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四寘去声 [sī,名词][车骑,名词][鼓吹,名词][yì,容易,形词][lèi,连累][详注1][wèi,馈遗][wèi,因为][bèi,动介词]使[详注2][近也][zhì,记也][详注3][音備,本作絥。][bì][详注4][详注5]诿[详注6][详注7][详注8][yì][huī suī][shù][详注9][详注10][kuì]岿[kuì][详注11][详注12][详注13][zhì][音字。乳化也。][wèi][水尽,动词][yì][mì][suì][音戲。《集韻》嚱嚱,聲也。][xì][通作记][详注14][详注15][音炽。《广韵》哆声。][音妫。坫也。《尔雅·释宫》垝谓之坫。][详注16][音缒。县名。在东莱。][yì]乿[详注17][音跂。《广韵》行喘息貌]


注1:施 音翅。惠也,与也。《易·乾卦》德施普也。《又》云行雨施。《礼·曲礼》太上贵德,其次务施报。《左传·僖二十四年》报者倦矣,施者未厌。《注》施,功劳也。《增韵》凡施设之施,平声。施与之施,平去通押。
注2:迟 音稚。《广韵》待也。《后汉·章帝纪》朕思迟直士,侧席异闻。又《赵壹传》实望昭其悬迟。《注》悬心迟仰之。《正韵》欲速而以彼为缓曰迟,使彼徐行以待亦曰迟。《荀子·修身篇》迟彼止而待我。
注3:出 推去声。自中而外也。又《正韵》凡物自出,则入声。非自出而出之,则去声。然亦有互用者。又叶尺伪切,吹去声。
注4:知 《集韻》《韻會》知義切。《正韻》知意切。與智同。《易·臨卦》知臨大君之宜。《荀子·修身篇》是是非非謂之知。
注5:眦 《广韵》《集韵》《韵会》疾智切,音渍。亦目厓也。
注6:植 《唐韵》《集韵》《韵会》直吏切,音致。《博雅》槌也。又通置。《书·金縢》植璧秉圭。又《集韵》时吏切,音侍。《贾谊·吊屈原文》方正倒植。又《正韵》直意切。义同。
注7:陂 音贲。《玉篇》倾也,邪也。《正韵》不平曰险,不正曰陂。《易·泰卦》无平不陂,无往不复。《周礼·春官·典同》陂声散。《史记·五宗世家》邯郸中诸使过客,以彭祖险陂,故莫留邯郸。
注8:积 积蓄。音恣。聚也,储蓄也。《诗·大雅》乃积乃仓。《周礼·天官·小宰》掌其牢礼委积。《注》委积,谓牢米薪刍给宾客道用也。又《大司徒》令野修道委积。《注》少曰委,多曰积,皆所以给宾客。
注9:始 式吏切,音试。《毛晃曰》本始之始上声,易资始,大始之类是也。方始为之始去声,礼月令桃始华,蝉始鸣之类是也。幓字原从车从参。或作襂縿。
注10:近 音记。已也。辞也。《诗·大雅》往近王舅。《注》辞也。
注11:跂 广韵》《集韵》《韵会》去智切,音吱。垂足坐。又举足望。
注12:瑟 又《集韵》疏吏切,音驶。乐器。 又《韵补》叶式吏切,音试。《祢衡鹦鹉赋》少昊司晨,蓐收整辔。严霜初降,凉风萧瑟。
注13:蚝 《唐韻》七吏切。同蛓。《韓愈·城南聯句》㾕肌遭蚝刺。
注14:柴 《集韵》子智切《正韵》资四切,音恣。积也,谓积禽也。《诗·小雅》助我举柴。 又《集韵》一曰搣,颊劳也。
注15:庳 有庳,国名。《孟子》封之有庳。又通作鼻。《后汉·东平王苍传》昔象封有鼻。《注》有鼻,国名。在今永州营道县北。
注16:锤 音缒。称锤也。《周礼·冬官考工记注》以为称锤以起量。《释文》锤,直伪反。刘读直危反。又音惴。锻器。《庄子·大宗师》在炉锤之闲耳。《注》炉,烹物之具。锤,成物之具。
注17:蔇 音洎。《类篇》至也。《左传·隐六年》善郑以劝来者,犹惧不蔇。
共146,分2页显示   1  2 下一页
末字词组
所至以至饮至势至诚至投至思至二至
不至南至独至天至无至迨至总至平至
直至乃至还至交至阴至深至竟至坌至
春至一至几至荐至告至甫至敦至惠然至
秋至来至三至知至分至隆至理至微至
何至四至须至夏至小至精至偏至嘉至
及至远至真至景至极至周至大势至骤至
冬至行至日南至逮至比至电至忠至至至
长至北至踵至狎至礼至甘至奄至倍至
日至必至沓至界至甚至迄至卢至头至

词语解释:所至  拼音:suǒ zhì
(1).所致,使其然。《后汉书·逸民传序》:“然观其甘心畎亩之中,憔悴江海之上,岂必亲鱼鸟乐林草哉?亦云性分所至而已。” 南朝 梁 任昉 《齐竟陵文宣王行状》:“孝始人伦,忠为令德,公实体之,非毁誉所至。”
(2).结局。 宋 岳珂 《桯史·杨艮议命》:“时 韩平原 得君,权震天下, 梦与 因扣以所至, 艮 屏人愀然曰:‘是不能令终。’”
词语解释:不至  拼音:bù zhì
(1).不到。《礼记·坊记》:“以此坊民,妇犹有不至者。”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方正》:“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2).不必。 汉 桓宽 《盐铁论·忧边》:“夫治乱之端,在於本末而已,不至劳其心而道可得也。”《汉书·儒林传·申公》:“为治者不至多言,顾力行如何耳。”
(3).不至于,表示不会出现某种结果。《二刻拍案惊奇》卷九:“ 凤生 终是留心,不至大醉。” 茅盾 《子夜》五:“兄弟本来以为 周仲伟 和 陈君宜 两位是买办出身,手面总不至十分小,所以存心拉拢。”
词语解释:直至  拼音:zhí zhì
直到。《二刻拍案惊奇》卷九:“世间好事必多磨,缘未来时可奈何!直至到头终正果,不知底事欲蹉跎?” 毛泽东 《关于“三反”“五反”的斗争》三:“轻者批评教育,重者撤职,惩办,判处徒刑(劳动改造),直至枪毙一批最严重的贪污犯,才能解决问题。”
词语解释:春至  拼音:chūn zhì
(1).即春分。《管子·轻重己》:“以冬日至始,数九十二日,谓之春至。”参见“ 春分 ”。
(2).春天来到。 唐 李白 《桓公井诗》:“秋来桐暂落,春至桃还发。” 唐 李绅 《柳》诗之一:“人事推移无旧物,年年春至緑垂丝。”
词语解释:春分  拼音:chūn fēn
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在公历3月20或21日。此日,太阳直射赤道,南北半球昼夜长短平分,故称。《逸周书·周月》:“春三月中气:惊蛰,春分,清明。”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至於仲春之月,阳在正东,阴在正西,谓之春分。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 宋 苏轼 《癸丑春分后雪》诗:“雪入春分省见稀,半开桃杏不胜威。” 明 王鏊 《震泽长语·象纬》:“二节为一时,阳气上升共四万二千里,正天地之中、春分之节也。” 邢树本 《二十四节与农事·春分》:“春分时节, 河北 大地春色更浓,温度升高,雨量增加。”
词语解释:秋至  拼音:qiū zhì
秋分。《管子·轻重己》:“以夏日至始,数九十二日,谓之秋至。”
词语解释:何至  拼音:hé zhì
何至于;岂有。《史记·汲郑列传》:“且 匈奴 畔其主而降 汉 , 汉 徐以县次传之,何至令天下骚动,罢獘中国而以事夷狄之人乎!”《宋书·江夏王义恭传》:“性之所滞,其欲必行,意所不在,从物回改,此最弊事。宜应慨然立志,念自裁抑。何至丈夫方欲赞世成名而无断者哉!” 金 王若虚 《论语辨惑四》:“ 子贡 虽恶称人之恶者,亦何至湔洗 桀 紂 以为忠厚哉?”
词语解释:及至  拼音:jí zhì
连词。等到;到了。《孟子·滕文公上》:“及至葬,四方来观之,颜色之戚,哭泣之哀,弔者大悦。”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八:“各自準备下万言千语,及至相逢,却没一句。”《老残游记》第八回:“及至步回店里,见有一个差人,赶上前来请了一个安。” 毛泽东 《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有委托而无检查,及至犯了严重的错误,方才加以注意,不是爱护干部的办法。”
词语解释:冬至  拼音:dōng zhì
二十四节气之一,在十二月二十二日前后。这一天太阳经过冬至点,北半球白天最短,夜间最长。《逸周书·时训》:“冬至之日蚯蚓结,又五日麋角解,又五日水泉动。”《吕氏春秋·有始》:“冬至日行远道,周行四极,命曰玄明。”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冬至》:“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官放关扑,庆贺往来,一如年节。” 明 王鏊 《震泽长语·象纬》:“冬至之日,一阳自地而升。”
词语解释:长至  拼音:cháng zhì
指夏至。夏至白昼最长,故称。《礼记·月令》:“﹝ 仲夏之月 ﹞是月也,日长至,阴阳争,死生分。” 孙希旦 集解:“ 孔氏 曰:长至者,谓日长之至极。大史漏刻,夏至昼漏六十五刻,夜漏三十五刻。愚谓以昏明为限,则夏至昼六十五刻,夜三十五刻;以日之出入为限,则昼六十刻,夜四十刻也。”一说指冬至。自夏至后日渐短,自冬至后日又渐长,故称。《太平御览》卷二八引 后魏 崔浩 《女仪》:“近古妇人常以冬至日上履袜於舅姑,践长至之义也。” 唐 戎昱 《谪官辰州冬至日有怀》诗:“去年长至在 长安 ,策杖曾簪獬豸冠。” 清 钱谦益 《小至日京口舟中》诗:“偶逢客酒浇长至,且拨寒鑪泥 孟光 。”参见“ 长日 ”。
词语解释:长日  拼音:cháng rì
(1).指夏至。夏至白昼最长,故称。《礼记·郊特牲》:“郊之祭也,迎长日之至也。” 郑玄 注:“此言迎长日者,建卯而昼夜分,分而日长也。” 孔颖达 疏:“迎长日之至也者,明郊祭用夏正建寅之月,意以二月建卯,春分后日长,今正月建寅,郊祭通而迎此长日之将至。” 北周 庾信 《周圆丘歌》之八:“乘长日,坏蛰户。” 倪璠 注:“又按《月令》‘仲夏’云:‘是月也,日长至。’《正义》曰:‘长至者,谓此月之时日长之至极。太史漏刻,夏至昼漏六十五刻,夜漏三十五刻,是日长至也。’”一说指冬至。《孔子家语·郊问》:“郊之祭也,迎长日之至也。” 王肃 注:“ 周 人始以日至之月。冬日至而日长。”参见“ 长至 ”。
(2).漫长的白天。 唐 张固 《幽闲鼓吹》:“ 令狐 相进 李远 为 杭州 。 宣宗 曰:‘比闻 李远 诗云:“长日唯销一局碁”,岂可以临郡哉!’” 宋 徐玑 《春日游张提举园池》诗:“长日多飞絮,游人爱緑阴。” 鲁迅 《彷徨·示众》:“声音已经嘶嗄了,还带些睡意,如给夏天的长日催眠。”
(3).指整天、终日。 明 陈大声 《粉蝶儿·富文堂宴赏》套曲:“闲将緑綺弹,静把《黄庭》註;兰汤新浴,长日一尘无。” 明 袁宏道 《致兰泽云泽叔》:“身非木石,安能长日折腰俯首,去所好而从所恶。”
(4).平时,经常。 唐 杜甫 《泛江》诗:“长日容杯酒,深江浄綺罗。” 清 吴伟业 《避乱》诗:“长日频云乱,临时信孰传。”
词语解释:长至  拼音:cháng zhì
指夏至。夏至白昼最长,故称。《礼记·月令》:“﹝ 仲夏之月 ﹞是月也,日长至,阴阳争,死生分。” 孙希旦 集解:“ 孔氏 曰:长至者,谓日长之至极。大史漏刻,夏至昼漏六十五刻,夜漏三十五刻。愚谓以昏明为限,则夏至昼六十五刻,夜三十五刻;以日之出入为限,则昼六十刻,夜四十刻也。”一说指冬至。自夏至后日渐短,自冬至后日又渐长,故称。《太平御览》卷二八引 后魏 崔浩 《女仪》:“近古妇人常以冬至日上履袜於舅姑,践长至之义也。” 唐 戎昱 《谪官辰州冬至日有怀》诗:“去年长至在 长安 ,策杖曾簪獬豸冠。” 清 钱谦益 《小至日京口舟中》诗:“偶逢客酒浇长至,且拨寒鑪泥 孟光 。”参见“ 长日 ”。
词语解释:日至  拼音:rì zhì
(1).指夏至或冬至。古人认为,天行赤道(天球赤道),日行赤道南北,于夏至运行到极北之处,于冬至运行到极南之处,故称日至。夏至日照最长,称长至;冬至日照最短,称短至。《左传·庄公二十九年》:“凡土功……日至而毕。” 杨伯峻 注:“日至,冬至。”《孟子·告子上》:“今夫麰麦,播种而耰之……浡然而生,至於日至之时,皆熟矣。” 杨伯峻 译注:“日至,此指夏至。”
(2).天天来到。《墨子·尚贤中》:“夫治之法将日至者也。日以治之,日不什脩。”《史记·白起王翦列传》:“居三月,诸侯攻 秦 军急, 秦 军数却,使者日至。”
词语解释:以至  拼音:yǐ zhì
亦作“ 以至于 ”。亦作“ 以至於 ”。
(1).连词。犹言直至,直到。表示在时间、程度、范围、数量上的延伸。《左传·昭公十六年》:“恃此质誓,故能相保,以至于今。” 金 王若虚 《五经辨惑上》:“盖人之所以陷于祸败以至失身者,由其愚暗妄行,不知理义故耳。”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丹铅新录八》:“古者妇人屨与男子同,自后妃以至命妇,制度质采,咸有等差,不得踰僭。” 明 王守仁 《大学问》:“君臣也,夫妇也,朋友也,以至於山川鬼神鸟兽草木也,莫不实有以亲之。”如:生产效率提高几倍以至十几倍。
(2).连词。表示由于上文所说的情况,引出了下文的结果。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二》:“ 德宗 时, 杨炎 、 卢杞 为宰相,皆奸邪用事,树立朋党,以至天子播迁,宗社几覆。” 张振金 《五峰如指翠相连》:“黎族人民对革命的忠诚,以及对建设山区的远大理想,激励着我,以至于使我忘记了山路的艰险。”
词语解释:南至  拼音:nán zhì
即冬至。《逸周书·周月》:“惟一月既南至,昏昴毕见,日短极,基践长,微阳动於黄泉,阴降惨於万物。” 朱右曾 校释:“冬至日在牵牛,出赤道南二十四度,故曰南至。”《左传·僖公五年》:“春,王正月,辛亥,朔,日南至。” 杜预 注:“ 周 正月,今十一月。冬至之日,日南极。” 孔颖达 疏:“日南至者,冬至日也。” 唐 杨炯 《浑天赋》:“太平太蒙,所以司其出入;南至北至,所以节其寒温。” 宋 王禹偁 《南郊大礼》诗之五:“圣寿久长南至日,寳图高大北星辰。”
词语解释:乃至  拼音:nǎi zhì
以至;甚至。《战国策·赵策二》:“天下之卿相人臣,乃至布衣之士,莫不高贤大王之行义。”《晋书·礼志中》:“ 汉祖 草创,因而不革。乃至率天下皆终重服,旦夕哀临,经罹寒暑。” 清 洪亮吉 《意言·天地》:“不能自造其形,乃至降而学人之形,有是理乎?” 老舍 《龙须沟》第一幕:“他们终日终年乃至终生,都挣扎在那肮脏腥臭的空气里。”
词语解释:一至  拼音:yī zhì
(1).一到。《管子·幼官》:“三千里之外,诸侯世一至。” 汉 王充 《论衡·恢国》:“ 黄帝 尧舜 ,凤凰一至。”《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老夫只恐大限一至,不能发言,故今日为君叙及此也。”《宋史·晁迥传》:“方盛暑,为蠲宿直,三五日一至院。”
(2).竟至;乃至。《战国策·齐策一》:“ 靖郭君 之於寡人,一至此乎?”《红楼梦》第一一二回:“ 贾政 嘆口气道:‘我不料家运衰败,一至如此!’”
(3).犹言小善,偏材。 三国 魏 刘劭 《人物志·九徵》:“一至谓之偏材。偏材,小雅之质也。” 刘昞 注:“未能兼济,各守一行。” 晋 葛洪 《抱朴子·广譬》:“理尽者不可责有餘,一至者不可求兼济。” 南朝 梁 任昉 《为齐明帝让宣城郡公表》:“愚夫一至,偶识量己。”
(4).指忠正鲠直。《晋书·王沉传》:“若达一至之言,説刺史得失,朝政宽猛,令刚柔得适者,给穀千斛。”《北史·高道悦传》:“居法树平肃之规,处諫著必犯之节。王公惮其风鯁;朕实嘉其一至。”
词语解释:来至  拼音:lái zhì
来到。《礼记·月令》:“﹝季秋之月﹞行春令,则煖风来至。”《汉书·扬雄传赞》:“初, 雄 年四十餘,自 蜀 来至游京师。” 前蜀 毛文锡 《纱窗恨》词:“新春燕子还来至,一双飞。垒巢泥湿时时坠,涴人衣。”
词语解释:四至  拼音:sì zhì
(1).从四方来到。《吕氏春秋·不屈》:“士民罢潞,国家空虚,天下之兵四至。”
(2).犹四极。指四方极远之地。
(3).旧指田地、住宅等四周的界限。 清 《碑版文广例·书地界四至例》:“书地界四至,虽自 晋 太康 瓦莂有之, 唐 人则见於 开元 二十八年 王守泰 《记石浮屠》。后书东西南北四至之下,又总之曰,四至分明,永泰无穷。”《儿女英雄传》第三三回:“凡是老圈地,都部颁龙票,那上面东西南北的四至,都开的明白。”
词语解释:远至  拼音:yuǎn zhì
谓日后能大成。《三国志·魏志·崔琰传》:“ 琰 从弟 林 ,少无名望,虽姻族犹多轻之,而 琰 常曰:‘此所谓大器晚成者也,终必远至。’”《北齐书·崔昂传》:“ 昂 年七岁而孤,伯父吏部尚书 孝芬 尝谓所亲曰:‘此儿终当远至,是吾家千里驹也。’” 宋 叶适 《林正仲墓志铭》:“ 正仲 材富位狭,所至有纪; 懿仲 名 渊叔 ,敏业精识,众尤以为当远至,然皆止於选人。”
词语解释:行至  拼音:xíng zhì
到达。《古今小说·明悟禅师赶五戒》:“行至十岁来,五经三史,无所不通。”
谓行为臻于至善之境。《荀子·子道》:“言要则知,行至则仁。既知且仁,夫恶有不足矣哉!”
词语解释:北至  拼音:běi zhì
即夏至。因夏至日太阳位置在赤道最北面之点,其后即南移,故称。 汉 张衡 《西京赋》:“日北至而含冻,此焉清暑。” 唐 柳宗元 《天对》:“ 狂山 凝凝,冰于北至。” 清 夏炘 《学礼管释·释冬夏致日春秋致月》:“致,极也。测量之法须逐日为之,久乃得日、月之真度。春、秋非不测日,但日行出入於赤道,有北至、南至之殊,而以冬夏为之极。”
词语解释:必至  拼音:bì zhì
(1).指事理的必然归向。《战国策·齐策四》:“事有必至,理有固然,君知之乎?”
(2).必定要做到。表示意志的坚决。《汉书·蒯通传》:“ 孟賁 之狐疑,不如童子之必至。”后因以借指童子。 宋 叶适 《始论一》:“故以一取百,帝王之虑也;以一取十,伯强之虑也;以一取一,必至之虑也。”
词语解释:饮至  拼音:yǐn zhì
(1).上古诸侯朝会盟伐完毕,祭告宗庙并饮酒庆祝的典礼。后代指出征奏凯,至宗庙祭祀宴饮庆功之礼。《左传·桓公二年》:“凡公行,告于宗庙。反行,饮至,舍爵,策勋焉,礼也。” 唐 张说 《上党旧宫述圣颂》:“三月庚午,饮至 长安 ,六军解严,四方和会。” 清 昭槤 《啸亭杂录·西域用兵始末》:“上先有旨,命 阿 以九月至 热河 行饮至之礼。”
(2).泛指一般奏凯庆功之宴。 唐 郭澹 《喜陆侍御破石埭草寇东峰亭赋诗》:“幸兹尊俎末,饮至又从公。”《明史·戚继光传》:“ 闽 宿寇几尽。於是 继光 至 福州 饮至,勒石 平远臺 。”
(3).欢乐的宴饮。 晋 潘岳 《金谷集作诗》:“饮至临华沼,迁坐登龙坻。”
词语解释:独至  拼音:dú zhì
独到。谓达到某种境界,与众不同。 宋 叶适 《著作正字二刘公墓志铭》:“而《春秋》於三家凡例外自出新义,尔雅独至,无能及者。”
词语解释:还至  拼音:huán zhì
归来;回到。《国语·楚语上》:“师还至,则以王如 庐 , 庐 戢黎 杀二子而復王。”《史记·大宛列传》:“引兵而还,往来二岁,还至 敦煌 ,士不过什一二。” 南朝 梁 任昉 《奏弹刘整》:“ 当伯 天监 二年六月从 广州 还至, 整 復夺取。”《百喻经·为熊所啮喻》:“困急出林,还至伴边。”《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十:“﹝ 商功父 ﹞就空中还至 贺州 ,到了家里。”
词语解释:几至  拼音:jī zhì
几乎,差不多达到。例如:他劳累过度,几至晕倒。
马上,就要
词语解释:三至  拼音:sān zhì
(1).三条原则;三项法则。《荀子·议兵》:“所以不受命於主有三,可杀而不可使处不完,可杀而不可使击不胜,可杀而不可使欺百姓,夫是之谓三至。” 杨倞 注:“至谓一守而不变。”《大戴礼记·主言》:“ 曾子 问:‘敢问何谓三至?’ 孔子 曰:‘至礼不让而天下治,至赏不费而天下之士説,至乐无声而天下之民和。’”
(2).《战国策·秦策二》:“ 费 人有与 曾子 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 曾子 母曰:‘ 曾参 杀人。’ 曾子 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 曾参 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曰:‘ 曾参 杀人。’其母惧,投杼踰墙而走。”后以“三至”谓谣言多次传播,也会产生影响。《后汉书·班超传》:“身非 曾参 而有三至之谗,恐见疑於当时矣。” 三国 魏 曹植 《当墙欲高行》:“谗言三至,慈母不亲。” 唐 元稹 《戒励风俗德音》:“语称訕上之非,律有慝名之禁,皆所以防三至之毁,重两造之明。” 明 张居正 《答司空雷古》:“幸逢英明之主,不揣绵力,欲一举而振之,乃以此致恨於羣小,流言不啻於三至矣。”
(3).谓以游兵不时出入敌境,使敌困惫。《管子·参患》:“故凡用兵之计,三惊当一至,三至当一军,三军当一战。” 石一参 今诠:“三至者,以游兵不时出入敌境,彼来则我退,彼退则我往,亟肆以疲之,多方以误之也。”
词语解释:须至  拼音:xū zhì
(1).犹必须,一定。 宋 邵雍 《人物吟》:“人破须至护,物破须至补。” 宋 曾巩 《奏乞回避吕升卿状》:“今 升卿 任 江西 监司, 洪州 在其统属,须至陈乞回避。”《二程遗书》卷十七:“然 孔子 答之者,以 陈司败 必俟其反命,故须至答也。”
(2).旧时公文及执照结句习惯用语。 宋 朱熹 《减木炭钱晓谕》:“窃恐乡村人户未能通知,须至散榜晓示者。” 清 翟灏 《通俗编·政治》:“须至:今公文中习为定式。问其义,则无能言之。据《欧阳公集·相度铜利牒》云:‘无至悮事者。’《五保牒》云:‘无至张皇卤莽者。’亦俱用之篇末。大抵戒之曰‘无至’,劝之曰‘须至’,其辞仅反正不同耳。”
词语解释:真至  拼音:zhēn zhì
谓情感真挚。 清 施补华 《岘佣说诗》四六:“《羌村三首》,惊心动魄,真至极矣。 陶公 真至,寓於平淡; 少陵 真至,结为沉痛。”
词语解释:日南至  拼音:rì nán zhì
指冬至日。夏至以后,日躔自北而南;冬至以后,又自南而北。故冬至日又称“日南至”。《左传·僖公五年》:“春,王正月,辛亥朔,日南至。” 杜预 注:“ 周 正月,今十一月,冬至之日,日南极。” 唐 韩愈 《息国夫人墓志铭》:“年若干, 元和 七年甲子日南至,以疾卒。”《旧唐书·太宗纪下》:“十一月甲子朔,日南至,有事於圆丘。”
词语解释:踵至  拼音:zhǒng zhì
接踵而来。
词语解释:沓至  拼音:tà zhì
纷纷到来;接连而至。 宋 蔡絛 《铁围山丛谈》卷四:“一旦忽多人物且沓至,三人但伏梁之上计:‘此岂皆避敌者耶?胡为而至哉?’” 清 恽敬 《纪言》:“贝子在大军中,前军军报沓至,不动。及二更,前军大败,退不止。” 清 谭嗣同 《仁学》十六:“前者未忘而后者沓至,终其身接应不暇而卒于无一能应。”
词语解释:势至  拼音:shì zhì
佛教语。 大势至菩萨 的省称,为“西方三圣”( 弥陀 、 观音 、 势至 )之一, 阿弥陀佛 的右胁侍。 唐 慧能 《坛经·疑问品》:“慈悲即是 观音 ,喜捨名为 势至 ,能净是 释迦 ,平直是 弥勒 。” 宋 李纲 《雷阳与吴元中书》:“散佛之体,则 文殊 得其理, 普贤 得其行, 观音 得其悲, 势至 得其智;合之则佛也。”
词语解释:天至  拼音:tiān zhì
出于天性,天生而成。《后汉书·皇后纪上·明德马皇后》:“﹝ 肃宗 ﹞孝性淳篤,恩性天至,母子慈爱,始终无纤介之间。”《梁书·昭明太子统传》:“太子孝谨天至,每入朝,未五更便守城门开。” 宋 陶穀 《清异录·君子》:“ 范阳 竇禹钧 生五子, 仪 等友爱天至。”
词语解释:交至  拼音:jiāo zhì
一齐来到。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赏誉》:“ 林公 云:‘见 司州 警悟交至,使人不得住,亦终日忘疲。’” 唐 韩愈 《潮州谢孔大夫状》:“开缄捧读,惊荣交至。” 明 方孝孺 《与纳斋先生书》:“伏审义门尝有不虞之灾,继沐殊常之泽,惊喜交至。”
词语解释:荐至  拼音:jiàn zhì
接连而来。荐,通“ 洊 ”。《史记·历书》:“ 少暤氏 之衰也, 九黎 乱德,民神杂扰,不可放物,祸菑荐至,莫尽其气。” 明 范濂 《云间据目抄》卷四:“水旱频仍,饥饉荐至,号称殷富者,以供输供役而十室九虚。”
词语解释:知至  拼音:zhī zhì
(1).谓懂得事物将发展至某种程度。《易·乾》:“知至至之,可与言几也。” 高亨 注:“知至,预知事业发展将到某种地步。”
(2).谓尽知。《礼记·大学》:“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 朱熹 集注:“知至者,吾心之所知无不尽也。”
词语解释:夏至  拼音:xià zhì
二十四节气之一。在公历六月二十一日或二十二日。这天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南半球则相反。至,指阳气至极,阴气始至和日行北至。《周礼·春官·冯相氏》“冬夏致日” 汉 郑玄 注:“夏至,日在东井,景尺五寸。”《逸周书·时训》:“夏至之日,鹿角解;又五日,蜩始鸣。” 南朝 梁 宗懔 《荆楚岁时记》:“夏至节日食糉。”参阅 黄奭 辑 南朝 梁 崔灵恩 《三礼义宗》(见《汉学堂经解》)。
词语解释:景至  拼音:jǐng zhì
冬至之景。《汉书·儿宽传》:“将建大元本瑞,登告 岱宗 ,发祉闓门,以候景至。” 颜师古 注引 苏林 曰:“以候景至,冬至之景也。”
词语解释:逮至  拼音:dǎi zhì
及至;等到。《墨子·尚贤中》:“逮至其国家之乱,社稷之危,则不知尚贤使能以治之。” 汉 张衡 《东京赋》:“逮至 显宗 ,六合殷昌。” 唐 元稹 《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序》:“逮至 汉武 ,赋《柏梁》而七言之体具。”
词语解释:狎至  拼音:xiá zhì
接连而来。 汉 王符 《潜夫论·救边》:“旬时之间,虏復为害,军书交驰,羽檄狎至,乃復怔忪如前。” 宋 王安石 《辞仆射表》之二:“恩言狎至,鄙守难移,敢冒德威,更陈私义。” 清 赵廷俊 等《瓯北先生年谱》:“閲十餘日,军报狎至。”
词语解释:界至  拼音:jiè zhì
(1).指边界。 宋 苏辙 《乞罢熙河修质孤胜如等寨札子》:“伏乞明赐戒敕,若因界至生事,别致 夏 人失和,劳民蠹国,罪在不赦。”
(2).指边界所至的标志。《续资治通鉴·宋神宗熙宁七年》:“ 辽主 以 河东路 沿边增修戍垒,起铺舍,侵入 蔚 、 应 、 朔 三州界内,使林牙 萧禧 来言,乞行毁撤,别立界至。”
词语解释:诚至  拼音:chéng zhì
犹至诚。《魏书·外戚传上·贺讷》:“又密为 太祖 祈祷天神,请成大业,出於诚至。”《北史·杨播杨敷传论》:“言色恂恂,出於诚至,恭德慎行,为世师范。” 唐 韩愈 《楚国夫人墓志铭》:“事皇姑 齐国 太夫人,肃恭诚至,奉养不怠。”
词语解释:无至  拼音:wú zhì
无所不至,没有止境。 隋 王通 《中说·天地》:“或问彼之説,子曰:‘彼,道之方也,必也无至乎?’” 阮逸 注:“圣人与神道竝行,无所至,无不至。”
词语解释:阴至  拼音:yīn zhì
阴气极盛。《国语·越语上》:“阳至而阴,阴至而阳。” 韦昭 注:“至谓极也。”
词语解释:告至  拼音:gào zhì
(1).古代帝王封禅或出巡时在外所行的祭祀之礼。《书·舜典》“歳二月,东巡守,至于 岱宗 ,柴” 孔 传:“班瑞之明月,乃顺春东巡 岱宗 ……燔柴祭天告至。”《新唐书·礼乐志四》:“又为告至坛,方八十一尺,高三尺,四出陛,以燔柴告至,望秩羣神。”《宋史·礼志十七》:“巡幸之制, 唐 《开元礼》有告至、肆覲、考制度之仪。”
(2).古代天子、诸侯外出返回时,祭告祖庙并与群臣一起饮酒的礼仪。又称“饮至”。《左传·桓公二年》“凡公行,告于宗庙,反行饮至” 唐 孔颖达 疏:“孝子之事亲也,出必告,反必面,事死如事生,故出必告庙,反必告至……行言告庙,反言饮至,以见至有饮,而行无饮也。”参见“ 告庙 ”、“ 饮至 ”。
词语解释:分至  拼音:fēn zhì
指春分、秋分、冬至、夏至。《左传·僖公五年》:“凡分至启闭,必书云物。” 杜预 注:“分,春、秋分也。至,冬、夏至也。”《汉书·律历志上》:“时所以记启闭也,月所以纪分至也。启闭者,节也。分至者,中也。” 唐 杨炯 《浑天赋》:“分至启闭,圣人於是乎范围。”
词语解释:小至  拼音:xiǎo zhì
冬至后一日。一说冬至前一日。 唐 杜甫 《小至》诗 仇兆鳌 题解:“《唐会要》:‘ 开元 八年,中书门下奏《开元新格》,冬至日祀圜丘,遂用小至日视朝。’相传小至为冬至前一日,据《会要》小至是第二日。《杜臆》:若以小至为冬至前一日,则诗不当云添綫、动灰矣。” 浦起龙 心解:“玩诗意,当指至后一日,更以卷后《小寒食》诗证之,益信。” 钱谦益 笺注引 邵宝 曰:“小至谓至前一日,如小寒食之类。” 明 宫伟鏐 《念奴娇》词:“帆影拖霜逢小至,画舫水嬉微怯。”
词语解释:极至  拼音:jí zhì
顶点。多谓达到最佳境界或最高、最深的程度。 唐 李景亮 《李章武传》:“﹝ 章武 ﹞生而敏博,遇事便了。工文学,皆得极至。”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十六:“来諭欲漱六艺之芳润以求真澹,此诚极至之论。” 金 王若虚 《滹南诗话》卷下:“ 山谷 《牧牛图诗》,自谓平生极至语。” 清 梁绍壬 《两般秋雨盦随笔·粤歌》:“ 粤 俗好歌……词必极艷,情必极至,使人喜悦悲酸而不能已已,乃为极善。”
词语解释:比至  拼音:bǐ zhì
及至;到。《礼记·杂记下》:“诸侯出夫人,夫人比至于其国,以夫人之礼行。”《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毛遂 比至 楚 ,与十九人论议,十九人皆服。”《旧唐书·忠义传下·颜杲卿》:“ 禄山 怒甚,令缚於中桥南头从西第二柱,节解之,比至气絶,大駡不息。”《二刻拍案惊奇》卷二五:“比至酒散, 谢翁 见茶酒如此参前失后,心中不喜。” 清 谭献 《〈复堂词录〉序》:“自 李太白 创词调,比至 宋 初,慢词尚少。”
词语解释:礼至  拼音:lǐ zhì
古乐章名。 汉 荀悦 《汉纪·惠帝纪》:“皇帝入庙门,奏《礼至》,以为行步之节,犹古《采薺》《肆夏》也。”按,《汉书·礼乐志》《宋书·乐志一》《北史·儒林传下·何妥》“礼至”均作“永至”。 朱起凤 认为“永至”之“永”为“礼”之形讹。参阅《辞通》卷十六。
词语解释:甚至  拼音:shèn zhì
(1).至极。达到极点。 晋 干宝 《搜神记》卷二:“ 谢尚 所乘马忽死,忧恼甚至。”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富家翁爱其弟》:“于是甲有善马,爱之甚至,虽亲旧求借,輒以他马代之。”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黎氏》:“妇便操作,兼为儿女补缀,辛勤甚至。” 鲁迅 《书信集·致宋崇义》:“而维新者见世之守旧者,以为此事实为乱源,又赞扬甚至。”
(2).提出突出的事例,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宋 曾巩 《再与欧阳舍人书》:“ 巩 与 安石 友相信,甚至自谓无媿负于古之人。”《水浒传》第九一回:“只是尾随其后,东奔西逐,虚张声势,甚至杀良冒功,百姓愈加怨恨。” 巴金 《灭亡》第三章:“在这痛苦的熬煎中,他不仅怕到姑母家去,怕走那条街,甚至这城市他也住得厌烦了。”
词语解释:投至  拼音:tóu zhì
及至;等到。 元 关汉卿 《拜月亭》第二折:“韵悠悠比及地角品絶,碧荧荧投至那灯儿灭。” 元 孙仲章 《勘头巾》第三折:“若不是孔目哥哥,那里得我性命来。投至今日得见孔目哥哥呵!似那拨云见日,昏镜重磨。” 明 冯惟敏 《新水令·送李阁老南归》套曲:“投至得碧云湖緑杨堤,戧金船雪浪催,望 东山 访渔磯,对南薰颭旌旗。”
词语解释:迨至  拼音:dài zhì
及至,等到。《元史·文宗纪一》:“迨至 泰定 ,爵赏益滥。” 清 蒲松龄 《祭丽宇韩先生文》:“迨至晚忘世味,早悟法门;恼脱十缠,心空五藴。” 清 黄式权 《淞南梦影录》卷二:“迨至铜龙将尽,玉兔渐低,而青楼之姗姗来迟者,犹復兰麝烟迷,綺罗云集。”
词语解释:深至  拼音:shēn zhì
深厚;深远。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兄弟》:“惟友悌深至,不为旁人之所移者,免夫!” 明 王世贞 《艺苑卮言》卷二:“ 杨用修 言: 宋玉 深至不如 屈 ,宏丽不如 司马 ,而兼撮二家之胜。” 清 刘大櫆 《〈程易田诗〉序》:“其所为诗歌,攄词朴直,而寄兴深至。”
词语解释:甫至
刚到
词语解释:隆至  拼音:lóng zhì
深厚至极。 南朝 梁元帝 《议皇子为慈母服制》:“嫡妻之子无母,使妾养之,慈抚隆至。”
词语解释:精至  拼音:jīng zhì
工巧细致。《吕氏春秋·诬徒》“从师苦而欲学之功也” 汉 高诱 注:“苦不精至也。” 毕沅 校正:“精至,即精致。”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穀水》:“又石工细密,非今知所拟,亦奇为精至也。”
词语解释:周至  拼音:zhōu zhì
周到。《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论》:“论者或怪 亮 文彩不艳,而过於丁寧周至。” 宋 苏轼 《富郑公神道碑》:“自公立法简便周至,天下传以为法。”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六》:“其人絮絮言家务得失,媪婢善恶,皆委曲周至。”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关于南北议和清方档案》:“议定优待皇室八条,待遇皇族四条,待遇 满 蒙 回 藏 条,览奏尚为周至。”
词语解释:电至  拼音:diàn zhì
比喻来得迅速。 汉 桓宽 《盐铁论·世务》:“ 匈奴 贪狼,因时而动,乘可而发,飇举电至。” 晋 傅玄 《赠扶风马钧序》:“﹝发石车﹞欲作一轮,县大石数十,以机鼓轮为常,则以断县石飞击敌城,使首尾电至。”
词语解释:甘至  拼音:gān zhì
谓果实熟透。《文选·左思〈蜀都赋〉》:“蒲陶乱溃,若榴竞裂,甘至自零,芬芳酷烈。” 刘逵 注:“甘至,言熟也。”
词语解释:迄至  拼音:qì zhì
至,到。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时序》:“自 安 和 已下,迄至 顺 桓 ,则有 班 傅 、三 崔 、 王 、 马 、 张 、 蔡 ,磊落鸿儒,才不时乏。” 唐 韩愈 《禘祫议》:“自 建中 之初,迄至今岁,屡经禘祫,未合适从。”
词语解释:思至  拼音:sī zhì
(1).谓灵感到来,思想集中。《后汉书·朱穆传》:“及壮耽学,鋭意讲诵,或时思至,不自知亡失衣冠,颠队阬岸。”
(2).谓由思考而得。 南朝 梁 沉约 《谢灵运传论》:“至於高言妙句,音韵天成,皆闇与理合,匪由思至。”
词语解释:总至  拼音:zǒng zhì
亦作“緫至”。 骤然而至。总,通“ 怱 ”。《礼记·月令》:“﹝季秋之月﹞寒气緫至,民力不堪,其皆入室。” 晋 干宝 《搜神记》卷一:“俄而云气上蒸,肤寸而合;比至日中,大雨总至,溪涧盈溢。”《陈书·高祖纪》:“皇运不造,书契未闻,中国其亡,兵凶总至。” 唐 段成式 《剑侠传·京西店老人》:“有顷,风雷总至。”
词语解释:竟至  拼音:jìng zhì
竟然至于;甚至。《老残游记》第二回:“不过二三年工夫,创出这个调儿,竟至无论南北高下的人,听了他唱书,无不神魂颠倒。” 郭沫若 《北伐途次》五:“马走了一天半夜自然也是疲倦了,它们却又知道我们是不会骑的,走到一段田陇上的时候竟至立着不动。”
词语解释:敦至  拼音:dūn zhì
深厚周到。《后汉书·郑均传》:“ 均 好义篤实,养寡嫂孤儿,恩礼敦至。” 南朝 宋 颜延之 《吊张茂度书》:“足下门教敦至,兼实家宝,一旦丧失,何可为怀!”
词语解释:理至  拼音:lǐ zhì
谓说理周全。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论说》:“ 邹阳 之説 吴 梁 ,喻巧而理至,故虽危而无咎。”
词语解释:偏至  拼音:piān zhì
(1).偏颇而趋极端。《后汉书·独行传序》:“此盖失於周全之道,而取诸偏至之端者也。” 宋 王安石 《本朝百年无事札子》:“纳用諫官御史,公听并观,而不蔽於偏至之谗。” 鲁迅 《坟·文化偏至论》:“又或抗往代之大潮,则文明亦不能无偏至。”
(2).某一方面达到最高成就。 三国 魏 刘劭 《人物志·英雄》:“体分不同,以多为目,故英雄异名,然皆偏至之材,人臣之任也。” 清 陈廷焯 《白雨斋词话》卷三:“蹈扬湖海,一发无餘,是 其年 短处,然其长处亦在此。盖偏至之诣,至於絶后空前,亦令人望而却步。”
词语解释:大势至  拼音:dà shì zhì
佛教菩萨名。梵语Mahāsthāma-prāpta的意译,又译“得大势”。阿弥陀佛右胁侍,与阿弥陀佛及左胁侍观音合称“西方三圣”。《观无量寿经》:“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离三涂,得无上力,是故号此菩萨名大势至。”亦省称“ 大势 ”。 隋炀帝 《皇太子敬灵龛文》:“顷来留瑞,久现弥陀。踵武观音,连衡大势。”参阅《翻译名义集·菩萨别名》
词语解释:忠至  拼音:zhōng zhì
忠诚之极。 晋 葛洪 《抱朴子·臣节》:“夫忠至者无以为国,况怀智以迷上乎!” 南朝 梁武帝 《净业赋》序:“ 谢朏 、 孔彦颜 等,屡劝解素,乃是忠至,未达朕心。”
词语解释:奄至
急速来到
词语解释:卢至  拼音:lú zhì
(1).[梵Rucika]佛名。即 楼至佛 ,意为爱乐。佛教谓贤劫千佛中最后一佛。《大乘十轮经》卷七:“於此贤劫千如来中,最后如来名曰 卢至 。” 唐 玄应 《一切经音义》卷二十:“﹝ 卢至 ﹞旧言 楼至佛 ,此云可爱乐最后佛也。”
(2).佛经中的人名。相传有 卢至 长者,贪财吝啬,后受佛指点,弃财皈依,因缘成佛。见《卢至长者因缘经》。 明 徐复祚 撰《一文钱》杂剧即据此敷演而成。 前蜀 贯休 《送颢雅禅师》诗:“苦却乐,乐却苦, 卢至 黄金忽如土。”
词语解释:二至  拼音:èr zhì
指冬至和夏至。《左传·昭公二十一年》:“二至、二分,日有食之,不为灾。” 杜预 注:“二至,冬至、夏至。” 晋 葛洪 《抱朴子·博喻》:“ 威 施 之艷,粉黛无以加;二至之气,吹嘘不能增。” 清 朱大韶 《驳万氏分至不系时说》:“ 周 兼用六代之礼乐, 鲁 用四代,其祭天之月,亦宜损于 周 ,故二至之日不祭天地也。”
词语解释:平至  拼音:píng zhì
谓公平至善。《书·君奭》“天寿平格” 孔 传:“言天寿有平至之君,故安治 有殷 。” 孔颖达 疏:“平谓政教均平,至谓道有所至也。”
词语解释:坌至  拼音:bèn zhì
纷至,一齐到来。《新唐书·卢坦传》:“既而商以米坌至,乃多贷兵食出诸市,估遂平。”《明史·王竑传》:“至是 山东 、 河南 飢民就食者坌至,廪不能给。”
词语解释:惠然至  拼音:huì rán zhì
见“ 惠然肯来 ”。
词语解释:惠然肯来  拼音:huì rán kěn lái
《诗·邶风·终风》:“终风且霾,惠然肯来。” 郑玄 笺:“肯,可也,有顺心然后可以来至我旁。”后多用作对客人的来临表示欢迎之词。 唐 韩愈 《与少室李拾遗书》:“想拾遗公冠带就车,惠然肯来。” 清 李渔 《闲情偶寄·颐养·疗病》:“凡人有生平嚮往,未经谋面者,如其惠然肯来,以此当药,其为效也更捷。” 鲁迅 《徬徨·高老夫子》:“现在经 何校长 再三敦请,竟惠然肯来,到这里来教历史了。”亦作“ 惠然之顾 ”、“ 惠然至 ”。 晋 袁宏 《后汉纪·灵帝纪下》:“弥秋歷冬,经迈二载,深拒以疾,无惠然之顾。” 明 高攀龙 《湖上闲居季思子往适至》诗:“我友惠然至,僮僕喜奔走。”
词语解释:微至  拼音:wēi zhì
(1).谓车轮正圆,着地面积小。《周礼·考工记序》:“凡察车之道,欲其朴属而微至;不朴属,无以为完久也,不微至,无以为戚速也。” 郑玄 注引 郑司农 云:“微至,谓轮至地者少,言其圜甚,著地者微耳,著地者微,则易转。”《周礼·考工记·轮人》:“进而眡之,欲其微至也。”
(2).细致;精妙。《东观汉记·马防传》:“﹝上﹞怒不与穀…… 防 言 宣帝 时五将出征,其奏言 匈奴 候骑得 汉 马矢,见其中有粟,即知 汉 兵出,以故引去。以是言之,马当与穀。上善其用意微至,敕下调马穀, 防 遂见亲近。” 沉瑜庆 《与崦楼写诗》:“论诗贵微至, 昌黎 非神奇。”
词语解释:嘉至  拼音:jiā zhì
汉 代迎神的乐曲。《汉书·礼乐志》:“ 高祖 时, 叔孙通 因 秦 乐人制宗庙乐。大祝迎神于庙门,奏《嘉至》,犹古降神之乐也。” 颜师古 注引 李奇 曰:“嘉,善也。善神之至也。”《宋书·乐志一》:“ 汉 初又有《嘉至乐》, 叔孙通 因 秦 乐人制宗庙迎神之乐也。”
词语解释:骤至  拼音:zhòu zhì
(1).屡次来到。《左传·襄公二十年》:“ 邾 人骤至,以诸侯之事弗能报也。” 杜预 注:“骤,数也。”
(2).突然来到。 宋 欧阳修 《秋声赋》:“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 宋 王安石 《祭欧阳文忠公文》:“凄如飘风急雨之骤至。” 艾青 《小泽征尔》诗:“突然如暴风骤至,雷霆万钧,你腾空而起,从毛发也听到怒吼的声音。”
词语解释:至至  拼音:zhì zhì
谓达到道的最高境地。《列子·杨朱》:“公天下之身,公天下之物,其唯至人矣。此之谓至至者也。”《淮南子·缪称训》:“至至之人,不慕乎行,不慙乎善,含德履道,而上下相乐也。” 王念孙 《读书杂志·淮南内篇十》:“至乎道之至极,即谓之至至。” 唐 纥干俞 《至人用心若镜赋》:“始求义於昭昭,卒穷微於至至。”
词语解释:倍至  拼音:bèi zhì
更加周到。 清 严有禧 《漱华随笔·先文靖》:“先 文靖 归里后,周恤姻族倍至。”
词语解释:头至  拼音:tóu zhì
犹投至。到,达于某一点。《醒世恒言·闹樊楼多情周胜仙》:“自十一月二十日,头至次年正月十五日。” 顾学颉 校注:“或作‘投至’;到。”参见“ 投至 ”。
词语解释:投至  拼音:tóu zhì
及至;等到。 元 关汉卿 《拜月亭》第二折:“韵悠悠比及地角品絶,碧荧荧投至那灯儿灭。” 元 孙仲章 《勘头巾》第三折:“若不是孔目哥哥,那里得我性命来。投至今日得见孔目哥哥呵!似那拨云见日,昏镜重磨。” 明 冯惟敏 《新水令·送李阁老南归》套曲:“投至得碧云湖緑杨堤,戧金船雪浪催,望 东山 访渔磯,对南薰颭旌旗。”
共146,分2页显示   1  2 下一页 返回页首