情奔放。
词语解释:致飧  拼音:zhì sūn
古代诸侯朝聘,入居宾馆后,主国向来宾赠送食品。《周礼·秋官·司仪》:“致飧,如致积之礼。”飧,一本作“ 飱 ”。 郑玄 注:“飧,食也,小礼曰飧,大礼曰饔餼。” 孙诒让 正义:“此宾受馆后致之於馆也。”
词语解释:致冷  拼音:zhì lěng
降低温度。亦称“制冷”
词语解释:致候  拼音:zhì hòu
表示问候。多用于书信中。 鲁迅 《书信集·致章廷谦》:“ 斐君兄 均此致候不另。”
词语解释:致仕官  拼音:zhì shì guān
因年老或衰病而辞去职务的官员。《通典·职官十五》:“诸执事官七十听致仕……其五品以上籍年虽少、形容衰老者,亦听致仕。 开元 十五年十月,致仕官三品以上,并听朝朔望。” 宋 张世南 《游宦纪闻》卷八:“ 滎阳 吕公 尝言: 京洛 致仕官与人相接,皆以闲居野服为礼。” 明 祝允明 《野记·洪武己未冬诏》:“致仕官居乡……筵宴则设别席,不得坐无官者之下。如致仕官胥会则叙爵,爵同则叙齿。”
词语解释:致飨  拼音:zhì xiǎng
(1).古代诸侯朝聘,主国向来宾赠送酒食,并以币帛劝侑。《周礼·秋官·掌客》:“夫人致礼八壶、八豆、八籩,膳大牢,致饗大牢。” 郑玄 注:“夫人致礼,助君养宾也……饗有壶酒。”《仪礼·聘礼》:“致饗以酬币。” 郑玄 注:“酬币,饗礼酬宾劝酒之币也。”
(2).旧时以酒食等物祭祀鬼神。 南朝 梁 锺嵘 《诗品·总论》:“灵祇待之以致饗,幽微藉之以昭告,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新唐书·来瑱传》:“既而为 瑱 立祠,四时致饗。”
词语解释:致飧  拼音:zhì sūn
见“ 致飧 ”。
词语解释:致饔  拼音:zhì yōng
古代诸侯朝聘,入居馆舍后,主国向来宾赠送食品。《国语·周语中》:“ 周 之《秩官》有之曰:‘敌国宾至……膳宰致饔,廩人献餼。’” 韦昭 注:“熟食曰饔,生曰餼。”参见“ 致飧 ”。
词语解释:致飧  拼音:zhì sūn
见“ 致飧 ”。
词语解释:致之度外  拼音:zhì zhī dù wài
同“ 置之度外 ”。 《北史·薛辩传》:“朕且含养,致之度外,勿以言辞相折。”
词语解释:致丧  拼音:zhì sàng
谓极尽哀戚之情为父母守丧。《礼记·檀弓上》:“事亲……服勤至死,致丧三年。” 郑玄 注:“致,谓戚容称其服也。” 孔颖达 疏:“致之言至也,谓哀情至极而居丧礼。”
词语解释:致之死地而后生  拼音:zhì zhī sǐ dì ér hòu shēng
兵家用语。谓将军队置于绝境,则将士必为求生而殊死战斗。语本《孙子·九地》:“陷之死地然后生。” 李筌 注:“兵居死地,必决命而斗以求生。”《三国演义》第七一回:“昔 韩信 背水为阵,所谓致之死地而后生也。”
词语解释:致敌  拼音:zhì dí
制服敌人。《孙子·作战》“故杀敌者,怒也” 三国 魏 曹操 注:“威怒以致敌。”
词语解释:致热  拼音:zhì rè
导致发热;尤指产生发热的能力
词语解释:致武  拼音:zhì wǔ
犹致戎。《国语·周语中》:“将蛮夷戎狄之骄逸不虔,於是乎致武。” 韦昭 注:“谓诸夏之国为蛮夷之行,王於是致武以伐之。”
词语解释:致心  拼音:zhì xīn
诚心。《初刻拍案惊奇》卷七:“﹝ 裴晤 ﹞便焚起一炉香来,对着死尸跪了,致心念诵。”
词语解释:致残  拼音:zhì cán
使成残废。例如:脑部受伤的受害者,即那些由于受到打击、脑炎或幼时持续高烧等而致残的人。
词语解释:致女  拼音:zhì nǚ
古代国君嫁女之后,派遣大夫前往进行聘问的一种礼式。《春秋·成公九年》:“ 季孙行父 如 宋 致女。” 杜预 注:“女嫁三月,又使大夫随加聘问,谓之致女;所以致成妇礼,篤婚姻之好。”
词语解释:致命伤  拼音:zhì mìng shāng
(1).足以造成死亡的损伤。如:他受的是致命伤,只活了三天。
(2).比喻要害之处。 鲁迅 《花边文学·玩笑只当它玩笑(上)》:“用玩笑来应付敌人,自然也是一种好战法,但触着之处,须是对手的致命伤。”
共91,分2页显示   1  2 下一页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